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

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高

农业革命

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

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

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生产力水平−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

森林等地

区的落后

民族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

洲的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

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

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

张和资本主义

发展

2.地理大发现

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

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

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

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

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

招到美洲

战后各国经济发展

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

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

流动工人增加外

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

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

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

西欧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前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

制度

有计划、有

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

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

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

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

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

分布地区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

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

陵山地

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

宜昌

重庆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④内部分区明显;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

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

50~100万

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

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

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

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

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

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

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生产规模小大

机械化程度低高

科技水平低高

商品率低高

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

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

发展中国家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

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

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

区、西欧、

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

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

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

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

带雨林区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

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

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

海港近的优势

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

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

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

水源;种植饲料;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

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

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

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

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

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

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

起来

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

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

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

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

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

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 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 的措施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出生率高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 文化观念、国家政策、 自然环境 低 死亡率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 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2、不同时期、地区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 为主 旧大陆 (亚非欧) 美洲、大洋 洲等新大 陆 欧洲殖民主 义扩张、新 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 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 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 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 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 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 美、西亚、 北非 迁入地区 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影响因素迁移特点流向 古代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 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 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中国成立到 20世纪80年 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 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 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 矿区 农村——城市 4、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积极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消极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积极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消极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生产对象 动植物 工业原料和燃料 生产过程 主要是生物生长过程,自然再生产和经济生产密切相合 主要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以经济再生产为主 生产场所 农田 工厂、车间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 需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响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必要的条件对社会条件依赖性 越来越高 越来越高 生产分布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基础地位 主导地位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工业的区位选择 指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冶金(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3、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一般分四类:资源、资金、动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鞍钢 宝钢 煤炭来源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期末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现代型 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政力量的束缚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 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 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 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 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 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全新知识点必考点2021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全新知识点必考点2021 拼搏高考,今生无悔;爬过高三,追求卓越!张扬乐学乐思的个性,坚守不骄不躁的心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知识点的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 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 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 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 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 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 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 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 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 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 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 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归纳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 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 例发达 国家 保持较低 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 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 家的人口数量还会 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 国、日本 发展 中国 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 界新增人口中,发 展中国家占到80% 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 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 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 缓慢,很多国家实 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 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特 点 出生率高高低 死亡率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低高低 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 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 .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开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 .开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方案生育,限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 4 .目前日本等兴旺国家由于社会保证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开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一的政策并适不!面移民. 5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现代型 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国:根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还出现人口向老 工业区和城 市回流的现象. 10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 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 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 决定性因素. 13 .人口迁移的影响 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开展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①资源 〔成正比〕②科技开展水平 〔成正比〕 ③ 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资源状况. 15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举措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限制在 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 开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 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C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 收入低、住房无保证、子女入学难 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 现整,形成集中开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城市形态的类型: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一一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 需求往往是相 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 4.三大功能区比拟: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 有利影响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2019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人口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迎期中复习提纲 1.1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 ⑴基本特点(不平衡性):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则人口稀少。 ⑵分布规律(规律性) ①从纬度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10°~50°地带最为集中 ②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 ③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⑶区域性分布 稠密区 分布 东亚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 欧洲西部 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 北美东部 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 ③从国家比较:国家分布不均 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 ●●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亚洲最多,有7个(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菲律宾);世界人口大国多数为发展中国家。 ④城乡分布总趋势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世界人口稀少地区及形成原因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⑤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4、为什么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 (01年高考题答案)气候干燥,有大面积干旱区(2分);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2分)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2分) 5、东部地区人口稠密? 气候温暖湿润(2分);地形较平坦,平原面积大,耕地多;水资源较丰富(2分);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2分) 6、影响人口分布因素: ⑴自然因素: 人口稀疏区 主要原因 北美洲、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区 地形崎岖,气候寒冷,不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 南极洲 亚马逊河、刚果河 气候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 北非、中亚、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 气候干旱,水资源极度缺乏,不具备人类生活的条件 因素 影响 案例 气候 过于寒冷、干旱及湿热的地区人少;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人多 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地区人少;20°N -60°N 人口密集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 ★三、P14活动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 ; 3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 内地到沿海 2. 》 3. 山区到平原 4. 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 二战 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 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 二战 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一地理必修 2 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快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后快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 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 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比较稳定,一 发达保持较低水 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些国家的人口俄罗斯、德国、 国家平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数量还会逐渐日本 减少 人口增长很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人口增长开始发展快,世界新增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趋于缓慢,很中国、印度、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多国家实施人巴基斯坦家中国家占到 死亡率下降口控制措施 80%以上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 点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森 林等地区的 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 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 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版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如:俄罗斯,德国,日本。原因:生产力水平高, 良好的社会福利制度、生育观念转变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①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④人口死亡率下降。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迁入地: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 20.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6左右。 2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2.人口问题: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解决措施: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