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城市设计指引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辖之下。
香港回归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香港需要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城市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香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保护和传承香港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弘扬本土文化,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香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城市运行的顺畅和市民生活的便利。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土地利用。
通过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做好全面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香港城市规划特色的介绍

• 14、我只是自己不放过自己而已,现在我不会再逼自 己眷恋了。20.9.2206:33:2422 September 202006:33
大澳
大澳
2.6尊重传统、保护历史
▪ 古迹的保育
景贤里
美利楼
中区警署
中区警署
No Image
中环街市
街市地下及一樓做文化廣場, 如大型書店、生活及文化藝術 活動資訊站,二樓是綠洲驛站, 提供相宜食肆、三樓是綠色生 活工作坊,提供舒展身心的運 動項目,四樓即頂層會有超過 1萬平方呎的天台花園。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6时33 分24秒 上午6时 33分06 :33:242 0.9.22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9/22/2
020 6:33:24 AM06:33:242020/9/22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9/22/2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9.22 06:33:2 406:33 Sep-202 2-Sep-2 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6:33:2 406:33: 2406:3 3Tuesday, September 22,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22 20.9.22 06:33:2 406:33: 24Sept ember 22, 2020
谢 谢 大 家 020 6:33 AM9/22/2020 6:33 AM20.9.2220.9.22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22-Sep-2022 S eptember 202020.9.22
香港市城市规划——最后文件

(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开埠后,经过100多年转口港经济时期的建设,香港城市形成 了集中于维多利亚港南北两岸,长约17km的带状布局,城市形态表现为 东西走向“带形”的典型山地城市结构。这一时期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 城市用地紧张,城市不得不“向上、向下”寻求发展空间。“向上”:通 过平整山坡,城市垂直等高线向山上发展;“向下”:在港九的维多利亚 港两岸不断填海造地,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这一时期的香港城市都是以 维多利亚港为中心,呈现单中心、高密度的发展态势,城市逐步向海面和 外围山地拓展。
RED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 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 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 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 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 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 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 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
3.香港市独具特色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经 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纵观香港城市的发展,促进 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正是其作为自由贸易港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之后才得以城市的发展。香港进出口贸易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客观带来了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香港国际贸易的繁荣,既带动了 香港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有力地推 动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RED
(3)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 格。以法定规,是香港城市规划的一大 特色。香港是世界上城市规划种类最齐 全的城市之一。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 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 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 条文上找到答案。在香港,城市规划法 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 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 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研究报告 - 香港:宜居高密度城市的规划与城市设计

規劃署2016 年10月s宜居高密度城市的規劃及城市設計目錄1 前言 (1)2 規劃集約的城市 (6)人口密度 (6)建築物密度 (8)混合土地用途 (12)3 規劃相互緊扣的城市 (16)城市流動性 (16)連接性 (16)可步行性 (21)單車可用性 (23)可達性 (25)通透度 (28)4 規劃獨特、多元及充滿活力的城市 (30)獨特 (30)活力 (47)多元....................................................................................... 50 5 規劃健康的城市 (57)促進健康城市的城市設計 (57)促進健康生活的城市設計 (61)6 重塑公共空間及改善公共設施 (65)7 更新都市結構 (70)8 總結 (73)後註 (74)圖片目錄圖1 香港今昔圖2城市宜居度比較矩陣圖圖3改造觀塘市中心圖4優化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發展圖5香港及其他城市的人口密度圖示圖62011年按區議會劃分的人口密度(總值)圖7 2011年按新市鎮劃分的人口密度(總值及淨值)圖8相同密度但不一樣的都市形態圖9巴黎及香港的建築物形態圖10相互緊扣的香港圖11鐵路作為公共交通運輸的骨幹圖12香港現有/擬建的鐵路發展項目圖13洪水橋新發展區的擬建及現有運輸網絡圖14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及行人路系統圖15 香港有欠理想的行人環境圖16「暢行乘車計劃」行人路上蓋的合成圖片圖17香港現有/擬議的單車徑圖18新界單車樂圖19將軍澳鄰里設施的可達性圖20 可達性的概念框架圖21半徑覆蓋範圍與步行覆蓋範圍的比較圖22紐約市的「安全街道為長者」計劃圖23 低及高通透度的街道結構圖24太子花墟道圖25旺角花園街圖26 香港的都市特色圖27 「創造精神」探索地圖摘錄圖28 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圖29 新加坡濱海灣圖30 中環新海濱圖31 深水埗大南街圖32山頂薄扶林水塘道圖33 郊野公園作為都市人的康樂用地圖34 獅子山的獨特地貌圖35香港的山脊㬌觀及獨特地貌圖36 尊重鄉郊特色的新市鎮圖37香港城、鄉、郊、野共融脈絡圖38香港的明確地標圖39策略性觀景點的視覺景觀分析圖40維多利亞港及其氛圍圖41觀塘海濱長廊圖42 大坑東地下蓄洪計劃圖43洪水橋新發展區的擬議梯級式平台連零售鋪面圖44博蓋利亞市場:巴塞羅那的主要文化景點圖45公共空間藝術圖46元創方- 歷史建築內的創意產業圖47活化前柴灣工廠大廈圖48保育中環:「香港的故事」圖49香港的文物資產圖50香港的都市氣候規劃建議分區圖51香港的都市氣候規劃建議圖圖52擬議的都市氣候改善措施圖53 健康城市的公眾休憩用地圖54 公共空間在提升宜居度所扮演的角色圖55 宜居高密度城市內的公眾休憩用地圖56 2046年樓齡達70年或以上的私人樓宇單位(按區議會劃分)圖57 香港的老化都市結構本專題報告是《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㬌與策略》(簡稱《香港2030+》)研究系列的一部分。
指导建筑设计的城市风貌规划管控方法

指导建筑设计的城市风貌规划管控方法刘超杨一帆盛况摘要:2014年初,习总书记就建筑文化缺失问题进行了重要批示,指出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要下决心治理。
传统控规作为建筑设计和审查的依据,缺乏通过城市设计对于建筑形态的“美化”控制,而城市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常作为城市规划的指标验算工具与方案效果的示意,无法作为依法行政的管理依据。
本文的国内案例中,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将城市设计内容法定化的途径进行分类,并分析通过创新实施过程达到的管控效果。
为了对比国内城市风貌规划的管控方法,本文将国外城市风貌管控的运行机制和控制内容进行提炼,并对运行机制中如何树立城市设计指标的权威性和减少自由裁量的方法进行研究;控制内容上对不同城市的风貌形成过程中关键的控制要素进行分析,并揭示控制要素如何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
关键词:城市风貌建筑设计控制要素城市风貌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综合集成,是人们判别一个城市美与丑的主观感受。
城市风貌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区域历史文化、发展模式和国民素养,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建筑是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但城市风貌的创造并非单体建筑的简单叠加。
良好的城市风貌和优秀的建筑设计是整体和局部的辩证统一。
建筑与城市具有公共属性,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也属于具有“强迫性审美”的公共艺术品。
对建筑和城市风貌进行引导与管控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
国际经验表明,以尊重自然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尊重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等手段,加强对建筑、街道、广场等公共产品的管控,是政府职责所在。
1 我国现行规划控制环节的评价目前政府进行土地出让的依据大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以其提供的技术文件作为管理的实际工具。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是对建设用地的用地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三大设施等内容进行安排。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经验借鉴

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经验借鉴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形象设计一直备受瞩目。
香港的城市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城市的风貌和特色,还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创新力。
在这方面,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城市形象。
本文将就香港城市形象设计的几个关键方面进行探讨,为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建议。
一、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香港的建筑风格无疑是其城市形象设计的独特之处。
香港的建筑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
例如,香港的摩天大楼采用了创新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城市在夜晚展现出璀璨的灯光。
此外,香港还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如九龙寨城和威尼斯式的凡尔赛酒店。
其他城市可以从中借鉴,尝试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以塑造城市的形象。
二、公共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香港的公共空间设计是其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以其方便的交通和优质的公共设施而著名,这些都离不开对公共空间的精心规划和设计。
例如,香港的海滨长廊是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供市民和游客放松和娱乐。
此外,香港还注重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和水系的规划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的公共空间设计经验,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三、文化活动的推广与举办香港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闻名遐迩,这也是其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港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如电影节、艺术展览和音乐演出。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提升了香港的城市形象。
其他城市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来展示自身的独特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的艺术氛围。
四、创新科技的应用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和商业中心,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提升城市形象。
例如,香港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此外,香港还注重科技产业的发展,吸引全球创新企业和人才的加入。
其他城市可以借鉴香港在创新科技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城市发展路径。
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

沉降式设计及天台花园等
东面设低层园景平台和地面园景行人通道,有以下的不同设计概念 :
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
主要用地的设计概念——皇后像广场走廊 (三号用地)
概念 A: 园景平台较小 一系列的地面公共休憩用地 把皇后像广场伸延至海滨 行人透过地面过路设施、高架 行人信道及地下信道前往海滨 景观廊由德辅道中伸延至海滨 在街道上建立与建筑物共融互
香港,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
主要用地的设计概念——码头堤岸走廊 (一号及二号用地)
概念A: 「酒店+ 办公室」 一幢18层高的酒店: 以满足对中环酒店的需 求及为海滨注入不同用途及朝气活力 一幢30层高的办公大楼连巴士总站: 以切合 对中环甲级办公室的殷切需求
概念 B: 「办公室 + 办公室」 两幢分别16层及30层高的办公大楼(后者连
主要用地的设计概念——大会堂以北的用地(四号用地)
响应公众的期望:
增添海滨活力
提供较小的建筑物覆盖范围和体积 强化大会堂至海港的视觉连系
主要设计特色: 一至三层高与海滨有关的商业及休闲发展,名为「海滨广场」,设有露天餐厅、
咖啡室及其他休闲和旅游用途,缔造不同的海滨体验
独立的小型建筑物,并预留一道广阔的景观廊,由大会堂眺望海港的景色
响应公众的期望: 提供多样化景点,缔造全时间 及全天候的海滨 提供大量绿化 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军事码头
主要设计特色: 三个各具风格的步行区: 堤岸漫步径:中环码头沿岸的休闲步行及行人往来区 海滨漫步径︰富有活力朝气、供市民享用及于节庆时聚集的地方 湾畔漫步径︰设有配合毗邻文化艺术设施的饮食及休闲设施的湾畔步行区
在新海滨的设计中,具有历史意义或文化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地点都备受重视,历史脉络和 与历史建筑互相协调的环境均予以保留。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香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香港城市规划需要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
香港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城市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很大,而且香港的人口密度也很高,这使得资源的供给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可以推广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建筑、交通、生活等方方面面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也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外部资源,来满足香港城市发展所需的资源需求。
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香港城市规划需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城市发展不应该只是为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包容。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需求。
特别是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低收入家庭等,他们也应该能够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融入城市生活。
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解决城市的社会问题,包括失业率、贫困现象、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以推动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香港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经济一直是香港城市发展的核心。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如何保持经济的发展活力,同时又不会给环境、资源和社会带来过大的压力。
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中,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推动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促进经济的公平和包容,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经济的成果,融入到经济的发展中。
可持续发展是指能够满足当前世代需求,又不影响后代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香港的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应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以此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香港城市规划能够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谋划更好的城市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指引1. 引言2. 地理设计环境3.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4. 应用范围5. 城市设计指引5.1 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5.2 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1 )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2 )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3 ) 海旁用地( 4 ) 公共空间( 5 ) 街景( 6 ) 文化遗产( 7 ) 通风廊和观景廊( 8 )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6. 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7. 实施1. 引言1.1 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尤为重要。
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立、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
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配置,以及建筑外形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1.2 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1.3 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目的是制订一套城市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纲领。
本章是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定出参考性的城市设计指引。
2. 地理设计环境2.1 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
这个环境对城市外形,有多重涵义:(a) 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b) 香港的地形促使市镇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的山脉则构成市镇的天然背景;以及(c) 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
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外形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邻近的景色区。
3. 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3.1 城市设计应重能够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
改善香港建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份,及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和概念。
3.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宏观层面:都市形象•天然环境•海港•山脊线•基础设施•轴线规划•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功能分区•环境保育•地区特色和市容•土地用途和活动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建筑物的组合•建筑设计和风格•都市空间和城市广场•街道和它的模式•观景廊•建筑物之间的连接和融合•结集程度和高度•地标•休憩用地和公园•行人路和行人连接通道微观层面:用者与环境的关系•人本比例•和谐•街道设施•用料、色彩和材质•渐变•街景•广告和指示牌4. 应用范围4.1 香港有本身的发展需要,所采用的城市设计概念,均须切合香港的需要。
因此,城市设计指引不应作出过份严紧的限制和规定,而是造就有创意的设计。
如发展机会容许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以达到下列目的:提升质素 :透过创造与天然环境互相配合的优质环境,改善市民的生活质素。
容受力强 :制定一套有容受力及持久的城市设计指引。
提倡活力 :提倡多元和富活力的香港精神。
保持弹性 :提供弹性,让创新的意念和计划有机会落实。
4.2 由于城市设计涵盖多个不同范畴,并可能涉及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应用这些城市设计指引时,亦应参考《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内的其他相关篇章,以作出平衡。
5. 城市设计指引5.1 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5.1.1 以下的核对表,可用以评估规划和发展建议所涉及的城市设计问题:宏观层面天然环境•天然环境的主要特点/组成部分•天然景观、文化或社会经济资产在地理和视觉景象质素上的直接及间接影响•配合天然环境和景观人造环境•城市相邻环境•添加城市特色及创造高质素环境去促进城市景致•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视觉景物的适合性及显见度•景观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协调•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地方特色的增强•与历史文物环境的协调中观层面天然环境•对天然景观在地理和视觉景像质素上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人造环境•地点的合适•与现有观景廊的关系•对光线透射和空气流通的影响•与街道模式的协调•地标的适合性及所产生的视觉影响•整体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的协调•与地区文物的协调•对四周环境的影响微观层面天然环境•在功能上与天然环境的配合•与当地天然景观的配合人造环境•适当配合街道环境和功能•方便行人的环境•人本比例和提升质素•空间感的建立5.2 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5.2.1 下文各段载列特定的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市区边缘地区5.2.2 市区边缘是指已发展的市区与尚待发展的乡郊地区的接壤处。
在边缘地区进行发展的原则,是尊重天然环境、为发展区适当定界(图1),以及提供在市区与乡郊地区之间在视觉和地理上的连系。
这些连系必须稳固,以促进居民的心境健康,从而有助提升生活质素。
视觉连系应包括可观赏附近天然景色的主要观景廊,如可能的话,这些视觉联系应一直伸展至市区的中心。
乡郊地区5.2.3 乡郊地区的建筑物高度、结集程度和建筑外形,应与乡郊环境和现有发展 ( 例如传统乡村 ) 和谐协调。
鼓励采用不同的建筑风格,以免发展项目流于刻版或单调。
避免兴建与附近环境互不协调的「突兀」建筑物。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5.2.4 由于普遍地积细小,要充份用尽发展密度,以往只好不断进行高空发展,结果造成香港今日楼高街狭的城市外貌。
扯旗山和狮子山的山脊线,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是香港著名的景色。
但随日益增多的高楼大厦,这山脊线已受到遮挡。
此外,在大屿山和新界等的山脊线和山脉,为新市镇与郊野公园之间定出分界和城市的远点标志。
5.2.5 市民普遍认为山脊线/山峰是香港的珍贵资产,在进行发展时必须格外考虑,加以保护。
在香港采用发展高度轮廓,目的正是要维持并加强城市与天然景色,特别是与山脊线的关系。
为保护维港两岸的重要山脊线/山峰和山峦的景观,从主要和人流汇聚的瞭望点望向的山脊线应维持一个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地带。
《都会计划 ( 一九九一年 ) 》所载的指引建议设立一个 20 至30 % 山景不受建筑物遮挡的地带(图 2),可作为初步依据,但对个别情况可灵活放宽,及容许在适当地点出现地标建筑物以突出山脊线。
(a) 香港岛的指引5.2.6 香港岛有优美的天然环境,扯旗山巍然耸立,遥望维港和九龙半岛。
港岛北岸发展应配合扯旗山和其他山脊线/山峰(图 3),以保护从九龙 ( 特别是从拟议的西九龙文化艺术区、尖沙咀的文化场馆及东南九龙发展的拟议海滨长廊 ) 望向的景观。
在上述这些瞭望点的观景廊内,应避免无限制高度及破坏「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的发展。
对于个别地区的景色,可视乎情况考虑其他合适的瞭望点。
5.2.7 绵延的山峦,与蓝天碧海互相晖映,令人对香港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香港与悉尼、温哥华、三藩市和里约热内卢被誉为全球最美丽的五个海港。
有此美誉,自应保护由山顶眺望维港的视野。
保护从海旁地区望向的山脊线和山顶景观,亦有助保护从山顶和其他山脊线俯瞰海港和城市的景观。
5.2.8 至于香港岛的其他地方的发展高度,应重加强特定地区的地方特色、保护壮观的山峦背景,以及配合邻近地区的风格。
城市的轮廓应依天然地形勾划,而高度分级的轮廓则应顺地势发展。
提供视觉调剂空间,并在不同地区规划不同的建筑物高度轮廓和结集程度(图 4)。
保留低矮和低密度地区,使城市核心地区的建筑发展更趋多元化。
(b) 九龙的指引5.2.9 九龙方面,绵延不断的山脊线由狮子山一直伸展至飞鹅山。
飞鹅山山势雄伟,大片的岗峦,衬托出东九龙和东南九龙起伏多姿的背景。
由湾仔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西营盘的中山纪念公园和鱼涌的鱼涌公园远眺飞鹅山和主要九龙山脊线的景观,应予保护(图 3)。
在这些瞭望点的观景廊内,发展高度应避免破坏「不受建筑物遮挡地带」。
5.2.10 至于九龙的其他地方,其考虑因素与香港岛其他部分的考虑因素 ( 第 5 . 2 . 8 段 ) 类似。
(c) 新市镇的指引5.2.11 新市镇的发展项目,最高的发展应位于中心地带,然后向市镇边缘地点递减为中至低层。
避免竖立与四周格格不入的「突兀」建筑物。
新发展应配合新市镇的独特地形和景观环境(图5),并以渐次降低建筑物高度,使新市镇与邻近的低矮发展环境互相协调和融合。
可观赏山峦背景或水域景色的观景廊/通风廊,应予保留。
在合适情况下,应在文娱/商业中心或核心地点建立地标(图 6)。
在市镇中心,可利用低矮建筑物,例如社区会堂、学校等,作为视觉调剂和缓冲空间(图 7)。
(d) 乡郊地区的指引5.2.12 在各乡郊景色区内厘定适合的发展高度轮廓,以保存与市区不同的特色(图 8)。
在适合的情况下,应鼓励在新的低矮发展中采用不同的建筑物高度,令近郊地区的建筑外形更添姿采和趣味。
避免千篇一律或单调乏味的建筑模式。
建筑物高度和结集程度应与乡郊环境和谐协调(图 9)。
在未受破坏和景观易受影响的景色区,三层是最高可采纳的建筑物高度。
(e) 摩天大厦的指引5.2.13 全球予人印象最鲜明突出的城市,往往有多幢高耸入云的大楼,鹤立于一般建筑物之间。
建筑设计出色而且地点适当的摩天大厦,有助建立城市的形象。
5.2.14 为摩天大厦选址时,有两项主要准则:•环境—摩天大厦应坐落于适当的选址或地点,位置明显,而且与城市的整体外形相衬。
建议发展应与其他城市设计目标没有冲突。
•功能—建议发展应与整个城市的重要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交通运输枢纽,或具有社会或文化价值。
5.2.15 西九龙填海区与尖沙咀区的南端将形成为一个新的主要高楼建筑枢纽,而这项研究建议在上址以外不应再划设同类枢纽。
(3) 海旁用地(a) 理想和目标5.2.16 城市规划委员会就维多利亚港所订立的理想,是务求维港成为富吸引力、朝气蓬勃、交通畅达及象征香港的海港,成为港人之港、活力之港。
有关设计目标是:•完善维港规划,增强港人和维港的连系。
•增添优美景致,让市民尽览维港风光。
•增添维港魅力,促进旅游事业。
•鼓吹富创意的建筑设计及提供规划完善的设施、休憩用地和行人道路网,促进多元化的活动,缔造优美海滨环境。
5.2.17 维港是香港市民的特别天然资产,应受到保护。
在维港内进行填海工程,必须确保环境质素,及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在海港内不准进行填海工程推定的原则。
(b) 功能多元化5.2.18 沿海旁应预留用地作文娱、旅游相关、康乐和零售用途。
藉各种活动和功能,为海滨营造活力,让公众享受(图 10)。
鼓励在海旁进行富视觉趣味和可吸引人观赏的活动。
如可行的话,应为一些静态的活动,例如钓鱼和放风筝,提供方便。
避免海旁区出现不协调可间断海滨长廊的土地用途,例如货物装卸区(图 11),以及一些在海边会在视觉上和实际上构成障碍的大型基础设施 ( 道路是其中一例 )(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