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往各地,术业有成,就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得以实现一样快乐。也如下象棋,看下棋的观棋不语,但如果能和下棋的达到心意相通,一种期待感得到满足,一种成就感和充实感得到实现,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教育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虽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和哲学、历史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山西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师大博导黄济先生著的这本《教育哲学通论》,正如黄济先生在前言所说,所谓通论者,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书中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

第二章天道观与人性论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天命观”不同→“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不同

天道观

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

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

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节天道观与天人之辩

天道观:

天人之辩: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二、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

第二节人性论不同主张

1、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的境界。因而他在教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

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注:在人性的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对教育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只是有的主张来自内部,有的主张来自外部,有的主张弘扬,有的主张抑制,有的主张对全部,有的主张对部分等不同而已。

第三节天道观与人性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 关于人性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人性的本源问题:儒家的“天命之谓性” →告子的“生之谓性” →董仲舒进一步天道神学化得性善情恶说、王充“用气为性”的自然人性观→气在之性、礼在欲中等等。

2)人性的差异问题:孟子荀子的性善、恶之分;性与情的同与不同;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争;性三品的具体规定。

3)人性的形成问题:性与习的关系: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张载等人多的主张。

2. 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

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

第三章历史观与社会

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

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

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

第一节几种创世说

1. 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2. 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与天命史观相通)

3. 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

4. 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5. 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

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当

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节几种社会发展观

1. 进化论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孔子(对于孔子的社会观究竟是属于进化论还是属于退化论,曾有不同观点。,但是就孔子的主要思想来看应该属于进化论者,有托古改制的思想也有以古非今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时还表现为小改而大从)→荀子→商鞅→汉代王充→唐代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明清之际王夫之。

2. 退化论

1)代表:老庄思想、朱熹(历史退化论产生于对当时社会的动乱、腐败的不满发思古之幽情,幻想把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以达到无欲无争的境界。)

2)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

3. 循环论:

1)代表: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董仲舒的“三世说”等等

2)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

第三节从历史观引申出的几个问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1. 庶、富、教的社会发展论:

1)发展人物:由孔子系统的提出,它涉及到人口、经济、教育的关系问题,→孟子“施仁政”思想→王安石→颜元等;

2)理论发展:人口发展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管子的经济与文化和道关系的论述

3)寡与不均和贫与不安的关系

2. 德治与法治:

1)儒家思想重在德治,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荀子德治与法治并重等

2)评价:由于德治与法治的要求不同,因而对人才的标准和使用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为用,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3. 有为和无为:

1)有为:儒家主要强调的,认为要积极的为匡世救民而有所作为;

2)无为:道家主要强调的,认为无为才能有所作为

4. 大同和小康(儒家的社会理想观)

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来的,也不是进化论,而是根据传说,把原始社会理想化的结果。但是却勾画出了一副生动的具体的未来社会蓝图,有很大的启发

5. 结论:

1)在社会历史发展观发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简介其中也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总体讲,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2)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因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曲折或者某些重演甚至倒退的现象是常有的事。历史的总的发展是向前进的,上升的,因而退化论、循环论的历史观是错误的。

3)德治与法治、王霸之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经常进行着。德治与法治在古代历史发展中都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第四章伦理观与道德观

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同义语。

第一节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

1.道德

“道”与“德”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道”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是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行动的含义在内。

2.仁义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义”也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是发自内心的,义是仁的表现。

儒家的仁义学说,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通过分析批判,取其积极因素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服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准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由于他同封建的伦理纲常相结合,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区分“上下贵贱”的登记制度的工具,这又是必须加以批判和剔除的。

3.中庸

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对中庸进行解释和评价:一是从伦理道德而论,二是从思想方法而论。并从中庸、中和、中道三方面加以阐述。

4.权变

通权达变也是儒家道德教育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权变的提出也初步反应出道德可变的思想,反映出道德教育中的灵活性的特点,提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优秀的道德教育传统和经验

1.胎教:

中国古代是比重视胎教。关于胎教的记载也较多,如《大戴礼记。保傅》,贾谊的《新书胎教》,刘向的《烈女传。母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胎论》等等,这些古代的胎教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应当批判的继承和发扬。

2.家教:

1)古代家教总结的经验:第一,从小培养,使其习与性成;第二,从小事琐事做起,由小见大;第三,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第四,要优化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2)对古代家教的评价: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家教理论和经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遗产,对于今天进行家教仍有现实意义。但也不能不看到,这些经验大都来自封建社会的上层,具有历史的以至阶级的局限性,其中有的还反映出剥削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和轻视妇女的思想,,还有主张施行体罚等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

3.学校的道德教育:

1)初步形成了以逃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2)编写出较为系统的教材

3)积累了一套教育经验:第一,注意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第二,主义教育者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而且把身教放在突出的地位上;第三,潜移默化,自然形成;第四,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4.成人的道德修养:1)立志有恒2)克己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5)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

5.根据道德经验体现了哲学的几个关系:

1)天人关系;2)人我关系;3)生死关系;4)苦乐关系;5)荣辱关系

第三节道德教育传统与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1.协调与进取的关系问题:

道德的基本社会职能就是要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国的传统道德,非常重视中庸与中和,要人们坚守中道而行,无过无不及,要求做到和为贵。所有这些都利于协调,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团结是有利的。而时代的要求更倾向于进取。

2.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

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整体思想。在其整套伦理体系和思想体系下,要求个人服从和服务于群体和社会,重视群体的要求多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应积极建立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利益来说个体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但集体又是由由个体组成,个体是集体的一份子,没有个体的积极主动性,就不可能有集体的发展和巩固。

3.义与利的关系问题:

儒家的义利丝线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孰轻孰重的不同表现,有重义轻利,也有义利兼顾或义在利中的主张。

4.他律与自律的关系问题:

1)在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中对此有丰富的论述:孟子,性善论→内省→自律

荀子,性恶论→外铄→他律

2)可取做法:从教育工作来看,不可能没有教育者的影响,即外铄和他律的教育,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将他律变为自律,由外铄达到内省。

第五章知识观与教学论

第一节知识的涵义与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 的释义

1)知识2)智慧3)知晓

2.知识论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1)知德关系:

对于知识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一般知识之知,另一类是指伦理道德知知;从知识的来源说一是主张来自耳目闻见,一是主张来自德性体验。

2)名实关系:

在“名”与“实”的内容上,儒家与名家、墨家有不同的理解: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的范畴,一是伦理学的名与实德范畴。

3)知行关系:

①知易行难,行是知的体现;

②知难行易,知是行的先导;

③知行合一,知难行亦难,知行相须。

4)道艺关系

学术源流:学科分类与学风

1.关于学科分类

1)《六艺》的划分→: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

2)五经→十三经

2.关于学风问题:

主要两种:经学和理学两种学风。经学重在章句训诂,弊在繁琐考据;理学重在阐发义理,但流于独断;两种学风,虽各有长短,但入去其偏颇,取其精华,都有一定可取之处。

第二节教学论的几个问题

1.关于教学或学习过程

1)孔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孟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3)荀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断而言,一可以为法则

4)《中庸》中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老子关于教学与学习过程的论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2.教学论中的基本范畴

1)教与学:

教与学的关系式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教与学的关系中。还包括了师生关系以及友我关系。对于师生关系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师生间的关系平等”等,但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除了正确处理师生的关系外,进一步妥善解决友我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2)学与思:

是教学论中的认识论问题,在教学和学习中,学与思应当并重,相互为用。要在掌握充分的材料的基础上去进行思维加工,要在善于动脑、勤于思考的知道下去学习,并以质疑、问难和论辩的方法来促进学习,加深思考,以提高学习质量,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

3)知与行: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指导行动又反过来加深理解知识,知与行就是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相互促进和统一起来的。

4)博与约:

在儒家不同的人的论述中各有不同含义:①孟子——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②孔子——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③荀子——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④王夫之——在他看来博与约、广与专是不可以偏废的,问题在于如何达到由博返约和以约驯博。

5)故与新:

来自孔子的“温故而知新”,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原理,包含有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内,新的总是要在旧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与发展,文化发展的历史,永远是在新与旧的继承与创新中前进的。

小结:以上是关于教学论中几对基本范畴的初步分析,他将影响到我们今天教学原则和方法体系的制定。

第六章审美观与美育思想

第一节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

1.中国原始社会

对于美育和美学的最早记载在:《尚书?舜典》。“六艺”教育是古代由巫史文化向礼乐文化的转向,中国古代的教育,即表现为“以德育代宗教”和“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

在百家争鸣的大的学术繁荣的背景下,留下了许多关于美学和美育的思想,儒道互补就形成了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特点:兼顾社会需要和个性解放,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3.汉代

汉代向外发展引进了外域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历史上汉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司马迁《史记》的乐府,以及骈文有了很大发展对后世影响很大。

4.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玄学的发展,在美学思想文艺创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转变和发展,孕育了新型的美学观和艺术馆,改变了过去重善轻美、重社会作用而忽视个性解放的儒学传统,出现了儒道互补新局面。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和较大发展,美学理论第一次获得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即“文学的自觉时代”

5.隋唐时期

佛学在此时期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且日趋中国化等为理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在文化的引进和输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文学上倡导文学改革,变骈文为散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6.宋元明清时期

宋明理学吧理视为宇宙的本质,是决定一切的东西,道德性命之学成为理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审美境界进一步同封建伦理道德密切结合起来,使得审美学要求服从与道德要求,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学和美育思想的独立发展,使得美学成为道德甚至政治的附庸。

出现了士大夫禅宗化的倾向,小说、元曲不断发展。

7.近代

1)概况:近代的西学东渐、新学与旧学之争对中国新文化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使美学和美育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阶段,

2)代表人物:王国维、蔡元培

3)表现:撰写了许多关于美学和美育的著作,以五四运动为起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美育思想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其中以鲁迅和瞿秋白为代表。

第二节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1.儒家的现实主义审美观和对诗教与乐教的重视

1)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以学《诗》为出发点,以《礼》作为立身之本,以“乐”来中和,最后达成完善的境地。

2)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乐教”的社会作用的思想,把“乐教”作为施“仁政”的重要手段,讲“仁声”与“仁政”联系起来,强调用音乐进行感化教育比之道德说教更富有教育意义,还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3)儒家的“乐教”思想,在荀子的《乐论》和《礼记》的《乐记》中得到更为全面的蝉鸣和发挥。对音乐的本质、作用、礼与乐的关系以及对妖冶之乐的批判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对音乐的美感、社会作用以至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中的对象和主体的关系都有涉及,并明确提出了礼乐与刑政并用的思想,全面论述了音乐与有美人、美政、美俗的重要作用。

4)“诗教”与“乐教”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2.道家的自然主义美学观和归真返璞的要求

1)崇尚自然,归真返璞,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这一切运用到没学上,就使得后世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贯彻文与质、有与无、刚与柔、虚与实等原则都有较大的影响。

2)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超功利思想,把美与真结合起来。庄子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等思想为后世玄学思想在美学中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引伸出天籁自然为美德美学思想;从丑与美的矛盾出发,进一步发展了美德相对性。

3)老庄的美学思想,对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玄学的影响和儒学的变化,在文艺理论和创作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具有儒道互补的特点,建立起一代文风,并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儒道互补和美学与美育的新境界:

1)对天人关系和人生境界的新的理解

由于儒道互补,就把儒家的怀仁济世、忧国忧民的修、齐、治、平之道,同道家所追求的超功利、超道德、超社会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思想结合,使得天人关系和人物关系有了新的内容,达到了名教与自然的结合,

2)体现了美与善和真的和谐统一

孔孟侧重于以美储善,提高道德修养,此为儒家审美思想的基本提点;老庄侧重于以美启真,归真返璞,达到个性解放的美的境界,儒道互补即可调节社会与人生、个体与群体、真与善的冲突,以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3)创作方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儒家是入世的,他的一切主张都与治国安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道家是出世的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关于美的社会作用和道家的个人超脱有机结合,就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的独具的特点。自唐代以后,儒的典雅,道的超脱,禅的空灵,汇合成中国美学甚至是东方美学的新的格调和新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中国古代美学和美育思想中的主要范畴

1.文与质

1)对其涵义的理解:春秋时期对其的认识:文是质的表现和文对质的辅助作用;孔子对其的认识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艺创作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原则。

2)文与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不可分离,没有内容的形式是形式主义,没有形式的内容是教条主义。主张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和审美教育中,把高尚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2.形与神

1)涵义:此处形与神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形象与意想的关系,形象性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提点之一,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不只是要求形似更是要求神似:

2)二者关系:要做到神似,就必须有意象有创造;而且强调神似并不是说一件好的作品与形似无关紧要,或者神与形可以任意脱离,二者存在相互为用的关系,任何艺术首先要把我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追求神似,不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以形传神,是神似。神似高于形似。

3.刚与柔

刚柔相济的思想是文艺创作和审美教育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即通常所说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二者结合才能中和。用阳刚和阴柔的辩证思想来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都可以从中吸取到阳刚与阴柔之美,二者可以体现在不同的事物中,也可以体现在一个事物中,而成为刚柔相济的两个方面,

4.动与静

儒家:贵刚主动的也有主静的思想;道家:贵柔主静的。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以静写动,动与静,虚与实相结合。

5.虚与实

“有无相生”“虚实相资”是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重视含蓄美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大特点,含蓄美即文学艺术中所谓的“隐”,道家儒家等对二者的关系的理解是侧重点和出发点有所不同但是都主张虚与实相资为用:或由实转虚,或由虚转实,或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或先虚后实,或先实后虚,其结果都是虚实相参。

第七章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第一节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点问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

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塑造了中国民族的文化性格。

我们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不是说儒家思想涵盖了全部,或者说其他各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影响,相反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他各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各派的相互之争,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此需要我们进行缜密的又是全面的研究,需要我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育哲学体系所用。

第二节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

1.坚持历史观点

传统都是历史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特点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历史的评价事件和人物;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注意,我们尊重历史但不是颂古非今,而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

2.坚持科学分析态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历史传统,又是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就难免良莠杂陈,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删选工作,对过去的东西进行缜密研究和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上某些错误的结论中吸取教训,以免再重蹈覆辙,,因此,对于历史遗产,即使是优秀的,也必须持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态度,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可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3.要在现代化上下功夫

要做到“古为今用”,就需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接轨,涌现当代的科学观来审视过去,用现代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过去和解释过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智慧的民族,对人类文化教育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中进行创造和发展,把传统的优秀文化教育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教育服务,这就是我们对待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

第八章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及其思想渊源

第一节西方哲学思想发展概况

1.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论争

1)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说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哲学上认为原子和空虚是万物的本原,运动为原子所固有,不同形状和不同体积的原子在流淌运动中,以不同的排列次序与谓之结合起来产生各种物体及其性质,在教育上强调要遵循自然注重联系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

2)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创办学园,在《理想国》等著作中阐述了他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论,建立起以理念论为中心的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应当由国家来组织,目的是要培养统治着和哲学王,在美学上主张纯粹的美来自理念,是真也是善。

3)亚里士多德:他在哲学上提出第一哲学、实体、四因、潜能与现实、第一推动力等学说,他研究了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因有四种,即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何目的因病人为具体事务中没有无质料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治疗,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在教育上,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得他们的身体,的性和智慧能和谐的发展。

2.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与哲学思想中唯实论和唯名论的论争

1)经院哲学:经院哲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哲学思想,看生育天主教的经院,故称。经院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目的在于论证基督教教条的权威,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通知。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

2)唯实论:唯实论也称实在论,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立,它认为“共相”限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共相”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是由他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因而并不真实存在。

3)唯名论:是欧洲中世纪的另一哲学派别,与唯实论相对立,他认为没有离开个别事物的“共相”,“共相”不是限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仅仅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事物的名词或概念,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存在的,唯名论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前者完全否认一般的意义,后者承认一般表示事物的相似性或共同性,还没有达到对一般的本质的理解

3.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

1)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它的基本内容是用来对抗神,用人道来代替神道,宣扬人力的伟大,重视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其理论基础是人性论,理性在当时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文主义的基础是人性,人性具体表现就是理性

2)崇尚自然:

在教育思想中,夸美纽斯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企图以自然事物来说明人的发展规律,卢梭崇尚自然发展

4.反映早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1)经验论

经验论也称为经验主义,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近代实验科学发展只有经验主义才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

2)唯理论:

唯理论也称理性主义,是一种与经验论相对立的认识论学说。他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有赖于天赋理念或天赋的思维形式进行推论的结果。

3)二元论:

康德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企图调合理性与经验的矛盾,他承认知识发生于经验,单又需要运用先验的一定形式进行整理,使得成为真知,如无这两种因素的结合也就没有真知可言,这两种因素:一是知识的原料,来自经验;一是知识的形式来自理性。

5.近代西方哲学的几个主要流派

1)从经验主义到科学主义的历史观:

从经验主义的转向是从洛克的哲学思想开始的,他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贝克莱→休谟→孔德→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不断演变: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是实证主义的第二代;第三代是逻辑实证主义则是实证主义。

2)从理性的人本主义到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历史发展: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一代:是德国的唯意志主义: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主要代表人物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二代:是狄尔泰和白格森的生命哲学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的第三代:是存在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的影响也反映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有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有存在主义的德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及其教育思想

第二节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简析

1.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发展历程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新教育运动”→传到美国,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美国有广泛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传统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和分析主义等

2.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基本评价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虽然派别很多,见解各异单如果对其进行归类的话,在教育思想上经常反映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两种不同主张,在哲学思想上则反映出经验论和唯理论或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的分歧:主要从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改造主义、永恒主义。

评价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基点:1)西方教育哲学虽然众说纷纭,哲学基础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如果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来划分哲学阵营的话,他们大都属于唯心主义体系,有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或者是二者的混合体。2)我们肯定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大部分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范畴,并不是说他们对教育理论一无贡献。

第九章进步主义与改造主义

第一节进步主义

1.进步主义的发展历程

新教运动传到美国形成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进步教育之父——弗朗西斯帕克→约翰杜威讲进步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联系起来→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55年解散

2.进步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公布了七点原则声明:1)学生有自然发展的自由2)兴趣是全部活动的动机3)教师是一个指导者而不是一个布置作业的监工4)进行有关学生发展的科学研究5)对于儿童身体的发展给与很大的注意6)适应儿童生活的需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7)在教育运动中,进步学校是一个领导。

其中应该更加注意:1)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并且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2)应该以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取代灌输教材3)教育应该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4)教师的职责不是依靠权威来指挥而是提供建议,因为应该由儿童自己的兴趣决定他学习的东西5)学校应该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6)只有民主才可能使各种思想和个性自由发展和相互作用,民主是真正生长的必要条件。

3.对进步主义教育的评价

进步主义与实用主义结合解决了教育上两大课题:一是克服传统教育中脱离实际的弊端,使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重要命题,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发展,为美国的工业化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二是提出了“儿童中心”问题,继承了教育史上重视儿童问题的卢梭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二十世纪现当代教育的发展开了先河。但是进步主义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理论上的偏颇。

第二节改造主义

1.改造主义的出现

改造主义者自称是进步主义的真正继承者,他宣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造社会以解决我们时代的文化危机,为此学校必须根据现在我们掌握的科学知识来重新解释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但是此改造主义是指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个现代教育流派,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实用主义。

2.改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改造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教育主要的目的是促使实现一个却是经过周密考虑的社会改革方案;2)教育工作必须毫不迟延的进行这项工作;3)新的社会秩序必须是“真正”明主的;4)教师必须用民主的方法进行税负教育,使他的学生相信改造主义观点的正确性和迫切性;5)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必须按照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重新制定6)儿童学校和教育本身主要是由社会的和和文化的力量决定

注意进一步了解:改造主义者接受进步主义关于经验的定义——经验是人这个有机体与其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2)改造主义自称是“危机时代”的哲学,提出了其他教育理论未曾提到过的急迫性问题;3)这个新社会必须是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其重要机构及资源由人民自己管辖;4)必须税负人民改造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而这一说服工作应该从学校开始;5)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必须完全重新制定,以满足当前文化为己的要求并符合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用新的眼观来看待制定课程的方法包括学科、所用的教育方法、行政体制和用以培训师资地方法,因此这些都必须按照科学的人性观来予以改造,以便直接有助于创造新秩序;6)改造主义强调儿童、学校和教育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和文化力量的支配。

3.对改造主义的评价

改造主义教育强调社会中心关心的是社会改造,主张的是社会改造的教育,在社会改造问题上改造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实现“理想社会”,以达到社会民主和世界民主,其实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来设想理想社会,其结果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修修补补,因而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其实质是一种企图消除经济危机和文化危机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另外把教育视为社会秩序的创造者,而不讲教育首先受社会所制约,并企图只用教育的手段来改造社会,也是过分的和不恰当的强调教育作用的唯心史观的体验。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0篇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1我看过很多书,但是当我翻开《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感动。让我感触到爱就在我们身边。 小说里的《侠义的行为》这篇文章让我最感动的人物就是残疾的科洛西。他平时不怎么说话,家里也非常穷。就靠他妈妈卖野菜过日子。在班里四个调皮的同学经常戏弄他,有时候用栗子壳扔他,有时候学他残疾的样子,科洛西都不会生气。但有一次科洛西,终于生气了,突然将摆放在课桌上的墨水瓶扔了过去。那同学敏捷地避开了,墨水瓶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得知原因后,老师斥责了四个调皮的学生。最后,经过老师的教育,那四个同学主动向科洛西道歉。 这一篇小说让我懂得了,别人有了困难,或者身体有了缺陷,我们不应该嘲笑,歧视别人,而应该多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让世界充满爱。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2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见义勇为的卡隆》深有感触。文中有一个红色头发一只胳膊残废的一位小男孩儿——克洛西和一位勇敢少年——卡隆。 一天班里的四个同学在捉弄克洛西,用尺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壳,还骂他是“残废和怪物”。受尽欺负的克洛西爆发了,他随手抓了一个墨水瓶向他们砸去,没想到他们轻易躲开了,墨水瓶却砸到了刚进门的老师身上,就在老师责问时,班里每一个人站起来,但卡隆却站起来承担克罗西的责任,他的行为让我深有感动,世界上有多少向他这样的孩子? 许多人都在危急时刻逃避责任,把自己犯的错误推给别人,哪儿会有人替别人承担错误的人呢?我被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习他的这种品质,那世界将会有多好呀!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3当时在图书馆借来看的,没想到那么精彩,没看完,期限到了,我就买了一本青少版的,不过这本书的确好看。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主人公是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里面还有富有正义感的卡隆,爱收集邮票的卡洛佩…… 当时我从第一页开始看,其实没什么精彩的,不过最令我有感的是每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比如,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不远万里只为见母亲,最后还把母亲给治好了,从此,一家人很快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要有孝心。 同时我也感到了父母兄弟姐妹的伟大,打从那后,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呢。 如果你想从书中找到黄金屋,那你就要如饥似渴的读哦!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4父亲对恩里科讲述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学习,他们来自不同的职业,以不同的方式在学习。聋哑人和失明的孩子也在刻苦学习,也很盼望有一所学校给予他们知识。 全世界,从英国到印度,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成千上万的人都在学习。就像恩里科父亲说的,我们是一名士兵,书本就是我们的武器,班级就是我们的连队,学校就是我们的战场。把学习比作战斗,与全世界战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士兵。不管是军人还是其他人,都应该接受知识的洗礼,知识能改变人生。 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书中差不多,我们的目标不是超越一个同桌,一个班级,而是整个世界。如果我们停止学习,那么其他同学自然会超越我们。学习很重要,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5其中一篇讲了安利柯的朋友不小心把老人砸伤了,老师和同学没有骂他,而是鼓励他去向老人道歉,把邮票送给老人,老人病好后不仅把邮票还给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精选 多篇) 第一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读书笔记教育部于xx 年指定并出台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虽然不停在实践与研究,但是不是很深,通过再次仔细阅读,深有感触..他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 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该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地实行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使用种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康健,丰富的生存和运动情况,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必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履历.幼儿园应该尊重幼儿的 品德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纪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根本运动,保教并重,存眷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的个体发展。 关于幼儿园教育目的代价取向的题目,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动 作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对大小肌肉的锻炼和使其精良的发展,至 于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对幼儿来说实在是有肯定难度的,所以在动作技能方面的学习上,教师应只管即便简朴和清晰化,以便幼儿学习。情感教育,应该参加得当的波折教诲,熬炼幼儿的承受能力,和帮助幼儿心理素质的进步。而关于举动教诲,笔者认为行为其实只是教诲的详细表现形式,所以我比较倾向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即认知范畴情绪范畴,行动技能范畴。只是教育理念应该与社会的现实环境联合起来,将布鲁姆的教

育目标分类学良好的运用到当代幼儿的教诲中。而且将其详细和简单化,使家长能够明白的更透彻。更好的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家长的职业也是决定价值取向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本身是西席的幼儿家长,由于恒久与孩子,与教诲打交道,所以他们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而作为农夫的幼儿家长,由于周围环境和社会职位地方的差别,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应有所不同。居住地是对周围环境的关键解释,而文化程度本身就表现了人的社会阅历。同时,家长的收入应该对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也有肯定的影响,收入越多,往往在孩子身上花的钱也相应会多。除此之外,应该说越年轻的家长越追求进步,越懂得怎样的教诲才是最好的教诲。笔者相识到对付此项研究,我国学者只对西北屯子做了相干研究,但是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存在屯子与都会的差异。各种教诲机构,各种周边环境都影响着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诲目的,家长本身的价值取向也是决定幼儿教育发展与否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学前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关键阶段。而对幼儿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将来。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幼儿园的教诲模式和发展偏向。家长对幼儿园的选择也可以表现家长的代价取向。事实上,纲要与其他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一起构成 一个受配合原则引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的层次差别的幼教 法例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法制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历程,促进幼教朝更加康健准确的偏向进步.纲要鲜明的表现着国度的 意志。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促进幼儿素质全面、调和发展的目的。“全面”,指体、智、德、美发展的整体性,缺一不可;“和谐”,指体、智、德、美的有机性,不可分割。说明在实施幼儿教育目的的教诲历程中,“四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结合体。单从幼儿生理发展讲,例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具有逻辑清晰性、视角片面性与意向理想性的特征,从而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张力。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理论专著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教育类专著读书心得体会篇1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总观全书,我将一些读书体会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我们有时候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殊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学生也很清楚,老师不会的东西多了,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不再象小学生那样认为老师无所不知。所以老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 反之,如果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

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慷慨激昂的来几句演讲,声情并茂地来一段朗诵,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评一下当天的球赛,让学生眼前一亮:原来我们的老师还有这么一手!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激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做一个有情趣的人不少人说自己不会玩了,如果放两天假,一般也就是睡个大觉。有些退了休的老同志,一天天地老的特别快,大多因为他们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一旦不上班了,整天没事可干,反倒闷出病来了。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埃“用艺术来‘宣泄’其实是最佳的方法。比如看悲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看到剧中人物遇到巨大不幸,观众的感情得到了宣泄。”“其实更幸福的是创作艺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自己的主观世界完全投入了进去,废寝忘食乐此不疲,会使人十分满足。他创作时简直就是神,他无比自由,他感觉到世俗世界对他的限制而使他不自由,他理想中的天国就在他的创作中。”“只有关心老师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地关心老师和生命质量。” 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让教育充满爱 --读《爱的教育》 关庙小学高军建 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着作,它是以一个小孩日记的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却都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这也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在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教育中的爱。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也就是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 它告诉我们:教育就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育者,传播爱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更是我们对学生、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温暖他们冰凉的心,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虽然我们无法像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像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 今天,我们用爱心点燃了一盏盏生命的灯;明天,我们希望这些生命的光和热,能够温暖和改变更多的人。 让教育永远充满爱! 所以:教育,就是爱。 我想,这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带给我的答案吧。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关于教育类读书笔记5篇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教育类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篇1:《当代教育学》读书笔记 时间过得飞快,也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师、教育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知人之明,能察觉学生思想深处的奥秘,能触摸到学生感情的脉搏,他们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才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反思过去,作为教师,自己的责任心很强真是把他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严格要求,关爱有加;可是今天想来,自己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样与他们聊天、谈心,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在了解学生方面,我们也往往是从学生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的表现上简单的了解和简单的评价学生,对那些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也不

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当然是越看越喜欢,也自然给他们的机会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有时就被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长此以往,孩子的发展当然是越来越失衡。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看到了。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特殊规律,而且要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普遍规律,不仅善于把精力花在偶然的个别事件的处理上,更善于把主要精力用在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问题上,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学了魏书生的有关理论,现在渐渐认识到了学生的心灵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好学生和后进学生的区别只在于头脑中是非,好坏排列的顺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后进同学上进心的幼苗小而枯黄,有的常常被压在石头下,才更需要教师的同情、关注和扶植。懂得了这些理论知识,我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果然效果明显,某些平时不听话的同学,调皮的同学经过一阶段的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谐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以前教师说的,学生就得无条件的服从,无条件的执行老师的安排。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性,也在不断提倡人性化服务。说到底其实我们的教育更应人性化,我们一直在说: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就是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老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老师的昨天,学生犯了错误时的心情,老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犯的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更真切一些。这就是魏书生说的用回忆的方法去感知。 读魏书生的书是一种享受,读魏书生的思想是对自身思想、灵魂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教师读书笔记《我的教育理想》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

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

教育专著读后感5篇

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下面是为大家带来教育专著读后感,欢迎阅读。 教育专著读后感1 期间,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不要输在教育上》这本书。很快我就发现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恰到好处的著作。读后感触颇多,现就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在孩子的教育上相互补充不足,共同进步,为孩子的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 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孩子走向成功;反之,必然使孩子滑向反面。因此,父母应该尽好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当好孩子的首任老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影响包含了与教育相促进和相矛盾两方面,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父母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的基本保证。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寓教育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

孩子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是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孩子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养子女的态度,“孩子是父母的镜子”。这是通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而实现的。因此,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违背道德准则的事;如果希望孩子尊重师长,自己首先必须尊重他人、孝敬老人;如果希望孩子有责任心,自己应当对家庭负责、对孩子负责;如果希望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就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知识的学习积累和更新;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规则,自己就不要闯红灯跨栏杆、开“后门”。优秀的父母都是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言行上做孩子的好榜样,从生活中培养孩子好习惯,从启发中引导孩子学会宽容他人、感谢生活和珍惜幸福。 环境改变了教育,而教育则改变了一切!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让我们深深明白了“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共同阅读这份每个家长必做的家庭作业。书中有一个栏目“父母课堂”中的几句话值得借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确实,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才能扮演好家长这个角色,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有基本的保障。总之,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是孩子最重要的生活基地,家庭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爱的教育读书笔记女老师 篇一:《爱的教育》读后感教师用 《爱的教育》读后感 ------韩佰 《爱的教育》自二十年代被夏丐尊先生译介来后,被誉为著名的儿童读物。为教育界及一般人士所喜读。 这是一部小书,这是一部巨著。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我是在去年读到这本书的,安立柯这个小孩子的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让一个初经启蒙的少年胸中似乎有火焰在燃烧。那些书中的故事让我把它居为奇书一部,拿书中的章节向多少同学炫耀。 《爱的教育》其实包含了两个部分,即《爱的教育》和《续爱的教育》。前者是丐尊先生据日译本翻译,后者是亚米契斯的朋友所著,也是据三浦关造的译本来的,对前者是一个合适的补充。

这个补充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二者的分别与心理进 展的连续性上。《爱的教育》是安立柯做小学生的心理记述,主人公是安立柯及其父母,续集则是他做中学生时的记述,主人公是他的舅父白契。正像译者所说的,可以看到,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感情教育, 软教育,而续集所写的却是意志教育,硬教育、《爱的 教育》中含有多量的感伤性,而续集中却含有较多的兴奋性。 夏先生的话比什么都能说明问题: “我在四年前始得此书的日译本,记得曾流了泪三日夜读毕,就是后来在翻译或随便阅读时,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了流泪。 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然而就是这部能让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的作品,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师读书笔记大全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对于我们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来面对新的挑战,更是不可忽视的。它能提供我们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但是由于工作的限制,上班族们不能向学生那样坐在课堂里学习,而读书就成了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方便的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与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

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与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与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与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乐山市新建小学金颖华 这是我第二次读朱永新教授的著作。同样收获丰富。书中说到: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的教师。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位理想的教师,应该充满理想和激情。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和家长拥护的老师。正如书中所讲的,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教师必须放开架子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关心和呵护他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我更加我明白了教师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去爱学生,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爱是相互的。在我数学课上,我会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让他们身心都健康发展,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即品行是第一位,其次才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体会老师对他们关的心和爱护,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想和尊重,这就是师爱无暇! 书中有一段文字我记忆深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特别是面对后进生的时候,往往看到的是他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爱在细节,德在悟人处。爱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把每一次教育看作是一个互相交往的、心灵相通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都是好孩子。特别是班上的后进生,我们老师更要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给予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多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不要讽刺挖苦这些孩子,要抓住时机多表扬鼓励。 从书中我还体会到,做师德高尚的老师要会付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一个好教师也要有好的师德,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师德与关怀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比如帮助孩子整理红领巾,整理孩子们的帽子等等,给孩子们欣赏和鼓励的眼神,口头上的激励和表扬……这些细节,往往渗透真爱,也最容易感染童心。同样,真正的“德”不是高谈阔论,而是要体现在里里外外,尤其是细节之处、无微不至之时,在领导看不见,同事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能从中感受到教育之乐、教育之美。奉献也会带来收获。如果斤斤计较于眼前得失,恐怕就会失去长远利益。 我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课没有语文英语课堂那么有趣生动形象。我会认真钻研教材,争取学习机会,多学习同年级同科目老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模式,课后及时反思与改进,并且还要给家长多沟通交流,争取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教育管理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完这本书,我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理想得到了一次重大的洗礼。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朱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方向,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步,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家人阅读和欣赏。我相信,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我们就会快乐幸福的收获着……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5篇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5篇 读《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心得 永靖县四局小学杨建宏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

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5篇 篇一:《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

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篇二:《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 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的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育新理念》教育教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教育新理念读书笔记读书札记新 时 期新 理 念——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观台学区西艾口学校王志江新时期 新理念 ——读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有感 “念书是一种兴趣,一种情趣;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种种聚会,体验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革本身,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这是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对念书的称赞。前些日子我认真阅读了袁振国先生所著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书中幽默、滑稽的语言,浅显易懂的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那种高妙的理论,而是存眷实际,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教学若干方面举行了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诲新理念。 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诲变化时期的西席,需要以一种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转变呢?我个人认为应具有以下理念: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良好人格能对学生孕育发生精良的影响,是形成学生品德的关键条件。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人格对付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诲奇迹的统统。在教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西席的品德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品德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诲的气力,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构造,无论假想的何等美好,都不能代替教育奇迹中西席的品德。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华形成性格。” 我教过一年的一年级学生,发现老师的一切都成了学生的学习工具,你怎么语言,做事??甚至有几个淘气的孩子学你走路。这两年不停都在教毕业班,特别明显感觉到西席师德的重要性,每一个班的学生的为人处事可以说与班主任有很大的相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出发点。 (一)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品德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自动生动的呈献。恭敬是相互的,要是不恭敬学生,可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吗?

最新《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总觉得那是些生硬的道理与说教,没什么实在的意义,也激不起多少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更是无从读起,至今,也未读过几本名篇佳作,想来真是惭愧。近日,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作业,迫使自己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

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感觉自己还相差甚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尤其要多向名师们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朱教授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 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总之,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并注意在教学实践

教育著作读后感20篇(2万字)

一、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049)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二、《窗边的小豆豆》(970字)读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豆豆》一书,感慨万千。书中记载了作者(豆豆)经历过的一段真实故事。当豆豆的妈妈听老师说孩子在学校是个“怪怪的人”、“捣乱”、任性,会影响别人,建议转学时,她想: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学校。 “巴学园”真是一所奇妙的学校,当小豆豆第一次来到这里,校长就和蔼可亲地让她介绍自己,“随便怎么说都行”,小豆豆看到校长聚精会神地听自己讲了一个上午,心情好极了。 “巴学园”的孩子可以坐在用废旧的电车改做的教室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学的课目,也可以跟自己喜欢的同伴坐在一起。音乐课,孩子们不仅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体会,他们光着脚跳来跳去,感受着节奏、韵律。学校运动会上,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总能拿到第一,而这一切都是校长的精心设计。 “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孩子们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更要远大得多。”这就是小林校长的办学宗旨。 一段“巴学园”的生活,让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让大家接受的好孩子,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比如:我班的陈志刚小朋友,聪明、调皮,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个典型的多动症孩子,整天摸这动那,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一天到晚就用彩笔到处乱画乱涂,经常与别人说反话,老师说请小朋友坐好,他却接话说看谁坐得不好。老师对他说服、教育、引导都不见效,不少家长要求孩子远离他。我通过与志刚的家长谈心,知道孩子在家也是如此。我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他十分喜欢车,也爱画车。投其所好,我们两人共同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