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的生命美学

合集下载

庄子生命美学观分析

庄子生命美学观分析
“ ” 现精 神性 沟通 , 道 实 真正 体悟 “ ” 审美 主 体 即 道 , 人 的心灵也 在 这 种 体悟 中得 到 无 限 的 自 由。在 现 实世 界 中 , 虚实 相 生 , 事 万 物统 一 于 “ ” 唯有 万 道 , 审美 主体 的虚静 , 可进 入美 的境 界 。 方 庄子认 为 , 要达 到虚 静 状 态 , 审美 主体 即人 必 须做 到 “ 斋 ” “ 忘 ” 心 和 坐 。庄 子 对 “ 斋 ” “ 心 和 坐 忘 ” 了相 关 的论 述 : 回 ( 回 ) ‘ 问心 斋 。 作 “ 颜 日: 敢 ’ 仲尼 日 :若一 志 , 听 之 以耳 而 听之 以心 , 听之 ‘ 无 无

黜聪 明 , 离形 去知 , 同于大通 , 谓坐忘 。 仲尼 日 : 此 ’
‘ 同则无 好 也 , 则 无 常也 ,而 果 其 贤乎 !丘也 请 化 从而后 也 。 ( 大宗 师 》 “ 忘 ” 比“ 斋 ” ”’《 )坐 是 心 更高 层 次 的 审美 心灵 状 态 。庄 子所 言 “ 肢 体 ” “ 堕 和 离
《 庄子》 书不仅是一部著名 的哲学 著作 , 一 同
时也 是一 部 文学 、 学 著作 , 中国文 学 、 学发 展 美 在 美
史 上具有 重 要 的 地位 。本 文对 庄 子 的研 究 试 图从
要途径。庄子说 :唯道集虚 , “ 虚者 , 心斋也。 ( 人 ”《 间世》 人要体道悟道 , ) 必须达到至高的虚静境界 , 让审美 主体 即人 的心 灵 进 入 至虚 至 静状 态 , 与
看来 , 这一过 程 的达 到 即是 一种 超 功利 的直 观——
无 为也而 尊 , 朴素 而天 下莫 能与之 争 美 。夫 明 白于 天地 之德 者 , 此之 谓大 本大 宗 , 与天 和者 也 ; 以均 所 调天 下 , 与人 和者 也 。与人 和者 , 谓之 人 乐 ; 天 和 与 者, 谓之 天乐 。 ( 天 道 》 庄 子 主 张 虚 静 、 淡 、 ”《 ) 恬 寂 漠 、 为 。帝 王推 行 无 为 之 治 , 无 以此 养 生 , “ 寿 则 年 长 矣 ” 以此治 国 , ; 则天 下统 一 。这 主要讲 的是养 生 和 治理 国家 。从 美学层 面说 , 子则 主 张 只有 审美 庄 主体求 虚静 , 于无 为状 态 , 能 “ 处 才 朴素 而天 下莫 能 与之争美 ” 。 庄 子认 为只 有求 得虚 静之美 , 审美 主 体 即人 才 能 处 于 自然 无 为 的状 态 。虚 静 是 庄 子 通 “ ” 主 道 的

庄子美学之大美不言

庄子美学之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游”与“世”10对外汉语一班陈琦学号:100505011111摘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所追求和体验的是天地之间至高至纯的“大美”,“大美”即“道”之显现。

庄子倡导游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即庄子所说的“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

“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这些都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庄子美学思想“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与“游”“世”的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大美游世避世入世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句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承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还是美的。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

只有圣人或至人、神人才能观道。

因为“观”非诉诸于感官的“观看”,而是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功利之后,对“道”之观照。

是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不形而神”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

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顺应时理,有其天然而成的规律。

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自然。

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亡、哀痛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之中消融;如此,则真正摆脱了人生倒悬之苦矣。

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具体的体现便是“天地大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论述老庄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文化之魂,在中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可见,“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老子云“道法自然”,“道”“自然”是同一的。

“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白然”就是天然、白成、自然而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理法,表现在审美观上,便是对自然美的崇慕和追求,以及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自然”的基础上,老子又生发出"素"、“朴”、“淡”、“拙”等儿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把它们归结为“道”的品格。

这些美学范畴反映到卜法审美上,便形成了后世追求真朴自然和反对雕饰、姿媚书风的精神依据。

宋代以“平淡”为美的审美观、黄庭坚“伟要拙多于巧”的创作观以及傅山“丑”、“拙”、“直率”的书学观,于此都不无关系。

庄子在继承了老子美学观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

从道家崇尚自然真美的思想出发,他提出了“大美”和“贵真”等重要的审美范畴。

“大美”虽是“不言”的,但它却表现出“白”、“无为”、“天成”的特点。

因而,在庄子看来,自然、天真就是美的最高标准和尺度,这也是历代二书论在进行书法品评时,为何把“自然”作为最高艺术品位的依据。

而要实现“大美”、“至美”,“贵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只有真实的才是自然的,书法贵天成自然,贵在写出真情性。

否则,就难免流于做作和安排。

受庄子“贵真”论的影响,历代书家都以真性情的抒发为尚,盛唐草书家,宋代苏、黄、米,晚明的徐渭等,无不在其作品中一任真情性的抒发。

而真情性的抒发,则需要书者不受外物的干扰,实现对主体的超越,以虚静空明的心怀去观照艺术形象之本源,使其与“道”融合为一,这种境界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和“坐忘”。

庄子从道家“法自然”的理论出发,认为宇宙本体的“道”是自然的、无为的,因此,在“道”统摄下的“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也应当是自然的。

试论庄子“至乐无乐”的哲学性的美学化

试论庄子“至乐无乐”的哲学性的美学化

试论庄子“至乐无乐”的哲学性的美学化【摘要】本文探讨庄子哲学中“至乐无乐”的哲学性的美学化。

在介绍庄子哲学的背景和美学化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正文中,分析庄子对至乐无乐的解读,并探讨美学化对庄子哲学的影响以及庄子哲学与西方美学的对比。

探讨庄子哲学的当代意义和美学化在庄子研究中的应用。

结论部分总结庄子“至乐无乐”哲学的美学化意义,并展望庄子哲学美学化研究的未来。

这篇文章将进一步揭示庄子哲学中的美学元素,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关键词】关键词:庄子哲学、至乐无乐、美学化、哲学研究、影响、对比、当代意义、应用、意义、未来、结语。

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这部作品中,被后人称为《庄子》。

庄子的哲学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与无为而治,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自然、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庄子的哲学背景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宗教信仰、自然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背景下,庄子对人生、世界的思考更加深刻,试图通过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

庄子在面对战乱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至乐无乐”的理念,强调个体应该超越现实的痛苦和苦难,寻求一种内心的快乐与平和。

这种理念反映了庄子对人生、人性、生活意义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和超越现实的境界追求。

.1.2 美学化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美学化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美学化使得哲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性思考的范畴中,而是赋予了哲学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更深层次的意蕴。

通过美学化,哲学研究可以更加直观地触及到人们的情感、直觉和直观感受,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哲学的观点和思想。

美学化也可以为哲学研究注入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哲学的表达更为生动和引人入胜。

论老庄自然审美的生命美学意蕴

论老庄自然审美的生命美学意蕴

4 ~ 4
性 的存 在 , 之所 以能覆 载万 物 , 是 因为它 是万 物 它 就 产 生 的总根源 , 它将 自身 的生 命力 外化 、 流行 到万 物 之中, 所谓 “ 流行 以万 物 者 , 也 ” 《 地 》 万 物 道 。( 天 ) 都是 在 “ ” 道 的生 命 力 的化 生 下 产 生 成 长 的 。关 于 “ ” 道 为万 物本根 的思 想 , 子 在《 庄 大宗 师 》 中做 了集 中论述 :夫 道有 情 有信 , 为 无形 , “ 无 可传 而不 可 受 , 可得 而 不 可见 。 自本 自根 , 有 天 地 , 未 自古 以 固存 ,
于 , 道 ” 身就 是 一 种 取 之 不 尽 , 之 不 竭 的 生命 “ 的本 原 道 :
力 。所 谓 “ 冲 , 用 之 或 不 盈 。渊 兮 , 万 物 之 道 而 似
宗 ” 。 ‘ 冲 ” 即 “ ” 虚 空 无 形 的 , 为 无 道 意 道 是 因 形, 故具 有无 限性 。无 限 的 “ ” 中包 含着 用 之不 道 之 尽 的生命 创 造 力 , 正是 这 种 创 造 力 使 其 成 为 “ 物 万 之宗” 老子还将 “ ” 作 “ 神 ” “ 牝” 说 : 。 道 称 谷 、玄 , “ 神不 死 , 谓 玄牝 。玄 牝 之 门 , 谓 天 地根 。绵 谷 是 是 绵若 存 , 用之不 勤 ” 】这 个永 恒 、 限 的“ ” 宇 。 8 无 道 是 宙万物 的 本 原 , 比作 “ 牝 ” 故 玄 。老 子 将 “ ” 作 道 比 “ 牝 ” 是突 出 了“ ” 于万物 生命 的根 源性 、 玄 正 道 对 创
万 物 的一 部分 , 视天 地 自然 则如 一大 生命 , 响及 中 影
名 , 字之 日道 , 为之 名 日大 ” l ∞“ ” 视 为 强 强 。】 道 被 ” “ 万物 之母 ” 说 明它与 万物 的关 系就 如母 子之 间的 ,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

简述庄子论审美三境界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

”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儵与忽时相遇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混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混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混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

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感可言。

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

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 «U F E |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李满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世界学术界兴 起不过数十年。

然而,生态美学思想古已有 之。

譬如,庄子哲学实质上就是生态美学。

生 态美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生活才是至 美人生。

庄子的答案是:活得自在,死得安适。

然而,要活得自在、死得安适却十分不易。

真正活得自在,是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真正死得安适,是所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换言之,一个人尚未达到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返璞归真而回归自然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根 本谈不上活得自在、死得安适的。

我们先来谈谈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忘”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庄子 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 非,心之适也。

”其字面意思是:感觉不到足的存 在,是因为鞋子与脚相适相宜;感觉不到腰的存 在,是因为腰带与腰相适相宜;觉察不到是与非 或好与歹的存在,是因为心灵与外在环境相适66 I2021.06Environm ental Economy相宜。

这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之 境。

天人合一而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人的身心 灵肉与自然的万事万物完全相适相宜,也就是 人生的至美境界。

庄子说:“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其意为:鱼生活在江湖之中,完全感觉不到水的 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鱼的隔阂;人生活于道术 (天道法则自然规律)之中,完全感觉不到道术 的存在,也不存在与其他人的隔阂。

这种鱼水 相忘而鱼鱼相忘、人道相忘而人人相忘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是至美的人生境界。

因为这意味着 二者的圆融一体相适相宜,也就是天人合一而 物我两忘的境界。

庄子说:“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其意 为:人生在世,忘情忘我,功利目的一并忘怀,悠 然自在而安然自适,活在当下而了无挂碍,如此 一来,则一切人生之美都随之而来。

此乃顺乎 天地自然法则,此乃得道之人的德行。

庄子美学思想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