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教育的开展已经从重视知识的灌输逐渐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现行的语文课程仍然存在着教师讲解过多、学生动手少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发一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语文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目标设定:

1.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语文素材,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综合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内容设计:

1. 调整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拓展、写作实践和文化研究四个板块,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

2. 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合理设定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确保学生在课程中取得实实在在的进步。

3. 确定教材内容:选择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技文献等丰富多样的教材,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素材,并鼓励学生进行独

立阅读和思考。

4. 设计教学活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如语言游戏、小组合作、主题写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动手能力。

四、课程实施:

1. 培训师资: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确保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和实施。

2. 课堂实施: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教师按照设计好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教学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创造力。

3. 评价与反馈: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作业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期中、期末考试等,进行定期和终期评价。同时,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预期效果:

1.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使语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 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3. 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以上是我对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和设想,希望能够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支持和认可,并尽快实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文教育。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作业设计

《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开发与作业设计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惊艳全世界,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感受到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魅力,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我们精心设计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在节气流转时通过亲子活动、手抄报绘制、主题演讲、古诗词朗诵、民俗活动实践、视频记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在玩与乐中体会到“华流才是顶流!”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热情。 一、循序渐进,分期开展“节气”作业实践 从今年“惊蛰”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拓展性作业设计已进行了十六期,计划一直开展到明年“惊蛰”,圆满地进行完二十四节气所有的节气活动,从起点到终点,再次回到原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具体做法可以分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师主导阶段,初见成效的师生共同参与阶段,以及活而不乱的学生自主阶段。 教师主导阶段(惊蛰—清明):我们最初的设想是找一些好词好句让学生积累以便帮助大部分同学更好的进行习作,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实践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最后制作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视频就已觉得非常圆满。在此阶段每次都是老师收集诸多内容一一讲解,再让学生去识记并行动,最后挑选部分可以进行展示的同学录制视频,剪辑好后全班观看。

因为什么都想要,所以在惊蛰、春分、清明三个节气活动开展时,文案内容庞杂,活动形式全无章法,有手抄报绘制,节气概述,诗词知识,劳动,手工实践等诸多内容。每次知识讲解,资料收集以及视频剪辑都耗费了老师与学生特别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更关键的是,因为内容太多所以参与难度比较高,再加上因为当时宝鸡疫情严重,学生宅居在家,老师不能现场讲解与管理,一部分同学望而却步,一部分同学虽能参与但不能高水平展示,导致最终能很好参与的同学只属于少部分。这与我们最初的想法不一致,所以在学生返校后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再讨论,再思考,决定不贪多求全,选择学生觉得最有意思的内容进行展示。 师生共同参与阶段(谷雨—白露):我们经过热烈讨论,觉得应该减少与节气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增加学生喜欢的动手实践内容,并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节气知识内容与活动开展流程。所以,在此阶段,我们的确定节气概括、三候、诗词、农谚、民俗五大部分知识作为我们节气课程的主要内容。老师收集资料发送至班级群,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及喜好进行内容认领(每人有限定数目),学生在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下录制视频,老师收集素材剪辑视频,最后全班放映展示是我们开展活动的主要流程。参与形式也逐渐确定为手抄报绘制、诗词朗诵、主题演讲、实践民俗活动等几种。 此阶段是我们的节气课程建设的关键期,相对简单的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相对固定的流程让学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而在内容认领环节个人选择重要于个人记忆力及展示能力,所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朱昌球 一、定位及目标 制订本方案旨在规划、设计、实验、探索、研究、总结中学语文校 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加强初、高中语文教师 的合作与交流,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语文学科 的课程标准,积极参与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二、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 1、?书册阅读?部分 人物传记类围绕立志成材、心理辅导、发明入门、学习方法等主题,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一学期的?领袖人物?和?科技精英?的人物传记阅 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参观游览活动。 科技专著类围绕?观察与发现?、?发明与革新?、?实验与探究?等 主题,在初中二年级开设一学期的?中国科技?和?世界发明?的科学 专著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阅读活动和学习小报展示活动以及小论 文评比活动。 文学鉴赏类围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配合新教 材的教学(高中语文新教材加大了?文学?的含量),在高中一、二 年级开设文学作品阅读课并开展其他一些鉴赏活动。 2、“研究性学习”部分 初、高中课内开展主题阅读研究。 初、高中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二)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参考教材》的建设和开发 初一上学期,现代诗文,着重于学生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理想主义”的培养,编写好《毛泽东诗词导读》和《现代科技散文导读》; 初一下学期,古典诗文,着重于学生的“思想原创”的学习和“艺术情趣”的感悟,编写好《〈论语〉导读》和《唐诗宋词导读》; 初二上学期,科普专著,着重于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扩展和“科学理趣”的培养,编写好《〈梦溪笔谈〉导读》和《〈海国图志〉导读》;初二下学期,名人传记,着重于学生的“气节操守”的教育和“人生真谛”的了解,编写好《〈名人传记〉导读》和《“领袖传记”导读》)。

课程开发教案

课程开发教案 课程开发教案 课程开发教案1 一课程资源简介 (1)教材原文 课题:习作5 给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教材分析:众所周知,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生活而服务的。苏教版国标本设计作文教材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习作是苏教版语文第5册的一篇习作,以动物为描写的主题。在学生认识一些小动物的前题下,通过查阅相公资料,了解动物的形态特征极其生活习性。选取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第一人称简单地介绍小动物,可用列数字,举事例等说明方法。讲清楚动物的外形特征,语言简洁,表达准确,清楚。与此同时,每一位学生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大胆创新,给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教学重点: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能够准确表达。 教学难点: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给动物设计一张马趴。 (2)学科设计的理由和依据 从课程资源的简介来看,本次习作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通过上网查资料,认识各种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二是能用第一人称,运用准确,清楚的语言,列数字,举事例等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三是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和已经形成的文字资料整合起来,给动物设计一张名片,通过如此三步,才完成本次习作的任务。由此看来,这次习作本身已经不是传统的单纯的表现小动物的作文练习,它包括了太多的,丰富的内涵,恰好也为我们的学科整合提纲了拓展外延的机会,成为我们进行学科联动设计的依据。 对于名片的设计,《艺术》教材第5 册的第5课,恰好就是学会设计名片。一张名片的内容包括姓名,地址,身份,性格爱好等方面;而名片的外观设计更体现了美术学科大胆想象,动手创造的特点。 学会观察,是小学《科学》教材中反复提到的内容,在各个不同的年段都有所涉及。指导学生从每一个细节入手,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包括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形态特征及内在的习性,体现了一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文与生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陕西省丹凤中学高一备课组一、指导:1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导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2全面透视我校语文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项目;3注重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让每位语文教师也从中受到锻炼,增强一种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与提高自身意识。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承课改精神,坚持“科研兴校”与创建“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与生活,社会对话,构建作文与生活写作体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理解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掌握以生活为背景作文的具体方法,形成写作体系,并成为自己写作为文,表达情感的一种内在要求。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过程和方法:1.创造示例情景,提供信息资源,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形成以生活为背景的为文技能,让学生广泛参与,交流,操作。2.学生要注意信息的获取与筛选,深入探究,体验理论,规律的得出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营造浓厚的气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观察,在观察中思

考,在思考中,增强社会,生活,人生,世界意识,提高人文道德素质和科学理论精神。2.学生形成写作旨趣:生活的激流波澜壮阔,生活的长河奔腾不息,生活的魅力更使人迷恋,回味无穷。3.师生共同发展。形成作文与生活的理念,促进终身发展。三、课程内容根据以目标,根据我校师生学业水平和发展需要,本课程之要安排如下内容:第一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第二部分模仿借鉴文章中的生活描写第三部分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第四部分生活中的作文第五部分创新与个性第六部分表现生活真谛四、课程实施1.实施对象和课时安排实施单位单元内容主题课时教学要求高一年级(上)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概论:丰富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活水1了解生活的丰富内容,树立生活是作文源头活水的观念模仿借鉴文章中的生活描写1、名家名篇的社会生活背景赏析2、模仿写作的指导与实践3、规律与方法的总结3提供有鉴赏价值的赏析作品;培养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开展有目的有实效的实践活动;初步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如何从生活中积累素材1、在学校生活中观察、思考、表达2、在家庭生活中善于发现、积累3、在社会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3创设情境,感悟生活,学会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学会用善于观察的眼睛从生活中搜集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的作文1、写真生活作文①体验生活②交流生活③记录生活2、心语生活作文①启动真情,确定话题②理清思路、大胆直白③教师指导、学生自悟3、情境生活作文①原型启发②信息重组③奇思妙想4、想象生活作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活动5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活动5篇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活动篇1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歌声教学设计及反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考考同学们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 生:第一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一点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 生: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抓重点词语,品读并感悟。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案例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案例 第1篇: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案例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案例 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来共同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研修主题: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研修目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轻视的内容。但是,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却表现为盲目的“合作”,盲目的探究,只注重形式,而不讲究实效。因此,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来共同探讨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开展合作学习 ,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研修方法: (一)、以年级组为单位,确定一节课授课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重点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设计教学程序,形成说课稿和详细教案,并推荐一名说课、授课。 (二)、全体语文教师到多媒体教室集中,听各组代表说课。(注意:说课教师均要求有电子教案) (三)、公开课展示:各年级代表上课,全校语文教师随堂听课。 (四)、总结评课:各备课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进行主讲,然后每位教师发言评课。然后将好的经验归纳总结。研修的内容:

(一)、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①语文的知识教学目标;②语文能力的培养目标;③语文情感的陶冶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理论。①文件法规,文献资料; ②语文学科教学原理;③学生心理及其差异性,以及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 (三)、语文课堂教学程式。 ①构建思路: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目的。②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③课堂流程:A、创设情景导标→B、自主质疑→C合作交流→D梳理点拨→E拓展延伸→F 走进生活。 (四)、合作学习的方法: ①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如资料搜集者、总结发言者、组织者、记录员等;每个成员承当个体责任,彼此相互积极依赖。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 ②、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究价值,讨论的必要。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合作热情,又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学生通过合 作才能完成的。③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争辩,学会评价;尊重别人意见,接纳别人意见;强化合作学习的认同感。 ④科学的评价:注重学生合作过程及方法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 的有效性、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对学习的贡献度;关注学生讨论的焦点、深浅度等。注重“学生自评”。以期效果: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丰登坞小学张国红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张 国 红 丰登坞小学 2011、11

丰登坞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我校是于2007年11月由两所小学合并而成,现有学生666人,学校地处丰登坞镇所在地,学生家庭条件均为优越,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孩子缺乏良好的读书兴趣、习惯。这样学校教育的担子尤为沉重,为此我们开发校本课程,选取经典名著开展经典诵读,力图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作品中汲取养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目标与方向 1、凭借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风气,以培养学生的明礼、笃学。 2、通过经典诵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学生道德的根基,学习国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我校扎根、开花。 3、以经典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认真研究,细心规划,逐步实施。认真规划校本课程结构,组织教材编写的工作将校本课程系列化。 课程实施

(一)启动实施阶段: 1、调查研究,组织讨论,认清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2、明确理念:以三字经、弟子规为载体,传承中华民族之美德,用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的学说来规范师生行为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之目的。 3、组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4、成立领导小组,组织研究队伍,筹备创建研究小组,制定学校创建方案。确定实验班及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5、启动校本课程,设计印制诵读手册《三字经》《弟子规》,实施特经典诵读方案,形成学校特色。 6、创设经典诵读校园文化环境。 (二)深化改进阶段: 1、以活动为载体全面了解教师、学生经典诵读的现状,调整实施方案,完善校本课程教材。 2、探索教师、学生经典诵读习惯的培养途径和措施。 3、让孩子们从小广读博览,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美好的道德思想,健全的人格品质。用传统文化提升师德境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出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4、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层面营造特色氛围,用经典文化提高校园品味。初步设想:(1)甬路两侧制作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八个大字的书体模型。(2)楼道里张贴校本内容,其中: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范文(4篇)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学校的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增强审美意识,为向往艺术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目标。 二、课程开发的目的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绘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绘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和优美如画的校园环境;全校学生对学绘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合格人才”“全面发展,追求卓越”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绘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并积极组织实施。 三、课程组织机构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四、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绘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绘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绘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低年级 1、了解点、线、面的关系。了解不同的线的变化会带来不 同的画面效果。 2、描画临摹 (1)收集素材。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寻找收集儿童眼中的素材。 (2)接触现成的线描画。 (3)分析线描画。 (4)临摹。 3、写生 (1)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进行写生。 (2)师生共赏,共评。 (3)针对在写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分析。 4、课外活动。 (1)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画展。 (2)条件允许的话,带学生室外写生、 (二)、中年级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纸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8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精选8篇)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制作成长册,总结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激励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体验过程,启发引领学生及时交流并记录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促进活动更好地完成。 3、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合材料的能力。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做”中体验,“学”“做合一,共同发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兴趣。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即将结束了。大家想不想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一本“我的成长册”。 二、帮助学生规划自己想做的成长册。 1、讲清要求: 成长册要对自己六年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总结性,要比较全面,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会给成长册取个个性化名字。 2、分组讨论: 制作一本怎样的成长册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考虑? 3、全班交流,互相借鉴。 4、小结。 “我的成长册”可分成一些板块,如“成长记录”“我的照片”“我的爱好”“优秀作业”“作品展示”“献爱心”“我读过的好书”“老师寄语”“同学赠言”“家长留言”等。 三、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并学习对资料分类、挑选。 1、过渡: 为了让成长册丰满起来,我们需要哪些资料? 2、帮助学生设计表格,根据表格按图索骥,完成搜集程序。 我的成长册名称 所需资料 搜集渠道 处理方式 备注 3、小结,提出希望。 希望大家能按照设想,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去搜集资料,为精心制作“成长册”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语文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精品文档资料

语文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语文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通过循序渐进而又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发现,丰富表达的资源,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倡导以游戏、活动、图文、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家乡,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家乡多彩的乡村生活,香飘万家的美食,浸润心田的美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案例描述】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特产,欣赏家乡的特产,继承并发扬家乡的特产,感受茶干为家乡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组织开展了“品尝茶干――了解美食”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调查、访谈、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特产,以及家乡特产在生活中的价值。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在感受家乡物产丰富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设计了“舌尖上的美食之旅”系列活动。 这个系列活动包含如下内容: 1.了解茶干的历史、原料、营养特点,查阅相关资料记录下自己的调查结果。 2.制作一道与茶干相关的美食,在家人的指导下选料制作,

为家庭担一份责任。 3.品尝美食,开展“班级美食分享会”,与同伴分享自己制作的美食,与同学交流品尝的感受,并选出自己最喜爱的美食。 4.读美食佳作,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老师推荐的一组写美食的例文。 5.写美食,写一写自己做美食的过程,美食的色香味及家人品尝的感受。 6.展美食,将自己制作的美食图片配文字介绍张贴在班级展示板上,与更多人分享。 7.创美食,在分享展示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食材进行创新组合,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佳肴。 活动方案一公布,教室里就沸腾了,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小脑袋聚在一起商量交流自己的活动设想。 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孩子们的参与中,活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周后的星期一,汇报交流展示活动如约而至。 走进教室,大家的笑容就感染了我。孩子们介绍了茶干的历史,讲究的用料,丰富的营养,既可以休闲时品尝,也可以和其他蔬菜搭配做成佳肴。当孩子们把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捧出场时,活动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笑声、欢呼声、啧啧赞叹声、甚至杂夹着流口水哗啦声。那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最美妙的声音。大家聚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听着”美食,有老师推荐的美食例文,也有孩子自己的习作。活动之后,

小学语文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

小学语文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精选5篇)小学语文语文校本课程教案精选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头饰 教学方法: 情境式教学法 学习方式: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1.师问:同学们,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什么?(生答)大熊猫最爱吃什么?(生答)竹子长大了叫竹子,可它小时候不叫竹子,你知道它叫什么吗?(生答)出示笋芽儿图:这就是笋芽儿。出示竹子图:这就是竹子。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 2.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学生练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再读课文,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互相帮助识记生字。 4.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全班交流。 5.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小组认读,全班扩词练习。 6.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后小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文中小笋芽儿真幸福的句子、春天真美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采取个人练习、小组练读、全班朗读等多种形式。读后自己评一评、小组评一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表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2.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3.班推选表演好的小组,上台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4.再读感悟,启迪思维。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四、指导写字

校本课程开发风筝案例

【背景分析】 在《风筝》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 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还孩子一份童真,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教学片段】 课文《风筝》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 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案例中我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师:贾平凹童年的时候常常和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请打开书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写了哪几个方面? 生: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师板书。 师: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 师:那你们在写作文一件事情时,一定要交代清楚这三方面。 师:上节课我们在做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把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哪位小朋友简单介绍你是怎样放风筝的?当你看到那高高飘荡的风筝,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快活、高兴。生:激动、自豪、

师:请小朋友们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我们是怎样放风筝的?师:你们喜欢里边的哪些词语?“凌空飞起”什么意思? 生:风筝离开地面,慢慢地开始飞起来了! 师:此刻,不但仅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快乐、激动、自豪、幸福也都飞起来了。请两位小朋友来表演这段话,我们当解说员,好吗?师:越飞越高的风筝带来了多大的快乐啊!请小朋友看看插图,勾一勾写“放风筝”时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他们的心情? 生:快活。(师板书) 师:他们“快活地喊叫”什么呢?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生:哦,我的风筝好高呀!快飞!快飞。 生:幸福鸟!幸福鸟!世界上最伟大的幸福鸟;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师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生)师:这么欢乐的场面,老师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还有谁看到了?生:“村里人看见了”。 师:他们是怎么说的?生:“放得这么高!” 师:是啊,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希望、快乐也都飞起来了,请小朋友们带着伙伴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一起读这个段吧! 师:我们的快乐还不止这些!还有更快乐的呢!请小朋友们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找出写放风筝时非常快乐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哪些词能

浅谈语言文字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使用

彰显特色,独辟蹊径,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水平 ——浅谈语言文字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及使用 太原市尖草坪区汇丰中学xxx 风雨几度,春华秋实。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2007年太原市尖草坪区汇丰中学荣幸地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国家级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校”。挂牌之后,全体师生欢欣鼓舞,热情倍增。 为使校园有更好的语言文字应用环境,使学生个个都能自觉做到“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同时也为促进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学校在全社会语言文字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及积极影响,推动语言文字工作向纵深发展,我校本着“尊崇主体,激活潜能。独辟蹊径,彰显个性”的原则,以“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工作方针为指南,开拓创新,大胆尝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挖掘和发挥语文学科教师队伍的资源优势,抓住契机,彰显特色,寻找到创新语言文字工作的突破口——“开发语言文字校本课程”这一有效途径。如何开发和使用语言文字校本课程呢? 一、宣传发动、达成共识 我作为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员出道的校长,从自己多年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角度,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清楚的认识到:汇丰中学地处城乡交界,又是农民工定点学校。生源复杂,南腔北调,荟萃了天南海北的学子及方言,如果不重视语言文字的纯洁性、规范化,势必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顺畅交流、和谐交往。因此,除了“三纳入一渗透”,即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纳入教师的基本功训练,纳入学生的培养目标”外,我把开发“语言文字规范化校本课程”的现实意义和老师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宣传发动,统一认识,以全体语文组教师为骨干力量,激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并亲自担任开发组组长,组建机构,出台方案。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先行引领作用。 二、组织培训、准备充分 为使教师能够尽快达到开发语言文字校本教材的要求,学校采取了多形式、多方面的培训措施。 (1)组织教师参加市区举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学校曾先后组织了十余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区市有关学校参观学习,使老师们找到了差距,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 (2)专家引领。我校多次聘请市、区语委办有关专家领导举办专题讲座和现场辅导,老师们受益非浅。 (3) 同伴互助。发挥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作用,体现环境对教师用语用字的积极影响。 (4)实践反思。组织教师经常开展基本功技能大赛,举办各种有助于教师语言文字水平提高的活动,如:听课评课、观摩研讨、经验交流、书法比赛、演讲比赛等,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与提升。 (5)目标确定后,我们多次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商讨研究,先使教师从使用教材到开发教材的角色发生转变。然后再从编写教材的主旨、体例、内容、构建等方面,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确立了贴近学生实际,“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用文明语,做文明人”的主旨及总的框架,为后面的编写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分工合作、指导实施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一) 为了充分挖掘本校资源,做好《古诗词欣赏》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实施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显特色、出成果、争示范,特将方案制定如下: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源远流长。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 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植根于学生阅读生活领域,借助古典诗歌这一载体,让学生认识人类文化的丰厚博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多元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多彩与快乐中得到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课程目标 总目标: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书香文化 具体目标: 1、让学生较为系统地接触、学习古典诗歌作品,从小广读博览,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在大量诵读、欣赏等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大量语言文字的精华,丰富孩子的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孩子的语文读写能力,形成语文学习宽厚的和开阔的知识视野。 2、造就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教师教育应该从读书开始。教师们沉下心跟学生一起读,去读古典诗歌,从中外经典著作中汲取营养。一方面能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另一方面,也能带动学生多读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2、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 3、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活动、练习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2、以“读”为核心,进行鉴赏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诵读,美读,比读,议读,研读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 3、掌握正确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鉴赏诗歌。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诵读”中品,在“练习”中悟,真正领悟到诗歌的无穷魅力。 3、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汲取诗歌的营养,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获得知识、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整合策略和案例分析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对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同时,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不同学校和地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中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是当前课程研究应该关注的。 一、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整合开发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力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创造的主体。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在内容定位上应该涵盖以下两大方面。 一是为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国家课程的实施除了需要相应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外,还需要大量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多媒体素材,以及社会自然资源等。尽管这些材料和素材可以由相应的出版和教育机构开发,但对开发出来的材料的选择在于学校和教师,并且,这些机构开发出来的材料也不能完全满足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也不能涵盖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教师参与开发的国家课程的实施资源,应该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 二是学校需要对新课程中规定的由学校负责的课程领域进行相应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程为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办出特色提供了一定的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这种课程空间多以选修课程的方式呈现。这类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就上述两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发而言,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课程形态也显现多元化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案例加以简要的说明。 案例1:中心主题式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山东潍坊滨海中心小学 滨海中心小学从2002年8月开始进行《我们家乡的海》为中心主题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并在研究和开发中将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结合起来。学校设计开发《我们家乡的海》校本课程资源经历了5个阶段,包括环境分析、讨论、论证、实践和完善。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及其资源的典型案例。 第一阶段:环境分析。组织全校师生进行环境分析,调查取样,为校本课程开发作好准备。 第二阶段:讨论。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讨论,根据第一阶段的调查情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开发研究方案及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争取社会的支持。 第三阶段:论证。成立校本课程《我们家乡的海》开发小组,教师带着照相机、摄像机穿梭于各个大小企业、图书馆、新华书店等,取得第一手资料;学生以及家长也积极提供有价值的课程材料,最后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读本。 第四阶段: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清明情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节 2、了解清明节的相关文化 学习过程: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你了解清明节的哪些常识? 一、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说出你了解到的有关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

校本课程案例

校本课程案例 【桥梁】 中华汉语词典正确解释为:①架在水面上或空中以便行人、车辆等通行的建筑物。②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家乡的桥 执教:临城县石家栏中学王智君 【课程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一直是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新项目不断涌现,校本课程也上得有声有色,“家乡的桥”这个课程很受欢迎,同学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收获颇丰。【课题生成】 在我们石家栏中学的附近,有许多桥:岭西桥、石家栏大桥、孟家庄漫水桥等,它们在当地的交通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八年级的同学自学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之后,对桥都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家乡的这些桥,都想去探究一下,就这样“家乡的桥”这一课题就诞生了。 【活动目的】 1、认识家乡的桥,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2、认识桥的结构。 4、说出有关桥的俗语、歇后语、成语。 【活动准备】 1、课前参观岭西大桥、石家栏大桥,并测量有关数据,喜

欢画画的同学可在这里写生。 2、通过网络资源或书籍搜集与桥有关的资料。 【活动实施】 一、导入新课 校本课程又同大家见面了,上节课我们参观了岭西大桥、石家栏大桥,并测量了有关数据,这节课,我将继续带领大家走进桥的世界,共同来认识家乡的桥。 二、展示课件家乡的桥,让学生来认识。 先出示学校附近的桥,让学生来认识,说不出来,再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含有石家栏中学:这座桥是无名桥,等待着我们大家去命名,这座桥虽然是无名桥,但这里却因为这座桥而命名,叫做桥沟,石家栏中学就位于这里,这个地方可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一带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的确如此,我们石家栏中学,自从1996年搬迁于此,石家栏的教育蒸蒸日上,如今,石家栏中学也是小有名气。已成为临城西部教育一颗璀粲的明星,作为石家栏中学的一员,我们也应该是十分自豪的。 三、对家乡桥的描写: 再一次展示岭西大桥、石家栏大桥、和孟家庄漫水桥的图片。 让同学们分别对岭西大桥、石家栏大桥、和孟家庄漫水桥来一段描写。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先让同学们读,尽量把展示出的桥都读一下,鼓励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写。然后老师做点评。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期报告[推荐5篇][修改版]

第一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中期报告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我们选择了“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作为研究课题。以此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课题的提出 1、有利于补充国家课程的不足。国家的课程设置是从全国的实际出发,但我国是国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校根据本校的地理位置,文化特点以及语文经典文化的传承,开发成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继承和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2、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健康发展,从而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打破“校校同课程,生生同书本,所有学生齐步走”的格局,提高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很好地满足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3、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国家课程设计通常有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能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4、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语文课程的广阔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使学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尊重地方差异和学校不同,给学校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校在国家课程改革总目标下,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校教育资源和学校传统优势来确立本校独特的办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探索学校、老师、学生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库,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2、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探索新课程下的教学资源开发设计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构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课程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料的设计者与开发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