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

百科名片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

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简介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

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

?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起源

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

概括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2.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如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的听、闻、视、触、味各种感觉器官,似乎都有某种特异功能,可以直接输导到被感觉的物体上,赋予它们‘生命感’,从而使来去匆匆的印象组成了感觉流。刘、穆等人把都市风景分解得七零八落、五光十色,在探戈乐的交错节奏中摇落出浓艳的菸酒味和脂粉气;他们对都市的感觉带有光色错综感、倏忽感和魔幻感。

特征

繁华与靡烂

“海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但上海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不一样,巴黎

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发射地,它的罪恶与灿烂之花产生在自己体腔内部,具有资本主义文化与生俱来的强势特性,的文化个性。

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海派的雅俗善恶二元混杂,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包括洋行、海关、银行、公司的写字间读者,也包括铁路、邮政雇员的一部分及大中学校师生的一部分(即有的是海派的读者,有的则构成激进的左翼读者群)。俗是为了迎合通俗读物的读者群体,如低级职员阶层、广大的店员阶层和其他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市民阶层。这样,海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意识

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

一、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

海派文学

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

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二、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识

1.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历程

五四新文学发动以来,海派小说的传统一度受到打击,新文学发起者对上海作家竭尽嘲讽之能事。如郭沫若等创造社发迹于上海,刘半农教授就嘲笑他为“上海滩的诗人”;到了鲁迅来概括上海文人时就干脆用“才子加流氓”一锤而定音。其实在北京的文人中,刘半农和鲁迅都是来自南方,更像是“海派”一些。

就在阵阵讨伐声中,一种新的海派小说出现了,那就是创作社的主将郁达夫的小说。郁在日本留学时期开始创作,他的忧郁、孤独、自戕都染上世纪末的国际症侯,与本土文化没有直接的影响。郁达夫对上海没有好感,对上海的文化基本持批判的态度,但这种批判精神使他写出一篇与上海有密切关系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作品依然未脱旧传统才子佳人模式,但身份又有了变化,男的成为一个流浪型的现代知识分子,女的则是一个上海香烟厂的女工,也许是从农村来城市打

工的外来妹。郁达夫笔下的流浪知识分子还不具备自觉的革命意识,他与女工对社会的仇恨都是停留在朴素的正义与反抗的立场上。但是随着20年代大革命风起云涌,革命意识越来越成为市民们所关心的主题,不但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被卷进去,而且还成为民众意识中的英雄。尤其在上海那样一座有着庞大工人队伍的城市里,革命风云不可避免地从此而起。在新文学发展到“革命文学”阶段里,上海的作家们沿着郁达夫的浪漫抒情道路创作了一大批流行文学,主人公是清一色的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城市里浪漫成性,不断吸引着摩登热情的都市女郎,不倦地演出一幕幕“革命加爱情”的活报剧。依然是纠缠不清的多角恋爱的幻想,依然是才子佳人现代版的情欲尖叫,丁玲、蒋光慈、巴金、潘汉年、叶灵凤等时髦的作家无不以上海为题材,创造了新的革命的海派文学。

30年代的文学史是两种海派文学传统同时得到充分发展的年代,前者的代表作品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后者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子夜》。但需要强调的是,两者虽然代表了海派文学的不同倾向,但在许多方面都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关于现代性的刻画也是《子夜》的艺术特色之一,现代性使小说充满动感,封建僵尸似的吴老太爷刚到上海就被“现代性”刺激而死,本身就是极具象征性的细节。同样,在新感觉派作品里,阶级意识有时与上海都市文海派文学:张爱玲

《子夜》描写的上海的民族资本家与外国财团利益的斗争细节及其场所(如丧事与跳舞、交际花的间谍战、太太客厅的隐私、交易所里的战争、宾馆的豪华包房、丽娃河上的狂欢以及种种情色描写)体现的是典型的繁华与靡烂同体模式结构。茅盾以留学德国的资本家来代替流浪知识分子,以周旋于阔人之间的交际花代替旧式妓女,其间展开的情色故事从心理到场面都要远远高于一般的海派小说。只是作家为了突出左翼的批判立场,才不顾自己对工人生活的不熟悉,特意安排了工

人罢工斗争和共产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章节,但这方面他写得并不成功。所以,从本质上说《子夜》只是一部站在左翼立场上揭示现代都市文化的海派小说。

刘呐鸥创作《都市风景线》的生活观照态度归结为单纯和全然,又将这种单纯和全然的

风格与现代都市的人为造作文化联系起来,构成半殖民地上海的独特的风景线,可以说是对刘呐鸥为代表的海派文学最传神的写照。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30年代是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推向顶峰的年代,那么,40年代的海派小说在忍辱负重中达到了成熟与完美。

由于上海是一个中西文化不断冲撞的开放型的城市,也由于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基本上是一个欧化的传统,所以海派小说的主人公主要是与“西方”密切相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消费圈子,而普通市民在海派小说里只是作为消极的市侩形象而出现。在40年代大紫大红的张爱玲,是一个深受五四新文学教育长大的女作家,但她一开始创作就有意识地摆脱新文学的西化腔,自觉在传统民间文学里寻找自己的发展可能。

上海这样一种移民城市,它的许多文化现象都是随着移民文化逐渐形成的,它本身没有现成的文化传统,只能是综合了各种破碎的本土的民间文化。与农村民间文化相比,它不是以完整形态出现的,只是深藏于各类都市居民的记忆当中,形成一种虚拟性的文化记忆,因而都市民间必然是个人性的、破碎不全的。张爱玲头一个捡拾起这种破碎的个人家族记忆,写出了〈金锁记〉〈倾城之恋〉这样的海派风格的作品。由于张爱玲对现代性的来临一直怀着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与古老家族衰败的隐喻贯穿了她的全部的个人记忆,一方面是对物质欲望疯狂的追求,又一方面是对享乐的稍纵即逝的恐惧,正是沦陷区都市,她用市民精

神超越并消解了两种海派的传统,独创了以都市民间文化为主体的海派小说的美学。

延伸

在当代海派文学中,王安忆无疑是最具代表的一个人。在王安忆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已隐约托出她对上海的深切感情。流徙四方的知青,原来是无数上海穿堂弄巷出身的儿女。这座老旧阴湿的城市,包含——也包容——太多各等各色的故事。九十年代的王安忆,则越来越意识到上海在她作品中的分量。她的女性是出入上海那嘈杂拥挤的街市时,才更意识到自己的孤独与卑微;是辗转于上海无限的虚荣与骚动间,才更理解反抗或妥协现实的艰难。

由于历史变动使然,王安忆有关上海的小说,初读并不“像”当年的海派作品。半世纪已过,不论是张爱玲加苏青式的世故讥诮、鸳鸯蝴蝶派式的罗愁绮恨,或新感觉派式的艳异摩登,早已烟消瓦灭,落入寻常百姓家了。然而正是由这寻常百姓家中,王安忆重启了大家对海派的记忆。在如此新旧夹缠、混乱迫仄的世界里,上海的小市民以他们自己的风格恋爱吵架、起居行走。他们所思所做的一切,看来再平庸琐屑不过,但合拢一块,就是显得与其他城市有所不同。这里或许有“奇异的智慧”。套句张爱玲的名言:“到底是上海人~”

王安忆这一海派的、市民的寄托,可以附会到她的修辞风格上。大抵而言,王安忆并不是出色的文体家。她的句法冗长杂沓,不够精谨;她的意象视野流于浮露平板;她的人物造型也太易显出感伤的倾向。这些问题,在中短篇小说里,尤易显现。但越看王安忆近期的作品,越令人想到她的“风格”,也许正是她被所居住的城市所赋与的风格:夸张枝蔓、躁动不安,却也充满了固执的生命力。王安忆的叙事方式绵密饱满,兼容并蓄,其极致处,可以形成重重叠叠的文字障——但也可以形成不可错过文字的奇观。长篇小说以其庞大的空间架构及历史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诉求,真是最适合王安忆的口味。张爱玲也擅写庸俗的、市民的上海,但她其

实是抱着反讽的心情来精雕细琢。王安忆失去了张爱玲那种有贵族气息的反讽笔锋,却有意无意的借小说实践了一种更实在的海派生活“形式”。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这一诗派既受益于法国象征诗“纯粹诗歌”观念的影响,又与20年代以李金发从诗歌内在审美机制的衍化角度来看,现代诗派的诗美建构是对初期象征诗派象征品格的继承与超越。其诗意核心是象征主义。他们善于借助感性对应物,用暗示象征的方式,在主客融会、双向同化的过程中超越客体的表象世界,传达内心各种幽微难明的个人化情意。

从内容上看,现代派诗人追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的创作风格,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诗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在诗歌技巧上,现代派继承了初期象征派对“纯诗”的强调,对“契合”与“暗示”的强调,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借鉴。但是,现代诗派排除了对西方象征主义诗歌意象的盲目照搬,将西方的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不仅是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象单元和主体的人生感悟有机地融纳整合,形成诗歌的整体意象之美。

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张爱玲与海派作家

作为海派作家的张爱玲 ——天才的创作 摘要:“海派”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流派,被纳入海派文学的作家各有特色,其中不乏佼佼者,如新感觉派的穆时英、施蛰存等,天才作家张爱玲尤其出色,她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特点,同时又演变出自己的风格。 关键词:海派张爱玲洋场爱情小说女性 一,海派文学的发展 海派和京派最初是指京剧的两个流派,后来演变成了两个文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论争。此后,两派渐渐发展壮大起来。 “海派”是集中在上海的小说流派,虽然文学史上并不存在一个标举“海派”旗帜的创作团体。第一代的代表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笑天、徐枕亚等。代表作品有张恨水的《啼笑姻缘》《金粉世家》,徐枕亚的《玉梨魂》、包天笑的《空谷兰》等。第二代是以张资平、叶灵凤等人为代表的的三角恋爱作家、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成就较高的当属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刘呐鸥是这一流派的开创者,代表作有《都市风景线》。另有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代表作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等。施蛰存的小说以心理分析显示出独特的个性,主要作品有《梅雨之夕》、《上元灯》等。“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使都市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描绘了都市五光十色的繁荣景象,以及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在艺术上,注重借助叙述者的主观感觉,创造一种意识跳跃、不断流动的特殊文体,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可以说是海派文学的代表,因此,海派又被称为“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现代派”等。海派的第三代作家,是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擅长写洋场爱情小说的一批作家,他们深受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派的影响。尤其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张爱玲。 二、关于张爱玲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张爱玲的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三、关于张爱玲的小说 《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人物的举动,对话,背景的移换,甚至光线、气味,反映出心理的进展。传神的写出了葛薇龙自甘堕落的过程。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比如我小时候就读的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原工部局西区小学)非常著名,这是位于租界边上的小学,其设施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之好: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手工教室、礼堂等。我记得最早看的戏剧就是在学校礼堂演的大型提线木偶戏《爱丽丝漫游记》,学校走廊上有可以直接饮用的自来水,课间还供应牛奶。在我清晰的记忆里,当年的上海无疑是亚洲最繁华的都市,有称之为远东第一楼的国际饭店、远东第一影院的大光明电影院。那时从上海去日本不需要办理签证,买一张船票就去了。当然这只是旧上海的一方面。由于母亲这边的亲戚,我也知道售票员舅舅的下层市民生活等。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可以说“海派”的产生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现代性商业的发达,催生了专供知识市民阅读的先锋文学和一般市民消费的通俗文学。在这些作品中,都市生活被丰富多彩地呈现,同时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是一个现代文体的试验地,大量对西方文学观念与手法的引介、模仿、借鉴的新潮同时在上海涌现。我是在12岁读六年级的时候随父北上的,童年记忆是扎了根的文学记忆,以后对于“海派”的研究自然就有“回乡”的感觉。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京派、海派是30年代南、北相对的两个流派是两个有各自的审美追求、创作方式、创作风格都比较复杂的创作群体。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的北方城市,集中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等。这些人当中有许多是北大、清华等大学里的师生,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学文》等北方文学报刊上因此作品的学院派味道很浓,追求古典文化传统、文风古朴典雅。作品带有理想化色彩,返璞归真,描写山水田园和理想王国。更多显示了北京古老文明都市的风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中更讲人情、人性和理想,提倡自然和传统。 海派的代表性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禾金,黑婴等,他们的作品追求表现现代化大都市现代生活节奏,以更加务实的态度表现当时焦躁不安的人生情绪。更多的借鉴外国现代派小说的表现技巧,注重感觉和印象,运用大量闪动的生活画。注重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努力呈现潜意识、性心理乃至变态心理。更多表现了上海的生活情景,表现金钱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影响和扭曲及都市人精神的高度空虚。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关系。京派特点: 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热衷于发现各自的平

民世界,除了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还有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等。它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态度使他们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特别能写出女性包括少女的纯良。在新旧变革的漩涡里,由追寻逝去的美,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文化的保守主义使其避开当年激烈政治斗争和直接的文学功利目的,以间离现实斗争为代价,取得某种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它是主张个人的,充满个性化的,不是感情的狂放宣泄,而是情绪的内敛,理性的节制。 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但其作品均在政治讽刺之外,开辟出一条哀伤的,寓意的世态讽刺和风俗讽刺的路子来。京派小说还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京派针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在作品里加强了对民族性格心理的探求深度,不断的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出的呼唤,寻求回应。这样,是京派小说经由稳重开放的学院文化,整合了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等各种因素,成为特具中国文化风貌的文学 海派特点: 海派与生俱来有着多元、创新、变异、时髦这四个特质。多元,就是海纳百川、中西合璧;创新,就是见多识广、富有创造;变异,就是注重变化,与时俱进;时髦,就是追逐时尚,引领潮流。然而,毋庸讳言,海派也曾有消极面,如崇洋意识、市侩心理、奢浮风气等。 第一,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它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海派小说 学习重点 1、掌握新感觉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特征,明确其创作与现代都市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接受的日本新感觉派影响; 2、了解主要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及其作品; 3、了解新感觉派主要的艺术特性:“感觉”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感觉”化表现的独特意义。 一、海派文学兴起的原因及其特点 一是世俗化与商业化,二是都市题材,三是性爱小说风尚,四是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代表作家中的张资平、叶灵风等,都显现了驳杂的海派特点。对其性爱小说应主要持批判的眼光。 二、“新感觉派” A、产生的文化根源及外来影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已进入同步发展的时期。 B、主要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 C、文学史作用:承上启下,成为海派文学的一个完整阶段。提高了文学中“都市”的地位,使平民文学越过通俗界线。 新感觉派,可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直接影响下发生的。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亦步亦趋、模仿套同的稚嫩发展阶段。但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身现代转型的艰难蜕变,特别是畸形殖民经济下,繁荣膨胀起来的都市文明、西方现代主义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之间终于找到了某种契合点,使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开始渐渐摆脱西方现代主义的力量牵引,逐步扩大了一个自我表达的空间。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和方法是文学创作诸种方式方法的一个总括,它的总体特征即为对现代化的负面效应作批判性价值审视。它是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潮流而言,即摒弃过去的客观写实和浪漫抒情这两种方式,而以象征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等种种反传统的创作方法表现在现代性语境下,对人自身、人的存在本身的新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起,由严家炎等对新感觉派小说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严家炎认为:“中国新感觉派创作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是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它的“小说场景,涉及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小轿车、富豪别墅、滨海浴场、特快列车等现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心主题则是暴露资产阶级男女的堕落和荒淫”,他们的作品,“存在着相当突出的颓废、悲观乃至绝望、色情的倾向。”此外,李鸥梵、吴福辉、吴晓东等人分别进一步推进了对新感觉派现代性意义的研究。他们认为,新感觉派作家“出没于喧嚣骚动的十里洋场,尽情享受现代都市物质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一) 海派三大家名词解释 张爱玲 •背景介绍:张爱玲(1920年-1995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海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而著名,描写了上海传统文化的繁华与沉寂。 •作品特点:张爱玲的作品多以上海为背景,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上海社会的变革与人情世故。她的笔触细腻流畅,善于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同时,她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独具一格。 •例子:《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上海名门闺秀与一个富豪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中充满了对上海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权利和束缚。 老舍 •背景介绍: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创作家之一,也是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主题广泛,风格多样,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深入的触动。

•作品特点:老舍的作品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他的笔触犀利幽默,善于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 的作品中也常出现中国京剧的元素,显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热爱。 •例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到城市闯荡的故事。小说中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 京底层社会的生存艰辛、悲欢离合,对当时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 的剖析。 萧红 •背景介绍:萧红(1911年-194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作家,也是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短暂的一 生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品特点:萧红的作品常常以女性视角切入,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苦难和挣扎。她的笔触鲜活生动,情感真挚 深切,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呈现了生活中的痛苦和希望。 •例子:《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女子呼兰河的一生。小说中呈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 的种种压迫和困境,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气。 通过以上对海派三大家的名词解释及相关例子的分析,我们可以 看到他们在海派文学中各具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派文学:市井生活趣事多,爱恨纠缠写小说

海派文学:市井生活趣事多,爱恨纠缠写小说 海派文学是以上海为背景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善于描绘上海市井生活,以及强 调上海的历史、文化和人物形象。这种文学流派主要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上海,代表作品有《城南旧事》、《子夜》、《围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 独特的文化韵味,深受读者喜爱。 海派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倾向于描绘上海市井生活。上海自19世纪初开始成为国际港口,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这里,上海特有的文化和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氛围。海派文 学作家善于捕捉这种氛围,并以此为背景来写作。在海派文学中,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一 个个平凡的人物,都在书写出上海的文化交融和历史变迁。 海派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爱恨纠缠。在海派文学中,相爱相杀、互相揶揄、反目成仇 的角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关系,在极具本土特色的上海话中,他们交流着深情和戏谑。水乡的风光、沧海的胸襟、民间旧俗以及城市的生存压力、人与人之间的恩怨纠葛,构成 了海派文学的主要主题。 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是钱钟书的《围城》,这部小说表现了上海新文化运动时期 的背景,以及新旧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小说中,男主角方鸿渐与女主角巨洋的感情纠缠,主人公的种种困惑和挣扎,都反映出当时上海的生存现实。这部小说的情节鲜明,语 言生动,揭示了上海社会的一面。 还有臧克家的《子夜》,这部小说围绕着一个妓女的生活展开,以及她与两个男人之 间的爱情和恩怨。小说以细致的描写展示了上海的市井生活,以及其中隐蔽的悲欢离合。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爱、痴、恨,具有鲜明的海派文学风格。 另一部著名的海派文学作品是汪曾祺的《城南旧事》,这本书集结了作者的多篇小说,讲述了上海南区的生活故事。小说中饱含着作者独特的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风貌,以及上 海人的生活情趣。这部作品的语言卓越,格调优美,成为了海派文学的经典之一。 综上所述,海派文学以城市的市井生活为主题,以爱恨情仇为人物故事,以及强调上 海的历史、文化和人物形象为特点,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流派。这种文 学流派不仅善于表达上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同时也反映了上海市民独特的文化品质 和精神风貌。

海派小说总结

海派小说 海派文学: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对都市文明留恋又充满幻灭感,表现环境与人的对立而导致人异化的主题产生艺术形式的特点。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 初期海派特点1.新文学的世俗化与商业化,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轻文学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能发现城市罪恶之美却认识肤浅 3.都市男女长写长新的主题,性爱小说表现现代人性的试验场和归宿 4.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述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象征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表达式成为时尚为新感觉派做准备 张资平:创造社离开新海派作家,《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将创造社青年苦闷源于经济和性的双重压抑的主题用滥,彻底媚俗化,为了商业目的制造恶俗色情因素,性爱描写手段反射海派的驳杂使新文学堕落和让商业文学同时并存,海派的一条基本线索 叶灵凤:色调复杂的海派作家,成名作《女娲氏之遗孽》鲜明都市先锋意识,小说集《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紫丁香》通俗长篇《时代姑娘》,起点感伤的恋情小说反禁欲批判封建,性暴露挑逗文字《浪淘沙》幻美色调《落雁》心理分析《内疚》1931年后感官刺激的意象新奇的借喻对话的暗示多义性分镜头剧本的直接插入最现代文体写都市男女《紫丁香》同操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特点代表性。其他性爱小说曾虚白长篇《三棱》林徽因《花厅夫人》性爱小说生逢其时,左翼人物性爱是灵肉冲突而海派狂喜解放又精神分裂和迷茫。初期性爱小说突破了旧的言情体给爱情小说增加了世纪末的颓废色彩,由唯美派接近现代潮为新感觉派写性提供了借鉴。 新感觉派:30年代上海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同步发展越过通俗文学的界限。1928年后《文学工厂,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上活跃效仿日本新感觉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理论基石。上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性爱小说——新感觉派——40年代张爱玲沪港市民传奇,新在新异的现代形式表达大都会与人的神韵 刘呐鸥:短篇采用新感觉体,敏感的手法对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西方都会文化的现代派文学带入审美的上海现代性,意识跳跃流动的小说文体,用现代情绪对城市人的生存处境的细致体验。《残留》全篇意识流化城市给人造成的极度压抑。他的批判中上海活力也冷漠孤独荒凉,迷失缺少正真的批判能力也是此派的共同限制,洋味重缺少现实结合。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从单身男子城市漂泊者的眼光发现都市,鬼才初期作品收入《南北极下层流浪汉生活状态叙述笔调短促别致写实》1932年写新感觉主义小说《公墓,上海的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名词解释 海派文学是指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现并 风靡一时的一种地域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以上海为背景,以描绘上海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为主题,表现城市生活的矛盾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海派文学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展现了上海的繁华与混乱,时尚与艰辛,以及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思考和探索。 海派文学是与其他流派相对立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南派文学、北派文学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南派文学(以南方地区为背景)、北派文学(以北方地区为背景),海派文学更加注重与都市环境的联系,展现了上海这个特殊城市的独特魅力。海派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上海方言的运用,使作品更加地道、贴近生活。 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包括老舍、巴金、丁玲、郭沫若等。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上海的街巷、胡同、菜场、茶馆等场景,以及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些作品通常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关注战争、贫困、女性地位等社会议题,并突出表现上海人的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 海派文学的兴起离不开上海这个城市的特殊环境。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融合了来自各个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因为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达而成为当时时尚和先进的代表。海派文学正是借助上海这个特殊的文化土壤迅速发展起来的。 海派文学以其鲜活的写实风格和深入的社会议题吸引了广大读

者的关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海派文学作品中对于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例,同时也推动了当时社会进步和改革意识的兴起。 总之,海派文学是20世纪上海出现的一种地域文学流派,以 描绘上海社会、人物和风土人情为主题。通过对上海这个城市的刻画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海派文学作品展现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文学在上海涌现的代表作

近代文学在上海涌现的代表作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1935年的“新感觉派”,是产生于上海的,具有大都市文化色彩的“海派”小说中重要的一支。成员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他们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受到法国现代主义和日本“新感觉派”(一个持续时间很短的,描写现代世界物质文明的文学流派,参与者有我们很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影响。 这个流派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把“大都市”介绍进入中国文坛,他们认真地描写“上海”这个物质和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繁华而奇特的环境,以及都市人独特的心理状态和生存危机。虽然文字间带着对灯红酒绿的倾慕,内里却常有哀伤。 刘呐鸥,作品只有一个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他喜欢描写现代都市文明,使用“意识流”的技巧,算是“海派”的开先河者。 穆时英,我不太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是个臭流氓……但是他的小说名气很大,号称“圣手”。作品有《上海的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他的小说时空跳跃多,语言新颖,喜欢描写灯红酒绿的肉欲感受,对性和物质生活的描写也不少,可以说是奢靡妖娆。但他对城市文化的一些弊端,如过度的物欲和拜金主义,持厌恶和批判的态度。上瘾和批评都有。 施蛰存。他自称不是个“新感觉派”,但是后人多半认定他是……他的特色是把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加入小说,考察人性,琢磨人的潜意识,有时候带点疯狂。他有一些历史小说,比如《石秀》,也有写现代上海的小说,比如《春阳》。

“新感觉派”之前的海派,有个张资平,是个破烂黄色小说作家,我们甭理他,还有叶灵凤,风格和“新感觉派”很像,现在我们认识的叶先生,是那个闲谈的文雅学人,其实这家伙写过不少都市男欢女爱的大众小说。 那我们就来说说抗战时期上海沦陷区的作家吧。当然代表人物是张奶奶(爱玲)。 她接受过现代教育,又钟情传统文艺,母亲是新女性,父亲是旧式纨绔,所以她的人和作品都有一种半古半今的味道。她有一个散文《私语》,说在民初的洋房里,房子里青黑阴翳如同古墓,她的后妈抽鸦片,在屋子明暗交际的地方,听得见外面的电车铃声,这样一个混杂的环境是很能表现她的气质的。 张爱玲写的是都市里的传统人,人性的弱点,中庸平凡的小人物,她称之为“不彻底的人物”,小说的技巧结合了西方现代派和中国古典小说,颓靡绮艳,很受大众欢迎。 她比较著名的几个作品,《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都是在《传奇》集子里的。 这个女人犯了大是大非的错误,但她是文学天才。如果你只是读她的文章,你会认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智者。事实上,她的聪明只限于她的文章。文学天才,实用白痴,很可悲。 跟张爱玲同时的女性市民通俗小说家还有谁呢?比较值得一提的是苏青,我其实比较喜欢苏青,虽然她不及张奶奶写得又多又好,但她的风格很干净,给现代女性的共鸣也更多。她讲的是现代职业女性“入世”,参与到男性建构起的社会中去的故事,写的是世俗生活,也有一点点知识分子的风骨在里面,让她有了一种爽利的气质。她的代表作是《结婚十年》。

沈从文与海派的家国情怀

沈从文与海派的家国情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作为海派文学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家国情怀,他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本论文将围绕着沈从文与海派的家国情怀展开,分析其作品中的家国情结、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关注等方面,以解析沈从文和海派的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部分:沈从文与海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1.海派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2.沈从文的文学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 3.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其影响 第二部分:沈从文与海派的家国情怀 1.关于家国情怀的概念解析 2.沈从文的家国情怀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3.海派文学家的家国情怀共性分析 第三部分:沈从文的传统文化借鉴与创新 1.沈从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2.沈从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创新 3.对沈从文作品中传统文化因素的评价 第四部分:历史与现实——沈从文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沈从文作品中历史元素的存在形式 2.沈从文作品中反映现实问题的主题

3.政治背景下沈从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第五部分:沈从文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1.沈从文与海派文学的创新与传承 2.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 3.沈从文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结论:沈从文和海派文学家们坚持的家国情怀,是一股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它激发着人们面对历史、追求真理、关注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怀揣着家国情怀,立足中国且放眼世界,为人类文化的繁荣和世界和平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1.海派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该提纲主要介绍海派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征,为后续分析沈从文作品中家国情怀的体现提供背景资料。需要从海派文学的概念出发,了解这一文学流派所表现出来的笔调、气质和思想价值观,进一步挖掘沈从文的创作背景与海派文学的联系。 2.沈从文的文学代表作及其风格特点 探讨沈从文的文学代表作和风格特点,为后续的家国情怀分析做基础扫描。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语言、结构及其背后的文化与道德价值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沈从文个人作品特色及其对于海派文学的贡献。 3.沈从文的创作背景及其影响 在详尽的沈从文作品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创作背景及印

新文学后期海派的传奇抒写

新文学后期海派的传奇抒写 新文学后期海派的传奇抒写 新文学后期海派的代表人物是徐訂、苏青、张爱玲,他们对上海的传奇抒写,隐含着极强的悲剧色彩和宿命,写出了繁华落尽的无奈和苍凉,而传奇不过是故事本身,其文学张力和情感力度力透纸背,包含了更深沉的对人的思考,又在故事背后,彰显了时代特质。对上海的传奇抒写,有独特的表现力和蕴涵了深刻思想,使后期海派文学独树一帜,为现代文学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丰富了新文学的多样品质,对新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故事的传奇性 如何叙写故事,是作家们非常看重的。作家郁达夫、萧红、沈从文等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反而具有散文化倾向,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巴金、老舍等非常看重故事本身,所以,他们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好看耐读。而徐訂、苏青、张爱玲更是讲传奇故事的高手,在不经意间,就点染出不同寻常的人和事,使故事充满非同寻常的意味。 徐訂、苏青、张爱玲擅长写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在这样的地点发生点比较独特的故事,也就更具真实性和可信度。徐訂的《鬼恋》,故事写得一波三折,荡气回肠,而最为吸引人的是"我"与"她"的相遇,冬夜,在转角的地方"她"拦住"我"问道:"人,请告诉我去斜土路的方向","人,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我不是神,可是我是鬼","她"纯黑的打扮,脸凄白像雪,牙齿透着寒人的光芒,处处透露出与常人的不同,小说开篇就悬念丛生,充满奇特和不可思议的邂逅,彰显了徐訂高妙的叙事技巧。与"她"的偶遇、吸引、困惑、相恋、矛盾、失去、痛苦等与"她"独特的言行与奇特的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独特的人物和故事使小说充满传奇性,也充满巨大的张力。苏青在《蛾》中,更是以奇特的笔墨描写了女性的无奈、苦痛乃至牺牲,不期而至的生命的失去让明珠顿悟了生命的真谛,最后,明珠对老医生说的"请你不要笑我,我是还想做扑火的飞蛾,只要有目的,便不算胡闹",使故事在悲凉中蕴涵些许亮色。张爱玲的《半生缘》,写了曼桢与世钧离奇的分与散,而这十八年,恍如隔世,当再次相见时,就有更多的凄然和无奈。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彼此,刻骨铭心的爱恋与失去中间,竟发生了那

走向革命——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政治叙事

走向革命——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政治叙事 作者:王丽君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 王丽君 (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海派文学就是世俗文学、商业文学,强调欲望表达,官能感受,描绘都市的声色景观,充满低级趣味。其实,海派作家同样拥有爱国情怀,关注底层民众,创作上 不乏进步政治倾向,内容具有民主自由精神,有些作品在当时甚至被视为普罗文学的典范之作。因此,海派小说是带有先锋性和革命性的现代作品。 关键词:海派;政治叙事;左翼文学;革命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117-04 海派也称海派现代派,一般文学史认为海派的形成以1928年为开端,海派作家除张资平外,还有叶灵凤、滕固、邵洵美、章克标,发展到30年代,又有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扩大了还包括戴望舒、杜衡,甚至包括40年代的张爱玲、苏青。 30年代,沈从文将上海的文人贬称为海派,挑起了“京派”和“海派”的论战。京派作家 认为海派不讲操守,唯利是图,强调官能感受,欲望表达,常写世俗色情、都会的声色景观, 放情纵欲,具有商业化和世俗化特征。沈从文在《论“海派”》、《关于海派》的一系列文章中,列举海派的种种恶行,认为海派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鲁迅在《“京派”与“海派”》中,说:“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 已。”①沈从文与鲁迅都是从商业化、无聊、恶俗、低级趣味等特点来谈海派问题,正如沈从 文在《论海派》中指出的:“‘海派’这个名词,因为它承袭着一个带点儿历史性的恶意,一 般人对于这个名词缺少尊敬是很显然的。”②这样,在人们的旧有观念中,一直认为海派是一 个与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相对立的文学流派,是低俗的,甚至是反动的,与左翼文学革命文学 水火不相容。其实海派作家的作品同样具有革命倾向,我们很容易发现海派文学的革命性进步性。 一、海派文学活动的革命立场和左翼倾向 施蛰存、穆时英初期创作和文学活动走的都是左翼路线,施蛰存1926年追求革命,参加共青团组织,创办《现代》之前的几个刊物都有革命进步色彩,穆时英受高尔基作品影响,1928 年与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有宣传赤化嫌疑,1928年年底被国民党查封。《无轨列车》是 个半月刊,发表的稿件,内容倾向于进步,艺术形式上追求创新,冯雪峰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为 鲁迅辩护的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就在《无轨列车》上发表。《无轨列车》出到第8期被迫 停刊,国民党把它列入查禁刊物,罪状为“藉无产阶级文学,宣传阶级斗争,鼓吹共产主义”。 ③《无轨列车》停刊后,1929年9月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共同创办《新文艺》, 在冯雪峰推动下,《新文艺》政治上支持成立左联,第5期《编辑的话》说:“1930年的文坛 终于将让普罗文学抬头起来,同人等不愿自己和读者都萎靡着永远作一个苟安偷乐的读书人, 所以,对于本刊第二卷起的编辑方针也决定改换一种精神。”一卷6期以后《新文艺》的无产 阶级文学色彩更浓了,它发展了《无轨列车》时期革命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艺交互杂糅的倾向,

分析苏青蛾的女性意识

分析苏青《蛾》的女性意识 苏青,这位被历史埋没了近半个世纪作家,是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学女作家的代表人物,是“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与张爱玲被称为“珠联璧合”,红极一时。苏青给读者的感觉实实在在,就好像能看见她,她的作品,主要写的是社会婚姻生活,负载较轻。既没有对政治的热衷,也没有对知识的追求,而是以平实的记录体现着日常社会的悲欢离合以及从中滋生的小智小慧,处处洋溢着原滋原味。 她的作品《蛾》就赤裸裸地表达了一种欲望,一种心底的呐喊。她本人婚姻生活不幸也是一个时代的苦闷。被战争氛围笼罩的上海,她作为一个离异的女性,深谙世事的艰辛与无奈。明珠是《蛾》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唯一有写到名字的人。她的职业或许就是一个隐秘的陪客。夜深时独自一人的孤独更是让明珠难以容忍的所在。埋葬在心底的空虚在她看到别人是携手共度黑暗的旅程时,空虚就在膨胀,像疯草一样蔓延。男人的到来穿梭了欲望的空洞。犹如飞蛾扑火的痛苦。怀孕对一个未婚女子来说是一个羞于见人的借口。她选择了一个老医生来解决自己的烦恼。当老医生劝诫她好好生活时,她说:“老医生,请你不要笑我,我是还想做扑火的飞蛾,只要有目的,便不算胡闹。” 这是极端的报复心理在她心里产生的无端的阴影行为。也就是说,她还会执着于她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惩罚男士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她的那句话:“我是还想做扑火的飞蛾”是多么决绝与坚忍。明珠

是高傲而善良的,她的房间有黑线窗帘,厚的,重的,黑沉沉的。当中是一张床,床边有台灯,灯罩是绿色的,只要用手一板开关机,它马上就会吐出幽幽的光辉来。洁白的被单,湖色织锦缎的被面。怕是房间里最明亮的颜色了。这些都在隐隐暗示着什么。她爱静,但是也怕静,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苏青曾在《论女子交友》中写到“我相信这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便是结了婚的女人。她们放弃事业,放弃娱乐,放弃友谊,什么都自动放弃了只为要达到一个目的,便是管束丈夫。” 可是明珠虽然没有丈夫,也是孤独的。她迷失了自己,作为一个女子的方向,何去何从,她只身一人对抗者这个世界,匍匐于这个世界。但她也是有朋友的。文中写到:“今夜要防空,恐怕没有朋友会到这里来了吧。没有朋友来的时候是寂寞,朋友来得多了的时候会烦恼,来得少了的时候可无聊,而当他们回去之后却又使她感到无限的空虚。她对他们说:她爱静。于是他们都走了,走得干干净净。”她朋友带来的热闹是一种外在的热闹,就像空中的烟花,灿烂了夜空,也照明不了放烟花的心。是一种肤浅的浮华,所以她会烦恼。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是啊···一个女人而已,而且又是那样的女人,能有什么理想。可她也是人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女。但没有人了解…… 她亦是善良的,当老医生帮他拿掉了孩子。她顿时觉得后悔起来,为了顾全面子而夺走了孩子生命而觉得自己非常可耻。人世毕竟是可恋的,生命也应该宝贵。觉得如果把把孩子生下来,或许那时候,阴凉的房间便变成温暖,沉寂的空气便被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永远是春

从《结婚十年》看苏青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模式

从《结婚十年》看苏青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模式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一、卑微低下的女性命运悲剧模式 (4) 二、压抑真我的女性命运悲剧模式 (5) 三、母以子贵的女性命运悲剧模式 (7) 参考文献: (9) 致谢 (11)

从《结婚十年》看苏青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悲剧模式 摘要:苏青是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说《结婚十年》, 追溯女性成长历史,揭示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被迫压抑真性情、母以子贵的命运及其悲剧模式。呈现出我国女性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历程。 关键词:结婚十年; 苏青小说;女性命运; 悲剧模式 From" married for ten years" to see Su Qing of female tragedy of destiny mode Abstract:Su Qing is thirty or forty time of Shanghai school literature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The novel" married for ten years", traces the growth of women history, reveals the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low status of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forced to suppress the true nature, Muyizigui fate and tragedy mode. Presents the female in our country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Married ten years;Su qing's novels; female destiny; tragedy model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的文坛中,苏青以其耳目一新、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成为当时沦陷区文坛中一颗闪耀的文学之星。就连一向孤傲冷漠,慧眼如炬的文学家张爱玲女士也曾这样夸奖过她:“低估了苏青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须把女人作者特别分作一档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1]由此可见,苏青在当时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五四运动时期,大多数作家都是根据当时时代和社会的动荡来宣传妇女解放运动,而苏青为我们展示的则更多是女性应有的女权意识。她分别从婚姻爱情、

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独特构建8.31

目录 引言 (2) 一、语言的魅力 (3) (一)“改良派”的沪语写作 (3) (二)口语与“文体白话” (4) (三)“......不响”. (5) 二、独特的叙事特征 (5) (一)叙事者角度 (5) (二)叙事时间的转换 (6) (三)叙事情节的安排 (7) 三、深刻的思想内容 (7) (一)上海市井文化的变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8)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0)

海派文学的继承与创新—金宇澄小说《繁花》的独特构建 摘要:金宇澄先生是一位小说界的“潜伏者”,他在著作《风中鸟》发表之后,沉寂了近20年之久。直到2012年,他以满纸沪语写下了小说《繁花》,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部小说是以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繁密的故事情节为主的长篇小说,他用两条故事线索同时推进,他以几个上海男人贯穿始终,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们前后登场,描述了上海底层人民活色生香的市民生活。以闲聊的方式剖开了上海,在语言、叙事结构、思想内容这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和深入之见,在海派文学中独树一格,也为海派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典范和启示。 关键词:《繁花》语言叙事特征思想内容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Shanghai literature --The unique construction of Jin Yucheng's novel "flowers". Abstract: Mr. Jin Yucheng is a "potential" in the Novel circles. He was silent for nearly 20 years after he published the book "bird in the wind". In 2012,He wrote the novel “flowers” in shanghai language, which causing great repercussions.This novel is an oriented novel, and it is based on a lot of dialogues of character and dense plot. He pushed forward the novel with two story-lines.Several Shanghai men run throughout the story. All kinds of Shanghai women come on stage before and after. He describes the lively and colourful life of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hanghai.Mr. Jin Yucheng cuts open shanghai according to chatting, has the unique and in-depth view in three aspects: language, narrative structure, ideological content. This kind of writing is special in the literature of Shanghai style.It also provides a model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Shanghai Literature Key words: “flowers”Language Narrative features Ideological content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海派文学 百科名片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 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简介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

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 ?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起源 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海派文学就是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诞生的,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学。 概括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