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1].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1].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1].

汉语地名与文化内涵浅析

§Ta danh ti?ng H?n vμ hμm y v¨n ho? trong ??

阮氏翠幸

河内外语大学中文系

提要:地名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学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各国民族语言中皆有自己的地名系统,而每种语言的地名都蕴含着本民族浓厚的文化特色。本文从汉语地名的语义、命名类型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分析,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使关心汉语、汉文化的学者更加了解汉语地名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语地名命名文化内涵

引言

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他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演变。地名的起源非常古老。早在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就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他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地名与社会文化有着不能割弃的关系,研究地名必须要联系其相依相存相灭的社会文化背景。地名形成中包含一定的社会生活文化特点。地名是用一定的语词表达的,是语音、字形、语义的结合体,有一定的语法结构,特定的表达手段,所以它自然成为语言学所关心的对象,这些都是地名的表层,反映的是用语言组成的符号系统的内部结构;而地名的文化内涵则应是地名的深层,反映的是地名的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文化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物理世界之间的中介物,是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是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符号对物理世界的反映摹写。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的地名,常是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所涉猎的对象。

一、地名的语义

语言学家所感兴趣的不只是地名的形式和它的构词过程,而且还有地名的意义(它的语义)。地名语义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意义系统。地名语义所提供的信息大致可作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区分,外显信息是通过地名本身影响出来这个地名所指称的地域是属于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或人工地物三类中的哪一类,并包括其相关地理位置的描述和属辖关系的确认。前者又叫指类义,即地名所表示的类别,如山、河、城市等。后者又叫指位义,即地名所标示的方位。实际上也是地名的最基本的意义,可称其为基本义。地名的基本义与地名的本质功能紧紧相连。而内隐信息则是地名所指称的地域在历史、政治、文化、军事、科技、人口、交通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总和。实际上就是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社会中形成并确定下来的附加义和引申义。如:“卢沟桥”,它的外显信息是其地理位置,在河北省,并且它是一座桥,这是它的基本意义;但在这地名的内部,我们还会知道“卢沟桥”因建造精美、桥栏上石狮子千姿百态而在中国国侨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因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件”,而成为无人不晓的地名。这些是地名的内隐信息,是地名的附加意义。对于不同的

地方来说,附加意义的多少,其知名度的高低是各不相同的。比如茅台,绍兴因产名酒,景德镇因产名瓷而为人所熟知。附加意义的知名度有时甚至要超过了基本意义。

弄清地名的本意、来源和其他意思是一个复杂的,有时实际上是不能解决的课题。地名意义的复合性并不代表地名意义的复杂性,实际上,地名作为名词,意义是具体的,主要是用来指称地域,所以想对于一般名词来说,含义比较单纯,就象与人名一样,属于专名,是个体事物的专指,而不是某一类别事物的泛指。

1.地名的取义倾向

地名是反映地里实体的信息,也就是说,语言世界要与物理世界相一致,但是在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还有一个中介,那就是文化世界。地里实体的命名并不是随意的,反映什么信息,选择什么字眼,都要受到文化世界的影响和制约。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落的国家,但毕竟同是中国人,华夏儿女,同样受到华夏文化的哺育,因此地名自然浸润着华夏文化的芳香,反映着中国人的心理世界,有着相同的语义取向。具体说来,地名的语义取向有这样几个倾向。1.1 趋吉避凶

选取吉祥美好的字眼,而摒弃凶险邪恶的字眼。“渴望和平、健康、快乐、幸福、富裕、荣誉、进步,讨厌战争、灾荒、死亡、疾病、痛苦、贫穷、落后,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状态。趋吉避凶,人之常情。在中国,这种心理特别强烈。中国的人名和地名中充满了吉祥的字眼。”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人民一直渴望着能过上一种安定、祥和、富足的生活,这在地名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如很多中国地名都以太平、安、宁、昌、兴等为首字。

另外,具有吉祥美好的文化意义的动物较易进入汉语地名的语义系统,而具有凶险的邪恶文化意义的动物则为地名语义系统所排斥。龙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高贵的动物和皇权的象征,自然带上了神秘、高贵、吉祥的文化色彩,因而以龙命名的地方特别多,如吉林的二龙、长龙;辽宁的龙王庙;江西的龙岗、龙湖;福建的龙山、龙镇;云南的龙武、龙街;四川的九龙等。凤也是中国人心目中吉祥美好的动物,地名中有凤的地名也很多,如陕西的凤州、贵州的凤岗、湖南的凤凰等。

其他如马、牛、羊、鹿在中华文化中,都具有正偏离的意义,因此在地名中出现得较多,而鼠、蛇、驴、狼,狐狸则具有负偏离意义,因此出现得较少或近乎绝迹。

1.2姓氏地名所占比重最大

中国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十分漫长。政治上,宗法制度发展的相当完备。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整个国家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家族单位。经济上一直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商品生产很不发达。因而形成了聚族而居,一家一户即可构成一个村落的特色。这样,姓氏自然成为居民区命名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因而形成了遍布全国的最有广泛性和最具代表性的姓氏地名。姓氏地名的比例与行政区划的大小成比例关系。即行政区划越大,姓氏地名越少,行政区划越小,姓氏地名越多,在省级地名中,姓氏地名为零;而村级地名中,姓氏地名却占绝对优势。比如北京胡同,纵横交错,数目繁多,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除了直接以显眼的标志命名,或干脆根据地形、地貌来称呼的以外,还有不少以人名命名的胡同。既有像季阁老胡

同、张皇帝胡同、石大人胡同,也有像史家胡同、解家胡同、郎家胡同、朱家胡同、秦家胡同、蔡家胡同、蒋家胡同、孔家胡同等以当地地名人姓氏命名的胡同。

1.3地理特点与地貌特征为起名依据

中国早期地名中就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特点。地名的来历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西鄙以方位为名、三户以数字为名、企京以京得名、唐邑以邑为名、东单、西单俱以人工建筑为名,不胜枚举。有人认为,地名中京、郭、毫、高、宋等用字,就直接源于商代上层人物的高房建筑。可以说,因山为名、依水取名和因事为名的地名命名原则,是地名命名原则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古称“淮夷地“,由于地形原因,有的望之象梯,则名"梯",如云梯关(在今响水黄圩);还有因长江和淮河冲来的泥沙沉积,并在其东部形成岸外沙堤(俗称沙岗),即今郊区、建湖、阜宁境内的丁马岗、龙岗、上岗、沙岗等。在湖、荡、沼泽之间,则以陆地为主,而较高的高地或土丘,被称为“垛”或“墩”,如历史曾记载南宋岳飞屯兵“三垛”抗金兵的建湖的湖垛(今县城),郊区的丁垛(今冈中)和刘垛(今郭猛),还有沟墩、丰墩、施家垛、张家垛等。

2.地名中的同义手段——同地异名

同义手段问题是现代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同义手段就是某一个零度形式和它一切偏离——正偏离和负偏离——形式的总和,或者说是它们所构成的一种关系模式、关系网络。王希杰先生用其“四个世界”的理论体系把现代修辞学中的同义手段分为语言世界的同义手段、物理世界的同义手段、文化世界的同义手段和心理世界的同义手段。其中物理世界的同义手段就是不同的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是同一个物理世界的事实。同义手段学说在现代修辞学史上有着不可抹灭的贡献,它把中国现代修辞学推向了第二次高潮,而且还给其他学科带来了科学新颖的方法论原则。古代汉语研究学家李维奇先生就曾用同义手段成功地建立了古代汉语研究体系。基于同义手段如此科学的地位与重要的功能,本文也试图将同义手段引进地名的研究。在地名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即同地异名,或称一地多名。

例如:北京,南北朝前称蓟,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洪武年间称北平府,明成祖定都于此始改称北京;杭州,五代称四府,南宋称临安,别称武林;再如:苏州则有吴郡、吴门、吴中、平江府、姑苏等名称。

2.1 古今名

所谓今名是指现行的标准地名,在这个标准地名之前用过的旧地名都是古名。古时的文人喜欢用自己的出生的地名或曾经生活过的最有意义的地方的地名与自己的姓组成号,喜用这些地方的古称、别称、为求行文文辞博雅,宁弃今明。一般的小地域的地名易名之后,旧地名比较难于保存下来,而那些大地域的地名,尤其是文化历史名城的旧名,则不容易消亡。这是因为那些地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沿用旧地名容易勾起许多古老文化的忆想。

如今之南京,历史上出现的名称很多。战国时楚之金陵,秦改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名建康,隋开皇九年废建康入江宁,唐武德八年改归化为白下,唐贞观九年改白下复称江宁。上元二年江宁县改名上元。明代称应天府,清代称

江宁府。此外,尚有石头城、留都等别称。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后始有“南京”之称。

2.2 简称和别称

地名的简称多取单子,旧时可能是由于文言文性的需要,同时为了适用于成片地名的联称,简称的经济实用在地名运用中得到了共时,因而也就逐渐流传开来。中国的大多数省区都有简称,有的省市简称还不止一个。如上海,因在隋、唐以前松江下流近海段河道称沪渎,故简称沪。又因市境西部战国时曾为楚春申君黄歇封地,故又简称申。广州简称为穗、广。简称地名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取原地名的一个单字作简称,例如:京、津、江、浙、云、贵、川、蒙、青、藏;一是起用单音的历史地名,例如: 民、赣、豫、鄂、粤、湘、皖等。

实际上,简称也是一种别称,除此之外。不少文化悠久的城市还另有文雅的别称,又叫别名。如四川省省会成都别称“锦官城”,这个别称闻名遐迩,大诗人杜甫的“锦官城外柏森森”、“花重锦官城”等著名诗篇早已使它名扬四海。《<指南录>后序》一文所涉的吴门、三山、分别为今苏州、福州的名称。吴门,今苏州别称,语出《韩诗外传》:“颜回以孔子登日观,望吴门焉”。三山,福州别称,因城内有三座山得名。再比如广州又称花城、羊城、五羊城等。

二、地名的命名类型

为客观物理世界的事物命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这种认识活动的成果。这种命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群体集体心智的创作。地名的命名依据和方法虽较复杂,兼以汉语言不同时期的讹传,分合和转变也比较混乱,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地名的意义类型,归纳言之,概有如下几种(当然这几种类型不能笼概地名类型的全貌,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起见,做出如下几种典型类型的分类):地形地貌地名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是复杂多样的,表示地形通名的用字,如山、峰、岭、冈、岛、湾、阜、浦等大量出现在地名中。

地形地貌地名属于自然地理名称,从古到今,这类地名的名称变得最慢,山名、水名、平原的名称往往一名数千年,有时从未更易。

方位地名

方位地名得名,其因一是聚落地的延伸或扩大,原地名不适宣人际交往,故需在原地之首,冠以一定的方位名,派生出现的自然村地名;二是因聚落地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如路、河、桥等,需以方位定名,以示区别,方便群众交往。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在绍兴市自然村地名中,以方位作通名的计有361个。用方位组合成地名,在中国国内并不少见,在中外地名史上普遍应用的。以方位定名,从其语词结构来看有这样几种形式。比如:

冠以“前后”作通明的,如前礼江,后礼江;前璜、后璜;前柏舍、后柏舍等。

冠以“上中下”作通名的,如上古筑、中古筑、下古筑;上庄、中庄、下庄等。

冠以“里外”作通名的,如里色康、外色康等。

冠以“东西南北”作通名的,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山西、东长沙;西杨江;南子口;北庄等。

冠以“横”作通名的,如横塘上、横湖沿、横漫池等。

方位地名在古代多以阴、阳居多。西汉谷梁赤最早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名命名原则。东汉服虔说:“水南曰阴”。而且在这类地名中,带“阳”字的地名数量明显超过带“阴”字的地名,根据应邵的解释,这批带“阳”字的地名全都因位于河流之阳而得名。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的先民之依赖于水甚于山,另一方面先民择地而居多选择在河流北岸阳光充足的地方。

祥瑞地名

地名用吉祥和善良的语词构成其专名部分,以表示命名者或改名者的主观希望及意旨,都可以成为示意地名或意愿地名。如长安、汉寿、安陵等。

这种地名不论在古在今,还是官方地名,或民间地名中都大量存在,官方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民间则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纪念地名

年号地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纪念性地名。历史上最早的年号地名出现在东汉建安八年(203年),三国吴、南朝齐、北魏等政权都有过这样的地名。有许多历史上的年号地名一直保留到今天。如宝应县,唐葆影元年得名,今江苏宝应县、绍兴市,宋绍兴年间的名,今浙江绍兴市、景德镇、宋景德年间得名等。

纪念地名除了年号地名之外,还有纪念史实,如遵义市、八一路、八一大道等。另外纪念某一英雄、历史人物、构成了人物地名。如中山市、王陵城等。

自然资源地名

在汉语地名,用当地自然资源命名的地名,似宣独立成为一类。自然资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物产地名的多样多量说明中国的自然资源自古到今都很丰富。如金乡山、火山、百雁关、铁山、桐柏山、等。

数字地名

即用数字作序首组成地名,在自然村地名中比较多见,但现时极时少应用。用数字组合成地名,简而易行,颇受群众的欢迎。如五岳、五湖、九江等。

形象颜色地名

土壤和水文的形象颜色常常是命名的依据。地名描述土壤水文特点时或从视觉上分辨其色泽,对水流还有分清浊、别深浅等角度。如白水、白沙、黑山、黄土岭、长白山、玉山、青山、青城山等。河流地名中像深湾、淡水、青水河等。自然地理事物的形象也是地名命名的一个重要依据。如马领(形拟马领)、象鼻山(形似大象的鼻子)、鸡公山(形似引颈报晓的公鸡)等等。

天文气候地名

以自然天文气候作为地名的命名法之一,是古已有之。人类最早接触的是自然客观事物,天文气候地名的蓬勃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过程的一个表现。

根据地名命名的方法,得出地名的类型,找出地名的得名之由,很有研究的价值。因为地名不仅记录了自然和社会历史,是历史的百科全书。不论采用何种命名方法命名的地名,总是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该地域的某种认识,某种感情或某种期望。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这便成了十分难得的纪录,让后人知道许多该地在命名朝代所发生的故事。因此,历来的史家对于众多的地名的“得名之由”十分重视,做过许多记录和考证。如凉州、温泉、日南郡、雾城、冰城等。

三、地名的文化内涵

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或居民点所取得名称,它是人们在广阔的大地上拓居活动的真实见证,是文化起源、生产发展、行政沿革的可靠纪录,是自然环境的素描,是历史研究的窗口,是民族语言的刻痕+,是人文,民俗探讨的珍贵资料,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可以这样说,地名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见证,这蕴集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汉语地名,既反映了中华民族思维的特点和思想观念,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为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地名是时代的标志,通过丰富多采的地名来考察,挖掘和整理地名中所表现的民族岁貌、社会风俗、为社会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如: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有一些俄语命名的地名、吉林、辽宁地区有一些日语命名的地区,这反映了早期沙皇俄国、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在十年动乱期间出现了一些新地名,如“红卫”,“向阳”等地名,也反映了那时的社会生活特点。

地名的起源来自于图腾

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起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不落的名称,以表示该地是属于某氏族或某部落的地方。地名渊源于图腾名称,最早的地名即图腾地名,这可在许多地名中找到确凿的证据。

如荠图腾氏族的长期居留地便名“齐”,水名变为“济”;羊图腾氏族的长期定居地便名“姜”,水名“姜水”;古突厥人以狼为图腾,故名所居之地为“狼山”,唐初突厥灭后,亦常因突厥地名,于安北部都护府,设置狼山州等。

反映原始人类思维结晶的神话传说地名

古代神话是全民口头传承的原始文化结晶。新石器时代,是神话产生发产的重要时期。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新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能力。神话正是人类在这一充满新事物和新气象的历史时期里慢慢催发的原始文化的精神蓓蕾。

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在地名上也留下了印记。如现河南桐县有盘古山,山上有盘古庙,当地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

女娲也是被民间广泛信仰的一位创世大神,有关她的地名也很多,如女娲在陕西骊山被称为“骊山老母”,并有老母殿为人祭祀,河南还有女娲成,河北纱县有女娲宫等。

在中国广泛流传的大禹治水的传说,也留下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地名。如山西有夏县,传说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该县以夏命名、河南禹县,古为夏禹国而得名等。

神话传说地名描绘了中国先民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过程。

反映政治道德观念的地名。

从政治地名可以触摸到社会思想的脉动,它忠实记录了每一时代的政治思想,在封建社会,儒家的政治思想占统治地位,因而形成了大批以忠、孝、人、义、德等儒家伦理道德观命名的地名。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批具有新时代气息反映无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地名应运而生,如苏红(安徽省泾县东南,市革命老区,在1932年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建国后为纪念这一光荣革命历史,取名苏红)。中国政府实行新的民族

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为此更改了大批地名,删除了带有民族歧视的字眼,如镇南关——睦南关——友谊关;平远——镇戎——同心(县名,宁夏中部)等。

政治地名是历史的一面镜子,每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差不多都会在政治地名中得到反映。如纪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视天下,刻石记功的秦山、秦皇岛。记录北京开始成为一统帝国的元代大都、记录红军长征的红军渡等。

充满着硝烟气息的与军事有关的地名

在地名通称中如城、镇、关、寨、堡最初是作为军事设施出现的。另外在历史上出现与军事事件有关的地名,有一些一直保留到现在。与军事有关的地名除了这一部分军事同名外,还有大量用军事行为、军事人物、军事武装设备作为命名依据的地名。比如在唐朝天宝时代,发生了安史之乱,官军收复首都长安后,因憎恶安禄山,取出地名中的“安”字,如改安西都护府为镇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为镇南都护府等。

地名所呈现的宗教色彩

宗教地名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往往精炼的传达了该教的教义,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精神需求。严格地说,中国并没有全民信仰的宗教,儒家学说在中国影响深远,但儒家本身是一个政治思想流派,是一种处世原则,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中国人心目中的宗教一般情况是道教和佛教,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佛教色彩:佛教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不光有信仰对象和宗教仪式,还有一套完整的教理、教义。因此与佛教有关的地名较为常见。如普陀山、观音岗、昆明的圆通街等。

道教色彩:

道教是真正产生于中国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宗教崇拜仙人。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地名首字为“仙”字约有60个之多。另外道教主张清静无为,修炼保真得到成仙,地名中用字多为真、玉、虚等。尤其是“玉”字因其晶莹剔透,一尘不染,被道家视为圣物,应用频率最高。如:江西三青山的玉华峰、湖北武当山的与虚宫。

结语

汉语地名是汉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它又是在汉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汉语地名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深深的汉文化的烙印。汉语地名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整个中华文化特征是一致的,这是在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之下形成的,因此,汉语地名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带有强烈的汉文化色彩。

地球上的地名数以万万计,它们都不是凭空偶然产生的,相反,都有一定的自然社会根据。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语汇,普通性富于特殊性之中,通过对地名的考察,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规律规则的认识,有助于把握汉语的体质特征,有助于语言学,语义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而且对于了解汉民族心理特征和汉民族文化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地名的研究,能够更多更深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至意识形态等等。

参考文献

李如龙《汉语地名雪论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刘恒《略论地名的起源与演变》测绘出版社,1985年

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年。华林浦《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浅谈汉语中的数字文化 定稿版

四川文理学院 毕业论文 学院:四川文理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姓名:张文涛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题目浅谈汉语中的数字文化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姓名:张文涛 指导教师:白晓华(中学高级教师)

目录 摘要与关键词..................................................................................................................I 目录.................................................................................................................................II 1. 数字文化归类.. (1) 1.1 数字文化归类--谐音 (1) 1.2 数字文化归类--双数 (2) 1.3 数字文化归类--俗语、成语中的数字 (2) 1.4 数字文化归类--虚数和概数 (2) 1.5 数字文化归类--来源于历史故事 (2) 2.汉语数字文化产生机制 (2) 2.1 汉语语音特点 (3) 2.2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 (3) 2.2.1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趋吉避祸 (3) 2.2.2 汉民族的心理特点--对称的和谐之美 (4) 3.汉语数字文化的发展 (4) 3.1 原有数字,有了新的内含 (4) 3.2 数字的褒贬色彩发生了改变 (5) 4.小结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汉语中,数字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汉语中的数字文化,与汉语自身的语音特点有关系,同时,与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因素等有关。数字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关键词:数字文化归类发展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doc

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摘要: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语言与文字的符号具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具有极为强大的文化功能。汉语具有语音、语法与词汇三个方面的特点;汉字的特点则包括高频字集中、形声字多、单音字多与构词潜力大。传播功能、确证功能与镜像功能是汉语与汉字所具备的三大文化功能。 汉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以及世界文明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独特的方块汉字,是古老的华夏文明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间断而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物体。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基于汉字本身魅力而产生的这些艺术和文化,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文明体系中都不曾具有的。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 1汉语,中华文明传承的媒介 汉语的特点 1.1.1语音方面 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汉语的语音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 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 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 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 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 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1.1.2词汇方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 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 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 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 汉语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 语素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 双音节词占优势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过去的单音节词有的被双音节代替,如“目——眼睛” 、“石——石头”。有些多音节短语也被缩减为双音节词,如“外交部长——外长” ,“彩色电视机——彩电”。新创造的词也多为双音节的,如“弱智”“离休”。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三音节词也有所发展,但双音节词仍然是多数。 1.1.3语法方面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例如英语“She loves me ”和“ I love her ”,同是一个代词“她” ( 或“我” ) ,做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精讲知识讲解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精 讲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系列讲座】 语法词性 词分虚词、实词两类。 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名词 一、名词的意义: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二、名词的分类: (一)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二)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三)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

(四)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 (五)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六)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 动词 一、动词的定义: 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二、动词的分类: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 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定义: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二、形容词的分类: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 3. 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 数词 一、数词的意义: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二、数词的分类: 1. 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 2. 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 4.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 5. 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和翻译 【摘要】由于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许多词汇蕴涵了不同的民族感情色彩,在翻译和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偏差和误解。本文以颜色词汇为例分析解读了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和感情色彩,以此达到增强语言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的目的。 【关键词】颜色;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 Abstract: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re embedded with different national feeling, which would result in misunderstanding even wrong 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some colors for instance to analyz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hidden national feelings of vocabula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o as to improve communication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 colour vocabulary cultural difference cultural connotation

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虽然各种语言表达颜色的词汇数量差别较大,但是基本词汇,如黑、白、红、黄、绿、蓝等,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通的。不过,由于各民族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等方面差异,颜色词语有时表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比如巴西人忌讳绿色,日本人忌讳黄色,泰国人忌讳红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土耳其人忌讳花色,欧美国家大多忌讳黑色。颜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承载了不同的内涵。某些词汇包含多项文化内涵,其中某一个文化内涵可能与译入语完全契合,某一个可能部分对应,而另一个可能相互冲突。比如中文中,说一个人妒忌的“眼红”,英语却说“眼绿”-green-eyed。我们以颜色词为例,看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转换的多样性。 RED(红色) 1.red 英汉中相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因为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 英: 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汉语修辞传统的文化内涵 0966104 岳致言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一语中。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有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受汉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汉语修辞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取得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导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约束。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征: ①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②非常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相同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通常称为对偶。并且很容易押韵。大量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③汉语里陆续出现并且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绝大部分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④运用汉字的特点还产生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在此以双关为例说明修辞中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双关又分为两种: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萨佩尔认为:“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1如上所述,汉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所以汉语中肯定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心理。而谐音就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所以它的形成肯定和民族的文化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含蓄内敛的民族特性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于桂梅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之间形成了密切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反映文化、新词集中反映文化的历史特征、文化因素与语言现象互相诠释等语言文化现象充分说明,否定文化与语言间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 关键词:汉语词汇;文化;语言;关系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10)04-0103-03 收稿日期:2010-05-12 作者简介:于桂梅(1977-),女,甘肃武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行为习惯。” [1] 语言一方面是文 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文化本身,是人类其他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要素。同时,语言又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固定认知成果,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意向、愿望的功能。历史的连续性是文化的发展特点,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界提出过多种观点,代表性的有“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结构是文化结构的本源和决定因素;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结构是语言的决定因素;格里姆肖的《社会语言学》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互限”;乔姆斯基的学说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都是受第三种因素诸如人的本质、人脑结构、人类思维特征等决定的;实证主义则认为,语言结构和社会文化结构之间只有“伙伴关系”、相关关系,而无因果关系。此外还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说,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说,语言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致说等。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不应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 [2] 可以说语言和 文化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很难抛开其中一者来谈另一者的存在与发展,一味地强调某一者的主体性、决定性和独立性都是不客观的。语言与文化一经产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的关系。下面,笔者将以汉语词汇为切入点分析说明文化与语言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民族的语言,必然会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总是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由于中国的历史漫长悠久,汉语词语的文化沉淀尤为浓厚。大量词语本身就直接反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文化;许多词语意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词语的形式结构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词语的产生,形成和消亡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外来词语融入汉语词汇时,往往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习俗背景下所产生的语义与效果也不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及历史文化对其语言的影响相当明显。例如,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留给我们极强的等级观念,因此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复杂精确,折射出中国封建文化的特点。从己身向上论到第五辈,向下也推及第五代,加上平辈,形成所谓九族,而且男性亲戚和女性亲戚不同,父系亲戚和母系亲戚有别,又有直系和旁系、近亲和远亲之分。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多的是平等的观念,西方语言的亲属称谓一般只表示生育、婚配、同一这三种关系,不表示长幼关系,如法语soeur ,汉语要分别为“姐姐”或“妹妹”。西方语言对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也没有汉语这样严格的区分,如英语aunt 相当于汉语的“姑母、姨母、伯母、婶母、舅母”等。甚 2010年7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uly ,2010第30卷第4期Journal of T 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Vol.30No.4 103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 有事物名词: 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 有时间名词: 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 有方位名词: 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有行为动词: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 有发展动词: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 有心理动词: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 有存现动词: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

有使令动词:如使、让、令、禁止、勒令; 有能愿动词: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 有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 有判断动词:如是、为、乃。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 有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 有表示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静悄悄。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 有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 有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 有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座。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 有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 有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二、虚词 1.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否定、语气、频率等。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学习资料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

长沙地名的文化内涵 作者:周洪学 地名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它是人们在社会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体现。英国语言学家帕尔默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文化是在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囊括人类群体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的特征。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在历史的发展中会形成各自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它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特色,长沙同样也不例外。纵观今天长沙的许多地名,它们几乎都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东邻江西省宜春地区和萍乡市,南接株洲、湘潭两市,西连娄底、益阳两市,北抵岳阳、益阳两市。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长沙市辖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和长沙、望城、宁乡3县及浏阳市。长沙市城区、乡村的名称包罗万象,名目繁多。这些地名反映了长沙昔日的历史文化,折射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历史上的战乱、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很多的侵害,民众不堪其苦,普遍产生求天下太平、安定的心态。人们希望过上和和顺顺、安居乐业的日子,期望社会安定和平,期望本地百业兴隆、生活富裕,没有兵战、械斗,没有饥荒、瘟疫,于是将这些美好愿望的词语命为地名,以表达人们的理想与愿望。例如“吉祥巷、如意街、长寿里、和平巷、丰盈里、兴隆巷、太平街、幸福里”等名称,不仅有祈求和平、安定的愿望,也有祈求福寿、吉利的愿望,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盼追求。 二、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吉祥物的崇拜 在古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等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类的命运,因此人们对它们顶礼膜拜。例如:“龙”,本是无确定概念的动物,据说是我们远祖在原始部落时的图腾,因而我们素称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文化深蕴着古老悠久的人文积淀,在漫长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其象征性的传统形象逐渐形成并被老百姓所认同,于是出现了许多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柏路”“龙王阁”“龙王港路”等。除此之外,“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历来是祥瑞的象征。带“凤”的地名也不少,如有“凤凰台”“凤栖园”等。 三、反映了人们的宗教生活 在长沙有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地名,有的以寺庙名称命名,如“开福寺”“多佛寺”。有的与佛教相关,如“阿弥岭”“百善台”“观音井”“千佛林”“铁佛东街”。还

关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

第3卷第3期2001年7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U PT(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 o l13,N o13 July,2001 ?文学视野? 关于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 徐 静 (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北京 100876) 摘 要: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首先定义了何为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接着从古希腊神话、圣经以及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着手,多方面地对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应如何对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内涵方面的种种思考。 关键词:英语词汇;文化;文学;神话;风俗习惯 中图分类号:H31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729(2001)0320059203 一、注重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现实意义 虽然现在风行人工智能及多种电子字典,但是对于如何翻译一个汉语词汇或单字却不能提供很多的选择,它们永远也不能给你提供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人工智能及电子字典还远远没有丰富的文化意识。这里所要谈的问题正是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思考。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学家邓炎昌说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经过一定的英语词汇学习之后,必须要对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即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思考,否则对很多英语词汇很难达到真正的掌握。 二、对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具体分析 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英语词汇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及生活细节等多方面相关联的含义或附加意义。英语词汇的来源和用法多种多样,有的源于希腊神话,有的源于圣经故事,有的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时还有源于法语、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的。这些词在长期的使用中其意义或扩大或缩小,同时由于在某些场合的使用而逐渐积累了联想的意义,也就是积累了词汇的文化内涵,而这一点在字典上一般是查不到的。本文主要从希腊神话、文学和风俗习惯三个方面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1源于希腊神话的英语单词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神话便是古希腊文化遗产中的一块瑰宝。虽然科学的发展扼杀了神话的继续产生,正如诗人雪莱在知道了雪花的科学成份以后再也写不出歌唱雪花圣洁、雪白的诗歌一样,但是古希腊神话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却被继承了下来,并对西方文化,尤其是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渊源流长的影响。希腊神话中人物的名字往往作为独立的词汇流传至今,并在文学作品或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N arcissu s原为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美少年。在古代没有镜子,N arcissu s只能站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容貌。他如此沉浸于自己的美貌,不愿离开水边,最后纵身跳入水中而被溺死。然而上帝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年,于是让他变成了一朵水仙花。这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在西方广为流传。最后N arcissu s的名字变为了形容 收稿日期:2001202209 作者简介:徐静(19692),女,四川泸州人,北京邮电大学语言学院讲师,专业方向:文学。 95

关于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

关于汉英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元素,而颜色词更与我们人类密切相关,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英两种语言中基本颜色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目的在于能够更好更为准确地使用颜色词的同时,进一步到达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颜色文化特征对比交际 一、颜色词语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词语又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其中色彩词语最能体现出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征,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不同文化和语言中带有颜色的词汇时,要充分理解该颜色在不同地区和领域中的显著特征和具体内涵,切不可“望文生义”。 颜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颜色打交道。大干世界的颜色种类无穷无尽,有各自的独特物理属性,在语言中也有鲜明生动的体现。对颜色的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范畴之一。世界各民族语言表达颜色的词语数量不一,分类各异。但英语和汉语对基本颜色词的分类差别不大。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 red(~),white(白),black(黑),green(绿),yellow(黄),blue(蓝),purple(紫),gray(灰),brown(棕)。这些基本颜色之间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区别。不同之处主要受到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使不同的颜色在视觉和心理上对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下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几种主要颜色词进行一下对比研究。 二、颜色词语的翻译 1.红色 (red) 在任何一种语言内,词语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或有褒义,或有贬义,或者不褒不贬。这种褒贬之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人对于客观对象往往有一定的情感或伦理评价.有不同的好恶与爱憎。在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红色的词组,有些含义可以完全对应,因此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译文的语言 (或目的语)与原文的语言(或始发语)常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采用直译。例如:红旗一red flag,红十字会--Red Cross.红葡萄酒一red wine等等。除此之外,无论是在英美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所以在中国.很多日历都使用红色字体来表示节假 13。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13”或“喜庆的 13子”。此外,鲜艳的红色能给人以一种热情、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但同时也能给人以危险的心理反应.所以英语里的red light就指危险信号或十字路口的交通红灯,也因此使得我们在处理一些激情高扬的新闻信息时。可以佐以红色来配合传播。但在西方,红色往往还与恐惧、流血和淫荡相连.如:red—light district就是红灯区,暗指城镇中的妓院区:而 catch sbred—handed 则表示当场发现某人做坏事;还有 see red 和 likea red rag to a bull都可表示生气,大怒的意思。除此之外,红色还可指“负债”或“亏损”,这主要是由于人们经常用红笔来登记负数的原因。于是就有了以下这些含红色的词组:red figure/red ink 赤字;in the red 亏损;red—ink entry赤字分录;redbalance赤字差额等。但需注意的是,在任何一种语言里,同一个所指都可能有几个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同样,不同的语言在指称同样的对象时,也可能因对该对象的注意重点或感知不同,而采用具有不同字面意义的名称。所以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 brown sugar;红茶 black tea;红榜 honour board;红运 good luck;红利 dividend/bonus;红尘 human society;红事 wedding;红脸 get angry or beshy等等。 2.白色 (white) 白色 white在汉语和英语的联想意义中都有纯洁的含义,可以说是纯洁无瑕的象征,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谐音文化

无处不在的谐音文化 中国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谐音文化通俗地说,就是汉语的同音现象,它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谐音常常出现在古诗或者对联里。古诗里用谐音,一般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古人表达情感比较含蓄,一般不会大胆地说出来,而是通过一些谐音来表达。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边的“晴”其实是借用了“情”的谐音。含蓄地表达了少女们对少儿郎的情意,而且又贴合整首诗的背景环境,这里的谐音用的非常形象生动。同样地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留),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国汉语文化中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歇后语。歇后语可以说是体现谐音最彻底的现象。很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都是采用的谐音的修辞手法:孔子搬家——尽是输(书);寿星弹琵琶——老生常弹(谈);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特殊语言现象向来也只有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才会有。除了歇后语,很多对联也包含了谐音,这里就只举一个例子:莲(连)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有一个关于著名诗人苏轼的故事,想来大家非常熟悉:“狗啃和尚骨”与“水流东坡尸”。苏轼谪居黄州时,有一次同诗友佛印和尚同游,二人泛舟江中,饮酒谈笑。酒过三巡,佛印看着两岸秋景宜人,向东坡建议道:“有酒无诗不成美,作个对好么?”东坡点点头,有意要开佛印的玩笑,指着岸上的一只狗说:“我出的上联就是那个。”佛印看去,那狗正在河边上啃着骨头,皱眉一想,心已领会这是东坡在取笑自己。于是呵呵一笑,将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扇子丢入河中,说:“我对的下联如何?”东坡亦当即领悟,知道是佛印的报复,拊掌而笑。这是副哑联(即由物代义,以物的表面意思之音相谐双关),表面意思为:狗啃河上骨, 水流东坡诗。 联中“河上”谐音为“和尚”,“诗”谐音为“尸”。真实含义为:狗啃和尚骨,水流东坡尸。是苏东坡与佛印和尚利用事物谐音互相嘲谑对方。这或许只是好友之间相互捉弄的生活情趣,不过这其中的谐音文化确实不言而喻的。 到了现代,尤其是新世纪,谐音也充分运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告方面。很多广告之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都是因为采用了谐音的方式,容易记住和传诵。比如下面的这些广告:箭牌口香糖一箭如故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大石化小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中国电信千里音缘一线牵(长途电话广告语)。这些广告语简单明了,读来又朗朗上口,看来广告设计者花了不少的心思,他们对中国的谐音文化也是非常了解的。 正是因为这谐音文化,让我们的汉语变得生动可爱,富有情趣,也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它确实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朵奇葩!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从文化角度研究汉语语法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在现有语法体系下来分析汉语语法中体现的中国文化;一个是完全从汉语语法本身出发,完全摆脱西方语法理论的束缚。第一个方向的缺陷已经有很多人分析过,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法体系,把从英语中归纳总结的语法规则套用在到汉语中,必定会产生很多冲突。而第二个方向过分关注汉语的文化内涵,忽视对于语法本身的分析,似乎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方法是找到符合汉语实际的语法特点,摆脱英语语法的影响,当然也要吸收其他语言系统中语法分析的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语法的文化内涵。 杨启光认为:“摄人治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汉语观。它是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语言文化通观与汉语人文性论指导下,对汉语进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准确而深刻地概括并表述了汉语的文化性征。由于语法是语言的坚硬内核和文化的重要代码,语法的民族性决定民族语言的基本样态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因此,神摄人治说到底是在中华文化观照下的一种汉语本体论的语法观,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独立的非模仿的对汉语语法客观样态与汉民族把握这一客观样态的文化概括与科学表述。它拨开了近百年来一直笼罩在汉语之上的西方形式语法的迷雾,揭示了汉语语法的真谛。”这是比较激进一些的观点,倾向于第一个方向。他认为,汉语句子的生成是以语义为第一要素,以义统形,句生乎义。这是汉语句子在中华文化熏陶下固有的不可变更的文化精神。我们同意汉语语法研究离不开语义,这是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造成的。但是,关于“汉语句子深层语义往往要大于其表层结构。我们从中不难窥探到,汉民族对于汉语句子的把握不能不在编码与解码时要融进更多的主体意识,即:从说话人的角度察看,组织句子时不是单纯地在那儿编排语符序列,而是要充分考虑语境、情景以及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诸因素,凡可由这些因素负载的语义,在表层结构上就可以不用、尽量不用或根本就不能用语符示之;从听话人角度审视,在理解句子时就不仅在那儿对语符作表层分析和组合,而且要努力注进自己对语境的领会、对情景的感受乃至动用储存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民族对汉语句法组织策略的以人治言的把握。”每个语言都是由人创造的,经过人的加工,融入了人的主观意志,这不是汉语的个性,而是所有语言的共性。拿英语“th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这个谚语为例,它也想汉语的一些熟语一样来自一些众所周知的典故,也有很多的文化内涵。杨启光先生还认为汉语的“人治”使得汉语经常省略主语,这样说来,英语也有“人治”。英语的…可见,对于语法的文化分析,各个语言都能做出一些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看来,似乎英语的形式分析是多此一举,因为文化分析也能说明一些语法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语法形式分析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汉语语法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是不可否认的。根据汉语的特点建立符合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也是情理之中。对语法做文化上的分析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它是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到汉语语法,有时很有解释力,是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方向。但这个经历几千年发展的语言,必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形式语法,是我们可以用一些数字化的、严密的理论去概括汉语语法的特点。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向。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谐音与中国民俗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4, 2, 37-4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4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f5165025.html,/journal/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ff5165025.html,/10.12677/cnc.2014.23007 Harmonics and Chinese Folk Junwei Wang Faculty of Art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Email: 1520014257@https://www.360docs.net/doc/ff5165025.html, Received: Jul. 21st, 2014; revised: Jul. 29th, 2014; accepted: Aug. 8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f516502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Harmonics is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are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condi-tions, with homophones or approximant consonant words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words. Harmon-ic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exists in all languages, but more prominent in Chinese. It exists in every aspec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lives. It is intimately combined with han nationali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long history and colorful cultural imprint. In this paper, harmonic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which are homonym, homophone and heterograph.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harmonics exists in the daily life of folk customs and festivals, etiquette and wedding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nd it embodies a reflection of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 Keywords Chinese Harmonics, Folk-Custom, Pursuing Fortune and Avoiding Taboo 谐音与中国民俗 王俊卫 湖北大学,文学院,武汉 Email: 1520014257@https://www.360docs.net/doc/ff5165025.html, 收稿日期:2014年7月21日;2014年7月29日;录用日期:2014年8月8日 摘要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