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方法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

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以及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其中,重金属污染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修复对策。
一、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重金属可能滞留在植物的根系和叶片中,使得植物无法吸取和利用必需的营养元素。
例如,镉会与铁结合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影响植物吸收铁,导致植物缺铁性质,从而妨碍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重金属污染还可能破坏植物的生理和代谢过程,引起植物的毒性反应。
例如,铜和锌的高浓度可能导致植物的氧化还原状态失衡,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蛋白质,使植物失去正常的代谢活动,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二、重金属污染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重金属污染不仅对植物生长造成危害,同时还会对土壤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重金属的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土壤酸化、生物降解能力下降、土壤水分利用率下降等问题的出现。
重金属污染还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氮循环和磷循环等生态过程。
此外,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理和生态效应也会对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带来威胁。
三、重金属修复的对策为了解决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对策。
目前常见的重金属修复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
生物修复指的是通过植物、微生物或动物等进行修复,属于自然修复的范畴。
化学修复则是借助化学技术进行修复,例如利用石灰、活性炭等材料进行中和、吸附重金属。
物理修复则是通过物理力学的方法进行修复,例如土壤深耕、覆盖、加压反渗透、土壤电化学修复等。
不同的修复技术有着不同的优劣势,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结论综上所述,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需要采取有效的重金属修复对策。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NONGYEZIYUANYUHUANJING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措施袁雄辉 王 乐 万里平(江西正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降低耕地自净能力,减少农作物产量,同时重金属离子还会通过农作物根系的富集,导致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最终进入人体引发疾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因此,及时地治理修复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保障粮食作物安全生产的现实需求。
基于此,分析了耕地土壤污染现状及来源,并系统地介绍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修复措施,以期为耕地土壤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成因;修复措施1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2 00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不同程度的受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硒(Se)、锌(Zn)及铜(Cu)等重金属污染[1]。
据2014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0%,镉、镍、砷是排在前三位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以无机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
其中,镉污染点位超标率最为严重,达7.00%,但其重度污染点位相对较少,大多仍处于中、轻度或轻微Cd污染状态[2]。
2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2.1 大气中重金属沉降 工矿企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粉尘等是大气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重金属主要分布在工矿企业的周围和公路、铁路的两侧,在全国土壤状况调查的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 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0%[3]。
有些较细微的含重金属粉尘颗粒可随风扩散至周边地区成条带状分布,距污染源越远重金属污染强度越弱。
大气中的重金属经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可进入周边耕地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金属在耕地土壤中叠加累积造成污染。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土壤,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保护和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分析其所面临的挑战。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类型及现状 (一)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土壤置换、土壤深耕翻土、电动修复等方法。土壤置换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走,换上未受污染的土壤,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但成本较高,且可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土壤深耕翻土则是通过翻动土壤,将表层污染土壤与深层未污染土壤混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但对于深层污染的修复效果有限。电动修复是利用电场作用,使污染物向电极移动,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该技术适用于一些小面积、高浓度污染的土壤修复。
(二)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淋洗、化学氧化还原、化学钝化等。化学淋洗是利用淋洗剂将土壤中的污染物溶解并冲洗出来,这种方法对于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效果,但淋洗剂的选择和使用需要谨慎,以免造成新的污染。化学氧化还原是通过添加氧化剂或还原剂,改变污染物的化学形态,使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物质。化学钝化则是通过添加钝化剂,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和迁移性。
(三)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或去除污染物,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积累、转化和挥发等作用来去除污染物,例如一些超积累植物能够大量吸收重金属。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和固定作用来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动物修复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活动来改善土壤结构和促进污染物的降解,但应用相对较少。
(四)联合修复技术 由于单一的修复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联合修复技术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例如,物理化学联合修复、化学生物联合修复、物理生物联合修复等。联合修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高修复效果和效率。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简单描述了镉污染对粮食安全、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包括农业生态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在内的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概念、优势及制约因素;着重阐明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参考和基础。
关键词镉污染;土壤修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镉是环境中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副族,也是《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监控与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的5种重金属之一;具有生物迁移性强、极易被植物吸收和积累的特点,对动植物和人体均可产生毒害作用[1],严重时甚至会造成骨痛病、高血压、肾功能紊乱、肝损害、肺水肿等疾病[2];据统计,我国每年生产的镉含量超标农产品和动物造成累积性毒害品达146万t[3],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8万hm2,年产镉超标农产品达150万t[4],我国市场上常见的市售大米约10%存在镉超标[5],对环境经济和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近年来湖南浏阳、云南曲靖以及广西河池地区先后发生的镉污染事件[6]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控制镉污染,加大对镉污染土壤修复力度已经势在必行,笔者对目前最新镉污染土壤修复的方法予以全面概述,着重于镉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旨在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农业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措施是指因地制宜选择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危害,主要包括农艺修复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
农艺修复措施一般是通过耕作制度的改变,辅以多种植物组合间作、轮作以及套作或者通过向镉污染土壤中加入能结合游离态的镉形成有机络合物的有机肥,从而达到有效减少土壤中镉的含量、降低植物对镉的吸收的目的,实现土壤中镉的迁移、吸收和降解[7-8]。
我国在生态修复措施方面研究较多,一般通过调节包括土壤水分等在内的生态因子来实现对污染物所处环境介质的调控[9]。
农业生态修复措施既能保持土壤的肥力,又能促进自然生态循环和系统协调的运作,但存在着修复时间长、见效慢等不利因素。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就是指比重大于5.0g/cm3的金属元素,主要包含锌(zn)、银(pb)、镉(cd)、铜(cu)、铬(cr)、镍(ni)、汞(hg)和科东俄金属砷(as)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活动、矿产的采矿和炼钢、城市垃圾的处置、污水烧概、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杀灭、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量等人类活动引致大量重金属以各种相同的形式步入土壤,引发环境质量轻微转差。
由于重金属难于在生物物质循环和能量互换中水解,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遏制作物生长发育,催生作物早衰,减少产量,并且还可以通过食物链的天然、传达,危害人体身心健康。
尤为轻微的就是,有害重金属在土壤系统中所产生的污染过程具备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一旦有害污染物步入土壤,则极难清扫出。
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不断激化,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病原体事件频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复原问题逐渐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逐渐沦为土壤及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目前,人类活动是造成重金属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来源。
比如,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通常会使矿区及周边地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累积;农业活动中肥料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也会造成土壤污染,以磷肥为例,由于磷矿石成分复杂,含有多种重金属,比如zn、cr、pb、cu等,在施入过程中一同被带入土矗进而在土壤中富集。
2.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环境危害程度不仅与其总量相关,还与其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有关。
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主要技术手段是更大程度的减少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和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有效性。
根据修复手段,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其中,物理修复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土壤重金属进行稀释、热挥发或者移除等,比如客土法、电热法等;化学修复是指通过外源添加修复材料或土壤自身物质改变土壤环境引起化学反应来达到治理的效果,比如淋洗法、添加改良剂等(凯迪电厂的炭化物就属改良剂的一种,属生物炭);生物复原即为利用生物体去同时实现土壤重金属的搬迁转变,比如说微生物复原、植物复原等。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分析

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我们将对镉污染的来源、分布及其在土壤中的行为进行详细解析,以揭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
接着,我们将对现有的土壤镉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评估其优缺点及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土壤镉污染治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技术创新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人类健康的保护。
二、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危害土壤重金属镉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镉在土壤中的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元素,进入食物链后会对农作物造成污染,进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长期摄入镉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骨质疏松等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致癌。
镉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危害是对水资源的污染。
镉可以通过土壤渗滤进入地下水,污染饮用水源,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镉污染还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不仅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为了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壤重金属镉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
三、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来源土壤重金属镉污染主要源于人类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
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那些涉及有色金属冶炼、电镀、电池制造、化工和涂料生产等行业的工厂,常常会产生含镉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如果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镉便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
农业活动也是镉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
农药、化肥和有机肥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磷肥的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镉含量上升。
磷肥生产时,原料中的镉元素可能会残留在肥料中,长期大量使用这样的磷肥,就会导致土壤中镉的积累。
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克星”- -少花龙葵

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克星”- -少花龙葵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重金属污染治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该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
日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土壤生态与生态工程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张杏锋在导师夏汉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首次提出了用土壤种子库——重金属浓度梯度法来筛选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并成功找到一种镉的超富集植物——少花龙葵。
植物修复土壤好在哪儿?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污染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污染隐蔽、不可逆性等特点,使得它的治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夏汉平研究员说:“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都在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进行研究。
在治理过程中,物理方法费时费工,化学方法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过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环境美学的兼容性等优点,因此使其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
”“植物修复技术就是把对重金属有巨大提取潜力的植物种植于重金属污染土地上,一段时间后收获植物地上部分以达到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此外,也有一些植物可使土壤重金属固化,同样可起到减轻重金属毒害的作用”。
提及植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夏汉平表示:“植物修复技术按其修复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部分,其中与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有关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萃取、植物固定、植物挥发以及根系过滤等。
”植物修复技术是否还存在一些自身的不足?夏汉平研究员笑了一下说:“当然,这个世界上完美的东西太少了。
不少超富集植物个体矮小,生长缓慢,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地需时太长;此外,植物修复土壤只能局限在植物根系所能延伸的范围内;还有,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只对一种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而土壤重金属污染多为几种重金属复合污染,且常常伴生有机污染等等。
不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研究中得到解决。
”植物修复土壤的关键在哪儿?研究人员指出,植物修复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超富集植物。
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与治理修复建议

农田土壤镉污染研究与治理修复建议摘要:土壤是人类赖以生息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的重金属土壤污染中,镉污染是危害性最大的。
Cd元素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意义危害化学物质之首。
镉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土壤的可利用性降低,同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本文针对Cd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背景值、污染现状、形态、性质及其严重危害做一些介绍,并针对其特征提出治理建议,为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和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田土壤;镉;污染;治理;土壤是人类赖以生息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土壤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镉污染是危害性较大,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土壤的可利用性降低,土壤中Cd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影响健康,有许多报道表明,进食少量的Cd便可能引发严重的中毒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Cd为有限研究的食品污染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12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危险化学物质,Cd被列为首位。
1.土壤Cd污染概况1.1土壤Cd污染现状Cd不是人体所必需的元素,它在地壳中一般含量是0.01-2mg/kg,一般我国背景值为0.097mg/kg,【1】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最低风险筛选值为0.3mg/kg。
在一些铅锌矿周边,背景值会超过在0.6 mg/kg,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污灌农田约1.4×106公顷,污灌对造成Cd污染耕地1.3×104公顷,涉及11个县市的25个地区。
“十三五”以来,国家制定《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对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风险筛选值和管控值做了规定,随着全国农用地土壤状况调查相继开展,农用地土壤超筛选值、甚至管控值情况大幅增加,仅陕南某市就发现数超风险筛选值耕地1.1×104公顷,超风险管控值耕地860余公顷。
1.2 土壤Cd污染的来源土壤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外源Cd进入土壤,进入土壤的镉会因化学作用、物理吸附以及土壤的相对固定而不断在土壤中累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的修复方法摘要:土壤的重金属镉污染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环境问题,本文论述了受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的方法。
1.前言镉(Cd)是使农田受污染最普遍、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它在环境中的化学活性强、赋存形态多、移动性大、毒性持久,容易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及人类健康。
因此,全面地了解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现状、危害、赋存形态、迁移转化、有效性评价及治理方法对于采用新方法治理土壤镉污染,减弱其对作物的危害,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超标情况,镉的点位超标率最高,正式被确定为中国土壤的首要污染物。
从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上看,镉是耕地的首要污染物,是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第二污染物(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
多地农作物镉超标,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居民健康,土壤重金属镉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重金属引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环境背景值,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Adriano,2001)。
工业生产中石油、矿物等的采、冶炼加工及运输等过程,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农药、劣质化肥等的不合理使用,城市生活中污水、污泥和垃圾等未经处理乱排、偷排等行为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其中镉污染又是最常见的重金属污染,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据初步统计,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骨痛病以来,五十多年里,全球排放到环境中的重金属镉达到2.2x104 t(Singh et al.,2003),其中82%-94%的镉进入土壤。
2003年调显示,受Cd、As、Cr、Pb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2000多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个地区(应兴华等,2010)。
中国农业部调查结果显示,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而积占140万公顷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以Hg和Cd的污染面积最大(王海慧等,2009)。
2010年,有色金属行业贡献了全国工业废水中超过80%的镉,2014年国际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称,有色金属行业为镉米超标的重要原因,呼吁禁耕中重度污染的土壤(国际绿色和平,2014)。
2005年至2013年,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2014年4月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
镉对植物的毒性,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卷曲,根、莲生长迟缓;生理方面多表现为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引起氧化胁迫和膜的损伤等(Sanita and Gabbrielli,1999)。
植物体对镉的吸收积累能够明显抑制其对韩、镁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和转运的能力,引起大量营养元素的缺乏和有效性降低。
当植物体内镉含量超过一定浓度后对叶绿素有破坏作用,并促进抗坏血酸分解,使游离脯氨酸积累,抑制硝酸还原酶活性(李海华和申灿杰,2000),对植物体产生间接伤害。
镉也能对植物体产生直接危害,王逸群等(2004)研究发现,作物在镉胁迫处理下,其叶片的气孔阻力增加,导致呼吸作用受阻。
另外,镉与巯基氨基酸和蛋白质结合,能够引起氨基酸蛋白质的失活,严重的能导致植物死亡(安志装等,2002)。
镉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Nomiyama and Nomiyama,1998),镉的急性吸入毒性主要表现为肺损害,主要由职业性接触高浓度含镉物质引起的。
土壤镉污染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则多是慢性毒性,通过摄食过程,植物体富集的锦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肝、肾,镉在体内可与含羟基、氨基、硫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许多酶系统受到干扰,从而影响肝、肾器宫中的_系统的正常功能,影响人体对蛋A质、脂肪以及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引发高血压等多种疾病(Valverde et al.,2000),而且还会使人体严重缺锌,诱发多种癌症。
另外,人体摄入的镉与骨质酸妈发生亲合反应后,会使骨傲严重缺朽而变得疏松,表现为背和腿疼痛,严重者还会发生病理性骨折,最为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
2.土壤重金展镉污染的修复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土壤中重金属,使土壤中重金属的浓度降低到安全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修复的主要途径一是将污染物从土壤中移除,从总量上削减重金属;二是通过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将其从可溶态或可交换态转变为难溶态,从而减少重金属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徐应明等,2006)。
目前,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工程治理法、化学纯化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修复等。
2.1工程修复法工程修复法主要包括改土法、电动修复、土壤淋洗和热处理法等,工程治理措施通常适用于污染面积小、严重污染物且易扩散的土壤效果较为明显,能够根本从根本上改良土壤,但是治理成本高,并容易形成二次污染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2.2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唐世荣,1999)。
(1)植物提取法(Phytoextraction)。
指在受污土壤上种植超富集植物,富集土壤中的重金属,收割植物后进行专门处理,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2)植物固定法(Phytostabilization)。
指利用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重金属的过程。
一方面,重金属被根系吸收积累或者吸附在根系表面,或者被根系分泌物固定;另一方面,根系周围微生物作用能改变土壤性质,从而改变了根系周围重金属的形态,降低重金属毒性作用。
(3)植物挥发法(Phytovolatilization)。
指利用植物根系的分泌物或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土壤中Se、Hg、As等重金属转化为挥发形态,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但气态Se、Hg、As等挥发到大气中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要妥善处置植物挥发产生的有害气体。
植物修复技术通常成本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但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物的耐性有限,只适用于中等污染程度的土壤修复;一种植物通常只能修复某一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而且有可能活化土壤中的其他重金属,对于多种金属的复合污染效果不佳;超富集植物生长缓慢,通常修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快速修复重金属污染的要求。
2.3生物修复法2.3.1微生物修复法利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对重佥属的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研究发现从香蒲根际中分离出的一些菌株能钝化固定土壤中的Cu和Cd,降低其可交换态含量(Tiwari et al.,2008)。
2.3.2动物修复法土壤动物修复是利用土壤中蚯蚓、鼠类等低等动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
研究发现,蚯蚓对Zn、Cd有良好的富集作用。
通常釆取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放养蚯蚓,经过一段时间富集后,采用电激、灌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王新等,2004)。
2.4农业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主要通过生产过程中,调整作物品种,选择对重金属富集能力低的品种种植,还要因地制宜的改变耕作制度,从而改变土壤重金属的活性,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减弱其迁移能力,达到减弱重金属危害的目的。
主要措施有控制土壤水分、调节土壤Eh值、改变耕作制度及调整作物种类等。
2.5化学钝化修复化学钝化修复是通过向受污土壤中添加改良剂、表面活性剂、金属拮抗剂等稳定化试剂,使其产生吸附、络合、沉淀和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调节和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改变重金属的形态,降低其在土壤环境中的生物有效性和可迁移性(Guo et al.,2006)。
常用的稳定剂主要分为无机、有机及无机-有机混合稳定剂,其中无机稳定剂主要包括磷酸盐类、粘土矿物类、无机桂肥等。
无机钝化修复剂的应用最广,向Pb、Cu和Zn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磷灰石,残渣态Pb增加53%,而残渣态Cu和Zn分别增加了13%和15%。
有机钝化剂包括农家肥、绿肥、草炭和作物稻秆等有机肥料。
有机钝化剂能与重金属形成不溶性的络合物,还能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降低土壤中水溶态及可交换态重金属的含量,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土壤中施加1%骨炭后,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铁猛氧化物结合态Pb的浓度都显著下降,而有机结合态Pb的浓度显著上升。
有机-无机混合钝化剂能够克服单一钝化剂处理单一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对于复合污染具有较好的效果,有机-无机配位体钝化剂的合成应用成为研究的重点。
通过修饰无机材料表面引入官能团后得到有机-无机多孔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钝化效果,例如在介孔氧化桂表面构建有机基团,制备出可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和化学分离作用的功能性材料(Liang et al.,2009)。
土壤原位化学钝化修复技术具有实施简便,治理成本低廉及治理速度快等优点,适合大面积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尤其是中、轻度污染的土壤治理。
能够满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的要求。
针对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土壤,合理高效的联用多种钝化剂,是未来原位纯化修复的研究重点。
3.土壤重金属锡污染研究存在的问题土壤重金属镉污染危害大、影响持久,形势十分严峻,是土壤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十二五”期间,国家拟将投入数千亿资金治理土壤污染,但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现仍未找到有效途径。
针对大范围的重金属镉污染,原位钝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纯化剂种类繁多,钝化效果各稳定、高效、环保、成本低廉的纯化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欠缺,现行的国家标准是对土壤总镉的规定,而忽略了镉污染环境修复标准的制定,没有相应的冇效态或提取态等与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的指标,虽然在2014年初出台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导则》(HJ 25.4-2014),但对于原位钝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没有指导意义,相应的土壤有效态镉标准的缺失是评价修复效果最大的法律障碍。
常用的土壤镉有效态的提取方法及评价方法因提取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没有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耍通过分析土壤中各形态重金属的含量与植物体内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对应规律,找到合适的浸提剂。
4.结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有多种修复方法,物理修复主要采用挖掘、置换、更新的方法替换掉原来受污染的土壤,只适用于小范围污染,且运输成本高,替换下来污染的土壤无法妥善处理;化学修复是采用向土壤中投加稳定剂、螯合剂的方法,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和被动植物吸收的能力,把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