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结课论文欧盟经济一体化效果与问题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2012年,欧盟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上仅仅是对欧盟的一个简介,欧盟成立以来,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成功的的背后也显露了诸多问题。以下我就从欧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来分析其取得的效果与问题。

一、成功的经验

与世界其他地区众多类似经济区域相比,无论从联合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从地位和影响看,欧盟都是最成功的典型。

(一)就联合的广度而言,欧盟成功地开创了跨国合作的经济政治联盟的先河,包括的成员国众多。欧盟是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既有国际组织的属性,又有联邦的特征。欧盟成功的区域政策是实现合作的基础,区域政策尽可能明确地界定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把广大的区域联系在一起。其次,区域政策有明确的总体目标:致力于通过实施积极的区域政策以达到缩小区域间差距的目的,使欧盟范围内不同区域达到最大程度的聚合。这一切都为解决区域不平等问题和实现广大地区真正的联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经济领域,欧盟从成立初期就一直致力于消除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并且,欧盟也在世界上推行这一相同的准则,使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量和影响大增。欧盟坚信,多边贸易自由化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大的效益,其中,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

希腊于1981年加人欧共体,西班牙和葡萄牙于1986年加人欧共体,三国是欧盟成员国中加入时间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成员。加人欧共体后,三国积极落实欧盟确定的经济趋同标准,采取措施使各项经济指标逐渐向欧盟平均水平靠近,通过参与共同市场和统一货币等一体化进程,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迅速增长、与欧盟其它成员国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普遍高于欧盟发达成员。葡萄牙人盟后,1986-1990年和1995-1999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7%和3.2%,始终高于欧盟的平均增长水平。前些年,欧盟整

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西班牙、希腊的经济却稳步增长,其中希腊经济年均增长高出欧元区平均水平约一个百分点。第二,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大幅提高。三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工业基础薄弱、生活水平较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西欧居末位。加人欧共体后,三国与欧盟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2002年西班牙国内生产总值约合6498亿美元,列世界第9位,在欧盟成员国中仅次于德、法、英、意四国。

(三)在深度方面,1958-1968年,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之间已经逐步取消了工业品关税,实行农产品关税同盟,统一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设立共同的农业基金对农业实行统一的补贴。1993年1月,欧盟启动内部大市场在成员国之间实行人员、物资、资本和服务自由流通。1999年1月,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率先放弃了货币主权,共同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这么多主权国家自愿放弃本国的货币发行权,把这一核心主权交给它们信赖的超国家组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个同类组织像欧盟那样拥有共同的决策机构、共同的执行机构、共同的议会、共同的中央银行,同时欧盟还在努力推进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并着手组建快速反应部队。欧盟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已迈出了最坚实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关税同盟为起点,通过实施共同市场、统一大市场而最终向全面的经济货币联盟迈进。欧盟于1968年7月1日取消了各成员国之间的所有关税,建立了统一的海关税则,初步建成了关税同盟,对来自区外的第三国产品实行共同的关税政策,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共同农业政策是欧盟内实施的第一项共同政策。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确保农业人员的“公平”收入、稳定农产品市场、保持农产品合理的销售价格以及确保农产品的供应。其主要内容是对内建立共同农业基金、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对农产品出口予以补贴,对外则设置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的差价税、配额等贸易壁垒,使欧盟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地区政策的目标是“促进欧盟整体的协调发展”、“加强其经济和社会统合”以及“降低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消除最不发达地区或岛屿及农村地区的落后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

欧洲联盟仅仅是一个国家邦联,但它不是一个联邦国家。过去50年里,它的政治制度不断演变,建立在一系列条约基础之上。在实现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欧盟的决策机制问题。

欧盟的决策机制是首脑会议和欧盟理事会。首脑会议实行共议制,如果在某个问题上一时无法取得共识,则推迟到下次首脑会议再议。这种决策机制虽然降低了大国操纵的机率,但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出现了无法兼顾的两难境地。此外,对欧盟委员会(欧盟的执行机构)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对欧盟议会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着争议。欧盟理事会则按成员国人口比例分配投票权。现在欧盟由15国扩大到25国,决策难度更大了。由此,在经济决策方面意见不统一,存在严重分歧等问题在阻碍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利益分配问题。

成员国内部经济差距大,扩大后机构和协调更加困难;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各项开支,2004年初欧盟委员会提出了今后十年的年度预算框架,预计预算额将从目前的1,000亿欧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亿欧元,即占到欧盟生产总值的1.15%。这一建议遭到净摊款国的反对。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基础不同,受惠国和净受惠国之间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利益分配问题。

(三)欧盟的团结问题。

经济实力基础不同决定了各国互相争夺欧洲联盟发展方向的领导权,内部团结的信心和意愿的强弱也不同。富国和穷国在经济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大国和小国在权力分配上时常争吵。更为严重的是,西方的盟主美国不愿见到欧盟影响的扩大,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防止欧盟形成一支独立自主的强大力量,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的问题严重阻碍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欧盟在协调发展问题上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四)债务处理问题

2002年1月1日,经过3年的过渡,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进入流通。2月28日,欧元区成员国货币全面退出流通领域,欧元从此踏上国际政治经济舞台,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里的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货币通用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和文化的融合。近十年来,欧元区各国享受了统一货币所带来的高效率贸易和低成本融资的种种福利:从1999年开始,德国对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1160亿欧元,是1999年的3倍。与此同时,单一货币还大大降低了欧元区的融资成本,从1999年到2008年的十年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国家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基本趋同,在4%-6%的区间内低位徘徊。此外,低成本的

融资便利,也激励了意大利、希腊这些国家在财政上的举债扩张。以希腊为例,加入欧元区后,其政府负债率持续上升,到2010年到达143%,赤字率也相应攀升至1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波及欧洲,《稳定与增长公约》对各国的财政赤字约束彻底失效,欧盟的货币一体化终于显现出其独腿难行的制度缺陷。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来都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由于欧元区货币政策由欧洲央行统一管理,赤字国无法通过增加货币投放量或汇率贬值来渐渐消化越堆越高的政府债务,失去了“印钞机”的欧元区国家没有能力通过自主的货币政策来调节自身的经济困境,只能通过欧盟的“援助”来消化债务,而“援助”所附带的财政紧缩和改革条款实际上意味着对受援国财政政策的硬约束。

希腊公投事件表明,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所开出的财政紧缩“药方”对于受援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欧盟各国在未来一体化道路上的制度安排。欧盟一体化再往前一步,就是单一财政体系。财政自主权从来都是各国经济政策的“核心部件”,被卸去财政自主权之后,欧元区各国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基本上全部被“没收”。在我看来这是欧盟经济一体化路上的一道坎,想要跨越还需要欧盟各成员国的努力!

(五)欧盟的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首先,人均产出是被广泛用来衡量现有经济水平的经济指标。在欧盟成员国内部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例如, 德国汉堡的人均产出高出欧盟平均水平的两倍,德国东部地区的人均产出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50% 左右。其次, 失业率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和成员国内部的差异也很大。例如,据经合组织的统计,1997 年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1. 1%, 德国的失业率为10% ,卢森堡为2. 5% 。另据欧共体委员会的统计, 意大利1990 年失业率最高地区为21. 7%, 最低地区为3. 4%。就业率是决定未来经济福利的重要因素。如果其他条件等同, 就业率越高,人均产出的水平就越高。欧盟的边缘地区,远离核心增长地区,因此需要特别的支持。爱尔兰自50 年代以来有相当稳定的经济增长。希腊则相反,80 年代中期经济扩张后,希腊的经济增长相当缓慢。西班牙走过了相当不稳定的经济发展道路。佛朗哥专治时代结束后,西班牙进行了结构调整,出现了显著的经济增长,随后就是严重的经济衰退。

在产业结构方面,欧盟成员国的农业和初级生产部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农业在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显得相对重要。这些国家的农业部门就业占总就业人口的10%以上, 而比利时和英国则不到3% 。英国、荷兰、比利时和丹麦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相当高。德国除了庞大的服务业以外, 还保留了相当大的制造业就业。近年来,欧盟所有国家的服务业都大有发展。1995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欧盟就业总人数的66. 1% 。1985- 1995 年欧盟新增1190 万个服务业就业岗位、140万个非服务性就业岗位。服务业已成为欧盟地区发展的最重要的增长点。即使如此, 欧盟成员国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80年代,葡萄牙、爱尔兰、卢森堡和意大利的增长率相对较高,英国、比利时和西班牙的增长率相对较低。但各成员国内部的地区差异更大。以服务业就业率很高的荷兰为例,地区失业率也是存在差异的。1990年, 荷兰北部失业率为10.2% , 东部7. 5%,西部7. 0%,南部6. 8% 。同样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60 年代末以来,意大利南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意大利巴西利加塔( Basilicata) ,默里塞(Molise) 和加拉布里亚(Calabria) 三个省的人均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7%,54% 和49%。在有关国家和地区长期发展的研究和技术方面,欧盟各国支出的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英国为4. 6%,法国5. 1%,德国3. 8%,爱尔兰5. 0%,丹麦5. 9%,希腊1. 4%,葡萄牙1. 1%,西班牙2. 2% 。外国直接投资在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投资在欧盟已出现增长,但相对比率低于美国。1986- 1995 年流入欧盟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为2270 亿,其中大部分进入法国和英国。( 同期, 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约4700亿埃居,流入日本的为52亿。) 欧盟边缘国家,即有严重地区问题的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相对较少。这对整个欧盟的地区趋同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以上是我关于欧盟经济一体化效果与问题的分析。尽管我的分析存在许多不足,但欧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成就和所暴露的问题是不可置喙的。这些经验教训同样也可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思考借鉴。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国际经济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课程代码:H0201114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标准学时:56 课程类型:理论课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它是国家教育部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与其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 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具体反映了本课程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贯彻了教学互动教学法,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一、课程的性质与作用 《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发那个的宏观经济均衡、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秩序。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这是《国际经济学》课程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特色。《国际经济学》不拘泥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纯理论分析,而且一直关注国际经济的新现象、新问题,积极探讨国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要求将西方经济理论与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中国案例来阐释相关理论,如人民币汇率变动、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等,这些案例使得《国际经济学》课程具有更强的活力。 2.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鼓励多元思维方式,并将其表达出来,尊重个体差异;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建立以过程培养促进个体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教学过程的双向促进机制,以激发兴趣、发展心智和提高素质为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1. 完善体系,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 本课程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述该门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注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材编写建议。 2. 设计依据与原则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依据: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以学生求知需求为导向,改变“以本为本”的教学现象,以“现实经济案例”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探究性,注重培养学生学术兴趣和科学精神;注重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本课程标准应以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经管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遵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有关国际经济学论文 篇1 浅谈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引言:随着我国世贸经济组织的加入和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网络化的新发展,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融合,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势态。 (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市场在经济上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现如今各国间的经济组织、金融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影响,联系紧密,最终融合成为一个全球统一化的市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和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战略方针,使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得到规范,并且明确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建立了经济全球

开放化的大市场,使得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自由选择和优化配置。 (二)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新发展,各国的经济已经同国际市场紧密相连。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要最大限度的解除贸易阻碍,使各种有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增加全球效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有效地实质推进。 (三)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全球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使现代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四)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贸易交易方式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产生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商务活动和贸易交易,从贸易的洽谈到签约再到交货直至付款的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得以实现。 二、我国要结合目前发展现状,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国际经济学全英论文

Modern Logis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Thesis:logistics Class:Class one logistics Name:Xiaonan Zhao Student ID : 121703068

I Abstract: Modern Logistics, a new type of integrated type management, refers to send inform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loading/unloading, packing and other Logistics activities together. Its task is to reduce the total cost of Logistics, t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the best service. However, many national experts have said: "Modern Logistics is a process to make goods transfer from supplying place to local requiremen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customers in the lowest economic costs. It mainly include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rocessing, packing, loading and unloading, distribu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urchase price includes 5 aspects: the cost of materi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seasonal changes. market environment. delivery conditions. When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ascending to a degree then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reduce logistics cost for products provide a certain profit space. This also makes the modern logistics has very goo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article will unfold from all parties to analyze modern logistics below. II Keywords: Modern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packing Warehouse management Storage III Contents Part One: Transportation Part Tow: Storage Part Three: Loading and unloading

国际经济学--论述题

论述题索引: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2.贸易的动态利益有哪些? 3.试分析大国经济增长后的福利效应 举例说明国际贸易对各要素所有者利益的不同影响决定他们对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自P41) 根据特定要素模型可知:自由贸易会降低进口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收入水平,共同要素的收入水平则不定,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收入水平会提高。正因为如此,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例如:在英国走向自由化的历史过程中,曾发生了关于《谷物法》是否应该废除的大辩论。地主阶级极力反对废除,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极力主张废除。原因就在于废除《谷物法》,允许廉价谷物进口,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这场辩论中,工人阶级的经济利益居中。 4.阐述新贸易理论的意义。 5.李斯特的保护贸易观点及其政策 6.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怎样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间的竞争优势的? 7.如何看待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8.试述一国参加关税同盟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9.试述中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0.试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以及“入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我国已经于2001年加入WTO,试论述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 12.对比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替代战略的利弊 13.试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当代国际贸易的影响 14.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会带来哪些后果? 15.试述浮动汇率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1.国际贸易对一个国家的福利影响如何? 对进口国来说,国际贸易提高了进口国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进口国进口竞争生产者的福利水平,因为商品的进口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从而消费者增加了对该商品的需求。但是国内的生产者在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减少了供应,供应小于需求的部分只能由进口加以弥补,这样就造成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生产者剩余减少了,即商品的进口提高了消费者集团的福利水平,降低了生产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进口国总体来看,增加的福利比减少的福利要多,所以国际贸易使进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对于出国来说,则正相反,国际贸易降低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生产者剩余,也就是说商品的出口提高了出口国生产者的福利水平,降低了出口国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增加的比减少的多。所以,国际贸易使出口国的福利水平提高。所以,从总体上看,国际贸易提高了所有参加国的净福利水平。

国际经济学课后答案解析

第一章绪论 1、列举出体现当前国际经济学问题的一些重要事件,他们为什么重要?他们都是怎么影响中国与欧、美、日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最能体现国际经济学问题,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实体经济、政治等领域,也影响了各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其对中国与欧、美、日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影响为:减少中国对上述国家的出口,影响中国外汇储备,贸易摩擦加剧,经济联系加强,因而也会导致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政治上的对话与合作。 2、我们如何评价一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可以通过一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评价该国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评价比如一国政府政策的溢出效应和回震效应以及对外贸易对国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3、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贸易政策研究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贸易的基础和所得,国际贸易政策考察贸易限制和新保护主义的原因和效果。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方面,因为他们把国家看作基本单位,并研究单个商品的(相对)价格。 4、什么是外汇交易市场及国际收支平衡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什么是宏观开放经济学及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市场描述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交换的框架,国际收支平衡表测度了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的情况。调节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调节一国与外部世界交易出现的不均衡(赤字或盈余);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节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因而他们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方面;外汇交易及国际收支平衡调节涉及总收入和总支出,调整政策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和价格总指数,这些内容被称为宏观开放经济学或国际金融。 5、浏览报刊并做下列题目:(1)找出5条有关国际经济学的新闻(2)每条新闻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或影响(3)每条新闻对你个人有何影响 A (1) 国际金融危机: 影响中国整体经济,降低出口、增加失业、经济减速等 (2) 美国大选:影响中美未来经济政治关系 (3) 石油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中国的能源价格及相关产业 (4)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商务部否决:《反垄断法》的第一次实施,加强经济法治 (5) 各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对中国经济产生外部性效应B 以上5条新闻对个人影响为:影响个人消费水平和就业前景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 1、重商主义者的贸易观点如何?他们的国家财富概念与现在有何不同?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应当竭尽所能孤立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类消费品)。重商主义者认为国家富强的方法是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而出超的结果是金银等贵重金属流入,而一个国家拥有越多的金银,就越富有越强大。现在认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即生产商品的能力越高则一国越富强 2、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分别是什么?贸易所得是如何产生的?斯密倡导什么样的国际贸易基础?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适当功能是什么?亚当.斯密主张的贸易基础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式为两国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器有绝对劣势的商品。通过生产绝对优势商品并交换,资源可以被最有效的使用,而且两种商品的产出会有很大的增长,通过交换就会消费比以前更多的商品从而产生了贸易所得;斯密倡导自由贸易,主张自由放任也就是政府尽可能少干涉经济

国贸导论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贸导论论文(中美贸易) 院系:杭州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3-丙 姓名:王笑清 学号:1321130324 任课老师:童汇慧 题目:中美贸易 提交论文报告时间:2013年12月19日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回到世界贸易组织后,中 国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只大流。于此同时,中国与超级大 国美国的经济接触也日益密切。但近几年来在与美国进行经济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贸易顺逆差、贸易壁垒、贸易保护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经济上的各种问题 也造成了中美双方政治上的多次摩擦,所以在新时期我们要积极掌握运用国际 贸易的各种经济规律,利用好优势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健康的发展好我们的 经济。 关键词:中美贸易、美元贬值、知识产权 进入大学,是第一次接触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知识。在上国贸导论之前,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了解程度只是停留在外贸公司或者海关的基础之上。但 在上完国贸导论课之后,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也让我对这一专业有了更多的兴趣。这门专业可以教会我很多知识,不光光是 贸易顺逆差、过境贸易等一些专业名词,更多的还有很多的道理包括人生的、 社会的。个人看法,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一专业和生物学、物理学等那些深奥难 懂的学科一样同样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科学。 据我的了解所知:国际贸易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企业国际化经营、国际商务与全球营销、国际贸易风险分析与规避,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和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国际贸易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主要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包括微 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政治经 济学等。但是在学习这些经济学之前,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比如,会计学 原理、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国际商法、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在学习完上述课程之后,就要接触到国际贸易最核心 的知识了,就是国际贸易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即: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结算、国贸英文函电、外贸口语、外贸写作、外贸谈判技巧、国际经 济合作、跨国公司理论与实务等,当然最重要的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也 称作进出口贸易实务,或对外贸易实务 中美贸易关系 美国在1775年到1783年之间,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后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经历了19世纪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美国完成解放战争,废除了奴隶制度,真正的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中迅速发展。

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pdf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以斯蒂德曼为代表的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更大的规模经济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一步。 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代表的凯恩斯在国际贸易方面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20世纪70年代之后,以弗雷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 (1)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的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 (3)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 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

国际经济学课程全英文教学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是经济学(Economics)在国际领域的拓展。在中国高等院校学科分类中,经济学被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世界经济属于理论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没有被单独分类,主要涉及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学两个二级学科。大多数文科院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涉外经贸人才。除了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都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将它作为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由于很多课程内容涉及西方理论,为适应新形势,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其中,全英文教学难度很大,对母语是中文的学生和对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处理好若干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一、全英文教学的意义 国际经济学来源于西方,许多英美学者在该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如英国人大卫·李嘉图,美国人保罗·萨缪尔森、保罗·克鲁格曼等,许多研究成果都是用英文撰写,如沃西里·里昂惕夫的成果。采用英文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相关论着的内涵,比中文教学更细致地向学生展现国际经济学知识。如“sterilization”一词的含义,许多中文或翻译教材写作“冲销”,少数教材写作“中和”。但中文中,冲销不是常用词汇,中和也不能完全体现它的含义,但可以直接通过该英文单词的构成来判明词义。该词的词根是sterilize(使不起作用),演变为sterilization后,是名词形式的“使不起作用”,这比“冲销”更容易被理解。 全英文讲授国际经济学,不使用任何中文,使学生接受与英美学生相同的教学,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学生直接学习英文术语和句子,避免译文的不准确性和不贴切性,有利于学生将来适应全英文环境,便于出国深造和从事对外经贸往来业务。 二、全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差异 双语教学指教学中既使用中文,又使用英文,但是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没有定论。有的院校采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课;有的则采用双语教材,中英文混合授课。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斟酌该多讲中文还是英文。由于教师要最大限度

国际经济学论文

国际经济学—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姓名:张维 学院:商学院 班别:经济学2班 学号:201111121091

H-O定理与中国的发展 【摘要】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新阶段——H-O定理。它不仅传承了李嘉图“比较成本说”,而且明确提出国际贸易产生源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弥补了古典贸易理论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H-O定理作为新古典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国家贸易政策等方面给予导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也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贸易争端、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贸易中,要想避免问题的结的出现,必然离不开相应理论成果,如H-O定理。相关课堂所学,我从H-O定理自身的角度阐述它对于中国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以及中国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H-O定理中国对外贸易适用性局限性启示 【正文】 一、H-O定理的历史地位 H-O定理,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师徒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等人不断完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 二、H-O定理的基本概述 1、H-O定理的内容分解 (1)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2)如果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存量(劳动和资本)的比例不同,即使两个国家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相同,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商品流通,即贸易关系。 (3)国际贸易的结果是使各国贸易参与国之间的关系报酬(利息、地租、工资)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关于国际经济学毕业论文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然深入到了全球各个领域,对全球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在法律领域,国际经济法则是受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个法律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经济法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着手,以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二者相互的关系,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经济法的变化为视角进行探索分析,旨在阐析当代世界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变革动力和方向等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跨国经济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但关于其概念的定义却众说纷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原先局限于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在全球化进程中融为一体,世界经济自由市场逐步形成,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渐提高;其次,世界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世界经济逐渐互通互融; 再次,为了构建和谐的世界经济体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益强化,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约束与规制日益显著。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

国际经济学

多选 1. 根据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自由贸易将会使贸易参加国(ABCD) A.商品价格均等化 B.土地得到相同的报酬率 C.所有工人得到相同的工资率 D.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E.供给和需求模式趋同 2.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包括(AB) A.斯密 B.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休谟 E.杜阁尔 3. 下列关于共同市场的叙述,正确的有( ABC ) A 成员国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 B 实现了商品自由贸易 C 实现了生产要素与服务的自由流动 D 成员国间需要在技术标准、税收制度、金融法规等方面加以协调 4. 以下哪些组织形式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 ABCD ) A.自由贸易区 B.关税同盟 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 E.北约 5. 一国实行对外开放后,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包括() A.消费者享受较低的国际价格 B.企业产量不断增加 C.本国福利水平提高 D.形成公平的竞争格局 E.企业竞争力增强 判断 1. 根据西方比较普遍的看法,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2. 按照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只有当一个国家至少有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绝对高于其它国家时,才有参与国际贸易并获取贸易利益的可能。() 3. 出口的贫困化增长理论提醒发展中国家应尽量少出口,把重点入在国内市场上。() 4.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5. 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6.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7.移民会对移出国造成财政收入和支出效果的损失。() 8.相对技术差异论提示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9.按照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10.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利用所谓的"后发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 11. 根据技术转移的周期理论,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一步总是以产品出口获利,有着独占市场的性质。() 12.经济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级形态。() 13.根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在受教育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移民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原住居民的工资水平。() 14.关税同盟的建立可能促成新的垄断的形成。() 15.要素价格均等化会使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梁军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 课程编号:202005 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经济学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能够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的国际经济关系基本现象,掌握国际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并为深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 2.系统理解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等国际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动因与影响,以及各种国际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 3.对当代我国的涉外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其它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国际经济学概述 本章为国际经济学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国际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国际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及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

第一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本书的基本框架 1.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经济学的相关概念,掌握国际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2.本章重点:国际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3.本章难点:国际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推动因素。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在介绍古典贸易理论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 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 1.基本要求:理解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和观点,了解各种学说的不足和贡献,能够科学的对古典贸易理论的各种学说进行比较。 2.本章重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3.本章难点:掌握比较优势概念的内涵,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活动。 第三章新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重点分析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要素禀赋理论,并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和验证。 第一节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要素禀赋理论的推论与拓展 第三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 1.基本要求:了解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等概念,掌握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要素禀赋理论及其推论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及其利益所在。 2.本章重点:要素禀赋理论的论述及其拓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3.本章难点:要素禀赋论的核心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的理论解释。 第四章新贸易理论 本章主要介绍新贸易理论的几种重要模型: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模型、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基于寡头垄断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着重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 第一节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贸易理论 第二节基于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论文(标准格式)

世界贸易格局分析 姓名卢嘉俊 1211603 系别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2012 2014 年12 月

摘要:首先通过了解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分析贸易的发展。然后利用一些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分析自己十分感兴趣的当今经济贸易上的问题并提出自己一些思考。包括了国际倾销的发展趋势、雁行理论的循环的延续和中国贸易发展的时机。 关键词:雁形模式发展中国的重叠需求比较优势理论恩格尔定律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倾销价格歧视购买力平价出口导向 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概要 1.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取资本(特别是国外直接投资FBI): 我们先回顾一下1990年以来全球投资与贸易重心位移的轨迹,FDI存量加速成长的地区如亚洲、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也明显上升。其中,亚洲经贸实力攀升最快,包括国外直接投资、出口、进口占全球比重与欧美地区已成三分天下之势,特别是出口比重,在2011年已超过欧洲,在欧洲饱受债务危机下,未来还有机会在其他面向作出突破。然而,依区域间相互贸易流向,欧洲及北美地区合计占亚洲地区出口比重达34.3%,且全球FDI存量流出,也以欧洲及北美为最大宗地区,其中,欧洲占全球比重还持续上升,是全球产业转出的主要来源。 2.贸易带起的亚洲势力稳定崛起(见表一): 经由国外直接投资所带动的产业转移效应,清楚反应在过去20年被投资国(或产业移入国)的对外贸易成长上,换个角度来看,也是产业竞争力及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最佳契机,若能在产业升级转型阶段,适时承接国外产业技术及知识,对于扩大本地贸易规模并促进经济发展甚有帮助,这一点在亚洲经济的快速成长上已获得证明。但是,亚洲以外的主要新兴地区,包括中南美洲、独立国协及非洲等,虽然在吸引国外投资及提高出口金额两方面都以倍数成长,但其规模却完全无法与前三大地区比拟,且其出口目的地也高度集中于前三大地区,显示前三大地区的优势稳固。

国际经济学

第一讲导论一、国际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支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为国际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二战以后,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的崩溃——欧洲货币体系的出现) 2.国际金融组织与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 3.国际贸易组织的建立及发展。(二战后,出现了许多世界性的与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组织,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关贸总协议即世界贸易组织。它为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趋紧密的一个重要因素。) 4.贸易方式与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简单的进口与出口——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5.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国际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如何搞好国际性企业的财务管理,各国又如何加强对国际性企业经营活动的监控与管理。) 6.资本输出有了新的内涵。(战前发达国家向落后国家的资本输出一般都带有强制性和掠夺性——战后各国主动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并控制外资的投向,使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7.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由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德国法兰克福——日本东京——中国香港,它们为世界各国资金的余缺提供了重要的场所,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大发展。 8.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发展。(美元、黄金、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德国马克、瑞士法郎、英国英镑、日本日元——欧元)9.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上述变化,推动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也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的分析,揭示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传导机制极其发展规律。具体地说,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但这种国际经济关系并不指某些具体的个别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具有理论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这种抽象性的国际经济关系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与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方法。由前可知,国际经济学是由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金融理论两大部分组成的。国际贸易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则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2.综合分析法。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详细占有资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揭示国际经济关系的传导机制及其运动规律。 3.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既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说明国际经济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又要从逻辑的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国际经济学学科体系。只有将历史与逻辑的发展统一起来,才能构造一个科学的、逻辑严谨的国际经济学体系。4.实事求是的方法。对于西方国际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国际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 通过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际贸易进程及国际贸易政策,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要素禀赋理论、贸易保护的原因和形式、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等。掌握国际金融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理论。包括国际收支、外汇与外汇市场、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调整理论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国际经济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为完成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其他经济类专业各相关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学时数:2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熟悉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了解国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掌握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国际贸易均衡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际贸易整体利益,将利益分解成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理解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掌握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上点的含义,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均衡,在封闭和开放条件下均衡表达式及其图示。 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划分国际贸易利益。 3.本章教学重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3)一般均衡分析。 4.本章教学难点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2)一般均衡分析。 5.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 (一)生产可能性曲线 (二)社会无差异曲线 第二节:封闭与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二)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和分解 (一)贸易条件,消费利益和生产利益 (二)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学时数:4学时 1.本章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评价,学会用图形说明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的能力。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比较利益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及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能够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能力:能够深入了解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比较优势理论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能够对现实中两个国家的交易通过比较优势或者绝对优势分析。 素质:分小组讨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3.本章教学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2)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4.本章教学难点 (1)用图形说明的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基础和贸易所得;

国际经济学论文

济南大学 国际经济学论文 题目:关于济南市盈利性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与探究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 经济学 小组成员:

【摘要】 古 【关键词】 【Abstract】P 【Keywords】Fa

目录 【摘要】 (Ⅰ) 目录 (Ⅱ) 1 引言 (1)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研究的背景 (1) 1.3 研究思路 (1) 2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 (2) 2.1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 2.2 解剖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2) 3 济南教育培训行业现状分析 (4) 3.1 宏观分析 (4) 3.2 微观分析 (5) 4 结论和建议 (9) 4.1 品牌化格局的形成 (9) 4.2 早教市场并购整合将是重头戏 (9) 致谢 (10)

济南大学 国际经济学论文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教育培训市场是指以教育培训服务产品的提供和需求为交换内容的场所,它包括教育培训供求双方和教育培训中介之间的关系。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广阔,虽然经过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可以突破的地方。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力有待深一步挖掘,但因存在不少问题,培训机构欲求生存,必须在不断改革中求发展。 虽然近年来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数家出名的教育培训机构,但整个培训市场的潜力还有待挖掘,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不少问题。据有关数据表明,中国教育培训的潜在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虽然如此,整个市场也存在培训机构众多、规模较小、市场混乱、培训质量无法保证、培训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 1.2 研究的背景 教育培训行业在中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国内教育培训行业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教育培训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整个培训市场潜力巨大。就现状而言,中国现存培训机构已达数百万家,语言培训、少儿教育和it教育是培训行业的三大支柱。而其他诸如管理培训、考试培训等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在未来几年,中国培训行业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受中国人口比例变化的影响,成人培训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又因为目前培训市场出现的诸多问题,中国培训机构将在发展中不断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寻求突破。 1.3 研究思路 本小组成员针对我国应试教育制度改革特点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全国应试教育形式为分析背景,国际综合素质教育理念为对比,从不同中找趋势,从相同中看未来。运用国际经济学知识及相关文献参考,根据政府教育政策和社会人力资源现状从大看小,再由点及面,先由中国整体教育培训行业发展背景,现状和趋势来解剖济南市教育培训行业的生死存亡,兴衰之谜,进而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然后再以济南市教育培训行业的问题普及到全国各地共同的此行业发展缺陷分析,并对其再针对分析,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