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以下是出guo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教案,供您参考,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学习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2.品味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学习重点:1.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学习难点: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文本内容(师生问好)刚才同学们和老师是怎样问好的?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用语言说话,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以问题形式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这四个因素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不能。课文是按照四个因素 * 程度,由大到小,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并用序词标明,使文章条理清楚。--“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二、分析结构,把握文本条理性过渡:同学们都概括得非常好,那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么多的重要信息的呢?

第4段中结尾有这么一句话--“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此外……”“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设问句:设问句,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小结方法:学习说明文,只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性词句,理解起来就会方便、快捷和准确。希望大家平时读书看报,经常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培养抓关键词句的能力。

教师小结:本文围绕“物候学”这门科学,先解释什么是物候学,再回答为什么要研究物候学,这符合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也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

三、品味语言,体悟文本生动性1.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就是围绕“物候”、“物候学”展开的,而且课文提示语也告诉我们“这篇课文就是介绍物候学的”,而标题却不用“物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呢?(教师温馨提醒:注意文章开头的提示语)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试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学生浏览、思索、作记号)

明确:课文第2自然段末尾和第3自然段开头有句话足以说明:课文采用了形象化的说法,可以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句话是:

A.“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B.“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齐读这两句话)

2.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说明事物不仅要注意准确、科学,而且还力求做到生动形象,而此文是一篇科普作品--要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读者对象的实际文化水准,又要贴近读者心态。读起来令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本文用语形象生动。

四、延伸课外,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大自然的语言呵,真是妙不可言:懒汉永远看不懂,粗心人怎么能发现。”同学们,你们甘心作懒汉,愿当粗心人吗?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

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

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

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

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

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

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 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

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

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销声匿迹呈现风雪载途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展示目标:

1、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3、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4、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展示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shuāi) 连翘(qiào) 纬度(wěi) 销声匿迹(xiāo)

蓑衣(suō) 阻挠(náo) 忌讳(huì) 悄然无声(qiǎo)

2、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 *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

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三、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

1、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2、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

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3、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举了三个例子。

4、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按时间先后顺序。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2)第二部分: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 * 。

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3)第三部分:

9、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10、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

这四个因素 * 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1、“首先是纬度”这一段,举出桃花和刺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12、“经度的差异”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了连翘和榆叶梅、苹果开花两个例子,说明了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13、“高下的差异”这一段讲到“逆温层”。什么叫逆温层,逆温层是怎么形成的?

按正常的物候现象,植物的抽芽开花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但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形成是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4)第四部分:

1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第二,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15、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6、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特别是目前 * 提出的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因此,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很有意义的。

四、拓展延伸: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 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诗词五首同步练习语文版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 分析诗歌的意境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1)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答题要具体。 【答题指导】 描述画面+景物氛围特点+作者感情 01 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突兀.(wù) 鸡黍.(shǔ) 羌.管(qiāng) 人不寐.(mèi) 场圃.(pǔ) 唇.焦(chún) 2.词语积累——下面对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忍.能对面为盗贼(狠心) B.安.得广厦千万间(怎么) C.还来就.菊花(靠近) (农民散养的土鸡) D.休将白发唱黄鸡 .. (解析:D项中的“黄鸡”指代时光流逝。)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心系天下是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饱含哲理的一句诗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壮志未酬、思念故乡的心情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苏轼在《浣溪沙》中发表感慨,表现作者虽身处困境但仍力求振作的句子是: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语言运用——下列各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A.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B.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6.文化积累——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过故人庄》中诗人去的地方是农庄,诗中写的是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也是农事,因此本诗可以称作是一首田园诗。 B.《浣溪沙》上阕写景,描绘了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而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应了“鸟鸣山更幽”一说,更突出了画面的静谧。 C.《渔家傲秋思》上阕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阕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整首词表现了将士们的思乡哀怨和渴望归家之情。 D.《游山西村》描绘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农家的淳朴与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7.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辑古诗】 (1)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次北固山下》王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主要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预习提示】 1.搜集桥的图片,总结各种桥的共同特点。 2.在文中标注生字词。 【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课下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图片和知识,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图片或者你总结的桥的特点? 2-3位同学回答。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桥梁的世界,体会中国桥梁之美。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初读: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且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 明确:雄跨记载桥墩推崇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找同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同学齐读生字词。 (二)再读:默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出包含以上生字词的语句。 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在PPT中出示,请同学来读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明确: 1.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每两个石拱之间有两个桥墩 3.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4.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5.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精读课文,提取信息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莹:yíng(晶莹、莹白、蓝莹莹) 裹:guǒ(包裹、裹着、裹足不前) 篮:lán(花篮、竹篮、篮球) 蔼:ǎi(蔼然、和蔼、和蔼可亲) 资:zī(资本、资费、资格) 矿:kuàng(铁矿、铁矿、煤矿) 慷:kāng(慷慨) 慨:kǎi(慨然、慨叹、感慨) 贡:gòng(贡献、贡品、进贡) 滥:làn(滥用、滥伐、宁缺勿滥) 基:jī(基础、基本、基金) 睹:dǔ(目睹、熟视无睹、先睹为快) 二、多音字 空:kōng(空话)kòng(空地) 难:nán(困难)nàn(难民) 供:gōng(供应)gòng(供品) 处:chǔ(处理)chù((处处) 三、近义词 遥望——眺望晶莹——明亮枯竭——干枯 和蔼——慈祥渺小——微小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节制——限制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感叹——感慨指望——渴望 威胁——胁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四、反义词

晶莹——晦暗节制——放纵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指望——失望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和蔼可亲——冷若冰霜 五、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奇妙的克隆》 精品导学案

17 奇妙的克隆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阅读课文,体会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和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培养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 4.体会、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理解说明思路,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 谈家桢(1909—2008),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第一课时 积累字词,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1.读准字音。 繁衍. y ?n 囊胚..期 náng pēi 蟾蜍.. chán 孵. 化 f ū 性腺. xiàn 胰.蛋白酶. yí méi 濒.临 b īn 分泌. mì 2.解释词义: 拍案叫绝: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多含贬义)。 就绪:事情安排妥当。 课时要点 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

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夭亡:短命,夭折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濒临:接近,临近。 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3.全文约3000字,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快速而又准确地了解全文内容?速读课文,简要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从小标题或中心句入手介绍了克隆的定义,克隆研究的发展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克隆的意义。) 合作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探究: 1.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2.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巩固提升 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 1979年克隆鲫鱼、1960、19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举例子、列数据。2.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4.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

18 古文二则 解释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即意义比较具体,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几个考点,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解释实词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存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的词积累起来,以便顺畅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难以理解,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运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晓雾将歇.(xiē)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交相辉映)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全,都) (3)晓.雾将歇.(早晨)(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 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相与 ..

(9)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 如吾两人耳(只是)(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0)但.少闲人 .. 3.词语积累——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古义:鱼今义:鱼鳞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3)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4)但.少闲人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B.高峰入.云月色入.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C.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歌咏“月”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7课

薛红军 一、课堂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正.月(zhēng zhèng)供.品(gōng gòng) 五行.(háng xíng)脖颈.(jǐng jìng) 仿佛.(fúfó)厨.房(cúchú) 2.把下面的词语与正确的解释连线: 其间只知道 无端稀奇 素不知道如此 如许从来不知道 希奇其中 单知道无缘无故 3.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先写,接着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又写了。 4.学习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这段写了作者记忆中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英雄形象,那么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又是怎样呢?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5、填空。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是伟大的————、——————、——————,是中国——————的主将。

薛红军一、默写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小练笔 学习作者描写闰土外貌的方法,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少年闰土》第三课时作业 一、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1)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 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二、课文讲了哪四件事?哪件事给鲁迅的印象最为深刻? 三、感受中心:大家感觉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时作业 薛红军 一、给词语注音。 追悼吊唁爱抚嘴唇呻吟 咳嗽深奥慈祥挽联 二、填空。 张( )李()囫囵()()()然大()三()半() ()经风() ()声()哭难以()受接连不() 三、回答问题。 (1)课文写了那几件事? ————————————————、—————————————、————————————————、—————————————。 (2)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3)小组交流并画出表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奇妙的克隆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主体文意梳理 1. 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结构的。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 (3)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 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 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 (4)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 ①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 ”,音译为“克隆”。实际上,英文的“Clone ”来源于希腊文“Klone ”,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②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③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1.选文的第一段与第二段调换顺序好吗?为什么? 2.语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作引用等说明方法,试找出有关语句(各举一例)。 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 _________ ___。 4.你认为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从正反两方面简单谈谈。 (二)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 你能想到吗?亿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和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两篇精读课文《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两篇篇略读课文组成。《浪淘沙》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江南春》为我们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书湖阴先生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只有一个地球》采用科学小品文的形式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地球虽然美丽,但在宇宙中是渺小的,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唯一星球,说明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青山不老》写的是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森林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茫茫青山中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三黑和土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三黑这一获得自己的土地而勤劳耕作,憧憬美好生活的农民形象,表达了翻身的农民的无比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希望的感情。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要求根据文中提供的素材确定主题与角色,阐述出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看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习作《学写倡议书》能根据现实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学会用正确的格式书写倡议书。《学习园地》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主要观点。学会识别公交路线图,选出最佳方案。积累中国文化常识中的内容:五行、五金、五谷、五音、五彩。 2.单元重点: (1)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我们知道在每篇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或表达观点时往往会使用一些关键句,能突出表现文章的内涵。这些关键句,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或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关键句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找到关键句,我们就容易提取关键词。文中主要观点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阐释自己的主要观点,我们往往利用题目直接点明中心。《只有一个地球》的题目简洁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通俗易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表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2)学写倡议书。学写倡议书时,首先要注意格式。标题要鲜明,正文写清倡议的内容,最后要署名并写上日期。其次观点明确,抓住内容:(1)写明倡议书的背景原因和目的(2)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最后抓住结尾,表明希望。结尾要表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教学重点】 1、教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收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2、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像) 2、快速读文,想想文题中的“我”是谁? 3、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找出描写“我”在灵前行为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揭示其与后几段的关系。 三、初读课文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四、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 五、拓展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学习小组长评价和签字 完成 订正 签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 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 (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分组读诗句)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4.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 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8课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比喻,引导看课文的图片) 3.朗读:地球是如此的可爱和美丽,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有没有同学自愿起来示范读一下的?再全班读一读,指导朗读) 容易破碎的原因: 1.自然资源容易枯竭,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第三、四段) 2.读一读具体段落语句 3.在这里提到了两类自然资源,分别是什么?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资源 4.哪个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有哪些? 5.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来齐读一遍第三段最后一句“但是……”有同学知道“不可节制”的意思吗,能否联系实际理解? 6.对于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不是!为什么?举手告诉我具体的句子。“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去掉行不行,本来就是“原本原来”,原来可以也就是说——现在不可以,原因是——因为人类…… 7.所以:如果人类没有恰当的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我们的资源必将会枯竭并且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8.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轻柔的还是强烈?)——两段都有一个转折词语“但是”,语气加重和强调!特别是“但是”后面的句子,下面我们进行接读,老师读前面,你们从“但是”开始读起,我看哪个小组读出了强调的语气,各自反馈)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在这两段中,作者就举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来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们还知道其他常见的说明方法吗(课件: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请同学们看看前面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一段:打比方;第二段: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这一段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什么——地球的渺小) 是的,地球是渺小的,而且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是那么的容易破碎!如果它破碎了,我们能否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是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五到七(6) (7)(8)(9)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导学案及答案

17、《奇妙的克隆》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培养严谨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搜集作者及关于克隆知识的资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繁衍.()囊.胚期()蟾蜍 ..()蝌.蚪()鄞.县()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课堂探究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课文的有关介绍,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3、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在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 当堂检测 一、辩论会 克隆猴的成功意味着克隆人本身没有技术障碍,于是就有一位法国女科学家布里吉特·布瓦瑟利耶大胆的提出了克隆人的设想,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学者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 我们来一场小辩论好不好?注意辩论的要求。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语言要简明扼要,要针锋相对。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分泌(mì) 渗透(sèn) 胚胎(pēi) B.两栖(xī) 乳腺(xiàn) 哺乳(bǔ) C.脊椎(jǐ) 爪蟾(chán) 濒临(bīn) D.草莓(méi) 繁衍(yǎn) 匍匐茎(jìng)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这里指想象,假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