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附知识点及结论总结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附知识点及结论总结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附知识点及结论总结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是半圆的圆心,C、E是圆上的两点,CD⊥AB,EF⊥AB,EG⊥CO.

求证:CD=GF.(初二)

求证:△PBC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A1

CC1、DD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2B2C2D2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长线交MN于E、F.

求证:∠DEN=∠F.

1、已知:△ABC中,H

(1)求证:AH=2OM;

(2)若∠BAC=600,求证:

2、设MN是圆O外一直线,过O

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

求证:AP=AQ.(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设MN是圆O的弦,过

Q.

求证:AP=AQ

4、如图,分别以△ABC的AC和

CBFG,点P是EF的中点.

求证:点P到边AB

1、如图,四边形ABCD

求证:CE=CF.(初二)

2、如图,四边形ABCD

求证:AE=AF.(初二)

3、设P是正方形ABCD一边BC

求证:PA=PF.(初二)

4、如图,PC切圆O于C,AC

D.求证:AB=DC,BC=AD

1、已知:△ABC是正三角形,P

求:∠APB的度数.(初二)

2、设P是平行四边形ABCD

求证:∠PAB=∠PCB

3、设ABCD为圆内接凸四边形,求证:AB·CD+AD·BC=AC·

4、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E、F分别是BC、AB上的一点,AE

AE=CF.求证:∠DPA=∠DPC.(初二)

经典难题(五)1、设P是边长为1的正△ABC内任一点,L=

≤L<2.

2、已知:P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求PA+PB+

PC

3、P为正方形ABCD内的一点,并且PA=a,PB=2a,PC=3a

4、如图,△ABC中,∠ABC=∠ACB=800,D、E分别是AB、AC EBA=200,求∠BED的度数.

经典难题(一)

1.如下图做GH⊥AB,连接EO。由于GOFE四点共圆,所以∠GFH=∠

即△GHF∽△OGE,可得EO

GF

=

GO

GH

=

CO

CD

,又CO=EO,所以CD=GF

2. 如下图做△DGC使与△ADP全等,可得△PDG为等边△,从而可得

△DGC≌△APD≌△CGP,得出PC=AD=DC,和∠DCG=∠PCG=150 所以∠DCP=300 ,从而得出△PBC是正三角形

3.如下图连接BC 1和AB 1分别找其中点F,E.连接C 2F 与A 2E 并延长相交于Q 点, 连接EB 2并延长交C 2Q 于H 点,连接FB 2并延长交A 2Q 于G 点,

由A 2E=12A 1B 1=12B 1C 1= FB 2 ,EB 2=12AB=12BC=F C 1 ,又∠GFQ+∠Q=900

∠GE B 2+∠Q=900,所以∠GE B 2=∠GFQ 又∠B 2FC 2=∠A 2EB 2 , 可得△B 2FC 2≌△A 2EB 2 ,所以A 2B 2=B 2C 2 , 又∠GFQ+∠HB 2F=900和∠GFQ=∠EB 2A 2 , 从而可得∠A 2B 2 C 2=900 , 同理可得其他边垂直且相等, 从而得出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

4.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经典难题(二)

1.(1)延长AD 到F 连BF ,做OG ⊥AF,

又∠F=∠ACB=∠BHD , 可得BH=BF,从而可得HD=DF ,

又AH=GF+HG=GH+HD+DF+HG=2(GH+HD)=2OM

(2)连接OB ,OC,既得∠BOC=1200,

从而可得∠BOM=600, 所以可得OB=2OM=AH=AO,

得证。

3.作OF ⊥CD ,OG ⊥BE ,连接OP ,OA ,OF ,AF ,OG ,AG ,OQ 。

由于22AD AC CD FD FD AB AE BE BG BG

====

, 由此可得△ADF ≌△ABG ,从而可得∠AFC=∠AGE 。

又因为PFOA 与QGOA 四点共圆,可得∠AFC=∠AOP 和∠AGE=∠AOQ , ∠AOP=∠AOQ ,从而可得AP=AQ 。

4.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CI ,FH 。可得PQ=

2

EG FH

+。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从而可得PQ=

2

AI BI += 2AB ,从而得证。

经典难题(三)

1.顺时针旋转△ADE ,到△ABG ,连接CG.

由于∠ABG=∠ADE=900+450=1350

从而可得B ,G ,D 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B ≌△CGB 。 推出AE=AG=AC=GC ,可得△AGC 为等边三角形。 ∠AGB=300,既得∠EAC=300,从而可得∠A EC=750。 又∠EFC=∠DFA=450+300=750. 可证:CE=CF 。

2.连接BD 作CH ⊥DE ,可得四边形CGDH 是正方形。

由AC=CE=2GC=2CH ,

可得∠CEH=300,所以∠CAE=∠CEA=∠AED=150, 又∠FAE=900+450+150=1500,

从而可知道∠F=150,从而得出AE=AF 。

3.作FG ⊥CD ,FE ⊥BE ,可以得出GFEC 为正方形。

令AB=Y ,BP=X ,CE=Z ,可得PC=Y-X 。 tan ∠BAP=tan ∠EPF=

X Y =Z Y X Z

-+,可得YZ=XY-X 2+XZ , 即Z(Y-X)=X(Y-X) ,既得X=Z ,得出△ABP ≌△PEF , 得到PA =PF ,得证 。

经典难题(四)

1. 顺时针旋转△ABP 600 ,连接PQ ,则△PBQ 是正三角形。

可得△PQC 是直角三角形。 所以∠APB=1500 。

2.作过P 点平行于AD 的直线,并选一点E ,使AE ∥DC ,BE ∥PC. 可以得出∠ABP=∠ADP=∠AEP ,可得:

AEBP 共圆(一边所对两角相等)。 可得∠BAP=∠BEP=∠BCP ,得证。

3.在BD 取一点E ,使∠BCE=∠ACD ,既得△BEC ∽△ADC ,可得:

BE BC =AD AC

,即ADBC=BE AC , ①

又∠ACB=∠DCE ,可得△ABC ∽△DEC ,既得

AB AC =DE

DC

,即ABCD=DEAC , ② 由①+②可得: ABCD+ADBC=AC(BE+DE)= AC ·BD ,得证。

4.过D 作AQ ⊥AE ,AG ⊥CF ,由ADE S V =

2

ABCD

S Y =DFC S V ,可得:

2AE PQ g =2

AE PQ

g ,由AE=FC 。 可得DQ=DG ,可得∠DPA =∠DPC (角平分线逆定理)。

经典难题(五)

1.(1)顺时针旋转△BPC 600 ,可得△PBE 为等边三角形。

既得PA+PB+PC=AP++PE+EF 要使最小只要AP ,PE ,EF 在一条直线上,

即如下图:可得最小L=;

(2)过P点作BC的平行线交AB,AC与点D,F。

由于∠APD>∠ATP=∠ADP,

推出AD>AP ①

又BP+DP>BP ②

和PF+FC>PC ③

又DF=AF ④

由①②③④可得:最大L< 2 ;

由(1)和(2)既得:≤L<2 。

2.顺时针旋转△BPC 600,可得△PBE为等边三角形。

既得PA+PB+PC=AP+PE+EF要使最小只要AP,PE,EF在一条直线上,

即如下图:可得最小PA+PB+PC=AF。

既得=

=

= 1)2

=

2

。 3.顺时针旋转△ABP 900 ,可得如下图:

既得正方形边长L =

a = a 。 4.在AB 上找一点F ,使∠BCF=600 ,

连接EF ,DG ,既得△BGC 为等边三角形,

可得∠DCF=100 , ∠FCE=200 ,推出△ABE ≌△ACF , 得到BE=CF , FG=GE 。

推出 : △FGE 为等边三角形 ,可得∠AFE=800 ,

既得:∠DFG=400 ① 又BD=BC=BG ,既得∠BGD=800 ,既得∠DGF=400 ② 推得:DF=DG ,得到:△DFE ≌△DGE , 从而推得:∠FED=∠BED=300 。

附:平面向量复习基本知识点及经典结论总结

1、向量有关概念:

(1)向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注意向量和数量的区别。向量常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注意不能说向量就是有向线段,为什么?(向量可以平移)。如已知A (1,2),B (4,2),

则把向量AB u u u r

按向量a r =(-1,3)平移后得到的向量是_____(答:(3,0))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注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3)单位向量:长度为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与AB u u u r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

||

AB AB ±u u u r

u u u r ); (4)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两个向量叫相等向量,相等向量有传递性; (5)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a 、b 叫做平行向量,记作:

∥,规定零向量和任何向量平行。提醒:①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但共线向量不一定

相等;②两个向量平行与与两条直线平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两个向量平行包含两个向量共线,

但两条直线平行不包含两条直线重合;③平行向量无传递性!(因为有0r

);④三点A B C 、、共线? AB AC u u u r u u u r

共线; (6)相反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做相反向量。a 的相反向量是-a 。

如下列命题:(1)若a b =r r ,则a b =r r

。(2)两个向量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起点相同,

终点相同。(3)若AB DC =u u u r u u u r

,则ABCD 是平行四边形。(4)若ABCD 是平行四边形,则

AB DC =u u u r u u u r 。

(5)若,a b b c ==r r r r ,则a c =r r 。(6)若//,//a b b c r r r r ,则//a c r r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答:(4)(5))

2、向量的表示方法:(1)几何表示法:用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如,注意起点在前,终点在后;(2)符号表示法:用一个小写的英文字母来表示,如,,等;(3)坐标表示法: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以与x 轴、

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为基底,

则平面内的任一向量可表示为(),a xi y j x y =+=r r r

,称(),x y 为向量的坐标,=()

,x y 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如果向量的起点在原点,那么向量的坐标与向量的终点坐标相同。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如果e 1和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λ、2λ,使a =1λe 1+2λe 2。如(1)若

(1,1),a b ==r r (1,1),(1,2)c -=-r ,则c =r ______(答:1322

a b -r r

);

4、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它的长度和方向规定

如下:()()1,2a a λλ=r r

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λa 的方向与的方向相反,当λ=0时,0a λ=r r

,注意:λ≠0。

5、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两个向量的夹角:对于非零向量,,作

,OA a OB b ==u u u r r u u u r r

,AOB θ∠=()0θπ≤≤称为向量,的夹角,当θ=0时,,同向,当θ=π时,

,反向,当θ=

2

π

时,,垂直。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如果两个非零向量,,它们的夹角为θ,我们把数量

||||cos a b θr r

叫做与的数量积(或内积或点积),记作:?,即?=cos a b θr r 。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的数量积是0,注意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再是一个向量。如(1)△ABC 中,3||=?→

?AB ,4||=?→

?AC ,5||=?→

?BC ,则=?BC AB _________(答:-9);

(3)在上的投影为||cos b θr

,它是一个实数,但不一定大于0。如已知3||=→a ,

5||=→b ,且12=?→→b a ,则向量→a 在向量→

b 上的投影为______(答:

5

12) (4)a ?b 的几何意义:数量积a ?b 等于a 的模||a r

与b 在a 上的投影的积。

(5)向量数量积的性质:设两个非零向量a ,b ,其夹角为θ,则:

①0a b a b ⊥??=r r r r ;②当,同向时,?=a b r r

,特别地,

22,a a a a a =?==r r r r r ;当与反向时,?=-a b r r ;当θ为锐角时,?>0,且 a b r r 、

不同向,0a b ?>r r

是θ为锐角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当θ为钝角时,?<0,且 a b r r 、不反向,0a b ?

cos a b

a b

θ?=r r

r r ;④||||||a b a b ?≤r r r r 。如(1)已知)2,(λλ=→a ,)2,3(λ=→b ,如果→a 与→b 的夹

角为锐角,则λ的取值范围是______(答:43λ

<-或0λ>且1

3

λ≠);

6、向量的运算: (1)几何运算:

①向量加法: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但“平行四边形法则”只适用于不共线的向

量,如此之外,向量加法还可利用“三角形法则”:设,AB a BC b ==u u u r r u u u r r

,那么向量AC u u u r 叫做a r 与b r

的和,即a b AB BC AC +=+=r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

②向量的减法:用“三角形法则”:设,,AB a AC b a b AB AC CA ==-=-=u u u r r u u u r r r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那么,

由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注意:此处减向量与被减向量的起点相同。如(1)化简:

①AB BC C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___;②AB AD D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____;③()()AB CD AC BD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_____(答:

①AD u u u r ;②CB u u u r ;③0r

);

(2)坐标运算:设1122(,),(,)a x y b x y ==r r

,则:

①向量的加减法运算:12(a b x x ±=±r r

,12)y y ±。如(1)已知点(2,3),(5,4)A B ,

(7,10)C ,若

()AP AB AC R λ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则当λ=____时,点P 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答:

1

2

);

②实数与向量的积:()()1111,,a x y x y λλλλ==r

③若1122(,),(,)A x y B x y ,则()2121,AB x x y y =--u u u r

,即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

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如设(2,3),(1,5)A B -,且13

AC AB =u u u r u u u r

3AD AB =u u u r u u u r ,则C 、D 的坐标分别是__________(答:11

(1,),(7,9)3

-);

④平面向量数量积:1212a b x x y y ?=+r r

。如已知向量a =(sinx ,cosx ), b =(sinx ,sinx ),

c =(-1,0)。(1)若x =

3

π

,求向量a 、c 的夹角;(2)若x ∈]4,83[ππ-,函数

b a x f ?=λ)(的最大值为21,求λ的值(答:1

(1)150;(2)2

o 或21--);

⑤向量的模:22222

2

||,||a x y a a x y =+==+r r r 。如已知,a b r r 均为单位向量,它们的夹

角为60o

,那么|3|a b +u u r r

=_____(答:13);

⑥两点间的距离:若()()1122,,,A

x y B x y ,则()()22

2121||AB x x y y =-+-。如如

图,在平面斜坐标系xOy 中,60xOy ∠=o

,平面上任一点P 关于斜

坐标系的斜坐标是这样定义的:若12OP xe ye =+u u u r u r u u r ,其中12,e e u r u u r

分别

为与x 轴、y 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P 点斜坐标为(,)x y 。(1)若点

P 的斜坐标为(2,-2),求P 到O 的距离|PO |;(2)求以O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斜坐标系xOy 中的方程。(答:(1)2;(2)2

2

10x y xy ++-=);

7、向量的运算律:(1)交换律:a b b a +=+r r r r ,()

()a a λμλμ=r r ,a b b a ?=?r r r r

;(2)

结合律:()(),a b c a b c a b c a b c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a b a b a b λλλ?=?=?r r r r r r

(3)分配律:()(),a a a a b a b λμλμλλλ+=++=+r r r r r r r ,()a b c a c b c +?=?+?r r r r r r r

。如下

列命题中:① →→→→→

→→?-?=-?c a b a c b a )

(;② →→→→→→??=??c b a c b a )()(;③ 2

()a b →→

-2||a →

=

2

2||||||a b b →

-?+;④ 若0=?→

→b a ,则0=→

a 或0=→

b ;⑤若,a b

c b ?=?r r r r

则a c =r r ;

⑥22a a =r r ;⑦2a b b

a a

?=r r r

r r ;⑧222()a b a b ?=?r r r r ;⑨222()2a b a a b b -=-?+r r r r r r 。其中正确的是

______(答:①⑥⑨)

提醒:(1)向量运算和实数运算有类似的地方也有区别:对于一个向量等式,可以移项,两边平方、两边同乘以一个实数,两边同时取模,两边同乘以一个向量,但不能两边同除以一个向量,即两边不能约去一个向量,切记两向量不能相除(相约);(2)向量的“乘法”不满足结合律,即)()(?≠?,为什么?

8、向量平行(共线)的充要条件://a b a b λ?=r r r r

22()(||||)a b a b ??=r r r r 1212x y y x ?-=

0。如(1)若向量(,1),(4,)a x b x ==r r

,当x =_____时a r 与b r 共线且方向相同(答:2);

9、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0||||a b a b a b a b ⊥??=?+=-r r r r r r r r

12120x x y y ?+=.特别

地()(

)AB AC AB AC

AB AC

AB A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如(1)已知(1,2),(3,)OA OB m =-=u u u r u u u r ,若OA OB ⊥u u u r u u u r ,则m = (答:

3

2

); 10.线段的定比分点:

(1)定比分点的概念:设点P 是直线P 1P 2上异于P 1、P 2的任意一点,若存在一个实数

λ ,使12PP PP λ=u u u r u u u r

,则λ叫做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所成的比,P 点叫做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的以定

比为λ的定比分点;

(2)λ的符号与分点P 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当P 点在线段 P 1P 2上时?λ>0;当P 点在

线段 P 1P 2的延长线上时?

λ<-1;当P 点在线段P 2P 1的延长线上时10λ?-<<;若点

P 分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所成的比为λ,则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u u u u r 所成的比为

1

λ

。如若点P 分AB u u u r 所成的比为34,则A 分BP u u u r 所成的比为_______(答:7

3

-)

(3)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设111(,)P x y 、222(,)P x y ,(,)P x y 分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所成的比

为λ,则12

1211x x x y y y λλ

λλ

+?=??

+?

+?=?+?

,特别地,当λ=1时,就得到线段P 1P 2的中点公式

121222

x x x y y y +?=???

+?=??。在使用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时,应明确(,)x y ,11(,)x y 、22(,)x y 的意义,

即分别为分点,起点,终点的坐标。在具体计算时应根据题设条件,灵活地确定起点,分点和

终点,并根据这些点确定对应的定比λ。如(1)若M (-3,-2),N (6,-1),且1MP MN 3

--→

--→

=-,

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答:7

(6,)3--);

11.平移公式:如果点(,)P x y 按向量(),a h k =r 平移至(,)P x y '',则x x h

y y k

'=+??

'=+?;曲线(,)0f x y =按向量(),a h k =r

平移得曲线(,)0f x h y k --=.注意:(1)函数按向量平移与

平常“左加右减”有何联系?(2)向量平移具有坐标不变性,可别忘了啊!如(1)按向量a r

把(2,3)-平移到(1,2)-,则按向量a r

把点(7,2)-平移到点______(答:(-8,3));(2)函

x y 2sin =的图象按向量→a 平移后,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12cos +=x y ,则→

a =________

(答:)1,4

-

12、向量中一些常用的结论:

(1)一个封闭图形首尾连接而成的向量和为零向量,要注意运用;

(2)||||||||||||a b a b a b -≤±≤+r r r r r r

,特别地,当 a b r r 、

同向或有0r ?||||||a b a b +=+r r r r

≥||||||||a b a b -=-r r r r ;当 a b r r 、

反向或有0r ?||||||a b a b -=+r r r r ≥||||||||a b a b -=+r r r r

;当 a b r r 、不共线?||||||||||||a b a b a b -<±<+r r r r r r

(这些和实数比较类似).

(3)在ABC ?中,①若()()()112233,,,,,A x y B x y C x y ,则其重心的坐标为123123,33x x x y y y G ++++??

???

。如若⊿ABC 的三边的中点分别为(2,1)、(-3,4)、 (-1,-1),则⊿ABC 的重心的坐标为_______(答:

24

(,)33

-); ②1()3

PG PA PB P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G 为ABC ?的重心,特别地0PA PB PC 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为ABC ?的重心;

③PA PB PB PC PC PA 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为ABC ?的垂心;

④向量()(0)||||

AC AB AB AC λλ+≠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所在直线过ABC ?的内心(是BAC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

⑤||||||0AB PC BC PA CA PB P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r

ABC ?的内心;

(3)若P 分有向线段12PP u u u u r

所成的比为λ,

点M 为平面内的任一点,则1

21MP MP

MP λλ

+=+u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特别地P 为12P P 的中点1

22

MP MP

MP +?=u u u u r u u u u r u u u r ; (4)向量 PA PB PC u u u r u u u r u u u r

、、中三终点A

B C 、、共线?存在实数αβ、使得PA PB PC αβ=+uu u r uu u r uuu r

且1αβ+=.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

)1,3(A ,)3,1(-B ,若点C 满足=?→

?OC ?→

??→

?+OB OA 21λλ,其中R ∈21,λλ且121=+λλ,则点

C 的轨迹是_______(答:直线AB )

初三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三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三数学几何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初中几何公式:角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中几何公式:三角形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初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打印版)

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 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 0a (a a 或???<-≥=)0a (a )0a (a a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 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初中数学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经典难题(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4 页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第 2 页 共 14 页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点汇总一

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点汇 总一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平面几何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一相交线和平行线 1.定理与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2.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判定: 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知识点二三角形 一、三角形相关概念 1.三角形的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要点:①三条线段;②不在同一直线上;③首尾顺次相接. 2.三角形中的三种重要线段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在一个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三角形的高线: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限度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c>a,c+a>b. ②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故同时满足△ABC三边长a、b、c的不等式有:a>b-c,b>a-c, c>b-a. 注意:判定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只需看两条较短的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即可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 四、三角形的内角 结论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表示:在△ABC中,∠A+∠B+∠C=180° 结论2: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互余. 注意:①在三角形中,已知两个内角可以求出第三个内角 如:在△ABC中,∠C=180°-(∠A+∠B) ②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内角和的比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求各内角. 如:△ABC中,已知∠A:∠B:∠C=2:3:4,求∠A、∠B、∠C的度数. 五、三角形的外角 1.意义: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2.性质: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与之相邻的内角互补 六、多边形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 p q,p( p q ≠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 ? ? ? ? ? ? ? ? ? ? 负分数 负整数 负有理数 零 正分数 正整数 正有理数 有理数 ② ? ? ? ? ? ? ? ? ? ? ?? ? ? ? 负分数 正分数 分数 负整数 零 正整数 整数 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和- a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初中数学几何题(超难)及答案分析

几何经典难题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三)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 ∠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 MN 于E 、F . 求证:∠DEN =∠F . 5、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三)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 A D H E M C B O

P C G F B Q A D E 6、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7、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三 ) 8、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 A .主视图 B .俯视图 C .左视图 D .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 2.如图,一个正六棱柱的表面展开后恰好放入一个矩形内,把其中一部分图形挪动了位置,发现矩形的长留出5cm ,宽留出1,cm 则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 ) A .210824(3) cm - B .(2 108123cm - C .(2 54243cm - D .(2 54123cm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分别表示出挪动前后所在矩形的长与宽,由题意列出方程求出a =2,h =9?36ah 求解. 【详解】 解:设正六棱柱的底面边长为acm ,高为hcm ,

如图,正六边形边长AB =acm 时,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BAD =30°, ∴BD = 12a cm ,AD =32 a cm , ∴AC =2AD =3a cm , ∴挪动前所在矩形的长为(2h +23a )cm ,宽为(4a + 1 2 a )cm , 挪动后所在矩形的长为(h +2a +3a )cm ,宽为4acm , 由题意得:(2h +23a )?(h +2a +3a )=5,(4a +1 2 a )?4a =1, ∴a =2,h =9?23, ∴该六棱柱的侧面积是6ah =6×2×(9?23)=210824(3) cm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正六棱柱的性质,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够求出正六棱柱的高与底面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3.将一副三角板如下图放置,使点A 落在DE 上,若BC DE P ,则AFC ∠的度数为( ) A .90° B .75° C .105° D .12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30E BCE ==?∠∠,再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解AFC ∠的度数. 【详解】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几何压轴题

中考数学几何专题知识点总结78点中考数学 几何压轴题 1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3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4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易错题精选)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易错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将三个同样的正方形的一个顶点重合放置,如果145∠=°,330∠=°时,那么2∠的度数是( ) A .15° B .25° C .30° D .45°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2=∠BOD+EOC-∠BOE ,利用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即可求得∠BOD 和∠EOC 的度数从而求解. 【详解】 ∵∠BOD=90°-∠3=90°-30°=60°, ∠EOC=90°-∠1=90°-45°=45°, ∵∠2=∠BOD+∠EOC-∠BOE , ∴∠2=60°+45°-90°=15°. 故选:A . 【点睛】 此题考查余角和补角,正确理解∠2=∠BOD+EOC-∠BOE 这一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将如图所示的Rt △ACB 绕直角边AC 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正视图)是( )

A.B.C. D. 【答案】D 【解析】 解: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主视图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D. 首先判断直角三角形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再找出圆锥的主视图即可. 3.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那么∠2的度数是() A.20°B.30°C.35°D.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所以∠3=180°﹣90°﹣∠1=35°,再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到∠2的度数. 【详解】 解: 由垂线的性质可得∠ABC=90°, 所以∠3=180°﹣90°﹣∠1=35°, 又∵a∥b, 所以∠2=∠3=35°. 故选C. 【点睛】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附答案)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附答案)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P C G F B Q A D E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最新最全)

知识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2=0的常数项是-2. 2.一元二次方程3x 2 +4x-2=0的一次项系数为4,常数项是-2. 3.一元二次方程3x 2 -5x-7=0的二次项系数为3,常数项是-7. 4.把方程3x(x-1)-2=-4x 化为一般式为3x 2 -x-2=0. 知识点2:直角坐标系与点的位置 1.直角坐标系中,点A (3,0)在y 轴上。 2.直角坐标系中,x 轴上的任意点的横坐标为0. 3.直角坐标系中,点A (1,1)在第一象限. 4.直角坐标系中,点A (-2,3)在第四象限. 5.直角坐标系中,点A (-2,1)在第二象限. 知识点3:已知自变量的值求函数值 1.当x=2时,函数y=32-x 的值为1. 2.当x=3时,函数y=2 1-x 的值为1. 3.当x=-1时,函数y= 3 21-x 的值为1. 知识点4:基本函数的概念及性质 1.函数y=-8x 是一次函数. 2.函数y=4x+1是正比例函数. 3.函数x y 2 1-=是反比例函数. 4.抛物线y=-3(x-2)2 -5的开口向下. 5.抛物线y=4(x-3)2 -10的对称轴是x=3. 6.抛物线2)1(2 12+-=x y 的顶点坐标是(1,2). 7.反比例函数x y 2 =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知识点5: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1.数据13,10,12,8,7的平均数是10. 2.数据3,4,2,4,4的众数是4. 3.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3. 知识点6:特殊三角函数值 1.cos30°= 2 3. 2.sin 2 60°+ cos 2 60°= 1. 3.2sin30°+ tan45°= 2. 4.tan45°= 1. 5.cos60°+ sin30°= 1.

初二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及答案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 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O,E F分别是OA、OB的中点(1)求证△ADE≌△BCF:(2)若AD=4cm,AB=8cm,求CF的长。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ABC=90°,AB=2DC,对角线AC⊥BD,垂足为F,过点F作EF∥AB,交AD于点E,CF=4cm. (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 (2)求AE的长.

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接AE与BG、CF分别交于P、Q, (1)若AB=6,求线段BP的长; (2)观察图形,是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 4,已知点E,F在三角形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上,且AE=BF,FH//EG//AC,FH、EC分别交边BC所在的直线于点H,G 1 如果点E。F在边AB上,那么EG+FH=AC,请证明这个结论 2 如果点E在AB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3 如果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点F在AB的延长线上,那么线段EG,FH,AC的长度关系是什么? 4 请你就1,2,3的结论,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 5,如图是一个常见铁夹的侧面示意图,OA,OB表示铁夹的两个面,C是轴,CD⊥OA于点D,已知DA=15mm,DO=24mm,DC=10mm,我们知道铁夹的侧面是轴对称图形,请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

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B作BE⊥CD,垂足为E,连接AE,F为AE上一点,且∠BFE=∠C,(1)求证:△ABF∽△EAD ;(2)若AB=5,AD=3,∠BAE=30°,求BF 的长 7,如图,AB与CD相交于E,AE=EB,CE=ED,D为线段FB的中点,GF与AB相交于点G,若CF=15cm,求GF之长。 8, 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G是线段CD上的任意一点时,连接BG交AC于F,过F作FH∥CD交BC于H,可以证明结论FH/AB =FG /BG 成立.(考生不必证明)(1)探究:如图2,上述条件中,若G在CD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不变时,其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计算:若菱形ABCD中AB=6,∠ADC=60°,G在直线CD上,且CG=16,连接BG 交AC所在的直线于F,过F作FH∥CD交BC所在的直线于H,求BG与FG的长.(3)发现:通过上述过程,你发现G在直线CD上时,结论FH /AB =FG /BG 还成立吗?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经典

经典难题(一) 仁已知:如图,0是半圆的圆心,C. E是圆上的两点,CD丄AB, EF丄AB, EG丄CO. 求证:CD=GF?(初二) 2、已知:如图,P是正方形ABCD内点,ZPAD=ZPDA=15°. 求证: APBC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AiBiQDi都是正方形,毗、B2. DDj 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2B2C2D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 M、N分别是AB. CD的中点,AD、BC的延 长线交MN于E、F. 求证:ZDEN=ZF.

经典难题(二) 仁已知:AABC中,H为垂心(各边髙线的交点),0为外心,且0M丄BC于M. (1)求证:AH=20M; (2)若ZBAC = 60°,求证:AH=A0?(初二) 2、设MN是圆0外一直线,过0作0A丄MN于A,自A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C及 D、E,直线EB及CD分别交MN于P、Q. 求证:AP=AQ?(初 二) 3、如果 上题把 直线MN 由圆外 平移至 圆内, 则由此 可得以 下命题: G N A

4、如图,分别以ZkABC的AC和BC为一边?在AABC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和正方形CBFG, 点P是EF的中点?

仁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 AE=AC, AE与CD相交于F?求证:CE=CF.(初二) 2、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DE〃AC,且CE=CA,直线EC交DA延长线于F?求证: AE=AF.(初二)亠 3、设P是正方形A BCD-边BC上的任一点,PF丄AP, CF平分ZDCE. 求证:PA = PF?(初二) 4、如图,PC切圆0于C, AC为圆的直径,PEF为圆的割线,AE、AF与直线P0相交于B、 D.求证:AB = DC, BC=AD?(初三) A C

初中几何知识点总结非常全

证明(一) 1、本套教材选用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3)、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此外,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做公理。 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公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定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公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证明(二) 一、公理(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二、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 2 b

史上最全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育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马上就要中考了,祝大家中考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欢迎同学们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史上最全的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实数 重要复习的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 ???????????????????????????????????????无限不循环小数负无理数正无理数无理数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实数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q p 的形式,其中p 、q 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

根,如2、34;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 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45sin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 的相反数是 -a ; (2)a 和b 互为相反数?a+b=0 2、倒数: (1)实数a (a ≠0)的倒数是a 1;(2)a 和b 互为倒数?1=ab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0,0, 00, a a a a a a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

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a 叫a的平方根,a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3a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

经典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P C G F B Q A D E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分别交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初中数学代数及几何知识点概括(精细整理)知识分享

代数部分 一、实数 1.实数的分类 2.数轴 (1)数轴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3.相反数 (1)a 的相反数是 -a 。 (2)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 a +b=0 。 4.倒数 (1)a 与b 互为倒数,则a b=1; (2)a 与b 互为负倒数,则_ a b=-1_; 5.绝对值 (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它本身 ;0的绝对值是 0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 这个数的点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 。 6.平方根 (1)平方根的定义:若x 2=a ,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 (2)?? ???<=±>00 00a a a a (3)?????<-=>==00002 a a a a a a a 7.有关实数的非负性: a 2≥0 , | a | ≥0 , 0(a ≥0) 如果c b a ,,是实数,且满足0||2 =+ +c b a ,则有0,0,0===c b a 。 8.科学计数法 科学计数法:将一个数字表示成 (a ×n 10的形式),其中1≤a <10,n 表示整数,这种计数方法叫做科学计数法。 9.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近似数: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一个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数起一直到最后一位数字,所有的数 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有理数 或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整数 分数 实数 正实数 0 负实数 正有理数 正无理数 实数 负有理数 负无理数 有2个 且为 有1个 没有平方根

二、代数式 1.整式重要的性质 (1)乘法公式: 平方差:①2 2 ()()a b a b a b -+=- 完全平方公式:② 2 2 2 ()2a b a ab b +=++ ③ 2 2 2 ()2a b a ab b -=-+ (2)整式幂的运算性质:1)n m n m a a a +=?;2)(0)m n m n a a a a -÷=≠;3)mn n m a a =)(; 4)m m m b a ab =)(;5)零指数:0a =1(a ≠0);(6)1 (0)m m a a a -= ≠ 。 三、方程及不等式 (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及一般形式:)0(02 ≠=++a c bx ax ※ 根的判别式:ac b 42 -=? 求根公式:)04(242 22 ,1≥--±-=ac b a ac b b x 四、函数 (一) 一次函数 (1)定义:b kx y +=(0≠k ) 图像如右图所示: (2)图像: ?? ??? ? ??? ???????<=>>00000000b b b k b b b k (3)图像的性质: 0>k ,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减小而减小); 0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ac b 42-=?=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ac b 42-=?<0 ,没有实数根 一、二、三象限 一、三 一、三、四 一、二、四象限 二、四 二、三、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