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单选题

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经济结构D.生活水平

2.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0.04亿B.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

C.介于4.05亿到33.34亿之间D.大于33.34亿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这“1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天津提出的“1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350万”是指()

A.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C.人口合理容量D.土地承载力

4.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B.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C.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据广州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 1400 万,离该市1500 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1500 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D.确定不变的

6.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7.下列措施可以使“1500 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如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20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A.ECQ不变B.ECC降低C.EBC降低D.EBC增加

9.成都市()

A.环境人口容量为109万人 v B.经济人口总量为826万人

C.限制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D.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环境人口容量

旅游承载力也称景区旅游容量,它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旅游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能力,即满足游人最低游览要求,包括心理感应气氛以及达到保护资源的环境标准,是旅游资源的物质和空间规模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决定景区旅游承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技水平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11.布达拉宫是西藏建筑的杰出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布达拉宫每日开放6.5小时,日接待游客量限定在850人以内,其主要原因是()

A.交通条件不便B.有利于游客适应高原气候

C.旅游环境承载量限制D.游客量不足

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据图可知,该地区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3.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60多年来经历几代人持续开展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2020年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导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气候异常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C.深居内陆,降水稀少D.多风沙,蒸发旺盛

15.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大漠绿洲”,使得当地()

A.环境承载力变小B.资源承载力变小

C.人口合理容量变大D.科学技术水平提高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盆地四周的冲积扇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绿洲就在冲积扇

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1)推测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并说明其原因。

(2)说明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人口吸引力指数=该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全国所有城市新流入常驻人口均值的比值,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人口吸引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大量人口迁入,使上海的人口密度不断增大,2018年人口密度达3814人/平方千米,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

(1)说出上海市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大量人口迁入对上海产生的影响。

(3)与全国相比,上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指出这种现象给上海带来的不利影响。

18.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

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1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5.C 6.D 7.B 8.C 9.D

10.A 11.C 12.B 13.D 14.B 15.C

16.(1)主要集中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或山麓冲积扇)。原因: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较充分;光照资源丰富;主要交通干线经过,交通便利。

(2)本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为水资源。

17.(1)上海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答对2点即可)

(2)有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带动经济繁荣:引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不利:造成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问题(“有利”与“不利”分别答对2点)

(3)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老年人生活孤单(答对2点即可)

18.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人口的环境容量大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增多等加大经济和科技投入;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开源节流,挖掘资源潜力;加强地区之间的资源调配等

1

(新教材)2020人教版(2019)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作业提升3 人口容量Word版含解析

课后作业提升3人口容量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93页 【基础演练】 读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A.a人口合理容量b资源环境承载力 B.a资源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 C.a环境人口容量b环境承载力 D.a环境承载力b人口合理容量 2.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①对外开放程度②资源数量③科技发展水平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第1题,适宜的人口数量是a人口合理容量;极限的人口数量是b环境人口容量。故选A项。第2题,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故选B项。 答案:1.A 2.B

5.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A.矿产资源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D.科技水平 6.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黄河沿岸各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大,而河流分布较少的南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第6题,与之相对应,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度开展生态移民是宁夏南部人口发展的有效措施。 答案:5.B 6.D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7~8题。 7.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练习-第3节-人口容量-随堂达标含解析

第1章第3节 一、单项选择题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 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2.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最主要原因是(C) A.气候适宜 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 C.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解析]第1题,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短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最主要原因”是关键词,利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提高本国的人口容量。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3~4题。 地区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10 000 1 000 4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 4.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B)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区域环境承载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表中各地的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所以B正确。第4题,青藏地区高寒,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区域环境承载力小;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区域环境承载力。 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的曲线是(D) A.①B.② C.③D.④ 6.上海市消费水平高,而环境人口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D)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第5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6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环境人口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

人口容量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1.3人口容量(练习)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气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近年来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完成下列1-2各题。 1.影响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B.生态环境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文化因素2.大量外来人口对“阳光花城”兴起的社会经济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②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④优化当地人口结构⑤促进多元文化交流⑥带动当地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A.②③⑥B.①③⑤C.②⑤⑥D.①④⑥ 3.人口合理容量指的是一个地区() A.最多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B.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C.未来可以达到的人口数量D.现在的人口数量 4.青藏高原环境人口容量低的根本原因是() A.人才资源少B.自然资源贫乏C.交通不便D.自然条件恶劣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5-7各题。 5.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 6.关于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C.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口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7.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是 A.科技水平提高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8.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历史时期估算的环境人口容量相同B.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C.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D.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小9.下列有关人口容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时间上有动态性B.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C.仅受单一因素的影响D.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容量小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基础。区域资源环境是计算区域可承载人口规模的重要参数。读“制的中国人口合理容量资源木桶效应图”,完成下面10-11小题。 10.图中显示,制约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资源主要是()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矿产资源D.耕地资源11.下列提高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正确的是() A.严格计划生育,限制人口增长B.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 C.提高对外开放程度D.禁止资源的开采使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检测题 一、单选题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农民工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有更多“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撂荒B.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D.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2.“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A.技能与素质的提升B.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C.年龄构成的年轻化D.数量的大幅度提高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该区域人口迁移主要集中在 A.0~14岁B.15~34岁C.35~59岁D.60岁以上 4.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下图为2008-2015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及月均

收入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农民工() A.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B.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地务工人数 C.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D.月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6.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B.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D.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春节空城”是随着春节的到来,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回家过年导致某些城市人去城空的现象,是我国传统年节文化的特有现象,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下图是大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020春(新版)人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练习和答案

2020春(新版)人教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练习及答案 *新版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 一、选择题 (一)读加拿大人口分布图,完成问题。 1、关于加拿大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西多,中部少B.南北多,中部少 C.南多北少D.北多南少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加拿大南部人口密度大,北部人口密度小。 2、影响加拿大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B.地形 C.交通D.气候 答案 D 解析加拿大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适合人类居住,故D项正确。3、下列地区中,与加拿大人口分布特点最相似的是() A.西欧地区B.北亚地区 C.东亚地区D.北非地区 答案 B 解析北亚地区纬度较高,人口主要分布在北亚的南部,与加拿大人口分布特点最相似。 (二)下表是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重表(%)。据此完成问题。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A.欧洲B.北美洲 C.南美洲D.大洋洲 答案 D 解析读表可知,大洋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所占比例是94.3%,为各大洲最高,故D项正确。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A.欧洲B.亚洲 C.南美洲D.大洋洲 答案 B 解析由于亚洲人口数量远高于其他各大洲,因而亚洲居住于沿海的人口数量为各大洲最多,故B项正确。 (三)“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化而迁移的老人。近年来“候鸟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此回答问题。 1、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是() A.黑龙江、海南B.上海、福建 C.新疆、湖南D.西藏、云南 答案 A 解析黑龙江纬度高,夏季凉爽,是夏季避暑胜地;海南纬度低,冬季温暖,是冬季避寒胜地,故黑龙江和海南成为我国“候鸟老人”的主要迁移省区,A项正确。上海、福建都在南方,季节差异小,B项错误;新疆、西藏自然环境恶劣,不是老年人迁移居住的理想区域,C、D两项错误。 2、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B.气候条件

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容量.docx

课后演练素养达标 【基础巩固】 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回答1〜2题。 地区 年生物量 /万吨可承载人口 /万人 最大人口密度 /(人•千米") 长江中下游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10 000 1 000 4 1.青海、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生态环境脆弱 C.自然资源丰富 D.生物资源少 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 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 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青海、西藏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第2 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③错。 答案:1.C 2. A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某省份环境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省份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 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4.推断该省份最可能是() A.新疆 B.湖北 C.山东 D.广东 5.提高该省份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3题,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容量由短板决定。图示省份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第4题,该省份水资源短缺,矿产、土地、生物资源丰富,最可能是山东省。新疆水资源、生物资源短缺;湖北、广东的水资源充足。第5题,提高该省份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会加快矿产资源枯竭,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人口分布(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2.巴西高原东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①气候适宜②文化单一③地势平坦④水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题,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资源、水资源等十分丰富,但是气候湿热,不适宜 人类生存。第2题,巴西高原东部处于热带,但由于地势高,气候凉爽,加之地形平坦,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因而开发较早,形成人口密集区。 2.D 下表示意各大洲或地区某年人口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各大洲或地区人口状况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欧洲的新增人数最少 B.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C.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D.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4.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目的是() A.以税养老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鼓励生育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3题,新增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总数,通过计算,亚洲的新增人数最多,大洋洲的新增人数最少,C项符合实际,A项不符合实际;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自然增长率较低,B 项符合实际;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2.8%,D项符合实际。故选A项。第4题,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而对独身者

收税,有利于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C项正确,B项错误;该法律与以税养老、平衡人口性别差异无关,A、D两项错误。故选C项。 4.C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 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 6.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有() 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总体密度较小,A、B两项错;图中显示,距河2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项错、D项对。第6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不一定有矿产资源,即矿产资源并非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因素,②错;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地势相对较低,气温较高,适合人类居住,③对;距离河流越近,取水越方便,④对。B项对。 6.B 7.读我国某区域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人口分布特点。 (2)西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9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课后作业(配套)语文

1.3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单项选择题 1.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2.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增加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人类获取、利用资源手段的改进 B.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荒原、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3~4题。 据美国和罗马尼亚科学家计算,地球可承受人口数量的最高极限是目前地球人数的20万倍!该计算是建立在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的前提下得出的。那时,地球上大多数人将挤居在遍地林立的2 000层高的摩天大楼中,很少能够见到阳光。 3.材料所示的地球人口计算的起点是( ) A.人类的最低生存需求 B.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 C.地球的土地面积 D.地球的资源总量 4.由材料显示,科学家们的“乐观”是建立在( ) A.资源 B.科技发展 C.消费观念D.地区开放 据统计,广州市在2019年末常住人口为1308.05万人。离该市1 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约190万人,已接近“临界点”。据此回答5~7题。 5.“1 500万”的数值是 ( ) A.人口合理容量 B.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环境人口容量 D.固定不变的 6.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 .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 .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7.下列措施可以使“1 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 A .控制人口的增长 B .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 .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费 D .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2019·连云港市高一质检)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8~9题。 8.上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9.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 .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 .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 .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 .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二、综合题 10.读以下漫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漫画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此图反映了________是影响环境 人口容量的因素,它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何 关系?除此之外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还有哪些?它们与环境人口容量又有怎样

必修二1.3人口容量练习题

高一地理练习4 《1.2 人口合理容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爆炸”是对21世纪世界人口增长情况的描述 B.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C.马尔萨斯的“两种级数说”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并不存在,因此该学说没有现实意义 D.从20世纪中期开始,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的时间在不断延长 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资源的消耗会导致环境问题,环境对人口的生产、分布又具有限制性。据此回答2~4题。 2、关于人口与土地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展中国家土地使用较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小,所以人口数量多 B.发达国家对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承受的压力大,故人口的数量少 C.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农村人口比例大,人均耕地少,土地承受压力大D.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少,城市人口比例大,土地承受的压力小 3、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正确的叙述为 ( ) A.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落后,人均使用水资源的数量少,水资源危机小 B.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经济为主,水资源受污染程度非常小 C.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水资源危机 D.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大部分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4、关于矿产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目前,某些矿产资源的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有些甚至出现枯竭 B.矿产资源是人类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C.随着科技的进步,矿产资源被利用的种类将会增加 D.任何一种矿产资源的作用都不可替代 下表为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5~6题。

5、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7、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一直是学者讨论的话题。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世界人口总量已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C.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 D.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人口和资源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读表,完成8~9题。 8、这一时期我国耕地总数增加了,而人均耕地却减少了,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 B.自然灾害不断 C.战乱频发 D.土地兼并严重 9、表中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变化说明,一个国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人口》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2.关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 B.我国的人均可耕地和人均淡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并不算富余 C.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在16亿左右,目前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尚不突出 D.尽管我国不断开发宜农荒地,但随着人口增加,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增长缓慢3.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A.水资源B.矿产资源C.消费水平D.科技条件 4.下列人口迁移现象中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的是( ) A.图瓦卢举国移民到新西兰B.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C.美国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D.国家组织东部城市人员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5.下列纬度地带中,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比例最高的是 A.0°~20°S B.0°~20°N C.20°~40°S D.20°~40°N 四川省攀枝花市位于金沙江上游河谷,年均温达20.3℃,年日照时数达2700 小时,1月平均气温达13.6℃。2013-2017年,从外地来攀枝花的老年人由3万人增加到了15万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大量老年人赶往攀枝花的主要目的是 A.避寒B.开矿C.支教D.经商 7.外来老年人口不断迁入对攀枝花市的影响主要为 A.促进健康医疗产业发展B.增加大量廉价劳动力 C.加剧就业困难D.加快钢铁工业发展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人口的变化》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重要影响 读我国M省与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回答下面小题。 2.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同期相比差异最大的年份是( ) A.1995年B.2000年 C.2010年D.2013年 3.由表可知该省( )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快 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C.人口出现负增长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分析,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地区是() A.内蒙古高原地区B.中部内陆地区 C.柴达木盆地地区D.东部沿海地区 5.图中M、N两省区环境人口容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草地资源稀缺B.计划生育严格 C.生态环境脆弱D.社会经济发达 6.关于环境容量的正确叙述是() A.准确的说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目前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B.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佳人口数量 C.地球环境容量就是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D.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前提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一项政令,鼓励妇女多生育,以扭转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根据这项政令,俄罗斯设立“父母荣誉勋章”授予那些多生孩子的“英雄母亲”。俄罗斯人口每年以超过70万的速度在减少,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到2050年,人口数量将减少一半。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目前,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B.高—低—高 C.高—低—低D.低—低—低 8.俄罗斯目前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影响了国家综合水平的提高D.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资源 9.俄罗斯授予那些多生孩子的女性为“英雄母亲”,其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气温低B.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 C.人口大量外迁D.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广东有四个城市位列前五,其中东莞当选最“空”城市。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人口容量(解析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同步训练试题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读表,回答1~2题。 省级行政区面积(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北京市 1.64 2115 8.93 4.41 天津市 1.19 1472 8.28 2.28 吉林省18.74 2751 5.36 0.32 湖南省21.18 6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23.67 4719 14.28 7.93 1.表中() A.天津市年净增人口数最低B.吉林省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省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D.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密度最高 2.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3~4题。 3.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 4.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C.跳出河谷,开发新的城市用地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 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5~7题。

5.图中俄罗斯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 A.南部地区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北部沿海 6.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A.矿产资源B.水资源C.土地资源D.气候条件 7.俄罗斯亚洲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潜力大,主要表现在() A.地域辽阔,地广人稀B.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集中 C.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D.气温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读图回答8~9题。 8.有人口学专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 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中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读下面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1.图示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 第三节人口容量 一、单选题 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 水资源B .土地资源C .经济结构D .生活水平 2.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天津市人口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到2020年,天津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50平方公里以内,天津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0万人左右。这“1350万”是让天津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天津提出的“1350万”被称为“临界点”,“1350万”是指() A .环境人口容量 B .环境承载力 C .人口合理容量 D .土地承载力 4. 针对天津市的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 .挖掘自然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 .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A .小于0.04亿 B .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 C .介于4.05亿到33.34亿之间 D .大于33.34亿 40 10 OJ O 0.0^ 图 图 15 10 ⑨0.20 ■w* 上地资腔囁狀力 邯拌现 打模式 査柱产业旅诟业 册现 務力发展支柱产业 杵丿血恥蹄业 J3.J4 24.98

C.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D.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据广州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州市人口已超过1400万,离该市15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只有一步之遥,已迫近“临界点”。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1500万”的数值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最适宜人口数量 C.环境人口容量 D.确定不变的 6.当广州市的人口超过这个“临界点”时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下列问题可能不是由此产生的是 () A.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 B.就业紧张 C.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D.科技发展迟滞不前 7.下列措施可以使“1500万”这个“临界点”数值变大的是() A.控制人口的增长 B.加大从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入 C.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鼓励人们适度超前消 D.努力开发当地的淡水资源以解决供水紧张问题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如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8.20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A.ECQ不变 B.ECC降低 C.EBC降低 D.EBC增加

新教材中图地理必修第二册课后检测能力提升:第一章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含解析

[学考合格练] 下图为某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 A.矿产资源B.水资源 C.土地资源D.生物资源 2.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1题,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的大小由短板决定。图示省区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第2题,提高该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 答案:1.B 2.C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部分资料表。据此回答3~4题。 项目地区年生物 (万吨) 可承载人口 (万)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10 000 1 000 4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青海、西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矿产资源②水资源③土地资源④气候资源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第3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4题,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 答案:3.A 4.D 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回答5~6题。 5.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水资源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D.科技水平 6.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 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第6题,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二 课件 第一章第三节 人口容量 学案设计(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影响因素:、以及对其影响最大,其中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2)估计:存在乐观者、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空间:一个国家或地区。 (2)概念: (3)实质:的人口数量。 2.实现的保障措施 (1)世界: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的平等权利。 (2)各国、各地区:尊重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战略。 1.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适合养活多少人。() 2.人口合理容量的实质是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 3.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

4.人口受教育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知识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关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来确定地球或某个地区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B.淡水、土地、矿产资源等都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C.环境承载力是无极限的,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 D.环境承载力强调生存系统供养人口的自然基础,它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B.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消费水平的高低,对环境人口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3.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也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大小没有影响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含答案)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关于环境人口容量估计正确的叙述是() A.我国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尖锐 B.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C.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关系尚属良性循环 D.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约在300亿左右 2.下列平原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A.亚马孙平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东欧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A,B,C,D如图所示2014﹣2017年我国部分城市人口增长量。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读图分析可知,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的城市均位于东部地区 B.矿产丰富的城市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大,人口增长迅速 C.成都人口增长迅速是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人口负增长的城市均位于东北地区 4.长春人口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①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

②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经济发展慢,就业机会少 ④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过大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5.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吸引外来人口 B.奖励生育,鼓励人才回流 C.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D.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读世界人口随纬度和距海远近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可知,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多分布在() A.热带沿海B.温带沿海C.极地地区D.内陆地区 7.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最大人口数量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材料中“16亿左右”的含义是() A.人口合理容量B.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C.最适宜人口数量D.维持最高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9.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人均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地区开放程度

【高中地理】人口容量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必修第二册 1.3 人口容量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因为…() A.资源是人地关系的核心 B.资源丰富与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D.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2.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的精神生活需求B.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D.人口的智力及技术条件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读下表,回答下列各题。 3.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科技水平B.自然资源C.开放程度D.消费水平4.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特点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人口容量小 ①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人口容量小 ①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能增大人口容量 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甘肃省永泰地区原是曾是一座宜居的古城,近几十年来,由于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城中的居民被迫外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导致永泰城中居民外迁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经济B.生态环境C.家庭婚姻D.宗教信仰6.影响永泰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D.开发程度图1、图2为“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资源环境承载力对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水资源B.土地资源C.经济结构D.生活水平8.保持现有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0.04亿B.介于0.04亿到0.25亿之间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三)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三)综合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构成表。 材料二 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 (3)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 (4)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______,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____。 答案:(1)不存在。北京市15~59岁人口所占比重为74.2%,说明劳动力充足。 (2)(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3)利: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减缓人口老龄化;等。弊:治安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 (4)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1)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主要看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力比重。从材料一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表中可知,北京市2170.5万,常住人口有1610.9万人处于15~59岁,相当于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4.2%,说明劳动力充足,因此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2)题意表明,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应根据材料二进行归纳描述。从2010年北京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图中可知,河北省占比21.1%,比重最大,表明北京市的外来人口中邻近省份比例高;河南、山东、四川、湖北等省份为人口大省,这些省份在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湖北、山西、辽宁、吉林等省份在在北京市外来人口比重较大,这些省份位于我国中东部。 (3)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叙述。从有利方面来看,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迁入减缓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从不利方面来看,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增加了城市人口压力,使得北京市城市化问题更加突出,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社会管理压力加大等问题。 (4)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向沿海、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相对于农村、内地地区,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更加活跃,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生活条件更好,吸引人口流入的动力更强,因此产生这种流动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城乡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