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中印边境形势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中印边境形势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中印边境形势分析

基于系统论的中印边境形势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中印边境争议地区的现状,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结合地理环境,评价军事地位与作用,并简述印度在边境地区的防务存在,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等特性,分析中印边境在我国周边形势中的地位,指出周边战略要以大局为重,加强我方在该地区的军事部署。

关键词:中印边境;系统;

中印边境争端问题由来已久,至今悬而未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军针对印度对我西南边境的袭扰,进行了正义的自卫反击,给印度以沉重教训,至今令其心有余悸。但当时的后勤补给不够,迫使我不得不采取“打而不占”的策略,打赢后决然撤兵,导致中印边境遗留问题。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试图寻求“亚太再平衡”,我周边国家为抱美国大腿,频频出招,印度就是其一,发生在去年的“帐篷对峙”事件,一度令中印关系紧张,因此,着眼新形势,不得不加强中印边境的战略准备。本文着眼新形势下军事斗争准备,基于中印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评价各个关键节点的军事地位与作用,简要分析印度在与我接壤地区的兵力部署状况,试图将系统论引入到中印边边境乃至西南战略方向上的分析判断上,以免由于战略上的误判,导致全局的被动。

一、中印边境地区概况及军事地位

中印边境地处青藏高原西南麓,处于高寒地带,地势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人员难以进入。在传统意义上,中印边界线主要分东、中、西三段,但是锡金已被印度吞并,锡金曾一度成为中印缓冲地带的重要节点,因此,印度与我接壤的边界线达到四处,总长度达到1700公里,大部分依据国际上通行的分水岭法予以划分,东段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西段和中段位于喜马拉雅山西端,每一段都存在争议领土,并且面积不小。东段争议主要集中在“麦克马洪线”,争议面积达到9万km2,中段争议领土约为2000多km2,其中东段和中段争议地区全部被印度占领。西段共有330000 km2,除巴里加斯被印占据外,其余归我。印度占据我的领土面积达到9万多km2,在国际上,是非法占据他国领土面积最大的争端。

1.东段

中印双方在传统边界划分上,采用的是分水岭划分这一通行方法,喜马拉雅山的分水岭与导致中印双方产生争议的“麦克马洪线”有所差异,麦克马洪线没有将错那和墨脱纳入其中,墨脱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错那当时是西藏政府所在地。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就是从错那突破,攻取达旺,一直南下。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由东南方向向西南方向转弯的地带,地形复杂,但距林芝较近,可接受来自林

芝机场的空中支援。在对印反击中的达旺主战场,中国向南是沿着“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一线进攻的。

2.锡金段

印度吞并锡金后,又开辟了一处与我接壤的地带,导致中印缓冲带仅剩下尼泊尔和不丹,而锡金这个缺口正好位于二者之间,我在缺口处据有亚东,可以作为一个前突据点。

3.中段

中段部分位于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的中间地带,同时也是三段中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最近的一段,也是真正对印度构成直接威胁的部分。这部分被提及的较少,经常被有意的忽略掉,在google地图上也是完全按照印度的要求划分的,因这一部分面积小,被印度实际控制,而对我来说,到达此处较为困难,无论从东还是从西,都要绕好远的距离,并且没有可以利用的据点。

4.西段

中印在西段地区的争夺集中在两条山脉上,南部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北部的昆仑山脉,中国想把防线南移到喀喇昆仑山脉,而印度却想把边界定到昆仑山脉。此处南部就是克什米尔地区,也就是印巴历来争端区。近年来中国与巴基斯坦堪称“24小时的战略伙伴”,而此处就是中巴接壤地带,中巴的合作关系可能促使我国对此处倍加关注,前些日子,中国购得瓜达尔港的经营权,也为解决马六甲困局增色不少。

此段虽然地处偏远,但位于中巴接壤地带,且有新藏公路从此处经过,作为瓜达尔港替换马六甲海峡的后续衔接,可大大缩短从中东地区输送石油到我国的距离,在西南大通道突围中,此处的地位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估计会日益凸显。正在修建中的中巴铁路是对欧亚大陆桥的有效补充,途径克什米尔地区,从瓜达尔港直接到中国的喀什,这条铁路的开通将贯通我国与印度洋,有效缓解海上困局。但此处距阿富汗较近,地区不稳定给此处增加了潜在因素。

在此地区,喀喇昆山脉形成两个明显的断面,一个在班公错,一个就在巴里加斯,巴里加斯距离新藏公路较近,中国如果能控制住巴里加斯地区,就能击退印度试图从西面的峡谷地区向新藏公路发动有可能的军事行动,因此,巴里加斯地位至关重要。班公错湖地区含有大量的水资源,可以作为部队后勤补给用,我方一直试图占领整个班公错湖,将防线推至喀喇昆山脉分水岭,最终战略意图未能完全实现。

二、印度在边境地区的防务建设

只有充分摸清印度在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和战略意图,才能有的放矢搞建设。印度在于我边境争端防务上,一直占据主动,印度号称,只有占据了喜马拉雅山,才能确保其在此地区的防务安全,故一贯采取积极的态势,对我实施“攻势防御”的战略方针。主要体现有,一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存在,威慑与实战并重,确保对我形成持久的压力;二是展开蚕食活动,小股骚扰,小动作不断,妄图增大其在此范围的

领土面积,试图保住东段、守住中段、夺取西段;三是大力投入山地师等适应本地区作战需求的部队建设,攻防兼备,跃跃欲试。

在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我军主力仅是419部队,一个师的规模,共4个团,前线使用的最大口径火炮时120迫击炮,炮弹靠人背,没有空中支援,当时在西藏没有可供支援前线的机场,也没有适宜在当时地理条件下作战的飞机。而印军的第四步兵师在二战时就在北非和地中海战场身经百战,受过平原训练。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被打到新德里的沉痛教训给了印度加强防御的动力。印度在东段和锡金段采用陆军和空军兼备的防御方式,并在印度整个布防局势中占据主体,共兵力2个军,8个师,人数达20多万,在错那方向部署有1个军作为预备队;空军方面,9个飞行联队,机型有幻影2000、米格27、米格29、苏30MK,等共1800多架。整体规模,与60年代相比增加了4倍,远远超过本地区的防御要求,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大大超过我军在此地区的部署。在炮兵方面,印度在边境地区部署发展迅速,装备有瑞典的FH-77B,155毫米口径,射程在40公里以上,适宜山地作战;及俄罗斯的M-46,130毫米口径火炮。并且,印度还在研制射程70公里的火炮,在山地作战中,炮火主动权是相当重要的。此外,印度还布防射程150公里的战术导弹群。

在此地区,印度重点加强山地师建设,以适应与我在山地开展的战争,边境地区部署有9个山地师,特别是80年代以来,印度投资大量军费,在中印边界地理环境异常复杂的拉达克地区全面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

从印度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的部署可以看出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在本国的战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印度时不时就采取小范围动作的行径,该如何应对,是考量我国战略的重要方面。

三、基于系统论的西南战略方向困局分析

中印边境是我国西南战略方向上的节点,其稳定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外围战略的安危。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国周边邻国众多,形势复杂,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美国全球战略调整,重返亚太地区,寻求新的霸权,为周边增加了更多不稳定因素,如印度、越南等一些国家,依附于美国佬的大腿,不时对我煽风点火,妄图制造事端。周边形势是一盘棋,中印关系关乎中印边境安全,关乎西南战略安全,关乎整个周边形势稳定。

1.系统的特性

简单来讲,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

系统整体性突出强调组成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各个要素一旦形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备的性质和功能,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系统的各个要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系统层次性指的是构成系统的不同要素间的主次轻重关系,由于系统要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差异,使其

在等级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性,系统层次是分级的,低层次从属于高层次,高层次制约着低层次,系统的不同层次往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系统开放性指的是不同系统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系统开放才得以向上发展和稳定存在,才得以将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系统对环境的输入做出反应,反过来又影响环境,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也使系统的潜在可能性得以发生。

系统目的性指的是组织系统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其发展变化总是趋于某种预先确定的状态,这也就决定了系统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

系统稳定性指的是开放的系统在于外界交流的条件下具有趋于稳定的能力,能够自我调节,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维持住固有的状态和功能。系统的稳定性突出在稳定与失稳的矛盾中把握稳定性。2.基于系统论的西南战略方向困局分析

首先,基于系统整体性,通盘考虑。中印边境问题虽然是历史遗留问题,但从近些年不定时的凸显来看,与周边整体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与东海问题和南海问题,虽然在空域上是隔开的,但是从我国主权来讲,具有一致性,都是构成我国领土领海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我国周边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有时可以看出,是美国大佬的后方施力导致诸国群起而攻之。我国作为疆域大国,要从整体布局出发,看清小冲突背后的大阴谋,小不忍则乱大谋。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在《国际事务》杂志上所评论的:“印度的战略是利用中美间的冲突,来部分充当美国的一个代理人,抵抗中国的威胁,以此摆脱印度的孤立状态。”

其次,基于系统层次性,抓住中印边境争端的主要矛盾所在以及中印关系的关键。中印在历史上虽然发生过冲突,但是同为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均是两国当前要务,要寻求在发展中的合作点和利益共同体。

其次,基于系统开放性,寻求缓解西南边境主权问题的其他渠道,寻找共同合作的利益点。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在提高相互投资规模和在能源、科技、环保等领域合作水平,择机启动两国区域贸易安排谈判方面存在共同需求。

再之,基于系统稳定性,耐住性子,放眼长远。印度一度将印度洋作为其赖以存在的基础,将其视为自家的大洋,着力发展海军实力就是明证,同时将喜马拉雅山作为维护其南亚霸权的屏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边境一战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稳定。美印作为实力不对称的两方,正如印度学者所指出:“从历史上说印度既不强烈敌视也不完全信赖华盛顿, 美国和印度之间平淡的联系也确保印度不会情愿充当美国遏制

中国的马前卒。”

最后,基于系统目的性,加强自身实力才是王道。无法首先击退别人的指指点点,就注定是个弱者。近些年来,青藏公路开通,在西藏修建机场,开辟运输通道,这些是进步,是在军事准备路途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但我在西南边境地区的部署还是太过薄弱,此次军改,成立西南战区,定会加强西南边防力量,

印度加强山地部队等配套军事斗争准备值得我们学习,加强因地制宜的军种建设。

随着中国不断的崛起,美国试图寻求亚太再平衡,导致了我国周边局势小打小闹不断,但幸好没有恶化的局势。国家周边关系是一盘棋,要着眼整体,抓住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近年来,印度在边境地区活动日益频繁,中印边境作为潜在的战略方向,只有在前期做好战争准备,才能在战争真正来临时,不慌不乱。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以及获得对瓜达尔港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经营权,连接瓜达尔港与我国喀什的重要通道,离我国西南中印西段边境不远,因此,中印边境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战略通道安全。印度对此地区加强军事存在的形势下,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置,看清其想向美国示好的企图,有针对性的加强前期战略准备和部署。

参考文献:

[1] 于红梅.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D]. 北京: 外交学院, 2011.

[2] 张海誉. 中印边界安全问题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 尚劝余. 中印边界战争三题[J]. 南亚研究季刊, 2010, 3: 14-19.

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中、印水资源问题概览

未来中印边境军事冲突的导火索 ——中、印水资源问题概览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是能源之本,它既是一切生物的基本成分,又是一种有着广泛用途的宝贵资源,它同石油一样都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国家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水资源日益紧缺,已经成为继石油之后又一危机国际安全、引发国际争端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大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特别是两国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遍布越境河流,自上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爆发以来,两国边境水资源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影响了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和边境问题的谈判。近年来,两国关系虽然有所缓和,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两国经济不断持续增长,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水的依赖性与日俱增,水争端必将成为未来制约两国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外因,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再次引发中印边境军事冲突。

一、水资源事关两国的发展建设和未来命运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两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已经成为影响两国的发展建设和未来命运的重要资源。 (一)水资源对生态和国民经济的影响。首先,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采力度,水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通常认为,当径流量利用率超过20%时就会对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超过50%时则会产生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如1995年松海黄淮等片开发利用率已达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达98%,此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环境问题。其次,水资源短缺将威胁粮食安全。粮食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充足的粮食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首要标志之一。粮食的生产依赖水资源的供给,随着水危机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与农业争水日益突出。例如,华北地区四省市1993年与1980年相比,在总取水量减少27亿立方米条件下,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了33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减少60亿立方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特别指出,现在农业水资源减少并没有绝对影响粮食生产,是因为农业节水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_1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

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权与领土是不可分的。1993 年9 月中印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只有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落实这一原则,才能促进中印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三)加强高层互访,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稳固的政治平台与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交往相比,中印两国交往还十分不够。就边界问题的协商也仅仅停留在原则的层面。中印两国需要高瞻远瞩,进一步推进两国高层互访,加强两国高级首脑往来,通过外交途径密切两国政治关系,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国际法 中印冲突

关于中印冲突 市营1701王佳欣 17504001 在国际法历史上,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共有五种方式,分别是先占、添附、时效、割让和征服。近几日因为中印冲突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我便通过互联网查询手段查询了有关中印冲突的相关材料,发现中印冲突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存在,并且中印双方因此发生过一场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我国在外交方面一直奉行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印度代表团在1953年的时候对这五大原则表示完全赞同,但1959年之时,印方尼赫鲁突然毁约,不承认这一原则并对我方边界进行多次侵袭,企图使用武力占领以及武力征服等方式取得不属于印方的领土,此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其中印方试图使用征服和“先占”两种方式取得我国领土的行为,一来属于不道德、愚蠢的行为,二来印方严重扭曲了国际法中关于先占的概念以及错误解读国际法中先占和征服所产生的效力。先占亦指占领,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而先占行为必须是国家行为,先占的客体必须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及“无主地”。中印边界冲突的主要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藏南地区,首先,我们先不谈印方这一行为符不符合先占,但就主体而言,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的种种行为皆是国家行为,其次我们暂时不谈印度这一行为是否成功,就藏南地区而言,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并非“无主地”,显然印方先占的条件就不成立,更遑论其中的效力问题了。 其二,征服是指战争结束后,征服国将被征服国的领土全部或部分加以兼并的行为,在发动战争被承认是一种主权权利和战争被认为是合法的时期,征服被接受为领土取得的一种方式。但在现代国际法上,征服作为国家取得领土的一种方式,在法律上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了,因为根据现代国际法确立的原则,凡是以取得领土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法的,所以无论印方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先暂时不想,退十万步讲,哪怕中方因一时的失误导致战败,印方取得领土的方式也是非法的,是应当谴责的。以现代国际法的观点来看,只有添附符合国际法,其他几种方式都因曾被殖民主义、帝国主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 (1)是传统习惯线 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如果印度政府尊重事实,遵循国际法原

《中印边境战争》观后感

中印边境战争观后感 看了中印边境战争的纪录片之后,我对中印边境战争已经那个年代内我国的形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英国在中国并未承认的情况下,擅自画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才逐步使中印边界发生了分歧。 1962年6月印度向中国挑衅,10月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在这此战争中处于优势,但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一贯立场,为了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缓和由印度当局造成的严重局势,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结果,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我认为,中国军队在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却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除了胜利者的名义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纵观历史,中国一直都是表现出一个大国的风度,始终保持着中立,友好,和平解决的态度,这使我们长期处于被西方列强欺压的一个被动局势。我们耗费了大量的物资和兵力,长途跋涉到环境恶劣的地方,就是为了讨回本来属于我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土地。然而,我们却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给了别人。中国政府的这一举动,在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虽然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赞扬,印度也得到了骂名,但是却引出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最近的黄岩岛归属问题。据我们所知,黄岩岛是中国固有土地,中国对黄岩岛拥有不可争议的主权。然而,菲律宾不顾中方严正交涉于警告,不断挑衅,强行霸占并私自改名。菲律宾就是仗着中国历来“好说话”,嚣张跋扈。倘若中国再一次退让,把土地拱手相送,那么62年的悲剧将会再一次上演。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们的土地将有可能不断的被强占! 在中印边境战争中,我们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土地。但如今,我们国家已逐渐强大了,我们有能力有义务保护自己的领土不被侵犯。我认为,中国的态度就应该强硬起来,在主权问题上决不能退让,努力捍卫主权的完整!

(系统论与需要论)学习内容

单元2 认知护理学的支持理论 第三章护理学支持理论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第二节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系统的概念、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2.能理解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能正确理解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能正确评估患者,运用系统思想提供护理。 2.能正确分析、预测患者的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护理。 素质目标 1.学会善于思考、正确运用护理相关理论指导护理实践的工作方法。 2.养成尊重、关心和爱护病人的工作素养。 【教学重点】 1.系统的基本属性 2.一般系统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3.马斯洛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及一般规律 4.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开放系统在护理程序中的运用 2.分析和判断患者的需要 3.需要理论在护理诊断中的运用 【教学时数】2学时(理论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习题训练式【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2.展示讲授内容

1)基本概念:系统、系统论、一般系统论;需要、基本需要等 2)系统的基本属性;需要的特征、影响需要的因素 3)护理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马斯洛、卡利什、韩德森) 4)相关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一般系统论、人类基本需要理论 3.给出教学目标 情景设置 ××,男,15岁,因右外踝损伤伴剧痛30分钟急送来院。患者右外踝有一5×6cm2大小的青紫肿胀区域,有明显压痛。患者右脚扭伤应检查哪些方面?应用何种工作思路制定患者康复的计划? 第一节一般系统论 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 系统(system)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及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论 系统论(System Theory)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3.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是研究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又称普通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包括数学系统论、系统工程及系统哲学等三个主要的方面。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从理论生物学的角度归纳了人类的系统思想,运用类比和同构的方法,建立开放系统的一般系统理论,故属于类比型一般系统论。 二、系统的分类 1.按组成要素的性质分为自然系统、人为系统、复合系统。 自然系统:指人类未加以干预的原始系统,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天体、海洋等。 人为系统:指人类加以干预,为某特定目标而人为建立的系统,如护理质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浅析中印边界问题 摘要: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起起伏伏。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关键词:边界,争端,问题,印度 2010年4月1日是中国和印度建立外交关系60周年纪念日。而步入“耳顺之年”的中印关系虽然稳定发展的基调未变,但障碍尚未完全消除,1962年边境战争,达赖喇嘛关系的西藏问题等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就如某些印度官员表示,当年那场战争的伤口至今难以愈合。 一.历史背景 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

才被印度侵占的。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分歧点 1. 印方: 喜马拉雅山顶形成的分水岭是中印边界东段的天然边界,并得到1914年西姆拉条约和英国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换文的确认。 麦克马洪线是中国中央政府、西藏地方代表和英国三方代表共同划定的,该线以南地区历来由印度管辖。西藏当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在这个地区行使过管辖权,在那里的部落也丝毫没受到过西藏文化、政治或其它方面的影响。 2. 中方: 由中印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东段传统习惯线,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 西姆拉会议没有讨论过中印边界问题,西姆拉条约没有中国中央代表签署,并无法律效力。 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和当时的西藏地方当局背着中央政府代表,用秘密换文方式产生的是非法的。处于麦克马洪线到东段传统习惯线之间的门隅、洛隅、下察隅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其居民是藏族或与藏族有密切血缘联系的民族,从17世纪中叶起由西藏地方政府管辖,英国在那里没有行使过管辖权,1944年后才侵占一小部分地方。 综上可以看出,中印双方长期以来在中印双方边界问题上一直存有严重分歧,而双方最重要的分歧点则在于“麦克马洪线”的合法与非法上,这一问题的确认,将是解决双方争端的关键点。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80年代鲜为人知的中印桑多洛河谷冲突

80年代鲜为人知的中印桑多洛河谷冲突 中军网 解放军在这次冲突中,让印军发热的头脑重新又冷静下来,印度政府发现中国军人并不象陆军将领所说的不堪一击。同时印度的挑衅也不符合美苏两国的利益,由于美苏对峙,他们无力支援印度对抗中国。早在1986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新德里,婉转地向印度传达了一个信息----如果中印间发生冲突,苏联不会履行苏印条约中对印度的承诺。 1987年的那次中印边境冲突规模不大,交火时间也很短,但紧张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印军被击毙16人,受伤人数不详。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阵亡的印军中有6具尸体是由我方交还给印方的,说明很可能是印军入侵我方控制区然后被击毙的。当时路透社援引印度的报道说是中国军队首先在一个有争议的山口(地名很拗口,记不得)树立五星红旗,然后引发的冲突,印度军队在驱逐中国军队的途中遭到有预谋的伏击,为避免事态扩大,印军撤离了交火区。我方损失情况也不清楚,不过看来印度又吃了亏。实际上在80年代的反蚕食的斗争中,我方争回了麦线以南的部分土地,今天的实际控制线并不完全按麦线行走。但大体趋势,则可能无法挽回。 在卤莽地边境军事试探遭到了挫折后,印度政府重又务实起来,1988年12月甘地总理克服种种阻力成功访华。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开

始了缓慢但逐步平稳地解冻(尽管其中又有曲折),两国边界未再发生大的战斗。 桑多洛河谷冲突 八十年代拉·甘地上台后,印度的“1962年悲情”开始发酵。经过多年来苏联的支援而实力大增的印度认为,报复1962年失败的时机已到,于是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东段举行军事演习并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蚕食中国领土。1986年,印度在中印边界的争端地之一达旺地区建立了一个哨所,最终导致了年中的边界对抗和紧张。同年,印度单方面成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妄图造成既成事实从而迫使中国不得不接受。1987年,为了向中国显示印度的军事实力,拉·甘地政府在印度东北部展开“棋盘演习”,公开向中国军队叫板,以试探中国在边界争端上的反应。 1986年到1987年,中国边防守军根据军委指示,曾组织过多次挤占行动,87年局势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程度,相当紧张。最终,中印两国军队在桑多洛河谷发生激烈战斗,斗争结果以中国赢取胜利告终。中国在这一次的反蚕食斗争中又一次取得了胜利,在边界上中国收复了自62年撤军后的部分领土,夺回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部分土地。

系统论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5撬穆畚摹豆赜谝话阆低陈邸罚?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 (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 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本文由收集整理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2] (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 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

边界。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 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 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 (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 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 (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 (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 正文] 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 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 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一旦占领西藏,英国便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利益。“第一,英国可以控制广阔的青藏高原,使之成为屏护印度的安全的天然屏障;第二,英国可与其由缅甸侵入中国云南的势力相配合,进一步向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最后与其由太平洋入侵中国的势力会合,控制大半个中国;第三,英国可以利用所控制的西藏及藏传佛教影响蒙古,削弱俄国的势力。”1于是英国暗中设置了割裂新疆的非法边界线,将包括新疆阿克赛钦和西藏阿里部分地区在内的3.3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 阴谋继续进行着,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中、藏三方举行西姆拉会议,会1刘颖玮《中印边境战起因剖析》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 中印边界之战,我们真的吃亏了吗?回答为否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此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英印政府于1919年侵占了边界中国一侧的葱沙和桑两地。 东段长650公里,西起中、不(丹)、印三国交界处,东到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的库阳山口,争议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东段通常提到的有三条线,即:麦克马洪线、传统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印度是最早给予承认的国家,这一点,***政权始终心存感激。在随后的边界谈判中,中国总理周恩来表达了"让东不让西"的意思。中、东段争议区9200平方公里,相对富庶,西段争议区3.35万平方公里,是为高寒无人区,为何"让东不让西"?原因是西段阿克赛钦地区是新疆-***公路的必经之地。但是印度在这一问题机械而又僵硬,他们把中国的退让当成软弱,不仅不顾历史事实,毫不让步,还为了自身利益,支持西***立,大大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 1959年3月17日,武装叛乱失败的***喇嘛带领8名随从逃离拉萨。31日傍晚,这位宗教领袖进入了印度。印度政府准予他避难,中印关系急转直下。1962年,两国发生边境战争,战争是以领土争端的形式开始,以印度人失败而告终的。中国军队在没有充分准备,没有高原作战经验的情况下投入了战斗。在那场实际上不超过10天的闪电战中,印军死、伤、失踪、被俘6000余人。被俘者中包括一名准将。 那次战争之后,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中方设立了哨所。印度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双方的军人为了各自国家、民族的利益,几乎同时进驻了生命禁区。 退让总是会被当成软弱。1962年中国军队单方面无条件停火并后撤之后,印军迅速卷土重来,在东线,不仅全部占领了在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还不断对中方领土进行新的蚕食。 中印边界问题谁吃亏了地图示意图战争,一、东线***麦克马红线附近 这里的战争是在自西向东的三点进行:亚东、达旺、下察偶 历史上,中、印在这里从来都没有进行过边界划分,是一笔糊涂帐,我国声称拥有的邦迪拉、德让宗等地,虽然有藏民居住,在历史上我们从来没有拥有过,也没有在那里设过政府机关。外交争端涉及9万平方公里,但双方打仗争夺的地方是不到4万平方公里不毛之地,如果按麦线的划分,我们的边境除达旺一带外,包括亚东等地都要给印度,印度的领土主张实际到了我们***的错那县这里。我们能答应吗?亚东、下察偶等地我们始终牢牢把握着。至于很多人说的水草丰美之地,是印度的提斯谱儿这块地方,那里几千年来始终是印度控制的地方,你能说那是我们的地方吗?我们所说的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是一种策略,是为了在谈判中增加筹码而已,是人们打官司常用的手段。实际上,很多地方,属不属于我们,我们自己也不知道。62年战争后,我们只是在主战场达旺一带后撤了,撤到了战前实际控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中印边界问题研究综述 黄想平 印度是中国仅次于俄罗斯的的第二大邻国, 与中国有着逾两千公里的陆上边界。目前,两国边界全线都尚未正式划定, 并且在约121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归属上存在着争议。时至今日, 两国的边界问题仍未获得令人满意的解决, 并且已成为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而爆发了一场战争后,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围绕这一问题, 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并产生了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迄今为止学术界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并做一些粗浅的评析。 一、印度与西方学者的研究状况 印度是边界问题的当事国之一。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中印度的惨败, 在其举国上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对于这场战争的反思, 使得印度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热潮。由于这场战争对印度的影响极其深刻, 这一热潮一直没有退去。时至今日, 印度国内仍几乎每年都有关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著作出

版。 同样, 中印边界冲突也是在冷战时期国际关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重大事件之一, 它对于当时及后来许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 不少西方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并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 印度和西方学者围绕中印边界问题展开的研究, 大体上产生了三派不同的观点。 (一) 许多学者认为, 印度对于争议地区的领土要求是合理合法的。中印边界问题是由 中国挑起来的, 是共产党中国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的产物, 边界战争也是中国蓄意强加给印度的, 中国应该对此负全责。 这种带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观点是印度和西方学术界最早出现的观点, 在中印边界争端公开化之后即出现了。而且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 这一观点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今天, 大多数印度人仍然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马嘎里特·W 费舍尔(Marg2aretW1 Fisher ) 、多萝茜·伍德曼( DorthyWoodman ) ,P · C ·查克拉瓦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