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08)

2016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本专业主要面向信息化,面向国际化的电子、通信、智能控制电路及相关领域,为电子和通信领域行业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技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科研技能;

(3) 掌握现代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有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掌握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工程设计方法,能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从事电子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能教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相关软件编制、文献检索等;

(7)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使工程硕士生在所攻读的工程领域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

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的能力,特别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负责制。

充分发挥学校和依托单位的积极性,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即由我校研究生导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承担。与条件较好、在职人员集中的骨干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以利于工程硕士生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攻读学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是由3-5 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合作指导制度。导师指导小组中必须有1 人为首席导师,首席导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工程应用能力较强,在研究、工程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余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既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又保证培养质量,同时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 学习年限为3年。

(2) 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4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22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工程实践6学分。

四、研究方向

1.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与传输技术;

2.光通信与光电检测技术

3.电子信息系统电路设计

4.太阳能电池与光伏技术

五、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不多于一年时间修完规定课程。

(一)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开课一学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计2学分。

2.《英语》开课一学期,每周4学时,共72学时,计4学分。

(二)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理论课按一级学科开设,计6~9学分,开设2~3门课,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6学分。

(三)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按二级学科开设,计10~16学分,开设3~6门课,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10学分。

(四)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6~12学分,每门课不少于36学时。每位研究生至少修满6学分,可以跨专业选修。专业方向课列入选修课程,导师在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时从选修课程中指定。

(五) 必修实践环节

必修实践环节包括:1.工程实践;2.专业实验;3.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4.学术活动(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习期间要求每位学生参加一次学术会议)。

我院工程硕士生试行学分制,必须取得规定的34学分以上,方可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合格(考试75分以上,考查合格),给予学生规定学分;考试不合格,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研究生应在一年时间内完成规定学分。成绩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考试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级评定成绩。学位课程一律要求考试,非课程类教学环节和中期考核宜用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考查,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考查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缓考,经主管院长批准,其中公共课须经研究生处批准,方能缓考。擅自不参加考试者,该课程的成绩以零分计,并不予补考。

学分计算方法:每学期按18周计算,若一门课上一学期,则该课程的周学时数为该门课程的学分数。对不足一学期的课程,学分由授课周数除以18折算。实验课程的周学时除以2即为该门课程的学分。一门实验课程的总学分不能超过3学分。对不足一学期的实验课,可按总学时折算给学分。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课程不计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工程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在校内导师指导下

参加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科研项目;(2)到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对于第(1)种情况,实行单导师制,导师由校内本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承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学生需撰写工作总结作为专业实践报告。由导师审阅并给出实习情况鉴定和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应与所参加的工程应用项目相结合。

对于第(2)种情况,实行双导师制,导师必须具有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校内(即校内导师),负有工程硕士研究生指导的主要责任,主要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另一位导师原则上要求来自研究生的实习单位(即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实践环节要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完成实践环节的实习后,由实习单位出具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学生需撰写和提交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报告主要介绍在企业的实习工作(技术开发、产品调试、市场调研、技术支持等)情况和工作总结。由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对学生的实习鉴定和专业实践报告进行审阅并给出实习成绩评定,不通过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学位论文工作可与实践环节参与的工作相结合。

七、中期考核

(一) 考核内容:研究生中期考核要求认真填写《研究生中期考核登记表》,学院对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课程学习、科研和实践能力等各个培养环节进行全面的综合测评。(1)政治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评定:要求研究生认真做思想小结,并填写中期考核表的自我总结。(2)对课程成绩、完成学分情况进行审核。(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中期考核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开题,并由各指导小组统一组织学生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研究背景知识和拟开展的研究工作介绍两方面内容。开题报告主要考察学生对研究背景知识和相关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动态的了解,同时考察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采用口头报告(10-15分钟)和书面报告结合形式。开题第一次未通过,允许1-2月内再进行一次,仍未通过者,按学籍管理规定处理。中期考核要审核开题报告登记表。

(二) 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的4、5月份进行。

(三) 考核程序:以专业为单位组成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由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所所长、任课教师参加。考核组负责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考核。学习成绩优良,达到

考核内容要求的,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较差,未达到考核内容要求的,不得申请硕士学位。分管研究生的院长全面负责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考核组将考核意见及有关材料送院办公室,由院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完成中期考核者,按考核不合格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方面受到全面的基本训练,它是培养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用不少于一年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及撰写学位论文,不计学分。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并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讨论认为选题合适且计划切实可行的,方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遵照《河南师范大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根据我院具体情况,论文要求如下:

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要求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技术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参见《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其摘要编写格式的要求》。

九、学位授予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以后,根据《河南师范大学学工程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合格后,可授予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

附:课程设置表和主要课程介绍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

主要课程介绍

课程编号:020013 课程名称:随机过程与数理统计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本课程由“随机过程”和“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即《高等数理统计》和《高等随机过程》,以满足非数学专业研究生的需要。随机过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数学规律性的数学理论分支之一,也是构造随机模型的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期望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随机数学的基本思想,掌握几个基本而常用的过程的处理方法,如正态过程、普阿松过程等;特别是马氏过程要重点理解并掌握;会对随机过程进行数学分析,了解平稳过程的谱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理统计是关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的学科,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本科工程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较收入地掌握数理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预备知识

内容:概率论中常用的几个变换,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收敛性。

要求:掌握母函数、特征函数,条件期望,随机变量的以概率收敛及均方收敛。

第二部分: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内容:定义,正态过程,谱阿松过程。

要求:掌握它们的定义及性质。

第三部分:Markov 过程

内容:可数状态 Markov 链,间断型 Markov 过程。

要求:掌握马氏链的状态分类、状态空间的分解、遍历定理、平稳分布;了解Kolmogorov 向前向后方程。

第四部分:随机分析

内容:二阶矩过程的定义、均方极限、均方微积分。

要求:会进行数学分析。

第五部分:平稳过程

内容:概念与性质、谱分解。

第六部分:统计推断准备

理解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样本观测值,样本容量,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记住样本

均值,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理解抽样分布, 熟悉方布, t分布, F分布的定义, 了

变量的性质⑴可加性; ⑵数学期望与方差;理解上﹑下侧分位数的概念和关系,

会查表确定标准正态分布, 方布, t分布, F分布的分位数;理解样本的分布, 了解样本的经验分布,会绘制分布的直方图。

第七部分:参数估计

熟练掌握参数的矩估计法, 极大似然估计法, 掌握求参数的连续函数的矩估计, 掌握求参数的严格单调函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熟悉点估计的优良标准:⑴无偏性;⑵有效性;⑶均方误差准则; ⑷一致性;⑸充分性;知道⑹完备性;熟练掌握求参数无偏估计的C ﹣R下界, 理解有效估计,理解最小方差无偏估计(MVUE),掌握因子分解定理的应用,掌握在单参数指数族分布下求参数的MVUE;理解区间估计的概念, 掌握区间估计的方法找枢轴量法, 熟练掌握单个正态总体均值(方差已知或未知),方差,标准差的区间估计, 掌握分布自由时总体均值的近似区间估计, 总体比率的近似区间估计;掌握两个正态总体:⑴均值差(各正态总体方差已知或各正态总体方差未知但相等), ⑵方差比的区间估计;理解区间估计的优良标准:⑴可靠性;⑵精确性;了解经典方法和贝叶斯方法的主要区别,了解先验分布和后验分布,掌握求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第八部分:假设检验

了解假设检验的概念, 知道假设检验的分类:参数假设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 理解两类错误的不同以及产生这两类错误的原因;对单个正态总体N( ,

), 熟练掌握

检验假设条件。掌握分布的检验法, 掌握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检验法。

第九部分:回归分析

了解散点图,理解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熟练掌握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了解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掌握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知道回归直线。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理解分解式SSY=SSR+SSE的意义, SSR/SSY的大小对两个变量直线关系的影响,会应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点的预报和区间预报;理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并掌握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 会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会求误差方差的无偏估计, 掌握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整体性有效性的显著性检验和每个自变量作用的显著性检验;掌握可线性化回归模型的处理方法;了解自变量的选择,理解最优回归方程的意义,会求最优回归方程。

第十部分:方差分析与正交试验设计

了解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掌握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掌握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了解正交表的特点, 熟练掌握正交表的极差分析法, 掌握正交表的方差分析法。

第十一部分:质量控制图与抽样检验方案

—R控制图的原理,会绘制—R控制图,知道控

知道质量控制图的作用, 了解

制图的诊断;了解抽样检验方案的概念, 了解OC函数,掌握一次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掌握正态总体下关于均值的一次计量标准型抽样检验方案的确定。

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但希望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所研究的课题,选择部分随机过程实际问题,自己上机计算。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刘嘉昆,《应用随机过程》,2002,科学出版社

2.S.M.劳斯,《随机过程》,1997,何声武等译,中国统计出版社

3.汪荣鑫,《数理统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付氏变换, 概率统计,线性代数。

课程编号:020017 课程名称:高等电磁理论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高等电磁场理论》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技术一级学科下属各二级学科的重要硕士学位课程之一,也是国外众多研究生院的重点课程。最近全国工程硕士学位网站公布的大纲也明确这门课为“电子与通信工程”(代码430109)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基于本科层次的《电磁场理论》、《微波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学,更加深入、广泛地讲授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及数学分析方法,让学生从更高层次学习和理解电磁学定理及概念。重点探讨电磁波基本方程、原理和定理;平面波、柱面波和球面波的基本波函数;电磁波的辐射及导电体的散射;标量和矢量亥姆霍兹方程的积分解;标量和并矢格林函数的解法;电磁波在金属波导、微带、介质波导中的传播;微波谐振器;运动电磁场及瞬态电磁场等内容。期望能为现代电子与通信工程等超高频的科研实

践提供坚实的基础,并得到广泛、直接或间接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1章电磁理论基本方程

第2章基本原理和定理

第3章基本波函数

第4章波动方程的积分解

第5章格林函数

第6章导行电磁波

第7章微波谐振器

第8章运动系统电磁场简介

第9章瞬态电磁场

教材及参考书:

1.《高等电磁理论》傅君眉、冯恩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张克潜、李德杰电子工业出版社。

3.美Nannapaneni Narayana Rao著, 周建华游佰强译,《工程电磁学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预修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

课程编号:020901 课程名称:现代电路理论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本课程以现代电路理论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问题为重点内容,全面展示现代电路理论发展的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突出现代电路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反映现代电路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于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由浅入深,详细介绍现代电路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技术。主要内容有:电路基本概念、二阶有源RC滤波器、开关网络的分析、非线性电阻电路、动态非线性电路的定性、定量分析、分歧、拟周期与混沌现象、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人工神经网络电

路。

教学内容:

第一章基本概念

1.1 电阻元件 1.2 电容元件1.3 电感元件1.4 电路的线性和非线性1.5 时变与时不变

1.6 无源性和有源性1.7 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

第二章二阶有源RC滤波器

2.1 引言2.2 滤波器的分类2.3 运算放大器2.4 灵敏度2.5 低通滤波器2.6 带通滤波器

2.7 高通滤波器和陷波滤波器2.8 双积分回路滤波器

第三章高阶有源滤波器

3.1 引言3.2 几种典型的逼近函数3.3 滤波函数的转换3.4 仿真电感3.5 频变负

电阻3.6 LF滤波器3.7 MOSFET-C 滤波器3.8 基于电流传输器的RC滤波器3.9 跨导电容滤波器

3.10 对数域滤波器简介

第四章开关网络的分析

4.1 引言4.2 一般开关网络分析的计算机方法4.3 DC-DC变换电路分析的状态平均

法 4.4 准谐振变换器的分析 4.5 取样数据系统的概念 4.6 开关电容网络的分析

4.7 开关电流电路简介

第五章非线性电阻电路

5.1 引言5.2 非线性电阻电路的三个基本概念5.3 分段线性化方法5.4 非线性电

阻电路综合简介

第六章动态非线性电路的定性、定量方法

6.1 引言6.2 一阶非线性电路6.3 相空间、轨道、平衡点6.4 非线性电路方程的

线性化及其平衡点类型 6.5 李雅普诺夫直接法 6.6 周期解与极限环 6.7 摄动法

6.8 平均法6.9 谐波平衡法

第七章分歧、拟周期与混沌现象

7.1 引言7.2 非线性电路的分歧7.3 非线性电路中的拟周期现象7.4 非线性电路

中的混沌现象

第八章模拟电路故障诊断

第九章人工神经网络电路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现代电路理论》,邱关源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现代电路理论与设计》,杨志民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电路理论基础教程》,嵇英华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

预修课程:

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编号:020029 课程名称:现代数字信号处理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讲授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方法。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离散Wiener滤波器;离散Wiener预测器;离散Kalman滤波;自适应滤波的基本原理;Widrow-Hoff LMS 算法;LMS 算法的收敛特性;自适应噪声抵消器;功率谱估计的经典法;随机信号的参数模型;AR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熵谱估计与AR模型法;AR模型参数的Levinson-Durbin 算法;AR模型参数的Burg 算法;同态滤波与广义叠加定理;信号的时频分析,短时傅里叶变换,时频分析;小波分析,正交基;多分辨率分析;小波与FIR滤波器组;小波与IIR滤波器组;时域滤波器组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章 Wiener 滤波与Kalman 滤波

引言;离散Wiener滤波器;离散Wiener预测器;离散Kalman滤波

第二章自适应滤波

自适应滤波的基本原理;Widrow-Hoff LMS 算法;LMS 算法的收敛特性;自适应噪声抵消器;应用举例

第三章随机信号的功率谱估计

引言;功率谱估计的经典法;随机信号的参数模型;AR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熵谱估计与AR模型法;AR模型参数的Levinson-Durbin 算法;AR模型参数的Burg 算法

第四章同态滤波

同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广义叠加定理;乘积同态系统,卷积同态系统;负倒谱及其性质;特征系统的计算机实现

第五章信号的时频分析

短时傅里叶变换;能量化和相关化的时频表示;时频分布;Wigner-Ville 分布;

移不变时频表示与仿射时频表示;Wigner-Ville 分布的应用。

第六章小波分析

STFT和小波变换的比较;离散变换(框架理论),正交基;多分辨率分析;小波与FIR滤波器组;小波与IIR滤波器组;时域滤波器组分析;小波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胡广书,《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第10-13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姚天任等,《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黄文梅等,《信号分析与处理——MATLAB语言及应用》,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预修课程:

信号与系统;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

课程编号: 020016 课程名称: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环境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Ⅰ

教学要求: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基本理论是无线电通信、广播、导航、雷达、遥测遥控等各种无线电系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是无线电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意义和科学意义的应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利用无线电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以及进行必要的传输特性估算,是研究各种无线电信道特性和正确论证、设计、组织使用各种无线电系统的重要依据。

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主要研究电磁波与传播媒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在有关系统工程

和环境探测研究中的应用。本课程主要介绍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基础知识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电磁波传播问题。本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反映了当前电磁波在空间传播领域的主要方向和研究水平。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物理电子学关专业的研究生掌握电磁波传播和空间环境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章电磁波概述

§1.1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发展§1.2 电磁场基本定律§1.3 电磁波的

时空形态及特征参数§1.4 电磁波的辐射§1.5 电磁波的传播基础

§1.5 变换群

第二章日地空间背景特性

§2.1 太阳能量辐射§2.2 地球磁场与磁层§2.3 地球中性大气§2.4

电离层物理基础§2.5 中、低层大气§2.6 地表及地壳的电特性第三章日地空间扰动环境

§3.1 太阳活动及其爆发机制§3.2电离层不规则扰动结构§3.3 中、

低层大气的扰动效应§3.4 空间环境扰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空间天气预

测§3.5 背景无线电噪声

第四章电波传播信道及其作用机制

§4.1 引言§4.2 媒质信道与传播函数§4.3 电磁波在均匀各向同性

有耗媒质空间的传播§4.4 非均匀媒质中的电磁波传播机制§4.5 信道

与目标的脉冲响应§4.6 各种无线电系统的空间信道及其传播效应第五章地面电波传播

§5.1 地面和地表对电波辐射、接收及传播的影响§5.2 均匀光滑地面的

地波传播§5.3 分段均匀路径的地波传播§5.4 地波传播在导航和雷达

中的应用§5.4 地面移动通信中的电波传播

第六章对流层电磁波传播

§6.1 对流层折射§6.2 超短波、微波视距传播§6.3 超短波、微

波超视距传播§6.4 毫米波大气传播§6.5 光波大气传播第七章电离层电磁波传播

§7.1 电离层折射与传播模式§7.2 短波远距离与环球传播§7.3 短

波多跳反射传播§7.4 短波天波超视距返回散射传播§7.5 中波天波传

播§7.5 超短波电离层散射传播

第八章宇宙空间电波传播

§8.1 空、地传播的大气效应§8.2 卫星通信、导航的电波传播§8.3

飞行体跟踪定位

第九章近地空间环境遥感探测

§9.1 遥感与反演§9.2地面与植被遥感§9.3 对流层遥感§9.4 电

离层无线电探测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1.《电磁波传播与空间环境》,熊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2.《无线电波传播》,熊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

3.《电磁波、天线与电波传播》,潘仲英,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谢益溪等.电波传播—超短波、微波、毫米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0.5.ITU-R Recommendations 2000 PI and PN Series volumes.

6.张瑜,郝文辉,高金辉.微波技术及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7.黄捷.电波大气折射误差修正[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预修课程

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

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xidian.net.cn/

2.电子科技大学网站:http://www.uestc.edu.cn/

3.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网站:http://www.crirp.ac.cn/

4.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http://ocw.mit.edu/

课程编号:020939 课程名称:电子电路系统设计

总课时:54 学分:3

开课单位: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开课学期:Ⅱ

教学要求: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的重心,通过实践使学生具有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以及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该课程的设立可以使学生能将已学过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单片机等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子系统的设计中,从而培养学生对电子系统的设计能力,这是在所有实践性课程中最具活力,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之一,必须结合各专业的实际要求,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1章电子系统设计导论

1.1电子系统概述

1.2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

1.3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1.4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第2章电子系统设计实践基础知识准备

2.1常用电子元器件

2.1.1电阻器

2.1.2电位器

2.1.3电容器

2.1.4电感器

2.1.5分立式半导体器件

2.1.6继电器

2.2手工焊接技术

2.2.1焊接工具

2.2.2焊料与焊剂

2.2.3手工焊接工艺

2.2.4典型焊接方法

2.3电子制作中的抗干扰措施

2.3.1干扰的产生及其传播

2.3.2干扰信号的抑制

2.4故障与诊断

2.4.1故障原因

2.4.2常见电子电路故障现象及其原因2.4.3电子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3章电源电路38

3.1稳压电源的技术参数

3.2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

3.3整流及滤波电路

3.3.1整流电路

3.3.2滤波电路

3.3.3整流滤波电路设计原则

3.4线性稳压电路

3.4.1串联型稳压电路

3.4.2三端集成稳压器

3.4.3低压差线性稳压器

3.5开关型稳压电路

3.5.1串联开关型稳压电路

3.5.2开关稳压控制器及其应用

3.5.3开关稳压器及其应用

3.5.4开关稳压电源模块

3.6逆变电源

3.6.1逆变电源基本原理

3.6.2逆变电源典型应用——不间断电源3.7设计实例——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第4章信号发生电路

4.1信号发生电路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4.1.1信号发生器的分类

4.1.2信号发生器的技术参数

4.2正弦信号发生器

4.2.1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及振荡条件

4.2.2RC正弦波振荡电路

4.2.3LC正弦波振荡电路

4.2.4晶体振荡电路

4.3非正弦信号发生器

4.3.1矩形波发生电路

4.3.2三角波发生电路

4.3.3锯齿波发生电路

4.3.4压控振荡器97

4.4基于555定时器的信号发生器设计4.4.1555定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4.4.2555定时器在波形发生方面的应用4.5集成函数发生器

4.5.1集成函数发生器ICL8038

4.5.2MAX038型高频函数发生器

4.6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4.6.1DDS的原理与特性

4.6.2常用DDS集成芯片及应用

4.7设计实例——函数发生器的设计

第5章功率放大电路

5.1功率放大器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5.1.1功率放大器的分类

5.1.2功率放大器的技术参数

5.2常见功率放大电路及特点

5.2.1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

5.2.2无输出变压器耦合功率放大电路5.2.3无电容耦合功率放大电路

5.2.4桥式推挽功率放大电路

5.3丁类(D类)功率放大电路

5.3.1D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本原理

5.3.2D类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5.4集成功率放大器

5.4.1小功率集成功率放大器

5.4.2中等功率集成功率放大器

5.4.3大功率集成功率放大器

5.4.4集成D类功率放大器

5.4.5集成功率放大器设计注意事项

5.5设计实例——音响放大器的设计

第6章信号滤波电路

6.1滤波器的分类及技术参数

6.1.1滤波器的分类及特点

6.1.2滤波器的技术参数

6.2滤波器的传递函数与频率特性

6.3有源滤波器的设计

6.3.1有源滤波器概述

6.3.2低通滤波器设计原理及设计实例

6.3.3高通滤波器设计原理及设计实例

6.3.4带通滤波器设计原理及设计实例

6.3.5带阻滤波器设计原理及设计实例

6.3.6状态变量型滤波器设计原理及实例

6.4滤波器辅助设计工具原理及设计实例

6.4.1Filter Solutions滤波器设计软件原理及设计实例6.4.2FilterPro滤波器设计软件原理及设计实例

6.5单片集成滤波器原理及其应用

6.5.1连续时间集成滤波器

6.5.2开关电容集成滤波器

6.6抗混叠滤波原理及设计实例

6.7设计实例——心电信号放大器设计

第7章信号处理电路

7.1基本运算电路

7.2仪用放大器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08) 2016年修订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本专业主要面向信息化,面向国际化的电子、通信、智能控制电路及相关领域,为电子和通信领域行业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具有扎实的电子科学技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等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地掌握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动态,掌握相应的实验方法和科研技能; (3) 掌握现代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有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掌握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工程设计方法,能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独立从事电子通信工程及相关领域中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工作的能力; (4)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5) 能教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相关软件编制、文献检索等; (7)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培养方式与方法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使工程硕士生在所攻读的工程领域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

的专门知识;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具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的能力,特别是具有解决工程设计与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 2、实行双导师制或导师组负责制。 充分发挥学校和依托单位的积极性,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即由我校研究生导师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共同承担。与条件较好、在职人员集中的骨干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以利于工程硕士生既能完成本职工作,又能攻读学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进步结合起来。 导师指导小组负责制是由3-5 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合作指导制度。导师指导小组中必须有1 人为首席导师,首席导师由学术水平较高、工程应用能力较强,在研究、工程工作中有一定成就的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余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部分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指导小组成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既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又保证培养质量,同时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及时给予指导。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1) 学习年限为3年。 (2) 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 (3)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34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22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工程实践6学分。 四、研究方向 1.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与传输技术; 2.光通信与光电检测技术 3.电子信息系统电路设计 4.太阳能电池与光伏技术 五、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学位课)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不多于一年时间修完规定课程。 (一) 公共必修课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数字、模拟、线性和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理论与技术,信号处理和信号传输理论及技术,电路与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模式识别,现代信息与通讯网络的理论与技术,在某个研究方向上有系统和深入的专门知识与实验技术,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胜任在科研单位、产业部门或高等院校从事有关方面的研究、科技开发、教学和管理工作。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政治合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献身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一般三年;因客观原因或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一年。 三、培养方式 采取全日制脱产培养方式。以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并重,结合科研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等环节,较为全面地培养符合要求的硕士人才。 四、研究方向 01、信号处理与信号传输; 02、现代控制与测量技术; 03、电路系统设计自动化; 04、信息模式识别。 五、课程要求和设置 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27学分,其中学位课14学分。主要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它学科方向开设的专业课两门作为非学位课,课程可在下面表格中非学位课(选修课拦)选取,课程成绩记录在案,但不计学分。对于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生须补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至少三门,课程成绩记录在案,不计学分。 六、培养环节 1、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本专业科学研究论文1篇,完成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公开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之前,必须阅读本学科前沿的国内外文献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8篇以上。 3、学术活动是为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规定硕士生每学期必须参加4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报告,并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 4、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10次 七、学位论文 (一)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专业

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8)专业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本领域系统的专门知识。通过实际应用,掌握必要的分析、设计、计算或仿真的方法和技术。 (2)具备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管理,解决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从研发、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4)具有熟练的阅读理解、翻译写作和基本听说交际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对外交流的需要。 二、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1.学科简介 本学科依托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并以电气工程学科共享电气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电介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电工测试技术与装置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等为支撑平台。本学科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学科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学科面向全国IT业和学术研究,立足于服务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兼顾国防。学科侧重进行实际工程应用,在应用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特别是在工业现场数据的OPC相关技术和滚动轴承故障诊断方面优势明显。 2.主要研究方向 (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主要研究和开发OPC传输、嵌入式信号采集及处理、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其中OPC传输、转换、隔离和报表技术应用在国防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采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开发的无线传感网关,将现场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云平台相连接,该网关直接应用于智慧农业,使用效果很好,并可拓展至其它领域。 (2)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研究OFDM、MIMO和认知无线电等无线通信新技术或新体制。近期主要研究认知无线电领域,集中在动态频谱接入和协作频谱感知方面。 (3)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技术:包括模式分类、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等方法,并应用于医学图像检索及辅助诊断、红外图像增强技术、智能监控中的目标跟踪、视频超分辨率重建、多传感器图像融合等方面。 (4)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研究集中在非平稳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信号的盲源分离,并应用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多模态信息处理、光谱处理;其中非平稳信号的经验模态分解及应用在国内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 (5)信息融合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集中数据融合理论、故障诊断方法,模式分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光纤光栅传感检测、机电故障诊断及可靠性评估等领域。其中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与状态评估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优势。 (6)信号检测技术:研究多种物理量的检测原理、方法及传感器的设计等。 三、学制及培养方式 1.学制 专业学制为2.5年。第1-2学期为课程学习阶段,第3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卫星导航方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卫星导航方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08) 卫星导航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航天技术、计算技术等的交叉产物,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卫星导航系统在遥感测绘、交通运输、城市监控、天气预测、灾害预报、地震监测、电网控制等军事和民用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推动了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培养卫星导航领域的专业和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培养目标 面向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对卫星导航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科学的作风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创新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具有卫星导航及应用等方面的扎实的理论基础, 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相应设计、开发、测试工具, 了解卫星导航及应用系统设计、制造、测试等流程,能够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独立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研究、开发。本方向研究生应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查阅相关专业的外文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进行学术交流等,能胜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开发、教学或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1. 导航信号处理 2. 导航信息处理 3. 卫星导航应用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提前完成硕士学业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若因客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者,可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 四、课程学习与学分基本要求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4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10学分。课程学分中,学位课不低于15学分,公共基础课必修,基础课至少选修一门;必修环节中,工程实践环节不低于8学分,其它必修环节不低于2学分。允许在导师指导下、在相近学科门类与专业领域之间,跨学科选修1~2门学位课作为本学科的学位课。 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跨学科专业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自学补修本专业本科核心课程至少2门,通过考试,但不计学分;通过者方可选修专业课。 研究生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及选课。导师可指导研究生自学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知识,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校外导师参与课程学习、工程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设置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卫星导航方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领域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其技术特征是①电子技术利用微波、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纳电子等基础理论研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等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②信息技术研究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应用,通信、计算机及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行业覆盖面为:通信与网络、雷达与导航、广播电视、消费类电子、电子仪器与设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固体电子器件、电真空器件、微波器件、电子材料与微纳米材料等行业。 二、培养目标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能力。能够胜任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同时,应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能够顺利阅读本领域国内外科技资料和文献。 三、研究方向 1.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 2.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3.电子与通信技术应用 4.嵌入式技术应用和开发 5.物联网系统应用和开发 四、学习年限 学制2.5年。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2年,最长不超过3.5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至少必须修满36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必修环节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10学分;学术报告2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专业英语、学术报告、专业实践经导师考核合格后计学分。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是为了确保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教学和培养计划。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建议,以创建评分最高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1. 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该包含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实习、实验、项目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2. 课程设置要全面、系统: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至关重要。课程设置要全面、系统,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电子学、通信学、计算机科学、网络工程等。同时,要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增加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机会: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机会对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机会,例如实验室实践、产学研项目、毕业设计等。 4.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例如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5. 建立导师组制度: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导师组的积极参与和指导。因此,培养方案中应该建立导师组制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导师组应该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职称的学者,以及行业专家

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6.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例如,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 7. 定期评估培养方案的有效性: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需要定期评估其有效性,以确保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 创建评分最高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培养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通过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和项目实践机会,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导师组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定期评估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发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范文

“卓越计划”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二零一一年五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卓越计划”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1 “卓越计划”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 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 一、工程领域简介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信息产业由于其技术新、产值高、范围广而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技术革命带来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影响.电子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促成了现代通信的实现.电子技术正在向光子技术演进,微电子集成正在引伸至光子集成.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与发展,推动通信向全光化通信方向的快速发展,通信与计算机紧密的结合与发展,构建崭新的网络社会和数字时代。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是信息与通信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工程领域。本领域主要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网络、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 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并具有良好素养的专门人才。 3. 掌握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通信网设计与管理、信号与信息处理、集成电路系统设计与制造、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5.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三、学制和培养方式 1.学制2年:“卓越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卓越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用“1+1”模式,1年在校学习,1年校企联合培养。校内完成主要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校企联合培养期间完成企业课程、工程实践和专业学位论文工作.在第四学期的6月上旬提交学位论文,6下旬进行论文答辩。卓越硕士生一般不能推迟毕业,但若有特殊原因,例如课程重修、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与通信领域从事高级工程技术 和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 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并提供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实际应用。 二、培养时间和课程安排 1.必修课: -信息与通信工程导论 -信息系统原理与设计 -通信系统原理与设计 -高级通信原理与技术 -信号处理与分析 -网络技术与应用 -现代通信网络与协议 2.选修课: -数字图像处理 -无线通信与网络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通信电子线路设计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信息论与编码 -通信系统实时仿真技术 -智能传感器与网络 -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 3.研究方向课程: 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研究方 向课程进行深入学习。 三、论文要求和科研项目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和撰 写学术论文。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实验研究,深入掌握所选研究方 向的理论和技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撰写的重点是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四、实践环节 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被视为非常重要的 一部分。通过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环节主要包 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实践:

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2.工程实践: 学生需要参与一定的工程实践项目,能够独立或者与团队合作完成实践任务,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习或实地考察: 学生需要参与一定的实习或实地考察活动,并根据实践活动撰写一份实习报告或实地考察报告。 五、科研能力培养 1.指导教师制: 每位研究生都有一位导师进行指导,导师负责对学生的研究项目进行指导,并提供科研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2.学术交流: 学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报告会、学术研讨会等,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 3.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学生需要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来培养科研能力,导师和相关教师会给予学术论文撰写的指导和评审。 六、综合考核和学位评定 1.课程考核: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 士)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硕士) 一、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电子信息领域前沿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和应用创新,具备成为行业专家、科研骨干或高级管理人才的潜力。 二、课程设置 1. 学术课程 (1)电子信息理论基础 该课程涵盖了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电路理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内容。学生将通过系统的学习,建立起对电子信息基础理论的牢固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数字信号处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将学习数字滤波、离散傅里叶变换、自适应滤波等内容,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3)通信网络

该课程主要介绍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学生将学习局域网、广域网、无线通信等内容,了解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协议以及常用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应用。 2. 实践课程 (1)电子电路实验 该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电路实验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将通过组网、测量电路参数、分析电路特性等实验内容,提高对电子电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学生将进行电子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实际制作,学习硬件选型、原理图设计、PCB布局及焊接工艺等关键技术。 三、论文要求 1. 论文选题 学生在第一学年末确定论文选题,并于第二学年完成论文的选题申请。选题应紧密围绕电子信息专业学科前沿和研究方向,具备一定研究价值和创新性。 2. 论文撰写 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论文撰写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文献综述

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一、培养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掌握电子与通信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即基本理论要扎实,专业知识要宽广,要比大学本科提高一个层次。 (二)掌握解决电子与通信领域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 (三)了解电子与通信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这里技术现状是指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是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及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四)具有进行本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即能够进行电子与通信软、硬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创新. (五)具有科研组织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六)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领域的外文资料,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力。 二、研究方向 (一)通信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 研究高速信息网络流量控制、调度算法及协议,自组网络重构与自恢复技术,空天信息网络通信系统,IP电信系统平台及应用,光通信网络规划,云数据中心网络设计等。 (二)无线通信系统及关键技术 研究无线通信系统和协议,无线通信安全性机制,网络编码与协作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和发射机数学模型,智能天线技术等. (三)数字信号及图像处理与识别 研究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与实时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器件、系统及其应用,智能信号处理专用芯片设计,数字图像处理、识别、传输及应用. (四)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技术、通信与监控系统 研究音/视频实时压缩、编码、处理,加/解密等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软件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板】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服务于现代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掌握电子科学、通信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一般理论与先进技术; 3. 具有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以下9个研究方向: 1. 检测技术与仪器 2. 信号处理与应用 3. 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 4. 网络通信技术与信息安全 5.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6.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7. 数据科学与工程 8.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 9. 软件工程技术与应用 三、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订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 2、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既要使硕士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3、硕士生指导采取导师负责制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方式。 4、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强调学位课以听课为主,统一考试;选修课可以采取考试、写读书报告的形式完成。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硕士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硕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要求硕士生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和时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引言: 通信工程是电子信息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工程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通信工程研究生,各高校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本文将以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主题,介绍其内容和特点。 一、培养目标: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通信工程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掌握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通信原理、信号处理、电子电路等; 2. 具备通信工程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3. 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能够开展通信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4. 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能够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开展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内容: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通信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信号与系统、数字通信原理、通信

电路等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通信系统设计与实践:包括通信系统规划、网络设计与优化、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实践能力; 3.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包括宽带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深入学习通信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4. 科研实践:包括科研项目的参与和科技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5. 学术交流与合作: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三、培养模式: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通常采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学制一般为3年,其中前两年为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阶段,第三年为毕业设计或论文写作阶段。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培养特点: 通信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专业性强:培养方案注重通信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通信工程领域具备竞争力; 2. 实践性强:培养方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程和科研项目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开放性强:培养方案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通过学术会议和与企

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总4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430109 )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应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电子科学、计 算机科学、控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一般理论与技术,掌握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化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 4、具有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方向 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2、电子与信息工程 3、信息系统与控制 4、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2年,学习时间一般为2-3年,实行学分制,其中课程学习阶段为1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6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8学分,必修环节不低于6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五、实践环节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两部分。 1 •课程实践:一般在校内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和研究中心等单位完成,主要进行专业课程实践和科研技能训练。课程实践合格者记2学分。 2•综合实践:依托各专业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完成,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岗位,主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综合实践合格者记4学分。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年修订) 专业代码:085208 一、培养定位及目标 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本专业主要面向国际化的电子、通信、智能控制电路及相关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培养规格为: (1)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有关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3)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具备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 二、学习方式及修业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研究生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完成学业。 三、培养方式及导师指导 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课程学按照培养计划执行,其中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主要在培养单位集中学习,校企联合课程、案例课程以及职业素养课程可在培养单位或企业开展。

(二)专业实践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 (三)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相关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四)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吸收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参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提高校企联合培养质量。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合作共赢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 (五)采用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 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导师组指导制,加强对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导师组应有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26学分,课程学习18学时可计作1学分。 课程设置框架和必修环节: 1.公共学位课程:政治理论、工程伦理、英语,共7学分; 2.专业基础课程: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共12 学分; 3.选修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实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至少选修7学分; 4.必修环节:专业实践,6学分。 五、专业实践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在校内导师指导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授予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 领域代码:085208 授权时间:2001 所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二、领域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它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两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技术利用微波、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纳电子等基础理论研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等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应用,通信、计算机及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覆盖的行业包括通信与网络,智能信息处理、雷达与导航,广播电视,消费类电子,电子仪器与设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固体电子器件,电真空器件,微波器件,电子材料与微纳米材料等行业。 本学科自198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1986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近年来,本学科科研工作围绕智能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空间信息处理、无线通信网络及信息系统和微波与光通信五个学科方向开展,实时把握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解决国家和地方,特别是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编解码技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与遥测技术、微波与雷达技术等。 三、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

电子与通讯工程(08520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电子与通讯工程(085208)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电路与系统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技术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及电子电力等多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基础,以现代电路与系统理论、现代电子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理论为研究体系,涉及现代电路理论、信号与图像处理、现代电子技术(EDA、DSP、SOPC)、现代电子测量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电路理论与系统实现、电路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智能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图像处理与分析、电路与系统的系统集成(SOC)等。 二、培养目标 为我国电路与系统领域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具有电子线路和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电路与系统方面的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发展动向,具有一定从事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并有志于推动我国电路与系统专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2级学制2年,2013级起学制2.5年,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见附表) 最低学分要求为32学分,其中课程不低于26分,开题报告1分,参加学术活动1分,专业实践4分。 五、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 1、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6次以上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2、专业实践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授权领域名称、代码及授权时间 授予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 领域代码:085208 授权时间:2001 所属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二、领域简介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它涉及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两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智能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电子技术利用微波、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纳电子等基础理论研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计算机等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应用,通信、计算机及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覆盖的行业包括通信与网络,智能信息处理、雷达与导航,广播电视,消费类电子,电子仪器与设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固体电子器件,电真空器件,微波器件,电子材料与微纳米材料等行业。 本学科自1983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1986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2001年被评为安徽省级重点学科。近年来,本学科科研工作围绕智能信息处理、数字信号处理、空间信息处理、无线通信网络及信息系统和微波与光通信五个学科方向开展,实时把握相关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为解决国家和地方,特别是行业和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学科点主要研究信息系统、通信系统、信息传输技术、现代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编解码技术、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数字媒体信息处理技术、遥感与遥测技术、微波与雷达技术等。 三、培养目标 留学研究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有较为深刻的了解,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的留学硕士研究生应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从事本学科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能够参与并促进中国与其所在国之间友好合作关系的高素质人才。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全日制专业学位)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培养方案(全日制专业学位) 附件5: 中国地质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领域专业代码085208 领域专业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制表 填表日期:2012年4月日 一、专业领域简介 (简单介绍领域专业的设置时间、发展状况、国内外地位;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师资队伍和著名学者;主要实验室和设备;项目状况和主要成果;已培养研究生情况及就业方向;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2003年我校设置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依托原有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我校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方面已形成由28位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科队伍,紧密结合国民经济主战场,持续深入地开展系统研究,近年来获得国家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项目的资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在通信GIS、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高性能通信网络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通信GIS方面: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具集开发与服务和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数据集成处理系统等方面有重大成果,通信导航信息系统方面在推出了的MAPGIS_Embedded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公众空间位置服务原型系统的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 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方面:在噪声分析与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

统、数字水印、高光谱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与地学结合,在油气评价、地质灾害、测井数据处理与传输方面取得了一批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容错感知、视频智能分析和视觉跟踪应用基础研究,以及RFID电子标签识别系统、港口智能管理系统、山体滑坡监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成果。 高性能通信网络方面:在自由空间光通信、宽波速宽带宽天线的演化设计研究、以及GPS/GSM/CDMA仪器设备定位跟踪系统,无线语音通讯系统的应用研究等内容上成果丰富。 数字系统设计方面:研究数字电子信息的系统的构件、设计与方法及其在数字系统中的应用。 本学科专业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就业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主要从事电子信息类研发工作,已培养学生多就业于华为、中兴、大唐、普天、步步高、爱立信等中外企业及各级省市移动、联通、电信部门,和公安、民航、银行、研究所、中科院等单位,毕业生在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拥有广阔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中华民族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专业领域方向 序 号 学科方向名称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学术骨干 1 通信GIS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工具集开发与服务和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数据集 成处理系统等方面有重大成果,通信导航信 息系统方面在推出了的MAPGIS_Embedded 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完成了 公众空间位置服务原型系统的开发,取得了 显著成绩。 吴信才、谢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