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

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

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

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

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

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特点: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流向: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北美、西欧、大洋洲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西亚、北非石油开采,经济发展较快,也吸引了大批外

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

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

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

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

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

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

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

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

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

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越高)。各种功能区的付租能力如图2所示:

图1 图2 图3

五、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一般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城市间距离越远,其服务范围(城市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

区域,包括城市本身、附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大,服务种类越多,服务级别越高。 六、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A 、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B、差异:时间上——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比重在30%以下),发展较慢;

加速阶段(中期):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城市化进程很快,城市

人口比重在30%~70%之间。由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

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

化等问题,并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发展趋

缓甚至停止。有些地方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图3:空间上——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大都进入了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低,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目前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如图4

C、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一系列

的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问题:①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

污染、热污

染等);

②交通问题(交通拥挤、停车困难、交通事故);

③住房问题(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等。

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郊区城市化);

②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

③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④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

⑤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制、污染治理、建立绿化带等);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区位:

1、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农业发展

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向、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土壤

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

的肥沃程度影响产量。

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需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

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

输条件

国家政

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农业技

包括良种技术、化肥、大型机械以及冷藏保鲜技术。

土地价

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

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以城市为中心,地价(租)呈递减分布。

劳动力劳动力成本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成本。

工业基

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先进的生产资料。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

改造自然因素的措施:A、温室农业——改造热量;

B、修筑梯田——改造地形,但坡度超过25°不能修筑梯田;

影响以下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东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B、东南丘陵的荼树——土壤;

C、河西走廊的棉粮、南疆绿洲区的农业——水源;

D、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热量;

E、海南一年三熟、东北平原一年一熟——热量;

F、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地形;

G、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各地——交通、保鲜冷藏技术; H、郊区农业——市场;

3、农业区位选择:

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合理的区位选择:要考虑农业生产地价的高低,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值,农业生产需要土地面积

的大小,农业生产需水量的多少以及产品对交通的迫切性等。如下图:

城镇周围要发展乳牛、花卉、小麦种植三种农业。请在右图中A、B、C三处安排这三种农业,并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Array A处,理由是;

B处,理由是;

C处,理由是。

①单位面积产值最高;②单位面积产值较高;

③单位面积产值低;④占地面积不大;

⑤占地面积大;⑥需水量大;

⑦产品容易变质,需要便捷的交通;

⑧对交通运输要求不高;⑨产品需要及时运到市场;

二、农业地域类型:

主要类型分布典型地

区位优势特点

季风水田农业东亚、东南亚、南

亚的季风气候区和

部分热带雨林气候

东亚、

东南亚、

南亚

季风气候,水热充足,

雨热同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

主要食粮。

水利工程量

大;

小农经营;

单产高;

机械化程度

低;

科技水平

低;

商品率低。

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

大利

亚、俄罗斯、阿根

廷、

乌克兰等国的温带

大陆

性气候为主的气候

区;

我国东北和西北。

美国中

部平原

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

大;

机械化水平

高;

科技水平

高;

产品商品率

高。

(农作物:

(我国

国营,其他国家私

营);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小麦、玉米

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美国、澳

大利亚、新西兰、

南非(美洲的国家

牧牛为主,其他国

家牧羊为主)等大

面积的干旱、半干

旱气候区。

阿根廷

的潘帕

斯草原

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

旱气候区,利于牧草的

生长;地广人稀;

交通便利。

生产规模

大;

专业化程度

高;

产品商品率

高。

乳畜业北美五大湖的温带

大陆性气候区;西

欧、新西兰的温带

海洋性气候区;澳

大利亚等;我国北

京、上海等大城市

周围。

北美五

大湖区、

西欧

市场(大多紧消费市

场)、饲料供应。(西

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

于温凉、潮湿,多雨多

雾,日照少,不利于粮

食作物的成熟,但有利

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面向城市市

场;

商品化、集

约化;

混合农业美国、澳大利亚、

我国珠三角的基塘

农业

澳大利

亚的墨

累——

达令盆

地势较平坦(中部平

原);

灌溉条件较好(墨累-

达令河,东水西调);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交通便利(靠近主要铁

路、公路,距海港近);

市场广阔;

机械化程度高;

政府支持。

良性的农业

生态系统;

对市场的适

应性强;有

效的安排农

事活动

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

劳动力数量、原料、能源因素对工业的影响在减弱;

市场、劳动力素质、信息通讯的影响在加强;

交通一直都是对工业布局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各类工厂的污染物:如右图:

从经济效益考虑不同类型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

输,

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

水产品加工厂、

制糖厂、

水果罐头厂

宜接近原料产地

工厂

自然因素:水源、土地、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零部件)、

能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

科技

产品

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产出

工业的区位选择

考虑经济效益: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

如下表:

考虑环境效益:

原则:无污染的小工业可以布局的城区;

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近郊地区;

严重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远郊地区;如下图:

污染大气的工业: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

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区。

污染水源的工业:设置在河流下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农田和居民。

动力导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钢铁工业、炼铝工业、化学工业 宜接近火电站或水

电站

市场导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

高 啤酒厂、汽水厂、 家具厂、印刷厂 宜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导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玩具、鞋帽等 宜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

高分子合成、核工业、

电子工业等 宜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三: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发展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 2、充沛的水源(莱茵河、鲁尔河等河流); 3、便捷的水陆运输(欧洲陆上的“十字路口”,铁路、公路运输发达,并有莱茵河、鲁尔河及运河便利的水运); 4、广阔的市场(附近是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5、离铁矿区较近(靠近法洛林高原铁矿区,现时还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铁矿石); 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形成

条件: 主要特点: 美国“硅谷”发展条件:

传统工业区 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③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④整治污染,绿化美化环境; 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规模大;产品重、厚、长、大; 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发展的共同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 衰落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环境污染严重;⑤用地紧张;⑥交通拥挤; 典型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工业分散 新兴工业区的分散——跨国公司:工业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小,甚至可以空运;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

传统工业区的分散: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联系:生产联系、空间联系。

工业地域 工业区 工业城市

自发形成的,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规划建设的,共同利用基础设施、信息和廉价劳动力。 工业集聚 传统工业区的集聚:

新兴工业区的集聚: 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产品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规模效益。 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资源,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导 致 形 成 1、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过程分散;

2、以中小企业为主;

3、以轻工业为主;

4、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5、生产高度专业化;

1、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环境洁净优美(背靠海岸山脉,面对旧金山湾);

2、气候: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科技:科技力量雄厚(居美国首位)(聚集了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导区位因素。

4、交通:交通便捷(邻近旧金山的航空港,并有高速公路穿全境);

5、市场:市场稳定(美国国防部一直维持着对“硅谷”电子产品稳定的订货);——特有条件。

6、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doc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 70 亿人口日”( 2010/10/31 );中国 13 亿人口( 2005/1/6 )。[ 记忆 ]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 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 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 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较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 快 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 后 快 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 20 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理解记忆) 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 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水平 比较稳定,一 发达 保持较低水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些国家的人口 俄罗斯、德国、 国家 平 增长缓慢 数量还会逐渐 日本 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减少 人口增长很 人口增长开始 发展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 快,世界新增 趋于缓慢,很 印度、巴基斯 中国 水平较高 经济的发展,医疗卫 人口中,发展 多国家实施人 坦 家 生事业的进步,人口 中国家占到 口控制措施 死亡率下降 80%以上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三低”模式 特 出生率 高 ( 一般 >3%) 高 高 低( 一般 <%) 死亡率 高 ( 一般 >3%) 高 低 低 点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高 低 ( 一般 <1%)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不断增长 分布 热带原始森 较落后的发 亚、非、拉等洲的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 林等地区的 展中国家或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 落后民族 地区 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 记忆 ]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 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 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 亡率高 农业革命 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 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 医疗条件改善,寿 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 不断改善,死亡率 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 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 趋势 典型国家 举例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生产力水平− − −→ −不断增长 分布热带原始 森林等地 区的落后 民族较落后的 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 洲的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 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 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 国、新加坡等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生产对象 动植物 工业原料和燃料 生产过程 主要是生物生长过程,自然再生产和经济生产密切相合 主要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以经济再生产为主 生产场所 农田 工厂、车间 对自然条件依赖性 需依靠土地才能进行,受气候、地形、水源和土壤等因素影响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是必要的条件对社会条件依赖性 越来越高 越来越高 生产分布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 具有地域上的灵活性和季节上的连续性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国民经济中的位置 基础地位 主导地位 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工业的区位选择 指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冶金(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卫星、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3、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一般分四类:资源、资金、动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鞍钢 宝钢 煤炭来源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 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 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 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 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 不足等问 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 “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2、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序: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3、目前,世界各大洲人口分布密度: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三、人口迁移: 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流向: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主要移出地:欧洲; 移入地:美洲与大洋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亚洲人作为劳工 被招募到东南亚和美洲)。 意义:人口迁移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后——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

河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河北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 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 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 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 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科技 特点: 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归纳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问题 历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人口增长过快 史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增长减缓阶段——人口增长缓慢 迹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 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 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 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 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 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 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 点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 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生率逐渐下降,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生育观念和行为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出生率仍然较高,加之医疗卫生水平有限,死亡率下降缓慢,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第二节人口的结构变化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性别、年龄、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的分布情况。人口结构变化包括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民族结构的变化。 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分布情况。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老龄化。 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 率下降和医疗卫生水平提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老龄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方面和家庭方面。在社会经济方面,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生产率下降,社会保障压力加大;在家庭方面,老龄化会导致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 2、人口性别结构变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人口在男女性别上的分布情况。人口性别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是男女比例失衡。 男女比例失衡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性别歧视观念和行为,导致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男女比例失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稳定和人口发展方面。在社会稳定方面,男女比例失衡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问题日益突出;在人口发展方面,男女比例失衡会导致人口结构失衡,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社会稳定。 3、人口职业结构变化 人口职业结构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人口在不同职业上的分布情况。人口职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和服务业经济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在经济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会导致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

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常见的河流堆积 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冲积扇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 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 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 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 发展自流灌溉。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 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 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 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三角洲 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 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 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人教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 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 ★ 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 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 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 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补充)

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高龄少子化”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并适当接纳移民。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现代型 全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8.我国的人口迁移 政力量的束缚

9.美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成正比)②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2019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复习必背)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的分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章要点】 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当今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早期的人口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造自然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社会经济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地区集聚。 ⑴.世界人口分布基本特点 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 ⑴.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⑵.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⑶.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⑷.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3.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2.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说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认识人口迁移的类型,说明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本章要点】 1.人口迁移 ⑴.相关概念

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因素: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⑵.影响 ①正面影响: ②负面影响: 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 年轻人的迁出致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 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 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可能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 有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影响迁入地的社会治理。 2.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迁出地的一种或多种不利因素所产生的推力,迫使人们迁出;迁入地的一种或多种有利因素所形成的 拉力,促使人们迁入。 3.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37°N 以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热带雨林的迁移农业 水源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楼兰古城的消失 矿产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4.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 人口的迁移。 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相当重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起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5.补充:人口迁移的影响 ⑴对迁出地和迁人地的影响 影响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 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才外流: 劳动力减少 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经济发展 是主要的、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移,如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 交通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教育 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以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如大量北京周边地区的人口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涌入北京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如农村老年人口随子女迁移,与子女共同生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 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2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世界7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是重要的人口日。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包括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开始后和现代时期。这些时期的人口变化特点和原因不同。 20世纪以来,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是生产工具和社会生 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变化有所不同。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

长很快,占到世界水平较高新增人口的80%以上。今后,发 达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2、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包括“高 高低”模式、过渡模式和“三低”模式。这些模式的特点和适用 范围不同。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 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迁移原因: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XXX线开辟。 特点: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迁移路线: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1、人口增长的总趋势:上升趋势;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2、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3、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4、人口增长不平衡:兴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慢,自然增长率水平低,人口增长稳定甚至出现负增长。〔俄罗斯、德国、日本〕欠兴旺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增长率水平高。〔中国、巴基斯坦、几日利亚〕 5、二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开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开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①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②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③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中国:20世纪70年代:方案生育到目前,我国已根本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7、人口迁移: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①分类:国际迁移和国迁移;②具备条件:Ⅰ改变常住居住地;Ⅱ改变居住地到达一定的时间;Ⅲ跨越一定的行政条件。③影响因素:⑴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自然灾害;⑵经济因素:经济开展、交通和通信〔主导因素〕⑶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8、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 ⑴二战前:①原因:殖义扩、资本主义开展、地理大发现、新航线开辟;②特点:⒈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⒉从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⑵二战后:①原因:.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展不平衡;②特点:⒈从欠兴旺地区到兴旺地区;⒉定居移民减少,流开工人增加。 9、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⑴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①原因:⒈方案经济体制;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②特点:有方案、有组织地进展;③方向:⒈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地和边疆地区的建立;⒉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地广人稀的地区。 ⑵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①原因:改革开放政策;②特点:自发迁移、民工流动;③方向:⒈地到沿海; ⒉山区到平原;⒊由经济欠兴旺地区到兴旺地区。 10、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⑴迁入地:①有利影响:⒈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⒉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开展;⒊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开展。②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的管理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⑵迁出地:①有利影响:⒈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开展; ⒉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⒊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②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缺乏,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开展。 1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1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1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开展水平、经济兴旺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4、合理人口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安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阻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