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数字_3的倍数的特征

填数字_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看似一节知识简单的课,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是我想得过于简单了,教师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应该使学生站在跳板上学习数学,关注数学思维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探究机会,其宗旨也就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虽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采用了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形成技能,升华至应用于生活。 本课主要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的探索欲望,突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在猜想、操作、验证、交流、反思、归纳的数学活动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助于创造性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仅停留在教学活动的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精神,注重设计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个性才能充分发展。本课重点是要理解3的倍数特征,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先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一下2、5的倍数特征,然后出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新授环节先让学生猜测一下3的倍数会有哪些特征呢?接着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在1~100的数字卡里找一找3的倍数,然后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起来,然后观察小组讨论汇报。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像2、5的倍数特征一样,看一个数的末尾了,引导学生是不是要看这个数其它的数位上的数呢?学生发现也不是很难。教材

能被特殊数整除的特征

能被特殊数整除的特征 1、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末尾上的数为偶数,“0”、“2”、“4”、“6”、“8”。 2、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所有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例如: 225能被3整除,因为2+2+5=9,9是3的倍数,所以225能被3整除。 3、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如果一个数的末尾两位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例如:15692512能不能被4整除呢?因为15692512的末尾两位12,能被4整除,所以15692512能被4整除。 4、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若一个数的末尾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 5、能被7 整除的数的特征。 方法一: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 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是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是否是7 的倍数的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 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613-9×2=595 ,59-5×2=49,所以6139 是7的倍数,以此类推。 方法二: 如果一个多位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的差,是7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7整除。例如:280678末三位数是678,末三位以前数字所组成的数是280,679-280=399,399能被7整除,因此280679也能被7整除。 方法三: 首位缩小法,减少7的倍数。 例如,判断452669能不能被7整除,452669-420000=32669,只要32669能被7整除即可。可对32669继续,32669-28000=4669,4669-4200=469,469-420=49,49当然被7整除所 以452669能被7整除。 6、能被8 整除的数的特征。 若一个整数的未尾三位数能被8整除,则这个数能被8整除。

《3的倍数的特征》课堂实录

《3的倍数的特征》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来探索2、3、5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呈现“百数表”和“列举法”让学生从表中(或列举的数据)找出2和5的倍数,并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再观察其特征。在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后,揭示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对于2、5的倍数的具体特征,则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自己归纳。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 游戏:听数打手势。报的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手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个手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这个数若是2的倍数,则出示左手2个手指;若是5的倍数,则出示右手5个手指;若同时是2,5的倍数,则出示两只手。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旧知识简捷、明快,一上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二、设疑导入 1. 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受2、5倍数特征的影响,学生大多会从数的个位上的数字进行研究,学生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针对学生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及时举出反例予以反驳:13、16、26、29 等一些数个位上3、6、9就不是3的倍数,而24、15、27等一些数反而是3的倍数。 谈话:看来只观察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是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百数表、列举法) 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数的世界25倍数的特征练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 把下列数按要求归类。 0,-3,5.8,7,-6,14,7/10, 100, -21, 0.5, 91 自然数: 整数: 2. 先根据算式填空,再照样子填一填。 4×7=28 28是()和()的倍数 7和()是()的因数 72÷9=8 ()是8和()的倍数 ()和()是72的因数 ()×()=() ()是()和()的倍数 ()和()是()的因数 ()÷()=() ()是()和()的倍数 ()和()是()的因数3. 判断。 (1)因为36÷4=9,所以36是倍数,4是因数。() (2)一个数的倍数是一定比这个数大。()(3)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下列哪些数是4的倍数,在其下面的括号里画√ 18 30 4 0 2.4 24 ( ) ( ) ( ) ( ) ( ) ( ) 想想看,50以内4的倍数一共有()个。 5. 50以内6的倍数有:() 50以内9的倍数有:() 50以内6和9共同的倍数有:()观察与发现:6的最小倍数是(),9的最小倍数是 ( ),8的最小倍数是(),10的最小倍数是 ()。由此可知,任何数的最小倍数都是()。 1. 把下列数归类。 92 11 6 28 15 30 33 70 78 125 50 110 2的倍数:() 5的倍数:() 即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这些数的特征是:() 再写出这样的三个数:() 2 . 填一填。 (1)29---39之间所有的偶数是() (2)自然数1----100内,偶数有()个,奇数有()个。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于育强 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你能用3、4、5三个数字很快组成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吗? 生:354、534能被2整除。(板书) 师:怎样的数能被2整除呢? 生:一个数的个位是0、2、4、6、8,这个数能被2整除。 师:你能用3、4、5再很快组成能被5整除的三位数吗? 生:345、435能被5整除。(板书) 师: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怎样? 生: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或5,这个数能被5整除。 设疑,引入新课。 师:那么,用3、4、5这三个数字能不能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呢?请同位合作试试组一组、算一算看。 生:345 生:435 生:534 生:453 生:543…… 师:奇怪,这三个数字不论怎样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分析:在还没有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排列3,4,5这三个数字,,目的是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怎么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激起学生的疑问,使学生能更好的投入新课的学习。反思: 整堂课从让学生举例子的方法先找出已学的数的特征,使学生确实感到数学原来这么简单有趣,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学生在整堂课中情绪一直很饱满,积极举手发言,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小组讨论也是如此,每个小组通过实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借鉴他人经验的可能。通过举例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归纳的虽不完整但已是八九不离十了,完全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由于时间有限,如果可能的话,从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引到能被6,9整除的数的特征效果会更好。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范文 3的倍数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让孩子们提前进行了预习,通过授课发现孩子们的预习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汇报时能够圈出3的倍数,而且非常准确,在汇报3的倍数的方法时,他们大多数是借助结论得出来的,没有体现出他们研究的过程。因此,我在课上进行了及时的指导,把孩子们需要汇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孩子们很快理解了我的意思,立刻进行了新的分工。第一位同学汇报了他们找到的3的倍数,并介绍的找3的倍数的方法即,用这个数除以3,看商是不是整数而且没有余数。接下来汇报百数表中前十个3的倍数,让大家观察个位上的数字,通过观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是0-9的任意一个数,不能像2、5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的特殊数就行了。因此只看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 由于孩子们有了提前的预习,孩子们心目中已经有了结论。因此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思考的深度不够,没有理解教材的意图。教师把教材的意图有意识地进行了渗透,让学生驻足片刻,把握课堂的结构。 第三个环节,孩子们发现斜着看每个数的各位逐渐加一,十位逐渐减一,因此个位上的数字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不变,而且都是3的倍数。让孩子试着总结结论:两位数个位上和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第四个环节,其实并不是把3的倍数特征总结出来了就完成任务了。这个结论只是通过观察百数表得出的关于两位数的.结论,两位数满足这个特征,是不是所有的数都适用呢?于是让孩子试着写一个三位数、四位数而且是3的倍数,然后用这个结论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孩子们先试着写几个3的倍数,老师罗列到黑板上,然后分别用用各个数位之和相加的方法和除以3是否有余数的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是肯定的,因此得出的结论适合所有的数。 到这里孩子们对于3的倍数特征已经理解的很透彻了,做起练习来也显得得心应手。孩子体验了结论得出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他的意图,在每个环节孩子都有思考,有思维的碰撞,这才是教材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数学课。

能被2、3、5、7、9、11、13、17、19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3、5、7、9、11、13、17、19整除的数的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偶数,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所有位数的和是3的倍数(例如:315能被3整除,因为3+1+5=9是3的倍数) 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为0或5, 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去掉,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数字仍然太大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重复此过程。 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所有位数的和是9的倍数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 把一个数由右边向左边数,将奇位上的数字与偶位上的数字分别加起来,再求它们的差,如果这个差是11的倍数(包括0),那么,原来这个数就一定能被11整除。 例如:判断491678能不能被11整除。 奇位数字的和9+6+8=23 偶位数位的和4+1+7=12 23-12=11 因此,491678能被11整除。这种方法叫“奇偶位差法”。 能被13整除的数的特征 把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去掉,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4倍,如果和是13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3整除。如果数字仍然太大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重复此过程。 如:判断1284322能不能被13整除。 128432+2×4=128440 12844+0×4=12844 1284+4×4=1300 1300÷13=100 所以,1284322能被13整除。 【其它方法:能被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整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以大减小)能被7(11或13)整除。】 例1:判断1059282是否是7的倍数? 例2:判断3546725能否被13整除? 能被17整除的数的特征 把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去掉,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5倍,如果差是1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7整除。如果数字仍然太大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重复此过程。 例如:判断1675282能不能被17整除。 167528-2×5=167518 16751-8×5=16711 1671-1×5=1666 166-6×5=136 到这里如果你仍然观察不出来,就继续…… 6×5=30,现在个位×5=30>剩下的13,就用大数减去小数,30-13=17,17÷17=1;所以1675282能被17整除。

2与5倍数特征评课稿

· 观看了谭老师的《2、5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我受益匪浅。谭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专业素质、深厚的教学功底,尤其让我感受颇深的是谭老师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本节课中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突出,本节课的学习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猜想、交流、验证、反思等数学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当学生出现疑难问题或意见不一时,通过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消除学生的疑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下面是我个人听课后的一些感想: 一、真正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中 谭老师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中不断感悟知识,百数表的应用非常的到位、娴熟,在学习2的倍数特征时,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学习过程,非常好。比如,在学习2的倍数特征时,先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双数、单数,再让学生通过百字图发现规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用对号标出5的倍数,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谭老师的100以内的偶数表和5的倍数的出现,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2、5倍数的特征。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力求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把数学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细节处理得当、环环相扣 谭老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熟、完整,在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使课堂更具活力。亲切、和蔼的语言、教态,努力营造温馨、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注重细节,但并不处处皆是面面俱到。各个环节处理既有详,又有略,环节之间还能够水到渠成,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生成。每个环节不会显得突兀,给人一种浑然一起的感觉;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相应的重点内容。 四、练习高效,形式丰富多样 \ 谭老师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趣味性、

能被2、3、4、5、6、7、8、9等数整除的数的特征讲解学习

能被2、3、4、5、6、7、8、9等数整除 的数的特征

能被2、3、4、5、6、7、8、9等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性质1:如果数a、b都能被c整除,那么它们的和(a+b)或差(a-b)也能被c 整除。 性质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一个因数能被某一个数整除,那么它们的积也能被这个数整除。 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偶数都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2整除 能被3整除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 能被4整除的数,个位和十位所组成的两位数能被4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4整除如果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4675=46×100+75 由于100能被25整除,100的倍数也一定能被25整除,4600与75均能被25整除,它们的和也必然能被25整除.因此,一个数只要末两位数能被25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25整除. 又如: 832=8×100+32 由于100能被4整除,100的倍数也一定能被4整除,800与32均能被4整除,它们的和也必然能被4整除.因此,因此,一个数只要末两位数字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4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上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个位为0或5)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 能被6整除的数,个数位上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的偶数, 如果一个数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6整除 能被7整除的数,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613-9×2=595 , 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余类推。 能被8整除的数,百位、个位和十位所组成的三位数能被8整除,那么这个数能被8整除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本学期第一次师徒活动,我的师傅秦老师听了我《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课后与秦老师沟通交流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秦老师也针对我的课给我进行了说课。现结合说课及课后反思,总结如下: 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应着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探究体验,为此,课前我没有安排预习的作业。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热身,旧知复习 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如填一填、写一写、想一想,把旧知2、5倍数的特征的知识复习到位,让学生通过口答、动笔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课的开始就让学生动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知冲突,揭题板书 复习旧知后,我紧接着追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什么”,这样的特征同样适用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3 的倍数的特征吗?以诱发、强化认知冲突,揭题板书,从而让学生产生质疑,带着疑问,有一种急切的心情,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这个环节我没有急切地让学生直接去找3 的倍数的特征。学习新知的模式为:猜想——观察——验证——归纳。所以我先让学生去猜想,然后用两种方法进行观察并验证:摆小棒和百数表。摆小棒,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人一组,分工明确,代表发言,发现了规律。虽然学生们的结论不是很精确,但是总结的还是很清楚,说明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然后再用百数表圈数的方法观察发现并验证规律,从而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的具体概念。紧接着在进行2、5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的特征的对比,让学生们加深理解。 四、巩固练习,内化提升 练习的设计上也是由基础到提升再到拓展,从抽象的数到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亮点: 旧知复习全面,新知探究让学生全员参与,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经历了新知形成的过程,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得倍数得特征 什么就是倍数①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就是另一整数得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就是3得倍数,也就是5得倍数。 ②一个数除以另一数所得得商。如a÷b=c,就就是说a就是b得c倍,a就是b 得倍数。 3 一个因数能让它得积整除,那么,这个数就就是因数,它得积就就是倍数。 3 × 5 = 15 ↑ ↑ ↑ 因数1因数2 倍数 例如:A÷B=C,就可以说A就是B得C倍 ③一个数得倍数有无数个,也就就是说一个数得倍数得集合为无限集、 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就是谁得倍数。 一个数得倍数得特征 2得倍数得特征 一个数得末尾就是0 2 4 6 8,这个数就就是2得倍数。 如3776。3776得末尾为6,就是2得倍数。3776除以2=1888 3得倍数得特征 一个数得位数之与就是3得倍数,这个数就就是3得倍数。4926。(4+9+2+6)除以3=7,就是3得倍数。4926除以3=1642 4得倍数得特征 一个数得末两位就是4得倍数,这个数就就是4得倍数。 2356。56除以4=14,就是4得倍数。2356除以4=589 5得倍数得特征 一个数得末尾就是0 5,这个数就就是5得倍数。 7775。7775得末尾为5,就是5得倍数。7775除以5=15556得倍数得特征6得倍数特征 一个数只要能同时被2与3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6整除。 7得倍数特征 若一个整数得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得数中,减去个位数得2倍,如果差就是7得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瞧出就是否7得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得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就是否7得倍数得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就是7得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就是否7得倍数得过程如下:613-9×2=595 , 59-5×2=49,所以6139就是7得倍数,余类推。 8得倍数得特征 一个数得末三位就是8得倍数,这个数就就是8得倍数。 7256。256除以8=32,就是8得倍数。7256除以8=907 9得倍数特征 若一个整数得数字与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0得倍数特征 若一个整数得末位就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

《3的倍数的特征》名师教案

《3的倍数的特征》名师教案 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马楠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3的倍数特征比较隐蔽,学生易受2和5倍数特征的观察定式、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教材中安排了2条指导语,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3的倍数的特征》名师教学课件、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复习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材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因此,把它放在2、5的倍数的特征后面教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不能仅从一个数的个位加以观察、归纳来得出结论,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探索得出这个特征就较有难度,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孩子,能够正确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加以正确运用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364、420、515、736、1028、905)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二、猜想验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2、3、5数的倍数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 2、 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的含义。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了解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借助生活素材,引入对抽象知识的学习。2、3、5倍数的特征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材选取了具有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对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降低了认知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 2、3、5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重点,3的倍数的特征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近来校园舞在我们校园内可谓是如火如荼,为进一步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学校准备举行以下几种舞蹈比赛,下面咱们一起来看看都是些什么比赛)修改: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间生活,学校要举行演出比赛,想知道是什么比赛吗?投影出示:信息窗1) (二)新课: 1、投影展示信息窗口图片。

师:咱们班参加哪项比赛好呢? 生:交谊舞 师:那咱们班派多少名同学去参加合适?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2的倍数) 3、师:老师有一个特异功能,随便一个数能马上就知道是不是2的倍数,比计算器算的快得多,甚至连电脑也不如老师快,信吗? 4、学生随机出题,教师和计算器比赛。修改:你还能说出几个2的倍数吗?能说完吗?不能,是的,2的倍数是无限的。 5、想知道其中奥秘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2的倍数的特征吧。修改:下面我们继续来研究2的倍数特征。 6、出示百数表,画出2的所有倍数。。 7、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完成大表 8、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表中2倍数,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你觉得2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9、交流2的倍数特征,并验证。 问题:个位上是双数,具体是指哪些数?那么是2的倍数的数个位上非要双数,单数行吗? 那请你任意写一个个位上是单数的数,验证一下你们的结论。那看来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一定要是0、2、4、6或8。 板书: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8 教学偶数、奇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偶数。 (板书:偶数),个位上是1、3、5、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点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点 例1 判断七位数1839673能否被11整除。 分析与解: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1+3+6+3=13,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为8+9+7=24,因为24-13=11能被11整除,所以1839673能被11整除。 根据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也能求出一个数除以11的余数。 一个数除以11的余数,与它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减去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所得的差除以11的余数相同。如果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小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那么应在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上再增加11的整数倍,使其大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例2 求下列各数除以11的余数: (1)41873;(2)296738185。 分析与解:(1)[(4+8+3)-(1+7)]÷11=7÷11=0……7, 所以41873除以11的余数是7。 (2)奇数位之和为2+6+3+1+5=17,偶数位之和为9+7+8+8=32。因为17<32,所以应给17增加11的整数倍,使其大于32。(17+11×2)-32=7, 所以296738185除以11的余数是7。

需要说明的是,当奇数位数字之和远远小于偶数位数字之和时,为了计算方便,也可以用偶数位数字之和减去奇数位数字之和,再除以11,所得余数与11的差即为所求。如上题(2)中,(32-17)÷11=1……4,所求余数是11-4=7。 例3 求除以11的余数。 分析与解:奇数位是101个1,偶数位是100个9。 (9×100-1×101)÷11 =799÷11=72……7, 11-7=4,所求余数是4。 例3还有其它简捷解法,例如每个“19”奇偶数位上的数字相差9-1=8,奇数位上的数字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和相差8×99=8×9×11,能被11整除。所以例3相当于求最后三位数191除以11的余数。

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评课稿

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评课稿 五年级《3的倍数的特征》评课稿 今天听了xx小学段老师上的《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感受了在新课堂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仅仅只是一位组织者,一个帮手,而学生才是主人。课堂上,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交流、展示,让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这节课的设计从整体上安排了四个环节: 1.导入激趣,请学生用学过的知识介绍“120”,同时也是对2、5的倍数特征进行了复习,同时让学生摆出是3的倍数的数。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问题中,由此产生认知冲突,萌发疑问,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独立圈数,小组合作讨论找规律,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给学生提供了生生交流,合作交流的平台,有了表达和倾听的机会。 3.展示交流中,学生表现得活跃,组织语言能力强,思维敏捷。这说明段老师平时充分地给予了学生合作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 4.巩固练习使得课堂学习知识得到了升华,学会了判断和写3的倍数的特征,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有了反馈。

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要找到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认为有几点值得大家一起探讨: 1.探索3的倍数特征为什么要各个数位数字之和?(重点有点偏,可以拓展提升)本节课的重点不是探索3的倍数,而是学生会判断3的倍数特征; 2.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合理,探索3的倍数浪费太多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比较紧,还有些内容都没说到。 3.在几个互动环节中,形式单一化,如:“请一个同学验证一下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的学生“没戏演”就“退场”了。 总之,这一节课让我们在探究新课堂模式,寻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启发。

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

【数学】能被2、3、4、5、7、8、9、11、13、17、19、25、125整除的数的特征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是偶数, 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所有位数的和是3或9的倍数(例如:315能被3整除,因为3+1+5=9是3的倍感)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 如果一个数的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能被4或25整除.? 例如:4675=46×100+75? 由于100能被25整除,100的倍数也一定能被25整除,4 600与75均能被25整除,它们的和也必然能被25整除.因此,一个数只要末两位数能被25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25整除.? 又如: 832=8×100+32 由于100能被4整除,100的倍数也一定能被4整除,800与32均能被4整除,它们的和也必然能被4整除.因此,因此,一个数只要末两位数字能被4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4整除.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为0或5, 能被6整除的数的特征:既能被2整除也能被3整除

能被7整除的数的特征: 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去掉,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数字仍然太大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就重复此过程。这种方法叫“割减法”.此法还可简化为:从一个数减去7的10倍、20倍、30倍、……到余下一个100以内的数为止,如果余数能被7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7整除. 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 如果一个数的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这个数就一定能被8或125整除. 例如: 9864=9×1000+864 72375=72×1000+375 由于8与125相乘的积是1000,1000能被8或125整除,那么,1000的倍数也必然能被8或125整除.因此,如果一个数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这个数就一定能被8或125整除. 9864的末三位数是864,864能被8整除,9864就一定能被8整除.72375的末三位数是375,375能被125整除,72375就一定能被125整除。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奇偶位差法)

《因数与倍数》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因数与倍数》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因数与倍数》听课有感 《因数与倍数》这个单元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区别,比如在认识“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基础,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掌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36的因数”时,应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36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36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要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别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36”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要考虑

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找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能(提高学习能力)应该是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的确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较容易,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用除法不是更简单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结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专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素材和创造条件,真正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学生怎样按一定顺序找全因数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以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应结合学生所叙思维过程,相机引导并形成有条理的板书,如:36÷1=36,36÷2=18,36÷3=12,36÷4=9。这样的板书帮助学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题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教师能像教材中那样一头一尾地成对板书因数,这样既不容易写漏,而且学生么随着流程的进行,势必会感受到越往下找,区间越小,需要考虑的数也就越少。当找到两个相邻的自然数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找下去了。书写格式这一细节的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罗嗦的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相信像这样润物无声的细节,无论于学生、于课堂都是有利的。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①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整数.“特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个位数字是偶数(包括0)的整数,必能被2整除;另一方面,能被2整除的数,其个位数字只能是偶数(包括0).下面“特征”含义相似。 ②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 ③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各个数位数字之和能被3(或9)整除。 ④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例如:1864=1800+64,因为100是4与25的倍数,所以1800是4与25的倍数.又因为4|64,所以1864能被4整除.但因为64不是25的倍数,所以1864不能被25整除. ⑤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例如:29375=29000+375,因为1000是8与125的倍数,所以29000是8与125的倍数.又因为125|375,所以29375能被125整除. ⑥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个整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差(大减小)是11的倍数。 例如:判断123456789这九位数能否被11整除?解:这个数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9+7+5+3+1=25,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8+6+4+2=20.因为25—20=5,又因为5不是11的倍数,所以11不是123456789的因数。再例如:判断13574是否是11的倍数? 解:这个数的奇数位上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数字和的差是:(4+5+1)-(7+3)=0.因为0是任何整数的倍数,所以11|0.因此13574是11的倍数。 ⑦能被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整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以大减小)能被7(11或13)整除。例如:判断1059282是否是7的倍数?解:把1059282分为1059和282两个数.因为1059-282=777,又7|777,所以7|1059282.因此1059282是7的倍数。再例如:判断3546725能否被13整除?解:把3546725分为3546和725两个数.因为3546-725=2821.再把2821分为2和821两个数,因为821—2=819,又13|819,所以13|2821,进而13|3546725.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3的倍数特征》教学反思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各位上数的和去研究,本课注重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回顾旧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们发现都只要看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就行了,于是很顺地设下了陷阱:同学们,那猜猜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猜测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有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猜测: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一定是3的倍数,能想到这点应该说是了不起的。本课到这里都很顺利,因为完全在我的预设之中。 下面进入验证环节,先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3的倍数,再在这些学号中挑出个位上是0,3,6,9的数,通过交流这些数不一定都是3的倍数。学生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与2和5的倍数不同,不表现在数的个位上,那3的倍数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于是进入到动手操作环节,在此基础上,利用计数器转移探索的方向,让学生用3颗算珠在计数器上任意摆数,得出结果:摆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到这里

有几个学生显得很兴奋。随后用5颗算珠实验,发现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到这里学生中已经有一些议论,他们都有了发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看出其中的神奇,我将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们,自己选择算珠的颗数进行了第三次实验,然后板书出每组的实验结果,从结果的数据中,学生们都很兴奋地发现了所用算珠的颗数是3颗,6颗,9颗,拨出的数都是3的倍数,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也是每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把算珠颗数抽象成各位上数的和,是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关键。 试一试是教学的第三步,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各位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利用反例进一步证实3的倍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可惜在这一点上,我很仓促地指着黑板上算珠颗数是4颗,5颗,7颗,8颗时,所摆出的数都不是3的倍数,直接告诉了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举出反例。随后设计了一系列习题,使学生得到巩固提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