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_周宝宽
黄褐斑辨证论治

黄褐斑辨证论治黄褐斑多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既有气滞血於实证,又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之虚证,通过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目的。
1.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由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气滞,气滞血淤,气血运行不畅,肝经郁热化火,与体内湿邪熏蒸于面而成;脾主运化,脾虚不能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日久必致气血两虚,肌肤不能濡养而成,肾主水,肾水不足不能制火,湿热内蕴,郁结不散而成。
三脏功能相互影响,血虚必致血淤,肝经郁热化火,灼伤阴津,日久必致肝肾阴虚,既有气滞血淤实证,又有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虚证。
2.辨证论治2.1肝郁气滞,肝经郁热表现为颜面晦暗及浅褐色斑片,一般见于初起阶段,症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乳房胀痛,月经延迟,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兼清郁热,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30g,当归15g,柴胡15g,茯苓30g,杭芍30g,炒白术15g。
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15g,乳房胀痛者加川楝子15g。
2.2气滞血淤表现为面部色斑颜色较深,长斑日久,症见少腹痛痛,胸胁刺痛,月经延后,量少色黑或有血块,舌质红,舌边可见瘀点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消斑,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30g,川芎30g,三棱15g,莪术15g,当归15g。
腰膝酸软加上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痰多者加杏仁15g、冬瓜仁30g。
2.3肝肾阴虚表现为颜面黧黑,每逢经期色斑加深,日久不退,症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心悸不宁,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弦细;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茯苓30g,泽泻30g,枣皮15g,淮山15g,丹皮15g,生地30g,枸杞15g,女贞子30g,旱莲草30g,百合30g,玉竹30g。
月经不调加益母草30g。
2.4气血亏虚表现为面色晦暗无华,色斑勿浅勿深,症见少气无力,心悸失眠,月经量少,色淡,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方选归脾汤加味:炙黄芪30g,当归20g,太子参30g,炒白术20g,灸甘草10g,元肉20g,枣仁15g,木香10g,阿胶20g,熟地30g。
【黄褐斑:名医经验】

【黄褐斑:名医经验】治疗原则黄褐斑的中医治疗总则是疏肝健脾补肾、理气活血化瘀。
一般可分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阻、肝肾阴虚四个证型。
肝郁气滞证:面部青褐色斑片,或浅或深,边界清楚,对称分布于两颧周围,性格急躁或抑郁,喜嗳气;女子或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脉弦。
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血,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香附、郁金、丹皮、川芎等。
气滞血瘀证: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色泽较深;急躁易怒,胸胁胀痛。
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当归、红花、柴胡、桃仁、川芎、赤芍、香附、白芍、丹参、生地等。
脾虚湿阻证:面部淡褐色斑片如尘土,或灰褐色,边界不清,分布于鼻翼,前额及口周;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脘腹胀满,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缓。
治宜健脾理气,祛湿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白术、茯苓、当归、党参、薏苡仁、黄芪、川芎、白芍、陈皮等。
肝肾阴虚证:面部黑褐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分布于两颧、耳前和颞部,伴有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涩、月经不调,五心烦热,舌淡红少苔,脉沉细。
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物女贞子、熟地、当归、山药、旱莲草、丹皮、山茱萸、菟丝子、生地、枸杞等。
名医经验总结1张池金教授采用疏肝理气、益肾填精、养血健脾之法,自拟“祛斑养颜汤”治疗黄褐斑。
组成:柴胡10g,赤芍15g,当归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炒白术10g,防风6g,山茱萸15g,黄精15g,沙苑子15g,佛手10g,香附10g,前胡10g,白薇10g,白僵蚕10g,郁金10g,珍珠母20g,甘草10g。
加减:急躁易怒者,加生龙骨15~20g,生牡蛎15~20g;月经量少者,加益母草10~15g;夜寐不安者,加合欢皮10~15g,柏子仁10~15g。
30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张志荣(临汾市尧都区中医皮肤病医院)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好发于面部,呈面积对称、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黄褐或淡黑色的斑片,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该病可归为中医学“黧黑斑”、“肝斑”、“蝴蝶斑”范畴。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多从此3脏着手,采用疏肝解郁、健脾除湿、滋补肝肾的内治法则,根据“无瘀不成斑”、“治斑不离血”的理论,以活血化瘀贯穿于治疗始终,从而使脏腑气血运行条畅,养血荣面。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常将该病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肝肾阴虚3型进行论治。
现将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经验介绍如下。
1 肝郁气滞型临床表现:颜面部呈分布对称的黄褐色斑片,以面颊、目周为著,境界清楚,斑色发青,烦躁易怒,情志不遂,精神抑郁,女子月经前后不定期且连续3一4个月,经前斑色加深、双乳胀痛、胸胁痞胀,纳谷不香,舌质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化瘀消斑。
方选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薄荷。
若为月经后期,加川芎、益母草;痛经,加乌药、延胡索;月经先期、淋漓不净,加白头翁、秦皮;月经量多、色红质稠,加牡丹皮、栀子;脘闷,加厚朴、陈皮、木香。
例1 患者,女,33岁,2008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颜面起斑2年,加重半年。
患者2年前因心情抑郁始发面部黄褐斑,曾自行外用祛斑化妆品,无效,近半年来明显加重,遂前来就诊。
现症:鼻背、双颧可见黄褐色斑片,境界清楚,形如蝴蝶,平素烦躁易怒,易生气,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月经后期,经色暗红、血块多,胸胁痞胀,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
治宜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给予逍遥散加减治疗,处方:牡丹皮15 g,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5 g,熟地黄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柴胡10 g,郁金10 g,薄荷6 g,香附10 g,益母草15 g,白术10 g,茯苓15 g,白僵蚕15 g,炒酸枣仁15 g,甘草6 g。
多形红斑外治验案_周探

210第15卷 第1期 2013 年 1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1 Jan .,2013多形红斑又称渗出性多形红斑,是一种以靶形或虹膜状红斑为典型损害的自限性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属于中医的“猫眼疮”“雁疮”范畴。
好发于春秋季节,女性多于男性,10~30岁者为高发病率人群。
多形红斑之因多为风、热、寒、湿、毒、瘀、郁。
治疗有诸多方法与方药,内治有效,外治也理想。
周宝宽主任医师自拟诸方外治多形红斑,疗效显著。
现将经验以医案形式总结如下。
1 湿热毒蕴结案陈某,女,39岁。
2010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双手背起椭圆形红斑5 d。
现病史:5天前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继而双手背出现对称分布的圆形及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红斑直径多为0.5~1.5 cm,境界清楚,向周围扩大,口服扑热息痛及外涂皮炎平软膏,热渐退,皮疹仍发展,现来协和中医门诊求治。
诊见:双手背及前臂伸侧散在红斑,大者如1元钱硬币大,小者如1分钱硬币大,为水肿性红斑,界限较清,中央颜色紫红,形如虹膜状,可见少量水疱,瘙痒,微热口渴,关节肌肉疼痛,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多形红斑。
中医诊断:猫眼疮。
辨证:湿热毒蕴结肌肤。
治法: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疏风消疹。
方药:自拟疏风解毒消斑汤外洗。
组成:金银花、连翘、蝉蜕、防风、荆芥、苦参、马齿苋、白术、茯苓、泽泻、知母、葛根、甘草各10 g。
水煎外洗及浴足,2次/d,每次30 min。
疏风消斑膏外涂。
组成:防风、荆芥、柴胡、浮萍、牛蒡子、野菊花、黄柏、地肤子、蛇床子、苦参、当归、丹参、甘草各10 g。
将上药粉为细末过筛,用白凡士林为基质调成30%软多形红斑外治验案周探1,周宝宽2(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摘 要: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用中药外治多形红斑经验。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0), 16792-16796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3.13102351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姜晓涵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9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4日摘要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局限性对称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严重影响当今女性生活,易诊难治,并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中医认为,黄褐斑多因肝郁不畅,阻滞肌肤;或肝肾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滋养面部;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生最后导致黄褐斑。
目前,西医对于黄褐斑的治疗主要以口服苯二酚、维甲酸和激光治疗为主,但是单纯应用西医治疗的疗效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疗法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治疗方法,已被众多临床观察有确切的疗效。
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进行综述如下。
关键词黄褐斑,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Chloasm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ohan Jiang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Sep. 25th, 2023; accepted: Oct. 19th, 2023; published: Oct. 24th, 2023AbstractChloasma is a common localized symmetrical facial pigmentation skin disease that seriously af-fects women’s daily lives, is easy to diagnose but difficult to treat, and has adverse effects on pa-tients’ psychology. It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toda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chloasma is often caused by liver stagnation, which blocks the skin;or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kidney water cannot nourish the face; or improper diet can damage the spleen and stomach, resulting in endogenous dampness and heat, ultimately leading to chloasma.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mainly treats melasma with oral quinone, retinoic acid, and laser姜晓涵therapy, but the efficacy of solely using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not ideal.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s a widely accepted treatment method, has been widely observed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definite therapeutic effects. 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eatment of chloasm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as follows.KeywordsChloasma, Etiology, Pathogene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常对称分布在前额、面颊等处,多呈现黄褐色斑片,无鳞屑,无瘙痒,边界清楚[1]。
治风先治血之皮肤病验案_周宝宽

17第15卷 第5期 2013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5 May,2013风有内风与外风之别。
内风是指脏腑机能失调引起的疾病,其病变主要在肝;外风指风邪侵入人体,留于肌表、经络、筋肉、骨节所致。
外风与内风之间,亦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又可兼夹外风。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为治风先要养血和血行血,只要血液正常运行,其风或熄或散,但并未排斥伍用平熄内风或疏散外风之品。
以养血和血行血之药为主,伍用疏散外风之药,治疗皮肤病,能充分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法则。
本文所举案例特点如下:(1)以血虚风燥为主证;(2)以当归饮子为主方;(3)内服为主,外用为辅。
1 银屑病案赵某,男,27岁。
2010年2月18日初诊。
主诉及现病史:躯干及四肢起丘疹伴大量银白色鳞屑3年。
3年前,前胸及后背起红色丘疹,其上覆盖银白色鳞屑,经某医院诊断为银屑病。
口服及外用多种中西药,有所缓解,后因饮酒及外感风寒,皮疹再现,蔓延全身,久治未愈。
现症:除头面部外,全身均现治风先治血之皮肤病验案周宝宽,周探(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摘 要: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
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
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
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关键词:治风先治血;银屑病;荨麻疹;湿疹;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5- 0017- 02收稿日期:2012-07-21作者简介:周宝宽(1955-),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
从痰、瘀、毒论治面部皮肤病

2 黄褐斑案 查某 ,女 ,3 岁。20 1 0 9年 6月 1 1日初诊。主诉及现病 史 :面起黑斑 5年 ,抑郁 1 。5年 前 ,右颊 出现散在 点状 年 黑斑 ,在美容院做 皮肤 护理长达 1年 ,原有 黑斑不 但未 淡
化 ,且前额 、下颌也 出现 片状 黑 斑 ,颊 部形 成 蝴 蝶状 斑 ,
【 中圈分类号】1 7. 1 59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10 — 57 《02 3 07 0 07 81 21 )0 — 02— 2
痰 、瘀毒 既是病 理产 物 ,又是致病 因素 。痰 为有 形之
(o 9年 4月 2日) 20 :上方用 7剂 ,结 节渐消 ,囊 肿稍有 回 . 缩 ,大便通畅 。上方去大黄 ,加桂枝 3 ,继续 口服 。外 用 g
中 国 民族 民间 医 药
・
医 疗 论 垤
Me iil rame t ou dca T et n F r m
72 ・
C ieeju lo tnmeii n tn p a c hns oma feh o de e ad ehoh r y n ma
从 痰 、瘀 、毒 论 治 面 部 皮 肤病
痰 、瘀 、毒论治 面部皮肤病可取得满意疗效 。
1 痤 疮 案
按
肺 胃积热 ,久 蕴不 解 ,脾 失健 运 ,化湿 生痰 ;久
病 ,气血运行不畅 ,形 成血 瘀 ;热 、痰 、瘀 蓄久 生毒 及 毒 邪外侵 ;痰 、瘀 、毒既可单 独 为患 ,也 可互 结 为患 。诸 因 上蒸颜面 ,肌肤 失养 ,发 为痤疮 。治 宜清肺 化痰 ,解毒 化 瘀 ,肺 、脾 、胃同调 ,热 、湿、痰 、瘀 、毒并 治 。方 中金 银花 、连翘 、黄芩 、山慈菇 清热 解毒 ;桑 白皮 、枇杷 叶清 肺化痰 ;陈皮 、制 半 夏、猫 爪 草化 痰 散 结 ;三 七 、桃 仁 、 红花活血化瘀 ;白术 、茯苓 、泽 泻健 脾利 湿 ,杜绝 生痰 之 源 ,又可促进邪从 尿 出 ;生 大黄解 毒泻 下 ,既 通便 ,又 使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黄褐斑多见于女性,多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或一些妇科慢性疾病有关。
表现为面部成片出现黄褐色或深灰色色素沉着,状如尘污,不痛不痒。
肝郁内热症见:面部有典型的黄褐斑,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郁内热治法:疏肝清热方药:柴胡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茯苓半枝莲陈皮方解:柴胡疏肝解郁,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凉血化瘀,茯苓、半枝莲、陈皮化湿通络。
达肝气舒畅、血凉瘀化、湿去络通而病愈。
肾阴不足症见:颜面局部皮肤出现深褐色斑,边界清楚,状如蝶形,面色多晦暗无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证属:肾阴不足治法:补肾养阴方药:知母黄柏生地山萸肉丹皮赤芍茯苓山药泽泻半枝莲方解: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山药健脾利湿,泽泻、半枝莲化湿通郁。
达阴升阳降、血凉瘀化而病愈。
气滞血瘀症见:多见于慢性肝、肾病患者,日久引起面色晦暗无华,片状灰褐斑,散在鼻翼两侧,兼有胸胁胀满、串痛,舌质红,舌边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证属: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积壳制香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白芍白蒺藜大黄虎杖甘草方解:枳壳、制香附理气化滞,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活血,白蒺藜、大黄、虎杖化瘀祛风,甘草调和诸药。
达气化、滞消、血活、瘀祛而病愈。
脾虚湿阻症见:面斑灰褐,状如尘污,兼有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脘腹闷胀,四肢无力,大便粘腻,有排泄不尽的感觉,小便黄赤,舌质红。
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脾虚湿热内阻治法:健脾清热利湿方药:苍术白术茯苓黄柏赤小豆薏苡仁半夏陈皮虎杖车前子大黄生姜方解:苍术、白术、茯苓健脾,黄柏、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化湿,半夏、陈皮燥湿理气,虎杖、车前子活血通络化湿,大黄清泻积滞,生姜温中和胃。
达脾健、热清、湿化而病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黄褐斑经验周宝宽(沈阳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沈阳110036)摘要: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黄褐斑经验。
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
结果: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肝肾不足导致面失所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气滞血瘀导致面失所养。
黄褐斑离不开肝郁,血瘀。
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基本原则。
常用逍遥散合他方化裁。
结论:辨证论治黄褐斑疗效显著。
关键词:周宝宽;辨证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2)03-0412-02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hloasmaZHOU Bao-kuan(Shenyang Huanggu Xie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00036,Liaoni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chloasma in clinic.Methods :Discuss etiopathogenisis ,pathogenesis ,pattern of syndrome ,method of treatment ,formulas and medicines based on medical records.Re-sults :Etiopathogenisis and pathogenesis of chloasma include stagnation of Qi due to depression of the liver result in facial surface Qi -blood disharmony ;liver and kidney deficiency result in facial surface not be nourished ;dys -splenism ,humid heat fumigating to face ;qi -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result in facial surface be nourished.Main etiopathogenisis is stagnation of liver and blood stasis.Treatment principles of chloasma are to disperse the depressed liver -energy to clear gloomy ,invigorate the spleen and ton-ify kidney and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Modified Xiaoyao Powder is commonly used.Conclusi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show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for chloasma.Key words :ZHOU Bao -kua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hloasma ;clinical experience ;medical record 收稿日期:2011-09-28作者简介:周宝宽(1955-),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皮肤病。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病,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
其特点是:黄褐斑多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
多发生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照晒可加重黄褐斑。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数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体内增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和促进黑色素的沉着堆积是主要原因。
最常见的怀孕期间面部的“妊娠斑”,属于生理反应性雌激素水平增高所致;其次见于月经不调和妇科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结核病、慢性酒精中毒或服用避孕药的人,因雌激素相对增高,即症状性增高所致[1]。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肝肾不足导致面失所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气滞血瘀导致面失所养。
黄褐斑离不开肝郁,血瘀。
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基本原则。
常用逍遥散合他方化裁。
治疗黄褐斑有诸多方法与方药。
笔者临床30年,接诊黄褐斑患者近万例,本文就逍遥散加减治疗黄褐斑进行经验总结。
1肝郁气滞颜面气血失和七情内伤等导致肝郁气滞,日久化热,灼伤阴血导致面部失养而生黧黑斑。
女性多见,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口干,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案1李某,女,29岁。
2009年3月12日初诊。
病史:面部生褐斑伴烦躁、胁胀1年。
刻诊:面部深褐色斑,颊部成片,其他散在,边界清楚,烦躁易怒,两胁胀满,经期腹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细。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方药:逍遥散加减。
药用:柴胡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 ,当归10g ,益母草10g ,桃仁10g ,香附10g ,白僵蚕10g ,郁金10g ,丹参10g ,炙甘草5g ,薄荷5g 。
上方口服及敷面。
二诊:上方用14剂,色斑变淡,烦躁、胁胀消失,口苦减轻。
上方减薄荷,继续口服及敷面。
三诊:上方又用21剂,片状褐斑散开,点状褐斑部分消失,经期腹痛减轻。
上方减桃仁,继续口服及敷面。
四诊:上方又用14剂,面色有光泽,只有散在浅色斑点,其他诸症消失,上方继续口服14剂愈。
2肝肾不足虚火上炎面失所养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主青;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
肝血虚,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肾虚本色上泛,则生黧黑斑;肝肾不足,虚火上炎,面失所养。
斑色褐黑,面色晦黯;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阴补肾,疏肝养血。
案2尚某,女,37岁。
2009年7月8日初诊。
病史:面部生斑伴烦热2年。
刻诊:眼周、前额、面颊处均散在褐斑,面色晦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肝肾不足。
治法:滋阴补肾,疏肝养血。
方药:逍遥散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用:熟地20g,山药20g,山萸肉10g,丹皮10g,茯苓10g,柴胡5g,当归10g,白芍10g,白僵蚕10g,炙甘草5g,口服及敷面。
二诊:上方用14剂,褐斑有所淡化,头晕、耳鸣、腰酸减轻,烦热未减。
上方加地骨皮20g,继续口服及敷面。
三诊:上方又用14剂,褐斑变淡,部分消散,面有光泽,烦热减,其他症已除。
上方继续口服及敷面。
四诊:上方又用28剂,褐斑大部分消退,只有少许斑,面有光泽。
上方继续口服21天,巩固疗效。
3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各种原因导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均可产生黧黑斑。
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疲乏无力,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养血。
案3侯某,女,33岁。
2009年8月6日初诊。
病史:颜面生黑斑伴纳呆4年。
曾口服及外涂祛斑药,无明显效果。
刻诊:颜面对称性黑褐色斑片,状如尘土附着,面无光泽;疲乏,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脾虚湿蕴。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养血。
方药: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10g,黄芪20g,白术10g,缩砂仁10g,茯苓10g,山药10g,莲子肉10g,薏苡仁2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白僵蚕10g,柴胡5g,炙甘草5g。
口服及外敷。
二诊:上方用14剂,斑片变淡,诸症减轻。
上方继续口服及外敷。
三诊:上方又用21剂,斑片面积缩小,色淡,失眠。
上方加酸枣仁10g,夜交藤10g,继续口服及外敷。
四诊:上方又用28剂,斑点几乎消失,面有光泽,食欲增,体力增,睡眠好,二便通调。
上方继续口服21天愈。
4久病入络气滞血瘀面失所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
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生黧黑斑。
本证也可由于述几种证型演变而来。
肝郁,血瘀贯穿各型黧黑斑。
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两胁胀痛,或月经色黯有血块,或痛经;舌黯红有瘀斑,脉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案4郑某,女,41岁。
2009年9月5日初诊。
病史:面生黑斑伴胁痛、痛经3年。
曾诊断为黄褐斑,口服及外用许多药物均无明显疗效。
刻诊:面部斑色黑褐,双颊重而成片,口周及前额散在褐斑,面色晦黯,两胁胀痛,痛经,月经色黯有血块;舌黯红有瘀斑,脉涩。
西医诊断:黄褐斑。
中医诊断:黧黑斑。
辨证: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柴胡10g,郁金10g,茯苓10g,白术10g,熟地10g,川芎10g,当归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白僵蚕10g,炙甘草5g。
上方口服及外敷。
二诊:上方用14剂,斑色变淡,胁痛减轻,效不更方,上方继续口服及外敷。
三诊:上方又用28剂,面部散在色淡斑点,面有光泽。
胁痛消失,痛经减轻,月经中无血块。
上方减桃仁、红花,继续口服及外敷。
四诊:上方又用28剂,褐斑几近消失,面红润,月经正常。
上方继续口服14剂,巩固疗效。
按逍遥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由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生姜、薄荷组成。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所谓“肝体阴而用阳”。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七情郁结,肝失调达,或情志不遂,阴血暗耗,或化源不足,肝体失养,皆可使肝气横逆。
肝郁血虚则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郁而化火,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血虚脾弱,在妇女多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甘辛苦温,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使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抑木,营血生化有源,加薄荷少许,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生姜温运和中,且能辛散达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