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的几种方法

中药煎煮的几种方法

中药煎煮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不同的中药材需要不同的煎煮方法

来提取有效成分。这里介绍几种中药煎煮的常用方法。

一、水煎法

水煎法是中药煎煮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将中药材和适量的水一同加入

药锅中,大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煎煮。水煎法适用于煎煮根茎类、动物

性药材和一些生果实的中药。

二、蒸煮法

蒸煮法适用于一些质地较硬,难以溶解的中药。将中药材放入器皿中,在蒸锅内用文火慢慢蒸煮,直到中药材软化。蒸煮后再用水或者酒提

取有效成分。

三、浸泡法

浸泡法适用于一些质地柔软易溶解的中药材,如花草类药材。将中药

材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开水或者酒,浸泡适当时间即可提取有效

成分。当然,浸泡的时间需要根据不同的中药材而定。

四、焙炒法

焙炒法是将一些药材放入油锅里炸过,炒干炒燥,将药材中的水分除去,便于后续制剂的保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食用用的药材不建议

采用这种煎煮方法。

五、以药代饮法

以药代饮法是指将中药材放进煮沸的水中煮沸后,代替茶水,这种饮

品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这种方法适合的药材较少,

一些有毒的药材不建议采用,以免误伤身体健康。

总之,对于不同的中药材,需要选择不同的煎煮方法来提取有效成分,同时根据功效选择不同的饮用方式。如此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 ●最全煎药方法来了!文章总结了如何煎药,以及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赶紧收藏、转发起来。 NO.01

一般药物煎煮方法 1.选择器具:砂锅、瓦罐。搪瓷、玻璃次之。不可用铜、铁、铝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洁净为主,也可选择自来水、井水、蒸馏水。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武火,又称急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文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4.浸泡药材: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水量高出药材即可。 花、茎、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 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 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5.加水量:将饮片放入煎锅内,第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cm。 第二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1-2cm。花、叶、全草质地松泡的用水量较大,可酌情多加水。 煎煮矿物、贝壳质地坚实的药物,用水量少,正常水量即可。 6.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时一般分为2煎。 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 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15-20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NO.02

特殊药物煎煮方法 1.滋补药物 滋补药物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滋补药物煎药时间宜长。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3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2.解表药、清热药物 解表药、清热药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解表药、清热药煎药时间宜短。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再大火煎3-5分钟。 二煎大火煮开后,再煎3-5分钟。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 NO.03

中药的煎药方法

中药的煎药方法 汤剂是中药传统的常用剂型,自商代伊尹创制汤液以来沿用至今。明代李时 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 也提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 煎药器皿:首先考虑选用砂锅、瓦罐煎药,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 锈钢器皿等,不能用铜、铁、铝等金属制成的器皿,因为很多中药都含有一种叫 鞣酸的化学物质,它碰上铁和其它金属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或 其他鞣酸盐,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影响药物效果。 2 洗药:用冷水快速冲洗药物,以去除炮制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灰尘、碎屑, 但不可过度清洗。A、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 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将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B、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 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C、 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冲洗,可导致部分辅料丢失。如常用药材中 的胆南星、酒制大黄等。所以,如果药材比较干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省去清洗这 一步了。 3. 泡药,将药材浸泡在水里。汤的味道鲜美与否,水质和水量都非常重要,煎药亦然。古人对用水比较讲究,有长流水、井水、甘澜水、雨水、泉水、米泔 水等等,对于现在而言只要水质纯净新鲜就好。另一方面水量多少也非常重要。 一般用水量以高出药物表面为合适的用量,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具体还要看需熬制的药材,需久熬的药材水量就要适当增加。一般浸泡30分钟 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据药材自身质地的轻重和季节、温度的差异分别对待;特殊:花、草、叶可浸20分钟;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宜浸泡 30~60分钟。

各种中药的煎煮方法(仅适用于汪剑医生的中医处方)

各种中药的煎煮方法(仅适用于汪剑医生的中医处方) 大致包括几种特殊中药的煮法 A、含有附片的中药方子煮法 附片煮法(以附片15g为例) 一、开水先泡附片30分钟(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煮沸附片45分钟,以口尝不麻为度,如有麻感延长煎煮时间15分钟以上; 三、接着纳入余药,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开水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五、再次加开水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六、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三次,一天半喝一付。 注意:中途水熬干只能加开水。 如果附片剂量加大,附片的煎煮时间还应相应延长,如30g制附片,应先煎90分钟以上,50g制附片,应先煎3个小时以上。 B、治疗感冒咳嗽类及含有挥发类中药的方子煮法 一、先用水泡中药20分钟后开始煮(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第一次煮沸3到5分钟左右,倒出药汁(第一次不能煮太长,以免感冒药挥发); 三、加水煮第二次,煮沸15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水煮第三次,煮沸15分钟,药汁倒出; 五、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服三次到四次,一日半吃一付。 C、一般的中药方子煮法 一、先用水泡中药20分钟后开始煮(泡后水不要倒,就水开始煮药); 二、第一次煮沸20分钟,倒出药汁;

三、加水煮第二次,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四、加水煮第三次,煮沸20分钟,药汁倒出; 五、三次药汁混合,分五次饭后口服,每日服三次,一天半吃一付。 D、需要后下的中药煮法 一般如钩藤、砂仁、檀香等中药需要后下。药房会单独另包,熬药的时候,先熬其他药物,当熬第一次,煮到要起锅前5分钟,再将后下的药物丢下去,一起熬5分钟起锅。第二次、第三次就一起煮,不用再管。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版全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 1.饮品药物煎煮法 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 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

中药的煎法

中药的煎法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药的煎法就成为中医研究临床疗效的核心技术。煎法是指把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煎煮一定时间,再按一定条件进行减少水分的过程,以获得理想的药液或药煎物的煎制技术。 煎法主要有:煎煮、拌煮、萃取、抽提、熔融、炒制、炼制、渗滤、干煎等,其中煎煮、拌煮、萃取、抽提是最常用的。 1、煎煮法 煎煮法是把药物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弱火煎煮,一般可分为普通煎、强火煎、甜煎和淡煎等。普通煎是把药物加水煎沸,用弱火煮,汤汁较厚,可不加甜物调和,用来治感冒、头痛、牙痛;强火煎是把原料放入锅中,加水煎沸,用强火煎,汤汁较淡,可用于治疗虚症一般症状,如头痛、盗汗、气喘等;甜煎是在煎煮的基础上加入蜂蜜等甜物,可用于治疗肝肾病的头痛、胸闷等;淡煎是把原料加水煎沸,用弱火煮,加少量的甜物调和,可以有效治疗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症状。 2、拌煮法 拌煮法是把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文火拌煮,然后煎减水,一般用来治疗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症状,可以把原料放在锅内,加适量的水煎煮,加入糯米,然后继续加热加温,

调入调和汤,继续煮一段时间,汤汁较厚,具有温补脾胃的功效。 3、萃取法 萃取法是把药物加入调和剂中,如蜂蜜、醋等,再放入锅中加热,调成饮料,萃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可以帮助肝肾功能衰竭的人,有效改善症状。 4、抽提法 抽提法是把药物放入抽提器中,加入适量的抽提液,煎熬一段时间,抽出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用来清热解毒,可以有效治疗痢疾、肝炎败血症等。 以上就是目前常见的中药的煎法,虽然传统的中药煎法对现代科学技术比较低下,但是却是由古老的技能,积累出的宝贵的文化,其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医学思想,令人值得研究。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仍需要有耐心、实验、比较、变异等技术,才能在中药治疗中得到理想的疗效和效果。同时,要求在使用中药时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就是要对病症、药物、煎制法等做一定的观察和记录,以做到有效控制,使治疗安全有效。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煎煮是中药制作的常见方法之一,它利用水对中药进行提取,提取出药物的有效成分,以便于身体吸收和运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 1.水煎法: 水煎法是最常见、最基本的中药煎煮方法。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置于火上加热,待水沸后改小火煎煮一段时间,直至水煮至一半,滤去渣滓,将药液留取,即可饮用。 2.炖煮法: 炖煮法适用于炖补类中药。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炖盅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将炖盅盖紧,置于慢火上炖煮。炖煮时间一般较长,通常要煮至中药煮至4-6小时。炖煮过程中需要时不时检查水位,保持充足的水量,以免炖干。炖煮结束后,将药液滤去渣滓,即可饮用。 3.滚煮法: 滚煮法适用于一些硬质或富含油脂的中药材。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水和中药一同加热,待水沸后改小火煎煮一段时间。煎煮至药液呈现阶梯状,或者水煮至7-8成,滤去渣滓,将药液留取,即可饮用。 4.反复煮沸法: 反复煮沸法适用于那些要保留较多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先用旺火煮沸,然后改换小火,煎煮一段时间,水煮至一半时将药液滤去,去渣滓。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

次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煮沸,重复2-3次,直至药液清亮,不再有渣滓产生,即可饮用。 5.分次煎煮法: 分次煎煮法适用于一些中药材煎煮时间较长,而且药性较温和的中药。将中药材洗净后,放入适量的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先煮一段时间,煮至水 煮至一半时将药液滤去。再次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煮沸,重复2-3次,直至 药液清亮,不再有渣滓产生,即可饮用。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中药煎煮方法。在进行中药煎煮时,还需根据药 物性质进行具体操作。同时,注意火候的把握,避免过度煮沸,以免药性 变化或药效降低。此外,对于煎成的药液,应及时饮用、服用,避免长时 间放置而导致药效减弱。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指的是在传统中药煎煮的基础上,根据中药材的属性、药效和疗效需求采用特殊的煎煮方法。这些特殊方法能够改变中药材的煎煮条件,调整药材之间的比例和配伍关系,提高中药的药效和疗效。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1. 温泡煎煮法: 温泡煎煮法主要适用于佛手、川贝、麦冬等某些不宜高温煎煮的中药材。方法是将中药材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温水煎煮。这样可以保持中药的有效成分,确保药效的发挥。 2. 先煎后煮法: 先煎后煮法主要适用于有毒性或易挥发性的中药材,如附子、巴豆、大黄等。方法是先将中药材用水煎煮一段时间,再加入其他中药材继续煮。这样可以使有毒成分或挥发性成分在先煎的过程中析出,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3. 反复煎煮法: 反复煎煮法主要适用于寒凉性中药材,如羌活、生白芍等。方法是用冷水将中药材煎煮,待水温降低后再反复加热煮沸,反复煮数次。这样可以增加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加强药效的发挥。 4. 炒煮法:

炒煮法主要适用于蛋白质类中药材,如蛤蚧、龟板等。方法是在煎煮过程中先用少量开水煮沸,再将中药材加入炒煮,使其与药液充分混合。这样可以破坏蛋白质的活性,提高中药的药效。 5. 焦煮法: 焦煮法主要适用于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中药材,如奇异果、六月雪等。方法是先用开水煮沸,将中药材放入锅中煮沸,焦煮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煎煮。这样可以去除中药材的异味,增加中药的疗效。 总结起来,中药特殊煎煮方法主要包括温泡煎煮法、先煎后煮法、反复煎煮法、炒煮法和焦煮法等。这些方法在传统中药煎煮的基础上作出了调整和改进,更好地发挥了中药的药效和疗效。在应用这些特殊煎煮方法时,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属性、药效和疗效需求来确定具体的煎煮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效果。同时,也需要注意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原则,确保中药的煎煮过程符合药典规定,保证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安全性。

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

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 中药饮片是中医治疗和调理的主要药物形式,其使用方法也非常重要。煎煮是中药饮片的常见制备方法之一,下面将介绍10条关于中药饮片的煎煮方法,并展开详细描述。 一、常规煎服 常规煎服是最基本的中药煎煮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中药饮片。具体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先煮开后改用小火慢煎,直至药液呈棕红色。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3次温服。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量为100-200毫升,服用前可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调味,以减轻药味。 二、易煎型中药饮片煎法 易煎型中药饮片是指易于煎煮、煮出效果好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先煮开后改用小火慢煎,约30-40分钟后即可。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3次温服。易煎型中药饮片具有煎煮时间短、提取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忙碌的现代人。 三、浓缩型中药饮片煎法 浓缩型中药饮片是指通过新技术手段将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后制成的中药。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煮 10-15分钟。 2.将药液滤去渣,加入适量的清水至原来体积的1/3,再加热至浓缩,待液体浓缩至原来体积的1/2时即可。 3.将药液冷却至室温,分次温服。浓缩型中药饮片具有煎煮时间短、喝药量少、便于携带等优点,适用于需要常旅行的人。 四、醇厚型中药饮片煎法 醇厚型中药饮片是指口感较好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煎,约30-40分钟后即可。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3次温服。醇厚型中药饮片具有口感好、提取效果好等优点,适用于口感敏感或需长期服用中药的人。 五、滋补型中药饮片煎法 滋补型中药饮片是指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煎,煮至药液色深味浓。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次温服。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量为50-100毫升,每日服用2-3次。滋补型中药饮片具有滋补作用,适用于体弱虚损、养生保健的人。 六、清热解毒型中药饮片煎法 清热解毒型中药饮片是指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煎,煮至药液色深味苦为佳。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3次温服。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量为50-100毫升,每日服用2-3次。清热解毒型中药饮片适用于热病、口腔溃疡等病症。 七、抗疲劳型中药饮片煎法 抗疲劳型中药饮片是指具有抗疲劳作用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至药液呈血红色或鲜红色。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次温服。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量为100-150毫升,每日2次。抗疲劳型中药饮片适用于需要长时间保持精力的人。 八、止咳化痰型中药饮片煎法 止咳化痰型中药饮片是指具有止咳化痰作用的中药饮片。煎煮方法如下: 1.将所需量的中药饮片放入瓦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加热至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煎,煮至药液呈黄棕色或棕红色。 2.将药液滤去渣,取药液,分2次温服。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量为50-100毫升,每日2次。止咳化痰型中药饮片适用于咳嗽、痰多等病症。 九、心脑血管型中药饮片煎法

中药材的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中药材的特殊煎煮方法中药特殊煎煮方法 有些中药材因性质、成分特殊,煎煮时需要特殊处理,方可产生最佳效果。通 常有以下几种:(1)先煎先煎药一般加水 400~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中,将水加至适量时,继续煎煮。先煎的药物大致有: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龙骨、蛤壳、生石决明、瓦楞子、龟板、鳖甲、龙齿、 豹骨、鹿角、水牛角、贝壳、骨、甲、角一类及质地坚硬而有效成分不易被煎U:1的药材。另外,还有乌头、商陆、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药材,久煎能缓和毒性。 (2)后下后下药一般应在煎药结束之前5~10分钟放入为宜。后下药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广木香等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另外,钩藤、大黄、番泻叶、徐长卿等不能久煎的药物也适宜后下。 (3)包煎即是把药物装在纱布袋中与其他药物同煎。包煎的药物大致有葶苈子、车前子、蚕沙、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马勃、生蒲黄等含有粘液质、绒毛和体轻易 漂浮的药物。 (4)另煎另煎取汁后倒入药汤中服用。另煎的药材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燕窝、银 耳等贵重药物。 (5)烊化即将胶类、膏滋类、糖类或无机盐类药物于其他药煎得的药液(去渣)中加热溶化成液体剂型。烊化的药物有:阿胶、龟板胶、鹿角胶、枇杷叶膏、芒硝、玄明粉等。 (6)对服将液体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煎取汁液,对入服用。对服的药物有:竹沥、姜汁、鲜藕汁等。 (7)冲服对于贵重药物或成分易被破坏的药物宜研粉冲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 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 以下资料为赠送资料: 《滴水之中见精神》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 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 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 主持人口述谜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