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药的正确方法

中药煎药的正确方法

中药煎药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下面是中药煎药的正确方法:

1. 准备煎药器具:包括煎药锅、药材袋、火源、辅助工具等。煎药锅一般选择不锈钢锅或陶瓷锅,要与药材量相匹配,避免因锅太小导致溢煎。

2. 准备煎药材:根据医生的处方或药方,准备好需要的中药材。药材根据煎药的要求可以选择切片、研粉、研磨等方式。

3. 清洗煎药材:将中药材放入漏网下,用清水将杂质冲洗掉,并沥干。

4. 加水煮药:根据药方的要求,将清洗好的中药材放入煎药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通常是8-10倍的比例(药材与水的比例)。

5. 开火煎煮:将煎药锅放在火源上,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煎煮。中药材煎药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到1小时。

6. 注视煎煮:煎药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注意火候和水位的控制,避免药液沸腾过大或水煮干,以免影响煎药效果。

7. 药液沉淀:煎药完成后,将药液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待其沉淀一段时间,通常是10-15分钟。

8. 药液分离:用漏网或其他过滤器将药液分离,将悬浮在上部

的药渣滤掉。也可以使用纱布包住漏网或过滤器来进行分离。

9. 存放和服用:将分离后的药液装入容器中,密封保存。在服用时按医生的指导方法服用。

总的来说,中药煎药需要掌握合适的火候、水量和煎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卫生和功效的保持。在煎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调整,确保中药的煎煮效果和质量。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 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 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 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 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 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 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 成份进行化合反响。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能 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 一下几个方面 : 一 .冲洗: 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 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 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 多 易“串味”,且易破裂。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 透为原则。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可以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类方 法极不行取。浸泡中药绝对不可以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 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积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假如忽 然受热,会立刻皱缩、凝结,蛋白质凝结、淀粉糊化,阻挡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行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 物有效成分的溢出、溶解。一些拥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

中草药正确煎煮方法

中草药正确煎煮方法 中药汤剂的煎煮是一门学问,历来是有讲究的。 今天,就为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相信看了下面这张图,人人都会熬中药了。

一、中药的正确煎煮方法 1.煎药容器以砂锅为最好,搪瓷器皿次之,不锈钢锅更次之,严禁用铁器。 2.中药入煎前一般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以上,或遵医嘱。加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水量,防止煎干、煮焦。 3.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煮二次,第二次煎煮时间可略短。 4.煎药量:儿童每剂100-300毫升,成人每剂400-600毫升,一般分两次服用。 5.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将“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后下药”同煎5-10分钟即可。 (3)“烊化药”:待药物煎好后,取药汁,加入“烊化药”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包煎药”:将“包煎药”用药用纱布包扎好,与其它药同煎。 (5)具体情况按医嘱煎煮。 二、中药的服药方法 (一)宜饭前服用类 1.补益药此类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生脉饮、人参系列药品等宜在饭前服用,利于吸收而充分发挥其补益作用。 2.化痰止咳平喘药此类药物饭前服用,祛痰镇咳作用明显。 (二)宜饭后服用类 1.健胃药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健脾和胃、消食

化积之功。 2.辛辣刺激性药物这类药物如干姜、川椒、旋复花、乳香等,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3.清热泻火药此类药物药性偏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服用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宜睡前服用类 1.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有利于迅速睡眠。 2.润肠类睡前服用有利于消除肠胃积滞,使排便更轻松。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

中药的煎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方法 汤剂是中药传统的常用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明代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 也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 煎药器皿:首先考虑选用砂锅、瓦罐煎药,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 锈钢器皿等,不能用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器皿,因为很多中药都含有一种叫 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 其他鞣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药物效果。 2 洗药:用冷水快速冲洗药物,以去除炮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灰尘、碎屑, 但不可过度清洗。A、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 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B、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 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C、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 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所以,如果药材比较干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省去清洗这 一步了。 3. 泡药,将药材浸泡在水里。汤的味道鲜美与否,水质和水量都非常重要,煎药亦然。古人对用水比较讲究,有长流水、井水、甘澜水、雨水、泉水、米泔 水等等,对于现在而言只要水质纯净新鲜就好。另一方面水量多少也非常重要。 一般用水量以高出药物表面为合适的用量,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具体还要看需熬制的药材,需久熬的药材水量就要适当增加。一般浸泡30分钟 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特殊: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 30~60分钟。

怎样正确的熬中药

怎样正确的熬中药 怎样正确的熬中药 如何熬中药?不少人在熬制中药的时候常常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中药煎得越久越好。其实,有些中药是不适合长时间煎煮的,长时间的煎煮反而会破坏药效,那么如何熬制中药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正确熬中药的方法的知识,欢迎阅读。 1、熬前中药泡不泡? 要泡只要是需要煎煮的中药,医生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泡10-20分钟! 这样不仅可以清洗去除中药中的不洁杂质,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直接入沸水中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降低药效。 2、熬中药该用啥水? 基本上大家熬中药都是从水龙头接的自来水!但是在医生看来这可不是最佳选择。熬中药的水最好是用纯净水!!来看看为啥要讲究:因为自来水中氯、钙、镁离子较多,这些容易和中药材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有可能会影响药效。而相比之下纯净水中这些物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才能保证熬制后药物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一般500m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将自来水放置数小时,使溶于水中的氯挥发一些再用来熬中药! 3、熬中药要熬好久? 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火20分钟煎煮就可。 4、熬的时候要不要盖盖子? 好多人在熬中药的时候,为了防止水开的时候溢出,都不盖药罐的盖子,但是这是不对的! 医生建议熬中药的时候要盖盖子,因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

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 而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盖上盖子煎煮可以有效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盖上盖子熬药怎样解决溢水的问题呢? 熬药器皿均有壶嘴或透气孔,另加入水不要太多一般500m左右,应不存在溢水问题;实在不行就搭双筷子了…… 另外现在几乎都是这种药罐熬中药,如果屋头还有没得盖子的'药罐罐,可以淘汰了! 5、熬中药时需不需要搅拌? 的确需要经常去搅一下 特别是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熬的时候需经常搅拌,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更易完全溶解析出。 6、熬中药取汁多少? 熬药的水多了不行,少了也不得行! 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一般建议一副中药熬两次,第一次差不多取药汁150-200m,第二次取药汁200m,两次混合后用药就可以了。 7、中药到底饭后吃还是饭前吃 这是医生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因为中药不像西药有明确地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所以用药时间上要多与医生沟通!是饭前、饭后或者是频繁服用与医生的经验有关,专家这样建议:假如你觉得喉咙老是卡起卡起的,咳之不出又咽之不下,建议一般频繁少量饮用; 感冒发汗的药物尽量在饭前服用,饮后再服用小量稀粥以助发汗; 补益或调理脾胃用药建议饭后60-90分钟服用,或两餐之间饭后2小时服用,因为食物在胃内消化大约60-90分钟后在胃保持空畅时进药更利于药物吸收。

中药煎服法

中药煎服法

一、普通中药煎服法 ①煎药用具:尽量使用砂锅、搪瓷、玻璃、不锈钢具,忌用铁、铝、铜器。 ②先将中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量一般超过药面2-3厘米。 ③(头煎)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 药液剩余一小碗,倒出。 ④(二煎)再次加水,刚浸过药面即可。大火煮沸,再用小火保持沸腾30分钟左右,至药液剩余一小碗(200-300ml),倒出。 ⑤两次煎出液分别服用或者混合后分成两份服用。 ⑥每日一剂,煎二次(头煎、二煎),早、晚各服一次。 ⑦饭后30分钟服药。 ⑧晚上可以一次性煎两次,留一碗第二天早上加温后服用。上班族早上也可以把药液装矿泉水瓶中带去公司,早餐半小时后加温服用。 附: 先煎:先煎沸后30分钟加入其它药同煎; 后下:煮沸后15分钟一次放入; 包煎:用布袋装好与药同煎; 烊化:一次隔水蒸化分二次兑煎好之药汁服; 冲服:把药末分二次放在碗内,将煎好的药汁滤入碗内同服。 二、煎法 中药在煎煮时,首先应注意煎药用具、煎药水量、煎药的火候及煎药的方法。

1.煎药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因其导热圴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量少,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且价格低廉。也可用搪瓷器皿、铝锅、不锈钢锅、铁锅、铜锅等煎煮药物。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为原则,自来水、井水、纯净水、蒸馏水圴可。用水量多寡有多种计算方法,但常用的是目测,煎药时观察加水量超过药面2-3厘米即可;另外一种以每克药材加水10毫升为标准来粗略估算需水量。 3.煎药火候:煎药火候分“武火”、“文火”。武火指火势急,火力猛,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化多的一种煎法。文火指火势缓,火力弱,温度变化不大,水分蒸发慢的一种煎法。一般煎药先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再煎10-15分钟即可。但有些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芳香药为主的方剂只用武火,不宜文火久煎。而厚味滋补类方药宜文火久煎,以使药味尽出。此外附子、狼毒、乌头等有毒药宜慢火久煎,以减低其毒性。 4.煎药方法:一般煎煮方法,首先将药物置于容器中,加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加盖放火上加热煎煮。先用武火煎煮,再用文火煎煮。在煎煮过程中,要注意适度搅拌,以免糊锅,同时也能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但不宜过于频繁打开锅盖子,以尽量减少挥发性成分的丧失。文火煎煮10-15分钟后,滤取第一次药液;然后加热水适量,依上法煎煮,取第二次药液。将两次药液混匀,依医嘱服用。另外,还有一些药物需要特殊方法来煎煮,现介绍如下:(1)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磁石等,因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药最好用沙锅,水要洁净,不要有油污;煎药时水要高过药面,先浸泡后煎,不要边煎边添水,更不要把药煎糊了。 下药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坚实的药物所含成分比拟难煎出,宜先用武火煮15~30分钟,再参加其它药物同煎,如:石膏、代赭石、紫石英、海浮石等 挥发性强或不耐热性成分的药物,为减少成分的损耗,宜在煎毕前10~15分钟时下药,如:砂仁、辛荑、荆芥、菊花等。 有毛茸的草药煎后易混悬于药液,服后易引起刺激性咳嗽; 粉末状药物煎时易沉于器底,易于烧焦; 还有些药煎煮后呈糊状,不易过滤,这都需要包煎,如:旋复花、蒲黄、百草霜、蚕砂等。 特别贵重和一些特殊的中药最好另行煎煮,取汁服用,如:人参、三七、鹿茸、耳环石槲等。 有些药物用量少,又具有挥发性、易溶性,宜先研成粉未或磨汁,待药煎成后对入搅匀内服或冲服,如:麝香、狗宝、熊胆、珍珠、犀角等。还有一些可溶性和胶体药物,宜直接溶于温热的汤药中〔也称后溶〕如:蜂蜜、安息香油、阿胶、鹿角胶等。 吸水量大的药宜先煮水去渣后再煎其它的药,如:伏龙肝、荷叶、大腹皮、丝瓜络等。 有些药宜用新鲜的,最好取汁对入服,如:西瓜、竹沥、雪梨、鲜菖蒲等。

※→←※→←※→←※→←※→←※→←※→←※→←※→←※→←煎中药到底应不应加盖呢? 其实加盖与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比方,要使中药切片煎透,让药中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应以加盖煎为好。尤其是煎煮的药中含有可随水蒸气挥发的成分时,如薄荷、藿香、砂仁等,最好加盖煎煮。这样可使含药物挥发成分的水蒸气在盖内凝集,变成水珠滴回药罐内,由此减少药物有效成分的丧失。 对于多数质地坚实的根、种子或动物药物,如人参、黄芪、黄精、麦冬、五味子、蛤蚧、龙骨、牡蛎等,亦应加盖煎煮,可使药物有效成分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被煎出,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对于那些质地松散、体积较大的中药,如丝瓜络、通草、菌陈、菊花、桑叶等,煎煮时由于药液易外溢,就不应加盖煎煮,并要随时搅拌,使其均匀被煎透。 总结一下,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程序是:先把药物放入锅里,然后参加凉的饮用水,浸泡20~3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物,将药锅放在火上用中火煎煮。一般情况分两次煎煮,第一次煎煮后,把药液倒出150~200毫升,叫头煎药:然后,再加温水适量(假设药渣放凉再煎煮时应放凉水),进行第二次煎煮,叫二煎药。有时也可以再加水,煎煮第三煎,或是第四煎。这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 ※→←※→←※→←※→←※→←※→←※→←※→←※→←※→← 煎药的时间从水开后算起,分为三种情况: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 1. 一般药物的煎煮法 (1)煎药必须使用饮用水。待煎药物应先行浸泡,然后煎煮。一般浸泡30~60分钟。 煎煮时的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2~5厘米为宜。如遇花、草类药物或煎煮时间较长者应酌量加水。 (2)根据方剂的性能确定煎煮时间。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再煎煮15~20分钟;一般药沸后再煎煮20~30分钟。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约40分钟至一小时。 (3)煎药量:儿童服用一般煎至50~150毫升,成人服用一般煎至200~300毫升,或遵医嘱。 2. 特殊药物的煎煮法 凡注明有先煎、后下、另煎、烊化、包煎、煎汤代水等特殊要求的中药,应按医嘱进行,确保煎药质量。 (1)先煎药:应煮沸10~15分钟后,再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群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下同煎5~10分钟。 (3)另炖或另煎药:另炖药应切成薄片,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开水(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隔水炖两至三小时。另煎药应切成小薄片一般煎两小时左右,某些特殊药物可根据药性特点具体确定煎药时间(用水适量)。 (4)溶化药(烊化):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量时,将溶化药置于去渣药汁中,微火煎药,同时不断搅拌,使之溶解。 (5)包煎药:凡有绒毛或细小籽粒及需包装后煎药的应装入包煎袋闭合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袋材质应符合药用要求(对人

体无害)并有滤过功能。 (6)煎汤代水:根据医嘱要求,对于质地松泡、用量大或泥土类不易滤净药渣的药物,可先煎15~25分钟,去渣取汁,再与其它群药同煎。 (7)对于有其他特殊煎煮要求的药物,应按相应的规范操作。 3. 煎药注意事项 (1)药渣煎透度要做到三无(无糊状块、无白心、无硬心)。 (2)煎药时应防止药液溢出、煎干或煮焦。 (3)注意另包药的投下时间和煎煮方法。 (4)内服药与外用药应有不同的标识区分。 (5)煎好的药液必须装入经过清洗和高温消毒的容器内,严防污染。 (6)使用煎药机应严格按规程操作,煎出的药液量必须与方剂的剂数相符,分装剂量必须准确。 (7)使用煎药包装机包装药液,包装材料必须符合药品包装材料国家标准。

中药煎药操作方法

中药煎药操作方法 (一)一般汤剂的煎煮方法 1.煎药用水:必须符合饮用水标准。 2.煎药加水量:根据中药的质地、吸水性决定加水数量,一般以水浸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煎用水量可少一些,以超过药渣1—2厘米为宜。 3.饮片的浸泡:在煎煮前,将饮片进行浸泡,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要求先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20—30 分钟再煎煮,以利其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一般以花、叶、茎类药物为主的汤剂浸泡时间稍短,而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类药物为主的汤剂浸泡时间稍长。 4.汤剂的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汤剂的煎煮时间应根据药物的性质而决定,煎煮次数一般为煎煮两次。一般药物以水沸后20-30分钟为宜,第二煎时间可稍短。解表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以水沸后15-20分钟即可,滋补类药物和质地坚硬的药物时间须长,可煎30-35分钟。 5.煎药的火候:沸腾前用“武火”(强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弱火),保持微沸状态即可。煎药时勤搅动,防止药液沸腾外溢或煎干煮焦。 6.煎药量:煎好的汤药过滤留取药液。儿童服药液量一般为50—150毫升;成人为200—300毫升,或根据医生处方要求煎取药液量。 (二)特殊煎煮方法 凡本规程规定或处方注明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煎汤代水”、“榨汁”等特殊要求的药物,应按要求进行操作。 1.先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先煎品种:生石决明、生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自然铜、生龟甲、生鳖甲、生珍珠母、生牡蛎、生瓦楞子、生紫贝齿、生龙骨、生龙齿、生寒水石、生蛤壳、生禹余粮、川乌、草乌、附子、水牛角、滑石块、白海巴、金礞石(布包先煎)。 煎煮方法:将先煎的药物煮沸20—30分钟,再加入群药同煎。 2.后下品种及煎煮方法: 后下品种:薄荷、鲜薄荷、鲜藿香、鲜佩兰、紫苏叶、砂仁、豆蔻、钩藤、番泻叶、沉香。 煎煮方法:在群药煎好前5-10分钟,加入后下药同煎。 3.包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包煎品种:旋覆花、车前子、葶苈子、六一散、青黛、黛蛤散、生蒲黄、滑石粉、儿茶、金礞石、海金沙。 煎煮方法:将药物装入纯棉纱布袋与群药同煎。 4.烊化品种及煎煮方法: 烊化品种: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饴糖。 煎煮方法:将药物加入适量热水或加热炖熔化,兑入煎好的药液同服。 5.另煎品种及煎煮方法: 另煎品种:野山人参、人参、红参、西洋参、鹿茸片、羚羊角片、西红花、冬虫夏草。 煎煮方法:将需另煎的药物,置适宜的药锅中,加适量水,单独煎煮1—2小时,滤取药液合并到汤药中服用。 6.冲服品种及服用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