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合集下载

脸上长斑,源于血瘀?“血府逐瘀汤”活血消斑,令人深思

脸上长斑,源于血瘀?“血府逐瘀汤”活血消斑,令人深思

脸上长斑,源于血瘀?“血府逐瘀汤”活血消斑,令人深思夏天到了,你脸上的黄褐斑是不是又加重了?今天这篇文字我们来聊一聊黄褐斑的这些事儿吧。

在众多的皮肤问题中,黄褐斑应该算是较为棘手和难缠的一类病症。

经常看到大家的评论在问,“医生,我脸上有黄褐斑应该怎么治?”你这么问我应该怎么回答呢?黄褐斑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我不能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好下结论。

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段时间情绪长期的处于压抑或是易爆易怒的状态下。

我们常说无淤不成斑,瘀斑必有瘀,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句话又点太肯定了,但是不论是从中医亦或是西医的角度来看黄褐斑都是与自身的血液有很大关系的。

这么说,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明白,那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993年的《新中医》曾刊载过这么一个故事,我也是偶然看到的。

故事主人公,张姓女子,37岁,受到刺激后面部开始出现黄褐斑,斑点呈对称状,看上去想蝴蝶的形状,一开始的时候女子并没在意,后来越战越多,面积也越来越大,而且患者在日晒后,斑点还有加重的情况。

患者很痛苦。

总不能不见阳光啊!于是,她准备投中医试试。

当时中医的诊方记载症见:女子脉象弦而细涩,舌色紫暗,月经量少、延后、色黑。

医家开了一张方子。

香附、当归、益母草、刘寄奴各15克,川芎、桃仁、红花、菊花、甘草各10克,柴胡、赤芍、郁金、怀牛膝、白芷各12克。

水煎服。

据报刊记载,女子在用药10剂以后,脸上的斑就有所减轻,继续投用35剂后,面部的色斑就完全消失了。

报刊中记载的这个方剂其实就是血府逐瘀汤的化裁,用于化瘀活血和疏肝行气的。

血瘀问题解决,皮肤能够得到血液的滋养,色斑自然会慢慢消散。

现在也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人知道自己是血瘀引起的色斑,但是就是不太习惯用中药,应该怎么办呢?其实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中成药对于黄褐斑的治疗比较有效,常见的有羊丹肽。

这是临床医学比较常用的祛斑药,成分也是选用了羊胎粉、丹参等一些中药材。

像丹参这类的成分就是起到了活血化瘀的作用据《本草纲目》记载丹参“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黄褐斑是一种多发生于面部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俗称肝斑、妊娠斑,临床表现为呈对称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形状及大小不一,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原因和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一般认为与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有关。

另外,内分泌功能紊乱、皮损区微生态失衡、微量元素含量异常、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遗传因素、日光照射等均会诱发黄褐斑的发生。

在治疗上,目前尚无满意的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5月,笔者采用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并检测了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30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均来自门诊,设为治疗组,临床症状黄褐斑均呈褐色略青,轮廓易辨,对称分布于眼周、颜面,并伴有胁肋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女子月经不调或痛经,经血带有血块,舌质暗,脉弦或细涩。

排除高血脂、冠心病、肝、肾等系统疾病,就诊前1个月未服过抗氧化剂药物;对照组30例来自学生自愿者,均无黄褐斑皮损及遗传免疫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活血疏肝汤加减,其基础方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熟地、赤芍、丹参、甘草。

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病情加入引药入面部的白芷、白僵蚕、白附子,热盛加入丹皮、栀子等,肾虚、精血不足,加女贞子、菟丝子、何首乌等,湿盛加薏苡仁、荷叶等,瘀血严重可酌加大黄、土鳖虫。

每日1剂,早晚分服,8周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分别记录所有患者临床指标。

1.3 疗效判定和标准: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进行评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

治疗黄褐斑,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治疗黄褐斑,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治疗黄褐斑,可选用血府逐瘀汤中医书友会第1981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黄褐斑的文章我们发过一篇:我的黄褐斑治验(自拟方,附医案),本文是另一位作者的经验,可参考。

(编辑/王超)黄褐斑案作者/吴建华冯某,女,30岁。

主诉:面部黄斑丛生1年。

患者平素多情志不畅。

约1年前面部出现黄斑,经外用祛斑霜和口服美容养颜药物3个多月,并无寸效。

刻诊:整个面部泛发黄斑,斑块大小不等,最大者如绿豆大,以两额部为重,触之不凸起,压之不退色,经期错后7~10天,有暗红血块,5~7天乃尽;经行时乳房及腰腹部刺痛不已,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腻,脉弦涩。

辨证:血瘀气滞,滞阻脉络。

治法:化瘀理气,畅达络脉。

方药:方拟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当归15g,川芎15g,熟地黄20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桔梗10g,枳壳15g,柴胡10g,土鳖虫10g,全蝎3g,桂枝15g,甘草10g。

嘱服7剂。

药尽而经来,黄斑渐退。

继服5剂,黄斑日渐退尽。

此后经水调畅,伴随症状也未见再发。

多次随访,黄斑未有复发。

意高按:黄褐斑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所致的皮肤病。

皮损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额颊部,边缘一般较明显,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无主观症状和全身不适感,生气、熬夜、劳累可加重皮损。

中医学认为,络脉在人体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为血气汇聚之处;多种原因引起脏腑气血失调,营卫失和,日久瘀血郁阻面部络脉,黄褐斑由此便产生。

这就好比水塘,如果长期水液不流动,水就会变质、变脏、变黑甚至变臭,此时若能使水液流通,则旧去新来。

水液会重新变得清新秀丽,这也就是所谓的“流水不腐”。

显然,黄褐斑是络病的一种。

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曾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

这就是著名的“久病入络”理论。

经后世医家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证实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血瘀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加显著。

杨志波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杨志波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杨 志波运用 活血化瘀法 治疗 黄褐斑经验
徐 庆 ,杨 志 波
( 1 .湖南 中 医药大学 2 0 1 0级硕 士研 究生 ,湖 南 长 沙 4 1 0 0 0 7 ;
2 .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 医院皮肤科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5 )
[ 中图分 类号 ]R 2 4 9 . 7 [ 文 献标识 码 ]B [ 文 章编号 ]1 0 0 4 - 2 8 1 4( 2 0 1 3 ) 0 7 — 5 8 1 — 0 2
当归 、 川 I 芎活血化瘀 , 黄芪 、 白术 、 山药 以补脾 胃之气 , 黄柏 、 黄芩清热利湿 , 茯苓 、 薏苡彳 _ 利水渗湿健脾 , 泽泻利水渗湿 。 皮损久不能消退加红花 、益母 草、丹参 。
气血 亏虚证 。斑色浅 褐 ,晦暗 无光泽 ,肤 色苍 白,伴 有头晕 目眩 ,倦 怠乏力 ,唇爪苍白无华 ,月经量少或闭经。
实 用中医药杂志 2 0 1 3 年7 月 第2 9 卷7 期 ( 总第2 4 6 期)
J OUR NAL OF P RAC  ̄C AL TR AD I T I ONAL C HI NES E ME DI C I NE 2 0 1 3 . Vd. 2 9 No . 7
治宜益气养血 ,活血化瘀 。方用桃仁 四物汤合归脾汤加减 。 益母 草 3 0 g ,红花 6 g ,桃仁 6 g ,川 芎 1 0 g ,黄芪 l O g ,当归
1 0 g ,党参 1 0 g ,白术 l O g ,茯神 1 5 g ,甘草 6 g 。益母 草 、桃 仁 、红花以活血祛瘀 为主 ,当归助活血之力而补血 ,党参 、 白术 、茯神健 脾安 神 ,川 I 芎 活血行 气 ,黄 芪益气生 血 ,甘
虚火上 炎 ,虚 热 内蕴 ,郁 结不 散 ,阻 于皮 肤所致 ;或肝郁 气滞 ,情 志不 畅 ,气郁 化热 ,血 癖于 面 ,灼伤 阴血 ,以致

黄褐斑,就是“淤血斑”!千年化瘀方,血通了,斑消了,请细学

黄褐斑,就是“淤血斑”!千年化瘀方,血通了,斑消了,请细学

黄褐斑,就是“淤血斑”!千年化瘀方,血通了,斑消了,请细学(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跟你聊聊黄褐斑。

我以前反复说过,任何皮肤上的问题,说到底,都是体内环境失衡的表现。

黄褐斑,也是如此。

这么多年来,我有一个深刻体会——黄褐斑比较严重的女性,你问她月经,往往是有块的。

你再看她的脉象,往往偏涩。

这就说明,她有淤血。

淤血,是导致人家脸上长黄褐斑的原因。

这种认知的形成,和我从前的学习经历有关。

我们当初在研习桂枝茯苓丸临床治验的时候,就看到过这么一张医案。

说有一个女子,年龄20岁,姓杨。

这个人,从大概一年前开始,眼睛下头、鼻梁两侧,就有黑色的斑了。

一开始,颜色还比较淡。

不细看,看不出来。

后来,这个斑的颜色逐渐加重,范围逐渐增大。

患者觉得不好,就到医院皮肤科看。

结果,被诊断为黄褐斑。

各种药,各种治法,试了个遍,效果都不好。

后来,此人决定另辟蹊径,投中医治疗。

刻诊,见患者面颊和鼻梁周围,有黑斑,好比蝴蝶一样。

颜色看上去,和撒了一层煤灰差不多。

看舌脉,发现脉象沉弦而略涩,舌质淡,苔白。

仔细询问月经,患者说,月经里有块,而且块还不少,经血色紫暗,一旦来月经就肚子疼。

这现象,已经有差不多两年了。

平时,患者则表现为右侧胁肋的满闷,经前乳房会跟着发胀。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

这个方子,特别简单,却直击根本。

但见——茯苓12克,丹皮、桂枝、白芍、桃仁各9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这么简单的东西,能治黄褐斑?患者心中疑惑。

医家笑而不答,嘱咐尝试服用一段时间再说。

结果如何?患者连用15剂以后,脸上黄褐斑消退明显。

而且,月经来潮之时,腹痛不见了,血块也少了,从前胁肋和乳房的胀痛也基本消失。

此后,原方保持不变,再投15剂。

患者最终诸症悉平,脸上的黄褐斑消失。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蓝胡慧;张海燕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06(28)10
【摘要】黄褐斑,又称肝斑,好发于颜面部,呈对称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形状
大小不一,枯黯无光泽,日晒后加重。

西医以黑色素增生,沉着于面部为主要病理特征,故在治疗上以阻止黑色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为目的,多采用外治法。

中医学认为气血亏乏、瘀血阻滞是黄褐斑的一个基本病理特点,面部黧黑是血瘀证的指征之一。

而黄褐斑的患者硫氢基(SH)水平升高,活
血化瘀的中药有改善体内环境,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SH下降,有改善内分泌紊乱的作用。

所以.在治疗上主要采用活血化瘀,兼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滋阴补肾。

临床上常用当归、香附、白芍药、枸杞子等疏肝解郁药,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等理气健脾药,制何首乌、阿胶、杜仲、菟丝子等滋阴补肾药。

【总页数】2页(P753-754)
【作者】蓝胡慧;张海燕
【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理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研究
2.杨志波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3.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4.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5.用活血化瘀法治疗49例黄褐斑患者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琦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血府逐淤汤加玫瑰花、泽兰、菟丝子、白芷)

王琦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血府逐淤汤加玫瑰花、泽兰、菟丝子、白芷)

王琦以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血府逐淤汤加玫瑰花、泽兰、菟丝子、白芷)I导读:黄褐斑让很多女性苦恼,其病情缠绵,很难根治。

王琦教授从体质观点出发,认为黄褐斑的形成多与血瘀体质有关,自拟了玫瑰祛斑汤,内外兼调,效果不错。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编辑/盒子)王琦治黄褐斑的经验作者/俞若熙、王琦等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沉着斑,无自觉症状,好发于女性、中青年。

中医称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现代医学研究该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改变(尤其女性妊娠或产后)、某些药物、慢性疾病以及外界刺激有关。

王琦教授对黄褐斑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用药特点,现整理如下。

斑多缘于血瘀质血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其特征为瘦人居多,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平素面色晦黯,皮肤偏黯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黯淡或紫,舌质黯有瘀点,或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

还可能伴随眼眶黯黑,鼻部郁滞,发易脱落,肌肤干或甲错,女性多见痛经、闭经、经色紫黑有块、崩漏。

易患出血、癥瘕、中风、胸痹等病。

《诸病源候论》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血气不调,致生黑皯”。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管是内在痰饮还是外受风邪,最终导致气血失调而生黑皯者,究其原因是由于体质的内在本质。

黄褐斑的主要病机是以血瘀体质为本,气滞血瘀为主要原因。

而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经、胎、产、乳都以血为用,所以比男性更易为血瘀质。

气滞、寒凝、热灼、津伤、痰湿等皆可导致血瘀,其中最主要的是肝郁气滞,多数患者由于压力大、心情抑郁或焦虑紧张,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肝郁化火灼伤阴血,皆可致颜面肌肤失养,色素沉着,积为黯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载:“原于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

”忧思伤气,气机失和,肝失疏泄,郁而化热,灼伤津液,血行不畅,致使颜面气血郁滞,从而为瘀,瘀在面部而成本病。

中医化瘀法治疗黄褐斑

中医化瘀法治疗黄褐斑
2 0 2 2) l 3 l 4 0 0, 0( : 8 一 8 .
芷、 白僵 蚕 、 芎 能 抑 制 酪 氨 酸 酶 活性 及 吸 收紫 外 川 线 具 有 防晒 作用 。本研 究 除外 用 复方 杏 仁面 膜 外 ,
同时给 予 内服 维生 素 C和维 生 素 E ,而维 生素 C是

[] 明 斌 , 思 平 , 玲 , . 方 祛 斑 霜 治 疗 黄 褐 斑 临 床 疗 效 及 皮 3淡 王 周 等复 肤 镜 检 查 [] J.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皮 肤 性 病 学 杂 志 ,0 3 2() 20, 3:
推广 价 值 。
[ 参考 文献]
现 代 药物 学研 究 当归有 抗 促性 腺激 素作 用 , 其 主 要 成 分 阿 魏 酸 可 抑制 垂 体分 泌 黄 体 生成 素 和 催 产 素 , 抗促 性腺 激 素释 放 , 制 酪氨 酸 酶活 性 , 拮 抑 防
止 酪氨 酸氧 化 形成 黑素 , 制黑 素形 成 。另 外 , 抑 白
维普资讯
中 国美 容 医 学 20 0 7年 5月 第 l 第 5期 C iee ora o sht dcn . y2 0 .o.6N ・ 6卷 hn s u l f tei Me i eMa.0 7V 1 .o J n Ae c i 1 5
[] 严 , 文元. 褐斑 的现代 诊 治[ . 6鲁 朱 黄 J 中华皮肤 科杂 志 ,0 2 3 ] 2 0 ,5 [ 收稿 日期]0 70 一8[ 回 日期]0 70 —2 20.l 0 修 2 0 —40
编 辑 / 阳利 李
中医化 瘀 法 治疗 黄 褐斑
冯居 秦
( 西安 海棠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 08 1 3) 0
为 3 . 8岁 , 64 病程 7个 月~2 年 。将 患者 随机 分为 5 两组 : 疗组 和对 照组 。 治 治疗组 1 0例 , 0 年龄 2  ̄5 5 7 岁 ,平 均 为 3 . 3岁 ;对 照 组 5 73 0例 ,年 龄 2  ̄5 5 1 岁, 平均 为 3 . 8岁 。患者 皮损 多 以较 大斑 片 为主 , 47 多发 生在 面 颊 部 、 鼻部 、 部 等 , 色 呈 深 褐 、 褐 颧 颜 灰 或 黑褐色 , 分患 者伴 有毛 细血管 扩 张 。 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 , 怠乏力 ,唇爪 苍 白无 华 ,月 经量 少或 闭 经 , 倦 舌
淡 苔少或 苔薄 白、 舌有 少量瘀 斑 , 脉细弱 。给予 桃红 四物汤合 归脾 汤 。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1月 第 2 4卷 第 1期
T M e.aur 0 1V 1 4N . C R sJn a 2 1 o. o 1 y 2
3 病 案举例 患者 , ,4岁 ,0 9—0 女 3 20 5—2 0初 诊 。 主诉 : 双
细胞 功能方 面 能产生 协 同作 用 。
参考文献 :
颧 部 出淡褐 斑 1年 。现 病 史 : 1年 前 不 明原 因颧 部
出现小 片淡 褐斑 , 治 疗 , 右侧 色 斑 较 左侧 为重 , 未 现
C ie e Jun lo h mia n ie rn , 0 5, 6): hn s o r a f C e cl E gn eig 2 0 1 3(
7 71— 7 75.
早在 9 0年代 就有 人通 过收集 2 0年 间 中药 内治
黄褐斑 的文 献及 古籍 资料 , 过 聚类分 析发 现 , 所 通 在 有 处方 中活 血 化 瘀 药 出现 的频 率 是 最 高 的‘ 。汪 家 弱等 对近 年 2 8篇 相 关 文 献 的分 析 显 示 , 瘀 7 血 证 是近 年黄褐 斑 临床辨 治 的主要证 型之 一 。大量 实 验 研究 表 明 , 活血 化瘀 类 中药 复 方 主要 通过 改 善 内
胡疏 肝散或 逍遥 散治疗 。
23 补 气健脾 活血化瘀 .
还充分肯 定 了血 瘀 病机 在 皮肤 病 中的 重要 地 位 , 明 确 提 出“ 白癜 风 , 血瘀 于皮 里 ” “ 、 紫癜 风 , 血瘀 于 肤
里” 等理 论 , 为 活 血 化 瘀 法治 疗 多种 皮 肤 病 的理 成
2 5 益 气 养 血 活 血 化 瘀 .
该法 多用 于素体 虚弱或 反复 流产 的 中青 年女性
患者 , 色浅 褐 , 暗无光 泽 , 色苍 白 , 斑 晦 肤 伴有 头晕 目
要 因素 , 而且本 病 以面色黧 黑为 主要表 现 , 是血瘀 正 证 的指征 之一 。故 临 床治 疗 本 病应 注 重 活 血化 瘀 , 根据患者 具 体 情 况 分 清 主 次 、 重 , 活 血 化 瘀 为 轻 或
任 设通 窍活 血汤 以行头 面 瘀 滞 之气 血 , 未 如 治疗 虽 白癜 风般 明言 , 切 中气滞血 瘀病 机 , 活血 化瘀 药 但 且 的应用 甚合 “ 病必 瘀 、 病人 络 ” 论 , 血 络 通 久 久 理 凡 畅 、 血条 达 , 肌肤 瘀 斑 自去 , 于 临证 黄 褐 斑 时 气 则 故
张 步 鑫
( 南省 中 医院皮肤科 , 南 郑 州 4 0 0 ) 河 河 5 0 2
关键 词 : 血 化瘀 法 活 黄 褐 斑 /中 医 药 疗 法
主, 或在其 他治法 中辅 以活 血化 瘀 , 以切 合病 机 、 提 高 临床疗效 为 根本 目的 。
2 1 补 肾活 血 化 瘀 .
致使气 机不 畅 , 气血瘀 滞 于脉络 , 面失 于濡 养则是 颜 发病关键 。国 内早有 学者 报告血液 流变 学改 变与黄 褐斑 的发生关 系密 切 , 提示 血 瘀 是 黄 褐 斑 的重
舌质偏 红或紫 暗 、 苔黄 而腻 , 舌 脉弦数 或濡数 。给 予 通窍活 血汤合 龙胆泻 肝汤 治疗 。
临床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 【] 中国皮肤性 病学 杂志 , J.
2 0 1 ( ) 3 8—3 9 0 4,8 6 :6 6.
[ ] 继 刚 , 鉴 植 , 仁 美 , . 斑 胶 囊 治 疗 黄 褐 斑 的 实 6周 汪 陈 等 祛 验 研 究 [ ] 湖 北 中 医 杂 志 ,0 6 2 ( ) 1 J. 20 ,8 5 :5—1. 7
桃 红 四物汤合 六味地 黄丸 或金 匮 肾气 丸治疗 。
2 2 疏 肝 理 气 活血 化 瘀 .
活血化 瘀思 想起 源 于《 黄帝 内经 》 “ 血 ” 的 气 理
论, 至东 汉 张 仲 景 在 《 匮要 略》中 首 次 明确 提 出 金 “ 血” 名 , 瘀 病 并详 细指 出了瘀 血 的 主要 症 状 、 脉象
鳖 甲煎丸 、 桂枝茯 苓 丸 、 当归芍 药 散 等 著名 方 剂 , 初 步 构建 了血 瘀 证 框架 。《 医林 改 错 》中对 血 瘀 证 和 活 血化瘀 法 进行 了 较 为 系 统 、 善 的论 述 , 举 了 完 列 5 0多 种血瘀 证 , 创立 了 2 2首 活血化瘀 方 、2种具 体 1
[ ] 新 瑜 , 光 平 , 利 , . 性 黄 褐 斑 患 者 的 血 清 酶 学 1林 周 李 等 女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初 步 分 析 [ ] 临 床 皮 肤 杂 志 ,9 7 2 J. 19 ,6
( ):5 6 3 9.
边 界不 清 , 面黄 少 华 , 纳眠 尚可 , 淡红 , 薄 白 , 舌 苔 脉 弱 。诊断 为黄褐 斑 , 属气滞 血瘀兼 血虚证 , 宜养 血 治 活血 , 方 : 仁 1 , 花 1 , 归 1 , 芍 处 桃 0g红 0g 当 5g 白 1 , 8g 川芎 1 , 2g 熟地 黄 2 , 叶 1 , 0g 桑 0g 白僵 蚕 1 , 5g 玫瑰 花 9 g 甘草 5 g 5剂 , 煎 。配 合 丹 参 注射 , 。1 水 液足 三里穴 位注 射 , 周两 次 ,尿素维 E软膏 外用 。 每 二诊 : 斑 减轻 , 本 不显 , 尖 红 , 白 , 色 基 舌 苔 脉沉 。守 上方加 栀子 1 , 服 1 0g 继 5剂 。三诊 : 侧 色 斑基 本 左 消退 , 侧亦 变 淡 , 右 少寐 多 梦 , 黄不 华 , 淡 红 , 面 舌 苔 薄 白 , 右 弱 , 可 。守原 方 去桑 叶 、 草 加生 黄 芪 脉 左 甘
中医研 究
21 0 1年 1月 第 2 4卷
第 1期
T M R sJnay2 1 o.4N . C e.au r 0 1V 1 o 1 2
文章 编号 :0 1— 9 0 2 1) l 05 0 10 6 1 (0 10 一 02— 2

临 床 经 验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黄褐 斑 经 验
妇 、 各科 均有莫 大启迪 。近年来 , 儿 活血 化瘀 法及药 物在皮 肤病 临床 中 的应用 也 日益 引起 人 们 的重 视 , 并取 得 了较好 疗 效 。笔者 不 揣 冒昧 , 就 活 血 化瘀 现 法在 黄褐斑 临床 中的应用赘 述一二 , 以抛 砖 引玉 。
1 活 血 化 瘀 法 概 述
中 图 分 类 号 : 7 84 R 5 . 2
文献 标 志 码 : B
活 血化瘀 法在 中医学 中具 有 渊 源 的 历史 , 其 尤 王清任 著《 医林 改 错 》 是 极 大地 丰 富 了活 血 化 瘀 更 法 的内容 , 使其 得 到更 加广泛 的应用 , 于后 世 内 、 、 外
该法 多用 于青年 女性患 者 , 色黄 褐 , 斑 以颧 部 和 口周 为主 , 灰尘 固着 日久未 洗 , 体消 瘦或体 胖虚 若 形 弱, 伴有 肢体倦 怠 , 气懒 言 , 谷不香 或刻 意少食 , 少 纳 胸膈 、 脘腹 痞胀 不适 , 舌质淡 红胖 嫩 , 有齿痕 , 边 或兼 见瘀 点瘀 斑 , 薄 白微 腻 , 濡 弱 。给予 通 窍活血 汤 苔 脉
合 四君子 汤治疗 。
24 . 泻 热 利 湿 活 血 化 瘀
论基础 , 堪称皮 肤病 病 因病 机 研 究 和治 疗 上 的一 个
里 程 碑 , 后 世 产 生 了 巨大 的 影 响 。 对
2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黄 褐 斑
黄褐斑 属 中医学 “ 蝴蝶 斑 ” “ 、 黧黑 斑 ” “ 、 面尘 ” 范畴 。该病病 机复 杂 , 医学认 为与遗 传 、 西 内分泌改
和治疗原 则 , 创立 了抵 当汤 、 下瘀 血 汤 、 大黄 牡丹 汤 、
该 法多 用于青 中年 女性患 者 , 色偏 青褐色 , 斑 弥 漫性分 布 , 大小 、 其 深浅 与患者 情绪及 月经 周期 的关
系非 常密切 , 伴有情 志抑 郁 , 眩晕耳 鸣 , 口苦而干 , 经 前乳 房胀痛 , 急躁 易怒 , 胸胁少 腹胀 痛 , 叹息 , 善 月经
该 法 多用 于伴 妇 科炎 症 的青 年 女 性患 者 , 色 斑 晦暗 , 以两颊 为主 , 常伴有腰 腹 痛 , 干 口苦 , 自觉 咽 或
有 热 、 躁 , 血 晦 暗 , 下 浓稠 色 黄 , 至 有异 味 , 烦 经 带 甚
变、 某些 药物 、 慢性 疾 病及 日光 照射 有 关 , 疗 重点 治 在于 阻滞 黑 色素 的增 生 , 抑制 黑 色 素小 体 的形 成 和 促进分 解等 方面 。 中医学 认为该 病 的发生 主要在 于 各种原 因导致 肝脾 肾功 能失 调 , 肝 郁 、 虚 、 的 中老 年 妇女 、 娠后 妊 或 反复 流产 的年青妇 女患 者 。斑 色偏 深褐 、 黑褐色 , 以两颧 、 额部及 鼻梁 为主 , 常伴 头晕 目眩 、 眼干耳 鸣 、 腰膝酸 软 、 怕冷 或 午后 潮 热 、 功 能 减退 等 , 质 淡 性 舌 紫或兼见 瘀点瘀 斑 , 苔少 , 脉沉 细数或 细涩 等 。给予
1 —9.
[ ] 家 珥 , 家 旭 , 晓 丹 . 医 药 对 于 黄 褐 斑 辨 治 的 统 计 4汪 陈 吴 中 与 分 析 述 评 [ ] 中 国 医 药 导 报 ,0 7 4 1 ) 8 J. 20 ,(4 :2—8 . 3 [ ] 克 英 , 立 芳 , 广 松 . 方 活 血 化 瘀 汤 治 疗 黄 褐 斑 的 5万 罗 余 复
治则 , 立 了较 为 完 善 的理论 和治 疗 体 系 。王清 任 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