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的选择与选择

中成药质量的高低与所选用的煎药器密切相关。如今仍然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它的传热

均匀均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原因之一。另外,还可以选择搪瓷锅、不锈钢锅、玻璃煎器。但铁锅、铜锅等不宜使用,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

锅的化学特性不稳定,容易氧化。当煎煮药物时,可以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例如与鞣质类成分相结合可以形成铁剂,使药液颜色

加深。和类黄酮成分形成难溶性聚合物。由有机酸组成可形成盐。这将影响中药汤剂的质量,并与其临床疗效直接相关。

二、煎药剂加水

煎药水的加水量也非常重要,加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药汤的质量。添加量少,会导致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其水份较多,

所煎药液较多,患者服药十分不便。中药材由于质地不同,其吸水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一10倍。同一重量的药物,质地疏

松其体积大,吸水自然多。纹理坚实其体积小,吸水少。所以,炒花、

炒叶、全草类药,加水要多一点。烹调类矿物、贝壳类药物,加水较少。按传统的加水方法,是药锅里放药,第一次煎煮时加水量以水超过药

面3一5厘米,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药面3厘米以上为准。该方法操

作简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三、煎药法注意事项

1、煎药前浸水:

药丸在煎煮前必须浸泡,这是因为植物类中药多为干品,经加水

浸泡可使药液变软,组织细胞膨胀,恢复其自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

容易浸出。通常是用花、叶、茎来浸泡药,浸泡0.5一1小时。本品

以根、籽、根、果类药物浸泡1一2小时。

2、水煮数次:

多煎多次,效果优于一次一次煎煮。结果表明,煎煮两次,可使药

液中所含成分达到80%左右,因此煎药的次数应以二至三次为宜。

3、煎药剂温度:

药温的高低,中医把它叫做“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我们所说的文火,就是弱火,气温升高缓慢,水分蒸发比较慢。我们所说的武火,就是强火,气温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如果煎药时

火候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药效成分的浸出,还容易糊锅。相反,

火候不强,用煎的药效果不好。通常要在未煮开之前用武火,煮开后改为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以使水的蒸发速度减慢,这样有利于煎出

有效成分。

4、烹调时间:

药物的性质、病情、病情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通常第一煎的时候要先煮20一30分钟,然后再煎30一40分钟。用感冒药先煎10一

15分钟,再煎15一20分钟。用滋补类的药,先煎30一40分钟,再煎40一50分钟。

5、药液保留量:

通常是指一剂药经过两次煎煮合并后的药液量。成年人每天要服用400一600毫升,每次服用两次。儿童每天要喝200一300毫升,每次服用二至三次。

6、吃药方法:

通常一剂药先煎二次,然后将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儿童可以服用2一3次。对于感冒、发热、肠炎、腹泻的药物,也可以使用频率服的方法,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30一40毫升,病愈即止,再改为每天服2一3次,小儿应少量多用。

7、特制药煎法:

医师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及药物的性质,开出有脚印的药方。

1、首先煎药:

通常为一些矿物,贝壳类,角甲类药物,由于其质地坚硬,不容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一40分钟,然后和其他药物混在一起煎。普通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外先煎毒性药物,久煎可达到减毒、去毒的目的。乌头类药物长期煎煮可使乌头碱分解成乌头碱,其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0。如果长时间煎附子不但可以降低毒性,而且可以增加心脏的强度。

2、后期服用:

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性油脂或不易长时间煎煮的药物,要在药物煎

好前10一15分钟放入锅中。常用药物有霍香、钩藤、大黄等。若钩藤中含有藤碱,煎煮时间超过20分钟,其降压成分容易被破坏。大黄,具有泻下清热作用的成分,是大黄苷,但它对热不稳定,长期加热会分解。而且大黄水煎剂的泻下作用又比水煎剂强,所以不易长时间煎煮,多采用后下方法。

3、涂敷药:

通常为种子及各种其它花粉,将药包在纱布袋中,置于药群共煎。车前子、旋覆花等都很常见。比如车前子,容易粘锅糊,烧焦。因此需包煎,旋复花包煎,以防止绒毛脱落混在汤液中刺激咽喉。

4、溶解剂:

药物在高温下溶解,然后服下。芒硝和玄明粉都是比较常见的药物。

5、易拉罐:

一般的胶类药物都是通过热敷的药液进行消炎治疗。若混煎时,药液粘稠,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有所损失,因此应采用激素法。生性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都是常见的。

6、再煎,加盐:

有些珍贵的药物要分开煎煮,然后调入药液一起服。人参、西洋参、鹿茸等都是常见的。

7、冲泡服装:

有些名贵药品细粉不能与群药一起煎煮,多采用冲服的方法服用,即将药粉溶于药液中服。如此既能发挥药效,又能节约药方。常用的

药物有三七粉、羚羊角粉、牛黄粉等。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前的浸泡 一般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则有效成分易于煎出。一般浸泡30分钟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30~60分钟。总之以药材浸透为准。 二、煎药用具的选择 煎煮容器与药液质量关系非常密切,历史记载认为,“银为上,磁者次之”,不主张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遇到锡、铁等金属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会引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目前多主张使用陶瓷、瓦罐而不用铁锅、铜锅,最好也不用铝锅及不锈钢、搪瓷容器来煎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 三、煎药用水的选择 水是煎煮中药汤剂的最常用溶媒,一般宜选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应视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火候及所需的药量等因素来决定,一般以水漫过药物半寸左右为宜。煎药的用水量应一次加足,不要中间数次加水,更不能把药煎干了再加水重煎,煎干的药应弃掉。 四、煎药的火候 煎煮中药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之为“武火”,慢火煎之为“文火”。一般先武后文,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不同的方剂需用不同的煎煮时间。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五、服法有讲究 煎好的汤剂一般宜在饭前一小时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慢性病宜定时服。一般一剂分2~3服,一日一剂,如遇特殊情况,可以一日连服两剂,以增强疗效。通常中药汤剂应当温服,而针对具体情况也可凉服。 六、服药有禁忌 中药历来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因此绝不能盲目使用民间偏方、秘方,切莫自当“郎中”酿“苦酒”。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以妊娠为例,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视为妊娠禁忌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麝香、三棱、莪术、水蛭等。孕期应慎用的有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七、服药时的“忌口”问题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此外,除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蟹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等常规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按医嘱执行。 八、煎中药为什么要加锅盖 一些人在煎中药时,为了操作方便,常不盖锅盖。为此,中医师提醒患者,煎中药时莫忘盖锅盖。 经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类中药,如木兰科、芸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挥发油。挥发油在医学上具有驱风、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但是,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绝大部分挥发油的比重都比水轻,所以很容易随水蒸汽一起蒸发出来,如果煎中药不盖锅盖,中药内的有效成分便易随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药物疗效。 九、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

中药煎熬的方法

中药煎熬的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为佳,忌用铁器,铝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约200-3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1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 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 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 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 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

熬中药正确方法

熬中药正确方法 熬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熬中药的方法并不简单,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下面将详细介绍熬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准备工作 1.1 材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材料。根据不同的处方和病情,中药材料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需要准备好各种草本植物、动物组织和矿物质等材料。 1.2 工具准备 除了中药材料之外,还需要准备好各种工具。常用的工具包括:陶瓷煲、木铲、木勺、漏勺、过滤纱布等。 二、处理材料 2.1 洗涤处理

在使用前,需要对中药材料进行洗涤处理。这可以去除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并确保中药的纯度和质量。洗涤时应该使用清水,并反复冲洗多次。 2.2 切割处理 有些中药材料需要切割成小块或碎片以便于浸泡和煮制。切割时应该选择适当的大小,避免过大或过小。 三、浸泡药材 3.1 选择合适的容器 在煮制中药之前,需要将中药材料浸泡在水中。这可以使药材更容易释放有效成分,并提高煎煮效果。选择合适的容器非常重要,一般来说,陶瓷或玻璃器皿都比较适合。 3.2 控制时间和温度 浸泡时间和温度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浸泡时间应该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具体时间取决于配方和药材的种类。温度应该保持在60℃左右,避免过高或过低。

四、煎制中药 4.1 加水 将处理好的中药材料放入陶瓷煲中,并加入适量的水。一般来说,水量应该是药材重量的3-5倍。 4.2 加热 将陶瓷煲放在火上,并加热至沸腾。然后调整火力,使水保持微沸状态。 4.3 熬制时间 根据不同的处方和药材种类,熬制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熬制时间应该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熬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搅拌,以免药材粘底或煮干。 五、过滤和分装 5.1 过滤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熬制中药的正确方法 一、煎药器的选择与选择 中成药质量的高低与所选用的煎药器密切相关。如今仍然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它的传热 均匀均匀,这也是古往今来的原因之一。另外,还可以选择搪瓷锅、不锈钢锅、玻璃煎器。但铁锅、铜锅等不宜使用,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 锅的化学特性不稳定,容易氧化。当煎煮药物时,可以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例如与鞣质类成分相结合可以形成铁剂,使药液颜色 加深。和类黄酮成分形成难溶性聚合物。由有机酸组成可形成盐。这将影响中药汤剂的质量,并与其临床疗效直接相关。 二、煎药剂加水 煎药水的加水量也非常重要,加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药汤的质量。添加量少,会导致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不完全。其水份较多, 所煎药液较多,患者服药十分不便。中药材由于质地不同,其吸水量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一10倍。同一重量的药物,质地疏 松其体积大,吸水自然多。纹理坚实其体积小,吸水少。所以,炒花、 炒叶、全草类药,加水要多一点。烹调类矿物、贝壳类药物,加水较少。按传统的加水方法,是药锅里放药,第一次煎煮时加水量以水超过药 面3一5厘米,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药面3厘米以上为准。该方法操

作简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 三、煎药法注意事项 1、煎药前浸水: 药丸在煎煮前必须浸泡,这是因为植物类中药多为干品,经加水 浸泡可使药液变软,组织细胞膨胀,恢复其自然状态,煎药时有效成分 容易浸出。通常是用花、叶、茎来浸泡药,浸泡0.5一1小时。本品 以根、籽、根、果类药物浸泡1一2小时。 2、水煮数次: 多煎多次,效果优于一次一次煎煮。结果表明,煎煮两次,可使药 液中所含成分达到80%左右,因此煎药的次数应以二至三次为宜。 3、煎药剂温度: 药温的高低,中医把它叫做“火候”,一般习惯上称为“文火”或“武火”。我们所说的文火,就是弱火,气温升高缓慢,水分蒸发比较慢。我们所说的武火,就是强火,气温上升快,水分蒸发也快。如果煎药时 火候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药效成分的浸出,还容易糊锅。相反, 火候不强,用煎的药效果不好。通常要在未煮开之前用武火,煮开后改为文火,保持在微沸状态,可以使水的蒸发速度减慢,这样有利于煎出 有效成分。 4、烹调时间: 药物的性质、病情、病情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通常第一煎的时候要先煮20一30分钟,然后再煎30一40分钟。用感冒药先煎10一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1.饮品药物煎煮法 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 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

中药的煎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方法 汤剂是中药传统的常用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明代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 也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 煎药器皿:首先考虑选用砂锅、瓦罐煎药,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 锈钢器皿等,不能用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器皿,因为很多中药都含有一种叫 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 其他鞣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药物效果。 2 洗药:用冷水快速冲洗药物,以去除炮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灰尘、碎屑, 但不可过度清洗。A、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 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B、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 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C、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 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所以,如果药材比较干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省去清洗这 一步了。 3. 泡药,将药材浸泡在水里。汤的味道鲜美与否,水质和水量都非常重要,煎药亦然。古人对用水比较讲究,有长流水、井水、甘澜水、雨水、泉水、米泔 水等等,对于现在而言只要水质纯净新鲜就好。另一方面水量多少也非常重要。 一般用水量以高出药物表面为合适的用量,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具体还要看需熬制的药材,需久熬的药材水量就要适当增加。一般浸泡30分钟 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特殊: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 30~60分钟。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多数是用来煎服的,煎药也是一门大学问有些人看完中医,手里拿着中医开的中药不知如何下手,其实熬中药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中药的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器具的选用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如与鞣质类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铁,使药液的颜色加深。与黄酮类成分可生成难容性聚合物。与有机酸类成分可生成盐类。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二、煎药的加水量 煎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汤剂的质量。加水少了,会造成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药液多,病人服药时很不方便。中药材因其质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别也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药物,质地疏松其体积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质地坚实其体积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是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3厘米为准。这种加水方法,简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药中注意的问题 1、煎药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一般以花,叶,茎类

熬制中药的方法大全

熬制中药的方法大全 熬制中药需要讲究时间水量,要如何才能把中药熬好呢,熬不到火候没有药效,熬得水太少容易烧掉。熬中药需要技术很多人探索了好久还是不懂其中的规律,熬出来的中药总是不到火候。下面就跟大家说说中药怎么熬才好,熬中药的锅很讲究要到外面买专门熬药的锅。中药入锅之前要先放到冷水中泡一下!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以上就是中药的煮法还不知道如何煮中药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哦,

按照上面的说法再也不担心把中药煮坏了。中药一副十多块煮坏了要喝总张不开嘴巴,大家按照上面的说法可以把中药煮好。用剩下的药渣要倒掉,每一副中药只能煮三次饭后服下。吃中药的人要多吃点有油的东西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 虽然现在医学发到,很多先进的仪器设备都可以检查到人体各个部位的情况,但是从治疗上来讲,很多人还是比较信赖中医中药的可是你知道怎么煎熬中药吗?下面和店铺一起来了解下!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一: 凉水浸泡。 取回的中药应该先放入干净的容器中那凉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这时候中药吸掉了很多水分,但是水平面应该还要高于药材。 开始煎熬。 将浸泡好的中药连同泡中药的水一起倒入砂锅内,如果有煎药专用的锅就更好了,小火煎熬,砂锅最忌以开始就大火,因为受热不均匀,很容易裂开的。 滤出药渣。 第一遍煎药,煎开之后还要小火煎熬10-15分钟,然后将煎好的药水倒出来,药渣留在砂锅内。 继续浸泡,煎熬。 用凉开水或者温水继续浸泡刚刚煎过的药渣,这次的水不要太多,刚刚没过药渣即可。然后小火煎熬至水开后5分钟,第二次倒出,留药渣在砂锅。 第三次浸泡,滤渣。 第三次浸泡,煎熬的方法与第二次相同,只不过这次倒出的药液的颜色会明显的减弱。第三次煎熬之后滤出的药渣基本就没有什么药性了,可是倒掉了。 混合药液,分为两份。 将三次煎熬的药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为两份,分早晚两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时候应该加热一下。喝中药有时候是需要忌口的,当然不同的中药要求不一样,在喝中药之前不妨咨询医生,要遵医嘱,效果才会好。

煎中药的正确方法二: 准备好砂锅等器皿,刷洗干净。 把中药大约泡20分钟左右。泡的过程中最好不时用搅拌棒搅一下,这样泡的均匀一些。 中药泡好后,放在煤气炉子,或者蜂窝炉子上开始熬制。在中药熬开之前用大火,熬开之后转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约20分钟。 一般要熬制2--3遍,一定要守在旁边,不要熬没了汤,有剧毒的。 中药煎好后,要用过滤网或者拿根筷子挡住药渣,把药慢慢倒出。

各种中药的煎煮方法(仅适用于汪剑医生的中医处方)

各种中药的煎煮方法(仅适用于汪剑医生的中医处方) 大致包括几种特殊中药的煮法 A、含有附片的中药方子煮法 附片煮法(以附片15g为例) 一、开水先泡附片30分钟(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煮沸附片45分钟,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有麻感延长煎煮时间15分钟以上; 三、接着纳入余药,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开水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五、再次加开水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六、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三次,一天半喝一付。 注意:中途水熬干只能加开水。 如果附片剂量加大,附片的煎煮时间还应相应延长,如30g制附片,应先煎90分钟以上,50g制附片,应先煎3个小时以上。 B、治疗感冒咳嗽类及含有挥发类中药的方子煮法 一、先用水泡中药20分钟后开始煮(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第一次煮沸3到5分钟左右,倒出药汁(第一次不能煮太长,以免感冒药挥发); 三、加水煮第二次,煮沸15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水煮第三次,煮沸15分钟,药汁倒出; 五、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服三次到四次,一日半吃一付。 C、一般的中药方子煮法 一、先用水泡中药20分钟后开始煮(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第一次煮沸20分钟,倒出药汁;

三、加水煮第二次,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水煮第三次,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五、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服三次,一天半吃一付。 D、需要后下的中药煮法 一般如钩藤、砂仁、檀香等中药需要后下。药房会单独另包,熬药的时候,先熬其他药物,当熬第一次,煮到要起锅前5分钟,再将后下的药物丢下去,一起熬5分钟起锅。第二次、第三次就一起煮,不用再管。

中药煎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煎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煎制,是把中药材放入一定的沸腾的水中,使其熬煮而熟成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有助于促进药物发挥功效,常用于治疗较重症状或者药物较难作用的患者。由于中药煎制所采用的技术不仅影响了药效,而且改变了药性和药味,因此要求正确煎制才能达到规定的治疗目的。下面介绍一下正确的中药煎制方法: 一、决定煎剂量 煎制剂量是指煎制材料的重量,决定了治疗疾病的效果。煎剂量规定一般是以病人的体重、器官功能状况等因素为准,也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小孩煎药量较少,老年人煎药量较多,体质虚弱、病情重者煎药量比较少,体质强壮、病情轻者煎药量比较多。 二、搭配药膳 煎中药时,应用药膳搭配,也可以分为三类:加味煎、加温煎和多物搭配。加味煎是加入味精、蜜糖、醋等,可以增加中药的味道,使之更好服用。加温煎则是补煎时加入健脾的中药材料,使之更有效的发挥功效,如芍药、当归、麦冬、白术等。多物搭配指的是根据疾病的不同,充分调整不同原料的药量,基本常用于疾病比较严重慢性的患者。

三、选择煎制方法 1.簿煎:就是把药物加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撇去沫子,开始煮,沸腾之后改小火,慢慢的熬制即可。一般要煎3-4次,有的药物煎制时间较短会煎2次,有的药物煎制时间较长会煎6-7次。 2.灰洗:就是把药物放入清水中,搅拌后将沫子撇去,再加入适量水,开火小火熬。灰洗法同样分为上下两次,每次熬制时间再浓稠中有所不同。 3.半丝:半丝法是将药物放入一定数量的温开水中,煎至剩下一半的水量时,到达熬制的最佳状态,成为半丝状态,亦称为蜜丝法。一般用于不耐火的中药制剂。 四、熬药计时 熬药的计时非常重要,如果煎制过长或煎制过短都会影响药效,一般普通的中药煎剂,根据不同的药物,有的煎10分钟,有的煎20-30分钟,可能更长。用灰洗法制药时,中药材熬制30分钟,水开后熬药20分钟,改小火熬药20分钟,以此循环2-3次。熬制结束后,可以按需要加入味精或者调味品 五、分瓶装和食用 完成熬制后,可以按需要进行分瓶装,或者立即食用。分瓶装时要注意玻璃瓶采用无毒露凝剂,然后把熬好的药液放入瓶中,再加入一点清水,把盖子盖紧,放入冰箱保存,若在多天内还需继续服用,应在

熬中药的正确方式

熬中药的正确方式 你知道应该如何奥中药吗?你知道中药的熬制方法吗?下面是yjbys 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熬中药的正确方式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熬药前: 1、熬前中药泡不泡? 只要是需要煎煮的中药,医生都建议尽可能在熬之前泡10-20分钟! 这样不仅可以清洗去除中药中的不洁杂质,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中药材直接入沸水中骤然受热,使其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细胞壁变硬,不利于水分渗入和有效成分析出,造成降低药效。 2、熬中药该用啥水? 基本上大家熬中药都是从水龙头接的自来水!但是,在医生看来,这可不是最佳选择哦!熬中药的水,最好是用: 哪里那么讲究哦!不就熬一堆草草药嘛,还需要专门切买纯净水?完全不晓得为啥子! 来看看为啥子要讲究: 因为自来水中氯、钙、镁离子较多,这些容易和中药材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有可能会影响药效。而相比之下,纯净水中这些物质几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才能保证熬制后药物的效果。 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一般500ml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条件,也可将自来水放置数小时,使溶于水中的氯挥发一些,再用来熬中药! 二:熬药中 1、熬中药要熬好久? a、滋补类中药适合微火久煎,一般用时30-40分钟左右; b、外感伤风及泻下用药则宜用猛火短时煎煮,一般用时10分钟左右; c、其他的中药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文火20分钟煎煮就可。 2、熬的时候盖不盖盖盖儿?

好多人在熬中药的时候,为了防止水开的时候溢出,都不得盖药罐罐儿的盖子,但是这是不对的哦! 医生建议: 熬中药的时候要盖盖子,因为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而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盖上盖子煎煮可以有效防止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随水蒸气丢失。 盖上盖子熬药怎样解决溢水的'问题呢? 熬药器皿均有壶嘴或透气孔,另加入水不要太多,一般500ml左右,应不存在溢水问题;实在不行就搭双筷子了…… 另外,现在几乎都是这种药罐熬中药,如果屋头还有莫得盖子的药罐罐,可以淘汰了哈! 3、熬中药时需不需要搅拌? 的确需要经常去搅一下 特别是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熬的时候需经常搅拌,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更易完全溶解析出。 三:熬完后 1、熬中药取汁多少? 这个嘛!熬药的水多了也不得行,少了也不得行! 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 一般建议一副中药熬两次,第一次差不多取药汁150-200ml,第二次取药汁200ml,两次混合后用药就OK! 2、中药到底饭后吃还是饭前吃 这是医生遇到最多的问题之一,但是因为中药不像西药有明确地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所以用药时间上要多与医生沟通!是饭前、饭后或者是频繁服用这与医生的经验有关,我们华西专家这样建议:因为食物在胃内消化大约60-90分钟后,在胃保持空畅时进药更

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熬制的正确方法 中药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深受人们欢迎和赞赏。中药熬制要以先古精髓为基础,居安思危,把握制煎、熬煮的技巧。 一、中药熬制的基本原则 1. 中药药物的熬制应以母和子的原则为基础。母药是药物的总体,子药是母药的部分成分。熬制时,要调整母子之间的关系,妥善调配,以达到兴衰的配伍,使用的子药应与母药的性质一致或相容。 2. 中药熬制技术要守常规,按规定的时间、温度、时间和量熬制,不能非法改变熬制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药效,防止毒性。 3.物熬制要有一定的耐受性,即抗热和抗酸性,以防止药物失效。 4.种药物熬制时间不同。一些药物有特定的熬制时间,如木香,只需30分钟即可熬制,而大黄需要熬制90分钟才能熬制完成。 二、正确的中药熬制方法 1.节中药的温度。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温度要求,如一些寒性药物,要求低温熬制,如枸杞,可以在60-90℃范围内熬制;而一些温性药物,如白术、麻黄,可以在100-150℃范围内熬制,温度过高可使药物失效。 2.据药物性状调节中药的熬制时间。一般可采用短熬或长熬的方法,短熬时间较短,以保留药物原始的味道和形态,适合于熬制多酚类药物;长熬时间长,注射剂的成分较少,适合熬制多糖类药物。 3.用适当的熬制工艺。一般熬制要分为煎煮、煮煎等工艺。煮煎工艺是把药物先加水熬煮,再用烤鱼盆烤煎,以保留药物的活性成分。

煎煮工艺是在开水中将药物煎煮,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具体熬制工艺可以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选择。 4.意安全防护。一是要使用正规抗菌材料制作熬制容器,以防止药物中毒;二是使用如碳酸钙、活性炭等防腐剂,保证中药熬制的安全性;三是使用保证安全的熬制程序,以防止药物中毒。 三、结语 中药熬制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要求中药师掌握正确的熬制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熬制效果,而不影响药物的活性成分,让患者获得最大的安全和最佳的疗效。

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中药煎服法则

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中药煎服法则 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中药煎服法则 熬中药,是一门学问。很多东西,是医生必须告诉你但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跟你讲的;很多东西是病人想问又不敢问的。我今将其罗列如下,如法熬药、服药,药效翻倍。 现在多数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一般取药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药液,每剂两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随时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中药最好还是自己熬。因为熬药有很多细节,药房代煎不一定给你细致操作。 熬药的方法 先将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头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0-40分钟,启锅滤汁。后下药无须浸泡,注明“后下几分钟”,则在头煎的最后几分钟放下锅。 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与头煎同样的时间,然后启锅滤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玻璃内胆的保温瓶,每日分2-3次喝完。 沸腾后,开始计时 用陶器煎煮 熬药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触金属器物。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属器皿往往能改变草木药物的性质。而土生万物,陶瓷器皿属土。 如果是新买的陶器罐子,建议先用淘米水煮一次,一方面去污垢,另一方面也更耐用。 熬药的水量 每次熬药的水量并是不固定死的,因为药材的分量每次并不一样,比如花叶类药,往往一大包,需要多放些水才行。

水量由我们自己控制,只要保证两次滤出的药汁共有500-600毫升(约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先煎药 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一般来说,龟板、鳖甲需先煎40分钟;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钟;石膏需先煎15分钟。 还有的药,须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黄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钟左右,再将煮出来的泡沫去掉。 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没有麻味为止。一般来说,少量用附子时候,先煎30-40分钟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须先煎2小时,保证药性下沉,否则,后患无穷。 后下药 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 一般来说,钩藤在头煎最后7分钟下;藿香、佩兰、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等在头煎最后5分钟下;薄荷在头煎最后三分钟下;鱼腥草在头煎最后2分钟下。二煎的时候,后下药一起煮即可。 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熬药的时长 熬药的时间,指煮开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时间,一般是10-40分钟。一般来说,走上焦的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起锅。走下焦的药,尤其是养肾、滋补类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钟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钟即可。 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