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及资料,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2.读图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分析归纳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进一步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评价设计】

1.导入部分以大家熟知的《爸爸去哪儿》歌曲和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通过感官初步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

2.课前师生共同上网搜集我国地理差异,课堂上设置问题由读课文找出地理差异,学生再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最后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我国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让学生逐步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3.在学生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差异有了认识之后,引导学生找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体味“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的意义,从而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为后面区域学习指明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做好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展示《爸爸去哪儿》中的一系列图片,同时播放《爸爸去哪儿》的一段歌曲。

风靡全球的《爸爸去哪儿》让我们在感受父子亲情的同时,也领略到了祖国山河之变幻无穷,风土人情的不同。为什么各地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有这么大的差异?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地理位置的不同,根据地理位置和地理差异,人们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它们是(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图片)。将四大区域的名称和位置默记在心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地理差异》。本节课的目标,默读一遍。(板书:地理差异{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设计意图:用《爸爸去哪儿》的歌和图片一是调动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同时引出四大区域的位置,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打下铺垫。

过渡:地理差异包括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寻?

二.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地理差异显著阅读课本2--4页完成

设置问题1 、从气温、降水、地势的空间变化来说说我国各地的自然差异。

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南部的海南岛长夏无冬,四季鲜花盛开、瓜果飘香;北部的黑龙江长冬短夏,一年中有近半年天寒地冻,银装素裹。

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东南沿海地区湿润的环境下山清水秀;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环境下沙漠、戈壁广布。

地势: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位于西北第一阶梯上的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连绵;位于东部第三阶梯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温暖湿润。

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图,让学生就各种图分辨出四大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势方面的各自差异。

设置问题2、从农业、工业、人口、交通方面来说说我国各地的人文差异。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

工业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人口、城市、交通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

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我国农业东西部分布图、工业中心分布图、人口交通分布图,进一步让学生分辨出四大区域在这些方面的人文差异。

设置问题3.比较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的不同

地区景观耕地熟制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传统

交通

工具

建筑特色

北方

南方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读课本找出我国不同区域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学会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点评时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自然差异在四大区域的不同,为下文学生自己找出四大区域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区别做了

引领。

过渡:四大区域除了以上这些差异你还能说出哪些?将课后收集的地理差异在小组交流,组长负责记录。完成合作获知一

三.小组合作,探究获知

探究一:设置问题1你还知道我国四大区域的哪些自然差异?

小组合作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后,教师展示自己收集资料做成的课件:

气候:分别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图》、《干湿地区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四大区域在

小结:南方地区主要属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在同一种气候区中,也有差别,比如北京、哈尔滨同为温带季风气候,但年较差大的是哈尔滨,降水多的是北京。

小结:南方地区主要位于亚热带和热带;北方地区主要位于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暖温带和中温带;青藏地区位于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青藏高原区。

小结: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湿润区,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通过秦岭-淮河);北方地区的小兴安岭、长白山降水少,当为什么也属于湿润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西北地区大部分位于半干旱区,天山附近为什么属于半干旱区(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

展示地形图:

小结:南方地区的地形复杂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西北地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青藏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

同一种地形,不同区域景观不同。比如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而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宽广平坦。

展示内流河和外流河图:内流河多,外流河少。同为外流河其水文特征也不同。比如秦岭——淮河以南、以北河流在流域面积、流量、结冰期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小结:南方河流和北方河流主要属于外流河,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属于内流河,西北地区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由流量图可见,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大,以北河流流量小;由0度等温线可知以北有结冰期,以南没有结冰期。

除了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外,自然差异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植被。东部季风区由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我国北部地区植被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展示我国植被分布图。

小结:南方地区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北方地区植被主要是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西北地区主要是荒漠、草原;青藏地区主要是高山草甸。

设置问题2你还知道四大区域的哪些人文差异?

学生交流后,教师展示:

传统节日:

学生交流:傣族的泼水节是南方地区;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那达慕节是西北地区节日;雪顿节是青藏地区节日。

北方喜欢滑冰,南方喜欢划船、游泳、赛龙舟,藏族人喜欢摔跤;滑沙是西北地区人们的最爱。

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米饭,西北地区炒米是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物;青藏地区主食糌粑和青稞酒。

西北地区降水少为平顶房;青藏地区农区或城镇就地取材以石块为主的碉房;牧区便于拆迁的蒙古包。

不同地区的服饰各不相同,从服饰我们可以看出各地不同的环境。1999年我国发布了一套各民族的服饰邮票,摘选有特色的给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且能大体说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各方面的具体差异。

过渡:自然差异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植被;人文差异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建筑、民俗、饮食、衣着等。这些要素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还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

举例证明:

例1

例2

设置问题 3

找出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过渡:不同景观之间往往有分界线,其中秦岭——淮河承担了多种景观的分界线,其重要的地理意义体现在:800毫米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一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水田和旱地分界线;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带分界线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说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进一步回顾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

过渡:由分析可知,不同地理区域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人文环境,那

么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其确定的因素究

竟是什么呢?(板书:区域研究)

(探究二 四大地理区域)读课本图5.5和5.1

完成

1.界线A 、B 、C 分别与什么界线基本吻合?

2.界线A 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界线B 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界线C 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小组探究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准确范围,明确四大区域划分的依据及原因,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四.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A

A C B

设计意图:本节课引领学生回顾我国自然差异人文差异,探索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习四大区域的划分。从中我们知道,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反过来从区域特征也可看出区域的自然条件,也就是区域特征要适应自然条件,两者密不可分,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指明了方向。五.达标检测,评价反馈

一.说出下列所描述的是哪个区域?

A组——刚到这里有些不适应,不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天那么蓝,空气那么清新,太阳离得那么近,有好喝的酥油茶、美味的牦牛肉,还有热情的少数民族献上洁白的哈达。

B组——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地里面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沿途的河湖众多,在饭店里我们还品尝了美味的砂锅鱼头。

C组--- 在这里让我们想起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诗句,在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洒脱,在这里让我们见识了热烈的那达慕大会。

D组——这里的夏天比较凉快,这里的土壤颜色是黑色的,据说叫“黑土地”,一种肥力特别高的土壤。这里的人们说话嗓门特别大,性格特别豪爽。

二完成下列问题:

1南北方植被类型分别为?影响的因素是?

2南北方河流流量大小,影响因素?

3.影响南北方植被、河流流量的因素是?

三读图完成:

(1)1)图中序号分别表示:甲__________区,乙__________区,丙__________区,丁__________区

(2)图中甲与乙两区域的分界线通过一线;丙与其他三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的分界线一致;甲、丁两区域分界线的降水量大致通过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设计意图:当堂进行检测,一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二题是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之间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三题是完成教学目标归纳区域界线的主导因素。

六.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学习地理要会运用,家乡正在打造《好运角》,作为家乡的一员,我们也应该为家乡尽微薄之力。课后,请用导游的形式描述咱好运角的气候、地形等自然风光,着重介绍咱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让更多的人认识咱好运区。最后老师推荐央视4台《远方的家》栏目组播出的《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中国行》、《百山百川行》、《江河万里行》、《长城内外》等一系列纪实篇,让我们能足不出户却能欣赏到祖国山河的壮美、风土人情的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从自然、人文差异介绍家乡,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推荐《远方的家》栏目组播放的一系列介绍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及各地的风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阅历。

《中国的地理差异》学情分析

此课时为初二下册内容,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他们经过

一年的世界地理学习和半年的中国地理总论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内容上来看学生对于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农业、工业、人口、交通等人文环境在上学期或多或少的接触了一些,本节课主要是对上册知识的一些回顾和归纳。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

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图和一些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学法上还存有缺陷,有些学生掌握知识只靠背诵,不会识图析图,不会举一反三灵活变动。同时地理会考由原来的70分变成了等级制,学生家长都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放松了许多。因此,教师在教法上应灵活多样,以图来引导学生分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上导入部分以《爸爸去哪儿》歌曲和图片导入,课前布置搜集关于我国的地理差异资料,拓展部分以导游形式介绍家乡好运角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推荐1999年服饰邮票和《远方的家》这些目的都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增强学生活中的地理,做生活的主人。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课后引导学生为家乡打造好运角做贡献,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介绍家乡的地形、气候等自然风光,着重描述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好运角区。学生较为感兴趣,积极性较高。

《中国的地理差异》效果分析

【从教师的教来看】

按照新授课的环节“情境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获知—知识梳理构建体系—达标检测评价反馈—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步步引导学生围绕课标完成,各环节紧密相扣,问题的设置始终围绕目标而定。从课前布置资料搜集,到打破课堂顺序,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我国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由课堂学习转入到现实,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整节课始终围绕目标而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做到以学生为主导。【从学生活动来看】

(一)是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我国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学生较为有兴趣,搜集了较多的材料如: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二)是例证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根据因果关系能找到许多,如: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种植业发达;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③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④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⑤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⑥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⑦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

课前布置的资料搜集调动学习积极性,减轻了课堂的压力,课堂上学生能较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做到了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做学习的主人。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材分析

地理差异大是我国地理环境的突出特征,也是我国基本的地理国情。从宏观

上讲,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有规律的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不同地域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即地域差异;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及区域差异。

教材首先以“地理差异显著”为标题,对中国地理总论的内容作总结,重点说明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递变,从而导致我国地理环境差异大并呈现有规律的空间递变。第二,由于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的空间分布受控于一定量值的自然要素(如气温、降水等),所以,当自然要素的空间递变达到一定的量值界值时,在该量值界值两侧的自然景观就会出现显著的差异。这样的量值界值的空间分布往往与一些自然地理事物(以山脉最为典型)的分布一致,这些自然地理事物就成为区别地理区域的重要标志,也就成为划分不同地理区域的界线,从而为后续的第六至第十章讲述地域差异奠定基础。第三,在众多可以作为划在分地理区域的界线中,教材按照课标要求,选择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典型代表,重点讲述“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为落实“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其地理意义”的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材在“地理差异显著”部分以“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为目标,设计了一个“活动”。此“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性的步骤;第一步运用在总论中学过的知识,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第二步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不同自然地区(干湿区、温带带)划分中的地理意义;第三步深入分析“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在讲述地理差异和重要地理界线之后,教材转入地理分区,教材本部分内容设计综合考虑了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落实课标“地域差异”部分关于四大地理单元的部分要求。第二,服务于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第三,本章之后的教材以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设章,并安排一节内容讲述该区域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第四,为讲述教材所选择的区域奠定区域划分的基础。因此,教材本部分以“四大地理区域”为标题,重点在于认识四大区域及其划分。

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

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对教材的处理上,我打破了课文的顺便,先是直接出示四大区域图让学生记住位置及其名称,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课文中归纳我国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差异,再次让学生交流课后搜集到的我国四大地理差异,寻找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概况出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从而进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确定的主导因素,完成整节课的教学。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知识,重在学法的指导上,课时一课时完成。

《中国的地理差异》评测练习

本节主要设计了达标检测和拓展延伸两部分来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其目标始终围绕目标而定,下面说说设计意图及效果:

【达标检测评价反馈】

一.说出下列所描述的是哪个区域?

A组——刚到这里有些不适应,不过我们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天那么蓝,空气那么清新,太阳离得那么近,有好喝的酥油茶、美味的牦牛肉,还有热情的少数民族献上洁白的哈达。

B组——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地里面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沿途的河湖众多,在饭店里我们还品尝了美味的砂锅鱼头。

C组--- 在这里让我们想起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诗句,在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了在草原上策马奔腾的洒脱,在这里让我们见识了热烈的那达慕大会。

D组——这里的夏天比较凉快,这里的土壤颜色是黑色的,据说叫“黑土地”,一种肥力特别高的土壤。这里的人们说话嗓门特别大,性格特别豪爽。

评价:从“美丽中国行”中节选了四段描述四大地理区域的景观,从而完成目标1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差异,既考察学生本节课对知识的考察,也借机向学生介绍推荐“美丽中国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同时为拓展介绍家乡的地形气候等自然风光和人文差异做了例证。学生读完后,大部分

同学都能说出其所位于的范围。

二.完成下列问题:

1南北方植被类型分别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2南北方河流流量大小,影响因素主要是?

4.影响南北方植被、河流流量的共同因素是?

评价:本题目的设计主要围绕目标1中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差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从而达成目标。对于气候的两个要素进一步巩固。

三.读图完成:

(3)1)图中序号分别表示:甲__________区,

乙__________区,丙__________区,丁

__________区

(4)图中甲与乙两区域的分界线通过一

线;丙、丁两区间的界线大致与的分界

线一致;甲于丁两区域分界线的降水量大致通

过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评价:本题设计目的是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及其确定的主导因素,完成目标2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分析归纳区域界线及确定的主导因素。对于知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记住。

【拓展延伸迁移应用】——我的家乡好运角区,它位于_____(地区);我们这里_____ (地形、气候等典型自然风光);我们这里_____(生产、生活等人文特色)。欢迎到我家乡来!并推荐央视4台《远方的家》栏目组播放的《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度中国行》、《百山百川行》、《江河万里行》、《长城内外》。评价: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从自然、人文差异介绍家乡,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推荐《远方的家》栏目组播放的一系列介绍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及各地的风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阅历。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反思

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我主要分成六大环节完成: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本部分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爸爸去哪儿》中的几个地点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四大区域在第三册有多少涉及到,所以在点出地理差异的同时,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需要讲述的四大区域的位置及名称。

二.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本部分主要读课本,从课文中找出不同区域在气温、气温、降水、地势方面的自然规律和在农业、工业、人口、交通等人文方面存在的差异。教师借助地图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四大地理区域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差异,培养学生阅读和读图能力。

三.小组合作,探究获知:本部分主要设置了四个环节。一是回顾四大地理区域除了气温、降水、地势方面外的自然差异和除了农业、工业、人口、交通、城市、建筑方面外的人文差异。二是探究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之间的联系。三是明确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四是明确四大区域的划分因素,了解区域划分的意义。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四.知识梳理,构建体系:利用结构图回顾自然差异、人文差异包含的方面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指明了方向。

五.达标检测,评价反馈:当堂进行检测,一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二题是让学生了解区域差异之间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三题的设计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界线及确定的主导因素。

六.拓展延伸,迁移应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同时推荐《远方的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阅历。

各环节紧密相扣,问题的设置始终围绕目标而定。从课前布置资料搜集,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我国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归纳出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由课堂学习转入到现实,介绍家乡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做到学以致用,真正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中国的地理差异》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将中国地理的第四部分称为“地域差异”,重在突出我国显著地理差异在地域上的表现。课标中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课标精神,课文内容主要围绕三部分来完成:一是借助地图(年平均气温图、降水量图、地势地形图、温度带图、气候类型图,干湿地区图、植被类型分布图等)寻找四大区域的自然差异,借助图片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人文差异;二是引导学生探究各要素之中的相互联系,举例说明各要素的联系,让学生从中理解这种因果联系,从而自己举例说明;三是探究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确定的因素。

针对课标精神,首先打破课堂顺序,先向学生介绍我国根据地理位置和地理差异划分的四大地理区域,要求学生能够记住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然后先自主学习,找到我国不同区域在气温、地势、降水方面的自然差异和工业、农业、人口交通方面的人文差异,就图师引导归纳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这些方面的具体差异;然后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学生交流后师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同时寻找各要素的联系。交流中归纳出秦岭-淮河的重要意义;根据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得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及其确定的主要因素。借助习题联系进行四大区域自然差异、人文差异的描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四大地理区域的确定要素,从而完成课标要求。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反思 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等,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反思。 一、经验总结 1.重视并且加强集体备课,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高自己。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大家共同进步、发展才能从整体提高年级教学质量。集体备课就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如果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有时会出现一些知识错误,通过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可以互相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能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是体合作、探究、创新的一种好模式。集体备课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最终高考取得成绩的一个有力保证。 2.转变自己的角色,让学生“主导”课堂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活跃的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探索。 3.欣赏学生、适时的赞扬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尤其要注意赞赏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XX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不熟悉,对教材内容不理解,不掌握,就谈不上高考要求的灵活运用知识了.学”两纲”就要做到:纲纲对照,纲本(课本)对照,纲题(高考题)对照和新旧对照(特别是考纲的变化). ②研”两题” ”两题”即高考题和训练题.在两题研究方面做到”五找”:对历年高考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对近三年高考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对相同考点的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对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对各地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通过”两纲”的学习和”两题”的研究,做到:对考试目标,能力要求,考试内容和形式心中有数,对高考题型和难度获得一种感性认识,

最新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及心得 鳌陵初中朱康靖 一、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们的教材从原来的人教版到中图版再到现在的星球版。我作为一名从教近5年的地理教师非常关心新教材的内容,拿到教材后,深感教材的难度明显降低,但趣味性和实用性明显提高,从而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为此,我经过认真地反思,认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

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同时,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它媒体获取地理信息,并适时的交流,给学生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在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强化地图教学 打开地理新教材,我们会发现文字篇幅有所减少,各种地理图表去占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图、政区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照片等,还有各种统计图表,不仅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还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上面对课本里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经常反思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和传统教学方法(如挂图等)相结合的方式,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教他们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82175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 我们地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进一步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教学中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落实三级教学目标,利用好多媒体和其它教学资料,开展有益的地理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整合,提升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地理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七年级地理下册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分区地理,讲述一个大洲:亚洲,五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巴西。 第七单元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 一、课程标准: 1.读图说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利用图进行比较,进而认识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3.读图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并观察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及邻国。 4.读图找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分析其地形及其分布的特点;找出主要河流,观察其流向和注入的海洋;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5.读概括亚洲气候类型,分析亚洲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 6.读图,分析非洲气候分布特点。 7.读图,找出人口超过1一亿的国家,看看亚洲有几个,能得出什么结论。

8.读图,分别按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给各大洲排队,并计算给大洲人口增长情况。 9.联系实际,分析亚洲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 10.阅读材料,了解亚洲民族分布情况、民族习俗及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联系历史知识,了解亚洲文明的历史。 11.读图,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排队。 12.读图,了解三大产业的划分,了解表中几个国家三类产业结构,简要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篇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肩头的责任之重大,明白了什么是教育要以爱心为根本。 三、顺应教育教学改革趋势,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并用之于课堂。 面对教育形势随着时代改革的不断进步,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为顺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认真学习有关的电脑知识和多媒体技术,认真找资料,力求做好每一个课件,使每个课件都既全面准确的讲授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及教法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含有很强的地理成分,如人口动物、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经济差异、动植物灭绝、森林遭殃、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一个宽敞的地球、一个富裕的地球、一个干净的地球、一个安全的地球”地理学负有更大的重任。 刘老师说:“组织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除了其他多种技能的构成要素均对其有影响外,本身还受提出要求、安排程序、指导引导、鼓励纠正和总结评述等几个要素的直接影响。作为组织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的相互协调、排列顺序及作用的程度将关系到组织课堂教学功能的发挥。” 在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出要求。在学生活动之前,教师应扼要说明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时间和纪律。,促使学生真正从被动转为主动。2、说明程序。在提出要求以后,教师还需要详细说明活动程序,以使学生遵循相同的步骤进行活动,在

同样的时间内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3、加强指导和引导。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和引导。指导是对学生操作方法和动作方式的肯定与矫正,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怎样行动;引导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注意力的转移,可以保证学生思路通畅和活动的连续。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方面“记住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及首都。越南、缅甸、老挝三国与中国接壤,新加坡是东南亚经济发达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又如:《七大洲》的教学,在黑板上挂出《东西半球图》,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并读出各大洲的名称。找出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东半球?哪几个大洲的主体位于西半球?在东半球找到哪几个大洲?找出赤道穿过哪几个大洲?指出位于北半球的大洲?位于南半球的大洲?4、及时鼓励和纠正。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活动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对学生的的期望心理予以回应,鼓励和纠正的时机非常重要。。5、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以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例如,过程节奏化的教学案例。地理课堂教学是一个矛盾运动的反应,每一堂成功的课都有一定合理的教学节奏。而课堂教学的节奏应根据课题内容分布的特点和课堂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学习态度和生理规律等情况调配时间、合理驾驭。从课题内容上看,每堂课的地理教材都有若干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selected reflections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促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对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下是3篇关于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一 在这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忠于国家教育事业,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科学执教,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虚心谨慎,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时刻注意有关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趋势和发展状况,及时搜集有关信息,结合自己工作中实际情况积极尝试,应用于教学中,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效果。 一、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注意因材施教 在我所教的五个班中,8班是区级重点班,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固有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好,学生反应比较快,有较强的悟性。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打牢知识基础、适

当拓展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会知识的合理应用,学会把零散的知识提炼成为知识的主线。在教师科学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把书本上的知识合理优化成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两个班已经掌握了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和素养,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内容。 6、7、9、10班是普通班,学生来源复杂,旧有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讲解透彻,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优化解题思路,用知识的力量吸引学生、鼓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虚心请教,认真领悟,不断进步。 我第三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但是面对新教材,我虚心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分析新教材,把握教材的主线索,更认真的把握每一章的重点、难点。并拜北京市著名地理专家李通为师,李老师多次听我的课,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与好评,并于“北京市地理案例教学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这一年的工作中,除了学习更好的把握课本把握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白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高中地理教学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下面是整理的高中地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提地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充分研读地理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想和地理思维方式.改变教学观念,向课堂要质量,相信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给学生以思考和融会贯通的时间 2加强教研,研究考纲考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对学生学习指导方法,研究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精选例题,练习题. 3进行有效的知识落实,把课堂作为知识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4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生率,平均成绩和合格率上有明显提升,使高考能上一个新台阶. 三.采取措施 1,周密计划,有序复习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基础复习到20 年3月底,其任务是复习考点,系统知识,形成络,夯实双基,基本上是教师围绕考点讲重点,难点,疑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读教材,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轮专题复习从4月上旬到5月上旬,其任务是完善体系,重组知识,训练能力.一般是学生练,教师导和评.专题复习指导,导基础,导方法;练运用,练技能;评错因,评思路.第三轮综合复习在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养能力.一般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溯源. 2,学纲研题,把握高考 ①学"两纲" "两纲"即地理教学大纲和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部分.目前高考考虑到中学教学的实际,是以地理教材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基本依据,以新课标为方向来命题的.因此如果对"两纲"

最新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初一地理教材分析 大家好: 今天坐在这儿,我想首先感谢区教研中心的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在场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我个人对初一地理教材使用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就第一册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和教材梳理两个方面展开,第二册,世界区域地理,我只举《日本》一例,来以点带面,希望大家听完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也能一起分享。 一、第一册教材分析 我个人觉得人教版教材有比较强的地理逻辑关系,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可让教学显得更有层次性,特别是在期末复习时能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第一册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地球和地图的认识和学习,这些不仅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也是我们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比备的工具,这也正印证了课标中“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接下来的大洲大洋重点强调名称和位置,同时还应强调海陆位置对气候(海上的水汽带来降水)和海上交通的影响。后面的板块知识很容易被老师们当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而忽视,在这里我觉得除了我们常说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大位置,对于初一地理而言,板块位置也非常重要,可以用来推导世界上主

要山脉、裂谷和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区域的地势变化规律。这些自然地理要素不需要讲得太深,但却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课标中教授“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我的理解是地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地理知识点。也只有达到了这一步,才真正谈得上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有了三大位置的铺垫,在学天气和气候的时候再具体加以运用(即三大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教学中要在这进行适当的小结和练习,尤其是以亚欧大陆纬度方向和经度方向的气候类型分布为例)。 至此,七年级自然地理部份结束,接着就是运用自然地理知识来推导学习人文地理知识了。人口的分布,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等条件)好的地方人口密集,如温带湿润的平原地区;反之则人口稀疏。人种的分布开始时主要受纬度位置影响,后来才产生了主动的和被动的移民,同时带动了语言和宗教的传播。最后总结区域间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差异,推导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于是出现以和平为目的的调解机构----联合国,而当今的世界潮流的合作发展。通过上册的学习,我们希望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拥有基本的地理观念和地理眼光。 具体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通用5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七年级上册引领学生走入地理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本学期以上册为铺垫,进行分区地理学习,以实现学生地理知识的升华和地理技能的提升及对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的学期,我打算由原来的以教授法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讨论为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地理。 《亚洲》是本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这课很重要。从这课开始,就要逐渐教会学生分析地理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入手。《亚洲》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部分,而其实在以后学习其它地区或国家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因此从《亚洲》开始,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地区与国家时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同时,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们可能没什么概念。所以本节课我还着重区分了自然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人文环境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那么在这节课里,主要是我按照这些方面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找出答案,并且反复强调以后

的学习中要按照这些方面分析。《亚洲》这部分一共用了3课时,一课时用来讲自然环境,我会给学生们强调学习一个地方先要知道它的位置,那么一般是从图上获得一个地区的位置。让学生们养成看地图的习惯。这样也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地形同样是看图,主要是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们看地形图的步骤,让他们逐渐学会自己看地形图。接下来是气候,其实气候是和地理位置有关的。因此我在本课开始就从位置的角度让同学们思考亚洲的气候,而不是毫无思路的死记硬背。二课时讲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其实是和自然环境紧密联系的,因此我对照自然环境来讲人文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从这些角度分析某个地区的人文环境的特点。三课时主要是总结以及举例巩固,让“自己学会分析地理信息”这个概念更加深刻的留在学生头脑中。这样的上课方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本课也存在有一些不足,比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分析能力可能还比较欠缺,我没能很好的掌握好这个度,在以后的课里我会逐步改进。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有采用讨论的方式上课,课堂纪律还比较难掌控,在今后的课里都会逐步改进。 通过上面对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知识的讲解学习,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一、反思是否具备新课程的教教育教学理念 近几年,初中地理与其它课程一样实施了新教材,我作为一名从

关于高三地理教学反思共篇

篇一: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学科内综合 泉州七中陈文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综合的可能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 键是广大师生要有综合的思想和意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现举例如下: 一、通过比较进行综合 比较法是教学的常用方法之一,许多相似的或不同的知识都可以列项比较。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更为比较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我国南、北方比较: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地理分界线,其南、北方各方面都有明显差异,通过详细列项比较,既可界定两地区间差异,也可使学生对南、北方各自的地理特征有个明确、综合的认识。 二、从某个知识点向外发散进行综合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努力引申外延,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拉到一起。如:新亚欧大陆桥 这种思维的发散是没有限度的,只需将最直接相关的、重要的东西拉过来即可。防止太深太滥。教师也不必每个知识点均如此,只需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带学生一起发散,教会学生方法是关键。 三、以中心问题进行综合 宇宙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更不是静止的,都有它存在的环境条件,都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因此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去探讨它的相关问题,便于形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认识。如:风将与风相关 的知识拉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块,它将帮助学生对风形成一个综合认识,进而能解决与风有 关的各类问题。 再如黄赤交角、温室效应、天气变化、洋流、工业区位、城市化、交通等都是重要的地理中心问题,中心问题宜小不宜大,大则变成专题。 四、通过专题进行综合(含热点专题) 如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气候、旅游、西部大开发、台湾问题、人口问题、科技创新、航天技术等等。专题可大可小,但必须突出学科主干,反映社会现实、把握高考脉搏。如等值线专题 知识网: 五、通过地图进行综合 如等值线图、地球日照图、区域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有效方法。地图清晰明了,信息容量极大,其中可直接或间接研究的问题极其 广泛。如等值线图,该图看似寥寥几笔,但其内涵极丰富,它可以是等高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或等太阳辐射量线等等。如果是等高线,可以研究地形、坡度、坡向、河流、气温、降水、气压、太阳辐射、植被、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地质作用等等。同样,可以通过其它类 型的等值线研究各自相关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几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我的工作能有所进步。以下是针对自我近年来的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点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贴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很有必要根据我们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反思三:转换传统的师生主角,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一样状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目前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就应让学生来谈谈,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带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潜力,而且能够使学生自我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策略 1、课前抽查,查找问题,找准切入点。 要增加教学的针对性,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加强群众备课,研究每一节课的地理主干知识和考点资料,针对主干资料和考点资料设置情景,找准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缓决定,留给学生自我思维的时光和空间。 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的时光和空间,让学生充分陈述自我的思维方法,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潜力,让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和潜力结构,在交流讨论时让学生自主交流,少讲解甚至不讲解,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3、开放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近两年新课程的教学,我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有了肤浅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重在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教材中许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律的叙述十分简洁,有些是点到为止;然而在教材的“案例”和“问题研究”中的要求却有较高难度。这种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不利于学生理解教材,更给学生的分析、讨论、探究带来较大困难;同时对教师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是否适当补充和拓宽,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备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新课改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更严,备好课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刻苦钻研教材与教参,在备教材和过程的同时,更要备学生和教法。 2.课堂中要努力创设地理学习情境。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首先应努力让学生热爱地理这门课,有学习地理的激情。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把握教材,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课上灵活巧妙地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和氛围,从而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由“要他们学”变为“他们要学,乐意去学”。 3.实施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素养。 在地理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地理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求知,如何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应巧妙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真正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多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完全可以超越课本,延伸课本。教师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反应,应善于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抓住某一亮点并进行鼓励。 4.新课程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传统的地理课程,无论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还是教学过程往往都是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当然,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倡导多种学习方式合理整合。 5.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甄别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重“打击”轻鼓励、重定量轻定性、重他评轻自评、重共性轻个性,并且还过于强调标准化,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这些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评价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中,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重视。定量的评价往往用“分数”来体现,但“分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分数的假象会掩盖一些容易忽视的倾向。而定性评价就是教师通过观察与分析,用恰当的语词对学生的学习作描述性的评定。相比之下,这种评价比打个分数的评价难度要大得多。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定性评价,除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中学地理教材与教法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的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各个方面。 2、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性质,因此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狭义、广义中学地理教材103 3.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要有现代教育学和中学地理教学法理论的指导,三是要有正确的教材分析方法。 教材的知识结构109 4、地理感性知识:反应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分为: 地理演变,如:昼夜更替、工业布局的演变 地理景观,如:沙漠景观、城市景观、 地理分布,如:纬度位置、海路分布、海拔高度、 地理名称,如:亚洲、黄河、泰山 地理数据,如: 96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30% 地理理性知识:反应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使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分为: 地理概念,如:气候、大陆、海洋,工业布局、 地理特征,如:非洲的地形特征、中国的气候特征、新加坡的经济特征、 地理规律,如:地理分布规律、地理演变规律。 地理成因,如:如大气降水的形成,“地上河”的形成等

5.中学地理教材(n) (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慧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深度及一定的权威性。 (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填图册等师生兼备的书本材料及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所使用的地理直观教具和其他的教学媒体(包括挂图、投影片、录像、计算机等等),其中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6、、中学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方法 (一)背景分析 在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之前,一定要通读一遍教科书,了解地理教科书涉及的主要内容,再开始进行教材的整体分析。在教材分析中了解教材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对教材的进一步分析和评价。 (二)教材知识结构分析。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知识的脉络,了解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认清教材的整体功能,为正确处理教材提供依据 (三)教材整体教育功能分析 在教材知识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地理教学目的和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整体教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功能。 7、初中地理教材的选材原则: 1)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初中地理教材应该选择那些为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合格公民所必须的教学内容,着眼点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 2)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环境、资源和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和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场所,人类活动又无时无刻不在作用于自然环境。 3)广度和深度要适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符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 ,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就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对于这一部 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 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就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与学习 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在编写本册教科 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就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就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就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与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她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就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与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瞧,首先就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 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就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除标准规 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就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等内容。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 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所选区域按照省级 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 政区划,既就是行政区,又就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与西双版纳作为 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就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由于就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就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章节内容课程标准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不同的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南北方的自然差异 南北方生产与生活的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 高寒的青藏地区 以牧业为主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 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 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说出各地例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 产、生活的影响 第八章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政治文化中心 历史悠久的古城 1.利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化传统与城市职能。 2.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 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