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
合集下载
脑膜瘤科普宣传课件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脑膜瘤简介
脑膜瘤的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 心、呕吐等。
脑膜瘤的诊断 与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通过影像学检 查如MRI和CT扫描进行诊断。 脑膜瘤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 、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方法 。
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脑膜瘤的预后:治疗方法和瘤体特征会 影响患者的预后。
脑膜瘤的预防 与生活护理
脑膜瘤科普宣 传课件
目录 脑膜瘤简介 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 脑膜瘤的预防与生活护理 脑膜瘤的康复与支持 脑膜瘤的研究与前景 脑膜瘤的心理支持 脑膜瘤的常见问题解答 脑膜瘤的预约与咨询
脑膜瘤简介
脑膜瘤简介
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是一种发生 在脑膜上的肿瘤。 脑膜瘤的分类:脑膜瘤可分为良性 和恶性两种类型。
脑膜瘤的预防与生活护理
脑膜瘤的预防:避免暴露于致癌物 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脑膜瘤的生活护理:定期体检、遵 循医生建议、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等。
脑膜瘤的康复 与支持
脑膜瘤的康复与支持
脑膜瘤的康复: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恢复 患者的功能。 脑膜瘤的支持:获得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对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脑膜瘤的研究 与前景
脑膜瘤的常见 问题解答
脑膜瘤的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1:脑膜瘤会复发吗? 常见问题2:脑膜瘤可以通过药物 治疗吗?
脑膜瘤的常见问题解答
常见问题3:脑膜瘤的手术风险有多大 ?
脑膜瘤的预约 与咨询
脑膜瘤的预约与咨询
脑膜瘤专家团队:介绍专业的 脑膜瘤医疗团队和机构。 预约与咨询方式:提供预约和 咨询的联系方式。
脑膜瘤的研究与前景
脑膜瘤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 致力于研究脑膜瘤的成因和治 疗方法。 脑膜瘤的未来前景: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脑膜瘤的治疗方 法有望进一步瘤带来的心理压力:患者和家人可 能面临各种心理困扰。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专业心理支持可以 帮助患者和家人应对心理压力。
脑膜瘤病讲课PPT课件

其他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抗肿瘤药物进行 治疗,抑制肿瘤生长。
化学治疗:使用化学药物进行治 疗,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放射治疗: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 细胞,缩小肿瘤体积。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 疫力来对抗肿瘤,如使用免疫调 节剂、细胞免疫治疗等。
预防措施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头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膜瘤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化学物质等,以降低脑膜瘤的发病风险
药物治疗的效果 因个体差异而异, 需要定期评估患 者的病情和治疗 效果,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过程中 需要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 应,及时处理和 调整药物剂量。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除肿瘤,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手术时机:尽早手术,避免肿瘤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方式:开颅手术、微创手术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损伤等,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风险逐渐降低
症状:头痛、恶 心、呕吐、癫痫 、视力障碍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脑膜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激素、环境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脑膜瘤的生长速度较慢,通常不会发生转移,但随着肿瘤的增 大,会压迫脑组织,导致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病理类型:脑膜瘤可以分为良性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良性脑膜瘤通常生 长缓慢,恶性脑膜瘤生长较快,容易复发和转移。
诊断方法:脑膜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同时还需 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脑膜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因 肿瘤大小、位置和生长速度而异,可能 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癫痫、视力障 碍等症状。
脑膜瘤护理查房(1)全

04
脑膜瘤的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
1.严密观察病情: 评估神志意识、生命体征、头晕头痛、有无恶心呕吐情况; 瞳孔:视力、视觉情况、听力情况; 肢体活动:肌力、肌张力、面部四肢有无麻木、有无抽搐、行 走、床位转移、上下楼梯情况; 吞咽功能:饮水饮食是否顺利、有无呛咳情况; 监测血糖:遵医嘱监测血糖波动情况; 评估营养情况: 根据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T:38.0 P:85 R:19 BP:126/65
Braden:13分,中风险 跌倒:术后三天特定人群,高风险 疼痛:2分 管道:17分,高风险
护理查体
辅助检查
头颅增强MR:左侧额叶脑膜瘤、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检验结果:血常规、生化、肝功能、肿瘤二项、凝血四项正常范围。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T波低平,心肌劳损。 B超检查: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腹部B超左肾囊肿。 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查体内容: 1.瞳孔 2.格拉斯哥评分 3.肌力、肌张力 4.一般身体评估
脑膜瘤术后的护理查房 查房主持人:xxx 查房主讲人:xxx 时间:2020-03-04 地点: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
请大家移步到病房
日期及病情
生命体征
风险管理
治疗与护理
02-24 患者步行入科,偶有头晕、头痛,四肢肢体肌力均正常,生命体征均平稳。BMI指数=17.1kg/m*2 15:10心电图结果提示:心肌劳损,窦性心律 T波低平。
T:36.6 P:80 R:21 BP:130/84
Braden:21分,无风险 ADL:100分,无需依赖 跌倒:2分,低风险
T:36.9 P:78 R:20 BP:133/78
眼底检查健康宣教。
治疗护理过程
脑膜瘤PPT课件

辅助检查
4 核磁共振(MRI)
在T1加权像上的信号,为等信号,而与脑白质比较为低 信号
在T2加权像上为等信号掩盖 硬膜鼠尾征,有特征性
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MRI:
脑膜鼠尾征
脑膜瘤附著处的脑膜受肿瘤浸润,并表现为肿瘤邻近脑膜增粗,远端变细,称脑 膜鼠尾征
与脑白质比较为低信号 T1加权像为等信号
(二)临床分型
1 一般部位脑膜瘤:大脑凸面、矢状窦旁、镰旁 2 颅底脑膜瘤:蝶骨脊、鞍结节、桥脑小脑角 3 脑膜肉瘤 4 恶性脑膜瘤 5 异位脑膜瘤
脑膜肉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 病情发展快,浸润生长 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 术后迅速发展 可见远处转移
多从硬脑膜或软脑膜 长出 肿瘤易碎,边界不清 瘤内常有出血坏死
曾经被称为为真菌样瘤、肉瘤、纤维瘤 1922年库辛建议以脑膜瘤来命名 美国在1887年首次成功切除脑膜瘤
概论
发病率为2/10万,男女比例约为1:2 发病高峰约45岁,儿童少见 在原发性肿瘤中占20%左右,居第二位 外在性肿瘤
什么是脑膜瘤
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之间的衍生物
可能来自硬膜成纤维细胞 软脑膜细胞 蛛网膜细胞
呈纤维型、梭型、多 型
恶性脑膜瘤
生长快 多向脑内侵入 组织胶质增生 反复手术后逐渐恶变 可转变为脑膜肉瘤 男女比例8:1
异位脑膜瘤
一般脑膜瘤由蛛网膜细胞形成 指无脑膜覆盖的组织器官发生的脑膜瘤,主要
由胚胎期残留的蛛网膜组织演变而成 偶见于颅骨板障、额窦、鼻腔或颈部
好发部位
幕上较幕下多见,约8:1
也可使骨板增厚 颅骨内可含肿瘤组织
临床诊断
凡成年人有慢性头痛、精神改变、癫痫, 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共济失调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脑膜瘤病 人的护理
措施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观察和监测:密切观察病人的 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和疼 痛程度 保持通畅的呼吸道:保持病人 的呼吸道通畅,教育病人正确 的呼吸方式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疼痛管理:提供有效的疼痛管 理,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干预 定期转位:确保病人合理的体 位转换,减少压疮和肌肉痉挛 的风险
谢谢您 的观赏
聆听
脑膜瘤病人的康复护理
言语康复:为有语言障碍的病 人提供言语康复,帮助其恢复 语言能力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和心 理咨询,帮助病人应对疾病和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脑膜瘤病人的康复护理
家属教育:为家属提供必要的教育 ,让他们了解脑膜和资源链接
脑膜瘤病人的 护理PPT课件
目录 介绍脑膜瘤病人的护理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脑膜瘤病人的康复护理
介绍脑膜 瘤病人的
护理
介绍脑膜瘤病人的护理
脑膜瘤病人的特点:脑膜瘤是一种 恶性肿瘤,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 护理目标:提供全面的护理以帮助 病人恢复健康
介绍脑膜瘤病人的护理
护理原则:确保病人的舒适和 安全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皮肤护理:保持病人的皮肤清洁和 干燥,防止皮肤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的发生 营养支持: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确保病人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
脑膜瘤病人的护理措施
情绪支持:给予病人情绪上的 支持和安慰,帮助其面对治疗 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脑膜瘤病 人的康复
护理
脑膜瘤病人的康复护理
术后护理:为术后脑膜瘤病人 提供特殊的护理,包括伤口护 理和监测复发的迹象 物理治疗:根据病人的情况, 进行适当的物理治疗,帮助其 恢复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脑膜瘤的护理查房_(1)

脑膜瘤的护理查房1护理诊断问题术前术前舒适的改变与颅内压增高有关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术后术后脑组织灌注异常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危险疼痛与颅内压增高及手术有关舒适的改变与头痛头晕及术后并发症有关体液不足与恶心呕吐禁食发热及应用脱水剂等有关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尿崩症水电解质紊乱脑脊液漏垂体功能低下感染
P4:体液失衡的危险与应用脱水剂有关 I: ① 定期检测电解质及血糖。 ② 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加强营养。 ③ 根据电解质结果遵医嘱静脉给予补液。 O: 未出现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P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 I: ① 抬高床头15-30度。 ②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反应、躯体感
辅助检查:
诊断脑膜瘤,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检查包括 颅骨平片,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不仅可 以达到定位,还可以了解肿瘤大小和定性。
1.颅骨平片
2.CT扫描:
3.脑血管造影:
4 腰椎穿刺可反映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蛋白 含量增高的情况,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仍有 一定参考意义
脑膜瘤治疗
病理分型:
内皮型成纤维型 、血管型 、砂粒型、 混合型或移行型 、 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
脑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三联征:
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 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 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视觉障碍:查看眼底,常见视乳头水肿。 上述症状是颅内肿瘤占位,压迫静脉及脑脊髓循环通道,使脑液、血 管、神经循环传导受阻,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还可 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失明、头晕、猝倒、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P4:体液失衡的危险与应用脱水剂有关 I: ① 定期检测电解质及血糖。 ② 医嘱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饮食加强营养。 ③ 根据电解质结果遵医嘱静脉给予补液。 O: 未出现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P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 I: ① 抬高床头15-30度。 ②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言语反应、躯体感
辅助检查:
诊断脑膜瘤,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检查包括 颅骨平片,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不仅可 以达到定位,还可以了解肿瘤大小和定性。
1.颅骨平片
2.CT扫描:
3.脑血管造影:
4 腰椎穿刺可反映颅内压增高,脑脊液蛋白 含量增高的情况,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仍有 一定参考意义
脑膜瘤治疗
病理分型:
内皮型成纤维型 、血管型 、砂粒型、 混合型或移行型 、 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
脑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三联征:
头痛常为渐进性并逐步加重,到晚期则为持续性剧烈性头痛,甚至头 痛如裂,用一般止痛药不能缓解。 恶心:常为喷射状呕吐,与进食无关,严重者不能进食,食后即吐, 这是肿瘤压迫呕吐神经中枢所致。 视觉障碍:查看眼底,常见视乳头水肿。 上述症状是颅内肿瘤占位,压迫静脉及脑脊髓循环通道,使脑液、血 管、神经循环传导受阻,造成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增高,严重者还可 引起外展神经麻痹、复视、失明、头晕、猝倒、抽搐或意识障碍等。
脑膜脑膜瘤 ppt课件

11
CT表现
肿瘤以宽基地贴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可出现临近颅 骨增厚、破坏或变薄;
平扫——大部分为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低密 度和混杂密度少见;
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有瘤周 脑水肿;
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
12
13
MRI
脑外肿瘤的征象,如白质塌陷征、邻近蛛网膜下腔 增宽、脑沟内占位等
5
临床表现
1)脑膜瘤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有报告认为, 脑膜瘤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少数病人可长达6年之 久。
2)局外性症状,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 和躯痈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 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 病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
7
大脑凸面脑膜瘤
病史长,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 视力视野改变,多数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部分出现癫痫,大发作不常见。
8
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
按肿瘤与矢状窦或大脑镰附着部位分为前,中,后1/3肿 瘤,它们症状各不相同:
前1/3肿瘤:头痛,视力减退,颅压增高症状,后期有强 握反射和摸索动作,额叶精神症状
6
临床表现
3)不同部位脑膜瘤因压迫临近脑组织及结构不同而引起的相 应神经症状与体征也不相同。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 其在高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哑区的肿瘤长得很大,而脑组 织已无法代偿时,病人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情会突 然恶化,甚至在短期内出现脑疝。
4)脑膜瘸对颅骨的影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 变化。可表现为骨板受压变薄,或骨板被破坏,甚至穿破骨 板侵蚀至帽状腔膜下,头皮局部可见隆起.也可使骨内板增 厚。增厚的颅骨内可含肿瘤组织。
CT表现
肿瘤以宽基地贴近颅骨或者硬脑膜,可出现临近颅 骨增厚、破坏或变薄;
平扫——大部分为略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低密 度和混杂密度少见;
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部分肿瘤有瘤周 脑水肿;
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增强扫描——均匀一致强化。
12
13
MRI
脑外肿瘤的征象,如白质塌陷征、邻近蛛网膜下腔 增宽、脑沟内占位等
5
临床表现
1)脑膜瘤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有报告认为, 脑膜瘤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少数病人可长达6年之 久。
2)局外性症状,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 和躯痈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 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 病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
7
大脑凸面脑膜瘤
病史长,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及 视力视野改变,多数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部分出现癫痫,大发作不常见。
8
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
按肿瘤与矢状窦或大脑镰附着部位分为前,中,后1/3肿 瘤,它们症状各不相同:
前1/3肿瘤:头痛,视力减退,颅压增高症状,后期有强 握反射和摸索动作,额叶精神症状
6
临床表现
3)不同部位脑膜瘤因压迫临近脑组织及结构不同而引起的相 应神经症状与体征也不相同。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 其在高龄病人。值得注意的是哑区的肿瘤长得很大,而脑组 织已无法代偿时,病人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情会突 然恶化,甚至在短期内出现脑疝。
4)脑膜瘸对颅骨的影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 变化。可表现为骨板受压变薄,或骨板被破坏,甚至穿破骨 板侵蚀至帽状腔膜下,头皮局部可见隆起.也可使骨内板增 厚。增厚的颅骨内可含肿瘤组织。
脑膜瘤健康宣教课件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介绍脑膜瘤
脑膜瘤的分类:根据脑膜瘤的位置和性 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脑膜瘤的症状
脑膜瘤的症状
头痛:脑膜瘤可能导致持续性或间歇性 的头痛。 视力问题:脑膜瘤可能干扰视觉,导:脑膜瘤可能影响思维、 记忆和集中力等认知功能。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瘤的康复和护理
脑膜瘤的康复和护理
康复治疗:脑膜瘤的康复治疗通常包括 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心理支持:脑膜瘤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可 能需要心理支持来应对诊断和治疗过程 中的挑战。
了解更多关于脑膜瘤的资源
了解更多关于脑膜瘤的资源
专业医疗机构:咨询医生、找到专业脑 膜瘤治疗机构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网络资源:在权威医学网站或脑膜瘤支 持组织的网站上查找可靠的信息和支持 。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脑部扫描:脑膜瘤的诊断通常通过磁共 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进行。 手术切除:对于一些脑膜瘤,可能需要 通过手术切除来治疗。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放射治疗:对于一些不能完全切除的脑 膜瘤,放射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
预防脑膜瘤的方法
预防脑膜瘤的方法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规律 的运动和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降低脑膜 瘤的风险。 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避免长期接触致 癌物质,如石棉和苯。
脑膜瘤健康宣教课件
目录 介绍脑膜瘤 脑膜瘤的症状 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脑膜瘤的方法 脑膜瘤的康复和护理 了解更多关于脑膜瘤的资源
介绍脑膜瘤
介绍脑膜瘤
什么是脑膜瘤:脑膜瘤是一种在脑膜上 生长的肿瘤,可能会对脑部功能产生负 面影响。 脑膜瘤的原因:脑膜瘤可能是由基因突 变或脑部损伤引起的,具体原因尚不明 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桥,周碧婧,何慧瑾,冯晓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年第21卷第5期 (作者单位: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 2上海市浦东医院放射科)
胶质瘤
是发生于脑实质的肿瘤,当非典型脑膜瘤定位困难时,需与胶质瘤相鉴 别。
临床上胶质瘤好发于幕上,男性多见。分化程度好的胶质瘤信号均匀, T2信号较非典型脑膜瘤高,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Mesenchymal tumours(23) 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 Primary melanocytic lesions(4) 其 他 脑 膜 相 关 性 肿 瘤 Other neoplasms related to the
meninges(血管母细胞瘤)
The 200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桥小脑角区非典型脑膜瘤与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成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患者以40 ~ 60岁居多,男性较多 见。临床以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面部麻木为主要症状。
M RI扫描听神经瘤中心或基底部位于内听道开口处,与听神经相连呈“反逗 号”样改变。T1WI肿瘤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体增大时肿瘤内坏 死囊变多见。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低于脑膜瘤。
侧脑室非典型脑膜瘤与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是一种起源于室管膜细胞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好发于第四脑室, 以儿童多见。T1WI肿瘤以等低信号为主,T2 WI以高信号为主,肿瘤内可见钙 化、出血、坏死及囊变,瘤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脑膜瘤血供丰富---硬脑膜血管、颈内动脉脑膜支,脑室内 来自脉络膜动脉。
2007WHO脑膜瘤分级
WHOⅠ级:脑膜内皮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过渡型脑膜瘤、沙粒型脑 膜瘤、血管瘤样型脑膜瘤、微囊型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富含淋巴浆细胞 型脑膜瘤、化生型脑膜瘤。
WHOⅡ级:非典型性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脊索样型脑膜瘤。 WHOⅢ级:横纹肌样型脑膜瘤、乳头状型脑膜瘤、间变型脑膜瘤。
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所以正常柔脑膜不强化 。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表面,随脑回伸入脑沟 裂内,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故存在血脑屏障。
脑膜瘤
脑膜肿瘤(tumors of the meninges)
脑膜内皮细胞肿瘤 Tumours of meningothelial cells(16 个组织学类型)
男性,61岁, 出现运动性伴 感觉性失语3 个月,MR示 左顶、枕部占 位
ADC值(1 .130 X 10-3m2/s), 明显高于周围 组织
术后病理证实 为血管外皮细 胞瘤,WHO
II级。
男,61岁,左额部异常信 号占位,
增强后(A)呈明显均质强 化 , ADC 图 (B) 显 示 肿 瘤 组织ADC值(0.830 X 103m-/s),略高于周围正常 白质。
脑膜(the meninges)
脑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是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ter)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ter)
蛛网膜、软脑膜及两者之间的蛛网膜下腔称为柔脑膜 (leptomeninges) 。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深方,是一层薄而有光泽的半透明的纤维膜,主要 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界于硬膜与软膜之间,缺乏血 管和神经。
该膜包绕整个脑,除大脑纵裂和横裂之外,一般不进入脑的沟和裂 。
某些部位蛛网膜的间皮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微 小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为蛛网膜绒毛 (arachnoid villi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帽细胞。
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分布部位一致(矢状窦旁、大脑镰、 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小脑幕)。还 可发生于脑室、脑实质内。
颅骨外、筛窦、上颌窦内也可见脑膜瘤,由异位的蛛网膜导 致。
脑膜瘤多为单发,偶为多发。有包膜,可有钙化(多为球形) 或骨化,少有囊变、坏死、出血。
绒毛过度增生形成“菜花状”的小结节,深入 硬脑膜,或穿经硬脑膜孔突入硬脑膜窦内,这些小 结节称为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 。
蛛网膜颗粒是人类脑脊液回流入血液的主要通 道(脑脊液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入静脉窦内)。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软脑膜是紧贴脑表面的结缔组织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并 深入脑表面的沟裂内,与脑的实质不易分离。
软脑膜有内、外两层,内层由纤细的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组 成,紧贴在神经组织表面,实际上是脑和脊髓实质的外界膜。 外层是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网络 ,其表面覆有一层间皮细胞, 经蛛网膜小梁与蛛网膜相连。
硬脑膜:富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缺乏紧密连接,不 形成血脑屏障,静脉注射GD-DTPA后扫描可强化,通常见于 硬脑膜返折处如海绵窦、麦克尔腔、大脑镰、天幕、矢状窦旁 脑凸面的硬脑膜,表现为薄而不连续的线状强化,有研究认为 正常人的硬脑膜强化长度应小于3cm,强化范围应小于50%。
典型脑膜瘤
脑外肿瘤的征象,如白质塌陷征、邻近蛛 网膜下腔增宽、脑沟内占位等 与脑灰质相比,等T1等T2信号最常见; 长T1长T2的瘤周水肿,肿瘤与水肿之间有 低信号环(肿瘤包膜);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约60%出现硬膜尾征(dura tail sign)
恶性脑膜瘤
间变性脑膜瘤属恶性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2%~10% 恶性脑膜瘤浸润性生长并且速度较快 巨检:肿瘤较大,呈膨胀浸润性或浸润性生长,肿瘤周围的脑脊液/血管间隙
HPC是一种罕见的脑膜间质来源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4%。 HPC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最多见。
中枢神经系统HPC被认为具有一定恶性倾向和侵袭性,易原位复发及远 处转移。
MRI特征: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为明 显不均匀强化。
易发生多发囊变及坏死;分叶状(有学者认为是典型改变);无钙化; 常见瘤内或瘤周留空血管影。
肿瘤形态的不规则,甚至脑组织出现强化 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伴破坏提示可能为II 、Ⅲ级 颅外远处转移为II 、Ⅲ级确定性征象 肿瘤坏死或囊变等征象
恶性脑膜瘤
脑浸润的确定性征象:肿瘤边缘毛糙模糊,肿瘤边缘指状突出,蘑菇பைடு நூலகம்,伪足 征,毛刷征
脑浸润的提示性征象:肿瘤轮廓呈节结状或分叶状
肿瘤坏死腔:肯定为较大坏死腔而非囊变时,可确定为II和III级
部分或全部消失,切而上多见出血、坏死、囊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征象和局部定位体征,与脑膜瘤相仿,但术后
复发机会增多,且生长迅速,术后5年复发高达75%以上
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的脑外占位征象:灰质受压征(白、灰质受压呈手风琴状)。广基与硬 脑膜相连。
部分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表现,完全与良性脑膜瘤一样 恶性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的机会较多,也较重,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示出
“毛刺状”或“火焰状“(箭),“脑膜尾征”粗而短; DWI图,示肿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箭)。
间变性脑膜瘤
蘑菇征
脑膜瘤大坏死腔
侵犯颅骨,造成颅骨增生和破坏(绿箭) 边缘呈分叫状,脑浸润的提示性征象(红箭)
血管外皮细胞瘤
HPC( hemangiopericytomas )由Stout和Murray在1942年首次报道。 颅内HPC起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壁Zimmerman周细胞,为紧贴毛细血管 网状纤维膜排列的梭形细胞,既往被划分为脑膜瘤的一个亚型,根据2007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HPC属于脑膜间质一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型脑 膜瘤,WHO I级。
男性,56岁,右眶后部异常 信号占位,
增强后(A)呈明显不均质强
化,肿瘤局部与正常脑组织 分界不清。
A D C 图 ( B ) 显 示 肿 瘤 组 织 ADC值(0.630 X 10-3m-/s) 低于周围正常白质。
术后病理证实为间变型脑膜 瘤,WHO III级。
分化程度差的胶质瘤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可有坏死、出血,与周围脑组 织分界不清。瘤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以中一重度水肿为主,水肿多呈“指 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肿瘤对周围骨质破坏者少 见。
鞍区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
二者临床表现类似,缺乏特异性。后者T 2WI呈明显高信号,较前者信号 要高,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其强化方式有助于二者鉴别。
有研究表明HPC病例mADC值分别高于脑膜瘤各亚型组,其中HPC与上皮 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型,非典型型,间变型脑膜瘤mADC的差值分别具 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之间的差值无统计差异 ((P>O.O5)。 该研究推断HPC在DW工上呈现的高或稍高信号可能与T2穿透效应(b=0 mm/s)相关,而恶性脑膜瘤DWI高信号与细胞密集、弥散受限有关,两者的 DW工高信号成因颇为不同。(颅内HPC的ADC值显著高于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s)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 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脑膜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生可能与一 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 成。
如:1.头部外伤
2.放射损伤
3.性激素及其受体
恶性脑膜瘤
肿瘤生长、复发较快:未手术者每年随访一次,肿瘤应不长大或长大很少 己手术者肿瘤倍增时间<1年或直径增加>0. 5cm/年者提示可能为II、Ⅲ级
图2右侧中颅窝脑膜瘤(WHO Ⅲ级)。 T2 FLAIR横断面,示肿瘤呈中等信傲边界欠规则(箭),内见斑点状低信号,周围见轻度水肿; T1W I增强矢状面,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囊变明显,边缘不规整,浸润脑组织,上缘呈
胶质瘤
是发生于脑实质的肿瘤,当非典型脑膜瘤定位困难时,需与胶质瘤相鉴 别。
临床上胶质瘤好发于幕上,男性多见。分化程度好的胶质瘤信号均匀, T2信号较非典型脑膜瘤高,增强扫描多无强化。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Mesenchymal tumours(23) 原发性黑色素细胞肿瘤 Primary melanocytic lesions(4) 其 他 脑 膜 相 关 性 肿 瘤 Other neoplasms related to the
meninges(血管母细胞瘤)
The 200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桥小脑角区非典型脑膜瘤与听神经瘤
听神经瘤是成人桥小脑角区最常见的肿瘤,患者以40 ~ 60岁居多,男性较多 见。临床以耳聋、耳鸣、头痛、眩晕、面部麻木为主要症状。
M RI扫描听神经瘤中心或基底部位于内听道开口处,与听神经相连呈“反逗 号”样改变。T1WI肿瘤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瘤体增大时肿瘤内坏 死囊变多见。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低于脑膜瘤。
侧脑室非典型脑膜瘤与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是一种起源于室管膜细胞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好发于第四脑室, 以儿童多见。T1WI肿瘤以等低信号为主,T2 WI以高信号为主,肿瘤内可见钙 化、出血、坏死及囊变,瘤周水肿较轻,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脑膜瘤血供丰富---硬脑膜血管、颈内动脉脑膜支,脑室内 来自脉络膜动脉。
2007WHO脑膜瘤分级
WHOⅠ级:脑膜内皮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过渡型脑膜瘤、沙粒型脑 膜瘤、血管瘤样型脑膜瘤、微囊型脑膜瘤、分泌型脑膜瘤、富含淋巴浆细胞 型脑膜瘤、化生型脑膜瘤。
WHOⅡ级:非典型性脑膜瘤、透明细胞型脑膜瘤、脊索样型脑膜瘤。 WHOⅢ级:横纹肌样型脑膜瘤、乳头状型脑膜瘤、间变型脑膜瘤。
蛛网膜薄而透明,缺乏血管,所以正常柔脑膜不强化 。
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表面,随脑回伸入脑沟 裂内,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故存在血脑屏障。
脑膜瘤
脑膜肿瘤(tumors of the meninges)
脑膜内皮细胞肿瘤 Tumours of meningothelial cells(16 个组织学类型)
男性,61岁, 出现运动性伴 感觉性失语3 个月,MR示 左顶、枕部占 位
ADC值(1 .130 X 10-3m2/s), 明显高于周围 组织
术后病理证实 为血管外皮细 胞瘤,WHO
II级。
男,61岁,左额部异常信 号占位,
增强后(A)呈明显均质强 化 , ADC 图 (B) 显 示 肿 瘤 组织ADC值(0.830 X 103m-/s),略高于周围正常 白质。
脑膜(the meninges)
脑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是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ter) 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ter)
蛛网膜、软脑膜及两者之间的蛛网膜下腔称为柔脑膜 (leptomeninges) 。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深方,是一层薄而有光泽的半透明的纤维膜,主要 由纤维结缔组织和少量弹力纤维构成,界于硬膜与软膜之间,缺乏血 管和神经。
该膜包绕整个脑,除大脑纵裂和横裂之外,一般不进入脑的沟和裂 。
某些部位蛛网膜的间皮细胞增生,形成许多微 小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为蛛网膜绒毛 (arachnoid villi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帽细胞。
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分布部位一致(矢状窦旁、大脑镰、 脑凸面、嗅沟、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小脑幕)。还 可发生于脑室、脑实质内。
颅骨外、筛窦、上颌窦内也可见脑膜瘤,由异位的蛛网膜导 致。
脑膜瘤多为单发,偶为多发。有包膜,可有钙化(多为球形) 或骨化,少有囊变、坏死、出血。
绒毛过度增生形成“菜花状”的小结节,深入 硬脑膜,或穿经硬脑膜孔突入硬脑膜窦内,这些小 结节称为蛛网膜颗粒(arachnoid granulations) 。
蛛网膜颗粒是人类脑脊液回流入血液的主要通 道(脑脊液最后通过蛛网膜粒渗透入静脉窦内)。
软脑膜(cerebral pia mater)
软脑膜是紧贴脑表面的结缔组织薄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并 深入脑表面的沟裂内,与脑的实质不易分离。
软脑膜有内、外两层,内层由纤细的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组 成,紧贴在神经组织表面,实际上是脑和脊髓实质的外界膜。 外层是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网络 ,其表面覆有一层间皮细胞, 经蛛网膜小梁与蛛网膜相连。
硬脑膜:富含血管、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缺乏紧密连接,不 形成血脑屏障,静脉注射GD-DTPA后扫描可强化,通常见于 硬脑膜返折处如海绵窦、麦克尔腔、大脑镰、天幕、矢状窦旁 脑凸面的硬脑膜,表现为薄而不连续的线状强化,有研究认为 正常人的硬脑膜强化长度应小于3cm,强化范围应小于50%。
典型脑膜瘤
脑外肿瘤的征象,如白质塌陷征、邻近蛛 网膜下腔增宽、脑沟内占位等 与脑灰质相比,等T1等T2信号最常见; 长T1长T2的瘤周水肿,肿瘤与水肿之间有 低信号环(肿瘤包膜); 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 约60%出现硬膜尾征(dura tail sign)
恶性脑膜瘤
间变性脑膜瘤属恶性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2%~10% 恶性脑膜瘤浸润性生长并且速度较快 巨检:肿瘤较大,呈膨胀浸润性或浸润性生长,肿瘤周围的脑脊液/血管间隙
HPC是一种罕见的脑膜间质来源肿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0.4%。 HPC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后和头颈部最多见。
中枢神经系统HPC被认为具有一定恶性倾向和侵袭性,易原位复发及远 处转移。
MRI特征: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DWI呈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为明 显不均匀强化。
易发生多发囊变及坏死;分叶状(有学者认为是典型改变);无钙化; 常见瘤内或瘤周留空血管影。
肿瘤形态的不规则,甚至脑组织出现强化 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伴破坏提示可能为II 、Ⅲ级 颅外远处转移为II 、Ⅲ级确定性征象 肿瘤坏死或囊变等征象
恶性脑膜瘤
脑浸润的确定性征象:肿瘤边缘毛糙模糊,肿瘤边缘指状突出,蘑菇பைடு நூலகம்,伪足 征,毛刷征
脑浸润的提示性征象:肿瘤轮廓呈节结状或分叶状
肿瘤坏死腔:肯定为较大坏死腔而非囊变时,可确定为II和III级
部分或全部消失,切而上多见出血、坏死、囊变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征象和局部定位体征,与脑膜瘤相仿,但术后
复发机会增多,且生长迅速,术后5年复发高达75%以上
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的脑外占位征象:灰质受压征(白、灰质受压呈手风琴状)。广基与硬 脑膜相连。
部分恶性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CT表现,完全与良性脑膜瘤一样 恶性脑膜瘤发生瘤周水肿的机会较多,也较重,增强扫描肿瘤强化,显示出
“毛刺状”或“火焰状“(箭),“脑膜尾征”粗而短; DWI图,示肿瘤呈高低混杂信号(箭)。
间变性脑膜瘤
蘑菇征
脑膜瘤大坏死腔
侵犯颅骨,造成颅骨增生和破坏(绿箭) 边缘呈分叫状,脑浸润的提示性征象(红箭)
血管外皮细胞瘤
HPC( hemangiopericytomas )由Stout和Murray在1942年首次报道。 颅内HPC起源于脑膜间质毛细血管壁Zimmerman周细胞,为紧贴毛细血管 网状纤维膜排列的梭形细胞,既往被划分为脑膜瘤的一个亚型,根据2007版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HPC属于脑膜间质一非脑膜上皮细胞肿瘤。
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型脑 膜瘤,WHO I级。
男性,56岁,右眶后部异常 信号占位,
增强后(A)呈明显不均质强
化,肿瘤局部与正常脑组织 分界不清。
A D C 图 ( B ) 显 示 肿 瘤 组 织 ADC值(0.630 X 10-3m-/s) 低于周围正常白质。
术后病理证实为间变型脑膜 瘤,WHO III级。
分化程度差的胶质瘤信号不均匀,瘤体内可有坏死、出血,与周围脑组 织分界不清。瘤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以中一重度水肿为主,水肿多呈“指 状”。增强扫描肿瘤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肿瘤对周围骨质破坏者少 见。
鞍区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
二者临床表现类似,缺乏特异性。后者T 2WI呈明显高信号,较前者信号 要高,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明显强化。其强化方式有助于二者鉴别。
有研究表明HPC病例mADC值分别高于脑膜瘤各亚型组,其中HPC与上皮 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型,非典型型,间变型脑膜瘤mADC的差值分别具 有统计学意义(P<o.o5),而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之间的差值无统计差异 ((P>O.O5)。 该研究推断HPC在DW工上呈现的高或稍高信号可能与T2穿透效应(b=0 mm/s)相关,而恶性脑膜瘤DWI高信号与细胞密集、弥散受限有关,两者的 DW工高信号成因颇为不同。(颅内HPC的ADC值显著高于恶性脑膜瘤)
脑膜瘤(meningiomas)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 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脑膜瘤的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生可能与一 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 成。
如:1.头部外伤
2.放射损伤
3.性激素及其受体
恶性脑膜瘤
肿瘤生长、复发较快:未手术者每年随访一次,肿瘤应不长大或长大很少 己手术者肿瘤倍增时间<1年或直径增加>0. 5cm/年者提示可能为II、Ⅲ级
图2右侧中颅窝脑膜瘤(WHO Ⅲ级)。 T2 FLAIR横断面,示肿瘤呈中等信傲边界欠规则(箭),内见斑点状低信号,周围见轻度水肿; T1W I增强矢状面,示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囊变明显,边缘不规整,浸润脑组织,上缘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