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知识要点:

1.标题的作用;

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

3.最后一段的作用;

4.环境描写的作用;

5.倒叙、插叙的作用;

6.小说中人称的作用;

7.表达方式。

二、标题的作用:

1.标题揭示主旨,点明作者真用意;

2.标题通常用修辞,蕴含感情有哲思。

三、记叙文开头句子或第一段的作用:

1.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3.环境描写(或交代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四、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五、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首尾呼应(照应开头);

3.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卒章显志);

4.令人深思,给人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六、全文的作用:

1.首尾呼应;

2.行文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对策:线索可找关键词,反复出现呼主题;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

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社

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2)描写了______环境,渲染_____气氛。

(3)烘托人物____心情或烘托人物形象。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突出、深化主题。

八、顺序的作用:

1.顺叙作用:便于安排材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倒叙作用:引发思考,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的作用:

(1)补充交代某一故事情节(交代____的由来、原因),丰富文章的内容。

(2)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4)为______增添一份神秘的色彩。(插入传说、故事)

九、小说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的作用: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真切自然,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二人称的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抒情更亲切自然强烈,更有感染力。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反映客观内容。

十、记叙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描写:概括与细节;正面与侧面;虚写与实写;环境与

人物(分类);

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视、视听嗅味触五觉等(角度)

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揭示文章主题)

抒情:直接与间接(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史咏怀)

议论:引发思考,点明人物、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

画龙点睛

2.表现手法:设悬、伏笔、铺垫、烘托、对比、侧面烘托、反衬、象征、讽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小见大、欲扬先抑

3.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

拟人(赋予人的情志,生动形象)

设问(引起思考,激发兴趣)

排比(增强气势,加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

夸张

4.语言特色:

含蓄(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

口语(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生动(生动形象、轻松活泼、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

凝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十一、赏析描写生动或运用了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的句子,它好在哪里(或者它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比喻要写出将……比作……;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感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的语气,增强了……的表达效果。

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对……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排比:运用排比使句子产生……气势、加强了…… 语气、强调了……。

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突出了……感情。

十二、把握关键句,领会文章主旨

(一)把握关键句:

1.从内容上,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2.从表达上,要注意文章中那些抒情和议论的语句。(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3.从结构上,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文、段开头或结尾的领起性、总结性语句等等。

4.从修辞上,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二)提炼中心、主题:

答题格式:如概括主要内容:记叙了……;如概括写作目的和蕴含的思想感情:反映

了……,表达(抒发)了……,赞美了……,揭露了……。

(三)概括事情:

答题格式: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环境)

(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格式:事件+人物性格特点

(五)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对策:1.可举名人事例,更有说服力,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六)阅读短文谈自己的的感受、看法或体会:

对策:要用第一人称写;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感受、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一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一谈。

(七)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对策:1.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要改为陈述句。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窍门及其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6.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17.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8.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21.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线索 1、种类:一人、一事、一物或感情(注意感情的变化过程) 2、方法:文段中经常出现的字、词、句或文段中能表现中心的关键词语。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记叙文阅读方法与技巧(一)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的内容 一、精彩回放 1.本文共写了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2011年《走远了再关门》) 参考答案:Q里网友不说再见就下了;去拜访一位前辈,在告别老人等我走远了再关门;我给儿子检查作业,不给任何解释的机会。 2.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感人的小故事。(2013年语文中考《最美的谎言》) 参考答案:让脑瘤的妻子能安心治疗,丈夫编织了美丽的谎言---用手机模具和家里沟通,从而出质朴真切、入骨入髓的爱。 二、设题举例 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2.文章第二自然段表现了冰灯的哪三个特点?请简要概述。 例3.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 三、知识整理 1、设题角度:记叙的内容常见的设题角度; 简要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如[精彩回放]试题; 一句话提炼关键句。如例1; 围绕中心多角度多层面概括相关内容。如例2.例3. 2、设题典型: 整体简括提炼型分层次概括型 四、典例引路 带着伤痕飞翔 ⑴它出壳了。一身灰色的毛,还带着水,它顶破了蛋壳,从里面钻了出来。它抖抖毛,似乎想站起来,但是没有成功。 ⑵它的父亲忧心忡忡地望着它,因为它的翅膀和脚根本不能维持平衡,这个样子,它也许就不能飞翔,也许……是注定无法活下去的。 ⑶因为它们是鹰,高飞于天空的鹰,没有飞翔的能力就意味着死亡的命运。 ⑷它整天守在窝中,抬头望着天空。似乎有什么东西从天空中一掠而过。那是它的同类。是它的兄弟姐妹。但是它不能飞,也就没有了捕获猎物的能力,也就没有了生存的保障。就这样一直靠父母捕获来的食物为生?它不愿意,它努力地站起来。艰难地展开双翼,走到窝边。天是蓝色的。它一振翅,跳出了窝。 ⑸没有用,它就如一块石头一样坠落下去,掉在下面十米外的树丛中,溅起了几片树叶和羽毛。 ⑹父母把它带回了窝。它的身上有好几处都被树枝挂破,也许这些伤永远也好不了。它用喙梳理着羽毛,忍住了疼痛。它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自己在空中的那一瞬间,虽然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它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强烈的飞上天空的渴望。它再次抬头望着天空。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 (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5)点明主要人物;(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8)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常用知识点实际: 1.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情、议论、说明。 2.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反复、反问、设问、对偶…… 4.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啊托、铺垫、伏笔、照应、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借物喻人、 渲染、象征、联想、想象、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6.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 7.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8.描写景物的结合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9.记叙顺序的技巧 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好处是文章条理清晰,文气自然贯通。 插叙: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作用: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作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10.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情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笔法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格式: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或影响)如何 【要点】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归纳法。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六要 素。找出文章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 时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题目的含义。由表里纵向深入,从表层含义说到深层含义。 作用:①是行文的线索 ②点名了文章的写作对象

记叙文阅读技巧分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一) 小说、散文、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方法:2、寻找线索的几种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给人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6)心理描写(7)环境描写(8)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烘托人物心情 8.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9.表现手法及作用?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1)象征手法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记叙文答题方法及技巧

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 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词语: 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联系上下文,即结合具体语境答题。 给文段拟标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文章标题的作用 1.文章标题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题,表明作者情感,确定文章感情基调等;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是行文的线索,贯穿全文; 4.标题运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如象征、一语双关、比喻等,新颖独特;5交代写作内容(主要时间);6.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7.交代写作顺序; 8.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本意+实意+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例1.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 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一种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抒写的的主体对象,又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例2.联系全文,简要说说题目中“翻浆”的含义是什么。 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 文章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主旨、修辞等方面考虑) 昭示文章内容和作者思路(以中心事件或人物命名) 点明文章主题 具有象征意义 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引起读者的兴趣 交代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文中某处话,体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 品味题目 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上D设置悬念上 答:题目的写作特点(正副标题、修辞等),结合内容作答,再从文章的主题来看(一语双关),再看结构和表达效果 示例: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语言特色?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习题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热点回顾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 说明文 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记叙文答题技巧

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完整版)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整理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确认“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 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 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六年级记叙文阅读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 1.问文章内容类别? 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1)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描写皂荚树的样子,接着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方便和快乐。 (2)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后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 按“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几个不同地点来记叙的。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爱拣石头、爱赛石,这是发现“中国石”的起因;拣石、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这是拣到“中国石”的经过;战士们喜爱“中国石”,这是“中国石”带来的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写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讲《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表达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5)按总分的顺序写。 A先总后分再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 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B先总后分; C先分后总。

记叙文阅读方法技巧 - 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中考考情分析: 一.基础积累 二.现代文阅读 三.古诗文阅读 四.作文 记叙文考点类型总结:

例文一: 2019年河南中考 给母亲梳头发 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散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点四:表现手法的考查 考点五:文章结构的考查 考点六:赏析语言的考查 考点七:结合实际的考查 考点八:作文片段的考查 考点一: 叙事线索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叙事线索的几种类型: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时间线索: 按时间顺序 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一件珍贵的衬衫》 特征线索:某一事物的特征《背影》 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紫藤萝瀑布》 答题格式: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④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⑤表现文章主旨;⑥照应文章题目;⑦用于抒发感情; 考点二:记叙顺序的考查 考查类型:文章顺序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顺叙的作用:线索清楚,层次明晰。 倒叙的作用:造成悬念、突出情节结局或情节中最精彩部分;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的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或主题。 考点三: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类型: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表达方式五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一般来讲,记叙文多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最常考到的是描写方法的作用。 2、描写的几种形式:①从不同角度(方面)来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局部到整体等 ②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来描写③正面与侧面来描写(直接与间接)④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指出人物xx地位、处境、经历。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 动作描写:表现动作过程;展现情节;显示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xx内心世界或刻画人物xx思想品质。 神情描写:表现人物xx内心世界;刻画人物xx性格,反映人物xx品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心情;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衬托人物xx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考点四:表现手法 考查类型: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1、表现手法:衬托铺垫、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正反对比、渲染气氛、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篇末点题、烘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象征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这种手法也可以称为铺垫。 ②铺垫:铺垫是主要情节蓄势、酝酿的过程。铺垫是为了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使主要情节更丰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