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艺节目、相亲节目、短视频、手游等等,都是通过视觉上的直接感观获得心理上的娱乐体验。可以说,视觉文化已经重塑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图像的表达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

(二)图像霸权性

当今时代,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人为的符号化已经成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图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要目标,各种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被围困在视觉图像中,而这种富裕的视觉刺激则加深了人们对图像的依赖以及重视性,从而出现“图像霸权”现象。图像的霸权地位,也从侧面反应了文字所处的尴尬地位,文字沦为了图像的配角和附庸。无论是“图配文”的流行,还是现在各种文学作品被翻拍为电影电视剧,甚至是出版图书中图片占比大于文字,这些都是文字边缘化的体现,人们已经从呆板的文字阅读转向为了视觉快感式的图像阅读。

(三)消费倾向性

当前大众的日常消费不再仅限于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种物质性的消费已经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即当图像成为符号时,人们对图像符号的崇拜体现了对符号价值的追求,这也是图像拜物教的一个重要体现。消费文化背景下,这种图像符号的消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分层,不同的图像符号可以使人们展示不同的社会身份,在图像符号消费中,符号价值表达的是财富、权力等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场合,人们往往通过一些特别的图像标志自己的不同身份,比如穿着、配饰等等,这些品牌符号中包含了一种炫耀式消费,他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社会地位。这表明视觉形象具有了大众商品的属性,而大众商品被赋予视觉化的意义,商品的符号价值得到了强化,并逐渐成为人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新的中介。

三、视觉文化走向

在这个视觉文化社会,在各种各样的图像包围中,我们的视觉对象越来越复杂多样,但在这种视觉刺激富裕甚至是过剩的年代,视觉形象的过度生产和消费特征越来越明显,因为大众对消费图像化的偏向,各种刻意的人为创造的图像爆炸式的涌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图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被大量复制传播,而这种同质化的形象被消费者大量消费,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视觉上的疲劳,越是多的人造形象,就越会让人们感到视觉要求上的匮乏和空虚。另一方面,在图像的大量传播过程中,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是消极的图像成为了漏网之鱼,对大众造成思想围困和精神污染,这也是视觉化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消极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视觉文化的走向就变得至关重要。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基于大众的视觉需求,而无论是形象的过度生产还是图像的消极传播,这都要根据大众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规则来做修正,要正确理解大众对于图像的偏好,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在此基础上,就是要加强对图像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力度,做好对视觉文化的监督和引导,并根据视觉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视觉文化传播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同时,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使其能够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能够将自己的利益诉求以及受众的个性心理诉求相结合,从而让视觉文化更好地走向大众,发挥其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霞.读图时代的视觉文化转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9(03).

[2]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

(05).

[3]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4]张雷.视觉文化的形成和审美特性的阐释.曲阜师范大学.2006(04).

[5]林峰.视觉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困境与超越.云南社会科学.2017(05).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其中,视觉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企业来说,理解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非常重要。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共识。它包括了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和风格。视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递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 二、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 1. 视觉语言 中西方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中文是象形文字,像“山”、“水”等字形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在图形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各种象形的形状和形式,来传递文化和价值。而西方的视觉语言则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体系的建立,更注重图形设计中的形状和比例、色彩和材质的协调,强调视觉效果和感受。 2. 设计理念 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科技、创新等元素,强调视觉冲击和表现力。而中国传统设计则注重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处理,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节奏、对称和比例等因素,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体的意象。 3.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视觉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人文的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谦让”等概念。这些价值观也会贯穿于设计中,在设计上强调温馨、友好、亲和,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与品质。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更注重另类的、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强调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化与品质。 三、应用研究 1. 商业设计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在商业设计中尤为明显。在品牌策划、标识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设计不同的视觉语言,以达到更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效果。 2. 教育设计 如何在教育设计中更好地结合中西方的视觉文化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的方式设计教室、学校、教材等元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 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领域。在中西方视觉文化碰撞中,艺术设计可以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达更为深刻的东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总结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同时还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探索更多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长远的文化交流。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01103026罗岗-视觉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al Stydies) 一、课程目的、任务: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形象(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图片、画像、建筑、雕塑、动漫画片、电脑图像……)包围的世界中,“视觉”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种“文化”,它深刻地制约了人们理解、想象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方式。“视觉文化研究”汇集了当代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最新研究成果,诸如“看的方法”、“日常生活”、“身体与空间”、“种族、认同与主体性”和“性别与观看的政治”等多个个方面,每个方面选择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同一个问题,力图显示出视觉文化研究的多样性和现实性。作为一项跨学科和方法论上交叉的领域的探究,视觉文化研究为我们把某些讨论从一些学科框架下解脱出来提供了可能性。视觉领域乃是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对它的研究为我们重写文化提供了极为广泛的机会。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论何谓视觉文化? 第一节何谓“视觉”? 第二节何谓“视觉形象”? 第三节何谓“视觉文化研究”? 第二章看的方法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看的方法 第二节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以摄影为例 第三节作为机器的电视 第三章权力的眼睛 第一节作为原型的“环形敞视监狱” 第二节形象的修辞学 第三节迷人的法西斯 第四章身体与空间 第一节镜中女人 第二节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节街道的形象 第四节网络空间 第五章种族、认同与主体性 第一节他者的问题:刻板印象和殖民话语 第二节多元文化论争中的视觉思想 第三节视觉性、现代性与原始的激情 第六章性别与凝视的政治 第一节移动和虚拟的凝视: 流浪汉/流浪女 第二节现代性和女性气质的空间 第三节女性、艺术和权力 第七章结语:视觉文化、历史记忆和中国经验 第一节从“幻灯片事件”说起 第二节视觉文化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

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 一美国学派 在西方英语国家学术界,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大致有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二者。尽管二者间的交流既多且频,甚至主要人物也跨越大西洋而在英美两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如英国学者诺曼· 布莱逊(Norman Bryson),但二者却有一些区别。就方法论而言,二者大同小异,基本上都借用了二十世纪的欧美哲学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美术史研究方法和美术批评方法,并采纳了当代影视理论、传播学理论和大众传媒的方法。但在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方面,二者却同中有异。其异在于,英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包括了视觉艺术,例如绘画。相对而言,美国学者的视觉文化研究,则跨出了视觉艺术的界线,主要研究美术之外的图像及其功用,例如新闻媒体和商业广告所使用的图像。 美国学派的代表学者是芝加哥大学教授米歇尔(W.J. Thomas Mitchell,1942-),他任教于该校英文系和美术史系,并任著名学术期刊《批评探索》的主编。米歇尔的学术专长在于比较文学和美术史论,他对二十世纪的批评理论和方法比较了解,并站在当代学术前沿,引领美国视觉文化研究的方向。米歇尔在中国的影响也比较大,其“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的概念,甚至成为国内文化商业界一些从业人员鼓吹文盲式“读图时代”的理论根据。米歇尔著述甚丰,涉及视觉文化之图像理论的主要有三部,《图像学:图像、文本、意识形态》(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1986)、《图像理论》(Picture Theory,1994)和《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从美国九一一到伊拉克虐囚》(Cloning Terror: the War of Images, 9-11 to Abu Ghraib),其中《图像理论》有中文译本,由陈永国、胡文征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008年1月,米歇尔应邀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康科迪亚大学美术学院讲学,介绍他的图像学新著《恐怖的克隆:图像战争》,研讨视觉文化与当代图像学。其间,笔者有机会向米歇尔请教诸多问题,尤其是与笔者正写作的专著《视觉文化传播》相关的一些具体观点和概念。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化、艺术、传媒、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视觉文化研究关注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 探讨视觉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越 发重要,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进行分 析和研究。人是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我们看到的图像和意义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同一个图像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研究视觉文化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传媒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和意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在西方社会,红色通常代表着爱情 和热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祥瑞。研究视觉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领域也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表达和意义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 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传媒和媒体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通过视 觉传媒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传媒的图像设计和意义传播对于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有着深远 的影响。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化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进行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 视觉文化研究也对于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 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和现 象。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与网页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与网页交互界面设计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和网页交互界面设计已成为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和设计领域,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和网页交互界面设计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 一、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传达和交流视觉信息,通过网页、社交媒体、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广大网民传播各种视觉文化内容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同时,网络视觉文化传播具有瞬变性、互动性和泛化性等特点,其内容可以在不同的平台和载体上流传和共享。 二、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网络视觉文化传播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艺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中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视觉内容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同时,网络视觉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增加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同时也在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现代技术进行融合。 未来网络视觉文化传播的趋势是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和多元化。未来的网络视觉传播会更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会更具有增加互动性和社交性的特点。同时,未来的网络视觉传播也会更加注重原创性和版权保护,以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三、网页交互界面设计的定义和特点 网页交互界面设计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一种交互性界面来向用户展示信息和提供服务的过程,它负责将数据和用户之间的交互转化为可视化的界面,以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网页交互界面设计的特点是功能多样,需要将各种复杂的功能与信息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用户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四、网页交互界面设计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成为人们社交、娱乐、获取信息和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在这个时代,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也逐渐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的研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 新媒体可以被视为一种创造、分享、传播、消费信息和内容的机制,这种机制是基于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设备和数字技术等工具、平台和应用程序的。由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和组织可以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创建和分享各种形式的文化和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和互动应用程序。 视觉是最常见、最直接的沟通形式之一,也是新媒体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对视觉表达的喜好、品味、风格、流行趋势和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感受。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数字技术和软件应用程序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工具和平台,使得创作和制作更加便捷和高效。其次,全球化的传播和交流,为不同文化、语言和背景的人们提供了接触和观摩彼此文化和艺术的机会,加强了文化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再次,社交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

分享和传播自己的创意和作品,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品牌。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是动态的、多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例如,在早期的互联网时代,因为技术水平限制和受众需求的局限,设计简洁、图形粗糙、色彩单一是主要的审美趋势。而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爆发时期,由于视觉信息的传递速度和互动性的加强,平面设计和动态视觉呈现出更多元化、更具表现力和更具趣味性的趋势。 二、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意义与影响 新媒体视觉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首先,它是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视觉设计和图像表现,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增强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其次,它是现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视觉文化承载了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代表了当代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和趋势。通过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接触和欣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作品。 再次,它是商业和品牌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之一。在当今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视觉设计和品牌形象已经成为企业打造品牌价值和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工具。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思考空间,可以通过有效的视觉品牌营销,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购买欲望。

视觉文化形式分析报告

视觉文化形式分析报告 一、引言 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形态,通过各种视觉媒介如图片、电影、广告等方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视觉文化形式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二、视觉文化的类型 视觉文化包含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艺术、广告、娱乐和传媒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的,通过不同的表达手法和文化符号来传递信息和意义。 1. 艺术 艺术是一种反映和表达情感、思想与审美价值的独立视觉体验。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手段传达他们的创造力和个人内心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从而引发个体对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2. 广告 广告是商业领域中重要的一种视觉文化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来宣传产品、增加销量和塑造品牌形象。广告创意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既有通过情感和幽默进行诱导的,也有侧重于向观众传递产品信息的。广告不仅在视觉上吸引人,还通过各种符号和隐喻来激发观众对产品和品牌的需求和认同。 3. 娱乐 娱乐是将视觉文化与娱乐性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它们以丰富多元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和播放效果,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愉悦和娱乐。

同时,娱乐作品又可以通过情节和角色塑造来传递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 传媒 传媒作为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视觉文化形式,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等,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传媒不仅承载着新闻、知识和观点的传递,还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和理解。 三、视觉文化的影响 视觉文化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形式,对社会和个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通过传达信息和塑造形象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 1. 塑造认同和身份 不同类型的视觉文化通过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激发人们对特定群体、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例如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和服装,广告中的符号和背景等,都会引发观众对于某种群体或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并通过这种认同感加强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 2. 形塑审美观念 视觉文化作为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美学和审美价值的传递,对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着深远影响。例如经典艺术作品的流传与传承,电影中的美学构图和摄影技巧等,都塑造了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的标准。 3. 引导消费行为 广告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精心设计和创意的表达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广告中的形象、品牌和口号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形成特定品牌或产品的消费习惯。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短视频是当前互联网上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载体,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年轻人 的喜爱。在短视频时代,用户可以快速扫过海量视频,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通 过自己制作视频展现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短视频的传播方式也独特,通过用户的分享和点赞,让视频被更多的用户观看和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交现象。本 文旨在从视觉文化传播的角度探讨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特点与影响。 一、视觉文化的传播特点 视觉文化是以视觉符号为主要形式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图像、图片、视频等视觉形 式传播。视觉文化具有直观易懂、传达信息快速、理解难度低、趣味性强等特点,尤其适 合在数字时代快速传播。视觉文化的传播过程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与传统的文字和口头 文化不同,对观众的视觉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从而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兴趣。 1. 短小精悍 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短视频的时长一般在15秒至5分钟之间,灵活自由的剪辑方式又能把精华展现出来,让用户在快速刷新的视频流中迅速发现感 兴趣的内容。 2. 社交传播 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展示的,通过用户的分享和点赞,让视频被更 多的用户观看和传播,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交现象。这种社交媒体中的短视频传播,使用户 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并通过分享获取满足感和认可感。 3. 引领新潮流 短视频传播的速度非常快,短视频的内容和制作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些热门的视 频可以迅速引领新潮流,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这种流行现象将推动短视频进一步成为互联 网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1. 促进视觉文化素养 短视频的传播,一方面可以促进用户的视觉文化素养,不断拓展观众的视野和感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尝试创作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一步提升视 觉文化的质量和水平。 2. 聚焦文化创意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短视频以 其简短、轻松的形式,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社会,短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和价值观念。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短视频的特点、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探讨短视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一、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的特点 1、简短精致: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内容更易 于被接受和传播。短视频受众广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2、多样创新: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Vlog、搞笑短片、影视剪辑、短视频广 告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创新意识。 3、情感共鸣:短视频通过生活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更直接地触动受众内心,引发共鸣和情感连接。这也是短视频能够赢得受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二、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推动文化传承:短视频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化、生动化呈现,让古老的文 化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2、引导审美品味:短视频中的视觉表达形式和美学构图,能够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念,提升审美品味。 3、传播文化理念:短视频可以通过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文化理念和主题,让受众 更快速、更直观地接受文化教育。 4、形成文化符号:一些热门短视频中的特定画面、表情、语言等,往往会成为一种 特定的文化符号,被大众传播和接受。 三、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1、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短视频内容的生产门槛较低,导致了大量低质量、低俗内容 的出现,影响了整体文化传播的质量。 2、文化价值缺失:一些短视频内容过于娱乐化,缺乏对文化传播的深度思考和创造力,导致文化价值的丧失。 3、盲目跟风和模仿:短视频圈存在大量相似内容和模仿现象,缺乏原创性和独特性,导致内容同质化问题。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新媒体在视觉文化领域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语境。本文将从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审美语境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视觉文化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了电脑、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将信息媒介呈现在人们视觉感知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传播媒介来看,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游戏等。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互动性、全球性、多样性、实时性、虚拟性等方面。 新媒体视觉文化在其视觉表现形式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视觉文化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其呈现形式主要以数字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其次,新媒体视觉文化强调快速、简洁和具有抓眼度的视觉语言,如广告、海报、标志等大量运用了典型的商业视觉语言和营销情感形态。最后,新媒体视觉文化还在追求创新、个性化方面积极探索,如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VR技术的应用等。 二、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 审美语境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和技术背景下,人们形成和认识美的规律和标准。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审美规律和标准的形成又有哪些特定性和变化? 1.从传统美学到数字美学

传统美学主要强调“自然美”的规范和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艺术美”、“审美意识”等理论。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美学逐渐形成,数字美学以数字技术和数字视觉表现为基础,已经成为新媒体审美的核心概念。 数字美学将审美标准转向了数字化、虚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数字美学认为,数字技术的不同算法可以使人们看待一个对象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标准。数字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如色彩、灰度、像素、分辨率等,成为了判断美的重要标准。此外,数字美学还认为,数字化的审美标准还可以因为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数字美学的标准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 2.从传统美学到多元化美学 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特点,这成为了新媒体审美的重要语境。 多元化美学主要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特征和差异性。随着信息、传播、旅游和移民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各种文化之间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影响。此外,在数字化时代,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审美观念交流。 3.从经验认知到感知认知 传统美学注重经验认知,认为观看者通过一定的身体经验才能认识和赏识美。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感知认知成为了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语境。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符号化研究 一、视觉文化的崛起和传统文化的符号化意义 视觉文化的崛起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而产生的,人们通过各种视觉媒 体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传播思想、展示个性和审美趣味。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符号成为 了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符号化将文化传递给他人。同样,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也是基于视 觉文化的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文化的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审美追求。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能够在视觉文化中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 史和文化积淀,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传统文化的符号化通过 图像、图形、色彩等形式,可以将这些精神内涵呈现给观众,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 鸣。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可以体现时代价值和文化认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 活方式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将传统文化符号符号化为当代的艺术作品、产品设计、商业广告等形式,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社会相契合,体现时代价值和现代审美趋势。 传统文化的符号化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符号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可以 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功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设计和应用,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视觉文化”时代下的传播与应用 在“视觉文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传 统文化符号的传播与应用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创新和民族认同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的传播与应用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 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作用。 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视觉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符号被广泛传播并走向国际。中国的龙、凤、瓷器、书法等传统文化符号在 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传统文化符号不仅出现在艺术 作品、文化创意产品中,还出现在商业广告、城市建筑、节日庆典等方方面面。通过对传 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价值。 在传统文化符号的符号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符号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在传统文化符 号的变革过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演绎,使传统文化符号更加符合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它涵盖了艺术、设计、影像、媒体等多个领域,通过视觉表达和交流,传递人文思想、审美观念和社会观念。视觉文化研究则是对这些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通过研究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视觉分析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了解到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直接感知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视觉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影像作品、媒体作品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他们也可以研究不同设计作品的功能和表达手法,从而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影像和媒体作品,了解到不同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同时,它也为我们创作和传播视觉作品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研究是对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图像过剩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视觉文化及其内涵研究 视觉文化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视觉器官,图像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几乎同样久远。只是在过往历史中,并没有将视觉以及图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原始时期,图像是作为岩画、图腾等仪式被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继而演变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视觉文化的明确定义是二十世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预言,他认为电影的出现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来取代旧的印刷文化。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都是从人的眼睛开始的,而人的心灵则从现实的物质材料和形式里获得其形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这一预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当今时代描述为“世界图像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以图像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说,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同样,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描述了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越来越倾向于将本身没有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 另一方面,关于视觉文化的内涵,许多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应包括视觉技术、视觉媒介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在她看来,视觉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更为重要,而这些联结会在哲学、伦理、政治等层面体现出来,同时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观看这一行为。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学者让·保罗·拉康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尼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视觉文化”的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的观点。法国学者埃雷特罗格夫也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图像的研究上,而应研究视觉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全过程。德国学者米克·巴尔在他的著作《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对象》中认为,视觉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解决,因此视觉研究应扩展到视觉性研究,视觉性研究就是指视觉文化何以被看到,如何被看到的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 国内对视觉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早期的视觉文化研究大多只是在艺术技法和艺术语言方面,对视觉文化真正的文化层面和本质深度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陈永国主编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学者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都是比较经典的视觉文化著作。国内,对视觉文化研究最深入的是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视觉文化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理论。因此,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及时的总结与反思,非常有利于将视觉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视角投射于视觉文化的重大变化,结合其美学特征,提出了视觉文化转向的问题。南帆早在1995年就比较了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文化形态的转向。③周宪则从学理角度指出,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edu ) 课程说明: 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 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 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上教学)。 授课内容: 第一周:知觉理论 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 奇,《知 觉的工作》 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 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 工业,意 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 第三周:符号 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 源》; 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 ;索绪尔,《任意的 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 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 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 霍 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 第五周:视觉的机制 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 艺术 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 次上开 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 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视觉文化课程(本科) 授课教师: Alexa nder Camp bell Halavais of Washington)的 (halavaisu. wa shington. 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 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

第六周:模拟 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 莱 姆,《第七次突围》 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 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芒 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 第八周:信息环境 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 克卢 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 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 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 战》; 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视觉文化 研究计划(研究生) 研究计划说明: 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 研究。研 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 筑,19如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 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 研究性学位: 哲学博士学位 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 课程性学位: 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 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 课程资格硕士学位 艺术研究生证书 视觉文化教师证书 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 of California at Riverside, 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 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 本科) (Uni versity

视觉文化研究(洪涛)

视觉文化研究 一、名词解释 1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 2视觉性: 所谓的“视觉性”不是指物的形象或可见性,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既包括看与被看的结构关系,也包括生产看的主体的机器、体制、话语、比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构成看与被看的结构场景的视觉场,总之,一切使看/被看得以可能的条件都应包含在这一总体性之内。因此,视觉性必定与某种视界政体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也就意味着,视觉性既是一种敞开、敞视,也是一种遮蔽、隐匿,是在敞开的同时又遮蔽——因为任何一个视界政体都必定隐含着某种主体/话语/权力的运作,隐含着阿尔都塞所称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结构”。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底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4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5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6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7读图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我认为,一方面视觉文化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探究,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两点是使这个问题得以向前推进的两个进径。我们无意于以某种夸张的姿态以求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是想以学理性的客观与平和来探索视觉文化在本体上的建构和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延展。这里的几篇文章,尽管角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化运动)的新型研究。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关键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