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后管理策略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部队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部队

心肺复苏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员应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地进行心肺复苏,并了解心脏骤停时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1.心肺复苏基本知识–心肺复苏的定义和意义–心肺复苏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和分类2.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判断意识和呼吸–叫喊急救–快速检查意识和呼吸恢复–拨打急救电话并等待急救人员的到来3.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技巧–急救者姿势–胸外按压–人工呼吸–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4.心肺复苏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呼吸道阻塞的处理方法–胸骨骨折的应对措施–心肺复苏后的观察和处理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员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技巧。

2.示范演示:教师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演示,注重动作的正确性和效果的可观察性。

3.角色扮演:将学员分成小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角色扮演,加强实践能力。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员理解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四、教学流程1.热身活动(10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心肺复苏知识问答,引起学员的兴趣。

2.理论讲解(20分钟)–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步骤和技巧。

3.示范演示(15分钟)–教师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演示,注重动作的正确性和效果的可观察性。

4.角色扮演(30分钟)–将学员分成小组,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角色扮演,加强实践能力。

5.案例分析(15分钟)–分析真实案例,让学员理解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法。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员需要再次巩固复习并提问解答。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师在角色扮演环节进行评价,观察学员操作的正确性和效果。

2.学员自评与互评,让学员彼此交流心得和发现不足之处。

3.教师针对学员的表现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员改进操作技巧,并强调学员的进步和成绩。

六、教学资源准备1.心肺复苏人体模型或娃娃:用于示范演示和学员操作的实践。

心肺复苏评价标准改进

心肺复苏评价标准改进

心肺复苏评价标准改进背景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抢救措施,用于恢复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人的生命体征。

评价标准是判断CPR效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评价标准可能并不可靠或难以实施。

因此,需要改进这些评价标准,以提高CPR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目标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可能的心肺复苏评价标准的改进策略,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 提高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简化评价标准,使其易于实施;3. 降低评价标准引起的法律争议风险。

改进策略1. 使用客观指标评估CPR效果传统的CPR评估标准往往基于医生或抢救人员主观判断,容易存在主观偏见或误判。

因此,应该引入一些客观指标,如心率恢复速度、呼吸恢复时间等,作为评估CPR效果的参考指标。

这些客观指标可以通过现代医疗设备或传感器实时获取,减少主观判断的偏差。

2. 基于长期观察调整评价标准目前的CPR评价标准往往基于短期观察,难以全面评估复苏效果。

因此,建议引入长期观察的要素,如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监测,以获取更全面的复苏信息。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CPR在长时间内的效果,提高评价标准的可靠性。

3. 发展统一且简化的评价标准目前的CPR评价标准因医疗机构、地区或国家的差异而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方便实施和比较,建议发展一套统一且简化的评价标准,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并进行标准化的量化评估。

这样可以提高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 定期更新评价标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CPR的最佳实践也在不断演变。

因此,评价标准应定期更新,以保持与最新实践的一致性,并融入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展。

结论通过改进心肺复苏评价标准,可以提高评估CPR效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简化评价标准的实施,并降低引发法律争议的风险。

以上列举的策略可以作为改进心肺复苏评价标准的参考,帮助提升CPR的救援效果。

2024心肺复苏(CPR)培训课件

2024心肺复苏(CPR)培训课件

培训课件contents •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重要性•心肺复苏基本步骤与操作要点•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指南•儿童与成人心肺复苏差异比较•心肺复苏后处理措施及评估方法•总结回顾与提高培训效果建议目录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重要性01CATALOGUE心肺复苏定义及目的定义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处理措施,用于在心脏骤停情况下维持脑部及其他重要器官的氧气供应,直至专业医疗救援到达。

目的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暂时替代患者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以维持生命体征,并争取进一步治疗的机会。

心脏骤停原因与危害原因心脏骤停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失衡、创伤等。

危害心脏骤停后,脑部及其他重要器官将迅速失去氧气供应,导致细胞死亡和组织损伤。

若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生存几率极低。

及时有效CPR意义提高生存率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在专业医疗救援到达之前。

减少后遗症通过维持脑部及其他器官的氧气供应,心肺复苏可以降低患者因缺氧而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其他后遗症的风险。

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心肺复苏可以为患者争取到进一步治疗的机会,如除颤、药物治疗等,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公众普及程度及现状普及程度心肺复苏作为一种基本的急救技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针对公众的心肺复苏培训课程,以提高人们的自救互救能力。

现状尽管心肺复苏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仍有大量人群未接受过相关培训。

此外,部分人在面对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时,由于缺乏信心和技能而不敢进行心肺复苏。

因此,加强公众心肺复苏培训和宣传仍具有重要意义。

心肺复苏基本步骤与操作要点02CATALOGUE轻拍患者肩膀,大声呼唤患者名字,观察是否有反应。

判断患者意识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口唇等颜色变化。

判断呼吸情况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判断有无搏动。

2024年度心肺复苏ppt课件

2024年度心肺复苏ppt课件

注意事项
使用简易呼吸器前需检查其完好性,连接简易呼吸器后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面罩紧扣患者口鼻,避 免漏气。挤压呼吸囊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同时观察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判断通气是否有效。
2024/3/24
20
05
药物治疗与除颤技术应 用
CHAPTER
2024/3/24
21
常用药物介绍及给药途径选择
心脏骤停、窒息、溺水、电击等导致 呼吸心跳骤停的紧急情况。
禁忌症
胸廓畸形、肋骨骨折、心包填塞等严重 胸廓疾病,以及无法实施胸外按压的特 殊情况。
2024/3/24
5
实施原则及步骤
• 实施原则:快速、准确、有效、安全。
2024/3/24
6
实施原则及步骤
步骤
评估现场安全,做好个人防护;
2024/3/24
心肺复苏ppt课件
2024/3/24
1


2024/3/24
• 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 现场评估与初步处理 • 胸外按压技巧与方法 • 人工呼吸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 药物治疗与除颤技术应用 • 复苏后处理及并发症预防措施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2 contents
01
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重 要性
2024/3/24
27
预防并发症发生举措设计
脑保护措施
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压,降低颅内 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损伤。
肺部并发症预防
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 畅,预防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 2024/3/24
肾功能保护措施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维持足够 的尿量,预防急性肾衰竭。
胃肠道并发症预防
尽早恢复胃肠道功能,合理饮食, 预防应激性溃疡和肠道感染。

2022心肺复苏指南

2022心肺复苏指南

❖ 胸外按压是在胸骨中下1/3处按压,男性,在两乳头连 线中点。
❖ 通过增加胸内压或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可为脑 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血液灌注。
心脏按压技术——按压要领
❖ 将手掌根贴在胸骨中下1/3处按压,另一 手掌叠放在手背上
❖ 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
理想的按压效果: 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
施人员来建立高级气道。 2、置入气管插管或声门上高级气道。 3、通过描记二氧化碳波形图或二氧化碳测定,确认并监测气管
插管的放置。 4、置入高级气道后,每6秒进行1次通气(10次/min) ,并持续进
行胸外按压。
孕产妇心脏骤停
三、孕产妇心脏骤停的可能病因 A、麻醉井发症 B、出血 C、心血管疾病 D、药物 E、栓塞 F、发热 G、心脏涨停的一般非产科原因(H和T助记表) H、高血压
心肺复苏指南
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
关于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治疗建议的第6次年度总结于 2022年11月3日发布。
文章介绍了最新的复苏证据,内容涉及基础生命支持、高 级生命支持、儿童生命支持、新生儿生命支持、教育和实 施团队以及急救工作组。
被动通气技术:
不建议在心肺复苏中常规使用被动通气技术 [包括开放气道、被动氧气输注、口腔用导气 (Boussignac)管等] (弱推荐,低质量证据);

如仅
“CE”手法打开气道,一手用压住
面罩,一手挤压球囊,并观察通气
是否充分(胸廓起伏)
急救人工呼吸时,由于过度通气 和通气流量过快,都易发生胃扩 张,通过维持通畅的气道,缓慢 行人工呼吸,限制通气容量,就 能最大限度降低胃扩张发生率。
100 80 60 40 20 0
1 3 6

心肺复苏术(CPR)最新版ppt课件

心肺复苏术(CPR)最新版ppt课件
口对口或口对鼻进行人工呼吸,为患者提供氧气, 促进氧气在肺部的交换。
快速电除颤
对于心室颤动的患者,应尽快采用自动体外除颤 器(AED)进行电除颤治疗,恢复心脏正常节律。
03
心肺复苏术(CPR)操作步骤与技巧
判断意识与呼吸情况
轻拍患者肩膀,大声询问:“你还好吗?”观察患者 是否有反应。
若无反应,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同时检查患者 呼吸情况。
心肺复苏术(CPR)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按 压等手段,维持患者基本生命功能,为专业医疗救助争取时间。
目的
CPR的主要目的是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通过及时有效的急救 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因缺氧造成的脑损伤和其他器官损害。
发展历程及现状
01
100%
建立专业师资队伍
组建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的师资队伍,为心肺复苏术培训提 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80%
完善培训设施
配备齐全的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 设备等培训设施,确保学员能够在 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 提高培训效果。
心肺复苏术(CPR)普及推广策略探讨
多元化宣传手段
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宣传 册等多种渠道进行心肺复苏术 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对心肺 复苏术的认知度。
后续治疗建议及注意事项
高级生命支持
对于ROSC后的患者,应立即进 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
针对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发病进行 积极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严 重心律失常等。
脑保护治疗
采取脑保护措施,如降低颅内压、 控制体温、改善脑代谢等,以减 少神经系统损伤。

心肺复苏能力提升方案

心肺复苏能力提升方案

心肺复苏能力提升方案
背景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恢复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患者的生命体征。

提高心肺复苏能力对于医护人员和普通公众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单而有效的心肺复苏能力提升方案。

方案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可帮助提升心肺复苏能力:
1. 学习心肺复苏技术:参加相关培训课程,学习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和操作步骤。

这将帮助您熟悉正确的急救手法并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练习心肺复苏技巧:定期进行心肺复苏技巧的练习,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通过反复练习,您可以提高技能并增强对心肺复苏的信心。

3. 使用救命工具:了解并熟练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救命工具。

这些工具可提供电击以恢复心脏跳动,并在紧急情况下提供指导和支持。

4. 团队合作:在紧急情况下,与其他医护人员或普通公众一起行动。

与他人协作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紧急情况下的错误。

5. 持续教育: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和研讨会,了解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和技术进展。

不断更新知识可以帮助您与最新的救护标准保持一致。

结论
通过学习心肺复苏技术,练习相关技巧,熟练使用救命工具,与他人合作以及持续教育,您可以提升自己的心肺复苏能力。

这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将帮助您在紧急情况下更好地应对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情况,挽救更多生命。

心肺复苏术(CPR)要点说明

心肺复苏术(CPR)要点说明

理由:
如果发生心室颤动已有数分钟,心肌将耗尽氧气 和能量,进行短时间的胸外按压可为心脏输送氧 气和能量,提高通过电击消除心室颤动(除颤) 并恢复自主循环的可能性。
两项研究证明了先进行心肺复苏而不是先给予电 击的好处,虽然在给予电击之前进行 1½ 至 3 分钟的心肺复苏并不能提高心室颤动的整体存活 率,但是从呼救到急救人员抵达时间为 4 至 5 分钟或更长时,先进行心肺复苏的策略确实可提 高心室颤动患者的存活率
电击治疗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的比较 1次电击方案与3次电击程序治疗室颤的比较 双相波和单相波的比较 第二次电击或后续电击使用递增剂量和固定
剂量 的比较 电极位置(见后)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2010(重新确认的 2005 版建议)
(1)当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 有 AED时,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并尽快使用 AED。
心肺复苏术(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急诊科 李亦农
心肺复苏术(CPR)
是针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急症危重病人所 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 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 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 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 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针对所有施救者)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 每分钟“大约” 100 次)。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 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 (婴儿大约为 4厘米,儿童大约为5厘米)。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研究表明高渗盐水比甘露醇的降颅压效果更佳,但没有系统性的检 验临床结局。幻灯片 21 • 肾功能不全慎用。
非渗透性脱水
呋塞米
糖皮质激素 白蛋白 苯巴比妥类
• 与甘露醇联用,可增强其疗效。 • 与甘油果糖联用,可用于肾功能不全者。 • 并发症:加重脱水、低钾血症。
• 研究表明可能仅对脑肿瘤或中枢神经感染所致的颅内 高压有一定作用。
℃ ~36℃ 维持 24 h,经 8 h 复温至 37℃ 维持 24 h,再维 持<37.5℃ 至复苏后 72 h)可能在改善神经系统预后和生存率方面与 TH 相当,因
此 TTM 可作为 TH 的替代方法(B 级建议)。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Neurology, 2017,May 30,88(22):2141-2149.
• 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水平下降、 双眼外展不到位、血压升高、脉搏慢而有 力、呼吸深慢。
影像学表现
• 脑沟脑回肿胀、中线移位、基底池消失 等。心肺复苏后脑CT
• 无创监测:主要是TCD、眼部超声等。
颅内压监测
• 有创监测:脑室内、脑实质内、蛛网膜下 腔、硬膜外监测。
昏迷 惊厥 阵挛 认知障碍 脑皮质卒中和脊髓卒中 持续性植物状态与脑死亡
自主呼吸功能完善:面罩或鼻导管吸氧 脑功能障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n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during and immediately after cardiac arrest: an update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8.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613.

体表降温(如冰毯、冰帽、冰袋、冷水浸浴等) 侵入性降温(如血管内降温和腹腔降温等) 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支持,目前尚不足以肯定或否定侵入 性降温可取代体表降温,需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Neurology,2017,May 30,88(22):2141-2149.
2. 初始心律:无脉性电活动(PEA)/心脏停博 相比于非 TH 治疗,TH 可改善初始心律为 PEA/心 脏停搏复苏后昏迷成人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 和生存 率(C 级建议)。

研究显示对于 PEA/心脏 停搏患者来说,TH 组和 TTM 组死亡率相当,均为 84%[HR=1.08,95%CI( 0.79,1.48)],TTM 治疗同样适用于此类患者。

脑复苏策略
低温 保护 脱水 治疗 癫痫 治疗
体位 管理
脑复苏 策略
神经保 护治疗
镇静 治疗
1.初始心律:心室颤动(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TH 治疗 (核心体温 32℃~34℃,维持 24 h,复温速度0.25~0.5 ℃/h,再维 持<37.5℃ 至复苏后 至少72 h ),可改善 VF/pVT 患者神经 功能预后和生存率,应积极进行 TH 治疗 (A 级建议)。对于初始心律为 VF 复苏后昏迷患者,尚缺乏足够证据判断 32℃ TH 和 34℃ TH 孰优孰 劣(U 级建议)。 对于初始心律 VF/pVT 或 PEA 复苏后昏迷患者,TTM(核心体温 32


诊断标准如下: 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接受指令; 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 有睡眠-醒觉周期; 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 能自动睁眼或在刺激下睁眼; 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 丘脑下部及脑干功能基本保存。

心脏复跳,恢复脑血流灌注后,由于全身性缺血 与再灌注的影响,可形成缺血缺氧性脑病,会导 致脑组织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几个小时至几天的时 间里发生脑组织变性、退化乃至坏死。

脑复苏:脑组织受缺血缺氧损害后,所采取的一 系列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措施。

脑组织内基本没有氧和营养底物储备,是对缺 氧缺血最敏感的器官。 脑血流一旦停止: 10s内可利用氧储备 15s氧储备耗竭昏迷 2-4min无氧代谢停止,不再有ATP产生 4-5minATP耗尽,所有需能反应停止 4-6min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


心肺复苏技术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有效方法。按程序可归纳 为三阶段,即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和复苏后管理 。 复苏后管理是指自主循环恢复后采取的进一步治疗措施。

心肺复苏后的并发症较多,80%以上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 后最初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死亡,因此复苏后的管理极为 重要。



恢复肠 道微生 态平衡
减轻胃 肠道缺 血-再 灌注损 伤
MODS 时可对 胃肠粘 膜屏障 进行保 护

② ③ ④
应激性高血糖 血糖监测 血糖控制8-10mmol/L 血糖控制的要点:静脉小剂量短效胰岛素使用


凝血功能障碍:密切监测,补充凝血因子 警惕SIRS、ARDS、MODS等风险
1级:脑和机体情况良好 2级:轻度脑和机体残疾 3级:中度脑和机体残疾 4级:持续性植物状态 5级:脑死亡
201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focused update on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use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during and immediately after cardiac arrest: an update to the Amer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8.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613.
脱水治疗-渗透性
• 15分钟起效,30-60分钟达高峰。
甘露醇 甘油果 糖
高渗盐
• 以1g/kg单次快速静脉给药。据需要以0.25-0.5g/kg重复给药,
每4-8小时1次。
• 不良反应:容量不足、高钠血症 、急性肾损伤、反跳现象等. • 肾功能不全慎用。 • 0.59±0.39小时起效,2小时左右达高峰。 • 250ml/次,1-2次/日 • 适用心肾功能不全者。
• 与其他脱水药联合使用。 • 更适合合并低蛋白血症者。 • 减少脑代谢和脑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内压并发挥神经 保护作用。 • 副作用较多、不影响临床结局,难以控制的高颅压。
头高15°-30° 镇静:推荐丙泊酚(短效、降颅压、神经保护等优 势) 抗癫痫: 安定、丙戊酸钠、鲁米那、苯妥英钠等。 神经保护治疗:高压氧。
再灌注期脑组织代谢改变
缺氧
脑组织无氧酵解↑
组织中乳酸堆积
能量产生↓↓
钠钾泵功能不足
能量衰竭
脑水肿
Ca2+通道开启异常
氧自由基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缺氧、高碳酸血症
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障碍
压力被动性脑血流
血压高
脑血流过度灌注
血压低
脑血流减少
颅内出血
缺血性脑损伤
颅内压升高
临床表现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Neurology,2017,May 30,88(22):2141-2149.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肾血 管痉挛导致急性肾功障碍
增加肾脏血液灌流 减少肾损药物 纠正电解质紊乱 利尿 CRRT
胃肠道支持
腹胀 肠源性 感染
胃肠功能 障碍
应激性 溃疡 麻痹性 肠梗阻
胃肠道支持
血管活 性药物
早期肠 内营养 微生态 制剂 氧自由 基清除 剂
大黄
改善胃 肠道血 液灌注
保护胃 肠粘膜 促进胃 粘膜细 胞再生
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心律失常 呼吸功能不全 缺血缺氧性脑病 应激性溃疡出血 急性肾功能障碍、水电解质紊乱 凝血功能障碍 DIC、ARDS、 MODS
体位管理
循环支持 呼吸支持
体温管理 脱水治疗 癫痫治疗
复苏后 管理
脑复苏 胃肠支持 肾脏支持 其他支持
镇静治疗 神经保护治疗
复苏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缺血再灌注损害 反复电除颤 一过性心肌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改变 促炎因子增多 血压降低 心律失常 心输出量减少


寒战:皮肤保暖、镇静剂等 低代谢率:调整机械通气参数 低估血气PH值:在实际体温下分析血样 高血糖:监测及强化胰岛素治疗 冷利尿:监测出入量,维持液体平衡 凝血障碍:监测对症 降低药物清除率及药效:血管活性药物、镇静药等 增加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Report of the Guidelin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and Implement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 Neurology,2017,May 30,88(22):2141-2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