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

合集下载

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益肾化斑汤治疗黄褐斑配方、医案、经典案例【药物配方组成】淫羊藿15g,菟丝子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2g,桃仁10g,红花10g,地黄15g,僵蚕10g【随症加减】肾阴虚加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肉苁蓉;肝郁气滞加柴胡、香附、郁金;脾虚湿盛加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山药除面部斑外,有明显的月经失调者,按经期因势用方.经前养血调经,经间调整阴阳,经后益肾补虚,将益肾化斑汤中药物加入当用方中,按周期分段用药,经前、经期慎用桃仁、红花,经间、经后可择而用之.对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者以经后填补任督经间化瘀软坚,经前养正摄血.长期服用避孕药者,可加鹿角霜、龟甲、炮穿山甲(代)蛇床子、马鞭草以通补搜逐.【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7日为1个疗程.【功效】滋补肝肾、化瘀消斑.【经典案例医案】临床治疗26例,治愈4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治验:王某,女,38岁.半年前因家事烦恼,渐见颜面斑片布于颊部,呈褐色,伴月经不调,夜寐不安,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经期少腹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B超示左侧卵巢囊肿,3.0cm×2.5cm.属肝郁血瘀.用益肾化斑汤加减.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赤芍15g,当归尾9g,川芎12g,香附15g,柴胡9g,桃仁9g,红花9g,郁金15g,僵蚕10g,海藻12g,昆布12g,炮穿山甲(代)15g.并嘱注意皮肤保养,防止过多日晒,清淡饮食,保持愉快的心情.服药62剂后复查B超示子宫附件未见占位性病变,斑消症除.【经验心得】方中淫羊藿辛甘性温,补肾壮阳,温而不燥,补而不峻,助阳而不伤阴,无论阴虚还是阳虚皆可应用菟丝子辛甘性平,补肾益精,《甄权》中有'久服去面悦颜色'记载.四物汤滋补肝肾,调营血、调冲任,使肝肾精血充盈、冲任调畅.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攻瘀之润剂.僵蚕祛风化痰,善搜络邪而走头面,《本经》曰:'灭黑,令人面色好.'【方剂出处】徐菁.益肾化斑汤加减治疗黄褐斑26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23。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56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56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56例
李永琼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4(22)2
【摘要】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 :肝郁气滞型 ,治拟疏肝解郁、调理气血 ,用逍遥散加木蝴蝶、红花、香附、三七、升麻、白芷等 ;气滞血瘀型 ,治拟理气化瘀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甲珠、三七、升麻、白芷、木蝴蝶等 ;气虚血瘀型 ,宜补气活血通络 ,用补阳还五汤加大枣、党参、丝瓜络、升麻、白芷、木蝴蝶等 ;气血两虚型 ,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鸡血藤、酸枣仁、升麻、白芷、木蝴蝶等 ;肝肾两虚型 ,用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女贞子、升麻、白芷、木蝴蝶等。

治疗56例 ,显效 32例 ,有效 2 3例 ,无效 1例 ,有效率为 98 2 %。

【总页数】2页(P82-83)
【关键词】辨证分型;面部;黄褐斑;中医药疗法
【作者】李永琼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4.2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分型疗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效果分析 [J], 孙剑峰;黄黎梅
2.辨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183例 [J], 许建平;方大鑫
3.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中医辨证分型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J], 张琳
4.黄褐斑面部皮损分型与中医证候要素及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J], 刘德森
5.激素依赖性面部皮炎中医辨证分型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J], 沈智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

黄褐斑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黄褐斑的中医致病因素分为肝郁、脾虚、肾虚、血本身寒热导致的血瘀,故活血化瘀贯穿黄褐斑中医治疗过程的始终。

西医方面阐述黄褐斑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紫外线照射、妊娠、口服避孕药、遗传等因素,目前尚无明确的致病原因。

黄褐斑影响美观并且治疗周期较长,在经济条件欠佳的过去大多黄褐斑患者对此病不予以重视,大多患者也未接受治疗。

如今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提升,临床上也有越来越多黄褐斑患者就诊,因患者数量增多,也为中西医对黄褐斑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标签:黄褐斑;病因;治疗方法黄褐斑是后天面部出现浅棕或深棕的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可导致加重,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怀孕、内分泌失调或使用药物产生的副作用也可引发本病,妇女为此病的高发人群,罹患人数中男性比例仅约10%,种族上黄、棕、黑深色皮肤人种发病率更高[1]。

黄褐斑属于中医“面尘”、“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

中医对其的记载最早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当时已经认识到血瘀和黄褐斑的关系。

后世中医鉴于前人记载及自身临床经验将黄褐斑的发病责之于肝、脾、肾三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肾不足,虛火上炎;脾失健运,湿热内生;久病气虚,行血无力;以上各项因素最终均导致面部气血失和,瘀血停于颜面引发本病。

由于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黄褐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引起血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寒热虚实之分。

从临床角度看,黄褐斑的血瘀证主要有虚实两型[2],故在治疗时活血化瘀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虚实调节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杨桂芹[3]从肝、脾、肾及血本身四个方面论治。

1 中医病因1.1肝郁血瘀肝主疏泄,调节情志活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情绪乐观,心情舒畅。

若肝疏泄减弱则两胁胀痛,情绪抑郁,焦虑失眠等;肝疏泄太过则急躁易怒,目赤面红,情绪亢奋。

无论是疏泄减弱还是疏泄太过都影响了气机。

逍遥散加减治肝淤气滞型黄褐斑

逍遥散加减治肝淤气滞型黄褐斑
中医认为,此症是由于精 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是 气血痰淤滞皮下,使色素沉着 而至;或肝郁气滞郁久化热, 灼伤阴血,使颜面气血失和; 或因脾虚生湿,湿热蕴结,上 蒸于面所致。“无淤不成斑、
有斑必有淤、治斑不离血”, 所以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活 血祛淤、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为 主。临床根据不同脉象、苔象和 症状,将此症分为3个类型:
逍遥散加减治肝淤气滞型黄褐斑
黄褐斑是由多因素导致人体 颜面部出现黄褐色的色素沉着 斑块、斑点,其中一个重要因 素是人体内分泌功能和代谢功 能紊乱。其典型症状和特点是 皮损为淡黄色或深褐色的斑点 或斑块,在脸颊部呈对称性分 布,边界清晰,斑点或斑块形 状不规则,可呈圆形、条形或 蝴蝶状。此症发展缓慢,可持 续数年,少数伴随终身,疗效 不明显且易复发。经过长期临 床观察,此症与很多诱发因素 有关,比如日光照射、熬夜、 疲劳、怀孕、化妆品、某些药 物、妇科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疾 病如肝、内脏肿瘤,结核、甲状 腺疾病等都可引发。
传统医学
名老吴金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40年。擅长治疗慢性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头痛、 中风后遗症、失眠、更年期(已改称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 甲亢、月经失调、妇科炎症、皮肤病等,尤其是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丰富。曾作为国家医疗 队专家组成员派驻俄罗斯从事医疗工作,深受俄方赞誉。
脾虚得健,自然气血顺畅,斑 点自消。根据症状不同,可进 行加减,如情志抑郁重而化火 者,加生地、黄芩、栀子等; 脾虚湿盛加薏苡仁、泽泻、扁 豆、白蔻仁、葛根等;淤血内 阻加桃仁、红花等。
二是脾失健运型,面部皮 肤多呈深或淡黄褐色,经常腹 泻,舌头有齿痕,治宜健脾益 气,临床常用参苓白术散合补 中益气汤加减。

中医祛斑6大药方

中医祛斑6大药方

中医祛斑6大药方
防晒、美白、抗衰老是脸部护理的必修课。

那么,怎样才能让粉嫩娇艳的容颜永远不凋谢呢?生活家小编现在就为您提供各式的美容护肤资讯,让美丽容颜常在,让您的青春永远常驻! 1.醋柴胡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青橘叶6克,制香附10克,薄荷3克(后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疏肝解郁,适用于因肝郁气滞而导致的黄褐斑。

2.党参12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淮山药15克,扁豆、茯苓各12克,黄柏、黄芩、泽泻各10克,六一散6克。

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

本方健脾利湿清热,适再于因脾虚湿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3.生熟地各15克,玄参、天花粉、知母、黄柏、炙龟板、茯苓、山栀、柴胡、丹皮各10克。

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用于因肾虚蕴热而导致的黄褐斑。

4.青嫩柿树叶若干,白凡士林30克。

将柿树叶晒干研细面,与白凡士林调匀成膏,每天睡前涂患处,晨起洗净,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奏效。

本方适用于黄褐斑。

5.益母草粉7.5克,白附子6克,白及7.5克,白蔹6克,轻粉1,5克,钟乳粉6克,密佗僧4.5克,细辛末1.5克。

各研极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

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温水调和,涂患处,次日用温。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黄褐斑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黄褐斑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黄褐斑药方和病例中医治疗黄褐斑,讲究的是内治,它更善于从疾病根源入手,治标又治本,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颜正华教授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祛除黄褐斑,必须从失调的内分泌入手。

导致内分泌失调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情志不畅,肝气不得正常疏泄,气滞血瘀等。

每月的月经会造成气血流失,也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

另外,失眠、饮食不规律、劳累等生活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引起内分泌失调。

针对上述原因,中医会通过让患者服用一些调整内分泌的纯中药保健品来进行调理,通过化瘀通络、改善循环,从而调整内分泌,使人体机能恢复到良好的生理状态。

黄褐斑也称『肝斑』、『蝴蝶斑』,表现为颜脸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其病损为黄褐色或者咖啡色斑片,形状不同,大小不同,表面光滑无鳞屑,多发于颧、鼻、额和口周围,经常呈对称性分布,个别病人,可波及整个脸部,个别时候可相互融合,状如蝴蝶,日晒后可加重。

黄褐斑以中青年女性为常见,一直困扰着广大爱美的女士。

本病多因身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加上来自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心情抑郁,精神紧张而造成,非常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继而引起皮肤干燥,脸部晦暗无光,色素沉着,又因阳光照射或者化妆品的不良刺激而加深加重。

肝藏血,喜条达而恶抑郁,如果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或者阴血暗耗,或者生化之源不足,都可以造成肝气郁结不舒。

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脸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黄褐斑症状的五个方面1、病程:黄褐斑的病程发展比较缓慢,一般很难确定病程,有些患者的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通常患者多无自觉症状。

2、形状:黄褐斑的大小不一,数目也不确定,可形成弓形或多环状的皮损,成线状或彗星发散式的分布,对称发生于面部。

3、表现:黄褐斑的症状,黄褐斑皮损通常局限于皮肤的暴露部位,分布于面部,主要分布在两颊及鼻、前额、颏部,偶尔也可伴有乳晕的色素沉着。

4、颜色:黄褐斑的症状体现中,其颜色是一部分。

黄褐斑通常呈现的颜色为淡棕色、灰色、棕灰色,严重者的黄褐斑呈棕黑色甚至深蓝灰色的斑疹,融合而成的片状色素斑。

钟以泽名老中医从脾肾论治黄褐斑经验

钟以泽名老中医从脾肾论治黄褐斑经验

钟以泽名老中医从脾肾论治黄褐斑经验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典型案例介绍钟以泽教授应用自拟三黄汤,治疗脾肾亏虚型黄褐斑临床思路,其主要思想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治疗过程中始终抓住先后天之本,以流通气血精液为关键环节,方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关键词】黄褐斑自拟三黄汤脾肾亏虚【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15-02钟以泽主任医师为全国知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外科数十年,自创多个第一,有幸跟随其门诊,揣摩其临床病例,有诸多体会,本文就钟老几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其对黄褐斑治疗中的独到见解。

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治疗过程中始终抓住先后天之本,以流通气血精液为关键环节,同时注重温阳宣肺,方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值得与同道分享。

黄褐斑,祖国医学称之为“黧黑斑”,系指面部皮肤的色素沉着性疾患。

出《外科正宗》卷四。

又名面皯黑曾、黧黑黒干黑曾、面尘。

由肾亏火旺,血虚不荣,火燥结滞所致。

多发于面部,以女性多见。

皮损呈黄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大小不一,色枯不泽,境界清楚,不高出皮面[1]。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局部反应,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其病位在皮,病因在内,应采取“外病内治”法。

[2]结合临床,中医认为黄褐斑主要由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血为气滞,气郁化火,上侵头面,或肝脾失调,气血不能上华,或脾失运化,湿浊凝滞,熏蒸面部,或久病伤阴,肝肾阴精亏虚,头面失荣,或虚火上炎,熏灼面部,或房室频繁,劳倦过度等都可产生。

另中医有“无瘀不成斑”之说,瘀乃脏腑虚亏,气机失调所致,故瘀血也是造成黄褐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通过纠正肝脾肾功能失调,促进人体气血精液的流通,健脾补肾,始终抓住先后天之本,流通气血精液为关键环节,同时其创造性提出温阳宣肺的法则,方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现将导师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典型案例1:关某,女,36岁,2012年8月24日初诊。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 黄煌治疗黄褐斑医案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棕色、褐色或黑色的斑点。

它们通常出现在颧骨、鼻梁、额头和下巴等面部区域。

黄褐斑的形成与日晒、遗传、荷尔蒙变化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虽然黄褐斑对健康没有直接影响,但它们会对个人的外貌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许多人希望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 黄煌的治疗方案黄煌,中医师,对黄褐斑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采用中医药的疗法,结合针灸和推拿等手法,成功地治愈了许多患者的黄褐斑。

以下是黄煌治疗黄褐斑的医案。

### 患者信息患者姓名:李女士年龄:45岁主要症状:面部黄褐斑,时有瘙痒感病史:黄褐斑问题已存在两年,使用过一些市售的美白产品,但效果不明显。

### 诊断与治疗根据李女士的症状和病史,黄煌诊断她患有黄褐斑。

基于中医原理,他认为黄褐斑是由体内湿气、血瘀和气滞所致。

因此,治疗的目标是清除湿气,活血化瘀,调理气滞。

治疗方案如下:1. 中药调理:黄煌开具了一剂名为“祛斑汤”的中药方剂,其中包括白芍、川芎、当归等药材。

这方剂能够活血化瘀,调理气滞,达到淡化黄褐斑的效果。

李女士需要每天煮药,按时服用。

2. 针灸疗法:黄煌采用了针灸疗法,主要在面部和身体的特定穴位进行针刺。

这些穴位与黄褐斑的治疗有关,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的新陈代谢。

李女士需要每周进行3次针灸治疗。

3. 推拿按摩:黄煌教给李女士一些简单的推拿按摩手法,她可以在家自己进行。

这些手法有助于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加速黄褐斑的消退。

李女士每天早晚进行推拿按摩。

###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李女士的黄褐斑有了明显的改善。

斑点的颜色变浅,瘙痒感也明显减轻。

她感到非常满意,并决定继续接受黄煌的治疗。

### 注意事项黄煌在治疗过程中提醒李女士注意以下事项:1. 避免阳光暴晒:黄褐斑的形成与日晒有关,因此李女士在户外活动时应注意避免阳光暴晒。

2. 合理饮食:李女士应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湿气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晓 光 . 痰 法 治疗 哮 喘 的 研 究 现 状 及 评 价 [ ] 中 医 药 1代 化 J.
信 息 ,0 5 2 ( ) 7— . 20 ,2 9 : 9
子 1 , 苏 子 1 , 菔 子 1 , 蜕 1 , 梅 5g 紫 5g莱 5g 蝉 2g 乌 1 , 0 g 山楂 1 , 2g 白扁 豆 1 。水煎 服 , d1剂 , 日 2g 2 每
按 射 干麻 黄汤具 有散 寒宣肺 、 降逆化 痰 功效 。 方 中麻 茸 、 辛祛 寒化饮 ; 冬花 、 细 款 紫菀 温肺 止 咳 ; 射
干 、 味下气 ; 夏开痰 分解 其邪 。导 痰汤 具有 燥湿 五 半
收 稿 日期 :0 1 0 3 ; 回 E期 :0 1 0 2 1 — 6— 0 修 l 2 1 — 8一l 5
1 肝 郁气 滞型
加 乌药 、 胡 索 ; 经先 期 、 漓 不 净 , 白头翁 、 延 月 淋 加 秦
皮; 月经 量 多 、 红质稠 , 牡丹皮 、 子 ; 闷 , 厚 色 加 栀 脘 加
[] 世文. 夏 汤加 味治疗支 气管 哮喘 4 4张 半 2例 总 结 [ ] 湖 J.
南 中医 杂 志 ,0 5 1 (0 :36一l1 . 2 0 ,4 1 ) 1 l 39
[] 5 国家 中 医药 管 理 局 . 医 病 证 诊 断 疗 效 标 准 [ ] 南 京 : 中 M .
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9 4 19 .
治 宜温 肺化 饮 、 湿祛 痰 , 燥 给予射 干麻 黄汤 合 导痰 汤
加 减 。处方 : 干 1 , 射 0g 麻茸 1 , 味子 5 g 北 细 0g 五 ,
辛 4 g 紫菀 1 , 冬 花 1 , 半 夏 1 , 甘 草 , 0g 款 0g法 2g 炙
8g 陈皮 1 , , 0g 茯苓 1 , 实 5 g 胆南 星 3g 白芥 2g 枳 , ,
化饮 , 湿祛痰 效宏 力专 , 效果 明显 。 燥 故
参考文献 :
嗽、 咳声 重浊 , 咳嗽 以早 、 为剧 , 流 清涕 , 微塞 , 晚 偶 鼻
纳 食 稍差 。二便 无 异 ,源自质淡 红 , 苔 薄 白, 络淡 舌 舌 脉
紫 。西 医诊 断 : 气 管肺 炎 。 中 医诊 断 : 病 属 寒 。 支 哮
逍 遥散 加减 , 药物 选用 柴胡 、 白术 、 苓 、 茯 当归 、 白芍 、 甘 草 、 荷 。若 为 月经 后 期 , 川 芎 、 母 草 ; 经 , 薄 加 益 痛
黄 褐 斑 是 一 种 常 见 的获 得 性 色 素 沉 着 性 皮 肤
病 。 发 于 面部 , 面 积 对 称 、 小 不 一 、 状 不 规 好 呈 大 形 则、 黄褐 或淡 黑色 的斑 片 , 自觉 症 状 , 发 于 中青 无 好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l 第 2 O月 4卷 第 l 0期
T M R aO tbr 0 1V 12 o 1 C e. coe 1 o.4N .0 2
用 中 、 药 治疗 后 , 状 改善 仍 不 明显 。现症 状 : 西 症 咳
豁痰 、 气开郁 功 效 , 中胆 南 星燥 湿 化 痰 , 行 方 祛风 散 结, 枳实 下气行 痰 , 共为 君药 ; 半夏 功专 燥湿 祛 痰 , 橘 皮行 气化 痰 , 为 臣 药 , 助 君 药 加 强 豁 痰 顺 气 之 均 辅 力; 茯苓 渗湿 , 甘草 和 中 , 为佐 使药 。全 方合 用 , 温肺
关 键 词 : 褐 斑 /中 医 药 治 疗 黄
4个 月 , 经前 斑 色加深 、 乳胀 痛 、 胁 痞 胀 , 谷 不 双 胸 纳
中 图 分 类 号 :7 8 4 R 5 . 2
文 献标 志 码 : B
香 , 质 暗红 , 薄 白或 薄黄 , 弦或 弦 细 。证 属 肝 舌 苔 脉
郁 化火 , 气滞 血瘀 。治 宜疏 肝解郁 , 瘀 消斑 。方 选 化
( 辑 马 虹 ) 编
文章 编 号 : 0 6 1 ( 0 1 1 0 5 0 1 1— 9 0 2 1 )0— 0 8— 3 0

临 床 经 验

中医辨 证 治 疗 黄 褐 斑 经 验
张 志荣
( 临汾 市 尧都 区 中 医皮肤 病 医院 , 西 临汾 0 10 ) 山 400
20 2. 0
间痰鸣 , 咳嗽 声音 均 明显 减轻 , 纳食 仍 少 , 时流 唯 鼻 清 涕 , 起微 鼻塞 , 晨 舌淡 红 , 苔薄 白, 络淡 紫 。效不 脉
更 方 , 方加 辛夷 花 1 再 进 1剂 , 服 法 同初 诊 。 上 2g 煎 服 药后 , 诸症 渐愈 。
年 女性 。该 病可 归为 中 医学“ 黑斑 ” “ 斑 ” “ 黧 、肝 、 蝴 蝶 斑 ” 畴 。 中医 学 认 为 , 褐 斑 的 发 生 与 肝 、 、 范 黄 脾 肾 3脏 功能 失调 有关 , 临床 治疗 多从 此 3脏 着 手 , 采用疏 肝解 郁 、 脾 除湿 、 补 肝 肾的 内治 法则 , 健 滋 根 据“ 无瘀 不 成 斑 ” “ 、 治斑 不 离 血 ” 的理 论 , 活 血 化 以 瘀 贯 穿于 治疗始 终 , 从而使 脏腑 气血 运行 条 畅 , 血 养 荣 面 。笔者 根据 多 年 临床 经 验 , 常将 该 病 辨 证 分 为 肝 郁气 滞 、 脾失健 运 、 肾阴虚 3型进 行论 治 。现 将 肝 中 医辨证 治疗黄 褐斑 经验 介绍 如下 。
3~ 5次 , 次 2 3 L 每 0~ 0m 。二诊 : 服上 方后 , 嗽 , 咳 喉
[ ] 立 群 , 良倚 . 气 管 哮 喘 的 中 医 治 疗 概 述 [ ] 江 西 2蓝 刘 支 J.
中 医 药 ,0 3 3 ( 2 : . 2 0 ,4 1 ) 4 7
[] 鹏. 医 哮 病 学 [ . 京 : 国 医 药 科 技 出版 社 , 3王 中 M] 北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