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知识点汇总





《孟子》两章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5.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6.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重点字词解释:
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的。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 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以:凭。 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 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

“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19.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2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21.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22.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2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24.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25.劳其筋骨 使……劳累 26.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27.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28.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29.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30.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31.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32.而后作 作为,奋起
33.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34.而后喻 明白,了解
3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36.国恒亡 常常
37.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文本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天下顺之” 。
4、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5、“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6、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7、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8、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

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提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2、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 人恒 过,然后能改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 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5、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6、 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 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与抗衡的)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重点字词解释:
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 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 任:使命。 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 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 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 色:脸色。 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

 [内容理解]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3、 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4.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思路结构]
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