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_1

合集下载

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

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

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国际关系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争端形成原因、解决方式和展望未来等方面探讨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问题。

一、历史背景不同国家间的边界问题与领土争议往往根植于历史原因。

在历史上,边界的划定往往通过战争、外交谈判和殖民活动等手段进行。

一些争端与纠纷依然存在于当今世界,如中印边界争端、中日钓鱼岛争议等。

这些争端的形成源于历史上的领土划定问题、民族纷争、殖民地遗留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在现代国际关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影响。

二、争端形成原因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

一方面,国家之间对海洋资源、能源控制和战略地位的争夺,往往导致领土争议的产生。

另一方面,历史的遗留问题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也常常是争端的重要原因。

此外,民族、宗教和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边界争端和领土争议的发生。

世界上的边界冲突,不仅仅是领土的争夺,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与各国的民族政策、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民族认同等方面相关。

三、解决方式国际社会对于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的方式和机制。

联合国作为国际组织在解决领土争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调解、裁决和仲裁等方式,联合国积极推动着各方对于争端的和解和解决。

此外,一些地区组织和国际法院也在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的解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外交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纠纷、通过国际法遵从国际准则等也是解决争端的途径。

在解决争端时,各方应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对话对立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展望未来国际中的边界争端与领土争议将会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调整,新的争端和纠纷可能会不断涌现。

然而,国际社会也在不断努力寻找和推动解决方案。

全球化进程促使各国间的合作与沟通更加频繁,这为解决争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国际法 中印冲突

国际法  中印冲突

关于中印冲突市营1701王佳欣 17504001在国际法历史上,国家领土的取得和变更共有五种方式,分别是先占、添附、时效、割让和征服。

近几日因为中印冲突问题日益严重,所以我便通过互联网查询手段查询了有关中印冲突的相关材料,发现中印冲突自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存在,并且中印双方因此发生过一场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我国在外交方面一直奉行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印度代表团在1953年的时候对这五大原则表示完全赞同,但1959年之时,印方尼赫鲁突然毁约,不承认这一原则并对我方边界进行多次侵袭,企图使用武力占领以及武力征服等方式取得不属于印方的领土,此行为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完整。

其中印方试图使用征服和“先占”两种方式取得我国领土的行为,一来属于不道德、愚蠢的行为,二来印方严重扭曲了国际法中关于先占的概念以及错误解读国际法中先占和征服所产生的效力。

先占亦指占领,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

先占的主体必须是国家,而先占行为必须是国家行为,先占的客体必须是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及“无主地”。

中印边界冲突的主要问题一直是我国的藏南地区,首先,我们先不谈印方这一行为符不符合先占,但就主体而言,印度对我国藏南地区的种种行为皆是国家行为,其次我们暂时不谈印度这一行为是否成功,就藏南地区而言,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并非“无主地”,显然印方先占的条件就不成立,更遑论其中的效力问题了。

其二,征服是指战争结束后,征服国将被征服国的领土全部或部分加以兼并的行为,在发动战争被承认是一种主权权利和战争被认为是合法的时期,征服被接受为领土取得的一种方式。

但在现代国际法上,征服作为国家取得领土的一种方式,在法律上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了,因为根据现代国际法确立的原则,凡是以取得领土为目的而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法的,所以无论印方能否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先暂时不想,退十万步讲,哪怕中方因一时的失误导致战败,印方取得领土的方式也是非法的,是应当谴责的。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有着二千多年的交往史。

中印两国在近代史上都曾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为争取民族独立做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使两国关系一度发生困难。

因此,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成为影响中印关系的关键。

一.历史背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见“中印边界示意图”),西段是我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和喜马偕尔邦接壤部分,历来受中方管辖,有争议的地区约3.35万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是英帝国主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为寻找一条侵入新疆腹地的途经而占领的,当时的英属印度地图都是未定界,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才第一次画成已定界,并将争议地区划入印度版图。

目前,除巴里加斯1954年后被印军侵占外,全部在我国有效控制下。

中段是我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沿喜马拉雅山脊向南,到中、印、尼泊尔三国交界为止,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历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除桑、葱莎早期被英印当局侵占,成为遗留问题外,其余地区都是1954年以后才被印度侵占的。

现除乌热外,全部争议地区皆为印度控制。

东段指从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点起向东至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边界。

印度在50年代初以武力强占了传统习惯边界线至喜马拉雅山脊之间这一地区,这块中国领土约有9万平方公里,面积接近于我国浙江省,是中印边界最大争议地区。

中印边界全线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晚期,由于英属印度当局对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进行阴谋活动,播下了边界争端的种子。

二.中印边界争端的发展过程1.八十年代前中印边界争端发展1951年2月初印度军队强占达旺,1953年前后逐渐控制到“麦克马洪线”,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同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与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讨论两国边界问题。

2023《微专题小练习》政治新教材热点题型专练(十)

2023《微专题小练习》政治新教材热点题型专练(十)

热点题型专练(十)体现、说明类主观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正式施行。

陆地国界法的制定,深入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立法工作的相关要求。

2021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陆地国界法草案的议案,随后陆地国界法草案二审稿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

材料二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相邻大国,难免存在一些分歧,边界争议是历史遗留问题。

2022年2月14日,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印边境事态的是非曲直是十分清楚的,责任不在中方。

希望印方严格遵守双方已经签署的一系列协议协定,不要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同中方一道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国界法》的制定过程是如何践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你对中印边境问题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完善,新发展格局基础就更加牢固。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很多国家的产业链和生产要素市场高度关联,中资跨国企业是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载体。

中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2020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双双逆势增长,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通度持续提高。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有利于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既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也让中国发展更好惠及世界。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所说的,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企业应如何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地成熟起来。

中印边界争议

中印边界争议

浅议中印边界争议问题中印边界分为西、中、东三段,全长约2000公里。

西段指的是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中段指的是西藏同现在的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安恰尔邦(2000年前为北方邦)接壤的边界;东段指的是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是一个历史问题,主要是由英帝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向外扩张势力,觊觎中国西南边疆,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瓜分出去而造成的。

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印政府曾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在东段,制造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这些成为印度政府对边界主张的主要依据。

印度还举出历史上的所谓“1684年条约”、“1842年条约”来支持自己的主张,甚至认为中方曾对“麦线”有默认,后又以禁止反言原则指责中国。

国家边界的确立基本来自两种事实,一是基于传统习惯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条约来划定。

印方认为,中印边界线已清楚地划定,是为许多条约和协定以及相关文件所支持的。

尼赫鲁总理认为,印度的地图所发表的他们疆界的画法不仅是根据天然的和地理的特点,而且也符合传统,并且一大部分是为国际协定所肯定的⋯是没有怀疑余地的。

既然边界已定,也没有理由举行全面的边界谈判。

方认为,印方所举的条约在划界问题上是效或非法的,两国间历史上并没有划界协定,所以两国边界没有正式划定。

中方还认为,中印双方对传统习惯线看法各不相同,也并不认可印方所谓由自然特征决定的边界,因此有必要通过谈判和实地勘察来正式决定边界所在,并用条约来明白确定,然后在地面上标定。

我们可以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对中印边界的争议进行法律分析。

首先,中国以先占和有效管辖取得对西段地区的主权的。

西段边界争议地区,不管是新疆段还是西藏段,从未经条约划定。

历史上中国人最先进入这里并开始生产生活活动,从而获取了对该地区的主权。

中国在进入以后就再未退出,不问断地、持续性地活动,补充、巩固和完善了初始权利,形成了中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

中国历史上的活动是符合先占”概念的。

中国边境分析

中国边境分析

中国边境问题个人看法中印边境问题:中印领土争端是围绕我国大片领土归属问题展开的。

西藏地方自13世纪以来就属于中国版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整个中印边境全长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而最主要是东段。

印度以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企图抢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

无论历史还是国际上的舆论,藏南地区被认为是中国的领土。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一直宣称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问题,也在积极促进和平谈判,而印度却无视主权问题,蚕食中国藏南领土,破坏两国关系,挑起地区争端,挑战中国的极限。

历史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不愿挑起战争,但并不是代表中国放弃武力。

我个人觉得,中国应该加强对藏南的军事控制,把印度赶出我们的领土,在藏南实施武力驻扎,确保领土完整。

南海争端问题:南海争端问题其实不存在,历史和世界历史文件表明,中国拥有对南海的主权,包括现在存在的所谓的有争议的地区。

在南海,中国的资源不断地被别的国家蚕食,中国声明,可以让别国开发南海,但前提是承认中国领土完整,使双方都获,而不是偷偷开发,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抢夺中国的资源。

南海的经济和军事价值不言而喻,是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海上命脉,他们这些国家企图把南海争端国际化,使问题更难解决。

南海争端其余近十几年,随着美国的战略东移,以美国为首,窥视中国南海资源,积极挑起争端。

这必然引起各国军备竞赛,而最终受益的是那些销售武器国家,比如说,美国,在其中大发军火财。

这样一来,很多国家必然受制于美国,使美国的霸权主义更一步发展,世界只有多元化,各国独立自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只能使南海为题复杂化,未来一段时间得不到解决,导致区域关系紧张,不利于各国的发展,这样正和美国的意,达到了它的战略目的—控制小国,牵制大国,进一步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

事实表明,最后“受伤”的是那些加在大国之间的小国,那些现在想拉美国挑起事端的国家,最后只能一败涂地。

中印边界冲突与当下国际形势亚洲的安全局势

中印边界冲突与当下国际形势亚洲的安全局势

中印边界冲突与当下国际形势亚洲的安全局势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不断演变,亚洲的安全局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中印边界冲突成为了当前备受瞩目的事件之一。

本文将对中印边界冲突与当下国际形势下亚洲的安全局势进行探讨。

1. 中印边界冲突的背景中印边界争议源远流长,自20世纪中期爆发第一次武装冲突以来,两国间的边境问题一直未得到彻底解决。

近年来,中印关系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特别是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对峙事件频繁发生,引发了广泛关注。

2. 中印边界冲突的原因中印边界争议的核心是藏南地区的领土争端。

双方在边界划定、历史界约以及实际控制线等方面存在分歧。

此外,两国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历史文化因素也影响了双方对边界问题的态度和立场。

3. 中印边界冲突的影响中印边界冲突不仅影响到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对亚洲的整体安全局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边界冲突可能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军事对峙加剧,甚至引发冲突升级的风险。

同时,边界冲突也可能波及到区域内其他国家,对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4. 当下国际形势下亚洲的安全局势除了中印边界冲突之外,亚洲地区还存在着多个安全挑战和矛盾。

一方面,东亚地区的岛屿争端、航行自由问题以及与朝鲜半岛的关系等都对亚洲的安全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南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等问题也对亚洲的稳定带来威胁。

5. 亚洲的安全合作与发展前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安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亚洲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建立互信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有助于维护亚洲的和平稳定。

此外,亚洲国家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维护本地区的利益和声音。

总结起来,中印边界冲突与当下国际形势下亚洲的安全局势是相互关联的。

解决边界争议,改善中印关系对于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至关重要。

同时,亚洲各国还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为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际法视角看中印边界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印边界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边界问题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推动力和深化的巨大障碍。

中印边界争端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

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1914年英属印度时期炮制的“麦克马洪线”。

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1]。

因而,处理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是现实的需要,而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无疑会为两国关系的和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一.中印边界问题的法律分析(一)传统边界線的含义中印传统边界线,即中印双方根据行政管辖所到的区域,依据自古以来的长期占有事实而确定的界线,而这类边界线是长期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又称历史边界线。

中印双方都承认传统边界线,但对传统线的具体位置认识不同,因此出现了争议地区,产生了边界问题。

传统线和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之间的领土主要由门隅、珞渝和下察隅三个地区组成。

而早在唐代吐蕃王朝统一西藏时,门隅、珞渝和察隅已属西藏管辖。

[2](二)“麦克马洪线”的违法性确立国家边界主要有两种,一是基于历史形成习惯边界,并且得到相关国家的默示承认;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邻国家边界条约来确定边界。

表面上看,“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条约来划定的,但是,“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却并不符合国际法上的惯例。

在西姆拉会议中,麦克马洪令贝利秘密潜入西藏境内,以便提供资料供他划出中印边界。

然后麦克马洪以贝利的非法勘察资料为
依据,单方在“比例尺为一英寸等于八英里的地图上”画出了这条“麦克马洪线”。

而且“‘麦克马洪线’本身从来没有经过中国代表讨论”[3] 就被麦克马洪塞进了西姆拉草案的附图。

可见,“麦克马洪线”的出台没有定界和标界的过程,完全是麦克马洪的单方行为。

二.中印边界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前景(一)国际法方面的设想布朗利说“领土所有权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是相对的”。

奥本海国际法也指出:“但在实践中,主权有时是分割的。

…第一个或许是唯一的真正例外是所谓共管”。

地有人将共管称为“共同主权”。

'那么,对门隅地区,印方称达旺(门隅的首府)处于连接印度东北部与母体的狭长地带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为了排除其担忧,可规定在这一地区双方均不驻军,禁止军事进入,这样就保证了印度的安全利益不受威胁。

(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主权是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具有两方面的属性,即在国内是最高的,在国外是独立的”。

领土,是国家主权行使的对象,也是一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主权与领土是不可分的。

1993 年9 月中印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

只有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解决边界问题,落实这一原则,才能促进中印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高层互访,为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稳固的政治平台与其他大国和周边国家的交往相比,中印两国交往还十分不够。

就边界问题的协商也仅仅停留在原则的层面。

中印两国需要高瞻远瞩,进一步推进两国高层互访,加强两国高级首脑往来,通过外交途径密切两国政治关系,
将中印边界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重视程度并推动其和平解决的进程[4]。

(四)广泛合作,互利互惠。

中印两国的崛起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印两国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双方应该从两国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中印两国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大方向,进一步加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加强协调配合,全面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互利合作,为促进区域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5]。

【参考文献】[1] 陈俊.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2] 内维尔·马克斯韦尔:《中印边界争端反思》(上、下),载《南亚研究》2000年第1、2期,第25-34页和第31-43页.[3] 王秋玲,王秀芬主编:《国际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 年第 1 版,第253-254 页。

[4] 刘洁. 中印边界问题的国际法探索[J].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04:78-80.[5] 田昌林. 国际法视角下的中印边界争议探析[J]. 法制与社会,2013,10:140-141.
作者简介:龚玉璐(1996-06月-29日),女,汉族,山东临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

来源:大经贸2017年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