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听课笔记 再别康桥

听课笔记《再别康桥》

授课人:廖金燕老师

授课时间:2016.12.29

授课班级:118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悄悄地他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他虽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的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今天仍觉得他以三十五岁的年华“云游”不返是个悲剧。但是诗人的才情也许因这种悲剧性的流星般的闪现而更显其闪耀。在这一来一去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恒久的思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深情吟唱——《再别康桥》。

2、创设形象情境

介绍了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处境。

课件投影: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桥风光、剑桥大学。

二、诗意朗诵,领悟诗情

1、欣赏配乐朗诵,从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感受和心境,感受诵读的魅力;

2、集体朗读。然后请个人起来朗读。(注意节奏、快慢、高低、重音轻音等技巧。)

3、在诵读的基础上请同学来谈谈朗读体会。

二、朗读《再别康桥》:

请学生们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学生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学生的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请同学朗读,同学们一起读。

三、鉴赏品评

(一)、每小节分析,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去彩。

问:不管来还是走,都是轻轻的,这是为什么?

答:不忍打破宁静而和谐的康河,忍破坏这份“宁静美”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问:这一节情感是怎样的?

答:愉悦的

问:作者为什么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而

不是朝霞中的或其他时间的?

答:夕阳是温柔的,夕阳染红了新娘的脸庞,更体现的新娘的羞涩。

问:作者为什么把金柳比作新娘,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柳垂下的感觉像新娘的羞涩

问:都说红花绿柳,为什么作者要说金柳?

答:因为在夕阳下

问:在中国古代柳意味着挽留,不仅作者舍不得离开康桥,连康桥的柳都在挽留他,“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这里有一个词可以形容作者的心情,请同学说一说是哪一个词,为什么?

答:“荡漾”康桥的一草一木在作者心中都很美好,作者把对康桥的喜爱融进了作者的整个胸怀,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不管什么时候,在作者心中康桥河畔的金柳都是最美的新娘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地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问:这一节情感是怎样的?

答:轻盈,无拘无束

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水草的,你有什么感受?

答:在水底招摇,这里的招摇是褒义词,表明了水草在水中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表现了水草的轻盈。使一幅图变成动态的画面,同时也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与象征。

问:“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作者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而在康桥可以实现作者的愿望,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他愿意做水草。水草本不是特别的事物,可是在作者心中如此美好,是因为作者在水草中灌注了自己的感情。水草本无情,有情的是人。

第四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问:“彩虹似的梦”有什么特点?

答:在康桥的生活很美好就像彩虹一样,然而彩虹却瞬间即逝,作者把在康桥的生活比作梦,梦醒了,告别却更难。只看诗,我们就能知道塘水五彩斑斓,非常漂亮,如此景色更加舍不得告别。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问:“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中的“在”字有什么含义?答:化虚为实,就像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

作者似乎忘了他就要离开,想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作者有些乐极生悲,从第五节到第六节有巨大的感情落差,作者从幻想回到现实,而他马上就要离别,难掩心中的失落,心情瞬间就低落了下来。

问:“悄悄”是无声的,“笙箫”是有声的,为什么要写“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答: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对康桥依依不舍,发不出任何声音,连夏虫都感受到了他的悲伤,沉默了。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作者为什么要悄悄的走?

答:他再次回到康桥的时候,康桥已经不是原来的康桥,而他也不再是原来的他,所以他不想打破这一片宁静,在他心中康桥是最美的。

问:“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潇洒

(二)、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

诗歌。

1.形式方面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

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

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五、诗歌感情走向

难舍难分-爱慕眷恋-深深的依恋-永久的依恋-热烈激动-低落无奈-依依惜别

六、小结本文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考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学会正确把握作者的基本情感。

七、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随堂评注:语文课让学生们独立思考非常重要,所以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孩子们善于交流和沟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重要的还是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再别康桥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上册) (张广银) (听听范广慧的《再别康桥》,活跃气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再别康桥完整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再别康桥》是诗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时所作的,所以这个题目中有一个再字;那么,从这个别字,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啊?离别(学生答)对,它是一首离别诗。 1.正音,正字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 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2.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朗读时力求做到抑扬顿挫、身临其境、声情并茂,朗读时语调要柔和、舒缓。 五、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再别康桥教案课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 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 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 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 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 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 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 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 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 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 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 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 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 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轻轻的我走了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执教/文勇点评/孙绍振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候,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问题不在于灌,而在于有没有东西可灌。教师教 师,能教才能叫师。这本来是常识,可是把北欧模式的对话绝对化,把事情搞乱了,弄得教师都不敢讲话,不敢纠正,不敢批评学生,这种教条主义是很愚昧的。第二,对《再别康桥》的把握堪称准确,基调把握得好,没有受到俗套的干扰,难得的是,循循善诱,让学生一下 子感受到这首告别的诗和中国古典传统的离愁别绪不同。他告别得很潇洒。有些教参文章说,这里有“千重离愁万种别恨”。这是不从文本出发,而是自己早已有了的、现成的观念,离愁别恨,古典诗歌中太权威了,自己的思想就被遮蔽了,先入为主,代替了文本内涵的概括。 语文阅读并不难,只要严格地尊重文本,文本第一,就不难。但是,眼下流行的所谓“理论”,只讲读者主体,把学生主体绝对化,造成了课堂上奇谈怪论满天飞,歪曲文本。从理论上来说,这是跛脚的。因为,读者主体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要受到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制约的。文勇在进入《再别康桥》文本之前,讲了那么多徐志摩的经历,就是尊重作者主体。文勇从作品中揭示出告别的潇洒,就是尊重文本主体。 只有一个小瑕疵,就是学生说诗人是和回忆告别,严格地说,应该是和忘记告别。回忆是现场的,而记忆是过去的。 第一课时 师:上课! 师:齐诵《雨巷》!(板书:“轻轻的我走了——《再别康桥》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中有哪些人觉得自己对诗已经有了强烈的感觉,觉得诗有意思?(统计有23位同学举起了手)这让我感到比较惊讶啊,但是也有心理准备。 还有那么多的同学没有举手呀,那么这些同学为什么对诗歌没有感受呢?我请几位同学起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班长郑一鸣)站起来说:我还没有找到诗歌的感觉。 生:(郭毛)《雨巷》这首诗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我知 道很有诗的美,有诗的“芬芳”,但是我还不能很强烈地感受到您说的诗歌那种“香味”的魅力。 师:同学们,对诗的兴趣培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朱光潜先生就写过《读诗与兴趣的培养》,希望大家通过多读诗,读好诗逐渐培养读诗歌的兴趣。但真正地走进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诗,从而将诗歌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内化成个人的情感,进入我们的灵魂,它需要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暂时超脱出来,进入诗意的天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朱光潜那篇《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的文章大家读过了没有? 有一些要求读的可以在语文自习以及周末来读。这个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检测,下周再来。(关于优化设计) 今天的课前演讲由**同学来讲。 不能照着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课铃声响) 这个同学伏在桌上照稿子读,读得极快,大家听不清,哗然。 李老师评论:完全不符合演讲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读,没有达到要求。第二,他的仪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来演讲最起码的规范是: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他没有做到。第四,李老师说过,第一轮,老师不规定题目,但是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应该是大家都认可的公众话题。因此,今天这个演讲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师:后天。明天该谁呢( 李老师在安排)。 今天我们接着讲《再别康桥》,有的人批评我,那天讲采桑子重阳时提出一个问题,上下片为什么要互换没有下文。老师问,哪个同学知道有没有同学想过这个问题想不通啊,这样,我们再想一想,我们以后找时间交流。 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

悉了。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 一个同学: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学: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还有哪个同学。 同学二: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 同学二:从优化设计的。 李老师: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有一个电视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 同学三: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三:(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音,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要应该分开来评价。 李老师: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学四:飞机失事。 李老师:对。徐对新诗贡献很大,我甚至认为,仅以此诗,就足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免费语文教案148: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 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 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 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 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 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 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 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 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 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 (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 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总体分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着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着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张飞教语文 程翔《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今天上课的格局不同于往常,喜欢吗?(学生四人一组,面对面坐。) 生:喜欢。 师:这叫小组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不是你们听老师讲,主要是小组之间交流学习,有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好吗? 喜欢语文课的同学请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说明你们老师语文教得好。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再别康桥》,这首诗以前知道的请举手 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知道呀。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1:有一次电视上刚好有这首诗。 师:那是在什么时候? 生1:一年以前。 师:你呢? 生2:我接触过几次。 师:(惊讶的)几次呀!最早呢? 生2:最早是小学,是一个同学在广播站朗读了这首诗。 师:以前知道这是徐志摩的举手。 生3:(举手) 师:请你将他的名字写一遍。知道为什么要写一遍吗?这个“摩”字要注意是吗? 生3:(板演) 师:好。记住了,徐志摩。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将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师:有不认识的字举手。 生:(没人举手) 师:没有不认识的字,是吗?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读一遍。 生4:(举手) 师:你推荐谁? 生4:我推荐*** 师:你为什么推荐他? 生4:因为他读得还可以? 师:你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4:嗯…… 师:那你推荐谁? 生4:推荐我自己。 师:有勇气,同学们为她鼓掌。

生4:(读课文) 师:好。谢谢你。读得不错吧? 生:(全体鼓掌) 师:有读错的吗? 生5:第五段“满一船星辉”, 她读成了“满一城星辉”。 师:嗯。还有吗 生6: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她读成“青枣”。 师:嗯。还有一个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我们看应该读“似(sh)的”,还是“似(s)的”? 生6:是“似(sh)的”。 师:对,彩虹似(sh)的。什么时候读“似”? 生6:相似(s)。 师: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 生:(小组交流) 师:好。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我们简单地交流一下。喜欢这首诗的举手。 生:(举手) 师:不喜欢的举手 生:(没举手的) 师:没有不喜欢的。为什么喜欢? 生7:首先我喜欢是因为是抒情的诗,更喜欢二三四段,把景物写活了。 生8:我觉得这首诗给人一种做梦的感觉。 师:做梦的感觉,很好。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9:我觉得有音乐感。 师:还有这种感觉的同学举手 生10:我喜欢这首诗,前后呼应,中间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生11:这首诗很缓慢,读的时候很享受,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师:我们读了这首诗的初步感受很好。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读了这首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小组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都写了很多问题,有的同学写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问题 生1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星辉斑斓”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意境? 师:你是不理解“星辉斑斓”的意思,还是不理解这个意境? 生13:意境。 师:这是怎样的意境?在这个意境里怎么想到要放歌呢?这个问题好,继续提。 生14:前面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后面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不矛盾吗? 师:哦,矛盾,问得好。 生15:第三段,在“康河的柔波里”,我们知道大海的波浪是汹涌澎湃的,为什么这里说是柔波? 师:大海的波浪是汹涌的,是吧?小河里的波浪会是什么样?是不是柔波? 生16:为什么说余阴下不是清辉,又是清辉? 生17:为什么是再别康桥? 师:以前来过,离开了;这次又来了,又要离开了。 生18:第五段的“寻梦”,寻的什么梦?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的字音、字形和词语,美读诗歌。 2、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一、情景导入 1、导入语: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了。 今天,就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2、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3、检查预习 荇( xìng )藻( zǎo )溯( sù)斑斓( bān lán )笙箫( shēng xiāo )长篙( gāo ) 4、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从而爱上诗歌。 【教学重点】 1、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培养写诗的观点。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作者将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将自己告别剑桥的淡淡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

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

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