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与答案
[古诗文阅读]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
![[古诗文阅读]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https://uimg.taocdn.com/4becc259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6.webp)
[古诗文阅读]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优质文档你我共享第 1 页 共 1 页[古诗文阅读]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古诗文阅读]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1 纪昀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各题。
(9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九象,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山门圮于河 ②啮沙为坎穴 ③转转不已 ④但知其一 19、给下面句子划一处停顿。
(2分) 是 非 木 杮20、有人说,纪昀这篇文章也是臆断之作,老河兵的说法难以立住脚,你知道它的问题在何处吗?(3分) 答案:18、①倒塌。
②冲刷。
③停止。
④只。
每小题1分。
19、是 / 非 木 杮。
2分。
20、水流“啮沙为坎穴,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石兽向上游前进一步的同时,其水平位置也必然下沉一步;“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十几年后向上游前进了十几里,那它的水平位置也可以下沉十几里吗?意思对即可。
3分。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

引导语:纪昀的《》,同学们学习了?下文是有关这篇文章的相关阅读练习及答案知识,我们一起学习吧。
纪昀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篇1: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9、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四处。
(2分)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1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13、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9、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10、⑴靠近⑵倒塌⑶经过⑷只11、D12、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13、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之马矢奏春创作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成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跌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克不及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跌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僧募金重修()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5)如是再啮()(6)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7)一讲学家设帐寺中()(8)二石兽并沉焉()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分歧的一项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尔辈不克不及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跌携之去?翻译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翻译(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翻译(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5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积累拓展三、背诵这篇课文。
点拨:可以结合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特点进行记忆背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参考答案:1.追根究底;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24 河中石兽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1.诵诗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精选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靠近)B.二石兽并.沉焉(一起)C.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求之.地中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C.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渐沉渐深耳.B.阅.十余岁C.僧募.金重修D.尔辈不能究物理..4.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
(每句标一处)(1)二石兽并沉焉(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2、给下列字注音:棹()曳()湮()啮()溯()臆()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临河干()(2)二石兽并沉焉()()(3)阅十余岁()()(4)竟不可得()(5)棹数小舟,曳铁钯()()(6)设帐()(7)不能究物理()(8)是非木杮()(9)湮于沙上()(10)沿河求之()(11)不亦颠乎?()(12)众服为确论()(13)闻之笑曰()(14)盖石性坚重()(15)啮沙为坎穴()()(16)转转不已()(17)遂反溯流逆上矣()()(18)固颠()(19)如其言()(20)然则天下之事()(21)可据理臆断与()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并沉焉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2)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4)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5)是非木杮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6)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7)转转不已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8)固颠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5、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啮沙为坎穴()之:(1)一老河兵闻之()(2)其反激之力()(3)沿河求之()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9、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专题05 河中石兽(七下)(解析版)-初中文言文阅读中考必考篇目之对比阅读
专题05 河中石兽(七下)一、文言文阅读(共9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当止不止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嵌空②而缭曲③,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④,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乃力运数石,窒⑤虎退路,两穴并⑥聚柴以焚之。
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⑦,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嵌空:深陷的样子。
③缭曲:曲折缭绕。
④窦:孔穴。
⑤窒:堵住。
⑥并:一起。
⑦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蛇行而入(一种动物)B.两穴并聚柴以焚之(来)C.虎被熏灼(炙,烧)D.避入石穴中(躲)(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限划两处)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
(4)老虎的死因是什么?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A(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3)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4)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
如果老虎退一步,虽不能吃樵夫,但却可保全性命。
凡事应当环顾全局,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如果为了某种利益而一意孤行,其结果也许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A.蛇:像蛇一样曲折行进。
故选A。
(2)句子意思为: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
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断句为: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3)重点词:意,料到;睹:看见;竟,竟然。
句子翻译为: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4)结合文本可知,老虎的死因为,老虎之死,在于贪也,欲望烧毁一切。
道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重点理解即可。
故答案为:(1)A(2)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3)没料到(他)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见光亮,(他)竟然反而走出山洞了。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4分)(一)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湮于沙上(2)遂反溯流逆上矣20.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2)可据理臆断欤?(2分)21.初三复习时,老师请小红翻译“凡河中失石……”一句,小红将“凡”译为“凡是”,老师指出了小红的错误,小红不解。
老师提示说:“课文告诉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哦。
”小红恍然大悟,并从河流的特点出发举出了不能于上流求石的两种情况:(1);(2)。
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2分)答案:(一)19.(1)埋没(1分)(2)于是,就(1分)20.(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3分,译错一个关键词扣1分。
关键词“尔辈、物理、是、木杮、岂、为”)(2)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2分)21.要点:从河床角度,如河床太陡、淤泥或卵石河床等;从水流角度,如水流常年很浅、很缓等。
(一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河中石兽》过关练习(含答案)
《河中石兽》过关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文学常识:1.《河中石兽》一文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__________》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二、重点词语解释: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____)4.以为..顺流下.矣(以为:_______________)(下:_______________)5.棹.数小舟(棹:_______________)6.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_______________)7.尔辈...(尔辈:_______________)(究:_______________)(物理:..不能究物理_______________)8.是.非木杮(是:_______________)9.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_______________)10.湮.于沙上(湮:_______________)11.不亦颠.乎? (颠:_______________)12.啮.沙为坎穴..(啮:_______________)(坎穴:_______________)13.转转不已.(已:_______________)14.遂.反溯.流逆上矣(遂:_______________)(溯:_______________)15.但.知其一(但:_______________)16.求之下流,固.颠。
(固:_______________)17.据理臆断...(理:_____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字词分类归纳:(一)古今异义。
(完整版)《河中石兽》-专项练习附答案.doc
《河中石兽》复习题一、《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二、字词分析:1、注音:圮曳棹杮湮溯欤2、重点字词:临:河:余:湮:圮:阅:岁:是:杮( f èi):并:啮:坎穴:臆断:已:如:设帐:竟:棹:曳:但:倒掷:盖:暴涨尔辈:求:以为:溯流:固:究:然则:遂:3、通假字:钯: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如是再啮如其言...(1)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一寺临河干 B. 棹数小舟 C.不亦颠乎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6、一词多义:闻之笑曰代词 ,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 , 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 , 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 , 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 , 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⑵众服为确论(认为)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5.古今异义古今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 1已停止已经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 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f 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河中石兽 纪昀 一、文学常识: 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 1. 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2. 通假字: 钯:同“耙”,整地的农具 3. 一词多义:
4. 古今异义
三、文章结构: 文章分层: 第一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寻十余里无迹):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 和第一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一讲学家设帐寺中……不更颠乎): 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 “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四种寻找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四、中心思想: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1.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2. 临:面对,位于。 3.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的意思。 4. 阅:经历。 5. 竟:最终。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阅读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6. 棹:船桨,这里是作动词,当划、摇来理解。 7. 曳:拖着。 8. 物理:事物的规律。 9. 暴涨:这里指猛涨的河水。 10. 湮:埋没。 11. 笑:在这里含有讥讽的意思。 12. 求之于:到……去找它。 13. 盖:大概,原因,因为。 14. 啮:在这里是“冲激”的意思。 15. 如是:像这样。是,代词,这。 16. 地中:泥沙中,这时指石兽初下落之处的泥沙中。 17.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18. 但:只,仅。 19. 臆断:凭主观判断。 20.2.文学常识填空。 21. (1)《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学者。他所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是有很大贡献的。另外《阅薇堂笔记》是他的一部著名的文言(笔记)小说。 22. (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讲学家判断其在(沙中);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游)。最后是在(上游)找到。从而说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23.课文学习: 24. 1.概括文章的主旨。 25. 分析: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高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禁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26. 分析课文的层次。 27. 课文四个自然段,自然分为四个部分: 28. 第一部分:描述了寺僧错误地顺流寻找石兽的行为。 29. 第二部分: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心理。 30. 第三部分:叙述老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驳斥前二种观点的过程。 31. 第四部分: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点明判断事理不可凭主观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 32.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33. 分析:这则短文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更不可做空头的理论家。 34. 揭示这个道理的句子是“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5.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很多啊,岂能根据某种看法就凭主观推断呢? 36. 4.说说寺僧、讲学家和老兵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37. 分析:寺僧按一般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往下游,讲学家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所以认为石兽应在原地,只是“渐沉渐深”罢了。老河兵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水流冲击石兽,然后水流就会冲走石兽上游方的泥沙,使其出现空穴,石兽就会在空穴倾倒,长期这样“再转不已”,石兽就会往上移动。 38.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为”字的意思。 39. (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40. (2)众服为确论。 41.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2. 分析:(1)为:介词,读作阳平,被。 (2)为:动词,读作阳平,认为。 (3)为:动词,读作阳平,成为。 43. 6.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 44.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中,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渐沉渐深;老河兵则判断其在上流,是因为石兽的迎水面受到水的“反激之力”,必于石下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兽就会向前倾滚,这样向上游移动。 45.
深入探究: 1.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2. 分析:文章在写法上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是“癫”,来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和自信。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加上其结果,巧妙地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癫乎”。 3. 其次,短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吻合,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能使人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情,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加之实践检验了其正确性,增加了老河兵的科学性,体现了推理的合理性。 4. 其三,短文注重一定的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分别写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5. 2.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态度怎样?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6. 分析: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 7. 3.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谁最终找到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8. 分析:老河兵的“笑”则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9. 4.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知道,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0. 分析: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动,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动,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11. 5.为什么“寺僧”和“讲学家”会出现错误?而“老兵”的观点正确? 12. 分析:因为“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 而“老兵”长期与河打交道,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3. 6.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 14. 分析: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要通过实践认识事物,不可主观臆断。邓小平同志也曾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对“寺僧”和“讲学家”那样的人说“不”,对“刻舟求剑”的人说“不”,对“掩耳盗铃”的人说“不”。学习古人穷理不臆断的品质,用我们的慧眼,用我们的头脑,用一种科学精神去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24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5.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⑴靠近 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2.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D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24河中石兽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 ) (2)阅十余岁. ( ) (3)曳.铁钯 ( ) (4)湮.于沙上 ( ) (5)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 (6)如是再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