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 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  实验指导书
机械原理  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分析实验 (1)

实验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3)

实验三机构运动综合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 (9)

实验四渐开线齿廓的范成法加工模拟实验 (13)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与分析实验

一、目的

1.学会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设备和工具

1.机械实物(如:牛头刨床、插齿机等);

2.机构的模型(如:简易冲床、颚式破碎机、内燃机模型、油泵模型等);

3.测量工具:刚尺、内外卡钳、刚皮尺、量角器(根据需要选用);

4.绘图工具:三角板、铅笔、圆规、橡皮、草稿纸(自备)。

三.原理和方法

1.原理:

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类型、数目及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时,可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的符号(见教科书或机械设计手册中国家标

准GB4460-84“机械制图机构运动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机构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

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以便于进行机构运动系和动力系方面的分析。

2.测绘方法、步骤:

①首先仔细观察机器实物或模型,了解机器中各构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并正确地区分各个运动机构及各运动副的

特征,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及运动副类别。对于两个构件的相对运动非常微小而不易感觉到地方应特别加以注

意且不可误认为刚性联接。

②适当选择视图,并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联接次序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然后用数字

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③计算机构的运动度并籍此检查所绘机构运动简图的草图是否正确。应当指出,在计算自由度时应除去虚拟约束

条件及局部自由度。自由度检查无误后再任意假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测量机构各运动副间的相对位置及机构尺寸,最后

按一定的比例将草图画成正规的机构运动简图。

四.实验要求

1.对绘制指定的几种机器或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其中至少有一种需按确定的比例尺绘制,其余的可凭目测,使

图与实物大致成比例,这种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通常称为机构示意图。

2.计算机构自由度数,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

3.对上述机构进行结构分析(高副低代、分离杆组、确定机构级别等)。

4.符号要按规定的标准,图纸要明晰清洁,正确填写实验报告。

5.在现场进行实物测绘时应听从指导老师的指导,不要随意乱动机器,以免发生以外。五.思考题

1.“机构运动简图”与机构示意意图有何区别?

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为什么可以任意选定?会不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

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的简图有何帮助?

实验二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一、概述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是各类复杂机械设计中决定性的一步,机构的设计选型一般先通过作图和计算来进行,一般比较复杂的机构都有多个方案,需要制作模型来试验和验证,多次改进后才能得到最佳的方案和参数。本实验所用搭接试验台基本能够任意选择平面机构类型,组装调整机构尺寸等功能,能够比较直观、方便的搭接、验证、调试、改进、确定设计方案,较好地改善了在校学生对平面机构的学习和设计一般只停留在理论设计“纸上谈兵”的状况。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机构创新模型的使用方法及实验原理。

(2)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3)加深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其运动特性的理解和感性认识。

三、实验原理

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去的方法来组成,这是机构的组成原理,也是本实验的基本原理。

杆组的概念、正确拆分杆组及拼装杆组。

1、杆级的概念

由于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与机构的自由度数目相等,因此机构均由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从动件系统通过运动副连接而成。将从动件系统拆分若干个不可再分的自由度为零的运动链,称为基本杆组,简称杆组。

根据杆组的定义,组成平面机构杆组的条件是:F=3n-2P L -P H =0。其中构件数n,高副

数P H 和低副数P L 都必须是整数。由此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杆组。

最简单的杆组为n=2,P L =3,称为Ⅱ级组,由于杆组中转动副和移动副的配置不同,Ⅱ

级杆组共有五种形式如图2-22所示。

Ⅱ级杆组形式较多,其中n=4,P L =6,图2-23所示为机构创新模型已有的几种常见的Ⅲ

级杆组。

图2-23平面低副Ⅲ级杆组

2、正确拆分杆组

正确拆分杆组的三个步骤:

(1)先去掉机构中的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有时还要将高副加以低代。

(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确定原动件。

(3)从远离原动件的一端(即执行构件)先试拆分Ⅱ级杆组,若拆不出Ⅱ级组时,再试拆Ⅲ级杆组,即由最低级别杆组向高一级杆组依次拆分,最后剩下原动件和机架。

正确拆组的叛定标准是:拆去一个杆组或一系列杆组后,剩余的必须仍为一个完整的机构或若干个与机架相连的原动件,不许有不成组的零散构件或运动副存在,否则这个杆组拆得不对。每当拆出一个杆组后,再对剩余机构拆杆组,并按第(3)步骤进行,直到全部杆组拆完,只应剩下与机架相连的原动件为止。

如图2-24所示机构,先除去K处的局部自由度,高副低代,然后,按步骤(2)计算机构的自由度:F=1,并确定凸轮为原动件:最后根据步骤(3)的要领,先拆分出由构件4和5组成的Ⅱ级杆组,再拆分出由构件6和7及构件3和2,构件8和10组成的三个Ⅱ级杆组,最后剩下原动件1和机架9。

3、正确拼装杆组

根据拟定的机构运动学尺寸,利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实验台提供的零件按机构运动传递顺序进行拼接。拼接时,首先要分清机构中各构件所占据的运动平面,并且使各构件的运动

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进行,其目的是避免各运动构件发生干涉。然后,以实验台机架铅垂面为拼接的起始参考面,所拼接的构件以原动构件起始,依运动传递顺序将各杆组由里(参考面)向外进行拼接。

四、实验设备及功用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设备包括机架及其组件,分别详述如下。

1、机架

实验台机架如图2-25所示:机架中有5根铅垂立柱,它们可沿x方向移动。移动时请用双手推动、并尽可能使立柱在移动过程中保持铅垂状态。立柱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后,用螺栓将立柱上、下两端锁紧(*安全注意事项:不允许将立柱上、下两端的螺栓卸下,在移动立柱前只需将螺栓柠松即可)。立柱上的滑块可沿y方向移动。将滑块移动到预定的位置后,用螺栓将滑块怪定在立柱上。按图示方法即可在x、y平面内确定一个固定点,这样活动构件相对机架的连接位置就确定了。

2、其他组件

(1)凸轮和高副锁紧弹簧凸轮基圆半径为18mm,从动推杆的行程为30mm。从动件为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凸轮从动件的高副形成是依靠弹簧力的锁合,各4件。

(2)齿轮模数2,分度圆压力角200,齿数分别为34和42,两齿轮中心距为76mm。各4件。

(3)齿条模数2,分度圆压力角200,单根齿条全长为422mm,为4件。

(4)槽轮拨盘两个主动销,为4件。

(5)槽轮四槽,为1件。

(6)主动轴动力输入用轴,轴上有平键槽。L为5mm、20mm、35mm、50mm各4件,L为65mm,为2件。

(7)转动副轴(或滑块)主要用于跨层面(即非相邻平面)的转动副或移动副的形成。L为5mm、15mm、30mm分别为6件、4件、3件。

(8)扁头轴又称从动轴,轴上无键槽,主要起支撑及传递运动的作用。L为5mm、20mm、35mm、50mm、65mm,分别为16件、12件、12件、10件和8件。

(9)主动滑块插件与主动滑块座固联,可组成做直线运动的主动滑块。L为40mm、55mm,各一件。

(10)主动滑块座与直线电机齿条固连形成主动件,且随直线电机齿条作往复直线运动,为1件。

(11)连杆(或滑块导向杆)其长槽与滑块形成移动副,其圆孔与轴形成转动副。L 为50mm、100mm、150mm、200mm、250mm、300mm、350mm,各8件。

(12)压紧连杆用特制垫片将连杆固定在主动轴或固定轴上时用。Φ6.5为16件。

(13)转动副轴(或滑块)与固定转轴块配用时可在连杆长槽的某一选定位置形成转动副或做滑块。L为5mm、20mm,各8件。

(14)转动副轴(或滑块)用于两构件形成转动副或作滑块用,为16件。

(15)带垫片螺栓转动副轴与连杆之间构成转动副或移动副时用带垫片螺栓连接,用于加长转动副轴或寄存定轴的轴长,规格M6,为48件。

(16)压紧螺栓转动副轴或固定轴与连杆形成同一构件时用该压紧螺栓连接,规格M6,为48件。

(17)运动构件层面限位套用于不同构件运动平面之间的距离限定,避免发生运动构件间的运动干涉。L为5mm、15mm、30mm、45mm、60mm,分别35件、40件、20件、20件、10件。

(18)带轮大孔轴,用于旋转电机,为3件。

(19)主动轴带轮小孔轴,用于主动轴,为3件。

(20)盘杆转动轴盘类零件或与其他构件(如连杆)构成转动副时用。L为20mm、35mm、45mm,分别为6件、6件、4件。

(21)固定转轴块用螺栓将固定转轴块锁紧在连杆长槽上,构件可与该连杆在选定位置形成转动副,为8件。

(22)加长连杆和固定凸轮弹簧用螺栓、螺母用于两杆加长时锁紧的连接件,固定弹簧,M10,各为18件。

(23)曲柄双连杆部件偏心轮与活动圆环形成转动副,且已制作成一组合件,为4件。

(24)齿条导向板将齿条夹紧在两块齿条导向板之间,可保证齿轮与齿条的正常啮合,为8件。

(25)转动副轴(或滑块)轴的扁头主要用于两构件形成转动副;轴的圆头主要用于两构件形成移动副,或做滑块时用,为16件。

(26)安装电机座行程开关座用内六角螺栓、平垫标准件M8×25,Φ8,各32件。

(27)内六角螺钉标准件M6×15,为2件,用于将主动滑块固定在直线电机齿条上。

(28)内六角紧定螺钉标准件M6×6,为18件。

(29)滑块已与机架相连支撑轴,并在机架平面内沿铅垂方向上下移动,为64件。

(30)压紧立柱特制平垫已与机架相连,用于固定立柱。Φ9,为40件。

(31)固定立柱上滑块用特制螺母已与机架相连,M6,为64件。

(32)固定电机用特制螺母卡在机架的长槽内,可轻松拧紧螺栓固定电机座,为18件。

(33)行程开关支座2件,并配内六角头螺栓平垫,M5×15,Φ5,各4件。用于行程开关与其座的连接,行程开关的安装高度可在长孔内进行调节。

(34)平垫片使轴相对机架不转动时用,Φ17,为20件。

(35)防脱螺母防止轴从机架上脱出,M12,为76件。

(36)转速电机座已与电机相连,为3件。

(37)直线电机座已与电机相连,为1件。

(38)平键主动轴与带轮的连接,3×15,为20件。

(39)直线电机控制器与行程开关配用,可控制直线电机的往复运动行程。前面板为LED显示方式,当控制器的前面板与操作者是面对面的位置关系时,控制器上的发光管指示直线电机齿条的位移方向。控制器的后面板上置有电源引出线及开关,与直线电机相连的4芯插座、与行程开关相连的5芯插座和2A保险管,为1件。

(40)带标准件,O型,为3件。

(41)直线电机10mm/s,10r/min。直线电机安装在实验台机架底部,并可沿机架底部的长形槽移动电机。直线电机的长齿条为机构输入直线运动的主动件。在实验中,允许齿条单方向的最大直线位移为300mm,可根据主动滑块的位移量确定直线电机两行程开关的相对间距,并且将两行程开关的最大安装间距限制在300mm范围内。

直线电机控制器使用注意事项:根据主动滑块移动的距离,通过改变离直线电机较远的行程开关,来调节齿条(相当于滑块)往复运动行程,其可调节的最大行程不得不大于400mm。

故障排除当接通电源开关,电机不运行,可能是前面板上保护电机的熔断器(2.5A)烧断。及时告诉指导教师更换新的2.5A熔断器。

*注意:未拼接机构运动前、预设直线电机的工作行程后,请务必调整直线电机行程开关的高度,以确保电机行程开关的灵活动作,从而防止直线电机齿条脱离电机主体,防止止组装零件的损坏及人身安全。

3、工具

提供M5、M6、M8内六角板手各2件、150mm~200mm活动扳手各1件、1m卷尺。铅笔、纸张自带。

五、实验步骤

(1)掌握实验原理。

(2)熟悉机构组合创新实验台使用方法。

(3)选择实验教师提供的机构运动方案或课前自拟机构运动方案作为机构组合实验内容。

(4)将拟定的机构运动方案根据机构组成原理按杆组进行正确拆分,并用机构简图表示出来。

(5)正确拼装杆组机构运动方案。

(6)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三机构运动综合性能测试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并且实现对该机构的运动进行仿真和测试分析,从而了解机构结构参数对运动情况的影响;

2.利用计算机对实际平面机构进行动态参数采集和处理,做出实测的机构动态运动和动力参数曲线,并与相应的仿真曲线进行对照,从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3.利用计算机对机构进行平衡设置和调节,观察其运动不均匀状况和振动情况,进一步掌握平衡的意义和方法;

4.通过对平面机构中某一构件的运动、动力情况分析测定及整个机构运动波动及振动情况的测定分析,锻炼对于一般机械运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本实验所用仪器为:ZNH-A/1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ZNH-A/2曲柄摇杆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ZNH-A/3凸轮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ZNH-A/4槽轮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

1.ZNH-A/1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该实验台的测试机构一种形式为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如图3-1所示);还可拆装成另一种形式为曲柄滑块机构(如图3-2所示)。

图3-1曲柄导杆滑块机构实验台图3-2曲柄滑块机构实验台

2.ZNH-A/2曲柄摇杆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

该实验台的测试机构如图3-3所示。

图3-3曲柄摇杆机构实验台

3.ZNH-A/3凸轮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

该实验台的测试机构一种形式为盘形凸轮机构(如图3-4所示),并配有四个不同运动规律的测试凸轮;另一种形式为圆柱凸轮机构(如图3-5所示)。

图3-4盘形凸轮机构实验台图3-5圆柱凸轮机构实验台4.ZNH-A/4槽轮机构多媒体测试、仿真、设计综合实验台

该实验台的测试机构一种形式为四槽槽轮机构(如图3-6所示);另一种形式为八槽槽轮机构(如图3-7所示)。

图3-6盘形凸轮机构实验台图3-7圆柱凸轮机构实验台

三、测试原理图图3-8测试原理图曲柄角位移传感器

摇杆角位移传感器机架振动加速度传感器零脉冲

滤波电路计数脉冲计数脉冲滤波电路

DHF-7电荷放大器

PC6360多功能模接口卡

计算机四、实验内容

(一)曲柄滑块机构实验内容

1.曲柄滑块机构设计: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的辅助设计,包括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和连杆运动轨迹设计的两种方法。

2.曲柄运动仿真和实测:能过数模计算得出曲柄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曲柄角速度线图和角加速度线图,进行速度波动调节计算。

3.滑块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滑块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滑块相对曲柄转角的速度线图,加速度线图。

4.机架振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先得出机构的质心(即激振源)的位移,并作出激振源在设定方向上的速度线图,激振力线图(即不平衡惯性力),并指出需加平衡质量。

(二)曲柄摇杆机构实验内容

1.曲柄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曲柄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曲柄角速度线图和角加速度线图。

2.滑块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滑块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滑块相对曲柄转角和速度线图,加速度线图。

3.机架振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模数计算,先得出机构的质心(即激振源)的位移及速度,并作出激振源在设定方向上的速度线图,激振力线图(即不平衡惯性力)。

(三)凸轮机构实验内容

1.凸轮运动仿真和实测:能过数模计算得出凸轮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凸轮角速度线图和角加速度线图,并进行速度波动调节计算。

2.推杆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推杆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推杆相对凸轮转角和速度线图,加速度线图。

(四)槽轮机构实验内容

1.槽轮机构设计:根据工作要求,选择适合的槽轮机构原始参数,通过计算机进行的辅助设计。

2.拨盘运动仿真和实测:能过数模计算得出拨盘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拨盘角速度线图和角加速度线图。

3.槽轮运动仿真和实测:通过数模计算得出槽轮的真实运动规律,作出槽轮相对拨盘转角的角速度线图,角加速度线图。

五、实验方法和步骤

l.打开计算机,运行有关实验测试分析及运动分析软件,详细阅读软件中有关操作说明。

2.启动有关实验设备,调定电动机运转速度。

3.等实验设备运行稳定后,由实验测试分析及运动分析软件的主界面选定具体实验项目,进入该实验界面。

4.先点击实验界面中“实测”键,计算机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动态参数的实测曲线。

5.然后,点击该界面中的“仿真”键,计算机对该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并作出动态参数的理论曲线。

6.打印理论曲线和实测曲线及有关参数。

7.如果要做其它项目的实验,点击“返回”键,返回主界面,选定实验项目。以下步骤同前。

8.分析比较理论曲线和实测曲线,并编写实验报告。

六、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初次使用时,需仔细参阅本产品的说明书,特别是注意事项:

1.拆下有机玻璃保护罩用清洁抹布将实验台,特别是机构各运动构件清理干净,加少量N68~48机油至各运动构件滑动轴承处。

2.面板上调速旋钮逆时针旋到底(转速最低)。

3.检查各运动构件的运动状况,各螺母紧固件应无松动,各运动构件应无卡死现象。

4.一切正常后,方可开始运行按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操作。

七、思考讨论题

原动件的真实运动规律为什么不是匀速运动?

实验四渐开线齿廓的范成法加工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的原因、现象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及工具

1.齿轮范成仪

2.工具:剪刀

3.自带工具:圆规、三角尺、铅笔(HB)、橡皮、裁好φ230mm圆形图纸(中心孔φ40)一张。

三、原理和方法

1.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相互啮合时,齿轮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他们仍能保持固定的角速比转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切制得到的齿轮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也必为渐开线。由于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所以在实验中用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其记录在纸上,这样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2.齿轮范成仪(图4-1)

圆盘1绕底座5的轴线回转。纵拖板2与齿轮圆盘3做纯滚动。

齿条中线

机床节线

图4-1齿轮范成仪示意图

1.圆盘

2.齿条纵拖板

3.齿轮分度圆

4.齿条刀具

5.底座

6.螺钉

7.压环

8.调节螺钉

圆盘与纵拖板为齿轮齿条传动。因此两者之间为无滑动的纯滚动。圆盘上放纸相当于轮

坯。齿条刀具由两个螺钉8与纵拖板相联接,可以使齿条刀具的中心线移近或远离轮坯的中心。如果当刀具4上的刻度对准“0”时,即齿条刀具的中心线对准机床节线并与分度圆相切时,为切制标准齿轮时刀具的位置;当刀具的中心线远离轮坯中心,即使中线以上的任一分度线与机床节线对准并与轮坯分度圆相切作纯滚动时,为切制正变位齿轮时刀具的位置;反之则为切制负变位齿轮时的位置。

3.齿轮范成仪参数

刀具:25

.0 1 20 ,20=*=*==c h mm m a α轮坯:分度圆直径mm d 160=,故齿数8==m

d z 四、实验内容

绘制:1.标准齿轮(根切齿轮)

2.修正齿轮(正、负变位齿轮)

五、实验步骤

1.绘制标准齿轮

1)将剪好的图纸压紧在圆环下,注意图纸中心与圆盘中心对正,并将所画图的标准齿轮半圆部分对准刀具。

2)松开螺钉8使刀具上刻度线对准两侧“0”刻度。

3)将纵拖板2拖到左边或右边的极端位置,用削尖的铅笔沿齿条刀具齿廓画下该齿廓在图纸上的投影线,然后转动圆盘使齿条移动一个单位距离(以钢珠响一次为一单位),再用铅笔描下刀具齿廓的投影线,继续重复下去,直至在图纸上形成2至3个完整的齿形为止。轮坯上的包络线就是被根切齿轮的齿廓。

2.绘制修正齿轮

1)将图纸取下转动一个角度,按标准齿轮方法将变位齿轮部分图纸装好。

2)将齿条刀具远离中心方向移动,使两刻度线对准所移动的移距即可(x 与m 的乘积为移距)。

3)制齿步骤同标准齿轮。

六、分析与讨论:

1.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m c h a )(*+*?

2.我们在绘制标准齿轮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是为什么?怎样避免?在图中画出根切部分。

3.比较用同一齿条加工的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几何参数:m 、α、r 、b r 、a h 、f h 、s 、b s 、a s 、f s 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为什么?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上海百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3299009.html, 机械设计试验指导书 第一次机械设计结构展示与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2.了解轴系零部件的类型、组成结构及失效形式; 3.了解常用的润滑剂及密封装置; 4.了解常用紧固联接件的类型; 5.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械结构及装配的展示与分析,增加对其直观认识。 二、实验设备 机构模型;典型机械零件实物;若干不同类型的机器。 三、实验内容、步骤 在实验室要认识的典型机械零件主要有螺纹联接件、齿轮、轴、轴承、弹簧,具体内容如下: 1.各种类型的螺纹联接实物,各种类型的螺栓、螺母及垫圈实物,螺纹联接的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实物,各种类型的键、销失效实物,各种类型的焊接、铆接实物; 2.各种类型及各种材质的齿轮、齿轮加工刀具、蜗轮蜗杆、带、带轮、链条、链轮、螺旋传动的零部件实物,失效零件实物; 3.各种类型的轴、轴承实物,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实物,轴瓦和轴承衬实物,轴承、轴、轴瓦失效实物; 4.各种类型的弹簧和弹簧失效实物,各种联轴器、离合器实物模型。 四、注意事项 注意保护零件陈列柜中的零件。 五、实验作业 1.请回答在实验室所见到的零部件如螺栓、键、销、弹簧、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各 有哪些类型? 2.请举出螺栓、键、齿轮、滚动轴承的一种使用情况以及相应的失效形式。 六、问题思考 1.传动带按截面形式分哪几种?带传动有哪几种失效形式? 2.传动链有哪几种?链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些? 3.齿轮传动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4.蜗杆传动的主要类型有哪几种?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哪几种? 5.轴按承载情况分为哪几种?轴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哪些? 6.联轴器与离合器各分为哪几类?各满足哪些基本要求? 7.弹簧的主要类型和功用是什么? 8.可拆卸联接和不可拆卸联接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9.零件和构件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常用带传动效率测试分析实验台

机械原理实验

实验四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一、实验目的 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培养依照实物机械绘制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 3.熟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1.牛头刨床模型,抛光机模型等各种机构模型 2.学生自备:圆规、分规、有刻度的三角板(或直尺)、铅笔、橡皮及草稿纸等。 三、实验要求 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和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熟悉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基本要求,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实验时根据给出的机构模型,仔细观察和分析后,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要求每位同学画出3~4个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机构自由度,把计算结果与实际机构进行比较,验证其有无错误。 四、基本原理 机构的运动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运动副的类型、数目及运动副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构件的外形、组成构件的零件数目及固联方式、运动副的具体结构等无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复杂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简单的符号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各运动副的相对位置,即可表明机构中运动传递的情况。 五、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1.了解要绘制的机械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及工作构件(执行机构)。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运动副的数目及其性质。 在了解活动构件及运动副数时,要注意到如下两种情况: 1.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易误认作为一个构件; 2.由于制造的不精确,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作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半导体泵浦激光原理实验

半导体泵浦激光原理实验 理工学院光信息2班贺扬10329064 合作人:余传祥 【实验目的】 1、了解与掌握半导体泵浦激光原理及调节光路方法。 2、掌握腔内倍频技术,并了解倍频技术的意义。 3、掌握测量阈值、相位匹配等基本参数的方法。 【实验仪器】 808nm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可调电源、晶体、KTP倍频晶体、输出镜(前腔片)、光功率指示仪 【实验原理】 激光的产生主要依赖受激辐射过程。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在外的光子的影响下,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并在两个状态的能量差以辐射光子的形式发出去。只有外来光子的能量正好为激发态与基态的能级差时,才能引起受激辐射,且受激辐射发出的光子与外来光子的频率、发射方向、偏振态和相位完全相同。 激光器主要有:工作物质、谐振腔、泵浦源组成。工作物质主要提供粒子数反转。 泵浦过程使粒子从基态抽运到激发态,上的粒子通过无辐射跃迁,迅速转移到亚稳态。是一个寿命较长的能级,这样处于的粒子不断累积,上的粒子又由于抽运过程而减少,从而实现与能级间的粒子数反转。 激光产生必须有能提供光学正反馈的谐振腔。处于激发态的粒子由于不稳定性而自发辐射到基态,自发辐射产生的光子各个方向都有,只有沿轴向的光子,部分通过输出镜输出,

部分被反射回工作物质,在两个反射镜间往返多次被放大,形成受激辐射的光放大即产生激光。 激光倍频是将频率为的光,通过晶体中的非线性作用,产生频率为的光。 当外界光场的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如激光),物质对光场的响应与场强具有非线性关系: 式中均为与物质有关的系数,且逐次减小。 当E很大时,电场的平方项不能忽略。 ,直流项称为光学整流,当激光以一定角度入射到倍频晶体时,在晶体产生倍频光,产生倍频光的入射角称为匹配角。 倍频光的转换效率为倍频光与基频光的光强比,通过非线性光学理论可以得到: 式中L为晶体长度,、分别为入射的基频光、输出的倍频光光强。 在正常色散情况下,倍频光的折射率总是大于基频光的折射率,所以相位失配,双折射晶体中的o光和e光折射率不同,且e光的折射率随着其传播方向与光轴间夹角的变化而改变,可以利用双折射晶体中o光、e光间的折射率差来补偿介质对不同波长光的正常色散,实现相位匹配。 【实验装置】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 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根据各种机构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2.验证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 3.分析某些四杆机构的演化过程。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 1.各类机构的模型和实物; 2.钢板尺、量角器、内外卡钳等; 3.三角尺、铅笔、橡皮、草稿纸等(自备)。 三、 实验原理 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数目、类型和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可以撇开构件的实际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构件,用规定的或惯用的符号来表示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这种简单的图形即为机构运动简图。 四、 实验步骤 1.使被测机构缓慢运动,从原动件开始,循着传动路线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 2.根据直接相联接两构件的接触情况及相对运动性质,确定运动副的种类; 3.选择能清楚表达各构件相互关系的投影面,从原动件开始,按传动路线用规定的符号,以目测的比例画出机构运动示意图,再仔细测量与机构有关的尺寸,按确定的比例再画出机构运动简图,用数字1、2、3……分别标注各构件,用字母A 、B 、C ……分别标注各运动副; 比例尺) (构件在图纸上的长度 ) (构件实际长度mm AB cm L AB L = μ 4.分析机构运动的确定性,计算机构运动的自由度。

五、思考题 1.一张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包括哪些内容? 2.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原动件的位置能否任意选择?是否会影响简图的正确性? 3.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 六、实验报告

实验二 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原理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原理; 2.了解齿廓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了解刀具径向变位对齿轮的齿形和几何尺寸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和工具 1.齿轮范成仪; 2.剪刀、绘图仪; 3.圆规、三角尺、两种颜色的铅笔或圆珠笔(自备)。 三、 实验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他们之间保持固定的角速度比传动,好象一对真正的齿轮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齿廓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为了能清楚地看到包络线的形成,我们用范成仪来模拟实现齿轮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切削”过程。 齿轮范成仪构造如图2——1所示,半圆盘2绕固定于机架上的轴心转动,在圆盘的周缘刻有凹槽,凹槽内嵌有两条钢丝3,钢丝绕在凹槽内,其中心线形成的圆相当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两条钢丝的一端固定在圆盘2上的B 、B ‘ 点,另一端固定在拖板4的A 、A ’ 点,拖板可水平方向移动,这与被加工齿轮相对齿条刀具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拖板4上还装有带有刀具的小拖板5,转动螺钉7可以调节刀具中线至轮坯中心的距离。 齿轮范成仪中,已知基本参数为: 1. 齿条刀具:压力角0 20=α,模数mm m 25=, 齿顶高系数0.1* =a h ,径向间隙系数25.0* =C 2. 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mm d 200= 四、 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基本参数分别计算被加工齿轮的基圆直径d b 、最小变位系数x min ,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 a1和d a2、齿根圆直径d f1和d f2,将上述六个圆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徐双满洪建平编 王青温审 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2011年 2月

螺栓联接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测试受轴向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的受力和变形曲线(即变形协调图)。 2.掌握求联接件(螺栓)刚度C 1、被联接件刚度C 2、相对刚度C 1/C 1+C 2。 3.了解试验预紧力和相对刚度对应力幅的影响,以考察对螺栓疲劳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图1—1为螺栓联接实验机结构组成示意图,手轮1相当于螺母,与螺栓杆2相连。套筒3相当于被联接件,拧紧手轮1就可将联接副预紧,并且联接件受拉力作用,被联接件受压力作用。在螺栓杆和套筒上均贴有电阻应变片,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它们的应变来求受力和变形量。测力环4是用来间接的指示轴向工作载荷的。拧紧加载手轮(螺母)6使拉杆5产生轴向拉力,经过测力环4将轴向力作用到螺杆上。测力环上的百分表读数正比于轴向载荷的大小。 1.螺栓联接实验机的主要实验参数如下: 1).螺栓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1=2.06×105N/mm 2,螺栓杆直径d=10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1=130mm 。 2).套筒材料为45号钢,弹性模量E 2=2.06×105N/mm 2,两件套筒外径分别为D=31和32,径为D 1=27.5mm ,有效变形计算长度L 2=130mm.。 2.仪器 1)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2)YJ-26型数字电阻应变仪。 3)PR10-26型预调平衡箱。

ΔF Dn λb λm λ λm ’ θn λ F θ0 D0 Q p F Q p Q 图4-3 力-变形协调图 图4-2 LBX-84型实验机结构图 1-加载手轮 2-拉杆 3-测力计百分表 4-测力环 5-套筒 6- 电阻应变片 7-螺栓 8-背紧手轮 9-予紧手轮 三.实验原理 1.力与变形协调关系 在螺栓联接中,当联接副受轴向载荷后,螺栓受拉力,产生拉伸变形;被联接件受压力,产生压缩变形,根据螺栓(联接件)和被联接件预紧力相等,可把二者的力和变形图线画在一个坐标系中,如4-3所示。当联接副受工作载荷后,螺栓因受轴 向工作载荷F 作用,其拉力由预紧力Qp 增加到总拉力Q ,被联接件的压紧力Q p 减少到剩余预紧力Q ˊp ,这时,螺栓伸长变形的增量Δλ1,等于被联接件压缩变形的恢复Δλ2,即Δλ1=Δλ2=λ,也就是说变形的关系是协调的。因此,又称为变形协调图。 知道了力和变形的大小便可计算出连接副的刚度的大小,即力与变形之比Q/λ称

激光原理实验

激光技术及应用实验 Lasers Experiments 一、实验课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应用物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本实验是在本科生接受了大学物理等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主要与理论课程《激光技术与应用》同步,训练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该课程具有丰富的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同时能提供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和适应科技发展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验课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本科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素质,并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融汇贯通,加深对理论课程学习的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熟悉激光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激光振荡及放大的条件、高斯光束的变换,熟练使用几种常用激光器,如氦氖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脉冲激光器和可调谐燃料激光器。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掌握激光器的一般构造,加深对激光特性的理解,了解激光在精密测量中的使用。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 三、实验课内容 实验项目一:气体激光器(3学时) 1. 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 开设要求:必开。 3. 教学目标: (1)掌握气体激光器的主要结构和原理; (2)掌握气体激光器的调节方法; (2)了解激光输出的特性及其测量; (3)了解高斯光束的传播规律,掌握光束基本特性的测量。 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游标卡尺、开放式He-Ne激光器等。 5. 实验内容(至少做两个子项目): (1)调节He-Ne激光器的谐振腔镜,获得激光稳定输出; (2)测量激光光束的发散角和束腰半径(选作); (3)测量激光激励电压与激光输出功率之间的相互关系(选作); (4)进行简单的高斯光束变换(选作)。 实验项目二:固体连续激光器(3学时) 1. 实验属性:综合性实验。 2. 开设要求:必开。 3. 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模板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编者:常宗瑜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实验中心

学生实验守则 一、实验前要认真预习,明确实验内容、原理、目的、步骤和注意 事项;课外实验研究项目,实验前应拟定实验方案,并经实验 室管理人员审查同意方可实施; 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实验,要严格遵守仪器设备操作 规程,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和水、电、气,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数据和结果,认真分析,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爱护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不得擅自动用与实验无关的 仪器设备和物品;不准擅自将实验室的物品带出室外;损坏或 遗失仪器设备及其他设施、物品,应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四、实验完毕后,要及时关闭电源、水源、气源,清理卫生,将仪 器设备和实验物品复位,经指导老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五、注意安全,熟悉安全设施和事故处理措施,实验过程中发现异 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发生危险时,应立即关闭电源、水源、气 源,并迅速撤离;规范处理实验废液、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六、遵守纪律,必须按规定或预约时间参加实验,不得迟到、早退、 旷课;保持实验室安静,不准大声喧哗、嬉闹,不准从事与实 验无关的活动;保持实验室清洁,不准吸烟,不准随地吐痰、 乱扔杂物。

目录 实验一、机构认知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1) 实验二、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3)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6) 实验四、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10) 实验五、机构运动参数的测试和分析实验 (16) 实验六机构创新设计 (17)

实验一、机构认知和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认识典型机构类型及应用,了解其运动特点。 2. 掌握依据实物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建立运动简图。 3. 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方法。 4. 进一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即通过查看抽象图形(运动简图)想象出实物机器的运动关系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通过机构陈列展示柜认识常见的机构。 2. 了解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和机构运行方式。 3. 绘制简图。并进行自由度计算和杆组分析。 图1 引线机构图2摆梭机构 三、实验仪器 1. 创新机构陈列柜 2. 缝纫机机头 3. 尺、纸、笔等 四、实验步骤 1. 参观创新机构陈列柜,分析机构类型和工作特点,并绘机构示意图。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 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 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 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 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 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

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 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机械原理实验三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实验名称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学院 班级 学号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评定成绩指导老师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编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廓产生根切现象、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概 念; 二、实验设备 1、齿轮范成仪; 2、范成齿廓的齿轮毛坯的图纸; 3、自备圆规、铅笔、三角板、橡皮擦及小刀等文具。 三、实验要求 1、每人绘制标准齿轮的齿廓图一张; 2、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完整的齿廓曲线; 四、原理及方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毛坯和刀具之间仍然保持固定速比的传动,它们的对滚运动如同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运动,同时刀具还沿毛坯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加工所得到的齿轮的齿廓曲线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曲线,则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毛坯与刀具之间的形成过程。 为了保证毛坯与齿条刀具的固定速比的传动,也就要求毛坯的(即转动的齿轮圆盘)分度圆与齿条刀具的节线相切、齿条刀具的移动速度与毛坯分度圆的圆周速度相等。在齿条刀具上并标有范成标准齿轮时两条对“零”的刻度线。 切制标准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与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即齿条刀具准确对“零”刻度线,这就可以利用范成仪来加工一个标准齿轮的图形。

齿轮加工示意图 切制变位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前或向后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x为变位系数、m为加工齿轮时刀具的模数)。即齿条刀具的刀顶线与变位齿轮毛坯的齿根圆相切并留下铅笔所画的位置。这样可以加工一个变位齿轮的图形。 刀具的齿顶线若超出极限啮合点N1时齿廓的齿根部位产生了根切,齿根已切好的渐开线齿廓被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就称为根切现象。为了避免根切现象,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后(远离齿轮毛坯中心)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使刀具的齿顶线不超出极限啮合点N1就可以,作一个正变位齿轮的范成实验。取移距值要适宜,当移距值超过一定极限时,齿顶会变尖。(一般齿顶圆的齿厚应保证在0.25m~0.4m)。 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的计算公式: x min=(z min -z)h a *∕z min .。 所以,只需将齿条刀具平行向齿轮毛坯齿顶部移动距离不小于x min m,这样加工出来的变位齿轮可避免根切现象。 五、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a、m、h a *、C* 和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计算出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齿数、基园、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 2.拧下范成仪齿轮上的压板,将毛坯图纸的中心与范成仪的中心重合,然后将压板拧紧。 3.调节刀具的中线,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或调节刀具的齿顶线,使与毛坯的齿根圆相切),此时,刀具处在切制标准齿轮的位置上。

激光原理实验(山科大)

实验一 He-Ne 激光器模式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使学生了解激光器模式的形成及特点,加深对其物理概念的理解;通过测试分析,掌握模式分析的基本方法。对本实验使用的重要分光仪器——共焦球面扫描干涉仪,了解其原理,性能,学会正确使用。 要求:用共焦球面扫描干涉仪测量He-Ne 激光器的相邻纵横模间隔,判别高阶横模的阶次;观察激光器的频率漂移记跳模现象,了解其影响因素;观察激光器输出的横向光场分布花样,体会谐振腔的调整对它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激光器模的形成 我们知道,激光器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增益介质、谐振腔和激励能源。如果用某种激励方式,在介质的某一对能级间形成粒子数反转分布,由于自发辐射和受激辐射的作用, 将有一定频率的光波产生,在腔内传播, 并被增益介质逐渐增强、放大,如图1-1所示。实际上,由于能级总有一定的宽度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增益介质的增益有一个频率分布,如图1-2所示,图中)(νG 为光的增益系数。只有频率落在这个范围 内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光强才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放大。但只有单程放大,还不足以产生激光,要产生激光还需要有谐振腔对其进行光学反馈,使光在多次往返传播中 图 1-1 粒子数反转分布 形成稳定、持续的振荡。形成持续 振荡的条件是,光在谐振腔内往返一周的光程差应是波长的整数倍,即 q q L λμ=2 (1-1) 式中,μ为折射率,对气体μ≈1;L 为腔长;q 为正整数。这正是光波相干的极大条件,满足此条件的光将获得极大增强。每一个q 对应纵向一种稳定的电磁场分布,叫作一个纵模,q 称作纵模序数。q 是一个很大

的数,通常我们不需要知道它的数值,而关心的是有几个不同的q 值,即激光器有几个不同的纵模。从(2-1)式中,我们还看出,这也是驻波形成的条件,腔内的纵模是以驻波形式 存在的, q 值反映的恰是驻波波腹的 图 1-2 光的增益曲线 数目,纵模的频率为 L c q q μν2= (1-2) 同样,一般我们不去求它,而关心的是相邻两个纵模的频率间隔 L c L c q 221≈ = ?=?μν (1-3) 从(2-3)式中看出,相邻纵模频率间隔和激光器的腔长成反比,即腔越长,相邻纵模频率间隔越小,满足振荡条件的纵模个数越多;相反,腔越短,相邻纵模频率间隔越大,在同样的增益曲线范围内,纵模个数就越少。因而用缩短腔长的办法是获得单纵模运行激光器的方法之一。 光波在腔内往返振荡时,一方面有增益,使光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多种损耗, 使光强减弱,如介质的吸收损耗、散射损耗、 镜面的透射损耗、放电毛细管的衍射损耗等。所以,不仅要满足谐振条件,还需要增益大于各种损耗的总和,才能形成持续振荡,有激光输出。如图2-3所示,有五个纵模满足谐振条件,其中有两个纵模的增益小于损耗,所以,有三个纵模形成持续振荡。对于纵模的观测,由于q 值很大,相邻纵模频率差异很小,一般的分光仪器无法分辨,必须使用 精度较高的检测仪器才能观测到。 谐振腔对光多次反馈,在纵向形成不同的场分布,那么对横向是否也会产 生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光每经过放电毛细管反馈一次,就相当于一次 图 1-3 纵模和纵模间隔 衍射,多次反复衍射,就在横向形成了一个或多个稳定的衍射光斑。每一个衍射光斑对应一种稳定的横向电磁场分布,称为一个横模。图2-4中,给出了几种常见的基本横模光斑图样。我们所看到的复杂的光斑则是这些基本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精品文档27页

《机械原理》课程 课程编号:428014 实验指导书 主撰人:聂时君 审核人:朱连池 单位:通信与控制工程系 二O一三年五月 目录 实验一、机构认知 实验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 实验三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实验 实验四、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五、刚性转子的动平衡实验 注:红色标记为本学期我们所要做的实验项目,请大家写好预习实验报告。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 通过实验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巩固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认识,提高实践能力; 2.了解一些与本课程有关的最基本的机械实验方法,并且运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技术。 2. 适用专业年级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年级 3. 实验课时分配 4. 实验环境 主要面向机械专业开展机械基础实验与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及制作的实践教学。机械原理实验室包括“常用机构陈列柜参观及创新设计盒功用熟悉”、“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分析”、“渐开线齿阔范成原理”、“基本机构运动参数测量与分析”、“回转构件的动平衡”等。 5. 实验总体要求

首先,学生应认真预习实验教材,明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掌握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要做实验对象的内容;其次,了解实验所用的设备和仪器,实验时了解使用方法和操作过程,实验后对测试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6.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建议 1.了解典型的机械加工设备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分及其功用,认知机、电、液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重点认知真实机器上的常见机构及其作用。 2.初步掌握测绘机构运动简图的技能;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并明确自由度数与原动件数的关系。 3.加深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通过创意方案的组合设计,启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动手能力。 4.掌握齿轮范成加工原理和齿轮参数的测量方法。 5.加深对回转构件平衡原理的理解,初步掌握动平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了解动平衡机的原理结构。

机械设计基本实训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 机械设计基础实训规则及要求 一、作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 (1)按各次实训的预习要求,认真阅读实训指导复习有关理论知识,明确实训目的,掌握实训原理,了解实训的步骤和方法。 (2)对实训中所使用的仪器、实训装置等应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注意事项。 (3)必须清楚地知道本次实训须记录的数据项目及其数据处理的方法。二、严格遵守实训室的规章制度

(1)课程规定的时间准时进入实训室。保持实训室整洁、安静。 (2)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动用实训室内的机器、仪器等一切设备。 (3)作实训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机器、仪器,如发生故障,应及时报告,不得擅自处理。 (4)实训结束后,应将所用机器、仪器擦拭干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三、认真做好实训 (1)接受教师对预习情况的抽查、质疑,仔细听教师对实训内容的讲解。 (2)实训时,要严肃认真、相互配合,仔细地按实训步骤、方法逐步进行。 (3)实训过程中,要密切注意观察实训现象,记录好全部所需数据,并交指导老师审阅。 四、实训报告的一般要求 实训报告是对所完成的实训结果整理成书面形式的综合资料。通过实训报告的书写,培养学习者准确有效地用文字来表达实训结果。因此,要求学习者在自己动手完成实训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叙述实训目的、原理、步骤和方法,所使用的设备仪器的名称与型号、数据计算、实训结果、问题讨论等内容,独立地写出实训报告,并做到字迹端正、绘图清晰、表格简明。

目录 实验一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分析实验 (4)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8) 实验三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参数测量实验 (13) 实验四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19) 实验五机械传动性能综合测试实验 (32)

激光原理实验

激光原理实验 指导老师陈钢 1实验目的:加深对激光原理理论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2实验内容: (1)谐振腔参数认识、调节,调节外腔式He-Ne激光器,使其激光输出,并达到最大值,记录相关实验结果,包括工作电流和激光功率; (2)光学谐振腔的稳定范围; (3)激光输出功率随激光管在腔内位置变化的关系; (4)波长选择,通过选频元件,调出可能的5条谱线,记录波长和相对功率; (5)横模特征观测与判断。 此5个内容,第一个大家都要做一遍,其余四个选两个做,但最好分配好,把每个内容 都做到。 3实验原理: 实验从调整基本装置开始,这部分内容老师讲解。只要调整好基本装置,就可以开始下面的各项实验。 3.1光学稳定性 He-Ne激光器的光学谐振腔是根据激活介质Ne以及所要求的光束质量而设计的。 稳定性的目标就是要获得尽可能好的光束输出,也就是基模高斯光束TEM 00模式。 一般来说,要获得高功率输出和较好的光束质量是两个相矛盾的要求,因为高功率输出需要较大的激活体积,而基模运转时的激活体积却被限制在他所要求的模体积之内。这也 就说明了为什么平凹腔对He-Ne激光器是最佳的结构。 3.2光学谐振腔的稳定范围; 实验可以这样进行,在激光稳定运转过程中,通过改变球面镜的位置,直到激光不能产生为止。球面镜位置改变的具体方法为:把球面镜调节支架上的固定螺丝轻微松动,同时又 使得它能够在轨道上保持静止不动。位置改变过程尽量保持不要破坏激光的振荡。重新固定 调节支架到新的位置,并且通过调节球面镜的垂直和水平调节螺丝,使得激光功率重新达到 最大值。重复这些过程,直到达到一个不能获得激光震荡的新位置为止。测量此时两面镜子 的距离,并与由稳定性条件给出的最大距离L进行比较。 0乞g l乜2乞1 g i =1and g2 =1 丄 R i R2 12 实验的测量方法如下,松开激光管支架的固定螺丝,使得它的位置可以在轨道上改变。第一步准直已经调节好了,在这个实验中要保证激光管支架的机械轴要和准直光给出的光轴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1)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贺俊林冯晚平编著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用 3 山西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原理与零件实验室 2008年

目录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实验 (2) 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6) 实验三、齿轮结构设计实验 (9) 实验四、带传动实验 (12) 实验五、齿轮传动效率实验 (17)

实验一减速器拆装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减速器各部分的结构,并分析其结构工艺性。 2.了解减速箱各部分的装配关系和比例关系。 3.熟悉减速器的拆装和调整过程 二、实验所用的工具、设备、仪器(每试验小组) 1.二级减速器一台 2.游标卡尺一把 3、活搬手二把 4、套筒扳手一套 5、钢板尺一把 三、实验内容 1.了解铸造箱体的结构。 2.观察、了解减速器附属零件的用途,结构安装位置的要求。 3.测量减速器的中心距,中心高、箱座下凸缘及箱盖上凸缘的厚度、筋板厚度、齿轮端面与箱体内壁的距离、大齿轮顶圆与箱体底壁之间的距离等。 4.了解轴承的润滑方式和密封装置,包括外密封的型式,轴承内侧的挡油环、封油环的作用原理及其结构和安装位置。

四、实验步骤 1.拆卸。 (1)仔细观察减速器外部各部分的结构,从各部分结构中观察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2)用板手拆下观察孔盖板,考虑观察孔位置是否恰当,大小是否合适。 (3)拆卸箱盖 a、用扳手拆卸上,下箱体之间的连接螺栓、拆下定位销。将螺栓,螺钉、垫片、螺母和销钉放在盘中,以免丢失,然后拧动启盖螺钉使上下箱体分离,卸下箱盖。 b、仔细观察箱体内各零部件的结构和位置,并分析回答后面思考题内容。 c、测量实验内容所要求的尺寸。 d、卸下轴承盖,将轴和轴上零件一起从箱内取出,按合理顺序拆卸轴上零件。 2.装配 按原样将减速器装配好,装配时按先内部后外部的合理顺序进行,装配轴套和滚动轴承时,应注意方向,注意滚动轴承的合理装拆方法,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才能合上箱盖,注意退回启盖螺钉,并在装配上、下箱盖之间螺栓前应先安装好定位销,最后拧紧各个螺栓。 五、注意事项 1.切勿盲目拆装,拆卸前要仔细观察零、部件的结构及位置,考虑好拆装顺序,拆下的零、部件要统一放在盘中,以免丢失和损坏。 2.爱护工具、仪器及设备,小心仔细拆装避免损坏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 教师:李伟 2017年3月

实验一机构展示与认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增强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 2. 通过实验了解各种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 二、实验方法及主要内容 本陈列室陈列了一套CQYG-10B机械原理展示柜,主要展示平面连杆机构、空间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等常见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 通过演示机构的传动原理,增强学生对机构与机器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指导老师的讲解与介绍,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对常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有一初步的了解。提高对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兴趣。 三、展示及分析 (一)机构的组成 通过对蒸气机、内燃机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机构。简单机器可能只包含一种机构,比较复杂的机器则可能包含多种类型的机构。可以说,机器乃是能够完成机械功或转化机械能的机构的组合。 机构是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由构件和运动副所组成。机器中每一个独立运动的单元体称为一个构件,它可以由一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几个零件刚性地联接而组成;运动副是指两构件之间的可动联接,常用的有转动副、移动副、螺旋副、球面副和曲面副等。凡两构件通过面的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通称为低副;凡两构件通过点或线的接触而构成的

运动副,称为高副。 (二)平面连杆机构 连杆机构是应用广泛的机构,其中又以四杆机构最为常见。平面连杆机构的主要优点以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的要求,而且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工作可靠。 平面连杆机构分成三大类:即铰链四杆机构;单移动副机构;双移动副机构。 1. 铰链四杆机构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即根据两连架杆为曲柄,或摇杆来确定。 2. 单移动副机构,它是以一个移动副代替铰链四杆机构中的一个转动副演化而成的。可分为: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块机构、转动导杆机构及摆动导杆机构等。 3. 双移动副机构是带有两个移动副的四杆机构,把它们倒置也可得到:曲柄移动导杆机构、双滑块机构及双转块机构。 通过平面连杆机构应用实例,我们可以归纳出平面连杆机构在生产实际中所

机械原理实验报告大全

机械原理实验项目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一)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测试常见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及机械效率等,加深对常见机械传动性能的认识与理解。 (2) 通过测试由常见机械传动组成的不同传动系统的机械参数,掌握机械传动合理布置的基本要求。 (3) 通过实验认识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台的工作原理、提高计算机辅助实验能力。 二、实验设备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台。 三、实验内容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是一项基于基本传动单元自由组装、利用传感器获取相关信息、采用工控机控制实验对象的综合性实验。它可以测量用户自行组装的机械传动装置中的速度、转矩、传动比、功率与机械效率,具有数据采集与处理、输出结果数据与曲线等功能。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实验台的逻辑框图 变频 电机 ZJ 扭矩 传感器 ZJ 扭矩 传感器 工作载荷 扭矩测量卡 转速调节 机械传动装置 负载调节 工控机 扭矩测量卡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二) 慧鱼机器人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慧鱼机器人、机电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组装设计,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 2)利用“慧鱼模型”组装机器人模型,探索机器人各个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机电一体化方面的训练。 二、实验设备 1)慧鱼创意组合模型包; 2)计算机一台; 3)可编程控制器、智能接口板; 4)控制软件。 三、实验内容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工程技术型模型,能够实现对工程技术以及机器人技术等的模拟仿真。模型是由各种可以相互拼接的零件所组成,由于模型充分体现了各种结构、动力、控制的组成因素,并设计了相应的模块,因此,可以拼装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模型,可以用于检验学生的机械结构和机械创新设计与控制的合理可行性。 慧鱼机器人实验二室 自动步行车 学生创新实验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

3.3 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 3.3.1 实验目的 (1)学会依照实际的机器或机构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2)巩固和验证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3)分析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必要条件,加深对机构分析的了解。 3.3.2 设备和工具 (1)各种实际机器及各种机构模型; (2)钢板尺、卷尺、内外卡尺、量角器等; (3)自备铅笔、橡皮、草稿纸等。 3.3.3 实验原理和方法 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可动的构件数目、运动副的数目和类型及相对位置有关,因此,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要抛开构件的外形及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简略符号来代表运动副和构件(可参阅GB4460-84“机构运动简图符号”),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说明机构的运动特征。 机构运动简图用来分析机构的运动,所以在画图之前应该对机构的运动进行分析,由于其运动只与可动构件及两构件之间组成的运动副有关,而与构件的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无关,所以我们只对可动构件和运动副进行分析,在分析构件和运动副之前应对零件和构件的概念非常清楚。 弄清楚机构的运动情况后,才可画图,由于机构的运动与运动副的位置有关系,画图时必须准确地体现出各运动副的位置,所以须采用一定的比例尺,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简略符号画图,所以机构运动简图中只包含采用国家标准符号规定的构件和运动副,而不能体现出构件的外形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 画完机构运动简图以后,须计算机构的自由度,我们知道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原动件的数目等于自由度的数目,从而可以达到验证的目的。 3.3.4 实验步骤 (1)在机构缓慢运动中观察,搞清运动的传递顺序,找出机构中的所有可动构件; (2)确定相邻两构件之间所形成的相对运动关系(即组成何种运动副); (3)分析各构件的运动平面,选择多数构件的运动平面作为运动简图的视图平面; (4)将机构停止在适当的位置(即能反映全部运动副和构件的位置),确定原动件,并选择适当比例尺,按照与实际机构相应的比例关系,确定其它运动副的相对位置,直到机构中所有运动副全部表示清楚; (5)测量实际机构的运动尺寸,如转动副的中心距、移动副的方向、齿轮副的中心距等; (6)按所测的实际尺寸,修定所画的草图并将所测的实际尺寸标注在草图上的相应位置,按同一比例尺将草图画成正规的运动简图; (7)按运动的传递顺序用数字1,2,3…和大写字母A,B,C…分别标出构件和运动副; (8)按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机构的自由度,并检查是否与实际机构相符,以检验运动简图的正确性。 3.3.5 注意事项: (1)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时要轻拿轻放轻转动,如果发现有缺少零件的机构及时向老师汇报; (2)画完草图后把草稿纸拿到老师那里签字,回去整理成正式的实验报告,交实验报告时把签字的草稿纸一起交上来;

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精)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fe13299009.html,【中文word文档库】收集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分析机构的组成可知,任何机构都是由许多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这些组成机构的构件其外形和结构往往是很复杂的,但决定机构各部分之间相对运动关系的是原动件的运动规律、运动副类型及运动副相对位置的尺寸,而不是构件的外形(高副机构的轮廓形状除外)、断面尺寸以及运动副的具体结构。因此,为了便于对现有机构进行分析或设计新机构,可以撇开构件、运动副的外形和具体构造,而只用简单的线条和符号代表构件和运动副,按比例定出各运动副的位置,以此表示机构的组成和运动情况。这种表示机构相对运动关系的简单图形称为机构运动简图。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机构设计、机构分析、方案讨论和交流所必需的。 一、实验目的 1.对运动副、零件、构件及机构等概念建立实感; 2.熟悉并运用各种运动副、构件及机构的代表符号; 3.学会根据实际机械或模型的结构测绘机构运动简图; 4.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和机构运动是否确定的判定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用具 1.各种机构和机器的实物或模型 2.直尺、圆规、铅笔、橡皮、草稿纸(自备) 三、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方法及步骤 1.了解待绘制机器或模型的结构、名称及功用,认清机械的原动件、传动系统和工作执行构件。 2.缓慢转动原动件,细心观察运动在构件间的传递情况,了解活动构件的数目。 3. 根据相连接的两构件间的接触情况和相对运动特点,判定机构中运动副种类、个数和相对位置。 在了解活动构件的数目及运动副的数目时,需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两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很小时,勿认为一个构件。 ②由于制造误差和使用日久,同一构件各部分之间有稍许松动时,易误认为两个构件。碰到这种情况,要仔细分析,正确判断。 3.要选择最能表示机构特征的平面为视图平面,同时,要将原动件放在一适当的位置,以使机构运动简图最为清晰。 4.在草稿纸上按规定的符号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绘制时,应从原动件开始,先画出运动副,再用粗实线连接属于同一构件的运动副,即得各相应的构件。原动件的运动方向用箭头标出。在绘制时,在不影响机构运动特征的前提下,允许移动各部分的相对位置,以求图形清晰。初步绘制时可按大致比例作图(称之为机构示意图)。图作完后,从原动件开始分别1、2、3……标明各构件,再用A、B、C……表明各运动副。

激光原理及应用实验讲义 -4个实验

实验一CO2激光器及激光扫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CO2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及典型结构; 2、掌握CO2激光器的输出特性; 3、掌握CO2激光器的使用方法; 4、掌握激光扫描及F-Theta镜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 CO2激光管1支,激光电源1台,功率计1台,水冷系统1套,扫描系统1套,控制器1套,计算机1台 三、实验原理 1、CO2激光器工作原理 CO2激光器的工作气体是CO2、N2和He的混合气体。波长9-11um间,处于大气传输窗口(吸收小,2-2.5um;3-5um;8-14um)。利用同一电子态的不同振动态(对称、弯曲和反对称振动)的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图1 CO2激光器典型结构 CO2激光器由工作气体、放电管、谐振腔和电源等组成。放电管大多采用硬质玻璃(如GG)制成,放电管的内径和长度变化范围很大。为了防止内部气压和气压比的变化而影响17 器件寿命,放电管外加有贮气管。为了防止发热而降低输出功率,加有水冷装置。激光器的 输出功率随着放电管长度加长而增大。 CO2激光器中与激光跃迁有关的能级是由CO2分子和N2分子的电子基态的低振动能级构成的。CO2振动模型如图1所示。 激光跃迁主要发生在0001→1000和0001→0200两个过程,分别输出10.6um和9.6um。激光低能级100和020都可以首先通过白发辐射到达0l0,再次通过自发辐射到达基态000,但由于自发辐射的几率不大,远不如碰撞驰豫过程快,其主要的驰豫过程如图2。

分子反对称振动 CO 2 分子振动模型 图1 CO 2 图2 CO2分子能级跃迁过程 其中前两个过程进行得很快,而后两个过程进行得很慢,故分子堆积在010能级上,形成瓶颈效应,而使粒子数反转减小,特别是温度升高时,由热激发而使010能级上分子增加,造成粒子数反转的严重下降,甚至停振,最后一个式子中的M代表辅助气体。如果选择恰当的气体(常见的如H2O和H2)作为辅助气体,可促进010能级上分子的弛豫过程。另外由于010能级上的分子扩散到管壁上会引起消激发,这就使器件的管壁不能太粗。另外,为了增加气体的热导率,通过在气体中加入He气,可实现对放电管的冷却,同样使气体流动,都是降低温的好办法。 气体中一般还需要加入N2气,利用其v=1能级与CO2分子的001能级相差较小,可以实现共振转移,选择性激励co2分子进入001态,特别由于N2气的v=1态不能通过自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