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生产总结

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 农作物生长的三基点温度指农作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农作物生长发育停止,在最适温度时,农作物生长速度最快。 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时再升高或降低,农作物开始出现伤害甚至致死。 (白 多, 于西藏白天的高温配合较强的太阳辐射,积累的有机物质多,晚上的低温消耗的有机物质少的原因。 积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其它因子得到基本满足,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气温和农作物生长发育速度成正相关,即气温越高,农作物生长发育越快。当活动温度累积到一定的总和时,农作物才能完成整个发育周期(或者说农作物才能开花结果),这一温度总和称为积温。 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值为活动温度。 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称为有效温度。 积温表现了作物全生长期(或某一发育期)内对热量的总要求。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2019-8-5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称有效积温。 生物学下限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指作物有效生长的下限温度,也就是作物生长三基点的最低温度。一般情况温带作物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为5℃,亚热带作物为10℃,热带作物为18℃。籼稻为12℃,粳稻为10℃,油菜为4—5℃。 如计算水稻的有效温度: 早稻播后,4月8号的平均气温为16℃,其有效温度为16℃-12℃=4℃ 4月14号的平均气温为8℃,低于水稻生长下限温度,则4月14号的有效温度为0。 活动积温计算公式: Y=∑ti>B Y为活动积温,B为生物学下限温度,ti>B为高于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即活动温度。∑ 10~ 热带植物-棕榈树寒温带高寒区泰加林仙人掌蓝藻地球上各地带的植物需要的最适温度的范围是不同的。热带植物生活最适温度范围多在30~35℃;温带植物多在25~30℃,而寒带植物的最适温度一般稍高于0℃。 2019-8-5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教学内容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 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 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 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 类型,多数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 40万以上, 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 穗为主。每 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 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 稻产量的形 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 管理措施, 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 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 中旬始 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 选19)于 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 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 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 多,穗数也 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水稻生产农 事记录 时间:2月 生长阶段:备种→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肥、整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间:3月 生长阶段:播种→苗期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400~600米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600米以上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二、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公斤。 2、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苗床地,按栽1亩大田需12~15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应在播种前30天,按每40个软盘备足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适时早播。抢“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12~15平方米苗床用1公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20%丁苄100~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种时,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然后将1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60公斤营养土并装入40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不能施用化肥。 时间:4月 生长阶段:移栽→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及变化分析

摘要简要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特点,结合近年水稻种植变化特点,分析相关研究工作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变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054-02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2012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3 013.7万hm2,稻谷产量20 42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4.64%。研究表明,我国稻谷产量大部分用于人们的口粮(约67%),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水稻的生产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南方稻区约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4%,长江中下游的水稻播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59%。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域,稳定该区域的水稻播种面积,对稳定全国水稻生产总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南方稻区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水稻总播种面积仍有逐年减少现象。纵观多年数据,长江中下游水稻双季稻种植面积1984―1997年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之后随着总种植面积的逐年下降,水稻总产量也随之逐年下降,而近5年又有回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能力自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达到9 000万t以上的较高水平[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7―2013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减少9.4%,而总产量增加了16%。为更好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的演变,展开如下分析。 1 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属于我国水稻种植的核心区,产量较高,但是水稻生产情况极其不稳定,生产年纪间波动明显,变化幅度强烈,波动周期不规律,稳定性不够强。影响该区域水稻种植业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如下。 1.1 播种面积是产业规模核心因素 以浙江省为例,1997年的稻谷播种面积为208.59万hm2,2013年减少到82.87万hm2,其稻谷产量也从1 238万t下降到580.2万t;种植面积减幅巨大造成了产量的巨大减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改种单季稻是区域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双季稻的总产在1997年之后出现多年产量大幅度的下降[2-8]。 1.2 单产提高促进总产量提升 近年随着水稻种植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中通过杂交稻应用与品种改良、施肥与农药应用等措施应用,水稻平均产量出现多年逐步提高趋势。以浙江为例:稻谷单产量从1997年的5 935 kg/hm2增长到2013年的7 001 kg/hm2,单产增幅达18%。水稻单产提高成为总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3 种植净收益影响产业规模 种植户的种植选择取决于水稻收购价格、水稻投入成本、种植政策补贴力度3个因素的综合净收益。生产中用工成本高、农资投入高等问题导致生产总成本高、种植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从社会层面看,水稻种植户规模偏小、科技水平低、高效生产技术应用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水稻生产净收益的提高。种植户的最终净收益,影响了水稻种植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种植户是否种植水稻。通过种植群体的总体性选择影响了整体产业规模。 1.4 种植比较收益影响农户种植选择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资源优越,雨热同季,适宜作物多样。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比较收益较高的果蔬类作物对种植户的吸引力更高。笔者调查,种植葡萄、西瓜等果蔬作物的收益为水稻种植的8~20倍。于是更多种植户将水稻用地转种较高收益作物,导致水稻的种植空间被挤占[1-2]。 1.5 城市化挤占耕地面积,影响水稻种植规模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论温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是作物生存及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 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也影响着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生 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此外,温度还影响着作物病虫 害的发生、发展。 一、植物在环境中生长的要求。 (一)三基点温度。 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生长发育都有三个温度基本 点,即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生物学上限温度(最高温度),这三者合称为三基点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的生命活动最强,生长发育速度最快;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植物停止发 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 影响,所以在植物温度三基点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 低温度指标,即最高致死温度和最低致死温度,合成为五基点温度。不同的植 物对三基点的温度要求不同,同一植物不同生命阶段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生长发育的不同生理过程的三基点温度也不相同。 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维持生命温度一般在-10~50℃,生长温度在5~40℃,发育温度在10~35℃。

在最适温度下植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生长发育的最低和最高温度下植 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如果温度继续上升或降低,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危害,达到 生命最低或最高温度时,植物开始死亡。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最高与最低致死温度,统称为5个基本温度指标。 不同作物或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发育期,三基点温度是不相同的。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用途很广。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的种植季节 和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产潜力等方面都必须考虑三基点。 (二)受害、致死温度 植物遇低温导致的受害或致死,称为冷害或冻害。在0℃以上的低温危害称冷害或寒害,在0℃以下的危害则为冻害。植物因温度过高而造成的危害称热害。 二、周期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据研究,植物的生长和产品品质,在有一定昼夜变温的 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要好。这种现象称“温周期变化”。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作物呼吸消耗少即温度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温度 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作物品质的提高。在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生长的瓜肉和肉 质直根类作物,含糖量增加,小麦千粒重及蛋白质含量均提高。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浙江农业厅件)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 来源:《中国稻米》2006年第2期-浅淡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发布时间:2006-03-28 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浙江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历史上就是个缺粮省份。建国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至80年代初水稻播种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达1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浙江省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稻一直来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74年,达3833万亩,其中早稻1880万亩,晚稻1953 万亩,水稻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3%。历史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4年,达1511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3%。1990年前后,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在3550万亩左右,仍以种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面积1550万亩左右,连作晚稻面积1720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面积28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2%左右。 1992年以后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时期。第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92-1994年,早稻由1560万亩左右减到1240万亩左右,减了32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基本稳定,仅减少120万亩。1995-1997年省政府开展了“大打粮食翻身仗”活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其中早稻面积曾一度略有恢复。第二次大调整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持续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幅下滑。到2003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1469万亩,比1990年减2106万亩,仅为1990年的41%。其中早稻仅194万亩,比1990年减1372万亩,减87.6%;晚稻1275万亩,比1990年减734万亩,减36.5%。2004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粮价大幅回升共同作用下,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水稻种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其中早稻231万亩,增加37万亩,晚稻1310万亩,增加35万亩。稻谷总产量686.94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经过十余年大调整以后,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1016万亩,一跃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7%,占水稻总面积的66%。 2、优质早籼发展遇阻,圆粒形早籼谷供不应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 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八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9.44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504.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8.5%。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全省常年粮食储备量为17.5亿公斤,由于圆粒形早籼谷较适宜储藏,储备粮的80%为早籼谷,按三年一轮换计,每年约需5亿公斤早籼谷用于储备粮轮换,约占近年全省早籼谷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圆粒形早籼谷成为了稀缺资源,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水稻产量的形成/产量构成因素/物质积累与分配 (一)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 水稻的产量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颖花数)、结实率及粒重(千粒重)四个因素组 成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偿的,并不是每亩穗数愈多,或每穗粒数,或结实率,或粒重愈高,产量就愈高。而是当每亩有效穗数超过某一定数量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并不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或减轻,反之穗数不足时,虽能穗大粒多,但因穗数不足,也不能高产。因此只有各个因素协调增长,当全田总实粒数达到最高时,粒重相对稳定或有所提高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是由群体发展所决定的,而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群体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了个体发育,影响到各个体的每穗粒数和粒重。 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群体与个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 从双季稻千斤高产田的构成因素来看,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每亩穗数与粒数 并重,每亩35一40万左右,每穗粒数50一60粒左右,高产田块多属于这一类型,多数 是 在基本苗中等时产生的。第二种类型:每亩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少。每亩穗数40万以上,每穗实粒数在40一50粒,大多是在基本苗较多时产生的。第三种类型:以大穗为主。每亩穗数以35万以下,每穗实粒数60粒以上,大多是基本苗较少时产生的。 由此可见,高产水稻不同群体各产量因素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品种类型、 生育期长短、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以及施肥水平的高低等而转移的,并对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和各因素的组合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栽培管理措施,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协调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合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的各产量因素是水稻一生的不同生育期形成的,它与不同生育期的器官建成过程 有着密切相关联系,见图2。 以江苏省沿江地区为例:早稻(中熟品种)4月初播种,5月初移栽,5月上中旬始蘖,5月下旬进入分蘖盛期,7月上旬始穗,7月底8月初成熟。双季晚稻(沪选19)于6月中旬播种,7月底8月初移栽,8月中旬始蘖,9月上中旬抽穗, 10月底11月初成熟。 由于不同生育时期生长不同器官,对产量的作用也不同,所以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 1.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在秧苗素质较好的条件下,基本苗多,穗数也多。适龄壮秧,穗大粒多,超龄秧苗(即秧龄过长),穗型变小,秧龄过短(指后季稻)常不能正常授粉结实。总之,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穗数、粒数和粒重的形成有根大影响。因此,要夺取水稻高产,必须狠抓足苗、适龄、壮秧这一环。 2.分蘖期是决定每亩穗数的关键时期。每亩穗数是由主茎穗和分蘖穗所组成,适当增 加基本苗数和提高单株成穗率是增加每亩有效穗数的两个方面。主茎穗决定于基本苗的多少,有时弱苗也不能成穗,壮秧足苗才能达到相应数量的主茎穗。分蘖穗决定于分蘖成穗率,分蘖成穗率以该品种的分蘖特性、移栽叶龄、苗体壮弱以及栽培与气候条件有关,移栽时叶龄决定有效分蘖的起始节位,栽培与气候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分蘖发生的迟早和快慢,从而影响分蘖的有效性。增穗措施要下在有效分蘖期,在分蘖初期施肥增穗效果显著,过了分蘖高峰期施肥,增穗效果就不明显,分蘖期已过再进行施肥,几乎看不出对增穗的效果。因此,分蘖期的要求是促进早发和防止迟发,在积极促进早发的基础上,控制分蘖发生过多,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关系,达到足蘖壮株,为足穗大穗奠定基础。 3.长穗期是决定每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壮秆为粒重奠定基础的时期。每穗粒 数的多少,既决定于每穗的分化颖花数,也受退化颖花数的影响。分化颖花数多是增加粒

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简介

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 编制办法简介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在我省实施的财政性投资的所有地质勘查项目。包括如下类型项目: ?1、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立项与设计预算编制; ?2、中央财政补助地质勘查资金项目立项预算初审与设计预算编制; 一、项目预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1、项目预算编制应符合项目设计的基本内容; ?2、项目预算编制应与项目设计的目标任务相适应。 ?3、预算标准及费率选取依据充分。预算编制符合相关政策、文件规定要求,并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 ?4、项目经费预算作为立项申请书或项目设计书的一个章节编写。 二、项目预算编制的依据 1、项目任务书 2、项目设计技术方案 3、《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 4、国家、国土资源部以及湖南省颁发的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其它有关规定等。 5《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办法》 三、项目预算表 ?根据地质勘查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项目预算表分为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两类,并按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两类预算表分别编制。 ?1、调查评价类预算表:适用于矿产资源调查等调查评价类项目,分项目编制《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汇总表(调查评价类)》、《地质勘查项目预算表(调查评价类)》(附件3)。 ?2、综合研究类预算表:适用综合研究类项目,分项目编制《地质勘查项目预算汇总表(综合研究类)》、《地质勘查项目预算表(综合研究类)》(附件4)。 四、预算科目 ?为规范和方便项目预算的编制与审查,调查评价类预算科目详见《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工程手段目录表》。 ?综合研究类预算科目详见《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费用科目表》。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1、调查评价类项目预算按投入的工程手段(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遥感、海洋地质勘查、钻探、坑探、浅井、槽探、岩矿测试、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逐项进行计算,按设计工作量和预算标准进行编制与平衡,并进行汇总编制。 ?2、综合研究类项目预算按费用项目(包括人员费、设备使用费、能源材料费、外协费、用地补偿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它相关费用)逐项进行计算,按技术工作方案和费用标准进行编制与平衡,并进行汇总编制。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3、地区调整系数。适用于调查评价类项目设计预算中的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等工程手段和综合研究类项目设计预算中的外业部分人工费、外协工程手段预算标准的调整。调查评价类项目预算中的地形制图、航空遥感、遥感解译、岩矿实验和其他地质工作中的综合研究、编写报告及出版印刷等工作手段及综合研究类项目设计预算中除外业部分人工费、外协工程手段以外的预算标准,均不适用地区调整系数。 五、项目预算编制方法。 ?4、汇总表的填写要求详见附件2。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影响水稻产量的相关因素及对策 年级 专业农学 层次 学号 17280220 学生姓名王媛媛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8年10月

摘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历来处于重要地位,水稻生产状况的好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我国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对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从栽培,施肥,科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水稻进行相应的措施,提出解决水稻生产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Rice is the main grain crop in China. It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quality of rice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pap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rice yield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taken from cultivation, fertilization,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Rice; yield; influencing factors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公开招聘公告【模板】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公开招聘公告 湖南省地质勘探院是隶属于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九队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是一支以地质勘查、勘探施工为主的综合性地勘队伍。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地质钻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地质测绘、岩矿测试、钻探工具制造等业务。五十多年来,完成国家重点地质勘探项目100余项,探获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千亿元以上。先后荣获原地矿部“文明机台”、湖南省政府“大庆式企业”、“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湖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有30余项技术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工作范围覆盖全国以及非洲、东南亚、南美州等地。 近年来,实施“人才兴院”的发展战略,求贤若渴,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重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上下了大工夫,为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晋升环境。现拟招聘部份专业人才。 一、2020年招聘计划

二、招聘的基本条件: (一)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届、往届院校毕业生。 (二)热爱地质工作,遵纪守法、品性端正,政治素质好,能吃苦耐劳,专业基础扎实、有开拓创新精神。 (三)身体健康,能适应野外工作。 三、招聘的原则: 按照“公开、平等、竟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四、聘用待遇: 聘用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待遇按照湖南省地质勘探院有关规定执行,可选择在长沙或永州缴纳社保、落户。 五、报名与资格审查 1、报名时间:2020年6月12日至2020年8月31日。 2、报名方式:本次报名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报名,不接收其它形式报名。报名邮箱:(******)。 3、报名表填写完整并签名后、并随本人近期免冠1寸彩色照片、学历证、学位证、身份证等一同以扫描件发送。有工作经验者,需附单位同意报名意见书(或其他证明材料)。 4、资格审查:收到简历后五天内,用人单位对报名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通过后,用人单位将以电话方式联系应聘人员。 六、咨询: 有关本次招聘工作具体问题,请向用人单位劳动人事科直接咨询。 咨询电话:0746-********,邮箱:(******)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1、吉林省气候情况吉林省地处长白山脉,东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松辽平原区,西 部为草原区。除延边水稻区为海洋性气候外,其他区域为大陆性气候类型。春夏秋冬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5~6度,稻区有效积温在2000~3000度,无霜期从110天~147天。 2、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0度以上,温差大 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3、年降雨量在300~700毫米,除西部稻区外的主要水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700 毫 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 (一)历史回顾 1、吉林省唐初开始种植水稻(公元7世纪初),当时勃海国就以著名农产品“卢城之稻” (今桦甸市之东卢城)为主要商品交易; 2、1912年,日本人在长春满铁苗圃(长春市胜利公园内)试种水稻成功; 3、至194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2.8万hm2 ; 4、由于技术和水利设施跟不上,水稻面积大起大落; 5、1990年面积41.8万hm2, 6、2004年面积70万hm2左右。 (二)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1.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 1)50年代: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农林1号、石狩白毛、弥荣、兴国其中对 元子1号、石狩白毛和北海1号的鉴定和审定,对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60年代:吉粳60,长白6,延粳6,,通交17、九稻3; 3)70年代:京引127,双丰8,通粘1号,城西3; 4)80年代:早锦,秋光,宾阳、长白7,吉粳62、63,寒9,藤系138,通系103; 5)90年代:通35,超产1,农大3、吉玉粳、九稻19 6)2000以后: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 2.育秧技术的改进 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育苗和旱育苗 1)50年代从直播改为水床育苗 2)60年代塑料薄膜保温育苗代替水床育苗, 3)70年代用旱育苗代替塑料薄膜保温育苗, 4)80年代后陆续推广旱育苗、大棚育苗、抛秧育苗等旱育苗形式,现在几乎全部面积 都用旱育苗形式的育苗方法。 3.插秧密度密度由密植→稀植 1)50年代初以直播水稻为主, 2)50年代末以行距16.5~20㎝,株距10~13㎝的高密度插秧方式。 3)60年代推广了行距33~37㎝,株距10㎝的大垄畜力除草插秧方法。 4)70年代旱育苗推广后采用行距26~30㎝,株距10~13㎝的稀植栽培技术。 5)80年代后~90年代主要通化农科院的旱育超稀植栽培,密度在行距30㎝,株距 16.5~26.7㎝(每平方米12.5~20穴) 6)2000年后优质品种的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约1/2的人口以之为主食,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水稻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重要的因素。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水稻;高温 Abstract: Ra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od supplies in the world,there are about half of people as the main food around the world,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y,ri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ocial stabil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with the rapid glob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resulting in green house effect and temperature rising, high temperature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ain disastrous factors in crop production. 自20世纪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全球的气候变暖现象表现明显,短期异常高温发生频繁,高温已成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活动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已使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约1℃,预计到21世纪末还将上升1. 4~5. 8℃。至21世纪中叶我国的粮食作物产量有可能因 此而减少三成[2]。 1、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1高温对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影响

湖南省主要水稻品种介绍

湖南省主要水稻品种介绍 常规早稻品种 湘早143湘早籼31号湘早籼32号 中鉴100湘早籼42号杂交早稻品种 金优974 株两优02 金优402株两优819陆两优996株两优505 陆两优28陆两优611杂交一季稻品种两优培九 两优293准两优527 湘华优7号 Ⅱ优93 Ⅱ优58 陆两优106 Ⅱ优416 Y两优1号丰源优326 常规晚稻品种 湘晚籼13号天龙香103湘晚籼11号湘晚籼12号 湘晚籼9号 杂交晚稻品种 金优207 金优284 新香优315 中优218 H28优9113三香优786岳优9113 岳优360 K优451 丰源优272 T优207 丰源优299 九优207 培两优981 中优117 T优259 T优180

常规早稻品种 湘早143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2004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在我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8天左右,株高75-85厘米,叶片挺直而厚,剑叶较短,株型前期较散,后期紧凑,落色好,不落粒。省区试结果:每亩有效穗23-25万穗,每穗总粒数100粒左右,结实率83.5-78.7%,千粒重26.6-27.1克。2002、2003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31.86公斤,比对照湘早籼13号减产0.1%,日产量4.02-3.97公斤。抗性:叶瘟3级,穗瘟1级,感稻瘟病;白叶枯病7级,感白叶枯病。米质:糙米率79.2%,精米率69.4%,整精米率57.6%,长宽比为3.6,垩白粒率19.5%,垩白大小35.7%。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作双季早稻种植。湘中3月底播种,湘南可适当提早,湘北须适当推迟。每亩秧田播种量35-40公斤,每亩大田用种量5-6公斤,秧龄30天以内,4.5-5.0叶时移栽。插植规格为4-5×6寸,每蔸4-5苗,每苗基本苗8-10万。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 湘早籼31号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2000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被评为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在我省作早稻栽培,全生育期107天,比湘早籼19号短3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较紧凑,叶片较厚较挺,较耐肥抗倒,落色好。苗期抗寒性较差,分蘖力强。穗型中等,每穗总粒数75~85粒,结实率85%左右,谷长粒型,千粒重24克。1998、1999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15公斤,比湘早籼19号减产5.4%。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3月下旬播种,每亩秧田播种33~37公斤,大田亩用种量5~6公斤。秧龄不超过30天。5~5.5叶移栽,每蔸插7~8苗,15万左右基本苗。宜采用氮、磷、钾全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早施分蘖肥,酌施壮苞和壮籽肥。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够苗晒田,后期以湿润灌溉为主,不宜脱水过早,不宜晒田过重,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病虫害。 湘早籼32号 该品种属中熟早籼稻,2001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全生育期106天,比湘早籼13号短1天。株高78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一般每亩有效穗25万。抽穗整齐,灌浆成熟快。每穗总粒数94粒,结实率87.4%。谷圆粒型,千粒重26克。1999年、2000两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51.4公斤,比对照湘早籼13号增产6.2%,易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米外观品质一般,蛋白质含量较高。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轻发区作双季早稻种植。3月下旬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5.0-5.5公斤,及时炼苗,切忌盖膜过久造成秧苗老化。4月下旬移栽,秧龄控制在30天内。每亩插足12万基本苗。在施肥管理上采用"促前攻中稳后"的原则,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适施壮苞肥。一般每亩施栏粪20担、磷肥40公斤和碳铵15公斤作基肥;尿素10公斤、钾肥7.5公斤作追肥,并根据苗情酌施壮苞肥和壮粒肥。前期以浅水促分蘖为主,中后期采用间歇灌溉,均忌脱水过早。注意加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 中鉴100 该品种属中熟优质早籼稻,1999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年被评为省三等优质稻品种。全生育期106天,比湘早籼13号长1-2天,株高80-85厘米,株型紧凑,叶片上挺,耐肥抗倒能力不强。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每穗粒数80粒,结实率80%。谷长粒型,千粒重2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浅谈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 【摘要】概述了水稻低温的危害, 冷害的生理基础、遗传机理、并展望了水稻孕穗期耐冷性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 水稻是仅次于小麦的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约1.8 亿hm2,产量约占世界粮食总产的1/3。水稻是一种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1]。在水稻广泛种植的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冷害也会频繁发生,这不仅影响了水稻生产的稳定,也威胁到世界粮食安全。我国所有稻区均有冷害发生,一般每4 ~5 年就发生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使我国灾年年损失稻谷50 ~ 100 亿kg[2]。东北三省的稻区平均每3 ~ 4 年就会遭遇1 次较大规模的冷害,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水稻除了受“倒春寒”的危害而造成早稻烂种、烂秧外,还存在“寒露风”的危害,影响晚稻的抽穗与结实。为了克服低温对水稻的不利影响,除了采取一般的农业措施外,选用耐冷品种是减轻低温冷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培育抗冷性水稻品种并应用于生产,保持水稻持续高产、稳产,是当今水稻耐冷育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关注水稻安全生产对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低温危害、冷害生理、遗传机理综述了水稻孕穗期冷害的研究进展, 为选育和鉴定耐冷性水稻品种提供参考。 1.水稻低温的危害 1.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 造成水稻的生理损伤, 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使产量降低。水稻生育期中有4个时期最易受冷害影响, 分别是芽期、苗期、孕穗期和开花灌浆期, 其中孕穗期冷害与水稻产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孕穗期冷害是指水稻进入生殖生长到开始抽穗开花期间受到低温的影响, 导致花粉发育不正常继而影响正常开花授粉形成空壳的一种冷害[4]。这类冷害常在日本东北部及北海道、菲律宾北部、印度北部山区、印度尼西亚山区、尼泊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我国的东北、云贵高原粳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晚稻中发生. 1.2水稻低温冷害类型 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低温和光照不足,由此引起种子发芽不良、烂秧、幼苗生长缓慢、不育、成熟不良,最终导致产量减少。根据发生特点可将水稻冷害划分为障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及解决途径 摘要系统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包括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健全农技队伍、继续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等,从而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随着水稻高产新品种(杂交新组合)的育成推广和栽培新技术的实施,水稻单产有了新的突破,改变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就杭嘉湖地区晚稻产量而言,20世纪90年代单产6 750~7 500kg/hm2,21世纪以来的7a,单产水平已跃升7 875~9 000kg/hm2。但在新品种的推广中,同区域、同品种,因种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单产差异往往十分明显。 1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 1.1自然因素 土、水、光、温、气是水稻生长中基本的生态环境因素。发生灾害性气候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从范围上是区域性和阶段性的。例如:水稻生长期间三个生育敏感阶段受灾后的症状及危害性表现:①播种至育秧阶段的暴雨、低温、干旱,会发生烂种烂芽、青稞死苗,影响种植计划;如果补播又延误生产季节,导致晚稻营养生长量不足,造成产量基础差。②孕穗至扬花阶段的低温阴雨、高温,造成空壳率增加,产量水平下降。③灌浆至成熟阶段的暴风雨、秋旱和寒潮秋霜,有可能发生倒伏、青枯卷叶、灌浆不足,品质下降某阶段的突发性病虫害,有可能造成减产或绝收。 1.2人为因素 种子选用、肥料配比、播种时间、移栽密度和对自然因素中土、水、光、温、气的科学调节以及病虫灾害发生的防治,均由人为控制,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如2005年10月上中旬江、浙、沪稻区,晚稻五代褐稻虱大暴发造成了大面积减产,幅度至少在10%以上,还出现了部分绝收的田块。在这些绝收的田块中,又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征状:一种是防治不力造成虫灾后的绝收;另一种是防治过程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后的绝收。究其原因:客观上受前期连续2次台风的影响,主观上因思想麻痹大意,对稻虱的危害缺乏正确的估计和科学的防治策略。就本县当年晚稻生产结果调查:在干窑镇新星村,一种粮户承包种植3hm2晚稻品种秀水09因褐稻虱的危害而绝收,血本无归;而隔河相望、相隔不到2km的西塘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