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论文【有关于实事求是的政治论文】

合集下载

论实事求是的毛概论文1000字范文(2)

论实事求是的毛概论文1000字范文(2)

论实事求是的毛概论文1000字范文(2)实事求是的毛概1000字论文篇三:《论实事求是的阻力及其实现途径》摘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实事求是难”的现状,简要分析了实事求是难的原因,并根据原因从道德伦理、知识体系、行政体制等方面论证了实现实事求是的途径。

关键词:实事求是;阻力;实践;途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当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在实事求是如此重要的今天,却出现了“实事求是难”的不争现实。

为什么实事求是这么难?我们该怎么实现实事求是?一、实事求是的含义要想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对什么是实事求是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根据实事求是的作用可将它的含义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是中国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一种治学方法和态度。

我国最早记录“实事求是”一词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记录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讲的是刘德对于先秦诸子传承下来的古书爱不释手,保留真迹,注重古书的求真求实。

班固用刘德的例子提倡人们注重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宋朝以后我国社会逐步主张“崇实黜虚”、“务建实迹”。

清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知识分子不得不钻进故纸堆,大兴考据之学,考据学随之兴起。

考据学派注重求真本的治学态度,反对空空而谈的做学问。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考据学派把“实事求是”当作治学的重要宗旨和求学态度。

以戴震为首的考据学派在当时学术界占统治地位,其治学方法重实证,讲究逻辑推理,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萌芽,但是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都没有赋予实事求是丰富的思想内涵,更没有对实事求是给予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

第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毛邓论文——实事求是

毛邓论文——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统一本学期听老师教学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受益匪浅。

特别在解放生产力理论,决策理论和党建理论方面加深了明确,现以《实事求是的典范》为题,简论粗浅领会。

众所周知,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蹊径,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我们党凭据这样一个思想蹊径,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现实相团结,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向导天下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息争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巨大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巨大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建国以后,我们党不骄不躁,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蹊径,向导中国顺遂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乐成地实验了第一个五年筹划。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出现了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蹊径的错误,一连不停地出现了失误,“反右扩大化”伤害了大批好同道,特别是知识分子,“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我们党犯了搞“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但终极中国共产党照旧用实事求是的思想蹊径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蹊径统一了全党,向导天下人民走出了一条“革新开放,配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丽大道。

从世界观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中的“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实际事物,区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物。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实事”显然指社会存在物。

而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社会存在主要指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

而社会历史主体及其活动就是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

因此,实事求是,从“实事”出发,就是从人民群众及其活动出发,坚持人民群众实践第一的观点。

它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实践活动室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

它相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充分信任群众,实事求是”。

这里,邓小平同志把“信任群众”和“实事求是”相并列,本身说明信任群众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要坚持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相统一。

实事求是终极论文

实事求是终极论文

实事求是终极论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地界定了其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简而言之,就是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条思想路线不仅得到了重新确立,而且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条路线,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更是当代大学生解决问题、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把握一切事物的客观规律,才能排除我们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正确解决问题,消除疑惑。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很早就有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多一些务实;少一些妄想,多一些理性,我们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我们践行实事求是原则的过程中,违背实事求是的事例却常常在社会生活中发生。

我们不禁会想到前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三鹿劣质奶粉”案件,虽然此案已经渐渐平息,但我们挥之不去的,是多少在此案中失去鲜活生命的婴儿,他们还来不及体会生命赋予的美好,就急匆匆地谢幕。

我们扼腕叹息,转而更加理智的思考:正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隐瞒了真相,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田文华也曾经作为道德的传教士宣扬她的致富路,实事求是对她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却为何背离的如此可怕?再说陈水扁洗钱案,以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无一不是为了一己利益而明知故犯。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理论结晶。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范畴和哲学基础。

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造。

赋予实事求是以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引入到对实事求是概念的理解中来。

坚持了实事求是命题的客观真理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我们党在新时期进一步突出了实事求是命题中的创新精神和要求。

从而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

实事求是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这种结合的必要性、根本依据和途径认识不清。

出现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中国革命因此遭受过巨大的挫折,陈独秀领导的早期中国共产党活动,因为片面的模仿苏俄的城市包围农村的解放方式让中国革命一度出现危机。

毛泽东在党内较早地认识到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方式才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全国解放的有效方式,也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俄国道路和我国本身情况进行了土地革命工作,在国共对峙十年内站住了脚,实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并且在1930年。

毛泽东就提出。

“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实事求是思想的更好的诠释是邓小平的践行结果,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范畴。

面对“文化大革命”“左”的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铟,邓小平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革命胆略和科学态度,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全党做出了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的两大历史性贡献: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3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3篇

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3篇大学生实事求是论文1核心提示: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1.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简而言之,就是从实际出发,探寻事物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的含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所说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3.邓小平在领导真理标准讨论中阐述的重要思想有:首先,根据毛泽东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反复论述,坚定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力驳斥了坚持实践标准是“丢刀子”、“砍旗”等谬论;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第三,深刻揭示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大意义在于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很早就有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从当今社会我们大学生庞大的数量和未来的重要作用上来看,在我们这个群体的身上,将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而时代和社会是不断的发展着的,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自卑,更不能骄傲,头脑清醒的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不能妄想打擦边球来蒙混过关。

毛概论文--实事求是

毛概论文--实事求是

毛概论文---实事求是
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正不断地接受旧思想的熏陶与新观念的冲击。

然而,当我们在对新的方法认可的同时,我们不应该摒弃旧思想曾经给我们带来的辉煌岁月。

对于“实事求是”这一理念,不仅要前代与当代的人们去发扬,而对于后代的延续更是不需任何语言去诠释。

“实事求是”是一种美德。

他不但受到思想方法、认识能力以及诸多因素、客观条件的约束,它也与道德界的高低息息相关。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定不移的尊重这一高尚的美德。

在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中国梦”这一全新理念后,“实事求是”更凸显了它的优良风格。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的梦想面前必须求真务实,认真规划好我们的人生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去付诸实践。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得以夯实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去奉献,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我们构建“中国梦”的前行道路才会更加平坦,我们的“中国梦”才会更易于实现。

为将“实事求是”这一要求得以显现。

一方面,我们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相结合原则;另一方面,我们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件事情,绝对不浮夸、简单了事。

只有我们将“实事求是”作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它才会对我们的前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下去,相信在这一正确观念的指导下我们必将会取得人生的辉煌。

实事求是论文毛概

实事求是论文毛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精髓——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是真务实的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

(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仅仅在世界观的起始意义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精神,但在历史观、人生观方面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唯心主义所盘踞着。

倒如,古代唯物主义者看到世界是以某种物质(或气、或水、或火等等)为本原的;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也坚持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因而动物是一种特殊的机器,“人也是机器”。

在这种认识下,不仅毫无辩证法可言,而且他们对唯物主义的解释也是机械的脆弱的。

用这样的唯物主义只能驳倒唯心主义关于神和上帝主宰世界的观点,却不能也不可能批判唯心主义关于人具有思维的能动性、活动的自由性、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

(二)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和内容上讲,它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是一个关于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以实事求是为中心线索统一起来的科学体系,而从其目的和功能上讲,又是一种给人以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说。

而实事求是,则是马克思主义教给人们的一种最为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立场、观点、方法,作为反映理论的目的和功能的三个范畴,既有质的不同,又有内在联系。

立场,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选取的角度;观点,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所采取的态度;方法,是指观察、认识、思考、解决问题时所遵循的程序和采取的方式。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3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3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范⽂3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分析论⽂(⼀)⼗⼀届三中全会重新确⽴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思想路线有⼒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改⾰的进⾏。

1978年12⽉召开的党的⼗⼀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明确表述为“⼀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平在⼗⼀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是我们党重新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第⼀个宣⾔书。

1992年初邓⼩平视察南⽅时的重要讲话邓⼩平1992年的南⽅谈话也被称为是“邓⼩平理论的集⼤成之作”,其创新性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全⾯改⾰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是开创我国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个宣⾔书提⽰可能考点:邓⼩平关于解放思想的“两个宣⾔书”。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平在拨乱反正和全⾯改⾰的过程中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课题,作出了两⼤历史性贡献:⼀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维护了和思想的历史地位。

⼆是邓⼩平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了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邓⼩平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平理论的精髓。

⾸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平理论创⽴和形成的历史起点,也是这⼀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其⽣命⼒和创造⼒源泉之所在。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体现在邓⼩平理论的每⼀个⽅⾯。

第四,邓⼩平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事求是论文【有关于实事求是的政治论文】
“实事求是”是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概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实事求
是的政治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有关于实事求是的政治论文篇一
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摘 要:“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探索
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思路。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
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
关键词:长征;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探索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10-0138-02
红军之所以被迫长征及长征初期在军事上处处受挫,是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缺乏对中
国国情全面深刻分析和认识,机械照搬苏俄经验,完全丧失独立自主精神造成的。中国共产
党人从中国革命实践的惨痛教训中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必须创造
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程中,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战争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进行了探索,
开始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
一、“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连续几次犯了“左”倾错误。王明的“左”倾错误给中
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
193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
的直接干预下,王明补选为中央委员,成为政治局委员,主持中央工作。进入党中央核心领
导层后,王明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不遗余力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
策。王明上台伊始,就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对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残
酷斗争,无情打击”,致使一大批革命干部蒙冤受屈。在白区,王明积极推行“进攻路线”,
常常无条件组织各种罢工、罢课、罢市,召开“飞行集会”,上街游行示威,致使白区党的组
织不断被破坏,大批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毒手。
1931年10月,王明在苏联就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其继任者博古不仅深入贯
彻执行“王明路线”,在某些方面还“发展”了“王明路线”。这种极不正常的领导方式在苏区上
演了一幕幕“左”倾悲剧,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到极为严重的损失。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与湘江
战役惨败是“左”倾悲剧的最为直接的证明。
王明的“左”倾教条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它推行四年的结果是,丧失了除
陕甘宁边区以外的革命根据地,使“红军从三十万人减到三万人左右,共产党员从三十万人
减到四万人左右”[1]4,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几乎全部被破坏。
二、长征中对“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
回顾长征,红军长征的过程是在寻找正确的行军方向并同“左”倾教条主义斗争并取得胜
利的过程。
长征前夕,红军广大指战员浴血奋战,先后突破敌人在湘南的三道封锁线,于1934年
11月底强渡湘江。可是,“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者却采取避战主义,“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
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一路上失去了许多歼敌的机会。
最后,中央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层层封锁,却始终没有摆脱敌人的追击,在我军遭受重大
损失后,蒋介石又调集了40万大军,集结于湘西一线,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北进湘西的途中。
1934年12月10日,红军占领湖南通道县城。12日,中央部分负责同志临时决定在这
里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博古、李德等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周恩来主持。会议的主题是北上湘西还是西进贵州。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争执。李德、
博古仍不顾客观实际,坚持既定计划。毛泽东力主放弃北上湘西的原定计划,指出蒋介石已
经判明我军的行动路线,数十万敌军已经抢先在通道以北布置完毕。若红军仍然北上湘西,
将会陷入敌军重围,后果不堪设想。他建议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西进,以摆脱湘西之敌,
争取主动,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恢复体力,提高士气。与会大多数同志采纳了毛泽东的正
确主张,决定改道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会后,中央军委于1934年12月12日19时半下达了《我军明十三号继续西进的部署》
令,命令先头部队攻占黎平,打开入黔通道。通道会议后,博古、李德对转兵贵州的建议不
以为然,他们将红军西入贵州作为一种迂回北上的手段。1934年12月13日,仍电令各军
团“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2]28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意见在政
治局和红军首长中,也存在着严重分歧。这时中央红军的战略进军方向已经是一个十分迫切
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
议,继续讨论红军战略方针问题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会上争论依然激烈。最后,毛泽东转兵
贵州的观点再次得到与会大多数人的肯定,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
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
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
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
区”[3]656。
黎平会议明确了红军的行动方向,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原有部署,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否
定了以李德为代表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第一次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开始,将长
征第一次从十字路口引向正确方向,在生死关头使红军保存了下来,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三、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革命斗争中曾经获得共产国际
的许多帮助。但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长期以来受到共产国际的直接干预和控制,
也使中国革命受到极大损失以至于陷入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
在战争的实践中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进行了探索,开始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问题的尝试。
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
问题,而是盲目照搬苏联的经验。在决定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上,往往是听从共产国际的指
示及代表的意见,存在着不顾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
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遵义会议上,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
见,做了批评“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接着对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做了切中要害的分析和批评,同时阐述了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和之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毛泽东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
支持。
遵义会议一改我党领导人的任命、罢免均由共产国际决定的惯例,而独立自主地任免党
和红军的领导人。会议做出决定:毛泽东同志选为;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取消三人团,仍由
最高军事首长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
后决心的负责者[4]42。
遵义会议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完全独立自主
地解决中共党内重大问题的伟大实践。遵义会议翻开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篇
章,也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以后,尽管还有共产国际的指导,
但是独立判断形势、独立做出决断、独立解决党内矛盾、独立根据国内矛盾变化做出重大政
策调整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应付各种风险挑战的基本方式。独立自主精神,终于在全党确
立起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赢得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动权、自主权[5]。
四、思想路线的运用
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长征期间则是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关键时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机动灵活的
战略战术的胜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惨败,都是由于固守教条所带来的。教条主义所带来的危害
深刻地教育了人们,脱离中国实际,照搬照抄国外理论是行不通的。在 长征过程中,随着
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形成,随着党的主要领导人思想认识的转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也开始在党的决策中体现出来。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从当时的军事实际情况出发,一旦发现目的地不适宜建根据地,及时调整计划,
重新寻找更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落脚点。从川黔边地区、川滇边区、云贵川地区、川西地区,
最终选定陕北地区作为落脚点。与此同时,也一次次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狂妄计划。
党和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胜利也是党的实事求是思
想路线的胜利。长征之前,红军执行“左”倾冒险路线遭受失败,才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初期,红军饱尝“左”倾领导违背实事求是原则酿成的苦果,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遵义会议
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换作战方向,忽东忽西,穿插迂回于
敌人重兵之间,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军疲于奔命。1935年3月底,红军南渡乌江,迅速
行进到贵阳东北地区,设计调出滇军。1935年5月又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
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机动灵活的
战略战术,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保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