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化、艺术、传媒、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视觉文化研究关注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

探讨视觉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越

发重要,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进行分

析和研究。人是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我们看到的图像和意义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同一个图像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研究视觉文化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传媒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和意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在西方社会,红色通常代表着爱情

和热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祥瑞。研究视觉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领域也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表达和意义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

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传媒和媒体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通过视

觉传媒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传媒的图像设计和意义传播对于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有着深远

的影响。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化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进行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

视觉文化研究也对于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

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和现

象。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及其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也越来越激烈。其中,视觉文化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在商业、教育、艺术等领域,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都会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接受方式,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和跨国企业来说,理解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非常重要。 一、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形式和视觉信息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一套规则和共识。它包括了图形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展览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各种形式和风格。视觉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传递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 二、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 1. 视觉语言 中西方的视觉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中文是象形文字,像“山”、“水”等字形都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在图形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各种象形的形状和形式,来传递文化和价值。而西方的视觉语言则注重形式逻辑和符号体系的建立,更注重图形设计中的形状和比例、色彩和材质的协调,强调视觉效果和感受。 2. 设计理念 中西方的设计理念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科技、创新等元素,强调视觉冲击和表现力。而中国传统设计则注重形式的简化和空间的处理,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节奏、对称和比例等因素,热衷于以抽象的方式表现具体的意象。 3. 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对视觉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中庸、人文的价值,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谦让”等概念。这些价值观也会贯穿于设计中,在设计上强调温馨、友好、亲和,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与品质。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更注重另类的、别具一格的设计风格,强调融入个人的情感和体验,体现出个性和创造力的文化与品质。 三、应用研究 1. 商业设计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在商业设计中尤为明显。在品牌策划、标识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去设计不同的视觉语言,以达到更好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效果。 2. 教育设计 如何在教育设计中更好地结合中西方的视觉文化进行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习目标的实现,是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的方式设计教室、学校、教材等元素,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 艺术设计 视觉艺术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感染力的领域。在中西方视觉文化碰撞中,艺术设计可以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和多种表现手法,去表达更为深刻的东西,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四、总结 中西方视觉文化的差异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异国文化,同时还能够创造出跨文化的共识和理解,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深入理解中西方的视觉文化差异,探索更多应用研究的可能性,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长远的文化交流。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化、艺术、传媒、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视觉文化研究关注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 探讨视觉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越 发重要,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进行分 析和研究。人是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我们看到的图像和意义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同一个图像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研究视觉文化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传媒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和意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在西方社会,红色通常代表着爱情 和热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祥瑞。研究视觉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领域也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表达和意义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 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传媒和媒体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通过视 觉传媒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传媒的图像设计和意义传播对于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有着深远 的影响。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化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进行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 视觉文化研究也对于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 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和现 象。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论视觉文化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方法 摘要:在视觉文化研究中,内容分析事实上是一种极具跨学科意味的综合研究方法。一方面,它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包含社会科学所要求的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这一方法同样需要人文学科为其提供研究策略、视角以及观念层面的理论支撑。内容分析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局限性,也主要在两者既相互抵牾、又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中显现出来。而内容分析方法得以形成并发展的现代性语境,则为此提供了最清晰可辨的历史与现实依据。 罗兰·巴特曾指出,跨学科研究的要义在于创建一个不属于任何单一学科的新的研究对象。视觉文化毫无疑问是目前最能体现这一特性的跨学科研究对象之一。在方法论上,它所涉及的学科和研究路径绝不是若干学科的简单叠加。可以说,对于这样一个本身极具“跨学科”色彩的研究对象,“任何一种方法作为单一的最好的方法出现仅仅只是一种奢望而已”。①仅就本文集中探讨的内容分析方法而言,尽管其有相对明确的社会科学内涵,但在一个远为宏阔的人文学科视野下,它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又包含了更丰富也更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信息。简言之,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它有一整套需要遵循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作为一种人文学科方法,它则为我们提供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一种策略或视角,或者说包含多重理论方法的分析路径。为此,本文首先对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予以考察;其次以视觉文化研究中很有代表性的图像学为例,对人文学科的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解读;最后从艺术史研究视角入手,进一步探讨视觉文化在内容分析的对象、路径上的转向,对这一方法在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中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予以一定程度的说明。 一 所谓内容分析,首先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规方法为我们所知的。吉莉安·罗丝(Gillian Rose)在《视觉方法论导论》(Visual Methodologies: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aterials,2001)一书中,专章探讨了这一研究方法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的运用。在罗丝看来,视觉图像的内容分析最初是由解释读写文本的方法发展而来的。这种具有明确方法论意味的研究手段,主要是对“构图诠释”在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的一种补充。这种方法以图像或文本的有效分析为依据,建立在一系列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和程序之上。按照罗丝的分析,这里的内容分析并不是纯粹的定量分析(定量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定性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它以“可重复性”和“有效性”为方法论依据,可以包括定性解释。而且通过内容分析所提供的各种技术来处理大量的图像,得出大量的数据,可以保证观点、结论和论证过程避免某种“偏见”(一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偏见)。②这些论断可以作为考察社会科学的内容分析方法的一个起点。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视觉文化及研究综述 图像过剩时代的到来,使得视觉文化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1、视觉文化及其内涵研究 视觉文化并不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具有视觉器官,图像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与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几乎同样久远。只是在过往历史中,并没有将视觉以及图像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原始时期,图像是作为岩画、图腾等仪式被研究,随着时代发展继而演变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视觉文化的明确定义是二十世纪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的预言,他认为电影的出现将产生新的视觉文化来取代旧的印刷文化。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曾经断言:“一切艺术都是从人的眼睛开始的,而人的心灵则从现实的物质材料和形式里获得其形象。”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将这一预言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将当今时代描述为“世界图像时代”。这就意味着,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以图像来把握世界,也就是说,用形象的思维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同样,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描述了当代文化的典型特征:“它越来越倾向于将本身没有非视觉化的东西视觉化”。 另一方面,关于视觉文化的内涵,许多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大。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应包括视觉技术、视觉媒介以及与观众的关系等。在她看来,视觉文化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更为重要,而这些联结会在哲学、伦理、政治等层面体现出来,同时会影响人们如何认识观看这一行为。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法国学者让·保罗·拉康和英国学者大卫·霍克尼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认为“视觉文化”的涵盖的范围应该更广的观点。法国学者埃雷特罗格夫也认为视觉文化的研究不应停留在图像的研究上,而应研究视觉文化价值、哲学意义和社会内部权力关系的全过程。德国学者米克·巴尔在他的著作《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对象》中认为,视觉文化问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对象来解决,因此视觉研究应扩展到视觉性研究,视觉性研究就是指视觉文化何以被看到,如何被看到的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 国内对视觉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早期的视觉文化研究大多只是在艺术技法和艺术语言方面,对视觉文化真正的文化层面和本质深度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陈永国主编的《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学者罗岗、顾铮主编的《视觉文化读本》都是比较经典的视觉文化著作。国内,对视觉文化研究最深入的是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探究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探究 首先要明确的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是一门结合了美学、心理学、传播学和设计学等 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视觉传达的基本 原理和技巧,能够通过视觉手段传达信息和情感。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等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文化 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审美标准、艺术表 现形式等都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等 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技巧,这些都可以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重要参考。传 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色彩等元素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传统文 化中的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 从教育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和研究。学校应 当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其后 续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设计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引导。 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设 计创作,使之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的实 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性 的激情。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在传统文化探究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世 界等方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发挥提供更 多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文化探究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拓 宽其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三、视觉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在传统文化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创新 是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发挥其创新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解构和重构,可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 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产品产生更新的文化变革,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在公共文化场所的设计中,也可以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 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视觉文化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理论。因此,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及时的总结与反思,非常有利于将视觉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视角投射于视觉文化的重大变化,结合其美学特征,提出了视觉文化转向的问题。南帆早在1995年就比较了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文化形态的转向。③周宪则从学理角度指出,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新的传媒形式,新媒体在视觉文化领域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语境。本文将从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审美语境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研究。 一、新媒体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视觉文化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了电脑、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将信息媒介呈现在人们视觉感知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传播媒介来看,新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游戏等。新媒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互动性、全球性、多样性、实时性、虚拟性等方面。 新媒体视觉文化在其视觉表现形式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视觉文化呈现出数字化的特征,其呈现形式主要以数字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表现。其次,新媒体视觉文化强调快速、简洁和具有抓眼度的视觉语言,如广告、海报、标志等大量运用了典型的商业视觉语言和营销情感形态。最后,新媒体视觉文化还在追求创新、个性化方面积极探索,如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VR技术的应用等。 二、新媒体视觉文化的审美语境 审美语境是指在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和技术背景下,人们形成和认识美的规律和标准。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审美规律和标准的形成又有哪些特定性和变化? 1.从传统美学到数字美学

传统美学主要强调“自然美”的规范和标准,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艺术美”、“审美意识”等理论。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字美学逐渐形成,数字美学以数字技术和数字视觉表现为基础,已经成为新媒体审美的核心概念。 数字美学将审美标准转向了数字化、虚拟化和多元化的方向。数字美学认为,数字技术的不同算法可以使人们看待一个对象的角度有所不同,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标准。数字化的视觉表现形式,如色彩、灰度、像素、分辨率等,成为了判断美的重要标准。此外,数字美学还认为,数字化的审美标准还可以因为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数字美学的标准又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 2.从传统美学到多元化美学 传统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特点,这成为了新媒体审美的重要语境。 多元化美学主要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特征和差异性。随着信息、传播、旅游和移民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各种文化之间的美学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影响。此外,在数字化时代,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审美观念交流。 3.从经验认知到感知认知 传统美学注重经验认知,认为观看者通过一定的身体经验才能认识和赏识美。而在新媒体视觉文化中,感知认知成为了审美标准的一个重要语境。

网络视觉文化-精选资料

网络视觉文化 引言 有关视觉文化的研究,始于电影、电视的发展兴盛,由于影视文化与文字印刷文化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影视本身强烈的娱乐性质。视觉文化多被看做一种肤浅的感性文化形式。几十年过去了,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主流,网络的特点是内容庞大,表现手段丰富,交流参与性强。其独特的阅读方式。使得审美的体检又有所不同。网站的视觉风格化明显,但整体风格为内容服务,文本仍然是交流中一个重要手段,甚至是核心。文字和图像均为视觉元素,他们与其他视觉、听觉和感觉元素共同营造一个网络阅读环境。给予浏览者一种从视觉、听觉、感受、理解全方位的审美体验。网络成为众多网民的生活方式网络视觉文化更具有后现代的意味。加之计算机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和受众普遍的年轻化,网络视觉文化比其他形式有更强的时尚潮流性,更“炫”。网络会让我们也变得肤浅吗? 一、“视觉文化”何止于“图像” 1、寻找“视觉文化”之源头 作为一个生理词汇:在百度百科中视觉的解释是: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vision)。 从此概念出发,不难理解麦克卢汉之言:“读写文化赋予人

的是视觉文化代替听觉文化。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这一变化也是任何社会结构所能产生的最激烈的爆炸。”(p267)如果从媒介角度探讨西方视觉文化的起源,应追溯到古登堡的印刷术时代。 而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以影视媒介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是从巴拉兹?贝拉的《电影美学》而来。贝拉从电影的角度,强调电影摄影在复制可见的形象和保存传播人类思想方面的卓越贡献。他认为电影“在我们的文化领域里开辟一个新的方向,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部的心灵的工具。”从而可以替代印刷术和语言文字。至此,视觉文化常常成为一种和印刷文化对立出现的文化现象。 2、再从视觉传达角度看视觉文化 “视觉传达”这一术语,是从1 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上开始流行的。其内容包括:报刊杂志、招贴海报及其他印刷宣传物的设计,还有电影、电视、电子广告牌等传播媒体。他们把内容通过眼睛传达给人,从而进行造型的表现性设计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简而言之,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艹亻冫辞典》)。 视觉传达出于商业目的,被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用于产品设计和推广之中,最终成为以视觉媒介为载体,利用视觉符号表现并传达信息的设计。 由于商业化的不断努力和刺激,产品、家居、建筑、环境都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方式。短视频以 其简短、轻松的形式,成为了人们放松心情、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在当今社会,短视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和价值观念。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短视频的特点、 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效果,探讨短视频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一、视觉文化传播下的短视频的特点 1、简短精致: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内容更易 于被接受和传播。短视频受众广泛,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2、多样创新: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Vlog、搞笑短片、影视剪辑、短视频广 告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也激发了内容创作者的创新意识。 3、情感共鸣:短视频通过生活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能够更直接地触动受众内心,引发共鸣和情感连接。这也是短视频能够赢得受众喜爱的重要原因。 二、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推动文化传承:短视频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化、生动化呈现,让古老的文 化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 2、引导审美品味:短视频中的视觉表达形式和美学构图,能够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 审美观念,提升审美品味。 3、传播文化理念:短视频可以通过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文化理念和主题,让受众 更快速、更直观地接受文化教育。 4、形成文化符号:一些热门短视频中的特定画面、表情、语言等,往往会成为一种 特定的文化符号,被大众传播和接受。 三、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 1、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短视频内容的生产门槛较低,导致了大量低质量、低俗内容 的出现,影响了整体文化传播的质量。 2、文化价值缺失:一些短视频内容过于娱乐化,缺乏对文化传播的深度思考和创造力,导致文化价值的丧失。 3、盲目跟风和模仿:短视频圈存在大量相似内容和模仿现象,缺乏原创性和独特性,导致内容同质化问题。

视觉文化研究(洪涛)

视觉文化研究 一、名词解释 1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正如通常所说,视觉文化研究的是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为何如此强调视觉形式表现经验,而并非短视地只强调视觉而排除其他一切感觉。 2视觉性: 所谓的“视觉性”不是指物的形象或可见性,而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既包括看与被看的结构关系,也包括生产看的主体的机器、体制、话语、比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构成看与被看的结构场景的视觉场,总之,一切使看/被看得以可能的条件都应包含在这一总体性之内。因此,视觉性必定与某种视界政体是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也就意味着,视觉性既是一种敞开、敞视,也是一种遮蔽、隐匿,是在敞开的同时又遮蔽——因为任何一个视界政体都必定隐含着某种主体/话语/权力的运作,隐含着阿尔都塞所称的“意识形态的形式结构”。 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底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4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5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6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下半最常使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结构主义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广泛来说,结构主义企图探索一个文化意义是透过什么样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结构)被表达出来。根据结构理论,一个文化意义的产生与再现造是透过作为表意系统(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种实践、现象与活动。一个结构主义者研究对象的差异会大到如食物的准备与上餐礼仪、宗教仪式、游戏、文学与非文学类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娱乐,来找出一个文化中意义是如何被制造与再制造的深层结构。 7读图时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进入了这样一个时代:文字让人厌倦,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它涵盖了艺术、设计、影像、媒体等多个领域,通过视觉表达和交流,传递人文思想、审美观念和社会观念。视觉文化研究则是对这些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视觉文化研究的目的是理解和解读视觉文化的内涵和作用。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揭示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通过研究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视觉分析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了解到不同文化中的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和观察,直接感知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视觉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研究的内容涵盖广泛,包括艺术作品、设计作品、影像作品、媒体作品等。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其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他们也可以研究不同设计作品的功能和表达手法,从而探讨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分析影像和媒体作品,了解到不同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影响和影响。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同时,它也为我们创作和传播视觉作品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研究是对通过人类眼睛所能感知到的各种视觉元素和表现形式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通过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视觉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关文化哲学视觉解析

有关文化哲学视觉解析 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是一种特定的哲学领域,它研究了人对视觉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视觉来理解文化。通过这种视觉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同时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人的文化和价值观。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视觉的意义 首先,要了解文化哲学视觉解析的概念,首先需要理解视觉的意义。通常,我们认为,视觉仅仅是看到事物的过程,但是,深入探究后,我们会发现,视觉还可以产生各种意义和感觉。它能够传达信息、情感和价值观等。因此,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探讨了视觉现象的本质,并揭示了我们对视觉的理解以及把它转化为对文化的认识的过程。 二、文化的视觉呈现方式 其次,文化哲学视觉解析还研究文化的视觉呈现方式。文化的呈现方式指的是文化表达和传递的方式,包括符号、图片、图像、场景和动作等。这些视觉元素与文化紧密相连,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来理解文化中的各种细节和含义。例如,特定颜色的使用可以暗示出特定情感,某些动作可以传递出特定的文化价值。 三、文化的视觉语言

文化哲学视觉解析还研究文化的视觉语言。这些语言是人们在文化中使用的特定词汇和表达方式,如数字、符号、词汇和图像等。因为这些语言涉及到各种文化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它们,才能真正领会文化的含义。 四、文化的多元性与视觉解析 最后,文化哲学视觉解析也涉及文化的多元性。由于每个文化在语言、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因此,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为了理解这些差异,我们需要掌握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和呈现方式。只有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视觉语言和呈现方式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会文化的多元性。 综上所述,文化哲学视觉解析是一个深入了解视觉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哲学领域。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对视觉现象的理解和理解文化的方式,这对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不同差异和联系至关重要。

历史学中的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

历史学中的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历史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学科,不仅依赖于书写的文字资料,还需要借助其他形式来还原过去的历史场景。其中,历史像(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和视觉文化研究(visual culture studies)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方向。本文将探讨历史学中的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历史像是指通过视觉媒体来记录和展示历史的方式。它以图像、雕塑、建筑、摄影等形式,通过观察、描绘和再现的手段,使人们得以窥见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像在历史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更是理解历史背景的窗口。通过研究历史像,人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社会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甚至是当时的思想观念。 同时,视觉文化研究作为一门横跨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探讨的是视觉媒体在塑造文化意义方面的作用。视觉文化研究并不仅仅关注图像本身,它更关注图像所传达的象征意义、文化价值和观念。在历史学中,视觉文化研究与历史像的结合呈现出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运用视觉文化理论,可以对历史像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探寻其所代表的历史时代特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在历史学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博物馆和展览。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展览和陈列展示历史文物和历史像,向观众传递历史知识和文化意义。博物馆展览的呈现方式往往通过布展、标签、多媒体等手段,将历史场景还

原在观众眼前,使他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存在。视觉文化 研究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解读展品的艺术特点、历史内 涵以及与观众的互动关系,使得观展体验更加丰富。 此外,电影、电视剧等视觉媒体也成为历史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再现,电影和电视剧能够将观众带入历 史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情景。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则可以帮 助我们分析这些影视作品中的历史形象和历史叙事,揭示它们对历史 事件的解读和重构。同时,也可以研究历史影视作品在当代社会中的 流行度和影响力,以此反映历史在社会中的传播与接受。 此外,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也与数字化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随 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学研究中出现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 3D重建等新的研究手段。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还原历史场景、恢复历史遗址,使观众得以亲身体验历史时刻。视觉文化研究则可以 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对历史像进行更加深入和多元的分析,打开 研究者对历史的新视野。 综上所述,历史学中的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 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历史像以其直观和感性的表达方式,为人们还原 了过去的历史场景;而视觉文化研究则通过对历史像的理论分析和文 化解读,使历史的研究更富有广度和深度。两者的结合在博物馆、电影、数字化技术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播 历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历史像与视觉文化研究的进一步 探索与应用,必将为历史学的发展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可能性。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我认为,一方面视觉文化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探究,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两点是使这个问题得以向前推进的两个进径。我们无意于以某种夸张的姿态以求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是想以学理性的客观与平和来探索视觉文化在本体上的建构和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延展。这里的几篇文章,尽管角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化运动)的新型研究。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关键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