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

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

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

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一、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地震相的特征是用地震相参数来表达的。所以描述地震相参数很关键。

按照属性将地震相参数分为四大类:

1、几何参数: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

2、物理参数:反射振幅、频率(视频率)、连续性

3、关系参数:地震相平面组合关系、地震相内部组合关系

正如沉积相组合在平面上有一定的规律,地震相平面组合要合理。

指地震相单元内部的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的能量水平要匹配。

4、速度-岩性参数:地层速度、岩性指数(又可称为砂岩百分含量)等。

速度-岩性参数近年来正在从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发展。速度-岩性分析所得到的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是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重要依据。

每个地震相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地震相参数的基本地质解

释内容由下表表示。

析又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反射结构类型

反射结构是指地震剖面上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延伸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它揭示了总的层理模式,根据它可以解释沉积过程、侵蚀现象和古地形。是鉴别沉积环境的最明显、最直接的地震参数,即指相意义最明显。反射结构可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一、前积反射结构

主要由于沉积物侧向扩建或前积作用造成的。根据不同形态,又可划分为S 形前积结构、斜交前积结构、S形-斜交复合型前积结构、叠瓦状前积结构、乱岗状前积结构、帚状前积结构、杂乱前积结构、前积-退积结构。其形态差异多是由沉积速度和水深的变化引起的。前积结构在地震剖面上最易识别,环境意义最明显,是最典型的地震相。(S形前积相、斜交前积相、叠瓦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等)。

1、S形前积反射结构

在其内部,发育一组相互叠置的反S形反射同相轴,形成一种前积斜坡模式。根据拐点划分为:

在反S形的上端为近水平的顶积层:厚度薄,近水平,并与地震相单元的上界面呈整一关系。

而在反S形的中部为倾斜的前积层:较厚,倾斜较陡。

顺同相轴向下到了底部,同相轴逐渐变的平缓,形成底积层:厚度薄,倾斜平缓,以极低的角度逼近地震相单元的下界面,地震反射表现为真或视下超终止。

特征:S形前积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具备顶积层,表明既有前积作用,斜坡上

端又有垂向加积作用。

地质意义:S形反射结构代表了一种相对低的沉积物供应、相对快的盆地沉降、和/或快速的海(湖)平面上升,使得顶积层得以沉积和保存。本结构解释为一种相对低能量的沉积体制(沉积时能量相对较低)。S形前积相通常解释为三角洲环境的产物。在断陷盆地中经常发育这一类地震相,而且常常出现在断陷盆地的长轴方向,短轴方向偶有发生。

2、斜交前积反射结构

斜交前积结构是由一组相对陡倾的反射同相轴组成,在其上倾方向表现为顶超,而在其下倾方向出现下超,无顶积层存在。

斜交前积结构又可划分为:

①切线斜交前积模式:前积层在横向上顺着下倾方向同相轴可以缓慢过渡到比较薄的底积段,以真或视下超方式成切线对着地震相单元的下界终止。

②平行斜交前积模式:相对陡倾的平行前积层以高的角度在底界面处突然下超终止,也可以顺倾向在前积段内消失。

特征:从一相对固定的上界面向外扩建,以缺乏顶积层和前积层具有明显的顶超终止为特征。与S形前积结构相比,前积层沉积倾角特别高。

地质意义:斜交前积结构意味着相对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和缓慢变动或者静止不动的相对海(湖)平面条件。从而造成盆地被迅速地充填,后来的沉积水流路过或者冲刷上部的沉积表面,使顶积层无法保存。斜交前积结构指示相对高能的沉积体制(沉积时能量高)。因此,斜交前积相一般代表一种高能三角洲环境。

3、S形-斜交复合型前积结构

是由S形前积反射与斜交前积反射交替组成。

特征:在顶积层内,水平的S形顶积层反射与具有顶超终止的斜交结构段的复杂交替。

地质意义:代表顶积层具有加积作用与沉积过路作用相互交替的历史,沉积时能量交替变化,常为高能环境沉积的三角洲。

4、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

特征: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是一种薄的前积地震模式,通常具有平行的上、下界面,而且具有倾斜平缓的、相互平行的内部反射同相轴。

地质意义: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一般反映浅水沉积作用。按前积指向可分为两种:①前积指向湖心的叠瓦状结构,一般代表浅水三角洲或水退型滩坝砂体;

②前积指向湖岸的叠瓦状结构,则可能为水进型滩坝砂体的地震结构,则可能为水进型滩坝砂体的地震响应。另外,河流体制中的曲流河点坝侧积形成的叠瓦状砂岩。

5、乱岗状前积反射结构

特征:由不规则的、不连续的、亚平行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叉现象。前积方向变化。

地质意义:通常为前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但有时在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代表高能沉积。

以上5种前积模式在海相盆地、陆相盆地均可见到。另外,陆相断陷盆地还发育3种特殊的前积反射结构:帚状前积结构、杂乱前积结构、前积-退积结构。

6、帚状前积结构

特征:在陆相断陷盆地中经常出现一种外形似扫帚状的前积结构。在剖面上内部反射整体呈发散特征,底部为统一的下超终止。

地质意义:帚状前积结构一般与盆地的快速构造下沉、快速堆积有关,而且这种下沉与盆地边缘的断裂活动有关。可解释为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扇三角洲等。

7、杂乱前积结构

特征:内部反射杂乱,不连续、不整一,但总体具有向前积斜坡倾斜的优选方位。

地质意义:由砂、砾为主的高能环境沉积物快速前积所致,一般解释为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

8、前积-退积结构

特征:下部呈S形前积,在平坦湖底下超,上部隐约可见退覆反射。

地质意义:为近岸水下扇的地震响应,反映扇进-扇退的完整旋回。

二、平行、亚平行结构

特征:反射同相轴为平直或波状,常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并可根据反射连续性和振幅等进一步划分。一般为地震剖面的主体反射结构。

地质解释:平行结构一般反映均匀沉降的陆棚或稳定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一般代表均一、低能的沉积环境。如半深湖-深湖区、浅海区等。

亚平行结构反映了横向上沉积能量有一定的变化,在滨浅湖、浅滩、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中均可见到,代表中能至高能环境的沉积。

三、发散结构

特征:以楔形单元为特征,地层横向均匀加厚,内部反射同相轴在收敛方向出现非系统性侧向终止现象(反射同相轴数目由一侧向另一侧增加)。

地质解释:发散结构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升降作用(基底是逐步倾斜的)或者沉积速度的侧向变化。这种结构常出现在盆地或凹陷的边缘斜坡带,可反映物源方向。

四、杂乱反射结构

特征:同相轴产状无固定方向、不连续、杂乱无章的反射。

地质解释:表明内部缺少有序排列的波阻抗界面。杂乱结构可有两种成因造成。(1)沉积成因的。多为高能不稳定环境的沉积作用。例如,断陷盆地边界断层根部常见,反映粗杂沉积物的高速堆积,可解释为冲积扇或近岸水下扇。(2)构造作用。原来连续的地层遭到变形,致使破坏了连续性。如断裂、褶皱挤压等构造作用,使原始地震反射结构和反射波的物理特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附近的剖面特征可能为杂乱结构。但应注意,这种杂乱结构并不反映沉积特征,而是后期构造运动造成的,所以不属于地震相的范畴,进行地震相分析时必须排除这种构造假象的影响。

五、无反射结构(空白)

空白地震相在地震剖面基本表现为无反射相单元。

成因:(1)原始沉积物是块状均匀的。因而缺乏波阻抗差界面,内部不能产生反射。例如厚层块状砂岩、厚层块状泥岩、厚层碳酸盐岩、盐丘、火山岩体等。代表低能或极高能的沉积环境。(2)次生的。①地层受生物扰动改造后,原始层理被破坏,形成了似均匀沉积层。②空白相成因与单元顶部的波阻抗差也有关系,当顶界面反射系数很大时,透射能量较低,可以使本来有反射的内部结构变成反射振幅极弱的单元,甚至变成空白相。例如三角空白带。由于新、老地层的波阻抗差值大,能量在断面上大多都反射回去,所以在其下透射的能量弱,可以形成空白带,尤其是在深层。

前积结构>发散结构>杂乱结构、无反射结构>平行亚平行结构

地震相单元在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外形是重要的地震相标志,外形可以提高有关沉积体的外部几何形态、水动力、物源及古地理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地震相的几何外形主要可以分为席状、楔状、透镜状、丘状、充填等。

一、席状

特征:是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席状相单元内部常具平行或亚平行结构。席状的特点是反射单元的上、下界面平行或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一般呈大面积分布。

解释:(1)席状相可出现在均匀稳定的较深水沉积区,代表低能的环境,例如陆相盆地中的半深湖-深湖、海相盆地的陆棚、陆坡及深海盆地。这时,席状相单元内部常为平行结构,反射同相轴稳定、连续性好。(2)席状相也可出现在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代表较高能量水平。

二、楔状

特征:主要特点是在倾向上其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在走向上则是席状的。楔状相单元内部常具发散结构,也可具前积反射结构。

解释:(1)楔状相单元内部具发散结构,多出现在盆地的边缘斜坡,可能代表边缘相,岩性较粗,有时可指示物源方向。(2)楔状相单元内部若为前积反射结构(楔形前积相),常代表三角洲、扇三角洲。(3)楔状相若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内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则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他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射。

三、透镜状

特征:透镜状地震相以“双向外凸”(中部厚两侧薄)的相单元外形为基本特征。

解释:透镜状相可以产生于多种沉积环境中,它的双向外凸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成岩过程中差异压实造成的。大型透镜状相一般于河道下切或三角洲前积作用有关,例如三角洲前缘、河道、浊积扇。而小型透镜状相可以在几乎每一种沉积环境中出现。

四、丘状

特征:丘状地震相是以同相轴的“底平和顶凸”为特征的地震相单元,规模可大可小。

解释:为一种高能沉积作用的产物,代表沉积物搬运过程中快速卸载的过程。(1)大型的二维丘状地震相单元内部常有双向下超反射,为三角洲、扇三角洲走向剖面特征;(2)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也常显示丘状,为中、小型二维丘状;(3)湖盆内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时,是浊积扇的极好标志。(4)另外,滑塌块体、礁体、和火山堆等也可以表现为丘状相,同时,要注意识别那些经过构造褶曲变形后的丘状体。

五、充填

特征:指低洼凹地中充填沉积物形成的各种反射。按充填相单元内部的反射结构,可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复合充填。充填类型有许多种变化,但主要可以分为开阔充填和局部充填。

解释:(1)开阔充填指在一个盆地的某个负向单元如洼槽中充填的地层单元,一般为大型的上超充填,为低能环境;(2)局部充填指在侵蚀河道或海底峡谷内形成的充填,一般为小型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复合充填,代表较高能量的环境。

地震相分析的程序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解释方法。

第一步:识别追踪前积反射结构

前积反射结构特征明显,在地震剖面上最易识别,环境意义也最明显,常构成盆地地震相骨架。前积反射结构通常能指示主要物源和水流方向。前积层的倾向指示了水流方向。前积指向湖心的叠瓦状结构,一般代表浅水三角洲或水退型滩坝砂体;前积指向湖岸的叠瓦状结构,则可能为水进型滩坝砂体的地震响应。大型前积结构常为三角洲的地震响应;中、小型前积结构常反映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浊积扇等。

第二步:划分非前积反射结构

包括平行、亚平行、发散、杂乱、空白反射结构。与前积反射结构相比,环境解释较难,常需综合更多的资料。

第三步:确定地震相单元的几何外形

几何外形是重要的地震相标志,指相意义比较明显。不同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往往因为外形不同,也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所以外形参数可以帮助减少地震相解释的多解性。

第四步:分析地震相内部组合关系(关系参数)

分析的一般原则是能量水平匹配,即能量大致一致。也就是说同一沉积体的内部反射结构与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低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匹配。各种反射结构的一般能量水平是:平行结构------低能

亚平行结构------中能到高能变化

发散结构------高能至低能变化

前积结构------高能

杂乱结构------高能至极高能

无反射结构------低能或极高能

地震相单元外形的一般能量水平是:

席状------低能或中能至高能

楔状------高能至低能变化

丘状------高能

充填------从低能到高能变化

据此,初步总结了三类配置关系:(1)走向-倾向反射结构组合

(2)走向-倾向外形组合

(3)同一相单元反射结构-外形组合第五步:连续性、振幅、频率分析

对地震相单元内进一步研究反射物理特征,刻划细微岩相的变化,这对具多解性的反射结构如亚平行结构、发散结构的解释尤为重要。

连续性:

反射连续性与地层本身的横向岩性稳定性有关,它主要反映了不同沉积条件下地层的连续程度及沉积条件变化。反射连续性好,表明地层与相对低能的稳定沉积环境中沉积的。反射连续性差,表明地层是在相对高能的不稳定沉积环境中沉积的。连续性一般应用高、中、低三个级别衡量。注意不能忽略波谷。

振幅:振幅直接与反射界面的波阻抗差(反射系数)有关。振幅大面积的稳定暗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相对低能、稳定的沉积环境;振幅快速变化,通常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不稳

定环境的反映。

频率:此处指的是视频率,即地震剖面上反射同相轴排列的疏密程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同相轴越多其视频率就越高。视频率分为高、中、低三级。

频率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但在去除埋深和资料处理参数的影响后。一般也与岩性组合有关。如含大量薄砂层的地层通常比泥岩层视频率高。视频率的快速横向变化说明岩性快速变化,指示高能环境。

应当指出,物理参数分析应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若不能做到完全相同,至少不能差别太大,否则无法建立对比标准。

S0******* 王长胜

地震相的识别剖析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

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

地震相定义、划分、识别及特征

地震相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 (一)地震相概念 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 (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 (一)外部几何形态 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 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 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paradigm-地震相分析工具stratimagic流程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简易流程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介绍 概述 stratimagic是帕拉代姆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岩性解释、油藏描述、地震相分析的软件包。它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技术,统计聚类的分级分类技术、主组分分析(PCA)技术,以及层位尖灭识别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地震属性及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利用Stratimagic软件可以实现地震道、多属性数据体以及变时窗/深度和等时窗/深度的层段内的地震相自动划分,地质相分层曲线约束下的微相划分,研究其与地质相的关系以及与岩石物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突破了只能进行构造解释的常规的地震解释模式。地震相自动划分技术的应用,使得解释人员摆脱了手工解释繁重的工作负担,使地震相划分更具有客观性。 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软件以其独一无二的专利技术和容易使用的特点,已成为石油天然气工业进行地震相分析的先进的商用软件。目前该软件最新版本是帕拉代姆公司于2006年释放的Stratimagic3.1。 一、 Stratimagic软件的基本方法原理 1、地震信号的分类 地震解释不仅仅是构造圈闭解释,而且要进行岩性和油藏特征描述,是一个从层位图到油藏特征描述的过程,要利用沉积学知识将井信息和可用模型与地震数据联合使用,确定地震与岩石地球物理特性的关系。 在使用Stratimagic之前,有两种地震属性方法用于油藏特征描述。 1、首先计算多种层段属性,进行井资料、沉积模型与属性成果图的对比分析,一般情况下也只有3到4种属性匹配较好。 2、通过地震反演获得波阻抗数据体。这里假设井资料完全代表着所含的地质信息的差别,而且没有考虑其它的地质相变化的存在。在上面处理中丢失了两个基本信息:即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和这种变化的分布规律。 没有地震信号的总体变化的知识,很难给出井位置的地震信号变化的可靠评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全文】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综述 [摘要] 地震属性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的隐藏有用信息,因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近几年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本文对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简单阐述了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在不同时期所用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对新地震属性进行了具体介绍。最后对该技术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摘要:在勘探和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地震资料在复杂油藏系统的解释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缺少一种有效地将地质知识应用于地震解释中的上具。随着一系列属性新技术的出现,对地震属性进行充分研究,就给地质家提供了快速地从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的能力。尤其在用常规解释手段难以识别日的储层的情况下,属性分析技术更是给地质上作人员指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叠前数据叠后数据 关键词:储层;波形分析;地震属性 1.引言 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的特殊度量值。地震属性的发展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的直接烃类检测和亮点、暗点、平点技术开始,经历了70年代的瞬时属性(主要是振幅属性)和复数道分析,90年代的多维属性(特别是相干体属性)分析,21世纪的地震相分析等阶段[1一SJ。随着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油气藏动态监测、油气藏特征描述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其中的多种有用信息,这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也为解决复杂地质体评价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手段。因此,对该技术进行深人调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地震属性是指从地震数据中导出的关于儿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及统计特性的特殊度量值。它可包括时问属性、振幅属性、频率属性和吸收衰减属性,不同的属性可指示不同的地质现象。地震属性分析则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并结合钻井资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各种地震信息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以揭示出原始地震剖面中不易被发现的地质异常现象及含油气情况。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研究已由线、面信息扩展到三维体信息,从分类提取扰化发展为一项系统的应用技术。随着地震技术的日趋成熟,地震属性技术近儿年也发展迅速,其中有多属性联合解释技术、波形分析技术、吸收滤波技术等。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去完善勘探生产中的油藏描述工作,已经成为油藏地球物理的核心内容。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预测岩性和有利储集体,描述油藏特征及孔隙度变化,寻找难以发现的隐蔽油区,以至于监测流体运动和进行其它综合研究,一直是石油工作人员追求的目标。 1波形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常的层段属性只是表示了某儿个地震信号的物理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但它们没有一个能够单独描述地震信号的异常,而地震信号的任何物理参数的变化总是对应着反映地震道形状的变化,所以,研究和分析地震资料中代表各种属性总体特征的地震道形状(波形),应该能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1. 1波形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处理过程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本学期的“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课程首先介绍了地震与地震震害以及结构抗震分析的必要性和其方法的发展过程,然后简单回顾了一下结构动力学基础,接下来认识了地震波与强震地面运动的特性,以及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动力方程,最后重点讲述了几种抗震设计分析方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弹性和弹塑性),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本人对强震地面运动特征和抗震设计原理和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在进行建筑、桥梁以及其它结构物的抗震设计时,一般都要遵循以下五个步骤:抗震设防标准选定、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反应分析、抗震性能验算以及抗震构造设计,其流程如图1 所示。 本文将着眼于图1流程中的第3个步骤, 从我国现行规范中的3种最常用的结构响应分 析方法出发,简单介绍一下其各自的基本概念 和适应范围(具体原理和计算过程在此不再详 述,读者可另查阅相关课本和规范),以及现有 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初学者对结 构抗震设计分析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也作为 本人对本课程的学习总结。 一.3种最常用的结构响应分析方法 1.底部剪力法 定义: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 底部的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的水平地震作 用相等来确定结构总地震作用的一种计算方 法。 底部剪力法适用于基本振型主导的规则和 高宽比很小的结构,此时结构的高阶振型对于 结构剪力的影响有限,而对于倾覆弯矩则几乎 没有什么影响,因此采用简化的方式也可满足 工程设计精度的要求。 高规规定: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 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 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尚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我们可以用它的理念,简化的估算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从而至少在静力的概念上把握结构的抗震能力,它还是很有用的。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定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用来计算多自由度体系地震作用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利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和振型分解的原理,求解各阶振型对应的等效地震作用,然后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对各阶振型的地震作用效应进行组合,从而得到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一般可考虑为计算两种类型的地震作用:不考虑扭转影响的水平地震作用和考虑平扭藕联效应的地震作用。 反应谱的振型分解组合法常用的有两种:SRSS和CQC。虽然说反应谱法是将并非同一时刻发生的地震峰值响应做组合,仅作为一个随机振动理论意义上的精确,但是从实际上它对于结构峰值响应的捕捉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一般而言,对于那些对结构反应起重要作用的振型所对应频率稀疏的结构,并且地震此时长,阻尼不太小(工程上一般都可以满足)时,SRSS是精确的,频率稀疏表面上的反应就是结构的振型周期拉的比较开;而对于那些结构

地震相识别学习笔记

地震参数(地震相标志)按其属性可分为四大类: ①几何参数:反射结构、外形; ②物理参数:反射连续性、振幅、频率、波的特点; ③关系参数:平面组合关系; ④速度-岩性参数:层速度、岩性指数、砂岩含量。 一、内部反射结构 (Seismic Reflection Configuration) 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物源方向、沉积过程、侵蚀作用、古地理、流体界面等 ②发散反射结构(Divergent) 往往出现在楔形单元中,反射层在楔形体收敛方向上常出现非系统性终止现象(内部收敛),向发散方向反射层增多并加厚。它反映了由于沉积速度的变化造成的不均衡沉积或沉积界面逐渐倾斜,反映沉积时基底的差异沉降,常出现于古隆起的翼部,盆地边缘、或同生断层下降盘,盐丘翼部,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③前积反射结构(Progradational) 由沉积物定向进积作用产生的,为一套倾斜的反射层,与层序顶底界呈角度相交,每个反射层代表某地质时期的等时界面并指示前积单元的古地形和古水流方向。在前积反射的上部和下部常有水平或微倾斜的顶积层和底积层,常见近端顶超和远端下超。代表三角洲沉积。上部是浅水沉积,下部则是深水沉积。 d.叠瓦状前积(shingled),它表现为在上下平行反射之间的一系列叠瓦状倾斜反射,这些斜反射层延伸不远,相互之间部分重叠。它代表斜坡区浅水环境中的强水流进积作用,是河流、缓坡三角洲或浪控三角洲的特征。也称之为羽状前积。 在同一三角洲沉积中,不同部位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前积。如受主分支河道控制的建设性三角洲朵状体可能表现为斜交前积,无顶积层也无底积层,只有前积层,较低能的朵状体侧缘或朵状体之间可能呈现S形前积。 前积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不同,倾向剖面表现为前积,走向剖面表现为丘形。 ④乱岗状反射结构(hummocky) 它是由不规则、连续性差的反射段组成,常有非系统性反射终止的同相轴分叉现象。常出现在丘形或透镜状反射单元中。维尔把它解释为三角洲或三角洲间湾沉积的反射特征,代表分散性弱水流沉积。冲积扇及扇三角洲沉积中也会出现这种反射结构。 乱岗结构的波状起伏幅度较小,接近于地震分辨率极限(乱中有规则),乱岗状与杂乱反射的名称易混淆,在实际上有很大差别,有人亦称之为波状反射。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一般选侧刚)

一、地震作用分析方法:“算法1”是指按侧刚模型进行结构振动分析,“算法2” 是指按总刚模型进行结构的振动分析。当考虑楼板的弹性变形(某层局部或整体有弹性楼板单元)、或有较多的错层构件(如错层结构、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所等)时,建议采用“算法2”。 线性方程组解法:VSS向量稀疏求解器计算速度快,需要硬盘空间小,为程序默认解法。位移输出方式:选择“简化输出”。 计算出错时,首先关闭所有无关程序重新计算;如果还是不行,可根据程序提示的错误号到说明书的错误信息表上寻找其内容。 总刚计算模型不过的主要原因 1、多塔定义不对; 2、⑴同一构件同时属于两个塔。 ⑵定义为空塔。 ⑶某些构件不在塔内。 2、铰接构件定义不对; 3、局部构件引起结构整体不过。 4、悬空构件 ⑴用户输入斜梁、层间梁或不与楼面等高的梁时,如果不仔细检查,可能出现梁在梁端不与任何构件相连的情况,即梁被悬空。 注意:节点处如果有墙,则变节点高是不起作用的,与此节点相连的任一构件标高均与楼层相同。 ⑵节点处有柱时,与同一柱相连的梁,如果标高差小于500时,标高较低的节点会被合并到较高的节点处,大于500则不合并,但最多只允许3种不同的标高。如下图所示。 二、侧刚分析方法:配合刚性楼板选用。 总刚分析方法:配合弹性楼板、错层结构选用。 三、地震作用分析方法 侧刚计算方法”和“总刚计算方法”均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二者同属于“振型分解法”。 “侧刚计算方法”是一种简化计算方法,只适用于采用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假定的普通建筑和采用楼板分块平面内无限刚假定的多塔建筑,对于这类建筑,每层的每块刚性楼板只有两个独立的平动自由度和一个独立的转动自由度,“侧刚”就是依据这些独立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而形成的浓缩刚度阵。“侧刚计算方法”的优点是分析效率高,由于浓缩以后的侧刚自由度很少,所以计算速度很快。但“侧刚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当定义有弹性楼板或有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时(如:错层结构、空旷的工业厂房、体育馆所等),“侧刚计算方法”是近似的,会有一定的误差,若弹性楼板范围不大或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不多,其误差不会很大,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若定义有较大范围的弹性楼板或有较多不与楼板相连的构件,“侧刚计算方法”则不适用。 “总刚计算方法”就是直接采用结构的总刚和与之相应的质量阵进行地震反应分析。这种方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可以准确分析出结构每层每根构件的空间反应,通过分析计算结果,

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发电厂房墙体地震响应的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比较 1问题描述 发电厂房墙体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发电厂墙体几何模型 基本要求:依据class 9_10.pdf的最后一页的作业建立ansys模型,考虑两个水平向地震波的共同作用(地震载荷按RG1.60标准谱缩放,谱值如下),主要计算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与弯矩最大值,及顶部水平位移。要求详细的ansys反应谱法命令流与手算验证过程。以时程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不同阻尼值(0.02,0.05,0.10)的影响。 RG1.60标准谱 (1g=9.81m/s2) (设计地震动值为0.1g) 频率谱值(g) 33 0.1 9 0.261 2.5 0.313 0.25 0.047 与RG1.60标准谱对应的两条人工波见文件rg160x.txt与rg160y.txt

2数值分析框图思路与理论简介 2.1理论简介 该问题主要牵涉到结构动力分析当中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时程分析是用于确定承受任意随时间变化荷载的结构动力响应的一种方法。谱分析是模态分析的扩展,是用模态分析结果与已知的谱联系起来计算模型的位移和应力的分析技术。 2.2 分析框架: 时程分析:在X和Z两个水平方向地震波作用下,提取底部跨中单宽上的剪力、弯矩值和顶部水平位移,并求出最大响应。 谱分析:先做模态分析,再求谱解,由于X和Z两个方向的单点谱激励,因此需进行两次谱分析,分别记入不同的工况最后组合进行后处理得出结够顶部水平位移、底部单宽上剪力和弯矩的最大响应。 3有限元模型与荷载说明 3.1 有限元模型 考虑结构的几何特性建立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平面几何模型,并将模型进行合理的切割,采用plane42单元,使用映射划分网格的方法生产平面单元(XOY平面)。然后,采用solid45单元,设置拖拉方向的单元尺寸并清楚初始平面单元plane42,将平面单元进行拖拉,最后生成发电厂墙体的有限元立体几何模型。单元总数为6060个,总节点数为8174个,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发电厂墙体有限元模型 3.2 荷载说明

地震反应分析概述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主要工作是首先将结构简化成力学分析模型,然后输入地震作用,计算模拟结构的反应行为,包括内力和变形反应时程或最大值。其目的是为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或为抗震安全鉴定和拟定抗震加固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或为研究结构破坏机理提供基本手段,从而改善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结构地震反应取决于地震动输入特性和结构特性。随着人们对地震动特性和结构特性的了解越来越多,特别是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也跟着有了飞跃的发展。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静力法、拟静力法(通常指反应谱方法)和动力法阶段。 静力法是20世纪初首先在日本发展起来的。该方法将结构物看成是刚体,并刚接于地面。这样,结构在最大水平加速度绝对值为max a 的地面运动激励下,受到的最大水平作用力P (即最大惯性力)为 kW A g W P ==max 其中,W 是结构物的重量,k 是地面最大水平加速度绝对值max A 与重力加速度g 之比,称为地震系数。 在当时人们对地面运动的频谱和卓越周期的了解还不够多,以及房屋多为低层建筑的情况下,应用上述地震荷载计算公式于抗震

设计还是可以的。但是,随着地震资料的积累和城市与工业建设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作为静力法基础的刚性结构假定已明显地远离实际情况,于是考虑结构物的弹性性质、阻尼性质及相应动力特性的反应谱方法便发展起来了。 反应谱方法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取得了一部分强震地面运动记录之后,考虑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动力特性共同对结构地震反应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这一事实,提出了反应谱概念和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这一方法有动力法的内容,却具静力法的形式,故可称之为拟静力法。该方法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产生巨大影响,至今仍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计算方法。 尽管反应谱方法取得的进步是实质性的,但它的应用还是受到一些限制,如原则上只能用于线性结构体系;不能真实反映复杂结构体系的动力放大作用。因此,随着重大工程的不断兴建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结构地震时程反应分析得到全面发展。 相对于反应谱方法而言,时程反应分析是一种动力分析方法,它求取的不是结构的某种最大反应或其近似估计,而是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反应时间历程,即地震与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结果更为可靠。另外,时程反应分析可以真正处理非线性问题,这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随计算机和有限元技术的发展,结构分析模型也经历了一个由极

地震相分析

第二节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 (一)地震相分析参数 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 (二)内部反射结构 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 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指有一定分布范围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由地震参数不同于相邻地震相单元的反射波组所构成。地震相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 1、地震相指在区域内能够圈定、有一定规模可以作图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2、地震相单元的主要地震参数包括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反射振幅、反射频率、反射连续性、地层速度地震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正如识别和描述沉积相需用沉积物的颜色、粒度、结构、构造(如层理)等参数一样,识别和描述地震相也要有一定的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描述地震反射参数的特征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地质解释。每个地震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也可以说,地震相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反射参数特征的变化。因此,地震参数很重要,下面还要详细讲述。 3、说明了地震相的地质含义。归根结底,地震相就是沉积相的地震反射响应。但由于地震反射波分辨能力的限制,地震相又不是沉积相细微的表现,而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响应。 地震相的目的及优点 目的: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我们可以根据地震层序内地震相的平面分布特征编制地震相平面图,进而转换成的沉积相平面图,帮助分析层序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重塑盆地的沉积史和构造史,预测盆地中生油岩相和储集岩相的分布;并在地震资料和地震相的解释过程中,可预测地层、岩性等有利圈闭。地震相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 优点:地震相分析是沉积盆地分析的一种新手段,特别是在盆地勘探早期、钻井有限的情况下尤为适用。单井相分析是一孔之见,虽然精度高、可靠性强,但横向上不可能外推很远,尤其对于相变较快的陆相盆地。在盆地勘探早期、井少的情况下,单用井资料恢复整个盆地的沉积相难度很大,地震相分析则有效地克服了这一点。因为现代勘探,地震先行,地震资料往往很丰富,通过地震相分析制作地震相平面图,再结合钻井的岩心相、测井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将地震相转换成沉积相,能对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指导勘探。 一、地震相参数 地震相参数是识别和划分地震相单元的标志。地震相的特征是用地震相参数来表达的。所以描述地震相参数很关键。 按照属性将地震相参数分为四大类: 1、几何参数:单元内部反射结构、单元外部几何形态(几何外形) 2、物理参数:反射振幅、频率(视频率)、连续性 3、关系参数:地震相平面组合关系、地震相内部组合关系 正如沉积相组合在平面上有一定的规律,地震相平面组合要合理。 指地震相单元内部的反射结构、外部几何形态的能量水平要匹配。 4、速度-岩性参数:地层速度、岩性指数(又可称为砂岩百分含量)等。 速度-岩性参数近年来正在从定性向半定量、定量发展。速度-岩性分析所得到的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是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重要依据。 每个地震相参数都提供了相当多的地下地质信息。地震相参数的基本地质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