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韵音律浅析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研究

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研究摘要:客家山歌产生在客家地区,为广大客家人所喜闻乐唱,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交流感情、娱乐身心、鼓舞斗志,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性,生动传神,流畅自然,世代相传。
本文将从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种类、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以期对客家山歌有更全面和深入的把握,从而更好地认识、理解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
关键词:客家;山歌;音乐特性;研究绪论: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歌种之一,是客家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已被列为广东省申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文主要是研究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要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做全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其次对客家山歌的种类、特点进行研究;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对客家山歌的音乐特性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并说明其客家山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表达质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优美,从古至今牵魂动魄,歌声不绝,其唱腔艺术和表现风格具有鲜明的客家地域特色。
可以说,客家山歌是广大客家人们智慧的结晶和艺术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它作为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代代相传,所展示的文学价值、魅力和作用,是其他艺术所不能代替的。
本论: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紫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一、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关于客家的来源,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学术界形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将客家看作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一个种族概念。
客家不是简单而纯粹意义上的中原汉族,而是长期以来中原南迁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在种族、文化上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民系。
江西客家山歌演唱艺术之探究

江西客家山歌演唱艺术之探究作者:王欣叶娉婷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江西客家山歌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的结晶,是明清时期的中原汉族人民大迁移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交融而逐渐形成。
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内容丰富多样,无论是从发声方式、共鸣点或吸气方式都值得去深究、去学习。
关键词:发声方式;客家山歌;吸气方式江西客家山歌是国内最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于明清时期的中原汉族人民大迁移后与当地传统文化相互交融而逐渐形成。
客家山歌不论从歌曲题材、演唱的语言以及表演形式都源于当地的生产劳动和社会风俗中,当地人民喜欢唱山歌,唱着山歌上山,唱着山歌下河。
部分作品更是汲取了革命战争时期的素材形成的,深刻表现出党领导人民为获得安定生活而背水一战的历史画面。
迄今为止,江西客家山歌的传承一直靠着老一辈口授的方法流传给下一代,客家山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内容精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比如家喻户晓的《刘三姐》被广为流传,人人赞不绝口。
江西客家山歌的发声方法主要分为本嗓、细嗓和假嗓这三种。
第一种本嗓又叫大直嗓或大本嗓,指演唱者用最原生态、最自然的嗓音去歌唱,没有很高的发声技巧,主要看演唱者的本身嗓音条件。
这种唱法的局限性比较大,没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应用区域比较小,大都适用于客家山歌的叙事对歌和即兴演唱中。
第二种细嗓,更适用于女性对事物的抒情演唱,这种发声方法的音量较小,歌曲旋律优美高雅,更适于室内演唱,如《苦歌》等等。
第三种假嗓,这种发声方法需要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去演唱,发声时需要将头腔的声音位置挂住,每一句都要深呼吸,气息支撑住,需要这种发声方式演唱的歌曲大都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抒情性强,旋律动人真挚,如《唱支山歌显威风》等。
江西客家山歌歌曲悠扬真挚、委婉动听,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特别好,仔细聆听客家山歌和观察演唱者的状态就会发现,每首歌曲都需要撑开横膈膜去推开腰部达到“气沉丹田”。
魅力长汀---客家山歌

魅力长汀——客家山歌长汀县第五中学 902 钟林玉指导老师:胡雪莲客家山歌是音乐界的瑰宝,乃长汀一绝。
被称为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河源、惠州、赣州、汀州、韶关、清远各县以及广州的白云太和、越秀洪桥街、增城、从化,深圳的盐田、龙岗、石岩、观澜,东莞凤岗、清溪、樟木头,中山的五桂山、南朗,汕尾陆河,揭阳揭西,潮州饶平,广西的贺州、博白、陆川,海南儋州南丰,湖南炎陵、浏阳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
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从题材内容看,包括了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和猜调、小调、竹板歌等等。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就客家山歌的性质和表达的感情来说,大致可分为下列三种:一是属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发泄的,唱时未必有对象,有时可以单独一人随口哼几句来调剂枯燥的心情。
二是属于男女间调情的山歌,这是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
三是属于戏谑性的歌谣,即男女之一方以戏谑态度先向对方唱一首山歌,对方如有反应则互相以山歌调闹讥讽对方,如无反应,可知她(他)是一个老实可欺或不会唱山歌的人,那就更可以放任起来了。
属于自我陶醉的山歌:食烟爱食两三筒,连妹爱连两三宗,第一就要言语好,又要人才盖广东。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怕人。
阿歌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属于戏谑性的山歌:一阵雨来一阵风,看你衰鬼怕老公,肚里心事唔敢讲,蛟子咬里(了)唔敢动。
摘茶阿妹真可怜,背囊拗得像梨圆,茶头绕到茶尾转,几多辛苦做无钱。
衰鬼唔使紧嫌,你个命水还个歪。
一日三餐食唔饱,一年四季着草鞋。
属于浪漫热情的情歌: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
揽树开花花揽花,阿哥揽上妹揽下,牵起衫尾等郎揽,等郎一揽再回家。
新买扇子七寸长,一心买来送情郎,嘱咐情郎莫跌撇,两人睡目好拨凉。
江西客家山歌与广东、湖南客家山歌的比较研究

2021年第17期经济文化365江西客家山歌与广东、湖南客家山歌的比较研究朱谷馨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文化馆,江西赣州341900摘 要:客家山歌是客家音乐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客家山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保持着它的生命力和持久性。
从客家山歌的来源、客家山歌的演唱语言、歌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显示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面貌是丰富多彩的。
关键词:江西客家山歌;广东客家山歌;湖南客家山歌;比较研究前言: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韵味独特,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艺术灵魂。
客家山歌作为一种音乐文化,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习客家山歌音乐文化,有助于我们提高文化素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也有利于我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音乐创新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已经开始研究和了解客家文化的发展,它的应用和传承,将为未来人文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客家山歌的显著艺术特点客家山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创作和传播的一种文学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演唱与创作、写作技巧和演唱形式。
(一)客家山歌的唱腔特色客家山歌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具有音乐的魅力,寓意深远。
客家山歌以高冗余的曲调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浓厚的情趣,客家山歌丰富多彩。
在一个地区,音乐有几种不同的音调,客家山歌可以用一个基本曲调唱出不同的情感。
随着内容的变化,曲调也在变化。
比如,四句八节式唱腔是一种唱腔体,可分为慢、中、快板等,此外四句八节式唱腔是很特别的,它是因为某种山歌来加以解体,在每一个句子中间加上合适的衬词、衬句。
变成了其他一种有味道的客家山歌唱腔。
这样一种唱腔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形成的,所以不仅保存原来山歌的气韵,而又不是原版的复制山歌的形式。
四句八节式唱腔的节奏改变,让同一的歌曲小调表达出了优美、愉悦、爽朗众多的情绪来,以至于很好的丰富了客家山歌的音乐艺术魅力。
客家山歌之探究

客家山歌之探究一、绪论民歌是人类民歌中艺术珍品的一种,而客家山歌也是我国具有特色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仅为客家人所喜闻乐见,而且也为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所喜爱。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的一种,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在今日的山歌之乡——梅州市是客家人聚集的主要地区,也是山歌流行的主要之地。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多是山峦重迭的山区,每当男女在山林田野间劳作或是劳动间歇息,嘹亮的歌声便响彻云霄,回荡在峰峦起伏间,就会令人疲惫顿消。
1949年我国建国以后,每逢节日喜庆、春节、元宵、中秋等,客家地区都会有各式各样的赛歌、斗歌、山歌擂台。
客家山歌之所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样式,是由于它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
歌唱者都是见景生情、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情深意切,反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动听、深受人们喜爱。
客家人爱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特别是广东梅州各县,以及江西兴国,福建长汀、石壁等地,都以“山歌之乡”名闻遐迩,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本文就对客家山歌的起源、特点、山歌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表现手法等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章客家民系及客家山歌的成因(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民系历史悠久,是中国特有的民系,据现今中国考古学家考证,大约在公元前206年,由于中原一带(如河南省)连年征战,黄河水灾等等,民不聊生,大批民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往南迁移,先进入江西赣南地区,再当他们迁移到福建沿海时,由于大海隔断内陆,无法再往前走。
于是,一部份人在福建沿海的一些小城(如福建闽西的长汀县、连城、宁化)住扎下来;另一部份人继续沿着海边山路走到梅县地区居住下来,这批民众自称是客人。
客人们与当地的畲族、瑶族等原著民少数民族,聚居在程江河两岸的丘陵地区,共同艰辛劳动,不断开拓土地和种植各种粮食,建立家园;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而创造出围屋居住、饮黄酒,食味教粄、使用特有的客家民俗和语言。
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演唱研究

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演唱研究作者:陈雅萍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4期摘要: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支系,浙、赣、湘、川、黔、滇、闽、粤、桂、台诸省内都有客家人居住。
客家人虽流离迁徙,但是他们都形成自己的客家民系,并保有原有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纂表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徒迁铜鼓,是赣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此后,客家山歌便广为流传,成为了客家山歌之乡。
2003年,铜鼓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旨在对江西铜鼓客家山歌演唱的歌词、演唱机理、演唱风格等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铜鼓客家山歌的传统演唱特点。
关键词:铜鼓客家山歌衬词演唱机理“客家民系”是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大规模地直接或辗转从中原徒迁到南方的运动中形成的。
江西省铜鼓县位于赣西北,在修河的上游。
辖6镇3乡4个国有林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山区县,森林覆盖聚江西之首。
明末宋清初开始,福建、广东、梅县、江西赣州等地陆续徒迁几批客家人群到达铜鼓,这些外来人群多数说客家话,同时,也吸收当地赣方言的成分,与铜鼓县当地的居民(指唐宋以来,部分汉族灾民,自中原黄河流域向南方徒迁,定居在铜鼓县的人群)长期杂居。
经过二三百年的时间,使得来自闽西、粤、赣南等不同地区的客家人的方言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将分布比较集中的客家方言分为八片,其中就包括了以铜鼓客家方言演唱为主的铜鼓客家山歌①。
一、歌词传统的铜鼓客家山歌没有太多的娱乐性,其歌词是在群体传承中自然形成,充分体现了客家人追求天然、淳朴、纯洁的真挚情感,同时,其语言也吸收了赣方言的成分。
(一)歌词特点铜鼓客家山歌的表现手法大多继承了我国《诗经》的“赋、比、兴”的特点,采用了夸张、重叠、双关、对偶等文学手法。
主要包含以下特点:铜鼓客家山歌多以叙事为主,也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类似的食物。
如:《筛锣放炮看娇莲》:“介边打锣(嗨)以边吹角(锒铛丝个耶),筛锣放炮(的答欢那,迷风耍浪嘟)看娇(呃)莲。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作者:袁小夏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7期【摘要】客家山歌悠久的历史、灵活多样的表演形式、个性鲜明的曲调、完善的表现技法、丰富的内涵,都使他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通过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以及表现技法等方面来解析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客家山歌;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一、客家山歌的简介客家人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不断迁徙,从北到南,沿途经过江西赣南、福建等地,大部分的人就在这些地区停下安顿。
福建闽西的长汀县、连城、宁化还有梅县地区都聚集了大批的外来民众,这些人将自己称之为“客人”。
众所周知,歌曲起源于劳动。
那时的人们劳作一天后会放声歌唱来释放劳累与压力。
从刚开始的不成曲调,到后来有意识的赋予旋律音调,在群众中传唱。
随着时间的发展,客家山歌流传的地域也越来越为广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梅州地区有着“山歌之乡”“客都梅州”的称号。
二、客家山歌的表演形式(一)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1.独唱运用清唱的歌唱形式,一个人独立吟唱。
这类唱法在种类上属于劳动之余形成的山歌,最具代表的是“号子系列”,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纤夫的号子“一根纤绳九丈三,父子代代肩上栓,踏穿岩石无人问,谁知纤夫心里寒。
”这种唱腔浑雄有力,反应出人的内心感情。
2.对唱对唱又名“驳山歌”,以男女在山上对驳情歌的形式演唱。
可以尾尾对唱,也可以各唱各的,大多数的对唱形式都是对唱,一人一句。
这种形式的山歌大多都是为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男女一人一句,意境含蓄、耐人寻味、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情感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4]。
3.尾驳尾对唱所谓的尾驳尾对唱就是一个人先唱,然后后一个人接着上一个人的最后一句开头,接唱三句,依次循环下去,这样的唱法一般演唱时间比较长,多用于“打擂台斗歌”。
4.山歌小组唱、表演唱这种形式的唱法就是经过创作者的仔细思考,斟酌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故事性的说唱兼表演形式。
这种形式的表演需要由一个主要的人物领唱,后面的人分组合唱、和唱,还有兼带表演动作,这种形式经过发展变成了现在专有的山歌剧。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

浅谈客家山歌的艺术特征目录摘要 (2)一、客家山歌之概述 (3)1.1什么是客家山歌 (3)1.2客家山歌之背景 (3)1.3客家山歌之类别 (3)二、客家山歌之历史沿革 (4)2.1客家族的产生与不断迁徙 (5)2.2客家族的生活环境 (5)2.3客家族的生活习惯 (5)2.4客家族固有的文化特点 (5)三、客家山歌之艺术特征 (6)3.1文学性与地域性 (6)3.2鲜明的调式、调性 (6)3.3丰富的涵 (7)3.4客家山歌中富于想象 (7)四、结论 (7)参考文献 (9)致摘要客家族人的客家山歌是我国民间民族音乐所必不可少的部分,客家山歌是我国客家族人的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也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客家山歌与其他的民间民族艺术相比,它具有朴实无华、豁达情深的艺术特点。
在客家山歌中常常可以见到押韵常使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得听者能够感受很强的艺术感情的渲染。
而从客家山歌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客家族人的客家山歌在中华民族民谣中发源时间较早,传播围较广,同时因为岭南地区地域环境闭塞,因而可见山歌的发展受外部影响比较小,使得客家山歌量的古语成分得以保留,有助于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客家山歌,历史沿革,艺术特征,类别一、客家山歌之概述1.1什么是客家山歌要理解客家山歌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客家”,客家人属于汉民族一支。
据考证,“客家”是因历史朝代上频繁的战乱,而使得大量的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向南方进行迁徙。
据考证,客家族人现代居住的地域围,大概北方要从并州上党开始,西方可以达到至司州弘农,东边可以达到达,中至豫州新蔡安丰地区。
自这些中原人最早的迁徙可以追溯到东晋时候开始,这些黄河流域的中原人因战乱不断的向南方迁徙,他们迁徙到达的、上杭、甚至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客家族人的大规模的向南方的迁徙总共有五次。
在前三次大规模的向南方的迁徙中的黄河流域的汉民族居民,最后大都定居在闽、粤、赣等闭塞的山区中,由于这些地区山岭众多,交通不便,使得这里十分的闭塞,在保护客家文化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的情况下,也使得客家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得以传承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韵音律浅析
作者:夏贤智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7期
【摘要】客家山歌是分布在我国粤、赣、闽交界地区客家人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作为迁
移的群体,客家山歌语言不仅带有中原母语的特点,还受到粤、赣、闽当地百越民族的影响,
客家山歌的音律既带有中原一带山歌的高扬嘹亮、节奏自由,又具有山区山歌的迂回绵长。通
过研究赣南客家山歌的音韵及音律特点,从而发掘其艺术价值,发展其艺术特色,发扬其艺术
魅力。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之音;韻音律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粤、赣、闽交界地区,人际罕至,恶劣的环境使得生产
生活异常艰难,客家人在开荒耕耘、田间劳作中为了抒发感情,往往不由自主地哼唱出旋律。
在江西,客家群体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其中兴国、赣县最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兴国,其山歌
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客家山歌在形式与种类上丰富多彩、生动多样,有独唱、对唱、联唱、轮唱等形式,
有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修褡裢、藤缠树等種类。其多样的形式透出了艺术的独
特魅力。总体来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音、语调、演唱方法、歌曲结构、旋律与节拍节
奏等方面。
一、客家语音特点
作为民间歌曲,客家山歌的创作者、传唱者都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客家山歌的歌词及语
言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口语特征。
赣南客家语言发音主要以唇齿为主,声音较为靠前。例如普通话的“b”音,则发“p”音。客
家话声母有21个,韵母34个。
二、客家语调特点
客家话的音调注重去声、阴平、入声,其中阴平调值趋向24,阳平调值趋向11,上声调
值趋向31,去声调值趋向53,入声调值趋向42。例如普通话“花”、“红”等,则念“发”、
“峰”。从客家山歌的演唱中,我们能发现其发音着力点靠前,咬字轮廓清晰、词的音调变化缓
慢。例如:
石城山歌:“山歌唔唱唔风流,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叶心唔死,无同妹料心唔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兴国山歌:“哎~呀~嘞~,唱歌才能乐呵呵,唱得山歌流成河;河水漫过山脚脚,漂洋
过海全是歌;盘古开天干百载,心肝妹,唯有快活才唱歌。”
三、客家人演唱特点
受语言、地理环境等影响,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上具有丰富的发声方式,包括本嗓、假
嗓、细嗓三种,而本嗓、假嗓使用最多。
由于赣南地处武夷余脉山区,赣南客家人在户外演唱,通常使用本嗓(真声),这种演唱
方式的特点是声乐明亮饱满,声腔复杂多样,常在即兴对歌时使用。但在生产生活中,例如喂
养家禽、驱赶野兽、哼唱摇篮曲等。由于真声演唱需要声带整体振动,所以真声演唱的音域相
对就窄。往往无法满足各种情感的表达,而假嗓(假声),就弥补了真声的不足,假声是声带
的部分振动,虽然音色较为单调不够结实,但音域得到了拓展,常在高腔中运用。例如兴国地
区的《哭嫁歌》。
不论哪种方式,其咬字发音变化幅度小,但轮廓非常清晰,声音的变化发展在横向与纵向
上较为方正,由于使用方言演唱,所以歌曲的曲调与腔调互为影响。
四、山歌曲式结构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的结构是乐段体,每个小段一般由二句、四句构成,偶尔也有一句、三句。
二句体的特点是上句与下句反复,词音相对,着重表现歌曲内涵,四句体则是在二句体的基础
上发展出来,一、二、四句歌词押韵,第三句不押韵。例如:兴国的《生死缠》“入山看到滕
缠树;出山看到树缠藤;树死滕生缠到死,滕死树生死也缠。”
从众多的歌曲名中,我们都能发现,客家山歌在语言形式上通常采用2-2-3的句式,例如
《打支山歌过横排》、《苏区干部好作风》、《夜子再长会天光》、《妹子低头哥来了》、
《打起哟嗬喽起风》、《一对桅杆遥天门》、《声当老妹蛮难嘲》、《日头一出红彤彤》、
《有么心思配鸳鸯》。
五、山歌旋律与节拍节奏特点
节拍节奏方面多自由,表现在歌曲多以2/4,3/4,5/8等交替出现。
而在旋律上,通常一首歌曲的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而且音程起伏不大,偶尔呈现出说唱
式的音高特征。例如:《新打梭标两面光》,《唱的老妹想情郎》。
虽然旋律线条起伏不大,但客家山歌通过旋律加花——颤音、滑音等手段,以及运用衬
腔、衬词的方式,使得旋律又具有较强的线条感。例如:《打支山歌过横排》。整体来说,歌
曲的旋律其高音往往出现在曲首,随后旋律下行,且在主音上结束。歌曲中,旋律多以四度2-
5,6-2以及变化的四度音程1-6-5等形式出现。音阶则多为四声、五声、六声,调式以徵调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最多。例如,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其主体音是1,2,6,在这三个音的基础上,加
入经过音并结合变拍子的节拍形式。旋律发展与变化的具体来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
“依字行腔”,旋律随语言调值进行编创。例如:《好花一朵有人贪》;二是“腔随情变”,根据
歌词内容的情感表达的内在要求,歌词及语调随旋律发生变化。例如:《生当老妹蛮难嘲》。
在歌曲中,通过运用衬腔,使得旋律既通俗,又具有表现力。这种形式包括曲首衬腔、语
调衬腔。曲首衬腔的作用是在音乐开始起到预示音高、速度、情感等。而语调衬腔,通常是穿
插于上下句之间,通过衬词与正词的有机结合,使得旋律音调得以延展,从而表达出更丰富、
更具内涵的情感。
运用“衬词”也使旋律得以变化与丰富,这包括曲首衬词与曲尾衬词。其中曲首衬词使用最
多的是“哎呀嘞”,且“依字行腔”,这三个字大多数以级进下行的音高方式进行,同时在衬词最
后一个字上其时值以自由延长的方式结束。例如下面这三首作品,就具有典型的特点:《苏区
干部好作风》、《打支山歌过横排》、《高山岽上开良田》。
曲尾衬词通常具有明显的结束感,通过衬词能感觉到音乐马上结束。这一类衬词相对较多
样一些。例如“哟嗬喂”,它在客家方言中往往跟随实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还有以“称谓”
作为曲尾衬词的,如“同志格”,“老姐妹”、“老妹唉”。例如:《兴国山歌》“哎~呀~嘞~,唱
歌才能乐呵呵,唱得山歌流成河;河水漫过山脚脚,漂洋过海全是歌;盘古开天干百载,心肝
妹,唯有快活才唱歌。”
六、小结
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赣南客家山歌其语言押韵流畅,平仄顺口,声腔悠长婉
转,虽然音律上显得朴实、结构简洁,但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情感饱满,体现出独特的音
乐美感。赣南客家山歌成为我们认识和了解赣南地区音乐文化的“铺路石”,也是深入感受赣南
客家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密钥”。
参考文献
[1]王宇扬.赣南兴国山歌的历史源流与演唱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
[2]罗美珍,林立芳.饶长溶.客家话通用词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3]江水莲.浅析客家山歌四句体结构[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
[4]王予霞.赣南、闽西客家歌谣的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西社会科学,2002(07).
[5]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
作者简介:夏贤智,男,吉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教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