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

与文化的影响

(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

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19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19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海派,现代诗派

海派文学 百科名片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简介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 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起源 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 概括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比较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 三十年代小说发展繁盛,随着大革命的失败,社会矛盾加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文学直接表现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增加,也刺激了以叙事为己任的小说的发展,小说在完成其重大的现代性转折之后,逐渐走向部分的整合。此时期出现的京派小说与海派小说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体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 (1)京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30年代京派作家活跃于北方,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其基础是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知识分子。这个时期的京派作家承继“五四”时期“乡土文学”的传统,在表现中国农民的民族性格和南北方乡镇生活的解体上做出了开拓。 ①京派小说家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民世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都是对乡村世界的描绘。而城市的描写,则作为与乡村世界对立的人生,被纳入到京派宏大的叙述总体之中。 ②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并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京派小说继承了“五四”国民性主题,不断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呼唤,寻求回应。 ③京派小说注重“回忆”,将回忆中逝去的美和眼前的现实进行对照,对平凡的人生、命运投入极大的兴趣和审美的眼光,使得美由绚烂归于平静无奇,归于自然调和。 (2)海派小说的创作风格

①追求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海派小说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烈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张资平的海派X爱小说,是将创造社本来就有的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地媚俗化,他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不过逐渐消退,而为了商业目的,公式化地利用S情因素制造小说的恶俗的一。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海派文学一支笔已经伸进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因此显露出狂放颓荡,心理上也表现出扭曲变T。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X爱小说成为海派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张资平、叶灵凤等人的X爱小说是世纪病态的标本,拥有很多城市读者。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式。叶灵凤凭他的都市敏感,知道上海已出现了新的“族类”,便发挥自己对英法文学了解的特长,吸收西方现代派表现城市人的艺术经验,来开发新的小说品种。 总之,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创作风貌与海派小说商业化的创作特点大相径庭,二者作为三十年代中国小说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都表现出了小说创作的繁盛。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 与文化的影响 (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

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19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19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19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沈从文与“京派”“海派”之争 “京派”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京派小说大都疏离政治,与政治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但看重人生,关注平民性,追求静穆的艺术境界。 京派把人生看得大于时代,把时代称作狭义的人生,他们避开时代生活激流面前文学的政治选择,转而采用观照理想人生的文化选择,使得他们的缺乏政治批判力的小说,具备了文化批判的一定深度。如京派小说针对现代道德沦丧而发的对传统道德、民间道德的呼唤,以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为标准,对农村、市井、知识阶层生活进行的厘定,就充满了博大的文化审视态度。京派小说普遍富有平民性,他们对普通乡民、市民的平凡生活方式表现出特有的关注,对俗人俗物表现出特有的热爱与亲近。然地染上了保守的色调。 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 初期海派小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初期海派小说注重商业化,以赚钱为目的。他们往往以迎合市民的口味而拉开与反映现实生活的主流文学的距离,单纯地描写市民的衣食住行,平庸世俗。第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家的主要创作倾向。海派作家的性爱小说,有反映现代青年婚恋的一面,表现了他们对爱情的追求,不乏民主精神。但他们更多的情爱小说格调不高,往往在他们所追求的爱情幸福之中,夹杂着旧的贞操观念及卑琐的占有欲等陈腐意识,有的甚至粗制滥造,低级庸俗。第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初期海派作家能够熟练地运用晓畅流利的白话语言,注重性心理的描写,有的还尝试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变换叙事切入的角度,这都表现出初期海派作家的探索精神和先锋性。它为第二代海派作家的登场准备了条件。 新感觉派在第二代海派时期,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绪,下连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都市传奇,是海派承上启下极为重要的阶段。 吴卫萍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比如我小时候就读的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工部局西区小学)非常著名,这是位于租界边上的小学,其设施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之好: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手工教室、礼堂等。我记得最早看的戏剧就是在学校礼堂演的大型提线木偶戏《爱丽丝漫游记》,学校走廊上有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课间还供应牛奶。在我清晰的记忆里,当年的上海无疑是亚洲最繁华的都市,有称之为远东第一楼的国际饭店、远东第一影院的大光明电影院。那时从上海去日本不需要办理签证,买一张船票就去了。当然这只是旧上海的一方面。由于母亲这边的亲戚,我也知道售票员舅舅的下层市民生活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可以说“海派”的产生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性商业的发达,催生了专供知识市民阅读的先锋文学和一般市民消费的通俗文学。在这些作品中,都市生活被丰富多彩地呈现,同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是一个现代文体的试验地,大量对西方文学观念与手法的引介、模仿、借鉴的新潮同时在上海涌现。我是在12岁读六年级的时候随父北上的,童年记忆是扎了根的文学记忆,以后对于“海派”的研究自然就有“回乡”的感觉。

海派和京派文学

“海派”和“京派”文学的几点比较 首先,从字面上来看,“京派”和“海派”代表的是两种地域文化。顾名思义,“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京派文学的特质是追求“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可以说,其形成本身是对上海文坛海派的反拨,不迎合时尚,始终恪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表现出贵族气和学院派的特点。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面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他们要求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海派文学的特质是追求文学的都市化和商业化,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学形态。“海派”文学具体表现为附会于商业潮流,文学成为赚钱的工具;追逐洋场风情,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形式传达工业社会的“现代情绪”,文学更加现代化。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海派”广义上包括左翼文学、大众通俗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大多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吴福辉教授还向我们分别介绍了“海派”和“京派”的三代作家。总体来看,他们都体现出群体性的特征。京派作家大多是文人学者型,都是在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一流学府的教授学者或者学生,拥有高额的固定薪水,不需为生活奔走;而海派作家大多为左翼阶级作家,或者为书商编辑或生活在都市十里洋场的感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前卫青年,大多以文为生。这也就为两种文学不同的倾

京海派文学

京派与海派文学之争 海派文学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京派文学 20世纪30年代,曾引起“京派”与“海派”作家的争论(以沈从文与苏纹为代表)。所谓“京派”作家,主要指活跃在京津一带,以及北方其他大城市的作家。这批作家又可以为两类:一类是以《大公报》、《现代评论》、《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为阵地的一批青年作家。代表人物有沈从文、废名、老向(王向辰)、萧乾、芦焚、林徽音、靳以、凌淑华等。这些作家以京城文化为依托,又以高等学院为背景,主张远离政治,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因此,在创作的作品中着力描写自然美、古朴的人性美、理想的爱情和理想的社会关系,带有浓厚的地方气息和抒情性,诸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芦焚的果园城、萧乾的北京老城根等,浪漫主义情采较浓。另一类是以老舍为代表的老北京写实作家。他们以写北京地方风情为主,虽然对古老的文化生存状态和接近自然的田园风光有所依恋,有所顾惜,但更多的是批判。这部分作者也主张创作自由,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艺术的干预和侵扰,但他们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着社会人生,诅咒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京派代表 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派则代表了上海这个开放、 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本文将对京派与海派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 学形式、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点。 一、文学形式 京派的文学形式更加传统与古典,注重诗词、歌赋、戏曲等。其代 表作家有林则徐、郭沫若等。京派的文学作品常常融入汉字的独特韵味,情感表达深邃而内敛。其中,京剧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生动地演绎出来。 相比之下,海派的文学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上海作为一个国 际都市,文化氛围高度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的涌入。因此,海派的 文学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诗歌、散文、小 说等多种形式。代表作家有丁玲、巴金等。海派作家们以开放的思维 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主题 京派的文学创作主题较为庄重与宏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京派的 作品往往以国家兴亡、历史伟人等为中心,以表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 的变迁。其中,林则徐的《赴戎州》以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寄托 了作家对国家未来的良好祝愿。

海派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议题。他们以个体 的经历和情感为切入点,以“写人为写社会”为理念,揭示社会弱势群 体的艰辛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女性 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艰苦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 京派的艺术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典美。其作品以情感的内敛和审美 的典雅为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例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以优 美的辞章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 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洞察力。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生动的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他们以直白而真实的语言描绘社会的丑陋和个 体的悲惨遭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总体而言,京派和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京派注重传统与古典,以庄重的主题和典雅的艺术风格为特点;而海 派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关注个体命运和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手 法展现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苦难。两者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 文学的瑰宝。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创作群体。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学文》等北方文学报刊上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禾金,黑婴等,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京派特点: 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

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它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态度使他们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在新旧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其避开当年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以间离现实斗争为代价,取得某种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它是主张个人的,充满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但其作品均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京派小说还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京派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在作品里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不断的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的呼唤,寻求回应。这样,是京派小说经由稳重开放的学院文化,整合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海派特点: 海派与生俱来有着多元、创新、变异、时髦这四个特质。多元,就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创新,就是见多识广、富有创造;变异,就是注重变化,与时俱进;时髦,就是追逐时尚,引领潮流。然而,毋庸讳言,海派也曾有消极面,如崇洋意识、市侩心理、奢浮风气等。 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它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 一方面的特点。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 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京派起源于 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 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 代表。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 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 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

和包容性。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这两者的存在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京派和海派的名词解释,不仅仅是对两个地域的定义,更是对丰富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些瑰宝,使它们在当代文化中发扬光大。

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

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 京派和海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流派,它们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文学也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多元化发展。本文将探讨京派海派与当代中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一、京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 京派文学,又称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文学创作风格与思维方式。京派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概括与抽象,力求以简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方式传递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他们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为主导,探讨社会问题,并对人性进行深刻的思考。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许多作家受到京派文学的影响,延续了其传统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京派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当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共性,比如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困境的探索。 二、海派文学的特点与发展 海派文学,又称南派文学,是指流行于南方地区的文学风格与创作风格。与京派文学不同的是,海派文学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感性的表达,追求个人情感与审美的传达。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安忆等,他们的作品以诗意和浪漫主义的细腻情感而闻名。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海派文学仍然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方面,许多海 派作家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上,融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表达出更具时代感的创作主题。另一方面,海派文学也不断吸纳新的 元素和风格,以创新的方式展现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三、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当代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跨界 的发展趋势。在当代中国文学中,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作为经典流派 仍有影响力,同时也有许多新兴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当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和文 化差异的特点。作家们以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 作品,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 影响力,也受到了国际读者的关注。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流派,对当代 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创作 风格和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然而,在当代中国 文学中,各种风格和流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共同构建出丰富 多样的文学景观。当代中国文学正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我们展示出 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世界。

文学世界中的典雅与错乱——试析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异同

文学世界中的典雅与错乱——试析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之异同 作者:黄云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9期 黄云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衡之势,京派文学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承续表现出庄重典雅、含而不露的学院文风,海派文学则因较多异域文化的吸收、独特的地域限制,表现出喧嚣浮躁、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然而二者作为同时代文学流派,并非完全对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下,二者或多或少的吸收传统文化甘露,在天道观和人道观 上均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熏陶。 关键词:京派;海派;传统;异域;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23-02 众所周知,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时期分庭抗礼。京派代表人物周作人、沈从文、废 名等人,背离当时主流文学,乐此不疲于供奉人性小庙、独抒人性。虽然在当时饱受争议,却 成为今人赏鉴五四文学的一枝独秀。海派文学因其特殊的革命年代、所居繁华盛地,使其文学 因袭鸳鸯蝴蝶梦一派,续写都市绝唱,其中尤以新感觉派施蛰存、刘呐欧和穆时英为代表作家。但是,同一时代下迥然不同的两个派别,并非互为对立,而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靠拢。鲁迅就 京派与海派的关系先后撰写两篇文章,鞭辟入里的剖析二者之间既分又合的关系。鲁迅在 《“京派”和“海派”》中就推翻自己前期所认为的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 在使商获利,倾向于认为派别的演述不专与地域相关,同时认为,当初的京海之争,看作“龙 虎斗”固然是错误,现在清楚看来是一道苏式“京海杂烩”。 一、京派海派文学之异 京派文学一般是因代表人物沈从文、周作人等居住于北京而名之,北京因其政治权力之心 的地理原因,对于西方文明传入的接受较少,故保留较多的正统儒雅、含而不露的特色。同时,作为地处长江与沿海交汇处的上海,则更多得异域文明之风,所以地域文化造就的海派文学更 多近于西方商业文化。京派与海派的差异从题材、格调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尤其从其各自的代 表作家的作品中就可见端倪。 从题材上看,京派文学多以描写乡村为主,抒写乡村情怀,刻画乡村人情的真善美。北京 初为新思潮发源之地,但终因文化风气南移上海,使其在接纳外界文化影响上颇为缓慢,不可 避免保留了更多的乡土气息。郁达夫曾说北京是“具城市之外形,而又富有乡村的景象一的田园都市”[1]。沈从文虽久居北京,仍自称乡下人,代表作《边城》便是极为经典的乡土作品。作品的题记里,作者写到“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 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不隐讳这点感情。”[2]乡土的本身并不仅仅作为故事的“背景”,更是小说着力描述的重点和中心,“乡土气息”与其他故事元素构成风土叙述、人情刻画的平台。 格调上,京派文学宁静淡雅、韵味悠远,文人生活“或者在夕阳道上得得地骑着驴子到西 山去看垂死的落日,听古松作龙吟或白杨的萧萧声,或者站在北海的高塔上望着层叠起伏的街 树和屋顶做梦,或者到天坛去看凉月”[3]。废名的早期创作《竹林的故事》、《桃园》,写乡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 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 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 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 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试论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试论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对 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1930年代的中国小说进入繁盛阶段,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小说领域分别被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所分割。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和以张资平、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海派”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都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京派”和“海派”不同的艺术风格 ①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 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包括: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第二,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第三,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第四,在题材、主题及意象方面表现出开放的民族性。 例如,凌淑华的《弟弟》表现出对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其中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拳拳童心。这既说明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情眷恋,

也反映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 b.京派小说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法和文体建构上,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小说便自然要摆脱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趋向散文化、生活化,从而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 例如,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无故事,近似随笔或是散文,信笔写来,不事雕琢,表现出平淡、古朴、闲适、中和的风格。她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断互相穿插,几乎不见故事线索。他们重视的是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内涵的隽永,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②海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强调主观感受 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例如,刘呐鸥早年在台湾生活,15岁赴海外求学,历时数载,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刘呐鸥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b.情节结构独特 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例如,穆时英的代表作《南北极》文字有气吞全牛之概,穆时英用他那特创的风格,写出一堆粗犷的故事,笔法精悍、泼辣,痛快淋漓,因而他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一)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一) 20世纪的中国,在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完型中,将要走完这100年。这种文学的形成,因为一直是与中国的革命运动相生相伴的,激进的左翼文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受到相当的重视,成为研究界的焦点。同样,这样写成的文学史,其包容量却越来越显得狭小,最后甚至仅仅成了左翼文学单线索发展的简单化叙述,使得“现代民族文学”的丰富概念名不符实。进入改革开放的这20年,一方面是受到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刺激,一方面是经济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现代文学研究在对左翼文学的过分政治化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思索,而对其他非左翼文学也开始投入大量的关注。文学研究的广度、深度都有了相当的扩展。 这种格局,目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动。我认为,对以往左翼文学的深入认识,有可能成为新的热点。因为学术界认识到,全部中国的现代文学历史应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其中包括对在现代文坛曾经保持活跃状态的三种文学: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应当做一合论。包括考察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独特风貌的,探究它们的成因、业绩、影响面,以及对峙和相互渗透的程度。这种新的综合已具备条件,应当逐步进行。而且这种综合并非是消除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为了在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加深对它们各自的认识。 研究历史的文学,是为了今天的文学。我们时时都能从中国大陆当前

的改革文学中依然感受到茅盾文学模式的存在。我们也能从汪曾祺的复出(注:汪曾祺(1920-1997),40年代京派最后一位作家。1948年出版的《邂逅集》收他具沈从文风的小说。到1980年后连续发表《受戒》、《大淖记事》等属于京派风格的作品,被认为是京派的复出。),从寻根文化小说的一度盛行,感觉到京派文学生命的存在。而商业文学市场的冲击,通俗文学对纯文学的压力,又一再地提醒我们,海派就在身边。历史每一日都在新的条件下做现实的出演,并一定会延续到新的世纪。这就逼使我们思考:多元并存,众声喧哗,真的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实在情景吗?还是说它们只是一种蒙上灰尘的斑斓历史断片,有待我们追忆,有待我们于新的历史语境下作新的连接而已。 一多种文学形态存在的背景 左翼、京派、海派文学的产生,是“五四”文学分流的结果。从时间上看,是在20年代末期及30年代初期,相继浮出地平线。左翼以1928年创造社作家提出“革命文学”口号和太阳社成立做为标志,然后是1930年正式建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京派于1930年《骆驼草》创刊前,已经有了聚集的表现;到1933年沈从文执掌《大公报·文艺副刊》,同年发生京海论争(注: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批评上海“玩票白相”的文学态度,同年12月苏汶(杜衡)在《现代》4卷2期发表《文人在上海》,由此爆发历时近两年的争辩。鲁迅、曹聚仁等都参与其中。史称“京海论争”。),为一新的起点。海派的兴起可用张资平与创造社决裂,带头“下海”,写出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1.文学研究会(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等十二人发起。 十分重视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他们的目的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一半是为了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代表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2.创造社(名词解释)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影响:创造社办刊物,出丛书,推动文学创作,借鉴世界文学的最新潮流,加速新文学的现代化。前期提倡浪漫主义文学,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加强了中国新文学的反封建情绪。后期则转向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影响深远。 3.新月社新月社是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于1923年创建的文学团体。新月社名称以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命名。 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着重现代格律诗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

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 代表刊物: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 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4.语丝社 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得名于《语丝》周刊,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倡导“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实际上继承了《新青年》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和鞭挞社会丑恶与黑暗的精神传统。 5.问题小说(名词解释)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特指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的“题材热”,当时作家们借小说的形式提出有关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代表作家有冰心、叶圣陶、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6.孙犁的《荷花淀》写于1944年,发表后,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有许多作家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不久便形成了一个影响当代颇为深远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其代表作家除了孙犁,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 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划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7.山药蛋派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横跨现当代的文学流派,产生于40年代,形成于50年代中期,其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等。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此派继承和

有关京派的讨论

话题二:有关京派的讨论——史的梳理、文学观念、形成的原因、表现何种传统、在现代文学中处于何种地位。 (一)史的梳理 1.京派的概念:参考《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论》——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文学中心南移(1927)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北方、天津其他城市的作家结成的群体,也称“北方作家派”或“平津作家群”,主要指以清华、北大、燕大等一些大学的师生的松散组合。 他们是一批学者型文人,即非职业化的作家。他们一方面陶醉于传统文化的精美博大,又置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天然地追求文学(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其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意识淡泊,文学的独立意识比较强烈。 从时间上看,指大革命失败的1927年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包括抗战胜利后到全国解放前的1945到1948年。 2.京派主要成员:参考《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严家炎)——包括三部分: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性灵、趣味的作家,像周作人、废名、俞平伯;二是新月社留下的与《新月》月刊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梁实秋、凌淑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其他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如朱光潜、李健吾、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李长之等。 3.主要阵地:创刊于1931年,由周作人、废名、冯至主编的《骆驼草》;沈从文1933年9月开始接编的《大众报·文艺副刊》;创刊于1934年10月,由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主编的《水星》;创刊于1937年5月,由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文学季刊》《文学评论》】 4.主要代表:诗歌——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散文——周作人、俞平伯;理论——梁实秋、朱光潜、李健吾、李长之;小说——废名、沈从文、凌淑华、林徽因、萧乾等。【废名是京派小说的开山鼻祖;沈从文的创作成就最大;40年代出现的汪曾祺是京派的最后一位小说家】废名:把周作人的审美理想用叙事学加以体现,以田园牧歌的风味与意境在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5.形成的标志:1933-1934年的京海之争。最初是在自由知识分子文化圈内的文人雅聚和学术交流的文艺活动中形成的自发群体{朱光潜的“读诗会”和林徽因的文艺沙龙}。真正形成京派是在与海派的论争以及鲁迅与左联的批评中凝聚的。 (二)文学观念以及相关理论 (1)京派具有系统的理论主张和美学见解: 1.周作人是京派的理论前驱和创作示范。他在20年代短暂的激越之后,很快脱离启蒙审美,转向追求宽容隐逸,平和冲淡。他褒扬废名的田园小说,,并从文学史上寻找渊源。反对载道文学,主张疏离政治,艺术独立。他的小品文从题材、文体到美感,都是典型的守成风格。 2.朱光潜是京派的理论中坚。他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为京派文学铺设理论基石。受布洛“心理距离说”影响,认为艺术与生活应有距离。推崇“静穆”的境界,主张以“纯粹美感”的态度去关注现实人生。【艺术之为艺术,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炉光里熔炼一番,在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艺术要制造一个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理距离;艺术家之为艺术家,不仅能感受情绪,而尤在能把所感受的情绪表现出来,他能够表现情绪,就由于能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距离之外去关照。】 3.京派批评家沈从文、萧乾、李健吾等多以“和谐”、“恰当”、“纯粹”、“完美”、“圆融”做为审美的标准,如李健吾的《咀华集》为代表。 【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追求人的尊严、和谐生命境界,固守文化传统,对抗文学的商品化。】“纯文学”的主张: 纯文学: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但纯文学又是关注现实人生的。周作人在《自己的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