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个人奋斗和人道主义理想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前的碰壁,大时代下知识者徘徊、倒退的思想面貌。细腻的心理笔触,抒情风格。《为奴隶的母亲》对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

②胡也频

早期多表现爱情、劳苦与不幸。后期将爱情、革命与壮伟的历史图景结合。

《北风里》穷愁潦倒时愤懑的呼喊。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由无政府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

2 “左联”作家群(深化和变异)

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了。

左翼小说——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从革命文学到“左联”文学:“新写实主义”(扫除概念化风气,力图把政治性与真

实性结合。丁玲《水》、张天翼《二十一个》、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主要成员: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①丁玲

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时代的鲜明印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病态的反抗。包含深刻的历史批判性。《韦护》流行公式的独特观察,捕捉过渡性历史人物的特殊矛盾。《一九三○年春上海》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的知识分子。《水》“普罗”文学重大突破。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放弃对个别典型的刻画。《母亲》封建大家庭的崩溃没落,第一代新女性的坎坷路程。

丁玲创作的艺术特点:见辅导书

②张天翼(另参考小说打印5)

自发表兵士小说《二十一个》以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在三十年代中期的讽刺潮中,逐渐走向成熟。到1938年,随着代表作《华威先生》的问世,张天翼为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曾几次率先打破左翼创作的僵化局面,使进步文学得以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其功绩不可低估。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贯穿着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的讽刺主题,主要讽刺了三类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点:

●俯视讽刺对象,注重在人生一瞬中透视出丰厚的人物性格史,勾勒人物线

条明净而不驳杂,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人物的灵魂廓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

●重视叙述角度的灵活多变,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断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

●泼辣豪放的漫画式的夸张风格,意旨浮露的讽刺艺术。

●新鲜流动的口语。

③蒋牧良

取材与张天翼接近。抓住社会弊端中典型事件刻写讽刺性人物,偏于冷静,语言质朴。《雷》《集成四公》

④周文

《雪地》川康边地风情和军阀的倾轧、丑恶的吏治。讽刺中的喜剧因素。

《红丸》《烟苗季》《在白森镇》

⑤艾芜

艾芜的小说创作先以主观抒情和富有异国情调呈现出浪漫色彩,但到四十年代却由浪漫归于写实,因而在左翼小说中亦有自己一席位置。

总体上看,艾芜的小说多取材下层劳动者的生活,主人公也都是下层社会中一些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物,尽管他们身上存有许多缺点,有许多为人所鄙的行为:如迷信、走私、抽鸦片,甚至盗窃、抢劫,但作家都把他们作为朋友来描写,对他们倾注了全部同情和热爱,努力发掘他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艾芜早期小说的特色:

●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学反映现实的

新领域。

●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为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

新范型。

◆早期作品:

开拓反映现实的新领域,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主观抒情性。

《南行记》集漂泊知识者对边疆异域下层生活的观察,刻画流民形象,不避畸形和污垢,又总能从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灵魂美。

《人生哲学的一课》走投无路的青年,困窘而不低沉,对生活依然执著。

《山峡中》铤而走险的流浪者,仍憧憬美好生活,爱憎分明。

◆战争期间

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

《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以农立国”的探索,三种农民性格。

《山野》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阵线的各类斗争,过分明晰的理念分析。

《故乡》战时腐败、病态心理,场面错综,笔调悲怆,冷峻的批判态度。

《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贫苦无告的农村妇女。

《石青嫂子》不幸中对生活仍有信心。

⑥沙汀

◆早期作品

《法律外的航线》《老人》《战后》较概念化

《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

闭塞、阴暗。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

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

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

◆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

《防空》讽刺黄金季节的开端。

《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

《淘金记》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个性化语言,客观、浓缩描写。

《困兽记》后方乡村教师的苦闷,对知识分子的暴露及严峻批判态度。

《还乡记》初次闪出反抗者的光彩,贫农形象冯大生。

《堪察加小景》(《一个秋天晚上》)丑和美一并揭示,阴暗中的亮色。

《呼嚎》《医生》揭露国民党覆灭前的每一件丑行。

《范老老师》中争民主、反内战的新主题。

⑦叶紫

多真实表现大革命失败前后洞庭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火和血的事实,农民的性格及成长。“黑白分明的铅画”,时代、战斗的产物。

《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星》妇女在农民运动中的成长。

《山村一夜》受小生产者眼界束缚,麻木愚昧的汉生爹。父子思想矛盾。

吴组湘?

注:社会剖析派小说与东北作家群都可列入左翼文学中的一部分(广泛意义上)。但在这里将它们单独列出。

(二)社会剖析派小说——(茅盾一节有讲述—钱本资料)

辅导书87讲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见笔记本整理(代表人物。。。。)

茅盾的《子夜》是其中的代表作

沙汀,艾芜已在上面讲过。

吴组湘:

《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人

物个性化,地方色彩,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

《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

《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

《菉竹山房》守寡的二姑,内心仍藏有爱火。诡秘的行为,阴森的气氛。

(三)东北作家群——具有地域性的作家群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罗烽,白朗等。

①萧红

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明丽、凄婉而纯净。

《生死场》 9.18前后的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生活,坚韧挣扎的农村妇女,北中国农村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深刻的生命体验。

②萧军

《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

《羊》《江上》东北下层人民的质朴坚韧。

《过去的年代》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对东北地区“民魂”的深入开掘。

③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忧郁》悲愤郁怒潜藏于平静的叙述。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抗日题材和东北风情。

《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

(四)京派小说及其他独立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群)

1 京派概说

执意拉开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显现了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城市的描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①文化保守主义立场。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呼唤。

②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

③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发现平民世界,对平凡人生的审美。

④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追寻逝去的美。

⑤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

2 代表作家:

①沈从文(见专题)

③废名③萧乾④芦焚——师陀是其40年代的重要笔名⑤杨振声,李健吾(刘西

渭),林徽因→见小说打印7

⑥京派到了40年代:汪曾祺

(五)李劼人(“人生派”的延续,不参与任何文学团体)以四川为背景

《编辑室的风波》收入《大系》

(《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死水微澜》)——写于1935—1937年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

(六)海派小说

1 初期海派小说:接续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

⑴主要特点:

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表现市民生活,迎合大众口味。

过渡性都市描写。沉醉于物质享受而又有负罪感。

“都市男女”主题。性爱小说风尚,表现现代人性的“新式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上海追新猎奇的风貌。

⑵主要代表:张资平,叶灵凤。

其他:曾虚白,林微因,章克标,曾今可,徐蔚南

①张资平

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主题,彻底的媚俗化。

“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显示出海派的驳杂。创作《苔莉》后与创造社闹翻。

《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②叶灵凤

以感伤恋情小说为起点,中国心理分析小说最早的推行者之一。

31年后转向对都会女性的动态刻画。最现代的文体,狂放颓丧背后潜藏着旧式的温

婉。《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还创作过通俗长篇小说。

2 新感觉派

(——)→见笔记本整理

现代人的眼光,新异的现代形式,文化根源和外来影响。

主要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还有:黑婴,徐霞村,禾金——见小说打印7

其余见笔记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第一节:老舍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猫城记》、《离婚》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 “京味”,语言传神,极富表现力。 一、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1、老派市民: 《二马》老马 《牛天赐》牛老四 《离婚》张大哥 《四世同堂》祁老人 2、新派市民(洋派青年) (1)西崽:蓝小山《老张的哲学》丁约翰《四世同堂》 (2)纨绔子弟:《离婚》张天真 《四世同堂》祁瑞丰、冠招弟 3、底层市民 《月牙儿》母女《骆驼祥子》祥子 4、理想市民(侠客兼实干家) 《老张的哲学》赵四 《赵子曰》赵景纯 《二马》李子荣 《离婚》丁二爷 《四世同堂》天佑太太、韵梅、钱默吟 “京味”与幽默 2、揭示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官样”文化特征: “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1、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 2、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三、老舍的语言艺术 ①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写出“简单的、有力的、可读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②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语文学性统一起来。 第二节《骆驼祥子》 1、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强者沉沦的悲剧: 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二、悲剧原因: ①客观: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车场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②主观: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

第一节巴金创作道路 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他的 前期共12部中长篇小说,60多部短篇小说 ⒈前期题材: (1)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长篇《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2)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如《家》。 ⒉巴金前期小说代表作: ①处女作:《灭亡》,是立志献身的年轻无政府主义者的心灵表白。 主人公杜大心,是一个悲剧英雄。他富有正义感和献身精神,又狂热而脆弱,加上错误理论的引导,在狂热、盲目、幼稚的斗争中无谓地牺牲了自己。 ②《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③《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的含义: 1919年至1924年,中国正处与一个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折时期。作品反映在这一历史激流中,一方面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 ⑴高老太爷 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专横、衰老和腐朽,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⑵觉慧 封建专制的叛逆者,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典型。他对家庭的反抗,以至最终出走表现了“五四”新思潮的威力和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作家在觉慧身上寄托着对青春的赞美和生活的信念。 ⑶觉新 ◆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性格:委曲求全、懦弱顺从 有责任感,忍辱负重 ◆是新旧交替时代的承载者 ⑷其他人物形象: 鸣凤:纯洁刚烈 梅芬:温顺驯良 瑞珏:善良厚道 冯乐山:荒淫残忍 四老爷:狡猾贪婪 五老爷:腐化堕落 四太太(王氏):阴险奸诈 (二)《家》的艺术结构 以觉慧和鸣凤的恋爱以及觉新与瑞珏、梅芬之间的纠葛为情节发展主线,全面交织而展示了高公馆的衰亡过程。 (三)《家》的艺术风格——青春型 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 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 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 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内心。 第三节 《憩园》: 旧主人:杨梦痴(杨老三),儿子杨小寒 新主人:姚国栋,儿子小虎 第四节《寒夜》 《寒夜》的艺术风格——深沉 题材:小人小事 基调:悲哀、忧郁 主题:探讨人性、揭示人生世相

30年代小说整理

30年代小说 一,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到30年代,进入成熟、繁荣的时期,究其原因: (见朱栋霖本p159) 二,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标志(或30年代小说创作的成就)(一共6条,见笔记本整理) 三,小说流派 (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 “左联”准备期 (1)普罗文学(小说)——见笔记本整理 主要是太阳社成员,以蒋光慈为代表。其他成员: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孟超,钱杏邨等。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注:太阳社(用文学为革命呐喊)——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普罗文学(小说)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这一转变时期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 ①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少年漂泊者》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五卅的社会矛盾和斗争。《短裤党》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化的有力校正。 ②洪灵菲 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屈。自叙传色彩。 ③华汉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1932重版时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 (2)柔石/胡也频(二者转变都在后期) 同样是文学革命→革命文学转变中的初期无产阶级文学家(这一点与普罗小说家相同),与左联作家群具有相同的创作倾向。 ①柔石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二月》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三十年代小说流派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诗刊》等。“人性论”:以“健康”、“尊严”为标志、清除粗劣的、卑俗的成分,因而是一种贵族主义的人性。——“以资产为文明的祖宗,指穷人为劣败的渣滓”(鲁迅)——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立。 鲁迅“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阶级性——(潜在)不能否认人性的客观存在,与极左思潮的差异与分歧。 京派 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等。代表作家:沈从文、废名、萧乾、卢焚等。 【文学观念:由(王国维)、周作人、朱光潜:(1)文学不直接宣传(针对左翼与右翼),又植根于人生,“怡情养性”。——文学本质论。(2)发展:宽容、多元多向。“多方面的调和的自由发展”(承传五四“幼稚的生发期”)。】(PPT上的)。 书】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关注乡村世界,去寻找挖掘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批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3)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社会剖析派小说 继承并发扬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自觉地将小说创作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全景地再现中国社会现实,同时侧重从经济角度对社会进行观察剖析。艺术上注重宏大的结构、重大的题材。茅盾是开创者,吴组缃等是主力。 新感觉派小说 活跃在30年代上海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阵地有《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代表作家如施蛰存、刘纳鸥、穆时英、黑婴、徐霞村等。新感觉派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在上海的都市商业文明的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更多关注人的潜意识的存在。 新感觉派承接了20年代张资平、叶灵凤的初期海派小说的余绪,下连以张爱玲、苏青为代表的40年代的市民小说,是海派文学的重要阶段和支流。通俗之余,更多了先锋文学的性质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巴金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四) 巴金(1904—2005) 第一节巴金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早在1936年,鲁迅就称他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巴金姓李,原名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大地主家庭里。四、五岁时随父亲到广元县“住过两年”。辛亥革命后回到成都,直到1923年。他的少年时代都是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度过的。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广元县当过知县。母亲陈淑芬,是个贤淑慈爱的女性。巴金在幼年时从母亲那里接受了“爱一切人”的教育,从与仆人和轿夫的接近中看到了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从封建家长制统治下兄弟姐妹受礼教的迫害以至死亡的生活里感受到了重压。这一切使年幼的巴金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和摆脱封建统治的渴求。 巴金自幼表现出性格中善良、多愁的一面。母亲陈淑芬贤淑慈爱,对他影响很大。 文学所受的影响:曾祖、祖父都出版过诗集,父亲非常喜欢看戏。(过节的时候经常请唱戏的到家里来唱戏。13岁时父亲去世。) 这种性格对他早期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应该是有必然的联系。 散文《最初的回忆》:我每次回溯到我的最远的过去,我的脑子里就浮现了母亲的面颜。 我的最初的回忆是跟母亲分不开的。我尤其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温柔的声音。 母亲亲自教他们背词。 1919年9月,在“五四”精神鼓舞下,他勇敢地冲出了封建家庭这个“铁丝笼”,迈向了社会。先进入成都青年会补习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了成都外语专科学校学英文。这期间,他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和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廖抗夫的(剧本)《夜未央》以及爱玛.高德曼的《无政府主义》等文章。同时参加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秘密团体“均社”,出版刊物,鼓吹反抗封建制度,为人类美好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1923年春,巴金进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1925年夏到上海,开始文学活动。此时,他研究了安那其主义,并翻译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著作《面包与自由》。1927年1月,二十四岁的巴金去法国留学。他在法国的两年中,除了学习法文外,还根据英译本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前半部),并大量阅读了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惠特曼的作品,进一步接受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的教育。1928年巴金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连载于1929年的《小说月报》。《灭亡》以1925年孙传芳在上海的军阀统治为背景,写一群青年盲目地去和反动统治者斗争,最后灭亡的故事。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凡是曾把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全部要灭亡,而凡是最先起来反抗压迫的人也要灭亡。这反映了巴金当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还没有认识,对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也不甚了解,受无政府主义影响比较严重。 1929年1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他除了北上京华,东渡日本和去煤矿作过短期的调查外,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1931年,他写了《新生》——《灭亡》的续篇。这部日记体的中篇小说,以主人公李冷自述的方式多表现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转变过程以及他为理想信仰献身的事迹。比《灭亡》有了进步但仍带有较浓厚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写于1930年,巴金以“五卅”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吴养清“在这事件中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一段故事。”作者的用意在于鼓舞青年继续奋起抗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1931年到1933年间,巴金完成了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之一)和《爱情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一、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 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 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鲁迅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三四十年代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社团流派总结 30年代文学类: 名词解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 时间:1930年 主要成员:鲁迅、茅盾、周扬、胡风、夏衍、张天翼。最初的盟员共50余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宗旨:提倡和发展普罗文学成为他们的共同要求,资产阶级文艺家对于革命文学的攻击,从另一个方面促使革命作家认识到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有力地进行文艺思想斗争。 活动:办刊、出版与论争、推进大众语、与国际联系。 刊物:《北斗》《萌芽》《十字街头》《文艺群众》 影响:左联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在创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名称:东北作家群 名词解释:抗战文坛上活跃的一支文艺劲旅,组织社团,编辑刊物,研究理论,从事创作,参加抗日文艺运动,人们把这个松散的文学群落称为东北作家群。时间:1931 主要成员:萧军萧红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李辉英 主张:倾向现实主义 创作特色:强烈浓厚忧患意识和悲剧性 风格:艺术审美上表现出一种雄健、粗犷、悲壮美学风格。 贡献: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主题第一次集中醒目标示在制作上 刊物:《光明》《战地》 影响:东北作家群出现,标志中国新闻学全面的自觉的抗战文学色彩历史阶段转折开始。 30年代小说类: 名称:新感觉派 名词解释: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海派 时间: 主要成员: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 主张:新感觉主义 特征: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物刻画上,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的非理性、潜意识和变态心理。刊物:《现代》《新文艺》《无轨列车》 影响:是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也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一个较有成就的流派。它不但促进了现代主义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名称:京派 1 第 1 页共8 页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30年代的小说创作——老舍 20112431 35 李铃风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小说到30年代,进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原因:一、社会、历史的巨变和外来文化的入侵,为小说文体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丰富的中外文学资源为作家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三、作家们的积极探索并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成熟与繁荣的标志:一、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二、长篇小说的成熟;三、小说流派的涌现。 30年代,长篇小说的质和量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篇小说名家名作纷纷出现,如矛盾的《蚀》、《子夜》,巴金的《家》,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王统照的《山雨》,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老舍的《离婚》、《骆驼祥子》等。30年代的小说家们的长篇小说叙事博采古今、融汇中西,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小说流派有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新感觉派和京派等。 老舍也是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一员,他在3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占据这重要地位,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30年代老舍小说创作

正文: 老舍,北京人,满族(正红旗),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出身寒苦,在贫民窟里长大,熟悉城市贫民生活,这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老舍的小说作品种类很丰富,包括长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说,还有童话、寓言体作品。这体现了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小说文体的创新。在戏剧创作中,除了话剧,另有儿童剧、童话剧、歌剧、话剧歌舞混合剧等。他写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机智的散文小品,还有一些新旧体诗歌。和"五四"以后的绝大部分作家不同,他还利用多种传统形式,写下了大量体裁各异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传统剧种之间移植改编的戏曲。老舍是现代中国作家中作品形式体裁最为丰富多样的一个,而且在不少领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绩。 老舍的短篇小说为数不多,却也不乏绰约多姿、意味深长的优秀之作,如《断魂枪》、《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写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艺术构思的精致和题材的宽广方面,往往胜过长篇作品。 他的短篇小说就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第一类小说大都采用情绪结构方式,较多的运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象征、暗示、梦幻、犀利分析等手法,写人叙事,布景状物,均呈现诗一般的境界,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 第二类的写实小说,其实也不是纯粹的客观的写实,内中含有浪漫、传奇成分。他们除了注重人物刻画外,还比较精于故事的讲述和环境(背景)的描写。老舍对市民社会的形形色色人物均作了艺术的描绘,像《抱孙》对王老太太的封建守旧思想的否定,《马裤先生》对庸俗、丑陋、卑污的市侩主义者的嘲讽,都能显示出老舍小说文化审视的深刻性和艺术技巧的精湛性,还体现了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的特点。 老舍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作者之一,为开拓这种体裁作出了贡献。 他的长篇小说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文博士》等。印象最深的就是《骆驼祥子》了。 《骆驼祥子》是其早期创作的优秀之作。它通过人力车夫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悲剧人生,生动地展示了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人生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挣扎在黑暗深渊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作品描写了军阀混战、社会动乱的年代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更描绘了封建迷信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害和剥削。祥子的人性美的毁灭暴露了旧社会旧制度的罪恶。小说善用叙述的文字、精辟的议论、自我辩解和同情的笔墨以及心理剖白、景物衬托等多样细腻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

中国现当代文学 30年代小说:老舍

30年代小说:老舍 教学目的: 1.了解老舍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 2.掌握《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形象。 教学重难点: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形象及成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反思: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缺乏,对祥子的理解有偏差。 教学过程: 一、老舍生平创作简介 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舒乙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北京一个贫困市民家庭。1917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的小学和天津南开中学任教。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创作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等。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和重庆,1944年在北碚开始创作《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国讲学。1949年应周总理之邀回国。解放后创作了剧本《茶馆》《方珍珠》《龙须沟》等。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自杀。老舍的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断魂枪》《柳家大院》《微神》 剧本《茶馆》《龙须沟》 二、《骆驼祥子》 主要人物: 祥子、虎妞、刘四爷、曹先生、小福子 主要情节: 讲述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纯朴勤劳的青年农民祥子,破产后进入北京当人力车夫。他想通过勤劳苦干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经过三起三落,祥子最终失败,堕落了。 思想内容: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示了病态城市文明对健康人性的毁灭,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的罪恶现实。 祥子形象:祥子的性格塑造是围绕买车丢车、买车丢钱、买车卖车的情节中完成的。祥子是一个具有骆驼般坚韧性格的车夫,勤劳、坚韧、纯朴、诚实、善良。但是在现实社会环境的重压下,祥子逐渐丧失了所有的美德,最后成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形象的悲剧成因 社会的悲剧:军阀混战、侦探敲诈、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等。 文化、性格的悲剧:小生产者个人奋斗的思想性格。病态城市文明。 虎妞闯入他的生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婚姻不合理想、生活的重压、虎妞的死。 三、《四世同堂》 1944年在重庆北碚开始创作,1946年旅美后完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30年代整理

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一、填空题 1.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成立于上海。 3.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4、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之争。 5.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 6、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民族主义文学”,其代表作有《国门之战》、《黄人之血》。 二、名词解释 1、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2.普罗文学 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不幸与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郑伯奇。华汉,咆哮了的土地 3、“两个口号”论争 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4、京派 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5、论语派 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6、民族主义文学 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三、简答题 1.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2.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 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3.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四、论述题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整理版)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 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狗·猫·鼠》 (二)《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

《求乞者》 ○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论照相之类》 ②“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30年代的左翼文学

30年代的左翼文学 柔石《二月》 1、高高在上与世不相干的人 2、弄潮儿冲锋在前 3、衣冠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 此既是萧涧秋 鲁迅写道:“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轻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 悲悯民间疾苦,救助孤儿寡妇 求寻真理不得,不敢随波逐流 徘徊、迷茫 “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幻灭小说” 中篇小说《二月》是柔石的代表作之一,《二月》写于1929年,它与当时出现的茅盾的《幻想》、《动摇》、《追求》,叶圣陶的《倪焕之》等小说,在文学史上被统称为“幻灭小说”。 萧红(1911.5—1942.1)原名张乃莹 《跋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确实因为我是女人……” ——萧红 萧红李姓青年萧军端木蕻良 比较《生死场》和《为奴隶的母亲》

萧红将自己作为女性的痛苦和灵魂融进她笔下苦难女性的身上,将她特有的“人生荒凉感”,与女性的孤寂、悲剧融为一体 鲁迅再为《生死场》作序中说:“它是‘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 为此,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呼兰河传》的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 以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生活为原型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矛盾评 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的美丽 思考:怎样看待萧涧秋“近代青年这样的一种典型”? (一)了解 1、柔石的生平和创作简况 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浙江宁海人。1918年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1923年毕业。因家庭困难,次年任慈溪县谱迪小学教员,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7年夏,回故乡任中学教员,后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此时创作出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揭露旧社会黑暗腐朽的生活。1928年,宁海群众暴动失败,宁海中学遭解散,他只身出走,寓居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并与鲁迅密切交往。同年12月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并编辑《语丝》。发表中篇小说《三姊妹》、代表作中篇小说《二月》,并出版小说集《希望》。作品大都表现革命前后青年的苦闷与希望。 1930年参加“左联”,任执行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写有通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同年,写了短篇力作《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终年30岁,

30年代其他小说创作

第十二章30年代其他小说创作 教学目的、要求: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3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了解丁玲、张天翼的代表作。 教学重点、难点:《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特征;《华威先生》中华威先生这一形象的意义;“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主要代表人物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的代表作及他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左翼新人小说 左联成立之初,鲁迅先生就指出:发展无产阶级文艺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而在现实中,鲁迅先生确实也倾尽全力,扶协新人,这样,历史的机运和老一代作家的培育,使得小说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大批新人。他们的作品,在初期还呈现出简单的"革命+恋爱"的模式,思想大于形象,如阳翰笙的《地泉》等,但是随着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一批新生代青年作家的涌现,左翼小说也在逐渐走向成熟。 一、张天翼(1906—1985) (一)30年代创作概述 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以及这一时期少有的文体家。早年的漂泊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了解得既深又广,文学生涯始于在鸳鸯蝴蝶派刊物上发表滑稽小说和侦探小说,练就了扎实的文字根底,奠定了幽默讽刺的风格和敏锐的文体意识。1928年,经过鲁迅的手,张天翼在《奔流》上发表了《三天半的梦》,并从此成为新文学作家。 张天翼自发表描写兵士的小说《二十一个》而崭露头角,1938年,其代表作《华威先生》问世,从而引发了长达数年的关于抗战文学要不要排斥暴露的论争,为整个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他的小说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伸向中国社会中下层的各个角落,在别具一格的喜剧世界中展示了旧中国千姿百态的悲剧性社会相。其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短篇《脊背与奶子》、《包氏父子》、《笑》、《清明时节》、《华威先生》等。 (二)思想主题 反庸俗、反虚伪、反彷徨是张天翼小说的基本讽刺主题,在他的笔下主要出现了三类讽刺人物: 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如《笑》里面的九爷《脊背与奶子》里面的长太爷。 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小公务员、小市民形象,如《陆宝田》里面的小录事陆宝田,塑造这类人物是张天翼的特长。 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形象,如《包氏父子》中的老包、《善女人》里面的长生奶奶,《同乡们》里面的长丰大叔等。 (三)短篇小说《包氏父子》 著名的《包氏父子》展现了代代相传的奴性。门房老包一辈子当牛做马伺候人,就幻想自己的儿子小包能够爬进统治者的圈子,因此拼命供小包读洋学校,希望能够借此摆脱穷困低贱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从洋学堂出来就是洋老爷,要作大官。而小包呢,他一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