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与神话故事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与神话故事

二上

坐井观天

子独不闻夫埳(kǎn)井之鼃(wā)乎?谓东海之鳖(biē)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jué)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 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lào),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子.独不闻( )莫吾能若.也( )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 不足.以极其深( )

2.翻译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3.对“坐井观天”的恰当解释是( )

①坐在井里观看天空。②比喻目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③比喻喜欢过悠闲的生活,容易满足。

4.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你难道不知道在一口浅井里有一只青蛙吗?它对从东海中来的大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出去玩玩,就在井口的栏杆上蹦蹦跳跳,回来休息就蹲在残破的井壁的砖窟窿里休息休息;跳进水里,水刚好托着我的胳肢窝和面颊;踩泥巴时,泥深只能淹没我的两脚,漫到我的脚背上。回头看一看那些赤虫、螃蟹与蝌蚪一类的小虫吧,哪个能同我相比哪!并且,我独占一坑水,在井上想跳就跳,想停就停,真是快乐极了!您为什么不常来我这里参观参观呢?”

海鳖左脚还没踏进井里,右腿已被井壁卡住了。于是,它在井边犹豫地徘徊了一阵就退回来了,把大海的景像告诉青蛙,说道:“千里的确很远,可是它不能够形容海的辽阔;千仞的确很高,可是它不能够控明海的深度。夏禹的时候,10年有9年水灾,可是海水并不显得增多;商汤时,8年有7年干旱,可是海水也不显得减少。永恒的大海啊,不随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也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涨落。这才是住在东海里最大快乐啊!”

寓意:坐井观天:形容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近义词】井底之蛙、鼠目寸光、管窥蠡测、盲人摸象、管中窥豹

【反义词】高瞻远瞩、见多识广、包罗万象、无懈可击

二下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长:生长、发育。揠:拔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非徒:不仅只是。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解释加点字义。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⑸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⑹匪徒无益.()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

B.其子趋而往视之

C.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D.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3.翻译

(1)苗则槁矣。

⑵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几个含有“寡”字的四字成语(写的越多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本文从结构上可分为两层,试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另外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层以__________为主,第二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 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单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2.这个寓意还告诉我们一个具体道理:“欲速而不达”。

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

③而身.为宋国笑身.()

④冀.复得兔冀.()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译文:

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然而,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君王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管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与“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啊!

三下

亡羊补牢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鳝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灵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庄辛告诉楚王_ _(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对“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吃着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B、给百姓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百姓纵马游乐

于云梦泽。

C、给幸臣吃各地进奉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他们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D、吃着百姓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缴纳的财务,与幸臣纵马游乐于云梦泽。

3、文章设喻说理。其在庄辛设喻中的作用是:_ _(3分)

4、文章在语言上具有整散结合的特点。请以第3、4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

5、庄辛论证严密、有气势。试从文章结构方面加以分析。(4分)

参考译文

我听俗语说:“看到兔子后,才想到呼唤猎犬捕捉。也不算太晚。在一些羊逃跑之后,立即去补修羊圈,也还不算太迟”。我过去听说汤王,武王。起初只有一百多里的地方,而能够兴盛起来;桀、纣有了天下,而免不了要灭亡。今楚国的地方虽然小,但是截长补短,一共算起来,还有好几千里,何止一百里呢?

大王您难道没看见蜻蜓么?六只脚,四只翼,在天地之间盘旋飞翔,俯身捉食蚊、虻,仰头承饮甘露,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五尺高的小孩子,正要调好黏糖,粘在丝绳上,加在它身上,将它从空中粘下来,给蚂蚁吃了。

蜻蜓的事还是其中的小事啊,黄雀也是这样。向下啄食米粒,向上栖息在树上,展翅奋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王孙公子,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按上弹丸,拉紧弓弦,要在很高的地方射击它,正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标。白天还在树上游玩,晚上被人加上酸醎的作料做成菜肴了。顷刻间就落到了公子手里。方将调饴胶丝

黄雀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天鹅也是这样。它在江、海遨游,在大水池边停留休息,低头啄食水中的鰋、鲤,抬头吃菱角和水草,举起它的翅膀,驾着清风,在空中安详高飞,它自己以为没有灾难,与哪个也不相争了。可是没想到那射手正准备他石制的箭头和黑弓,整治他系有生丝线的箭,要在很高很高的地方射击它,它带着锐利的青石做成的箭头,拖着箭上的细丝绳,在清风中翻转了一下身子就掉下来了。因此,白天在江湖中遨游,晚上就放在鼎鼐中烹调了。

天鹅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蔡灵侯也是这样。他南游高丘,北登巫山,在茹溪河畔饮马,吃湘江的鲜鱼。他左手抱着年轻的爱妾,右手搂着心爱的美女,和她们一起奔驰在高蔡的路上,而不把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可是没想到子发正从楚王那里接受了攻打蔡国的命令,最后他自己被红绳拴上去见楚王。

蔡灵侯的遭遇还是其中的小事啊,君王也是这样。左边有州侯,右边有夏侯,辇车后面还跟着鄢陵君和寿灵君,吃着由封邑进奉来的粮食,载着四方府库所供纳的金银,和他们一起驾着车子奔驰在云梦的路上,而不把天下国家的安危当作正事,没想到穰侯魏冉正从秦王那里接受了攻打楚国的命令,陈兵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内,而把自己驱逐在黾塞(河南省平靖关)之外了。”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

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阅读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①今者臣.来()②方.北面而持其驾()

③我欲之.楚() ④.将奚.为北面()

⑤吾马良.() ⑥吾用.多()

⑦此数者愈.善() ⑧恃.王国之大()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三、由这则寓言写出一个成语:______ ,比喻:

四.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2分)

【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这件事后,半路返回,来不及抻平皱缩的衣服和去除头上的尘土,去拜见魏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去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精良。’我说:‘你的马虽然很精良,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是好,就离楚国越远了。现在大王的行动是想成为霸王,举止是想取信于天下。依仗魏国[2]的强大,军队的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有好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您)距离称王的事业就越来越远了。这就好像到楚国却向北走一样。”

惊弓之鸟

异日者,更羸(gēng léi)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发而)陨也。”

阅读练习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射下)鸟

B、其飞徐(缓慢)而悲鸣

C、故疮(旧伤)陨也

D、然(然而)则射可至此乎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处京台之下/虚发而下之(下)

B、虚发而下之/先生何以知之(之)

C、飞徐而悲鸣/闻弦音引而高飞(而)

D、飞徐者/悲鸣者(者)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更羸谓.魏王曰()(2)臣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3)有间

..,雁从东方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生何以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 5、“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那些()的人。

6、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1)异日:往时,从前。(2)更羸(gēng 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

(3)京台:高台。(4)谓:对…说。

(5)引:拉。(6)虚发:只拉弓不放箭。

(7)下鸟:使鸟落下。(8)然则:既然如此。

(9)乎:吗。(10)有间:过了一会儿。

(11)以:凭借。(12)孽:通“蘖”,病,孤独。

(13)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怎么就。(14)徐:慢慢地,缓慢。

(15)故:所以。(16)失:迷失。

(17)未息:没长好。息,痊愈。(18)去:消除。

(19)引:伸展(翅膀),这里意味奋力向上飞。(20)故:旧、原先。

(21)括号中的“发而”两字是根据文意补充的。(22)陨:从高处坠落。

从前,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就能使鸟掉下来。”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不用箭,拉了一下弦,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凭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鸣声凄厉,是因为长久失群,原来的伤口没有愈合,惊恐的心理还没有消除,一听见弓弦响声便奋力向上飞,引起旧伤迸裂,才跌落下来的。”

含义: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火爁焱.而不灭( ) ②猛兽食颛.民( )

③鸷.鸟攫.老弱( )( ) ④淫水涸.( ) ⑤狡.虫死(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翼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用短文中的信息填空。

这则神话选自《淮南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远古人类为改变生活环境而进行的无畏斗争。以女娲为例,她面对险恶环境,英勇奋战,“____ _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 _”显示了人类祖先与天地奋战的雄伟气魄和创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传说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这个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译文:

远古的时候,支撑苍天的四根柱子断了,天下的土地出现了裂缝;天(有所损毁,)不能全部覆盖(万物),地(有所陷坏,)不能完全承载万物;大火熊熊燃烧无法熄灭,洪水浩大汪洋(泛滥)无法止住;猛兽吞食善良的人民,凶猛的禽鸟(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娲炼出五色石来补青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来把竖立(天的)四根梁柱,杀死(水怪)黑龙来拯救翼州,累积芦苇的灰烬来制止(抵御)过量的洪水。苍天(得以)修补,四个天柱(得以)扶正(直立);过多的洪水干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诈的恶虫(恶禽猛兽)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来)。

爁(lǎn),颛(zhuān),攫(jué)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翻译句子。(2分)

未至,道渴而死。

3、这个古代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和精神?(2分)

1、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4、河、渭:即黄河,渭水。

5、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6、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7、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8、未至:没有赶到。9、渴:感到口渴。

11、弃:遗弃。12、为:成为。

13、逐日:追逐太阳。14、于:到。(饮于河、渭中的于,应译为到,介词)

15、大泽:大湖。

16、足:够。(因为足的意思等同于够,所以足够:同义复合词)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夸父还没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而他死后遗弃在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词语活用

北饮大泽

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

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

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四下

纪昌学射

甘蝇,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三年后,虽锥末倒眦[zì],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亚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昌以牦[máo]悬虱于牖[yǒ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jìn]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ǎn]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fǔ yīng]曰:“汝得之矣!”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相遇于野,二人交射中路,……既发,飞卫以棘刺之端扦之,而无差焉。于是二子泣而投弓,相拜于涂,请为父子,克臂以誓,不得告术于人。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纪昌归. ( ) (2)倒眦. ( )

(3)视微如著. ( ) (4)以睹.余物 ( )

2.用“I”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注意:此题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3.纪昌是向飞卫学射,为什么开头却写甘蝇的射技?

4.你怎样评价纪昌?

5.掌握任何一种本领,都必须练好基本功。你还有其它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吗?

翻译:

甘蝇是古代一个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兽就倒下,鸟就落下,百发百中。甘蝇的一个弟子名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却超过了他的师傅。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注视着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几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啊,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装饰的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绳子却没有断。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抬高脚踏步,跺脚,拍胸膛。说道:“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纪昌把飞卫的功夫全部学到手以后,觉得全天下只有飞卫才能和自己匹敌,于是谋划除掉飞卫。终于有一天两个人在野外相遇。纪昌和飞卫都互相朝对方射箭,两个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最后飞卫的箭射完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把箭分毫不差的挡了下来。于是两个人都扔了弓相拥而泣,互相认为父子,发誓不再将这种技术传给任何人。

寓意:一是要能吃苦,持之以恒才会成功。二是大本领往往要从小处练起。三是要严格遵守老师的教诲,踏踏实实。

启示:要练成一身真功夫,需要克服无数困难,付出无数心血和努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虚言。

扁鹊治病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韩非子·喻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5分)

(1)立有间.( ) (2)不治将益.深( )

(3)使人索.扁鹊( ) (4)桓侯故.使人问之( )

(5)司命之所属.( )

2、指出文中的三个通假字,并释义(3分)

(1)_____通_ ___, 义为( ) (2) _____通____,义为( )

(3)_____通___ _,义为( )

3、翻译句子。(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译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桓侯重病致死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_(成语),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分)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望:远远地看

B、居十日故:居:居住

C、不治将益深益:更加

D、使人索扁鹊索:寻找

6、下列句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立有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司命之所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C、桓候故.使人问之君问其故.

D、使.人索扁鹊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7、下列对原文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出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因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B、扁鹊共三次进见蔡桓公,并指出其病在腠理、在肌肤、在骨髓,但桓候却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的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不可救药,并最终不治而死。

C、扁鹊作为一代名医,当蔡桓公病情加重以后,扁鹊却“望桓候而还走”,说明扁鹊医术高明,在很远就能看出人有没有病,但他却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病人没有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望而“还走”是为了逃避,方法生硬简单。

D、《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了盲目自信,讳疾忌医必伤自身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自己,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劝告。

8、请将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分)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2分)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 / 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