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三十年代小说发展繁盛,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矛盾加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也刺激了以叙事为己任的小说的发展,小说在完成其重大的现代性转折之后,逐渐走向部分的整合。此时期出现的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1)京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30年代京派作家活跃于北方,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其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知识分子。这个时期的京派作家承继“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传统,在表现中国农民的民族性格和南北方乡镇生活的解体上做出了开拓。

①京派小说家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都是对乡村世界的描绘。而城市的描写,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②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并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京派小说继承了“五四”国民性主题,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

③京派小说注重“回忆”,将回忆中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对平凡的人生、命运投入极大的兴趣和审美的眼光,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归于自然调和。

(2)海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①追求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海派小说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烈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张资平的海派X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他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不过逐渐消退,而为了商业目的,公式化地利用S情因素制造小说的恶俗的一。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海派文学一支笔已经伸进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因此显露出狂放颓荡,心理上也表现出扭曲变T。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X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X爱小说是世纪病态的标本,拥有很多城市读者。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式。叶灵凤凭他的都市敏感,知道上海已出现了新的“族类”,便发挥自己对英法文学了解的特长,吸收西方现代派表现城市人的艺术经验,来开发新的小说品种。

总之,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创作风貌与海派小说商业化的创作特点大相径庭,二者作为三十年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都表现出了小说创作的繁盛。

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

第二节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2学时) 一、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 “京派”的名称只是一种沿用,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的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他们是“左联”(包括“北平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京派”没有正式的结社,主要是由几个大学的师生松散组合而成的;但他们有自己的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 “京派”作家在思想和艺术倾向上较为复杂;大体上,他们是一面揭露社会的不平,一面又惧怕革命与破坏。他们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美、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来与现实的丑相对抗。他们强调文学是作者感受的强烈表现,并有意识地让它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他们,文风自然诚朴,对人生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文学修养也比较深厚,并接近人民的生活,有的则直接来自底层。他们反对脱离社会的唯美派文学,但与革命现实主义文学也不相容。 “京派”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批评方面均颇有建树,且成员众多、人材济济。其中的小说家,除前期的老舍以外,主要是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音及稍后的汪曾祺等。 1、废名早期的短篇集《竹林的故事》,多写乡土,尝试多种手法,具有田园牧歌风味。后转向诗化小说,用唐人写绝句的方法来做小说。多写自然风物,蕴涵禅趣,追求平淡古奥、朴讷静美的审美意境。他往往直接从古代抒情诗文中获得诗意的灵感,构成小说意蕴的核心。文字简省,富于弹性,能够表现较为丰富的内容。他精心锤炼每一单句的完美,联想和想象瞬息多变,却不指示抒情意象之间的联络路径,语言跳荡,趋向生辣晦涩。短篇《桃园》、《菱荡》,长篇《桥》可为代表。 2、凌叔华早年作品《酒后》、《绣枕》等多写绅士家庭的生活情趣和中等人家女儿的梦,长于心理描写。其后的《小哥儿俩》、《花之寺》、《疯了的诗人》、《倪云林》等小说,礼赞童心,吟咏自然风物,神往于古代的高人雅士,融诗、画艺术于小说之中,具备传统写意画的神韵。 3、萧乾以忧郁的儿童的眼光,描写人间的不平和世态炎凉(《篱下》、《放逐》、《雨夕》);以“乡下人”的眼光,发现劳动者的苦难和人性的美(《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从民族意识揭露宗教、教会的虚伪(《栗子》、《皈依》、《鹏程》)等等,都带有人生、人性忧郁的色彩。长篇《梦之谷》通过爱情悲剧控诉金钱社会和黑暗势力;抑郁缠绵的情感抒发,笼罩了南国山光水色的明丽,成为感伤的抒情诗。 “京派”的特点:人道主义为根基的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多写自然风物、纯真爱情、童心、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时或对都市上流社会发出讥刺。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和特点 1、初期海派:接续鸳蝴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概说: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过渡性都市描写,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都市男女”主题,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重视形式的创新,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1)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创作《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2)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三十年代小说发展繁盛,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矛盾加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也刺激了以叙事为己任的小说的发展,小说在完成其重大的现代性转折之后,逐渐走向部分的整合。此时期出现的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1)京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30年代京派作家活跃于北方,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其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知识分子。这个时期的京派作家承继“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传统,在表现中国农民的民族性格和南北方乡镇生活的解体上做出了开拓。 ①京派小说家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都是对乡村世界的描绘。而城市的描写,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②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并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京派小说继承了“五四”国民性主题,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 ③京派小说注重“回忆”,将回忆中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对平凡的人生、命运投入极大的兴趣和审美的眼光,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归于自然调和。 (2)海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①追求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海派小说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烈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张资平的海派X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他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不过逐渐消退,而为了商业目的,公式化地利用S情因素制造小说的恶俗的一。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海派文学一支笔已经伸进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因此显露出狂放颓荡,心理上也表现出扭曲变T。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X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X爱小说是世纪病态的标本,拥有很多城市读者。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式。叶灵凤凭他的都市敏感,知道上海已出现了新的“族类”,便发挥自己对英法文学了解的特长,吸收西方现代派表现城市人的艺术经验,来开发新的小说品种。 总之,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创作风貌与海派小说商业化的创作特点大相径庭,二者作为三十年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都表现出了小说创作的繁盛。

中文作业京派与海派的异同

茶与酒 ——读京派小说与新感觉派小说有感 读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给我最深的印象,如果用王朔的一部的小说名字来形容的话,就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当然这可能也不是很贴切。这些小说有的描写乡村风情,有的叙述都市生活,有的抒发爱国豪情,有的书写男女爱情。而我想浅谈一下读完京派与新感觉派小说的体会。 我认为,京派小说温婉而雅,好似小家碧玉,她就像一杯茶,散发着丝丝芳香,让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来细细品味;新感觉派小说浓郁新活,好似江湖侠女,她就像一杯酒,烈的让人感觉火辣辣。它们一个低调一个高调,但是作为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它们所揭示的意义、反应的社会现实是大同小异的,正如茶与酒一样,人们都在喝,都为人们接受,它们的本质作用是一样的,都是被人们作为饮品,调节生活这盘大餐的味道。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等人,其特点是淡薄现实功利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独立品格和纯正趣味,寓人生理想于自然、人性、人情美之中,创作风格恬淡沉郁,将古朴情调融入乡野生活的诗意中。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人物有穆时英、施存蛰等人,其特点是生动地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状态,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都市病态生活与心理,刻意追求主观感觉印象的契入,运用直觉的、印象式的、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作家,自称是“乡下人”,他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复活着有关故乡的记忆:大自然怀抱中宁静和谐的生活,善良淳朴的优美人性。粗糙的灵魂、单纯的情欲,新鲜而奇异。热烈的放荡,粗俗的撒野,映现出违背文明污染的真情实性。在敦厚与朴鈉、温和与宽容、青春与衰老中,有哭亦有乐,有血亦有泪,有爱亦有憎,然而并不现出生的黯然与狰狞,有的是生的一份欢喜,一份真诚,一份庄严,一份期待,一份对命运的默默承担,在那些男人和女人、老人与小孩多姿多彩的生命中弥漫开来。 沈从文的《边城》重点表现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唱响了一曲人性和神性的颂歌。但边城里始终有几丝不和谐的音响在耳边萦绕,比如,翠翠、老大、老二的爱情故事等,都拆解着显文本所彰显的主题。 新感觉派的年轻作家以稚嫩的笔剖视着现代都市的迷乱与罪恶,以及沉沦深陷于其中难以自拔,从而失去清醒理智与高贵尊严乃至美好感情的形形色色的都市人群。 穆时英的《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她在夜总会这一笙歌宴舞之地着力描绘挣扎于都市不同位置的失意与失败者。在暴露丑恶与浮华的程度上,能将笔触越过人物混迹声色、寄情酒乐的表面,刺其空虚颓丧、生活既无目的又无丝毫希望的心里痼疾。 京派作家神往、陶醉于青山绿水之间淳朴村姑的天真明慧的同时,寄居上海的文人却在声色犬马的灯火楼台摄取着欢场女郎强欢卖笑的苍白凄楚。 京派与新感觉派,一杯茶与一杯酒,一个描写美、一个展现丑,但我想他们都可以归于一处,就是对那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的追求。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京派与海派小说在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方面也可形成鲜明的比较。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金钱世界,走的仍是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然而,海派小说是不同于京派小说的,在地域上的分别上形成了这一流派。因此,海派小说则也有别于京派小说。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早期有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性爱小说,后期的代表是“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是第二代海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风等。新感觉派是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穆时英被成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小说以心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浅谈京派和海派的形成 现在分别说到京派和海派,我们都会联想到一系列不同的事物,有如被周立波标榜着的咖啡,和他所谓的赵本山吃着的大葱;或者同种事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比如同样是旗袍,也明确的分着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这两个名词,早已脱离其最初形成时的语境,成为伴随着它们各自所代表的地域的两种亚文化,进入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打破了地域,无处不在,无处不能看到它们互相的碰撞、斗争、交流与融合。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从它们最开始出现的文学界说起。“京派”,是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京派”作家代表有废名、沈从文、朱光潜、林徽因等,称为“京派”是因为他们当时多在京津两地活动,发表的文章都在京津刊物,又具有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而“海派”最开始有多种含义: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一群画家的画作和风格;京剧在上海的表现风格;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等等都称为“海派”。京派和海派文学就有着鲜明的差异和斗争,京派文学追求自然和人性的美,有着淳朴、平和、隽永的语言风格;而海派则首先提出“都市男女”,着力描写五光十色的繁荣都市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具有世俗性与商业性。那么为什么在这两地的作家群会有如此大的不同呢?所有的艺术和文化都离不开它们所生长的土地,北京和上海,我们需要认识这两块特质的土壤。 简单的从上海说起,上海自从开埠以来,一直是与外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同时有进驻了各国租界,商业发达,西方文化强势的影响,使上海很快成为了一个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窗口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地方,现代化和都市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于是快节奏的生活、商业气息、灵活多变、中西结合、都市人的病态心理……这些也很自然的进入了艺术表现,成为海派风格的特征。而相对于上海的开放,京津一带却在内陆,未能接触到这样的“西风”吹拂,又是一贯的政治中心,风格自然不同。鲁迅有段对京派和海派的分析:“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虽然尖刻绝对了点,但引用于此,还是能说明些问题的。 总的来说,还是艺术源于生活,离不开地域与时代,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海派”和“京派”的形成,是特定时代中在不同地域上孕育出来的文化体现。

现代文学 复习资料

京派是指30年代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和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海派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也称新感觉派。 20年代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特点是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最初尝试者,《无轨列车》半月刊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代表作有《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 论语派: 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的旁观者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了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家》的多重主题 一、对家族制度罪恶的控诉,是《家》中最具有感染力和批判力量。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故事,取材于巴金自己的家族,小说中人物、故事、细节、生活习俗大都来自真实。 2、暴露家族制度的腐败是《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家长生活的描写上。 高老太爷冯乐山高克定 腐朽与善良 封建家庭内部的腐败、自私、虚伪、愚昧、荒淫、坐吃山空以及互相的倾轧、勾心斗角都已经宣告着封建制度本身已经腐朽到了灭亡的阶段。旧制度的崩溃还表现在高家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权威的丧失,和高家年轻一代精神枷锁的逐渐被打破。 3、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是作品最重要的内容。反抗性体现在觉民、觉慧和琴等青年身上。颂扬了人的觉醒。 《激流三部曲》的矛头不仅针对旧家庭、旧礼教,而且还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小说不止是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还号召青年大胆反抗封建专制制度,投身社会斗争加入革命洪流。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 ——《家》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爱憎之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学理想。觉新、觉慧、梅、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艺术典型。 2、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通过心理描写介绍人物的行状;通过心理描写达到性格描写的作用。通过写人物的“想”和“做”完成人物塑造。

复习现代文学史

一、概况 1、整体特征: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2、三大文学派别: (1)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左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收:鲁迅的杂文、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的创作,和冯雪峰、胡风、周扬的理论建设。左翼文学的特色:对文学政治功利性的推崇;对文学阶级意识的强调;对文学大众化形式的倡导和追求。 (2)京派 “京派”是鲁迅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群。他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美,置生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追求文学和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成为文学贵族化的理想主义者。主要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李健吾、梁宗岱、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芦焚、林庚、林徽因等,京派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3)海派 海派是以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的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蜇存、刘呐欧、穆时英、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作品在结构、形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结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内在视角进行叙述;突出运动感和节奏感,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情绪和感受;追求反常规和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常常使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其中,施蛰存擅场于用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心理带来的扭曲。 二、茅盾 1、茅盾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9年)、《虹》(1929年)、《子夜》(1933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等。《蚀》是大革命时期的心理流程史,折射出现实社会的迷乱、晦涩,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 2、《子夜》的文学成就(地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作品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史诗性作品。 3、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死水微澜》,小说对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邓幺姑)三个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沉溺在各自的尘俗生活与欲望中,带着前现代中国生活的完整信息。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1、从文: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 代表作: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 2、京派(名词解释):京派是30年代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后继续留在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的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从文、健吾、朱光潜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3、从文抒情小说艺术特色: ①主要写湘西人性中的美与善;②.写现代文明中传统美好人性的遗失;③小说比较散文化,有田园牧歌的美;④小说具有悲剧意识;⑤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⑥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边城》是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健吾称它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5、《边城》是从文浓郁的怀乡情结的艺术结晶,也是支撑湘西世界的坚实柱石。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小题目) 6、中国诗歌会诗人的诗歌创作亦可归入政治抒情诗,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穆

木天等。 7、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8、戴望舒,代表作《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9、戴望舒诗歌的基本特征: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与“记忆”时期、“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10、卞之琳,代表作《断章》。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11、1936年春,左联解散。左翼剧联配合国防文学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 12、“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街头剧。 13、夏衍《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14、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15、洪深《农村三部曲》从社会问题剧转向政治宣传剧。 16、健吾,代表作《这不过是春天》。 17、健吾以“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如评《雷雨》,评夏衍戏剧。

海派和京派文学

“海派”和“京派”文学的几点比较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京派”和“海派”代表的是两种地域文化。顾名思义,“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京派文学的特质是追求“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可以说,其形成本身是对上海文坛海派的反拨,不迎合时尚,始终恪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表现出贵族气和学院派的特点。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他们要求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海派文学的特质是追求文学的都市化和商业化,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学形态。“海派”文学具体表现为附会于商业潮流,文学成为赚钱的工具;追逐洋场风情,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形式传达工业社会的“现代情绪”,文学更加现代化。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海派”广义上包括左翼文学、大众通俗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大多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吴福辉教授还向我们分别介绍了“海派”和“京派”的三代作家。总体来看,他们都体现出群体性的特征。京派作家大多是文人学者型,都是在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一流学府的教授学者或者学生,拥有高额的固定薪水,不需为生活奔走;而海派作家大多为左翼阶级作家,或者为书商编辑或生活在都市十里洋场的感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前卫青年,大多以文为生。这也就为两种文学不同的倾

论述京派小说

什么是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 京派小说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编辑本段文化背景 京派产生于30年代,这时“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都已经转移到了上海,留在北京等地的作家便处于一个“文化边缘”的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京派小说 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的中心,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所以,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此外,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因此,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编辑本段文学观念 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一,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二,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观念主张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过去的北京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编辑本段作家特点 “京派”作为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以下特点:第一,他们多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在30年代,中国的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北京守旧的文化氛围和上海新潮的商业氛围和激进的革命氛围,对这两个地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私人关系,都与新月派十分接近。林徽因,组织的文学沙龙里第二,他们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院派”的“文化精英”。他们对文学(创作)的态度成为他们与海派作家主要分歧。第三,“京派”可以看作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而与“京味”小说划开了界线。第四,“京派”虽然没有正式的组织和宣言,但他们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以文学沙龙为依托,正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新月派”就是以“聚餐会”的形式形成“流派”的。第五,他们的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沈从文、凌叔华、胡也频等都曾被看成是《现代评论》培养出来的作家。以一个或几个刊物为依托,也是文学流派形成的主要原因。 梦幻乡土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对乡土的梦幻般的描摹是京派小说的一大特点。京派作家是在视艺术即梦、情感即真,也就是在朱光潜所谓“理想界”与“现实界”二元对立的观念中建构着他们的乡土梦幻的。基于此,他们对宗法制乡风民俗多取宁静认同的态度,努力从中开掘纯朴的人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风俗美,静穆的自然美。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鄂东山野,芦焚的河南果园城,老向的河北农村,汪曾棋的苏北乡镇,萧乾的京华贫民区等无不表现了这一特色。两部《新编》同样继承了这一风格,比如潭柘寺、戒台寺的描写;母矮脚虎回乡的描写;保定府的描写;客栈的描写;青楼的描写;批八字的描写,母矮脚虎出嫁的描写,颠轿的描写等等。总之,不论是对强悍生命力的描摹,还是表现女性的温婉纯美、儿童的纯洁稚嫩,都突出地牵动着作者的一种梦幻之情,用沈从文在《旧作选集·代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对“一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创作群体。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学文》等北方文学报刊上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禾金,黑婴等,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京派特点: 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

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它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态度使他们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在新旧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其避开当年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以间离现实斗争为代价,取得某种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它是主张个人的,充满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但其作品均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京派小说还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京派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在作品里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不断的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的呼唤,寻求回应。这样,是京派小说经由稳重开放的学院文化,整合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海派特点: 海派与生俱来有着多元、创新、变异、时髦这四个特质。多元,就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创新,就是见多识广、富有创造;变异,就是注重变化,与时俱进;时髦,就是追逐时尚,引领潮流。然而,毋庸讳言,海派也曾有消极面,如崇洋意识、市侩心理、奢浮风气等。 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它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京派代表 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派则代表了上海这个开放、 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本文将对京派与海派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 学形式、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点。 一、文学形式 京派的文学形式更加传统与古典,注重诗词、歌赋、戏曲等。其代 表作家有林则徐、郭沫若等。京派的文学作品常常融入汉字的独特韵味,情感表达深邃而内敛。其中,京剧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生动地演绎出来。 相比之下,海派的文学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上海作为一个国 际都市,文化氛围高度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的涌入。因此,海派的 文学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家有丁玲、巴金等。海派作家们以开放的思维 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主题 京派的文学创作主题较为庄重与宏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京派的 作品往往以国家兴亡、历史伟人等为中心,以表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 的变迁。其中,林则徐的《赴戎州》以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寄托 了作家对国家未来的良好祝愿。

海派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议题。他们以个体 的经历和情感为切入点,以“写人为写社会”为理念,揭示社会弱势群 体的艰辛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女性 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艰苦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 京派的艺术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典美。其作品以情感的内敛和审美 的典雅为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例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以优 美的辞章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 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洞察力。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生动的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他们以直白而真实的语言描绘社会的丑陋和个 体的悲惨遭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总体而言,京派和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京派注重传统与古典,以庄重的主题和典雅的艺术风格为特点;而海 派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手 法展现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苦难。两者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 文学的瑰宝。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 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 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 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 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

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 京派和海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学也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多元化发展。本文将探讨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一、京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 京派文学,又称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文学创作风格与思维方式。京派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概括与抽象,力求以简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探讨社会问题,并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许多作家受到京派文学的影响,延续了其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京派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共性,比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困境的探索。 二、海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 海派文学,又称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文学风格与创作风格。与京派文学不同的是,海派文学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表达,追求个人情感与审美的传达。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安忆等,他们的作品以诗意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而闻名。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派文学仍然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许多海 派作家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融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表达出更具时代感的创作主题。另一方面,海派文学也不断吸纳新的 元素和风格,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跨界 的发展趋势。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作为经典流派 仍有影响力,同时也有许多新兴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 化差异的特点。作家们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 作品,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 影响力,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关注。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对当代 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创作 风格和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然而,在当代中国 文学中,各种风格和流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共同构建出丰富 多样的文学景观。当代中国文学正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我们展示出 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

试论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试论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对 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1930年代的中国小说进入繁盛阶段,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小说领域分别被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所分割。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和以张资平、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海派”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都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京派”和“海派”不同的艺术风格 ①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 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包括: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第二,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第三,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第四,在题材、主题及意象方面表现出开放的民族性。 例如,凌淑华的《弟弟》表现出对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其中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拳拳童心。这既说明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情眷恋,

也反映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 b.京派小说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小说便自然要摆脱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趋向散文化、生活化,从而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 例如,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无故事,近似随笔或是散文,信笔写来,不事雕琢,表现出平淡、古朴、闲适、中和的风格。她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断互相穿插,几乎不见故事线索。他们重视的是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内涵的隽永,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②海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主观感受 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例如,刘呐鸥早年在台湾生活,15岁赴海外求学,历时数载,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刘呐鸥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b.情节结构独特 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例如,穆时英的代表作《南北极》文字有气吞全牛之概,穆时英用他那特创的风格,写出一堆粗犷的故事,笔法精悍、泼辣,痛快淋漓,因而他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

文学猜题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答: 京派 1京派文学是指20年末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其主要成员有沈从文、废名; 2京派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特征:1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2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3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4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5对原始人性人情美的歌颂 海派 1海派文学是30现代东南沿海大都市的描写,主要挖掘大上海都市文化的畸形发展 2擅长捕捉都市化意象 3整合现代都市的体验和感性 4侧重挖掘心理、潜意训、瞬间体验和感觉世界,不以复杂离奇的故事性情节取胜 5注意(变态)心理的描写 论述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达的原因 答: 1社会动乱和政治黑暗 2文人学士政治的失意和对时局的失望,而产生避世、闲适的心理 3自然恬淡的审美追求 4大量优秀诗人的创作和佳作的出现 5诗人对农事和自然山河的热爱情怀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 歌颂有情人终成眷属,鞭挞封建伦理、封建社教猛烈的批判 论述韩愈的诗歌 答:韩愈诗歌的总特点是奇崛雄骜 1奇崛雄骜的诗歌语言 1)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 2)古语反用 3)力戒所熟,务必出新出奇 4)善用狠猛粗俗之语 2奇崛雄骜的诗歌意境 首先是字、句、局部描写的务求新奇,力避陈言。 其次是通篇立意奇崛怪诞。 3诙谐戏谑、顿挫、浪漫的创作手法 1)诙谐戏谑笔法的运用 2)顿挫之法的运用。 3)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韩诗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想象力的丰富,二是夸张手法的运用。 4喜押险韵,好用生辟字的特点。 洪升改编杨玉环、李隆基爱情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长生殿》 1重在李杨的钗合情缘,但却写出了封建宫廷中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真实情况,也塑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