连减的简便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探索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时,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三、教学难点: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优课。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简便运算,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生答)

二、师:大家很聪明,其实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总有那么一点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旧知识,来帮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叫知识迁移。(板书)(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本节课以“读书月同学们积极投入读书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明读书情境“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以及提出数学问题。重点:还剩多少页没看?)

三、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全班交流算法,板书,让学生理解每一种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是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小明昨天看的页再减去今天看的页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我们先算出小明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然后再从总页数里面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多少页没看。

生:我们的方法和第一组差不多只是先技掉今天看的页再减去昨天看的页。

随学生板书:234-66-34 234-66-34 234-34-66 (我想学生理解算法是没有问题的,这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而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从这几种方法中,感受最简便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且还要能根据数据选择恰当的简便运算。因此我把理解算法,让学生自己解释理解,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接着出示了小组合作要求:

1、他们是怎样计算的?仔细观察、比较几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发现?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2、是不是所有的连减题都可以这样计算?如果可以,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

4、如果把总页数234改为266,你认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四、小结:一个问题,三种解答方式,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由此问题,孩子就会自己提醒大家)最后有教师小结:以后做这种连减计算时,得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还是要遵循:看、想、算的原则。

五、练习巩固:练习题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填空题让学生明确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培养学生对减法性质的

掌握。

2、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在简算中明确方法掌握方法

3、判断题。针对学生做题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巩固新知提高认识明确方法。

4、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5、课堂作业:39页,1、2题。

六、板书设计:

减法的简便运算(迁移、观察、比较)

(按顺序算)

(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交换减数的位置)

234—66—34 234—66—34

234—66—34 =168—34 =234—(66+34)=234—34—66 =134

=234—100 =200—66 =134 =134 a—b—c=a—(b+c)=a—c—b

连减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连减算式中的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我主要做到了:

一、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与加强举例,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时,我首先要学生独立思考,针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的算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半数交流后,已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一等式,但没有进行验证,得到知识还是不深刻的。要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知识,必须要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进行有效的验证。由此我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所有的连减算式都符合“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一规律呢?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然后举例,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的简便方法。如a-b-c=a-(b+c)的变形形式。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优化教学效率。

虽然教参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学只停留在最基础的水平(掌握最基本的运算方法)上,那就没有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学生才会去思考。因此在教学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交换减数的位置才能使计算简便,如a-b-c= a-c-b 这样的算式变形,我要求学生不仅从感性上掌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理性上掌握,于是我让学生举例验证,从理性上掌握知识。并让学生认真讨论什么时候运用这种变形更合理。

三、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把问题与学生借书、读书的情景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通过计算,获取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知识。教学通过观察、讨论、交流、验证方法,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由于有实际生活做为知识的支撑点,因此学生较顺利的掌握了新知。但发现还是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审题不认真,学习欠灵活如“做一做”中545-167-145学生无视题中数字的特点,仍旧把167与145相加,没有意识到把两个减数相加并不简便。减法运算性质是用来使计算简便的,并不是所有的连续减这样的计算题就要用减法运算性质,而且在运用减法运算性质时也要注意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选择最佳方案来运算。以后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多猜想,多验证,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

第二、应用意识薄弱如果单一地出示计算题,学生会应用各种定律进行简算,但是遇到应用题,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没有就用定律进行简算的意识,照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第三、学困生发言不积极本堂课的教学,虽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已基本达到目的;从教学手段上来说,采用了学生有兴趣的看信息提问题、讨论、验证等的方式,整节课学生也活跃,但平时内向、不善发言的学生仍未能举手答问,在合作交流时,就只做了一个听众,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讨论,我也一直在苦苦思索:怎样才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

第四、小组合作有些形式化。本节课中,我重点围绕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时显得时间太充忙,交流的人数较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