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的应用

08-11班2组200850575 钱炜钊

【摘要】: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中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正在我国,许多天然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当前,开发应用天然食品添加剂正在成为国际趋势,研制开发这些传统产品将使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占领独特的领先优势。

【关键词】:着色剂叶黄素葡萄皮功能红曲开发利用资源主要成分提取物紫苏色素

1 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

食品着色剂的添加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当地的糖果制造商利用天然提取物给糖果着色;古印度也曾用高梁所含的色素来漂染物品;公元4世纪,大不列颠的阿利克人就开始利用茜草色素对葡萄酒进行着色,而调味品至少早在500年前就开始着色了;我国早在《食经》、《齐民要术》等书中就有利用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的记录了。【2,3】到了19世纪,英国人w.H.perkins合成了世界上第一种有机着色剂——苯胺紫【4】,之后许多合成着色剂相继合成,由于合成着色剂具有色泽鲜艳、价格便宜等众多优点被广泛使用。但合成着色剂大多是以焦油衍生物为主要原料合成的三苯甲烷的芳烃化合物或偶氮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大多对人体有害l5 J。随着毒理学和分析化学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合成着色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天然着色剂再次受到人们的欢迎

2 食品着色剂的特点

食品着色剂具有以下特点【5,6】:(1)天然着色剂色调比较自然柔和,能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天然着色剂染色能力较差,染色不均匀;合成着色剂色泽鲜艳,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欢迎。(2)天然着色剂一般来自动植物本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与合成着色剂相比,安全性较高,但合成着色剂有着色力强、易于溶解、无臭无味,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备受人们欢迎。(3)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对光热、金属、酸碱、氧化剂比较敏感,在这些条件下不稳定,色调会发生很大变化,而合成着色剂正好能弥补这一缺点。(4)有些天然着色剂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天然防腐剂,由于合成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存在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5)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同时也兼有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食品着色剂在医疗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例如,红甘蓝色素对人体心脏病和动脉硬化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 我国主要的天然做色剂及其应用

正在我国,许多天然产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当前,开发应用天然食品添加剂正在成为国际趋势,研制开发这些传统产品将使国内企业在全球市场占领独特的领先优势。其中主要的天然着色剂有以下几种。

3.1 红曲红曲是我国的传统发酵制品,相传有1 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产于我国福

建、浙江、广东等南方省区。红曲一般用于制酒,具有健身功效,目前有福建的红曲酒、台湾的江露酒等;它还可用于食品着色,如制作红腐乳等;近年来有食品厂家将其应用于火腿肠的着色,以减少肉制品中发色剂亚硝酸

盐的使用量,因为亚硝酸盐食用超量会引发癌症。此外,科学家发现红曲中含有抑制胆固醇产生的莫那克林K,这是调节血脂的一种重要物质,因此引起了有关方面对红曲的极大重视。中国中医研究院进行的I临床试验证实,红曲具有降脂、降糖及降压的功效。目前国内市场销售的降脂药物,有很多是红曲制剂。据了解,经过有关单位的研究开发,我国已能生产出含洛佛他丁0.4%以上的红曲,有的达到0.8%以上,称为功能红曲。据悉,美国已开始从中国进口功能红曲,作为食物补充剂推向市场,欧洲国家则以食品配料从中国进口红曲,用于火腿肠生产。据了解,目前我国红曲的年出口量已经达到4 000 t左右,生产企业有10多家,总产量约为5 000 t,大部分采取传统固态发酵法。

3.2.紫苏提取物

紫苏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紫苏全草含有的色素属花青素,含量为2%~3%,主要成分为紫苏素和紫苏宁。紫苏具有特殊的芳香,主要成分为紫苏醛。紫苏具有解毒、散寒和胃的功效。鲜紫苏叶经提取得到的色素有较好的耐热、耐光性能,

在pH值低于4时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而适合作酸陛饮料和食品的着色剂。

我国山东胶东半岛种植了大量紫苏,紫苏叶主要出口日本,是日本菜肴中重要的调味配料,日本市场上现在已有健康饮料——紫苏水。据统计,仅在日本年消费色价为60的液体紫苏色素就已达10 t,因而开发紫苏色素大有可为。

3.3.葡萄红

葡萄红为葡萄皮提取物,主要成分有锦葵素、芍药素、翠雀素、花青素配糖体等。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其最高用量为1 g/kg,可用于配制酒、饮料、

冰棍等。众所周知,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们有饮用红葡萄酒的习惯,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低于其他国家。德国MARCUS公司研究认为,人们从食物中摄取到的花色苷和多酚,其主要来源之一是红葡萄酒。该公司的专有技术是从压榨葡萄汁后的渣子中分出葡萄皮,用水萃取获得红葡萄提取物,其中含有较高的花色苷和多酚类。据介绍,法国SEPPIC公司曾于2000年德国法兰克福健康食品配料展览会上,展出了名称为PROVINOLS的葡萄抗氧剂。其广告上是一个从红葡萄酒瓶中倒出来的紫红色粉末的图案,说明是从红葡萄酒中提炼出来的抗氧化剂,含有不少于95%的红葡萄酒多酚,不含酒精和任何溶剂及载体,为水溶性物质,适合作为健康食品和膳食补充剂。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发现,红葡萄酒中含有一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均发现,红葡萄酒中含有一种白黎芦醇,有抗菌活性,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它主要分布在葡萄皮中。

总之,葡萄所含的抗氧化物质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而葡萄皮在葡萄酒和葡萄汁的生产中均是废弃物。一般在压榨后的渣子中,葡萄皮占到45%。我国有丰富的葡萄资源,年产葡萄酒在30万t左右,我国人民也比较喜爱饮用红葡萄酒,所以从葡萄皮中提取葡萄红抗氧化物的发展潜力巨大。

3.4.叶黄素

叶黄素广泛存在于菠菜、甘蓝以及格桃、芒果和木瓜中。叶黄素和玉米黄均属胡萝卜素系,在人体血浆中也能测出来。它在疾病预防中具有抗氧化作用。据了解,叶黄素有8种异构体,难以人工合成,所以至今只能从植物中提取而获得。德国NUTRACEUTICALS公司指出,叶黄素现在多由金盏花提取,因为金盏花中所含的叶黄素比菠菜高20倍。金盏花花瓣中所含的叶黄素主要是叶黄素酯形式,能在人体内代谢生成叶黄素。研究表明,摄入叶黄素能减轻退行性老年斑的形成,并有利于保护眼睛的健康。美国KEMIN公司为满足市场对叶毒黄素的需求,

2000年将叶黄素的生产擎能力提高了1倍。我国目前年产叶黄素为20 t左右。

3.5.紫草红

紫草红是从东北硬紫草根中提取的食用着色剂,在我国可用于果味饮料、雪糕、冰棍和果酒的调色。硬紫草是传统中药材,主要功能为凉血、活血、抗菌消炎等。该产品虽为濒于灭绝的野生中草药,但在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互人工培育成功, 1994年由国家科委以“紫草生产方法”评定为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技成果。国内目前已建有种植基地,并完成了从紫草种籽中提取紫草互红及紫草油技术的开发。据了解,紫草红是用二氧化碳超临盖界萃取法从紫草根皮中提取的萘醌类色素,主要成分是紫草素及其衍生物。紫草红色泽鲜艳、纯正、着色力强、渗透力强、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具有抗菌、消炎、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多种生理和药用功效,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我国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前景

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据考察,浙江的乌饭树叶中黑色素含量高达18.7%;云南西双版纳槠树果鞘中棕色素含量很高;海南仙人掌果实中紫红色素较高【7】。另外,还有很多种类有待研究开发,仅四川天然的食用着色剂品种就有35类,绝大多数具有开发价值。我国地大物博,动植物品种多样,可供开发的资源很多。目前,广大消费者对天然绿色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加,也使得天然食品着色剂在市场上的份额逐年扩大。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着色剂、人工合成着色剂、天然与人工合成着色剂并用、天然着色剂四个阶段。现在很多国家部分禁止甚至一些国家全部禁止使用合成着色剂,而天然着色剂以其独有的特性,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

5 结束语

食品着色剂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食品添加剂,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地域辽阔,天然着色剂资源的开发潜力巨大,开发天然着色剂,除了改进生产工艺,增加收率外还应考虑多向发展,综合利用。有节奏地开发合成着色剂,将正在使用的合成着色剂进行各种各样的毒理学和分析化学研究,同时加强综合治理,防治着色剂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受到污染。

参考文献:

[1]于立青,彭蜀晋.食品色素和人体健康[J].化学教育,2005,(6):3—5.

[2]王统一,樊静,赵兵.天然色素的提取和精制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8,(S1):198—201.

[3]刘志皋.食用天然色素开发利用中的一些问题[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0,(1):93—97.

[4]刘志皋.食用色素发展概况[J].食品工业科技,1987,(2):61—62.

[5]张华,李景林.对食用天然色素研究与开发的思考[J].辽宁农业科学,1998,(06):27—29.

[6]温广宇,朱文学.天然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开发利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6):68—74.

[7]李传欣,张华,李景林.食用天然色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辽宁农业科学,2001,(1):29—32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1. 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 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 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 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 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化学名 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 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 ,6一二磺酸三钠 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 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化学名称为 1 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 ,8一二磺酸三钠盐, 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 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 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据其性质,在需高温焙烤的食品和碱性及中性的食品中着色力较其他合成红着色剂强。 (4)新红(NewRed)又称桃红。化学名称为2-(4, _磺基一1, _苯基偶氮)一1 一羟基一8 一乙酰氨基一3,6 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色

饲用着色剂使用

饲用着色剂使用概述 一、饲用着色剂概况 1 添加着色剂的目的 着色剂的添加使用在现代饲料工业和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中日益普遍。其目的有2个:第一,通过着色剂改变饲料的色泽。特别是在日益增加使用非传统饲料原料的情况下,添加着色剂以便掩盖某些非传统饲料原料(如菜籽饼粕等)的不良颜色,迎合用户心理习惯,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起到刺激食欲和诱食的作用;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饲料着色剂。第二,通过着色剂改善畜、禽、水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如添加着色剂使肉鸡皮肤。禽蛋卵黄、牛奶的黄油以及鱼虾等水产品的肉质具有更鲜艳、美观的色泽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养殖产品着色剂。 2 着色剂的着色作用 2.1 饲料着色基础 为了使饲料产品更迎合用户的传统习惯,一般把饲料染色加工成淡黄色或黄色产品。在生产饲料过程中,只需把柠檬黄等常用着色剂按一定比例加人,即可达到该目的。 2.2 畜、禽、水产品的着色基础 动物本身并不能合成色素。研究也发现,只有含氧功能基(如羟基、酰基、酮基等)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类在畜、禽、水产品内才有着色效果[1]。这类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番茄红素和玉米黄素等几大类。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都是以棕油酸二酯的形式存在。这些存在于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经动物的消化,以自由态的形式吸收,主要是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而被吸收;吸收后的类胡萝卜素

以游离状态进人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皮肤和蛋黄等组织。在此,类胡萝卜素重新转化为棕油酸二酯沉积下来,使皮肤和蛋黄等呈现出人们喜欢的颜色(如黄色)。不同的类胡萝卜素以不同的效率沉积于不同的组织中,一般酯化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比结晶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机体组织中的沉积效果更好。饲料中添加脂肪更能促进色素的沉积作用,且发现添加动物脂肪比添加植物油更有效。此外,随着饲料中色素水平的提高,在动物组织中色素的沉积比例下降。据报道,如果每天每只鸡进食0.3~1.0mg的色素,大约有30%~45%可沉积在蛋黄中,若色素进食量提高到5mg或更高,则只有15%~20%可在蛋黄中沉积。甲壳动物通过食入绿色植物,将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虾育素和鸡油菌黄质沉积在体内。鱼类通过摄食大量的甲壳类和浮游生物,使其肉质呈鲜色。金鱼和对虾等可改变吸收后色素的组成,如将叶黄素转变为虾红素,然后再在体组织中沉积。 动物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但包括味道、鲜嫩度、多汁性等肉质指标,还包括外形、色泽等胴体外观指标。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人们凭感觉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可见外观色泽的重要性。对畜、禽、水产品而言,消费者是否乐于购买食用,胴体表皮的颜色、水产品的外观色泽、禽蛋的卵黄颜色都是极主要的因素。由于畜、禽及水产动物自身无法合成色素,其外观颜色取决于所采食的饲料中的色素含量,因此,人们对天然色素叶黄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广大消费者合理科学的认识天然叶黄素类产品 3 着色剂的种类 按来源来分,可把着色剂分为两大类:一为天然着色剂二为人工合成着色剂。3.1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是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类胡萝卜素。当前,国际

常用着色剂

常用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直接着色,以改善食品色泽的呈色物质。根据产品来源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天然色素由天然的动植物体中分离而得,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的着色剂,虽然具有色泽稳定、鲜艳、成本低、色域宽的优点,但在合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及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残留等问题,难免对产品的质量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使用中应严格控制使用。色淀是由某种合成色素在水溶液下与氧化铝混合吸附后,再经过滤、干燥、粉粹而制成的改性色素。 1、二氧化钛:二氧化钛,化学式为TiO?,俗称钛白粉,多用于光触媒、化妆品,能靠紫外线消毒及杀菌,现正广泛开发,将来有机会成为新工业。二氧化钛可由金红石用酸分解提取,或由四氯化钛分解得到。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可制作成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可用于治理PM2.5悬浮颗粒物过高的空气污染。 食品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二氧化钛可以作为所有的食品白色素,最大的使用量为1g/kg Sec. 73.575二氧化钛。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安全用于一般着色食品中,服从下列规定: (1)二氧化钛的数量不超过食物重量的1%。 (2)按照法令的401条所公布的特殊标准,不得使用的着色食品,除非有类似的标准允许添加色素。 (3)对于着色食品,食用的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含有适当的稀释剂,作为安全的色素添加剂,如下:二氧化硅,作为分散助剂,含量不超过2%。 产品适应:凉果类、果冻、油炸食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硬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膨化食品、糖果巧克力制品包衣、蛋黄酱、沙拉酱、果酱、固体饮料、魔芋凝胶食品等[2] 2、红曲红:红曲红(Monascus colours,red rice starter)红曲色素。是指将红曲米用乙醇抽提得到的液体红曲色素或从红曲霉的深层培养液中提取、结晶、精制得到的产物。 理化性质:化学结构 主要有6种呈色成分,分为红色色素(红斑素或潘红,分子式C21H22O5。,相对分子质量350)、红曲红素或梦那玉红(分子式C23H26O5,相对分子质量382)、黄色色素(红曲素或梦那红,分子式C21H26O5,相对分子质量358)、红曲黄素或安卡黄素(分子式C23H30O5。,相对分子质量386)、紫色色素(红斑胺或潘红胺,分子式C21H33NO4,相对分子质量353)、红曲红胺或梦那玉红胺(分子式C23H27NO4,相对分子质量381)。[1]结构式分别为如图 性状 红曲色素是深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或糊状物,略带异臭,不溶于水、甘油,易溶于中性及偏碱性水溶液。在pH4.0以下介质中,溶解度降低,极易溶于乙醇、丙二醇、丙三醇及它们的水溶液。熔点160一192℃,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90土2)nm,乙醇溶液最大吸收

食品中使用着色

食品中使用着色

————————————————————————————————作者:————————————————————————————————日期: 2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胭 脂红酸 HOOC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着色剂

1、论食品着色剂应用的必要性 引子:超市购物的时候,你是否留意过食品的色泽,你会将它作为选购的一项重要指标吗?不管你接受或不接受,食品着色剂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糕点、饮料、肉制品等加工食品领域,而它对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贡献是无容置疑的。本期请张工就食品着色剂应用的有关问题,答读者问。 问题一:市场上诸如果冻、饮料等食品的颜色日趋自然,是不是说明了着色剂的使用开始减少?张工:长久以来,国人一直都看重食品的色泽,从成语“秀色可餐”我们可见一斑。食品要求色、香、味俱全,色是放在第一位的。随着人们对饮食消费安全的重视和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现在色泽鲜艳的食品有所减少,而色泽清新、自然的食品占住了主要市场,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着色剂的使用减少了,它表明的只是:着色剂应用趋理性。就象当年服装从大红大绿慢慢转型到现在的素雅一样,也存在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拿低端的火腿肠来说,过去都是很红的颜色,看起来很鲜艳。九十年代初这种鲜艳的产品卖得很好,而今只有接近肉色的淡红才有人喜欢。配料上的变化是——天然红曲红减少了使用量,补加天然红曲黄来淡化红色。科技的进步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在食品加工中,添加食品添加剂确实是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拿水果糖来说,主要成份是砂糖、柠檬酸、各种口味的水果香精。如果不加色素,从外观上是无法区分哪个是草莓,哪个是凤李,哪个椰果的,按国家规定适当加入一些接近天然水果颜色的食用色素,整个糖果的形象就生动起来,不但很容易区分,也会带给人美好的想象力,从而引起人们的食欲。 问题二:提到食品着色剂似乎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健康,它们对人体有负面作用吗? 张工:在欧美国家,消费者对食品着色剂习以为常,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比较理性。其实,很多食品添加剂的诞生都来自发达国家。也就是说,越发达的国家使用食品添加剂越多。而在国内,普及民众对食品安全消费的正确认识还需要一段时间。 现在有些“专家”也跟着起哄:“多吃含添加剂的食品有害健康。”稍微有头脑的人都明白,“多吃”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为什么要多吃呢?按照国家规定合理使用着色剂,合理膳食,就不会出现食用安全问题。物极必反,盐多吃了咸得受不了,糖吃多了有害牙齿又不利糖尿病人健康,这是常识,色素只为提高审美的成分,“多吃”它干嘛?食品添加剂安不安全,只有一个标准:严格按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 问题三:您认为导致国内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不信任的因素有哪些? 张工:有国内添加剂生产厂家不正规、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有苏丹红之类冒充食品着色剂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影响,但更多的原因还是无知造成的。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食品添加剂。就连行业的人都了解得不透。记得“三鹿”事件后的一次食品安全会上,有位行业管理领导发言:我们肉食加工厂除少量亚硝外,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事实上,国家允许在肉食中使用的天然和非天然添加剂已经不下几十种。一位资深的行政总厨说,我们不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搞笑的是,五星级酒店里,一块醒目的标子上写着:“拒绝味精及任何食品添加剂!发现可以不买单。”他根本就没想过,国家法定的盐还要加碘,还要加抗结剂,这都是添加剂;生抽中含三氯蔗糖、I+G;鸡精中含谷氨酸钠、核苷酸,这些都是添加剂……无知在食品专家尤如此,更别提普通老百姓了。 食品添加剂企业在国内早就实行安全准入了,也就是生产许可证管理。就是我们所说的QS。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不正规不合格基本谈不上,而真正的隐患在民间,那些无法监管的小商贩,小批发市场,他们的无知是最大的不安全因素。食品添加剂的超标、超范围,非法添加物的使用主要是那里产生的。就象豆制品学会会长所讲,他们做过专项调查,北京周边没有在册的豆腐加工点达两千五百家。也就

第三章 着色剂

第三章着色剂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着色剂的定义 使食品着色或改变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在1850年英国人发明第一种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色素来着色。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将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西南一带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 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还在积极研究和开发茶色素、美人蕉花色素、茄子皮色素、红苷蓝色素、番茄红素、枸杞子红色素、板栗壳棕色素、牵牛花色素、花生衣色素、山楂红色素、血红素、鸡冠花红色素、灰白毛莓红色素等。 二、着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植物色素及无机色素。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 食用天然色素按来源分为植物色素(辣椒红色素、姜黄色素)、动物色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和微生物色素(红曲红)。按结构分为: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多烯色素(辣椒红、β-胡萝卜素)、酮醌类色素(红曲红、紫胶红)、吡啶类色素(甜菜红)等。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 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优点: ①来自天然原料,且大多数来自食品原料,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②有的食用天然色素可转化成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具有营养作用,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红曲红具有明显降血压作用)。 ③可更好模仿天然食物的颜色,着色时色调比较自然。 天然食用色素的缺点:

第八章 食品着色剂

第七章食品着色剂 Colorant 着色剂(Colorant)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一、食品与色泽 色泽 食品的色泽与其可接受性: 是第一感觉 是判断食品质量是否优劣新鲜的指标之一 食品原料的价值是由它们的色泽所决定 但在食品加工中,食品中天然色素会发生变色或褪色,所以为恢复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就需要使用着色剂 风味 质构 营养 食品质量 安全 色泽给人以味道的联想。一种食品在色泽上能否吸引人,给人以美味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销路和评价。常见的颜色对感官的作用大致如下: 绿色和蓝色 给人以新鲜、清爽的感觉,多用于酒类、方便菜、饮料等食品。但又有生、凉、酸的感觉,所以非蔬菜类罐头、点心和糕点等一般不采用这类颜色 红色 给人味浓成熟好吃的感觉,而且比较鲜艳和引人注目,能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所以许多糖果、糕点等都采用这色泽 橙色 是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兼有红黄两色的优点,给人以强烈的甘甜、成熟和醇美的感觉,饮料和罐头等食品多采用 咖啡色 给人以风味独特浓郁的感觉。咖啡、巧克力、饮料、糕点、啤酒和茶叶等常采用 黄色 给人以芳香成熟可口、食欲大增的感觉,焙烤食品、水果罐头和人造奶油等食品常采用 二、着色剂分类 (一)食用合成色素 来源 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 化学结构 偶氮类(如苋菜红、柠檬黄等)(水溶性的) 非偶氮类(如赤藓红、亮蓝等) 食用合成色素是人工化学合成所制得的有机色素。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全是水溶性色素,此外还包括它们各自的色淀。 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Al2O3)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

适用于各种粉状食品、小吃食品、胶姆糖、糖果(尤其与二氧化钛配成悬浮液后的涂层或片状糖果)和各种压片食品。 -N=N- 我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TiO2)。新红是只有我国许可使用的染料,即无C.I.(color index染料索引),在制造出口食品时应注意 化学合成的-胡萝卜素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即天然等同色素) 叶绿素铜钠则是由天然色素经一定的化学处理所得的叶绿素衍生物 近年来,由于实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各国实际使用的品种数逐步减少。不过目前各国许可使用的品种普遍安全性甚好 (二)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是来自天然物(植物组织、动物和微生物),利用一定加工方法获得的有机着色剂,品种甚多 来 源 植物色素:如绿色(叶绿素)、橙色(胡萝卜素)、红色或 紫色(花青素)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霉素等。 动物色素:如肌肉中的红色素、虾和蟹表皮的类胡萝素 优点:安全感比合成色素高,故近来发展很快,各国许可使用的品种和用量均在不断增加缺点:色素含量和稳定性等不如合成品 发展趋势:虽然合成品在许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内,不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但在崇尚天然和回归自然的今天,化学品的使用量正逐年下降,而天然着色剂正越来越受欢迎。例如,1991年我国生产的天然色素共38种,产量仅为2200吨。但2000年天然着色剂的品种增加至46种,产量达25万吨,且多属功能性着色剂。 三、着色剂的使用 (一)调配 由于食品对色调有千变万化的要求,因此为满足食品生产的着色需求,可将着色剂按不同比例混合调配出所需的色调来。理论上,由红、黄和蓝三种基本色(三元色)可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调(三色原理) 红黄蓝红(基本色) 橙绿紫橙(二次色) 橄榄绿灰棕褐(三次色) 着色时,不直接使用着色剂粉末,而是采用溶剂配制 (主要考虑其在食品中分布均匀) 配制时,称量准确,溶解着色剂,再稀释至1~10%浓度的溶液使用。如以水作溶剂,则最好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配制溶液尽可能不用金属器皿。用量不要超过标准,以免食品过于鲜艳而不自然 随配随用 (因为着色剂溶液久置时,对光不够稳定的着色剂会发生变色现象,而且气温较高时着色剂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塑料的配色、着色原理和工艺 一、塑料配色的定义: 定义: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原色)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符合客户希望得到的颜色、经济并在加工、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抗菌性能等特殊材料;不同彩色农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着色剂: 颜料和染料 颜料特性: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加温混练等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 颜料分类:按结构颜料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 优点:热稳定性好、有非常好的耐候性能、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分散性能优越。例如:钛白粉、碳黑等。 钛白粉系列: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钛白粉在原厂出厂时如果没有进行分散加工,在配色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黑点,属于分散没有打开状态,所以需要用分散剂进行分散加工才可以使用,部分厂家的牌号在经过加工后

进入市场,这样的材料可以直接使用。主要用于遮盖树脂的透过率及增加白度的作用。 炭黑: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也很大。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炭黑粒子易发生聚集,要提高炭黑的着色力,要解决炭黑的分散性就需要添加分散剂进行加工后才可以使用。 缺点:着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添加量较大、颜色不鲜艳; 主要用于:用于增加颜色浓度(根据颜色的需要一般来说各种树脂均可),尤其是在工程塑料方面有良好的优越性能,例如:PA、PC、PBT、POM、PPO、PPS等材料及非透明颜色、灰色等树脂当中。 有机颜料: 优点:着色力较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添加量小。缺点:耐热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分散效果差,透明性相对于染料较差,且价格较高。 主要用于:POM、PE、PP、TPU、TPE等结晶材料和部分鲜艳的(染料艳度不能达到的鲜艳色彩产品)产品中。 染料: 优点: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 塑料配色着色的基本知识 配色着色_ 定义: 配色就是在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基础上,配出令人喜爱、符合色卡色差要求、经济并在加工、使用中不变色的色彩。另外塑料着色还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如提高塑料耐光性和耐候性;赋予塑料某些特殊功能,如导电性、抗静电性;不同彩色农地膜具有除草或避虫、育秧等作用。即通过配色着色还可达到某种应用上的要求。 二、着色剂: 着色剂主要分颜料和染料两种。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 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按结构可分为有机颜 料和无机颜料。无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但着色力相对差,相 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性 、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 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但其一般分子结构小,着色时易 发生迁移。 白色颜料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 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炭黑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 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 也很大。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 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炭黑粒子易发生聚集,要提高炭黑的着 色力,要解决炭黑的分散性。 珠光颜料又叫云母钛珠光颜料,是一种二氧化钛涂覆的云母晶片。根据色相不 同,可分为银白类珠光颜料、彩虹类珠光颜料、彩色类珠光颜料三类。 购买颜料,必须了解颜料的染料索引(C.I ),C.I 是由英国染色家协会和 美国纺织化学家和染色家协会合编出版的国际性染料、颜料品种汇编,每一种颜料 按应用和化学结构类别有两个编号,避免采购时因对相同分子结构、不同叫法的颜 料发生误解,也有利于使用时管理和查找原因。 三、配色着色工艺: 配色着色可采用色粉直接加入树脂法和色母粒法。 色粉与塑料树脂直接混合后,送入下一步制品成型工艺,工序短,成本低,但 工作环境差,着色力差,着色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差。 色母粒法是着色剂和载体树脂、分散剂、其他助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着色剂的粒 料,制品成型时根据着色要求,加入一定量色母粒,使制品含有要求的着色剂量,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 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 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 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由于当时医学毒理学尚不发达,人们尚未顾及到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的安全性的严肃性,因此,在欧洲很快将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一时间,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几乎替代了过去的天然色素,并漫延到世界各地。此阶段对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主要基于有效性,而对化学合成染料的安全性及潜在的安全性、继代的安全性尚未能顾及。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命和健康有了不断提升的要求,又由于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用于食品中的合成染料安全性予以关注。为此,引出食用着色剂下一阶段的发展。 1.31900 年至 1990 年阶段(安全性第一阶段)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有了进一步关注自身生命与健康的条

我国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带动天然着色剂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尤其在近十年,中国食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使我国已成为食用着色剂品种、产销量的世界大国。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的档次、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与食品工业相辅相成的食品着色剂行业也必将得到同步发展。此外,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出口产品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国内和国际市场都为中国食品着色剂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1.加强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我国食用色素的整体技术水平。食用色素行业是新型精细化工产业之一。国外的食用色素工业,无论是生产天然色素还是合成色素,大都采用了新技术,因此它又是一个高新技术行业。我国的食用色素行业起步较晚,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应加强新技术的开发和食用色素的应用,重点突破以下关键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吸附分离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分子蒸馏技术、冷冻干燥技术、新型包装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作为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的新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 2.加强功能性产品的开发。天然着色剂主要从各种植物中提取,很多品种均具有生理活性,安全系数高,是国际上竞相开发的重点。如姜黄有抗癌作用,红花黄有降压作用,辣椒红、菊花黄、高梁红、沙棘黄等有抗氧化作用,桑椹红有降血脂作用,紫草红有抗炎症作用,从红曲米发展而来的功能红曲,含有抑制胆固醇产生的莫那克林K,亦即洛佛他丁,具有降脂、降糖和降压的功效,已经以食物补充剂形式进入美国。国内企业需要不断开发功能性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的功能应用,在国际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 3.走精品之路,加强应用型产品的开发。我们已经在部分品种的生产上具备了产量优势,以后必须把产量优势变成质量强势,改变粗放型发展,在规模基础上追求质量效益。在我国食品着色剂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落后直接导致应用型产品开发落后,已经成为发展的制约因素,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与着色剂品种开发和质量改进衔接不上,特别是在新型的药品和化妆品领域更是如此,从而影响了着色剂的推广应用。以后应加强应用技术开发,加大投入,把制剂化作为主要手段,开发各种特殊专用着色剂,提高产品稳定性,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通过提高表面处理和制剂化技术水平,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产品,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 4.开发复配添加剂成为一大趋势。复配可使食品添加剂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互补作用,从而扩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或提高其使用功效;可以改善食品添加剂的风味和口感;可以实现对某种食品添加剂的改性,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其工艺性能的要求,并且可以实现食品添加剂使用简单化;食品添加剂通过复配,可以降低单一食品添加剂的用量;复配食品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可以使食品综合利用,同时大大节省开发周期和费用。 5.研究法规和把握市场。国际市场是个大市场,欧、美、日、韩等国天然着色剂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重位置。发达国家为保护其国内加工企业,或迫于环保压力,不断修改标准,设置技术、绿色壁垒或利用世贸规则进行反倾销,国内大部分企业对其法规、制度、认证等比较生疏,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目前印度等国辣椒红色素产量逐年下降,其他产品也有类似情况,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美国、欧盟市场的研究与拓展工作,同时加强对国内现行标准的修订,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解决准入问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采购商已经逐渐重视我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也逐渐兴起,对于天

注塑加工时原料如何配色着色

来源于:注塑财富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f42929.html, 注塑加工时原料如何配色着色 注塑加工时原料如何配色着色可采用色粉直接加入树脂法和色母粒法。 色粉与塑料树脂直接混合后,送入下一步制品成型工艺,工序短,成本低,但工作环境差,着色力差,着色均匀性和质量稳定性差。 色母粒法是着色剂和载体树脂、分散剂、其他助剂配制成一定浓度着色剂的粒料,制品成型时根据着色要求,加入一定量色母粒,使制品含有要求的着色剂量,达到着色要求。 色母粒可以按欲着色树脂分类,如ABS色母粒,PC色母粒,PP色母粒等;也可按着色树脂加工艺分类,有注塑、吹膜、挤出级三大类母粒。色母粒由于对颜料先进行预处理,有较高的着色力,用量可降低且质量稳定,运输、贮存、使用方便、环境污染大为降低。 分散剂通过对颜料的润湿、渗透来排除表面空气,将凝聚体、团聚体分散成细微、稳定和均匀的颗粒,并在加工过程中不再凝聚,常用分散剂为低分子量聚乙烯蜡,对于较难分散的有机颜料和炭黑采用EV A蜡或氧化聚乙烯蜡,合成低分子量聚乙烯蜡和聚乙烯裂解法制的低分子量聚乙烯蜡有很大差别。其他助剂有偶联剂、抗氧剂、光稳定剂、抗静电剂、填料等,视要求和品种而定加入量,称为多功能母粒,再如加入光亮剂,有利于模塑制品脱模和提高制品表面光亮度。 色母粒的性能指标有色差、白度、黄度、黄变度、热稳定性、氧指数、熔体流动速率等,当然颜料的细度、迁移性、耐化学性、毒性也与色母粒性能有关,有些指标在专门用途中十分重要,如纤维级母粒的压滤值(DF值)细度。 电脑配色: 利用计算机进行调色配方及其管理已成功地用于塑料配色调色。 电脑配色仪具有下列功能: (1)配色根据要求建立常用颜(染)料数据库(制备基础色板并输入)。然后在软件菜单下把来料色板输入电脑,在键盘中点出数个候选颜料,立刻计算出一系列配方,并分别按色差和价格排序列出,供配色选择; (2)配方修正修正电脑列出配方、其他来源配方,色差不合格时利用显示器显示的不一致的反射曲线直接通过键盘增减颜料量,直至两条曲线基本重合,得出修正后配方; (3)颜色测量和色差控制测量着色剂的着色强度、产品的白度、产品颜色牢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分类,其中探讨了叶黄素的结构性质、分布来源及着色作用,最后对比天然食品着色剂的优缺点。 关键词:天然色素, 叶黄素, 天然着色剂优缺点 前言 食品着色刘,是食品添加剂之一, 人们几乎一生都在连续摄食。它不一定具有营养价值, 但必须对人体无毒无害。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发现在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中, 不少品种对人体是有害的, 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致癌问题, 引起了各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化学合成色素的原料主要是煤焦油, 通常称煤焦或苯胺色素, 其多属偶氮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在体内代谢生成日一蔡胺和一氨基一一蔡酚, 这两种生成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1}。因此, 近年来, 各国对合成色素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而食用天然色素一般地说则无毒, 尤其植物色素安全性较高, 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而天然色素作为食品着色剂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 天然色素需求量又大大增加起来。各国对天然色素的管理也不象对化学合成色素那样严格, 并提倡大量应用天然色素。目前可以说是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并驾齐驱的时代。 1 天然着色剂的分类 1.1 动物色素 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血红素(Heme)是红色色素, 但不用为食用色素故不赘述。现仅以胭脂虫红为例说明动物色素。 1.1.1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eus Cacti)是寄生在胭脂仙人掌上的昆虫, 其雌虫体内含有一种葱醒色素叫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该色素是用干胭月旨虫体压碎后抽提而得。 1.1.2胭脂红酸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使用

胭脂红酸溶解于水、乙醇而不溶于油脂。与铁等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而变色,可与复合磷酸盐并用而防止。胭脂红酸的颜色随pH值而变化,pH<4为黄色,pH为4现橙色,pH 6为红色, 到pH 8为紫色。用于乳、肉等蛋白质制品时与蛋白质结合变为暗紫色。由于它的耐热性耐光性及耐微生物性都非常好, 故自古以来均用作化妆品, 现代最适用于饮料类着色之用, 一般用量为0.005%[2]。 1.2 微生物色素 1.2.1红曲色素 微生物色素仅举红曲色素为例, 该色素是红曲菌(Monascue SP)产生的色素。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法分离红曲色素, 可见到黄、橙红、紫、青等颜色成分、以红紫色成分最多,有六种组分的化学结构已确定, 均属氧茆并类化合物(Benzofuran Compounds)。 1.2.1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但可溶于乙醇的水溶液, 耐光性耐热性均较植物色素好。耐化学性也较好, 在400倍稀释的色素液中, 添加的100ppm抗坏血酸或亚硫酸钠等经48小时都不变色, 对金属离子十Ca2+、Mg2+、Fe2+、Cu2+十等也较稳定。经动物试验口投给1.8克/公斤体重, 未见有死亡例, 慢毒性试验最大投给量2克/公斤体重/日, 经一年四个月未出现任何问题。由于红曲色素安全性高, 工艺性能好, 现已广泛用于肉、豆、面、糖、果酱、果汁等类食品着色。 1.3 植物色素(二级标题采用黑体小4号字) 植物色素资源极其丰富, 可谓多彩缤纷,种类很多, 是构成食物色素的主体。主要分类有三种,分别是以叶绿素为代表的吡咯色素,有胡萝卜素类及叶黄素两类的多烯色素,以及可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的酚类色素。 在食品工业中用量较大的是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类胡萝卜素的颇色有黄、橙、红至紫色等,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中, 已知的类胡萝卜素达300种以上。多数类胡萝卜素都可看成是蕃茄红素的衍生物。它的同分异构体为α-β-γ-类胡萝卜素。以β-型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合量最高。如藏红花、万寿菊属杭物、紫花茴蓿、胡萝卜与棕相油、桔皮、玉米、蕃茄等。红青素又称花色甙,是花、果、叶、茎等呈现的兰、紫、红等颜色。它广泛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