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在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时代的地位
罗秀丽: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倡导者

罗秀丽: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倡导者中华大地上历来就有“惟楚有才”之说,意思就是荆楚大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极其丰富,人才辈出。
本文采访对象——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罗秀丽教授,即生长、生活、工作在这样一片厚土上。
她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可谓德艺双馨;她不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修养,而且带动全科人员共同努力学习,可谓鞠躬尽瘁。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总喜欢把自己的研究生带到家里一起买菜、做饭,然后边吃饭、边畅聊人生,探讨医学问题。
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罗妈妈”。
从1984年毕业后到湖北省中医院工作,1989年参与创建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并于1997年担任肿瘤科主任至今,罗秀丽主任已参加工作三十余载。
她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对各种肿瘤的中医治疗有很深的造诣,弥补了西医在肿瘤治疗手段上的不足,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自主探索研制的外用制剂“消肿1号”和“消肿2号”,在临床上用于癌性疼痛、缩小实体瘤、转移瘤和消退良、恶性浆膜腔积液,方法独到、疗效确切,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但和现在很多中医院校的学生懊悔填错了志愿不同的是,罗秀丽主任在大学期间学的是西医,因受家庭的影响,罗秀丽主任最终走上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的道路,并成为规范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倡导者。
抓住“西学中”机会1962年4月,罗秀丽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其家族中从医者甚众。
在新中国成立前,祖上悬壶济世,造福一方。
罗主任的父亲,自幼继承家学,年长后又毕业于新中国的卫生院校,精通中西医学,一直担任武汉市新洲区李集卫生院院长。
罗秀丽在年幼时即经常见到父亲为病人解除疾苦,耳濡目染,从小立下了长大以后继承家学的志向。
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武汉医学院)临床专业。
这是一个现代医学的殿堂。
罗秀丽在这里刻苦学习,不断汲取现代医学理论知识,各门功课均达优秀,圆满完成了5年学习任务,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晚期肾癌; 靶向治疗; 现状与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7.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文献标识码】A
DOI:10. 3969 / j. issn. 1672 - 4992. 2012. 07. 67
【文章编号】1672 - 4992 - (2012)07 - 1514 - 05
肾细胞癌( renal cell carcinoma,RCC) 是肾脏最常见的恶 性疾病,约占所有成人恶性肿瘤的 2% - 3% ,分别占男女性 恶性肿瘤的第 7 位和第 9 位( 男女比例约为 1. 6∶ 1) ,全球每 年有大约 200000 例新诊断病例,约 102000 人死于该病[1]。 约 25%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约 30% 的术后患 者在 3 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其 5 年生存率不到 10%[2]。
·1514·
李恩惠,等 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晚期肾癌靶向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李恩惠,夏术阶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the targeted therapy for advanced renal cell carcinoma
LI Enhui,XIA Shujie
rate,ORR) 相比也有显著的提高[4]。 靶向治疗方面的重大进展得益于分子信号通路研究的
不断深入。在 RCC 中,VHL( von hippel - lindau) 基因突变, 导致其功能丧失,使下游的低氧诱导因子 1α( hypoxia - inducible factor 1α,HIF - 1α) 积 聚,激 活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 子( platelet -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 等 基 因 的 转 录 表 达[5 - 7]。VEGF 与 PDGF 继而激活相应受体 VEGFR 与 PDGFR,这些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过表达在肿瘤的进展和血管发生 中起着 重 要 的 作 用。以 上 研 究 为 靶 向 阻 断 相 应 通 路 治 疗 RCC 提供了 理 论 依 据[8]。HIF - 1α 水 平 还 受 到 PI ( 3 ) K / Akt / mTOR( 哺 乳 动 物 雷 帕 霉 素 靶 蛋 白 ) 通 路 和 Ras / Raf / MAPK 通路的调控,所以这两条通路也被作为 RCC 的治疗靶 点[9]。在过去的五年中,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先后审 批通过了六种靶向药物: 舒尼替尼、索拉菲尼、贝伐单抗、帕 唑帕尼、Temsirolimus 和 依 维 莫 司,前 四 种 作 用 于 VEGF 通 路,后两种抑制 mTOR。 1 临床疗效 1. 1 舒尼替尼( Sunitinib,索坦,Sutent)
尿激酶制剂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尿激酶制剂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概述:泌尿系统肿瘤是一类常见恶性肿瘤,包括膀胱癌、肾癌、前列腺癌等。
尿激酶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其通过靶向尿激酶信号通路,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尿激酶制剂在泌尿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 尿激酶信号通路的重要性尿激酶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肿瘤细胞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尿激酶在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尿激酶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2. 尿激酶制剂的作用机制尿激酶制剂作为一种针对尿激酶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首先,尿激酶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传导。
其次,尿激酶制剂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使癌细胞死亡。
此外,尿激酶制剂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减少肿瘤的远处转移。
3. 尿激酶制剂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产生重要影响。
尿激酶制剂在膀胱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尿激酶制剂可以显著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尿激酶制剂还可以增强膀胱癌对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
4. 尿激酶制剂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肾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尿激酶制剂在肾癌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尿激酶制剂通过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降低肿瘤的耐药性,从而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尿激酶制剂还可以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提高治疗效果。
5. 尿激酶制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男性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要威胁。
尿激酶制剂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显示,尿激酶制剂可以有效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关于肾癌晚期靶向治疗学习

【第二篇】关于肾癌晚期靶向的治疗学习肾癌科普Q1:什么是肾癌?A:肾脏每时每刻筛选出对身体有用的东西继续留在体内,排出对身体有害的毒素,维护机体内环境的“干净”。
在长期与毒素接触以及工作压力下,肾脏,尤其是尿液流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量变和(或)质变也就不足为奇了。
若最终发生恶变,不断长大,形成了肿块,那就是肾脏上长了恶性肿瘤。
肾脏恶性肿瘤有许多种,但大多数为肾细胞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肾癌。
Q2:哪些人更容易患肾癌?A:多项研究肾癌发病的环境因素和可调控危险因素的研究证明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与肾癌的发病相关,此外遗传因素、酗酒、体力活动、饮食习惯、环境危险因素如暴露于重金属及辐射也可能为肾细胞癌的危险因素。
其中肥胖为较为确定的危险因素。
目前肥胖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体质指数(BMI = 体重 / 身高2)和腰臀比(腰围/臀围):定义24.0 kg/m2 ≤ BMI < 28.0 kg/m2为超重,BMI ≥28.0 kg/m2为肥胖;腰臀比男性≥ 0.90、女性≥ 0.85 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
一项定量分析研究显示BMI每增加1kg/m2,肾癌发病风险上升7%;一项针对身体脂肪分布的调查研究表明,随着腰臀比的增加,肾细胞癌的风险增加;但根据2017 ASCO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的肾癌患者手术后预后优于正常体重患者。
Q3:如何确诊肾癌?A:相当多的大肾癌没有症状。
没有任何症状的肾癌称为偶发性肾癌。
此类患者往往是体检B超检查无意间发现肾脏肿块。
部分患者以尿血或尿检红细胞增多、腰痛、疲劳、低热、下肢浮肿等就诊,目前还没有针对肾癌的特异性的血液检查项目。
影像学检查对肾癌的诊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下:1、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声:多数肾脏肿瘤首先是通过B超发现的。
大约80%的偶发性肾癌是B超首先发现。
但是,一般来说对于直径小于1.5cm肾脏肿瘤B超是较难发现的。
一例转移性肾癌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护理

3 0 5) 0 0 2
文 章 编 号 1 0 — 1 3 2 1 ) 6O 6 —1 0 6 9 4 f 0 0 O 一 3 3 0
肾 癌 在 我 国是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中发 病 率 仅 次 于 膀 胱 癌 的 恶 性 肿 瘤 。其 中透 明 细 胞 性 。 胞 癌 ( C )约 占 肾 癌 发 病 率 肾细 R C 的 8 ~ 9 , 、 是 常 见 转 移 器 官 “ 。 索 拉 非 尼 为 首 个 O 0 肺 骨 口服 多 激 酶 抑 制 剂 , 酪 氨 酸 激 酶抑 制 剂 、 管 生 成 抑 制 剂 和 即 血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抑 制 剂 。 肿 瘤 的 生 存 、 长 和 转 移 依 赖 于 生 有 效 的 肿瘤 细 胞 增 殖 和肿 瘤 血 管 生 成 , s GT Ra ( P结 合 蛋 白 ) / R f 号 途 径 是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和 血 管 生 成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a信 径 0 , a 是 一 种 丝 氨 酸 / 氨 酸 ( e/ r 蛋 白 激 酶 , R s R f 苏 S rTh ) 为 a 的下 游 效 应 器 酶 , 旦 被 激 活 , 而 激 活 有 丝 分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一 继 ( K1 和 ME 激 酶 , E 和 ME ME ) K2 M K1 K2又 相 继 使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激 酶 ( R ) E K2磷 酸 化 及 活 化 , 移 位 至 胞 核 , E K1 和 R 并 刺 激 转 录启 动 和 转 译 激 活 途 径 , 致 细 胞 增 殖 。 此 信 号 传 导 导 途径在人体 各种肿瘤 组织 中直 接调 控肿 瘤 的形成 和 发展。 。 索 拉 非 尼 是 一 种 双 芳 基 尿 素 类 口 服 多 激 酶 抑 制 剂 , 具 有 双 它 重 抗 肿 瘤 作 用 , 方 面 通 过 抑 制 上 述 R f ME E K 信 号 传 一 a/ K/ R 导 通 路 直 接 抑 制 肿 瘤 生 长 , 一 方 面 通 过 抑 制 几 种 与 新 生 血 另 管 生 成 和 肿 瘤 发 展 有 关 的 酪 氨 酸 激 酶 受 体 的 活 性 , 括 血 管 包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一 2 V GF ( E R一 2 , GF ) VE R一 3 血 小 板 衍 , 生 的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一口 P GF ( D R— p 和 C ) —KI 原 癌 基 因 , T 阻 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 间接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 而起 到 抗 从 肿 瘤作用。 。 我 院 曾 收 治 1 肺 转 移 肾癌 晚 期 患 者 , 用 索 拉 非 尼 治 例 应 疗 , 将护理经 验总结如下 。 现
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

复旦学报(医学版)Fudan Univ J Med Sci2020Jan.,47(1)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赖鹏2胡骁轶1△郭剑明1(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032;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泌尿外科厦门361000)【摘要】目的比较依维莫司与阿昔替尼二线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mRCC )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4例一线靶向药物(舒尼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的mRCC 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病理诊断,其中透明细胞癌34例,非透明细胞癌10例。
根据二线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10mg ,qd ,n =25)及阿昔替尼组(阿昔替尼5mg ,bid ,n =19)。
比较两组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最长随访时间为40.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
依维莫司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 )为2.0~40.0个月,中位PFS 为7.0个月;阿昔替尼组PFS 为2.0~11.0个月,中位PFS 为4.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2)。
依维莫司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 )为2.0~40.0个月,中位OS 为9.0个月;阿昔替尼组OS 为2.0~11.0个月,中位OS 为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
客观反应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 ):依维莫司组12.0%(3/25),阿昔替尼组15.7%(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17)。
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依维莫司组88.0%(22/25),阿昔替尼组78.9%(1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16)。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系统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晚期肾透明细胞癌系统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摘要肾细胞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世界范围内男女患者发病比例约为1.5∶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60~70岁为高发年龄段,发病中位年龄约为64岁。
目前肾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吸烟、肥胖、高血压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均为肾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尽管随着体检筛查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肾癌患者在早期就被发现并接受治疗,然而仍然有约30%的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是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肾癌。
传统化疗药物对晚期肾癌基本无效,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目前晚期肾癌以抗血管和免疫治疗为主。
一线治疗目前多依据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预后风险等临床特征进行分层治疗,有抗血管治疗、抗血管联合免疫治疗、双免等多个治疗方案供选择,而后线治疗多根据一线治疗方案组成、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药物选择。
近年来研究显示,肾癌的分子分型以及转移特征等也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晚期肾癌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
共识以晚期肾癌管理中尚存争议的临床问题为导向,经多学科临床专家讨论投票后,达成10个临床问题的专家共识。
同时,专家推荐国内临床及科研机构主导或参与更多大型临床试验,为临床决策及最佳获益人群的选择提供更多依据。
【关键词】肾肿瘤;肾透明细胞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专家共识肾癌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估计,2022年我国肾癌新发病例约为77 410例,死亡病例约为46 345例。
按组织学分型统计,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占所有肾脏恶性肿瘤的90%,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
局部早期RCC可通过手术治疗,但局部进展性肾癌及转移性肾癌因肿瘤进展、扩散及转移,无法手术根除,且传统放化疗效果差,常预后不佳,极大程度威胁患者生存。
近年来,从细胞因子、白介素-2和干扰素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类抗血管生成药物到mTOR 抑制剂等,晚期RCC的治疗模式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程序性死亡分子-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晚期肾癌的新进展

!C D!程序性死亡分子-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治疗晚期肾癌的新进展!1!=2!3WX1!Y Z1!!3$1,b]#$%&#&3%b]h030001#2,b]#$%'()$%b]h030001#3,b]#$%& #3z)$%b]h030001&摘要:肾癌是成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现有分子靶向药物等治疗手段均存在缺陷’随着对肿瘤免疫学认识的不断加深%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eath-1,PD-1&和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eath-ligan/1,PDL1)抑制剂为主的特异性靶向免疫治疗作为新的免疫疗法进入人们的视线°其中PD-1抑制剂代表药物纳武利尤单抗(NJoUmab)在肾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其与分子靶向药物等的联合应用方案也在积极探索°本文从单药治疗、联合治疗等方面回顾了PD-1抑制剂NJoUmab在肾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综述’关键词:肾癌;程序性死亡分子-KPI-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CPD-L1)#纳武利尤单抗(NivolumaO)&'()*!R73711+,-./!R=<>!103Q6Q"$issn100Q-82Q1202003020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简称肾癌%是成人泌尿系统最常发的肿瘤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分别约占成年男性及女性恶性肿瘤患者的5%和3%%分别是男性第7位和女性第10位最常见的癌症工%目前在中国,其发病率占泌尿系统肿瘤第2位但肾脏位置隐匿,肾癌患者早期症状多变且不明显,因此难以早发现、早诊断,20%$30%的患者就诊时即为晚期肾癌,已出现远处转移°即使原位肾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有30%最终进展为转移性肾癌"*°因此,探究肾癌有效的诊疗手段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n°有分子药物等治疗手均存在°随着对学的断,程性亡分子-1 (programme//eath-1,PD-1)和程性亡分子-1(programme//eath-ligan/1,PD-L1)剂主的特异性靶向免疫治疗作为新的免疫疗法进入人们的°其PD-1剂代表药物纳武利单抗(NivolumaO)在肾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研究者也在积极探其与分子药物等的应用方°1肾癌与免疫治疗药物细胞因子-#(interferon-#,IFN p)等治疗肾癌临床获益较低,转移性肾癌患者5存j10%,位存S10z™)4*°分子靶向药物虽能明显延长肾癌患者的存活时间,改,但单I™用2药,疗低)5-6*°因此,新的治疗策略被期待°由于肾癌患者出现细胞能、细胞因子变和原)7*,因此从免疫系统入手来抗肿瘤是一个有效的着手点°近年来,PD-1和PD-L1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其可、O,JK癌在内的Q性,)8*°A P=-1+P=-W1>IJPD-1属于免疫球蛋白G7-CD28家族,主要在活化的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中表达⑷,其胞质区的3n(immunoreceptor tyrosine-Oase/inhiOitormotif,ITII)=F的氨酸磷酸化,能在T、B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调节中起到重要作Y)10*°PD-1的主要配体PD-L1多表达原细胞、的巴细胞、细胞等)11*,在癌等的表也明显Q)12*°PD-L1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负相关性,阻断PD-1与PD-L1的结合能有效恢复肿瘤特异性T 细胞和NK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活性)13*,从而杀伤细胞(1)°0123!201Q-01-284523!201Q-03-306789!&,#.E-mail!89:;!,A研究在.研究方!泌尿)$.E-mail!y-2hang$unfei!163.c omCancer cell-intrinsic up-regulation of P D-L1/L2Expression ofPD-1 ligands on cancer cells is also mediated b y cell-intrinsic mechanisms activated by oncogenic events.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PD-L1/L2[eoantigensPD-L1pMHC Cancer cellCD28PD->D-L1PD-1PD-L1/L2NeoantigensTreg cellsExpression ofPD-1 ligands inhibits tumor-specific T cells and stimulates Treg differentiation Stromal CellDeactivatedtumor-specific TcellB7-1(CD80)Activated T cells produce interferon-yActivated tumor-specific TcellTUMORMICROENVIRONMENTPD-Ll Myeloidsuppressor _ 一 cellAntigen-presenting . cell、Antigen-presentingcellNNaive or memory i Activation of T cell tumor-specific and expression Tcell ofPD・lPD-LlMacrophageInterferon-y adaptive immune resistance develops, inducing expression ofPD-1 ligands on cancer and immune cells. PD・L1'? O=M?+O=ML?5 abIJ ,?C-B 9 ‘ #Z%P*"'01&%q u % NiJolumaO (PemOrolizumaO )15*(AtezolizumaO )16*(AJelumaO )17*(DurJalumaO )18*?Q PD?1"PD?L1c pd ;5'Z NiJolum?aO 8%“ !z j B9 : Q Z %N 8Q n Y PD?1 ‘Y [Z Y PD?L1 = BIgG4单克,能破坏PD-1通路介导的应,细胞增殖)19*'BL? Z%P*"'01&‘ 外 G \ 7 NiJolum-aO 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 原细胞病毒刺激试 能有效增强T 细胞反应和细胞因子的 1,并且使用NivolumaO 和活化的T 细胞作为靶点,未 观察到体外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 补依赖性细胞毒性「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