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_刘小兵

合集下载

庄子和尼采的超越哲学观

庄子和尼采的超越哲学观

Mah)的概念,即表现、释放、改善 、增长生命力本 身的意志。在尼采哲学里,具有 “ ct 本体” 或 “ 存在”特性的 “ 权力意志” ,是对宇宙问一切事物和宇宙本身 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的解释,它
处于人 和世 界 的存在本 身之 中 ,而不 是关 于现象 世 界之外 或之 后 的实在 。尼采 把 “ 权力 意志 ”视
维普资讯
第 l 卷第 5 9 期
V l 9 No 5 o , 1

州 大 学
学 报
20 0 6年 l 0月
0c. 0 6 t2 0
J u n l f e z o i e st o r a n h uUn v r i o W y
庄子和 尼采 的超越哲 学观
腊 永 红
( 西北 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 70 7) 30 0
摘 要:作为叛逆哲人 ,庄子和尼采 哲学都是超越 哲学, 出于对生命之热爱 ,他们对传统 思想观 念作
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并致力于转换 。对两 人的本体 论、认识论、人生观进行 比较 ,发现尼采提倡 昂然 的生命力和奋发 的意志力与庄子 的无 争、顺应 自然 以提高精神境界大异其趣 ,但他们在各 自超越 思想 中所倡导 的个性独立之精神无疑为时代发展带来 了强烈 的心灵震撼 ,体现 出一种人本主义精神 。 关键词:庄子 ;尼采;超越 哲学观
庄子 以崇 尚 “ ”著 称 ,他 认 为客 观世 界是 由空 虚无 为 的 “ ”产 生 的,“ 道 ,有情 有 信 , 无 道 夫 无 为无 形 ;可 传 而不 町受 ,可 得而 不可 见 ; 白本 白根 ,未有天 地 , 自古 以 固存 ;神鬼 神 帝 ,生天 生地 ; 在太 极之 先 而不 为 高 , 六极 之 下而 不为 深 , 天地 生 而不 为久 , 与上 古 而不 为 老 。 (大 在 先 长 ”《 宗 师》 2 )【( 这 就把 “ ” “ ”置于 一个 超越 具体 事 物或变 动 不居 经 验对 象 的神 秘 实体 的地 位 , J 道 、无 同老子 一 样 ,都 旨在 追寻 作 为世 界 统一 的终极 存 在 。徐 小跃 教授 认 为 :“ 庄子 论 道 ,至少 包 含这 样 几层 意思 :第 一 ,道 是 超越各 种 具体 事物 或经 验对 象 的虚 无 ;第二 ,道 之虚 无 ,并 不表 示 它是

梦的艺术家

梦的艺术家

梦的艺术家作者:李晓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我国古典著作《庄子》内篇《齐物论》与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并对此有卓然独特的体现。

庄子强调的混沌状态便是节制的酒神精神,而庄周化蝶更是升华的日神精神。

关键词:《齐物论》;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作者简介:李晓乒(1990-),女,浙江温州人,汉族,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01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作为一部西方哲学著作,直指西方哲学精神的浩渺天穹。

而我国古典著作《庄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挥洒恣肆的文学作品。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宣称“上帝之死”;庄子也同样对人们推崇的孔儒相诋訾。

他们怀揣相似的精神特质,行至各自的偶像的黄昏。

面对虚无的人生,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如此相似。

《齐物论》是《庄子》核心篇章之一,从南郭子綦与子游等五段问答中体现庄子的人生态度。

而这种人生态度对《悲剧诞生》中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着卓然独特的呈现。

(一)《齐物论》中,庄子强调的混沌状态是节制的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是尼采解释艺术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代表个体的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冲动,其本质是“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

酒神精神是人们摆脱和否定自己感受到的世界的既定形式,而回到世界本体,融入世界的冲动——即人们在原有信念崩塌后,眼见人生痛苦的本质,从而选择成为世界一部分,表现出的是狂欢的迷醉状态;同时音乐作为桥梁创造了画面、形象。

《齐物论》中庄子目睹人不自知而疲于奔命的“役役”状态以及人心交斗的境遇:“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姚佚启态”。

庄子正是看到人生的扭捏百态,而指出了人生三大悲哀:“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可不谓大哀乎?”目睹这人间炼狱,庄子屏气凝神地谛听人生的意义。

庄子与尼采

庄子与尼采

庄子与尼采——庄子与尼采生命自由思想探析关注人的生命、关怀生命自由、“成为你自己”,这是古今中外的恒久哲学命题。

然而,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的生命自由总是受这样那样、形而上或形而下的“枷锁”所羁绊。

于是,在繁芜迷离的世界中,彻底打碎“枷锁”、充分高扬主体性、无限祈求生命自由就成了生命哲学的叙事主题。

本文立足于庄子与尼采思想的自由维度,谈谈两者对生命自由内在本质的解读与生命本体意义的观照。

一、自由的困境:“倒悬”与“患病”庄子生活于一个礼乐崩坏的战乱年代,在儒、墨、法等各家学派积极找寻救治社会良方之际,他却更多地聚焦于生命本体的关怀,寻求生命的安顿之所。

庄子看到的是乱世下人的悲惨图景,“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木行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悲叹“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认为文明是人生苦难的渊蔽,它使人心性惑乱、本真丧失,导致人的“倒悬”,即人都生活在各种苦难之中,毫无自由可言。

在庄子哲学境域里,“倒悬”不单指个体悬于生死,更具宽泛的含义,主要指人“丧己于物”,受外物奴役失去自然本性而成为其附庸,这就相当于人把自己头朝下倒挂起来,也即人的异化。

于庄子而言,现实世界中充斥了“危身弃生以殉物”的“倒悬”人,他指出:“自三代以来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人一旦被名利物欲等这些损伤本性的外在之物所囚锁,则“终身役役而不见其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于是,庄子提出了“悬解”,也就是解除“倒悬”状态。

“悬解”是庄子关于个体体悟大道的一个重要环节:“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当人勘破最大的倒悬生死后,就能摒除一切喜怒哀乐,进人恬淡豁然的虚静之境。

如同庄子认为古代文明导致了人的“倒悬”,使生命不能得到完全自由,尼采则看到了近代文明同样造成了生命自由的困境。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较研究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较研究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较研究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对现代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

尼采的美学思想在现代西方影响巨大,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两人所处时代虽然远隔两千多年,两人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虽然根本不同,但两人的生命美学思想却有深刻的相通之处。

这种相通之处或许就是庄子美学思想在数千年之后重新影响现代世界的缘由,或许也是尼采美学思想百余年间仍然影响不衰的缘由。

庄子和尼采属于完全不同的传统文化体系,其美学思想当然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所显示的民族文化个性和思想家自身的个性同样是极有意义的。

因此,对庄子和尼采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其现实社会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关键字:庄子;尼采;生命美学首先,《庄子》“大美不言”。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庄子•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

《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慧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命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尼采,这个在中国广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的人物,有着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点。

亦张亦合的生命哲学——庄子和尼采哲学的文学解读

亦张亦合的生命哲学——庄子和尼采哲学的文学解读

亦张亦合的生命哲学——庄子和尼采哲学的文学解读
《庄子》与尼采的哲学均是中国古代经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基本概
念以及观念上均有相通之处,但亦存在有较大的差异。

关于两者哲学,最能体现其张亦合效应的观点要数其中和之思想。

尼采认为,人们应该让天定,而不是去刻意改变命运,要找到人生本质的真理,最主要的是要接受自己获得的生活,追求人生之奥妙,心态上要达到审慎、温柔、含蓄、内敛与高尚。

庄子在这方面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自身的能力是以天地万物
的共同协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可以被内化和转化,应当不断追求新的舞台和发展。

庄子从“反讼”的角度审视与解释任何事物,并把人从传统的仪式中解放出来,他的概念看似不切实际,但却道出了问题的实质,这比尼采更加具有实践价值。

总之,庄子与尼采哲学在最基本的概念上均有“中立主义”的共同之处,但在
解释命运观以及生活态度上存在不同观点。

思想中的张亦合,在两者共有的和息之地尤为明显,它表达了中国古代哲学平衡和谐的生命哲学思想。

庄子与尼采的哲学观点之比较

庄子与尼采的哲学观点之比较

庄子与尼采的哲学观点之比较庄子和尼采是两位哲学家,在哲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庄子主张“道”,强调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弃一切个人欲望,保持内心的平衡。

尼采则强调“超人”,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我超越,不断挑战自己,实现个人的价值。

首先,庄子和尼采对于生命的看法有所不同。

庄子认为生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不要太过执着和追求。

而尼采则认为人类应该超越生命的极限,不断地追求更高的境界。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尼采则主张人类要去超越自然。

其次,庄子和尼采对于个体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庄子认为个体应该追求自我修养,保持内心的平衡。

而尼采则鼓励人类追求自我超越,实现自我价值。

庄子主张退隐,避免与世俗打交道,而尼采则鼓励人类积极分裂,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庄子和尼采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看法有所不同。

庄子认为道德是相对的,人类不应该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过于执着。

而尼采则主张人类要打破传统的道德桎梏,创造新的价值观念。

庄子主张人类回归到自然状态,而尼采则认为人类应该创造新的价值观念,超越传统的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庄子和尼采在哲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庄子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而尼采则主张人类要创造新的价值观念,实现超越自我。

虽然庄子和尼采在哲学上有所区别,但他们的思想都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究。

SWOT分析是指通过评估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同时考虑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制定出企业整体战略。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领导人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现状,让企业更加有效地运营。

SWOT分析的四个方面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

首先,优势(Strengths)是指企业在内部环境下相对于其他企业所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质量、品牌、技术优势、通路等。

例如,企业的产品质量比同行业其他企业更好,这就是企业的优势。

其次,劣势(Weaknesses)是指企业在内部环境下相对于其他企业所存在的弱点,例如,管理混乱、资金短缺等。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

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摘要】庄子与尼采都是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美学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强调放弃功利主义,提倡随性而行,追求超越物欲的自由境界;而尼采则强调个体的力量和自我实现,主张通过克服困难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都认为生命的真谛在于超越世俗的束缚。

庄子更注重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尼采更强调对生命的激情和挑战。

两者的生命意义思考虽然不同,但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试图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存在。

他们的生命美学给现代人提供了启示,让人们思考自我价值、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与尼采的理念可以相互启发,为人们的生活和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思考。

【关键词】庄子、尼采、生命美学、共同点、差异、生命意义、自由、自我实现、生活态度、相互启发、交汇、当代人、启示1. 引言1.1 介绍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庄子》一书中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强调个体应该随顺自然的变化,放下欲望和执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认为人应该“养生”、“养性”,通过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和谐、自由自在的境界。

尼采(1844年-1900年)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和作家,被视为存在主义的先驱之一。

他的生命美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尊重生命的意义,倡导超越传统伦理规范和宗教信仰,追求个体的潜能和独立性。

尼采提出了“超人”概念,鼓励人们超越传统道德桎梏,追求自己真正的意志和价值。

庄子和尼采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却有着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都认为要追求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要摆脱外在的束缚和偏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庄子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尼采强调了个体的独立和超越。

他们的生命美学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对于人们追寻真正的幸福和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尼采与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之异同

尼采与庄子美学思想中的宇宙本体论和人性本体论之异同
gea c d m i n a tc lc lur aue r ta a e c a d pr ci a u t alv l .
Ke o d : Nits h ; h a g i a s e is O tl g i lrt i e e c yW r s ezc e Z u n z ;et t ; noo s h c y mi i d f r n e a y f
庄子 的美学 思 想在 古 代 中 国影 响 深远 , 现 代 对 世界 的影 响也 日益扩 大 。尼 采 的美学 思想 在现代 西 方 影 响 巨大 , 当今 世 界 的影 响 也 1益 扩 大 。两 人 对 3 所 处 时代 虽 然远 隔 两千 多年 . 两人 思 想 产生 的社会 历 史环 境 虽然 根 本不 同 . 两人 的美学 思 想 却有 深 但 刻 的相通 之处 。这种 相通 之处或 许 就是庄 子美 学思 想在 数 千年 之后 重 新 影 响现 代世 界 的 缘 由 . 或许 也 是尼 采美学 思想 百余 年 间仍然影 响不衰 的缘 由 。庄 子和 尼采 属 于完 全 不 同的 传统 文 化体 系 。 美 学 思 其 想 当然 存在 巨大 的差异 。这种 差异 所显 示 的民族 文 化个 性 和思想 家 自身 的个 性 同样是 极有 意义 的 。因 此 , 庄 子 和尼 采 的美 学 思 想 进 行 比较研 究 , 学 对 其 术意 义和 现实 社会 意义都 是相 当重 大 的。
O n o o n Ni t s h S a d Zh a g i SAe t e is t l g i e z c e’ n u n z ’ s h tc y
LI M g iIsi t f u ain, n h n 3 0 2, hn ) De t hn s ,in x n t ueo Ed c t Na e a g3 0 3 C ia o t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和尼采作为叛逆哲人出于对生命和万物的热爱,皆对传统思想观念作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

庄子和尼采虽说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哲学家,面临各自的时代背景却是有着诸多的相似,即二人皆对各自的文化传统提出了彻底的批判,张扬人的自由精神。

庄子与尼采生命哲学的主线就是从自由的审美视角去观照生命本体与自然造化,最终追求个性解放与形而上的内在超越和自由佳境。

一、“逍遥”与“狂欢”:体验生命自由的思想特质庄子和尼采都把“自由”作为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并信奉人理应摆脱现实中各种各样的桎梏,从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

庄子和尼采都对传统价值理论进行强烈的批判,信奉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但两者毕竟源于迥异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环境。

庄子着重抨击儒家伦理压抑人性,强调应该从精神层面上拓展人的视野和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尼采认为基督教理论导致了人的精神颓废故而极力主张突破思想禁区而迈向新的自由领域。

生命哲学倡导更多地关注生命存在的形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话题,并为生命的完善提供思想和方法论。

冯友兰认为:“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1]强调哲学的基本使命是通过反思为人类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注现实生命存在和探索理想生命形态就是庄子和尼采重要的哲学视野。

李泽厚指出:“庄子是最早的反异化的思想家,反对人为物役,要求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

”[2]庄子祈求的生命自由在实质上是砸碎个体外在枷锁的“出六极而游乎尘垢之外”的绝对精神逍遥。

庄子在人类生存方式上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倡导的自由是不受任何束缚的纯粹自由。

“逍遥游”的特点就是个体抛开一切依赖和凭借后的“无待”心境。

庄子生活于战国中期,面对残酷现实环境中的一切倍感失望,不再希冀在现实社会中去寻找自身的价值,而是转向了精神苑囿,并在那里营造出一个性灵避难所。

黑格尔说:“现实世界的人们不能得到的东西,只有在彼岸世界里才成为抽象的现实。

在这个抽象的世界里,个人不得不用抽象的方式,在他内心寻找现实中找不到的满庄子与尼采的生命美学比照刘小兵(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9)摘要:庄子和尼采在通向“逍遥游世”与“醉艺狂欢”的自由之境时,庄子主张个体应依托“心斋”、“坐忘”的方式来荡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羁绊,达求返璞归真、与道为一、自在逍遥的自然澄明之境;尼采则追求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小孩的精神变形,持守本真性灵,最终成为具有强力意志的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生命舞者。

庄子的“至人”和尼采的“超人”虽说皆是理想人格模式,但庄子推崇在“清静无为”中彰显性灵,尼采却信奉在“狂放有为”中创造人生。

关键词:庄子;尼采;生命哲学;审美观照中图分类号:B223.5;B51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4)02-0099-005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作者简介:刘小兵(1964—),安徽合肥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99 DOI:10.16064/34-1003/g0.2014.02.0162014.2足,他不得不逃避到思想的抽象中去,并把这种抽象当作实有的主体。

这就是说,逃避到主体本身的内心自由中去。

”[3]庄子的“逍遥游”只是心游,或是幻化之境。

庄子美学预设的绝对理念称名为“道”。

庄子认为“道”是绝对自由无限的存在。

整个宇宙万物皆由“道”生发而来并且最终复归于“道”。

《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4]畅言“道”是真实可信的至高无上的存在,孕育天地万物。

庄子与尼采作为时代的叛逆哲人,出于对生命的关注、热爱和颂扬,皆是近似异端的思想者、文明的反叛者、道统的非难者以及生命哲学的崇奉者。

他们的确能极为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巨大变迁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尼采倡导的昂然的生命力、人格的塑造力、奋发的意志力又与庄子终身信奉的与世无争、逍遥自在、顺应自然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可谓是大异其趣,但他们在各自超越思想中所倡导的个性独立的精神求索无疑为时代演进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呼唤,并体认着一种“人本主义”的自由精神。

庄子和尼采都致力于“人之本性”的复原,但采取的方法却迥然有别。

虽说两人尽皆怀有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渴望生命自由,但庄子与尼采对自由的界定却大异其趣。

庄子的自由思辨是从“命定论”出发,追求的是绝对无为的自由佳境,要求世人必须内心静养,是由外而内的“收敛式”的自由;尼采竭力倡导用人的本能意志去行动、创造、超越,是自内而外的“发散式”的自由。

尼采崇奉生命,力求成为生命的“拼命感受者和辩护者”,尼采说:“根本我只爱着生命———而且,诚然,当我憎恨生命时也最爱生命!”[5]尼采虽说同庄子一样认可人生道路的确是充满痛苦的征途,却仍愿意挺身而出,力争强力、奋发、有为,追崇蕴含于人体之内的创造欢乐的酒神精神。

尼采大声疾呼:“从生存获得最大成果和最大享受的秘密是:生活在险境中,在威苏维火山旁建筑你们的城市。

把你们的船只驶向未经探测的海洋,在同旗鼓相当的对手以及同你们自己的战争中生活。

”[6]站在生命之上而决不在乎肉体的毁灭,越是濒临消亡越是感受兴奋,积极投入大千世界和人生改造,张扬着在悲切中心怀奋斗的狂欢激情。

现实生命个体大多会感受到世俗的挤压、生存的艰辛、求索的挫折、发展的阻隔,它必然要求个体采取补偿方式加以平衡。

庄子看似“无奈游世”的人生态度背后却有着不肯妥协而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尼采倡导的“放纵本能”更是一种生命的欢跃姿态,但他们在看似外显的欢快背后皆隐藏着非常深厚的悲剧特质以及对生命的执著、坚持和祈盼。

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分理由的。

”[7]21人的生命唯有在艺术的审美之中才能真正地得到价值认同和存在依据。

尼采赋予了艺术一种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意义,强调这种意义通常源自艺术中的“冲创意志”。

认为人世间正是因为有了醉狂艺术的升腾才演绎出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稳定性,即只能依托“醉于艺术”方能在审美中感悟生命的力量,观照宇宙的本质精神,获得生命的自由驰骋,从而真正享受到自由、愉悦的生命活力。

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8]劝诫作为现实的人唯有在现实的世界中且使用现实的手段方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庄子与尼采信仰的自由难免会因忽略了实践的根基而陷于近乎虚妄的生命幻想,即单纯强调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必然导致虚无主义的衍生。

但两者的自由思想却富含性灵解放与形而上的内在超越的生命意识,它必然启迪世人从自由视角去塑造独立人格、观照生命本体,从而最终使得生命个体能皈依精神乐园。

二、“至人”与“超人”:构建理想生命的风貌形态庄子和尼采在通向“逍遥无待”与“酒神狂欢”的自由之境时,庄子强调个体应依靠“心斋”、“坐忘”的方式来祛除一切违背本性的外在羁绊,达求返璞归真、与道为一、逍遥自在的自然澄明之境;尼采强调个体要历经从骆驼、狮子、小孩的精神变形,持守本真性灵,最终成为具有强力意志的充满激情与创造活力的生命强者。

庄子是“清静无为”100中彰显人性,尼采是“狂放有为”中创造人性。

庄子的“至人”和尼采的“超人”虽说都是理想人格模式,但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历史背景、时代渊源,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蕴。

庄子深感世人经常陷入“人为”与“自为”的种种束缚而塑造了“至人”的理想人格,借以冲破桎梏性灵的重重罗网,打通人与外在世界的诸多隔离,使得人与宇宙万物最终达至交感、融合、开放的自由境界。

《逍遥游》中的“至人”是神人、圣人的总和,焕发着大智大慧、无所依赖的旺盛的生命力。

庄子之“道”体现着人类与万物相融且与宇宙精神往来的和谐姿态,推崇个体生命在对“道”的顺应中恢复本真之美,体验无限的欢欣悦动的生命力,即所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诗意乐土,从而使得人与外物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圣境。

庄子在《逍遥游》中对理想人格作了形象的描绘:“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9]畅谈至人能“齐生死”、“齐万物”的绝对自由,并能自觉进入“与道同体”的逍遥境界。

庄子身处动荡变迁的战乱时代,生命如同白驹过隙,生死无常。

正因如此,庄子为世人提供了在残酷的生活环境中谋求内心平静的生存方式,即站在“道”的角度看待、超越、升华生与死的界限,视生死为大道造化,顺其自然地将灵魂与道融为一体,从而最终达至心灵圣境的宁静恬适。

庄子表面上似乎不问世事,也决不屈从“专制”的现实生活,生辉的笔下不时洋溢着展翅高飞的大鹏、梦中萦绕的蝴蝶、七窍不通的混沌、得黄龙之珠的象罔、畸形怪异的支离疏、藐姑射的神人等诸多炫丽精彩的故事,生命中呐喊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誓言,但事实上,在那看似冷眼旁观的淡漠中,实则投入了对“天地大美”的诗意关注。

尼采主张人作为宇宙生命,秉承着“强力意志”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提倡个体生命自觉追求宇宙本体的强力而有所作为。

唯有如此,生命才可能具备存在的价值意义。

尼采说:“阿波罗是体现个体化原理的神采奕奕的天才。

只有通过他才能在表象中获得解脱:而狄奥尼索斯的神秘的欢呼声则打破了个体化的魔力,使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畅通无阻。

”[10]“超人”就是尼采生命主张的典型形象和至高无上的美学形象。

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述说“骆驼”蕴含着坚忍负重的精神,“狮子”意味着批判传统而获得创造的自由,“赤子”喻示着新价值创造的伊始。

骆驼的沉默强韧、狮子的勇猛冲力、孩童的天真无邪必然导致三者巨大的反差而使生命持续着多极的生存状态。

“精神三变形”就是尼采对于人类精神重新获得自由的三个阶段的描绘和思想发展过程的规定。

它象征着人类成长中对传统价值的承担、认知、批判、创造,最后一定会进入“超人”的理想境界。

尼采曾大声疾呼:“近代欧洲文明正经历着一条下降的曲线,并且日趋腐败;如今,已经到了一个大时代的门槛,从而应对一切与其有关的价值重新作出估价。

”[11]尼采面临现实社会的不堪现状,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来呼唤“超人”的现身,并希冀能凭借“权力意志”去升华个体奔放的、燃烧的生命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如斯表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2]强调人的类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并充分肯定了人对自由的追求精神。

尼采哲学最重要的精神蕴含就是主张哲学的使命必须关注人生,即给生命或生命的意义一种合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