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

即可。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将中药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给病人服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发生危险。因为焦糊的药物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

十、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十一、中药煎煮之前可别洗

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

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

因此,在煎煮中药之前,不宜用水冲洗药材,以免造成药材成分的丢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十二、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 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 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 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 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 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 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 成份进行化合反响。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能 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 一下几个方面 : 一 .冲洗: 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 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 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 多 易“串味”,且易破裂。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 透为原则。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可以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类方 法极不行取。浸泡中药绝对不可以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 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积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假如忽 然受热,会立刻皱缩、凝结,蛋白质凝结、淀粉糊化,阻挡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行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 物有效成分的溢出、溶解。一些拥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 ●最全煎药方法来了!文章总结了如何煎药,以及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赶紧收藏、转发起来。 NO.01

一般药物煎煮方法 1.选择器具:砂锅、瓦罐。搪瓷、玻璃次之。不可用铜、铁、铝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洁净为主,也可选择自来水、井水、蒸馏水。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武火,又称急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文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4.浸泡药材: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水量高出药材即可。 花、茎、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 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 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5.加水量:将饮片放入煎锅内,第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cm。 第二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1-2cm。花、叶、全草质地松泡的用水量较大,可酌情多加水。 煎煮矿物、贝壳质地坚实的药物,用水量少,正常水量即可。 6.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时一般分为2煎。 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 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15-20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NO.02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 1.滋补药物 滋补药物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滋补药物煎药时间宜长。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3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解表药、清热药物 解表药、清热药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解表药、清热药煎药时间宜短。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再大火煎3-5分钟。 二煎大火煮开后,再煎3-5分钟。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NO.03

中药汤剂煎法及服用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只是煎药要讲究方法,以利药到病除。煎药器具一般选用有盖的陶瓷砂锅或搪瓷锅,因其受热均匀,性质稳定。煎药用水也很重要,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如纯净水,井水、自来水,以不含消毒剂的优质天然水为佳。加水量,一般以浸泡后水面高出饮片2—3厘米为宜。加水量则应根据饮片重量、体积、吸水能力及煎煮时间而定。药味多、体积大、吸水强、煎煮时间长的中药加水宜多些,否则宜少些;头煎加水量宜多些,二煎宜酌减;煎煮滋补药加水宜多些而解表药宜少些;用于少儿的汤剂可适当减少加水量。中药适当浸泡湿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中药在煎煮前宜在室温下加水搅拌后浸泡30—60分钟,使水分子充分浸入药材组织。煎煮火候、时间等也直接影响汤药质量。火候,一般先武火(急火),煮沸后文火(慢火)保持煮沸状态,直至达到煎药要求。每付药一般煎二次,煎煮时间依药方不同而有所区别。滋补类药,一般头煎煮沸后再煮30分钟左右。解表药气味辛香,富含挥发油,煎煮太久易使药材有效成分挥发逸去,降低药效,宜急火煮沸,再煎5—10分钟。一般药煮沸后再煎煮约15分钟即可。二煎药宜比头煎时间短些。煎液量,以每次煎煮后趁热滤取煎液100—200ml为宜。药味多的煎药量宜多些,药量少则宜少些。注意第二次煎煮后,应挤榨药渣,避免煎液的损失。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 还有一些特殊煎法,如薄荷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不宜煎煮时间过长,需后下,一般在其他群药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再加入同煎5—10分钟即可。含粘液质较多的车前子、葶苈子等中药,易粘糊锅底;旋覆花等脱落的绒毛混入煎液后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海金砂、蒲黄等花粉总表面积大、疏水性强,应避免漂浮,所以这几类中药都宜包煎。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

熬中药正确方法

熬中药正确方法 熬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熬中药的方法并不简单,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下面将详细介绍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准备工作 1.1 材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料。根据不同的处方和病情,中药材料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需要准备好各种草本植物、动物组织和矿物质等材料。 1.2 工具准备 除了中药材料之外,还需要准备好各种工具。常用的工具包括:陶瓷煲、木铲、木勺、漏勺、过滤纱布等。 二、处理材料 2.1 洗涤处理

在使用前,需要对中药材料进行洗涤处理。这可以去除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并确保中药的纯度和质量。洗涤时应该使用清水,并反复冲洗多次。 2.2 切割处理 有些中药材料需要切割成小块或碎片以便于浸泡和煮制。切割时应该选择适当的大小,避免过大或过小。 三、浸泡药材 3.1 选择合适的容器 在煮制中药之前,需要将中药材料浸泡在水中。这可以使药材更容易释放有效成分,并提高煎煮效果。选择合适的容器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陶瓷或玻璃器皿都比较适合。 3.2 控制时间和温度 浸泡时间和温度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应该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取决于配方和药材的种类。温度应该保持在60℃左右,避免过高或过低。

四、煎制中药 4.1 加水 将处理好的中药材料放入陶瓷煲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来说,水量应该是药材重量的3-5倍。 4.2 加热 将陶瓷煲放在火上,并加热至沸腾。然后调整火力,使水保持微沸状态。 4.3 熬制时间 根据不同的处方和药材种类,熬制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熬制时间应该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熬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搅拌,以免药材粘底或煮干。 五、过滤和分装 5.1 过滤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的选择与选择 中成药质量的高低与所选用的煎药器密切相关。如今仍然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它的传热 均匀均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原因之一。另外,还可以选择搪瓷锅、不锈钢锅、玻璃煎器。但铁锅、铜锅等不宜使用,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 锅的化学特性不稳定,容易氧化。当煎煮药物时,可以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例如与鞣质类成分相结合可以形成铁剂,使药液颜色 加深。和类黄酮成分形成难溶性聚合物。由有机酸组成可形成盐。这将影响中药汤剂的质量,并与其临床疗效直接相关。 二、煎药剂加水 煎药水的加水量也非常重要,加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药汤的质量。添加量少,会导致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其水份较多, 所煎药液较多,患者服药十分不便。中药材由于质地不同,其吸水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一10倍。同一重量的药物,质地疏 松其体积大,吸水自然多。纹理坚实其体积小,吸水少。所以,炒花、 炒叶、全草类药,加水要多一点。烹调类矿物、贝壳类药物,加水较少。按传统的加水方法,是药锅里放药,第一次煎煮时加水量以水超过药 面3一5厘米,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药面3厘米以上为准。该方法操

作简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三、煎药法注意事项 1、煎药前浸水: 药丸在煎煮前必须浸泡,这是因为植物类中药多为干品,经加水 浸泡可使药液变软,组织细胞膨胀,恢复其自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 容易浸出。通常是用花、叶、茎来浸泡药,浸泡0.5一1小时。本品 以根、籽、根、果类药物浸泡1一2小时。 2、水煮数次: 多煎多次,效果优于一次一次煎煮。结果表明,煎煮两次,可使药 液中所含成分达到80%左右,因此煎药的次数应以二至三次为宜。 3、煎药剂温度: 药温的高低,中医把它叫做“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我们所说的文火,就是弱火,气温升高缓慢,水分蒸发比较慢。我们所说的武火,就是强火,气温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如果煎药时 火候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药效成分的浸出,还容易糊锅。相反, 火候不强,用煎的药效果不好。通常要在未煮开之前用武火,煮开后改为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以使水的蒸发速度减慢,这样有利于煎出 有效成分。 4、烹调时间: 药物的性质、病情、病情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通常第一煎的时候要先煮20一30分钟,然后再煎30一40分钟。用感冒药先煎10一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1.饮品药物煎煮法 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 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

中药煎煮方法及流程

中药煎煮方法及流程 一、煎药器具 以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瓦罐为好。因为陶瓷器皿中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具的容量应该适当大一些,因为所煎的药物一般在煎煮过程中可以膨胀。煎锅置火上,待底面热后,放入适量的清水。 二、浸泡方法 1. 洁净药材:捡净挑选后的药材,用适量清水洗涤干净。 2. 浸润药材:将洗净的药材和水共同置于锅内,充分湿润后放置20分钟~30分钟。 3. 加热药材:将浸润过的药材置于已经加热的锅内,急火煎沸。 4. 慢火保温:在自然环境温度为40℃时,锅内温度可达100℃以上,此时应保持小火状态,使锅内温度保持在80℃~90℃之间。 5. 倒出药液:将煎好的药液倒出备用。 6. 再次煎煮:向锅内加入适量热水,继续加热至沸腾,然后进行第二次煎煮。 7. 合并药液:将两次煎煮所得的药液合并在一起。 三、煎煮时间和火候 1. 煎煮时间:根据药材性质和疾病治疗需要,煎煮时间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中药材需要煎煮30分钟~60分钟。对于一些硬质或难以溶解的药材,可能需要更长的煎煮时间。 2. 火候控制:在煎煮过程中,火候的控制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开始时用急火,待药液沸腾后转为慢火,保持微沸状态。这样可以促进药材有效成分的溶解和释放。 四、特殊处理 1. 先煎:一些矿石类和角甲类药物需要先煎。这类药物比较坚硬,溶解较慢,先煎可以使其充分溶解。如石膏、龙骨、牡蛎、珍珠母等。 2. 后下:一些易挥发或不耐热的花类、叶类草药需要后下。这类药物在高温下容易失去药效或破坏有效成分。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 3. 包煎:一些药物需要包煎,主要是指花粉类和细小种子类草药。这类药物比较轻,容易漂浮在药液表面,影响药效。如蒲黄、葶苈子等。 4. 另炖或另煎:一些珍贵药材需要另炖或另煎。这类药物比较耐热且难以溶解,需要单独长时间煎煮以保证药效。如人参、鹿茸等。

中药的煎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方法 汤剂是中药传统的常用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明代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 也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 煎药器皿:首先考虑选用砂锅、瓦罐煎药,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 锈钢器皿等,不能用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器皿,因为很多中药都含有一种叫 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 其他鞣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药物效果。 2 洗药:用冷水快速冲洗药物,以去除炮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灰尘、碎屑, 但不可过度清洗。A、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 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B、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 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C、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 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所以,如果药材比较干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省去清洗这 一步了。 3. 泡药,将药材浸泡在水里。汤的味道鲜美与否,水质和水量都非常重要,煎药亦然。古人对用水比较讲究,有长流水、井水、甘澜水、雨水、泉水、米泔 水等等,对于现在而言只要水质纯净新鲜就好。另一方面水量多少也非常重要。 一般用水量以高出药物表面为合适的用量,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具体还要看需熬制的药材,需久熬的药材水量就要适当增加。一般浸泡30分钟 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特殊: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 30~60分钟。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 水煎法 水煎法是最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之一。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5.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6.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水煎法适用于大多数草药和中药材,煎煮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醋煎法

醋煎法主要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中药材,有利于提取药物活性成分。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醋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加入适量的醋,使其与药材充分混合。 4.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5.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6.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7.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醋煎法适用于一些难以溶解的药材,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 双煎法 双煎法主要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中药材,可以充分提取药物成分。具体步骤如下: 1. 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和清水。

2. 将中药材放入中,加入足够的清水浸泡。 3. 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4. 煮沸后,将药液倒掉,再次加入新的清水。 5. 再次将放入火上,用文火慢慢煮沸。 6. 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煎,保持温度不变。 7. 根据不同药性,煎煮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为20分钟至1小时。 8. 煎煮结束后,将煎好的药液过滤出来,可食用或外用。 双煎法适用于一些产生油脂类药物的药材,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中药煎煮方法,根据不同的药材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煎煮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请在使用中药煎煮时谨慎操作,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