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针荧光素颜色

探针荧光素颜色
探针荧光素颜色

荧光标记二抗的选择-FITC/Rhodamine/Texas Red/Cy/PE/AMCA

点击次数:2701 发布时间:2010-5-5

荧光标记二抗的选择-FITC/Rhodamine/Texas Red/Cy/PE/AMCA

一般来讲,耦联到二抗上的探针主要有酶(辣根过氧化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或其衍生物APAAP,PAP),荧光基团(FITC, RRX, TR, PE, Rhodamine)和生物素。选用哪种探针的二抗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实验。对于Western Blot和ELISA,最常用的二抗是酶标二抗;而细胞或组织标记实验(细胞免疫化学,组织免疫化学,流式细胞术)中通常使用荧光标记的二抗。如果想要更大程度的放大检测信号,可以使用Biotin/A vidin检测系统。其中荧光素是具有光致荧光特性的染料,荧光染料种类很多,目前常用于荧光标记二抗有以下几种:

【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荧光标记二抗】

FITC纯品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和酒精溶剂。FITC分子量为389.4,最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FITC 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荧光素。由于FITC是小分子化合物,每一个抗体可标记几个FITC分子,IgM通常用小分子的荧光素标记,如FITC、Cy3/5、Texas Red 等。FITC荧光二抗主要优点是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然而FITC的最大缺点是淬灭快,因此要和抗淬灭剂一起使用。

【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 Isothiocyanate(TRITC),Rhodamine Red-X(RRX), Texas Red(TR)荧光标记二抗】

这些罗丹明的衍生物耦联基团具有不同的吸收波长(550, 570, 596nm)和最大发射波长(570, 590, 620nm)。尽管TRITC经常和FITC一起在双标记实验中使用,使用RRX和TR可以得到更好的颜色区分。在使用装有氪氩灯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作三标记的实验时,RRX 尤其有用,可以和Cy2(或者FITC)和Cy5一起使用,因为RRX的发射波长在Cy2和Cy5中间,而且和这两者覆盖都很少。氪氩灯激发光为488nm,598nm和647nm,分别是Cy2(FITC), RRX和Cy5的理想激发波长。因为FITC和PE可以被氩灯的488nm波长激发, 在流式细胞仪中用FITC作双标,另一种用藻红蛋白(PE)耦联基团要比罗丹明好。TRITC为罗丹明的衍生物,呈紫红色粉末,较稳定。最大吸收光波长为550nm,最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现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因其荧光淬灭慢,也可用于单独标记染色。

【菁类染料-Cyanine dyes(Cy2, Cy3, Cy5)】

Cy2耦联基团激发波长为492nm,发光为波长510nm的绿色可见光。Cy2和FITC使用相同的滤波片。由于Cy2比FITC在光下更稳定。要避免使用含有磷酸化的苯二胺的封片剂,因为这种抗淬灭剂和Cy2反应,在染色片储存后会导致荧光微弱和扩散。Cy3和Cy5比其他的荧光团探针要更亮,更稳定,背景更弱。Cy3耦联基团激发光的最大波长为550nm,最强发射光为570nm。因为激发光和发射光波长很接近TRITC, 在荧光显微镜中,可使用和TRITC一样的滤波片。

Cy3在氩光灯(514nm或528nm)下可以被激发出50%的光强,在氦氖灯(543nm)或者汞灯(546nm)下则约75%。Cy3可以和荧光素一起作双标。Cy3还可以和Cy5一起在共聚焦显微镜实验中作多标记。Cy5耦联基团的激发波长最大650nm,发光波长最大670nm。在氪氩灯(647nm)下它们可被激发出98%的荧光,在氦氖灯下(633nm)为63%。Cy5可以和很多其他的荧光基团一起用在多标记的实验中。由于它的最大发射波长在670nm,Cy5很难用裸眼观察,而且不能用汞灯作理想的激发。通常观察Cy5时采用具有合适激发光和远红外检测器的共聚焦显微镜。在水相封片剂中应当加入抗淬灭剂。使用传统的表面荧光显微镜时,不推荐使用Cy5。

【藻红蛋白或藻胆色素蛋白-Phycoerythrin(PE)荧光标记二抗】

存在于被称为藻红的多聚微粒中,位于叶绿素的反应中心,在自然结构中,藻红蛋白吸收光能,吸收后转化成能量,供其发育生长。当藻红蛋白被分离和纯化后,其蛋白质变得具有很强的荧光,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发出亮红色的荧光,此时不再接受任何外来的光,也不能转移光能。藻红蛋白PE的吸收波长范围较广,最大的吸收波长为566nm,最大的发射波长为574nm。藻红蛋白作为荧光标记物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具有强的长波长激发和发射荧光,可避免来自其他生物材料荧光的干扰;并且具有极高的发射量子产率;另外PE具有非常高的水溶性而且与许多生物学或合成材料的多位点稳定交联。

【Aminomethylcoumarin Acetate (AMCA)】

耦联的AMCA吸收光波长最大为350nm,发荧光则为450nm。对于荧光显微镜来说,AMCA 可以用汞灯来激发,用紫外滤板来观察。由于AMCA的信号相对较弱,单标实验中不推荐使用AMCA。AMCA和荧光素的荧光波长只有很小的重叠范围,而和发出长波长荧光的荧光基团没有或者只有极少的重叠,因此它最常用于多标记实验中,比如免疫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由于人眼不能很好的检测蓝色荧光,在多标记的实验中,AMCA耦联的二抗应当被用于检测大量的抗原。AMCA和荧光素一样很快淬灭,使用抗淬灭剂可以减轻。且由于肉眼不能很好的检测AMCA所激发的蓝色荧光,因而AMCA耦联的二抗更适用于检测大量存在的抗原。如果使用在流式细胞仪中,AMCA可以用汞灯或者水冷却的氩光灯激发,因为它们发出的光线是在光谱的紫外区。

注:由于观察荧光需要一定波长的激发光,必须根据实验室已有的仪器可发光的波段进行选择。另外,多标记中对探针色彩区分程度的要求。例如,若丹明红-X (RRX)和德克萨斯红(TR)荧光素的区别就比四甲基若丹明(TRITC)或者Cy3的区别明显。如果对灵敏度有更高的要求,则Cy3和Cy5就比其他的荧光团探针要亮。

西美杰备有全面的二抗现货产品并能提供最完整的二抗产品线。主要二抗品牌为全球最大的二抗和底物生产厂商KPL以及前沿抗体生产商ProteinTech。针对荧光标记二抗,有FITC、TRITC、Rhodamine、PE、Cy3/5、AMCA、Dylight等多种荧光标记二抗;按照检测物种分,有抗人、大鼠、小鼠、猪、驴、绵羊、山羊、小鸡、马、兔、仓鼠、狗、牛,以及多种细菌类二抗;另外,还有IgG、IgA、IgM以及IgG(Fc)、IgG(ab’)2等不同类型抗体。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其主要组成部件有三个(图 1.1):1.识别结合基团(R),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这种结合可以通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 F),把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等)。3.连接基团(S),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一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甲基等短链烷基。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的产生。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 图1.1 荧光探针的结构 1.1.1 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 (1) 结合型荧光探针[21] +

Analyte Signalling subunit Space Binding subunit Output signal 图1.2 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 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该类探针通过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基团要有强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 位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 以上,可避免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b) 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作为理论指导,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子。(c) 荧光超分子受体的组装:组装荧光超分子受体就是利用一个连接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到识别基团和荧光

量子点与生物标记

量子点与生物标记 应化1002班王艳 荧光分析法是生物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检测灵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记物的发光强度和光化学稳定性。目前使用的大多数荧光试剂如有机荧光染料等存在着光学稳定性较差、激发光谱范围窄、发射光谱较宽、与生物分子的背景荧光难以区分等不可忽视的弱点,导致应用中灵敏度下降。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材料,弥补了有机染料的上述缺点,引起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量子点即半导体纳米粒子,也称半导体纳米晶,是指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粒。它们由n-VI族或n l-V族元素组成,性质稳定,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具有类似体相晶体的规整原子排布。在量子点中,载流子在三个维度上都受到势垒的约束而不能自由运动。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小到100nm以下的材料就是量子点,真正的关键尺寸取决于电子在材料内的费米波长。只有当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小于一个费米波长时,才称之为量子点。 量子点独特的性质基于它自身的量子效应,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尺寸限域将引起库仑阻塞效应、尺寸效应、量子限域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效应,从而派生出纳米体系具有常观体系和微观体系不同的低维物性,展现出许多不同于宏观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作为荧光探针,量子点的光学特性比在生物荧光标记中常用的传统有机染料有明显的优越性: (l)宽的激发波长范围及窄的发射波长范围,可以使用小于其发射波长的任意波长激发光来激发,并且可以通过改变QDs的物理尺寸对荧光峰位进行调控。这样就可以使用同一种激发光同时激发多种量子点,从而发射出不同波长的荧光,进行多元荧光检测。相反多种染料的荧光(多种颜色)往往需要用多种激光加以激发,这样不仅增加了实验费用,而且使分析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此外,由于QDs的这种光学特性,可以在其连续的激发谱中选取更为合适的激发波长,从而使生物样本的自发荧光降到最低点,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 (2) 量子点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能够避免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的重叠,从而允许在低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进行光谱学检测。生物医学样本通常有很强的自发荧光背景,有机荧光染料由于其Stokes位移小,检测信号通常会被强的组织自发荧光所淹没,而Q Ds的信号则能克服自发荧光背景的影响,从背景中清楚地辨别检测信号。QDs的荧光发射光谱相对狭窄,因此能同时显现不同颜色而无重叠,这样就能在实验中同时进行不同组分的标记。 (3) 量子点的发射峰窄而对称,重叠小,相互干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光谱重叠所带来的问题。 (4) 量子点的发射波长可通过控制其大小和组成调节,因而有可能任意合成发射所需波长的量子点,大小均匀的量子点谱峰为对称的高斯分布; 此外,量子点hiP、InAs能够发射700~1500nm多种波长的荧光,可以填补普通荧光分子在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种类很少的不足。对于一些不利于在紫外和可见区域进行检测的生物材料,可以利用半导体量子点在红外区域染色,进行检测,完全避免紫外光对生物材料的伤害,特别有利于活体生物材料的检测,同时大幅度降低荧光背景对检测信号的干扰。 (5) 量子点的抗光漂白能力强,有高度光化学稳定性,是普通荧光染料的100

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来守军 (重庆三峡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重庆404000 摘要分别从荧光转换传感器、荧光共振能量传感器、磷光转换传感器和定位传感器等方面综述了量子点光学传感器的发生机理及其在测定金属离子、阴离子、小分子、共振能量转移体系以及磷光材料、固态材料方面的应用。最后介绍了量子点光学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量子点光学传感器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Opt ical Sensor Based on Q uant um Dots LAI Shoujun (Depa rtment of Chem istry and Env ir onmental Eng ineering,Cho ng qing T hr ee G or ge U niver sity,Cho ng qing 404000Abstract T he r esear ch dev elopment o f the o pt ical sensor based o n quantum do ts is rev iewed f rom four sect ions,which are fluo rescence -based transduction,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 y -tr ansfer -based senso rs,phospho rescence transduction,and immobilizatio n techniques,and it s applications are also rev iewed.T he exist ing pro blems and develo p -ments trend of the optical senso r based o n quantum do ts are intro duced. Key words quantum do ts,optical,senso r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KJ081102 来守军:男,1977年生,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量子点传感器方面的研究 T el:023-******** E -mail:laishj04@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

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Hans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纳米技术, 2016, 6(1), 9-13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6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journal/nat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10.12677/nat.2016.61002 Advances of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t Probes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Fields Guolong Song, Xiangdong Kong* Institute of Biomaterials and Marine Biological Resource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Jan. 27th, 2016; accepted: Feb. 13th, 2016; published: Feb. 16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Quantum dots (QDs), three-dimensional (3-D) nanocrystals, possess a great deal of unique optical performances, such as wide excitation wavelength, narrow and symmetric emission wavelength, high quantum yield, long fluorescence lifespan, stable optical property. QDs can be used as fluo-rescent probes to label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biosystem, which contains tissues, cells, molecules and living animals imaging. A review on the advances of QDs as fluorescent probes in Biological and Medical fields is given in the paper. Keywords Quantum Dots, Biological Probes, In Vivo Imaging 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 宋国龙,孔祥东*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材料与海洋生物资源研究所,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16年1月27日;录用日期:2016年2月13日;发布日期:2016年2月16日 *通讯作者。

荧光探针汇总

1.Fluo-3 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3 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luo-3 AM的荧光非常弱,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luo-3,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和细胞内游离 的钙离子结合,结合钙离子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6nm 发射波长526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2.Mag-fura-2 AM(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ura-2 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ura-2 AM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ura-2,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Fura-2可以和钙离子结合,结合 钙离子后在330-350nm激发光下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而在380nm激发光下则会 导致荧光减弱。这样就可以使用340nm和380nm这两个荧光的比值来检测细胞内 的钙离子浓度,可以消除不同细胞样品间荧光探针装载效率的差异,荧光探针的渗 漏,细胞厚度差异等一些误差因素。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为340nm和380nm 发射波长510nm (蓝色) 备注仪器滤光片不适用 3Fluo-4-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 4 是一种将Fluo 3结构中的Cl替换成F的钙荧光探针。由于将Cl替换成了电子吸引力更强的F,它的最大激发波长会向短波长处偏离10 nm左右。所以用氩 激光器激发时,Fluo 4的荧光强度比Fluo 3强1倍。由于Fluo 4与钙离子的亲和力 和Fluo 3近似,所以使用上和Fluo 3也基本相同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494nm 发射波长516nm (绿色) 备注用激光器激发时荧光强度强,因此不推荐 4.DCFH-DA (活性氧荧光探针) 原理DCFH-DA本身没有荧光,可以自由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后,被细胞内的酯酶水解生成DCFH。而DCFH不能通透细胞膜,从而使探针很容易被装载到细胞内。细胞内的活性氧可以氧化无荧光的DCFH生成有荧光的DCF。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485nm 发射波长520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5.DHR 123 (活性氧荧光探针) 原理本身无荧光, 在超氧化酶存在时可被过氧化氢(H2O2)氧化, 转变成发射绿色荧光的罗丹明123 (Rhodamine 123), 因此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如过氧化物, 次氯酸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7nm 发射波长529nm (绿色) 备注氧化后成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可能受到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6.RhodamineI23 (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 原理细胞膜通透的阴离子绿色荧光染料, 能够迅速被活线粒体摄取, 而无细胞毒性。 生理意义标记线粒体膜电位 激发波长488nm 发射波长515 ~ 575nm (绿色) 生理意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7 前 言 荧光比率技术是荧光分析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在生物染色剂中,可被紫外线或蓝紫光(短波长光)激发而发射荧光的染料,称为荧光染料(荧光色素)。可被长波长光激发,这些荧光色素常称为荧光探针。荧光探针通常用于固定组织和细胞的染色,以及或活细胞中的应用, 此外还包括应用于体内荧光探针。 分子荧光探针按用途分类包括离子探针、极性探针、粘度探针、PH值探针、膜荧光探针、细胞活性探针、细胞器探针、位点特异性荧光探针等等。探针通过与分析物(如生命金属离子)进行结合后,引起荧光特性发生变化,通过测定荧光的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强度、峰位、荧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和各向异性等,获得相关信息。 荧光方法测定中,荧光探针在与反应物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进行测定,称为比率测量。因为通过二个选择性的波长的荧光强度变化可作为定量的依据, 通常指在波长范围内有荧光强度明显的变化。同普通荧光探针相比,比率测量探针可以被分为两部分。 一种是荧光比率效果是通过原来荧光谱的迁移。通常,这些迁移的背景是荧光探针激发态的电子转移。它被激发通过改变发色团同周围分子或原子交互作用的能量改变(溶剂化显色迁移),同外部电场的交互作用(电致显色迁移)和在发色团中的双电弛豫(双电弛豫迁移)。 另外一种结合探针,荧光谱包括2个或更多的谱带。通常,是这些谱带相对强度的改变,激发态同荧光探针发色团反应。这些反应在不连续的能量状态。 荧光比率探针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杨柳* ,郭成海,张国胜 (防化研究院第四研究所,北京 1022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荧光比率探针,包括阳离子探针、阴离子探针、pH值探针、极性探针、氧化性和分子的比率测量探针的应用及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关键词 荧光分析,比率测量 *作者简介:杨柳(1975-),男,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E-mail:yangliujinjin@sina.com 所以在初始和产物状态都随着能量转移而发射荧光。 荧光比率测定法可消除光漂白和探针负载和留存及设备因素(照明稳定性)引起的数据的失真。如阴离子探针可通过有机离子载体从细胞排除,如AM酯可被P糖蛋白多药载体排出荧光比率测定法可减少探针渗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探针与离子结合后,出现激发或发射光谱移位的探针可使用在两个不同波长测定的荧光强度比率校准,可克服由于离子浓度的变化而造成的荧光信号人工假象。 Bright等(1989)发现比率测量减少或消除几种决定因素的变化对测量荧光强度的影响,包括探针浓度、激发光的光路长度、激发强度、和检测效率。消除的人工假象包括光漂白、探针渗漏、细胞厚度、探针在细胞内(区室化作用引起)或不同细胞群之间(负载效率差异造成)的不均匀分布。 比率测量探针已经应用于不同的测量领域:离子探针(阳离子探针Ca2+、Mg2+,Zn2+,Ag+等)阴离子探针(Cl-,CN-,F-等),膜探针、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探针,极性探针、PH值探针等等。 1应用比率测量的阳离子探针: 各种各样的阳离子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 如构成细胞和生物体某些结构的重要成分,参与并调节生物体的代谢活动等,荧光方法通常用来测定阳离子在生物体不同组织的含量和分布。阳离子比率测量探针也在不断发展。 1.1 Ca2+检测的比率测量探针: 探针与Ca2+结合后出现光谱移位的探针可进行比率测量。主要包括:Fura-2、双- Fura-2、Fura-4F、Fura-5F、Fura-6F、 indo-1、indo-5F、mag-Fura-2

荧光探针汇总

精心整理 1. Fluo-3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luo-3AM 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luo-3AM 的荧光非常弱,进入细胞后可以 被细胞内的酯酶剪切形成Fluo-3,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和细胞内游离的钙离子结合,结合钙离子后可以产生较强的荧光。 生理意义细胞内钙离子增多是细胞损伤的结果,因此此探针能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6nm 发射波长526nm (绿色) 备注推荐使用 2. Mag-fura-2AM (钙离子荧光探针) 原理Fura-2AM 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Fura-2 AM 进入细胞后可以被细胞内的酯 3 4. 成5. 原理本身无荧光,在超氧化酶存在时可被过氧化氢(H2O2)氧化,转变成发射绿色荧光的罗丹明 123(Rhodamine123),因此广泛应用于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如过氧化物,次氯酸和过氧亚硝基阴离子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表征细胞损伤程度 激发波长507nm 发射波长529nm (绿色) 备注氧化后成罗丹明123,荧光强度可能受到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6. RhodamineI23(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 原理细胞膜通透的阴离子绿色荧光染料,能够迅速被活线粒体摄取,而无细胞毒性。 生理意义标记线粒体膜电位 激发波长488nm 发射波长515~575nm (绿色) 生理意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

备注正在使用 7.Hoechst33342(DNA荧光探针) 原理Hoechst33342是一种可对DNA染色的细胞核染色试剂,常用于细胞凋亡检测。Hoechst 染料可透过细胞膜在聚AT序列的富集区域的小沟处与DNA结合并对DNA染色而发出强 烈的蓝色荧光。 生理意义标记双链DNA 激发波长355nm发射波长465nm(蓝色) 备注正在使用 8.FDA 原理FDA可透过细胞膜并作为荧光素积蓄在活细胞内。 生理意义反映细胞膜完整性和细胞活力 9.PI( 倍。 10.EB 11.DAPI 20 12.CalceinAM 原理Calcein-AM由于在Calcein(钙黄绿素)的基础上加强了疏水性,因此能够轻易穿透活细胞膜。当其进入到细胞质后,酯酶会将其水解为Calcein(钙黄绿素)留在细胞内,发出强绿色 荧光,且细胞毒性很低,适合用于活细胞染色。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膜完整性 激发波长494nm发射波长517nm(绿色) 备注跟FDA功能类似,细胞毒性很低,可以长时间标记细胞,但价格比较贵 13.BCECF-AM(pH荧光探针) 原理BCECF-AM是一种可以穿透细胞膜的荧光染料,BCECF-AM没有荧光,进入细胞后被细胞内的酯酶水解成BCECF,从而被滞留在细胞内。BCECF在适当的pH值情况下可以被激发 形成绿色荧光。 生理意义检测细胞内pH

基于EET机理比率型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有机化学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ARTICLE * E-mail: yuhaibo@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 Received September 23, 2014; revised November 18, 201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 2014.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1302080). Program Funded by Liaoning Provinc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L2014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21302080),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No.L2014010)资助项目. DOI: 10.6023/cjo201409036 研究论文 基于EET 机理比率型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陈忠林a 李红玲a 韦驾a 肖义b 于海波a ,* (a 辽宁大学 环境学院 沈阳 110036) (b 大连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4) 摘要 激发态能量转移(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 EET )作为一类重要的光物理现象,被广泛用于比 率型荧光探针和分子灯标的设计以及DNA 检测等多个领域。影响EET 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供受体间的空间距离和光谱交盖,通过调节供受体间的空间距离或光谱重叠程度来调控能量转移过程,实现对目标客体的双波长比率检测。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供受体荧光团的EET 体系、供受体间的连接方式对能量转移效率的影响,以及通过调控供受体间光谱重叠程度或空间距离,获得识别不同客体的比率型荧光探针,并对EET 机理的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设计以及未来在生物成像和医学检测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激发态能量转移; F?rster 能量转移; 比率型荧光探针; 荧光发色团 Recent Progress in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s Based on EET Mechanism Chen Zhonglin a Li Hongling a Wei Jia a Xiao Yi b Yu Haibo a * (a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b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ine Chemical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Abstract 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 (EET) is one of the vital photophysical phenomenons,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the design of ratiometric fluroesent probes, molecular beacon and DNA analysis, and so on. The process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donor to acceptor can be regulated by two factors: the spatial distance between donor and acceptor, and the spectral overlaps between donor’s emission and acceptor’s absorption, which results that there is a wide variety in the ratio at two different wavelengths of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probes. In this review, noticeable EET systems with different donor fluorophore, connection form and 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between donor and acceptor, and the modulation of spatial distance or spectral overlap are summarized. Finally, as a promising tool, the future developing prospects of EET fluorescent probes in bioi-maging and medical diagnostics are discussed and highlighted. Keywords Fluorescent probe, Excitation energy transfer, 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Ratiometric probe, Fluorophore 随着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和时间分辨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超分子化学和有机染料的荧光探针现已成为研究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荧光探针在与目标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荧光信号会发生改变,借助于荧光信号的变化,荧光探针能够对目标客体进行实时在线的检测或监测,并被广泛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和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1]。荧光探针主要有三种类型:淬灭型、增强型和比率型。由于增强型荧光探针在与目标客体作用后,荧光输出信号增强,在荧光显微成像中比淬灭型荧光探针更为灵敏,故增强型荧光探针是目前荧光探针领域设计的主流[2]。 与增强型荧光探针相比,比率型荧光探针在定量检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近些年来,比率型荧光探针的设计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文献综述 量子点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房彦军,宁保安,高志贤*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300050) 摘要:量子点(半导体纳米微晶体)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已引起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文章主要概括了量子点优于传统荧光染料的特性、量子点荧光探针的生物标记方式及其在活细胞荧光标记及组织光学成像、肿瘤细胞示踪及检测、荧光免疫分析和微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兽药多残留检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量子点;荧光探针;生物标记 中图分类号:Q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48(2009)03-0224-03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又称半导体纳米微晶体,是一种由ò~?族或ó~?族元素组成的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颗粒,其颗粒直径一般约为1~100nm。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表现出优良的光谱特征和光化学稳定性,许多科学工作者已经尝试着将其应用于生物学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将主要评述量子点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1量子点及其荧光探针的特性 量子点因其独特的发光性质而备受关注,其发光性质是由于电子空穴以及与它们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当激发能级超过带隙时,量子点就会吸收光子使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而发光。由于量子点的很多电子状态存在于高能级水平,因此允许单一波长的光同时激发多颜色的量子点,若改变量子点的组成和大小可以获得从蓝色到红色范围内的发射光谱,如CdS和ZnSe量子点可发射蓝色至近紫外光,直径2nm的CdS/ZnSe量子点在550nm处发射绿光,而直径为4nm时在630nm处发射红光112。目前,用于标记生物大分子的量子点主要有单核的 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No.06YFJ MJC07700) 作者简介:房彦军(1972-),男,研究生,理学硕士,副研究员。从事卫生检验研究。 *通讯作者QDs如CdE(E=S,Se,Te)和具有核壳结构的QDs如CdS/ZnSe,CdTe/CdS122等,相对于单核QDs来说,核壳结构的QDs可以将量子产率提高到50%,甚至更高,并在消光系数上有数倍的增加,因而有很强的荧光发射特性,非常适合作生物分析中的荧光标记物。利用量子点进行荧光标记,相比传统的有机染料分子具有许多优点,其特征为:首先量子点的激发光谱较宽且呈连续分布,而发射光谱宽度狭窄(半峰宽20~30nm)且呈对称分布,可以减少光谱重叠,使同时区分多重荧光团成为可能132。由于其颜色可调,即不同大小的量子点能被单一波长的光激发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发射波长从400nm~2L m不等,可以用于构建能同时检测多组分的荧光探针分析测试体系142。量子点荧光探针荧光效率高,光化学稳定性强,荧光强度比最常用的有机染料罗丹明6G 高20倍以上,稳定性是其的100倍以上142。第2个特征是其生物相容性好,经化学修饰的水溶性量子点,可与生物分子进行有效偶联,安全性好。通过量子点的表面与多种生物分子结合,可获得多种功能基团,使生化分析更加灵活。第3个特征是发光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具有很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可以探针进行深入的非侵害性的标记。 2量子点荧光探针与生物分子的连接方式 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结合是按照特定的需求,对量子点进行表面修饰后形成量子点荧光探针,便可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

量子点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方兴未艾 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直观、价格低廉、可真正实现现场检测的检测方法。具有很多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色谱、液质联用色谱、毛细管电泳等仪器检测方法以及其他传统方法无法企及的优点。在检测领域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传统检测和仪器检测的良好补充。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类重大疾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极大的关注,让免疫层析检测技术更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目前,免疫层析产品主要为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最早应用于医学检验,在早孕检测中的应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漫延,其在毒品检测、环境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又出现新的问题,在很多方面,尤其是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有些农兽药残留限度极度苛刻,甚至要求0.1 ng/ml的检测限度,同时食品类物质如肉类、禽类、果蔬、谷物等成分复杂,前处理难度也很大,造成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灵敏度无法胜任。除了进一步提高前处理方法以外,寻求高灵敏度的免疫层析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量子点是近20 年来发展起来的半导体纳米晶材料,因为它的优良特性,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潜力,近几年来从细胞标记等应用已逐渐开始向多个领域的检测与诊断方向渗透。 一、量子点特性 量子点(简称QDs,又称半导体纳米粒子)是由Ⅱ~Ⅵ族或Ⅲ~V族元素组成的,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光玻尔半径,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一类半导体纳米颗粒,其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CdX(x=S、Se、Te),直径约为2nm-6nm。量子点由于存在显著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从而使它具有常规材料所不具备的光吸收特性,使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其在免疫生物学和临床检验学等研究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发光量子点作为荧光试剂探针标记生物大分子,正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纳米材料在生物分析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与普通的荧光染料相比较,量子点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机染料荧光分子激光谱带较窄,每一种荧光分子必须用合适能量的光来激发,而且产生的荧光峰较宽,不对称,有些拖尾。这给区分不同的探针分子带来困难,很难利用有机染料分子同时检测多种组分。量子点由于量子限域效应使其激发波长的范围很宽,可以被波长短于发射光的光(一般短10nm以上)激发,并产生窄(半波宽约13nm)而对称的发射光谱,从而避免了相邻探测通道的串扰。 (2) 量子点具有“调色”功能,不同粒径大小的量子点具有不同的颜色,激发量子点的激发波长范围很宽,且连续分布,所以可以用同一波长的光激发不同大小的量子点而获得多种颜色标记,是一类理想的荧光探针。 (3)量子点的荧光强度强,稳定性好,抗漂白能力强,Chan和Nie通过实验证明ZnS包覆的CdSe比罗丹明6G分子要亮20倍和稳定100-200倍,可以经受多次激发,且标记后对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活性影响很小,因此为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的长期作用提供了可能。

荧光量子点探针及其标记技术_蒋飞荣

文章编号 :1004-0374(2010)04-0391-05 收稿日期:2009-10-09;修回日期:2009-12-09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7AA021809;2007AA0218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833605); 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08FJ3186); 2009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790)#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E-mail :rencai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fd16908869.html,; Tel :0731-******** 荧光量子点探针及其标记技术 蒋飞荣1,2#,贾文婷1#,张兴燊2,任彩萍1* (1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长沙 410078;2广西中医学院,南宁 530001) 摘要: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标记物,与有机染料和荧光蛋白质相比,它们具有可调谐且宽的吸收 光谱,激发可产生多重荧光颜色、强荧光信号、抗光漂白能力强等独特的光学特性,使其广泛应用在生物和医学领域。该文就量子点探针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及其标记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荧光量子点;探针;生物标记中图分类号:Q6-33 文献标识码:A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probes and their biological labeling JIANG Fei-rong 1, 2#, JIA Wen-ting 1#, ZHANG Xing-shen 2, REN Cai-ping 1* (1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78, China; 2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 As emerging promising fluorescent labels,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QDs) have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biology and medicine because of their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with size-tunable light emission, broad absorption spectra for simultaneous excitation of multiple fluorescence colors, superior signal brightness, resistance against photobleaching, etc. 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recent progresses on fluorescent QDs probes and their biological labeling including thei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functionalization.Key words: fluorescent quantum dots; probe; biological labeling 荧光半导体量子点(fluorescent semiconductor quantum dots ,QDs)是一种由II-VI 族(如CdSe 和CdTe)或III-V 族(如InP 和InAs)或IV-VI 族(如PbS 和PbSe)元素组成的、直径一般在1~100 nm 、能够接受激发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纳米颗粒。Bruchez 等[1]通过在QDs 表面包裹SiO 2,再连接上羟基以及Chan 和Nie [2]采用巯基乙酸修饰QDs ,解决了QDs 的水溶性和生物兼容性问题。 QDs 独特的光学特性、表面修饰和生物功能化以及标记技术的优势使得QDs 在生物学、活细胞和体内成像、药物研究和筛选、生物芯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QDs 探针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及其标记技术进行阐述。 1 QDs的特征 一种典型的水溶性核壳型QDs 应该包括: (1)一 个半导体核(如CdSe),其直径决定荧光的波长;(2)一个半导体外壳(如ZnS),用来提高量子产率;(3)一个亲水层,用来保证其水溶性[3]。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标记物相比,QDs 具有以下特点:(1)激发波长范围宽、发射波长范围窄,可以采用同一波长激发光同时激发不同颜色QDs [4]; (2)QDs 的荧光强度高及核壳结构稳定性好,可以经受反复多次激发,荧 DOI:10.13376/j.cbls/2010.04.001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基础)期末考试总结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基础) 概论、目的基因 分子克隆的载体 核酸序列分析 聚合酶链反应(自学) 分子克隆技术常用的工具酶(自学)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新生血管研究与转化医学 细胞周期与细胞增殖 基因打靶的设计与实现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医学系统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 细胞信号转导 一、1.操纵子那张图 以乳糖操纵子为例,其组成: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含Z、Y、A三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半乳糖苷酶、透酶和半乳糖苷乙酰转移酶,此外还有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子P和一个调节基因I 存在诱导物(乳糖)时,mRNA得到转录;不存在诱导物时,mRNA无法转录。 (1)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没有乳糖存在时,I基因编码的阻遏蛋白结合于操纵序列O处,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不能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作为诱导物诱导阻遏蛋白变构,不能结合于操纵序列,乳糖操纵子被诱导开放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2)CAP的正性调节:在启动子上游有CAP结合位点,当大肠杆菌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环境转变为以乳糖为碳源的环境时,cAMP浓度升高,与CAP结合,使CAP发生变构,CAP结合于乳糖操纵子启动序列附近的CAP结合位点,激活RNA聚合酶活性,促进结构基因转录,调节蛋白结合于操纵子后促进结构基因的转录,对乳糖操纵子实行正调控,加速合成分解乳糖的三种酶。 2.概念 (1)基因诊断: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检测基因及基因表达产物的存在状态,对人体疾病作出诊断的方法。基因诊断检测的目标分子是DNA、RNA,也可以是蛋白质或者多肽。(2)基因治疗:指将目的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病毒载体介导或者非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导入靶细胞内,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对疾病起治疗作用。包括直接导入外源正常基因、采用适当的技术抑制细胞内过度表达的基因、将特定的基因导入非病变细胞等。(3)pBR322:大小为4.36kb的环状双链DNA,其碱基序列已经全部清楚,是最早应用于基因工程的大肠杆菌质粒载体之一,有过百个限制性内切酶切点,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有单一切口的位点也多达数十个。 (4)pUC质粒系列:是在pBR322基础上改建成的。大小约2.69kb,去除了pBR322的抗四环素区段,含LacZ基因及其启动子的操纵基因、M13的多聚接头polylinker。含有易于检测是否有外源DNA插入的标记基因LacZα,可利用α互补原理进行蓝白筛选。 3.分子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分子医学是指从基因的角度重新认识疾病,运用基因技术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分子机理、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和基因预防这四个方面。 (1)疾病的分子机理:探索疾病的原因,是有效治疗疾病的前提。基因科学的发展,为人类从细胞内部的微观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寻找病因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尿黑酸症为例,

量子点荧光探针合成及应用

量子点荧光探针合成及应用 姓名:廖晨博学号:1141109043 摘要:量子点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荧光探针,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具有许多优良的光谱性能,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显示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论文瞄准这一重要的研究方向,以量子点的制备、量子点的性能表征以及量子点在化学生物分析中的应用为主线,对当前迅速发展的量子点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量子点;荧光探针;生物分析;水相合成;油相合成 1.引言 近年来,对疾病进行早期、高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特别是高通量诊断,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热点。其中,荧光探针作为报告探针用于疾病的诊断已经越来越普遍。荧光探针具有高灵敏性和可识别性。现在常用的荧光标记,由于荧光染料分子荧光特性的限制(如:吸收谱窄、荧光光谱较宽、量子产率低、荧光易衰退等),远远不能适用于目前对疾病的高标准检测。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近年来发现和发展的新型荧光探针——量子点(quantum dots),又叫做半导体纳米晶,可以解释为粒径小于或接近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或电子平均自由程相的半导体纳米颗粒。它的直径只有1~12nm,因此存在特殊的物理性质,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表现出优良的荧光纳米效应。它的激发光谱宽且连续分布、发射光谱窄而对称、发射光稳定性强.不易发生光漂白,通过改变粒子的尺寸和组成可获得从uv到近红外范围内任意点的光谱,因此相对传统有机荧光试剂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引起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已经成为纳米技术的突出代表[1]。本文将重点对当前迅速发展的量子点荧光纳米颗粒进行简要综述,主要包括量子点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表面修饰及其在化学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实例等。 2.量子点的基本特征 2.1量子点的荧光发光原理 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致发光主要遵循:斯托克斯定律、反斯托克斯发光、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这三个规律。研究表明发光材料的发射光谱容易受到发光材料的激活离子或离子团等发光中心影响。发光材料的发光形式主要包括复合发光和分立发光中心发光两种。复合发光是指处于激发态的电子离开原来的发光中心进入高能级的导带,而在原来的能级处留下一个空穴,导带中的电子与离化中心的空穴重新复合,产生发光。与此同时电子或空穴也会在量子点的内部扩散盈[2]。分立发光中心发光则是指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并不离开原来的发光中心,只是从基态被激发到一些高能量的激发态上。处于高能级导带上的电子不稳定,电子可以再跃迁回价带基础能级而发射光子;也可以落入量子点的电子陷阱中。当电子落入较深的电子陷阱中的时候,大多数电子以非辐射的形式而猝灭,只有极少数的电子以光子的形式跃迁回价带或吸收一定能量后跃迁回到导带。因此,当量子点的电子陷阱较深、较多时,其量子产率会较低[3]。 半导体量子点的电子和空穴主要通过电子和空穴直接复合发光、表面缺陷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