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传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它以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和视觉设计为主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表达来传递思想、观念和情感。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研究了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视觉传达信息,如绘画、雕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壁画、宗教艺术到现代的电影、广告等,视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视觉文化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视觉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其次,视觉文化对个体的认同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视觉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我意识。此外,视觉文化还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视觉媒体所展示的形象和故事,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传媒和设计等多个学

科。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核心领域,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思想和情感。传媒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体形式来传递信息和娱乐观众。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追求。

视觉文化导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和传媒形式,培养对视觉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学习视觉文化的实践技能,如绘画、摄影和设计等,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性。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认同的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视觉文化的语言和技巧,提升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视觉文化导论期末复习重点(浙江传媒电编)

视觉文化导论 填空10分 名词解释25分 简答30分 论述35分 第一章 1、本雅明代表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以一种乐观的面向未来的心态宣告了传统艺术的终结,宣判了传统的崩溃,热烈拥抱正在到来的机械复制新时代。《讲故事的人》:对过去的眷恋。 2、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明确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 3、本雅明上述两篇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讲故事的人》)广泛地涉及三种文化形态:一种是“说故事类”的古老的口传文化;一种是以小说和新闻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第三种则是他所说的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文化。 4、海德格尔著名说法:世界图像时代。第一,所谓“视觉图像时代”就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第二“世界成为图像”,此乃“现代之本质”。 5、视觉文化的当代发展趋势有哪些(P6): ①首先,视觉性成为文化主因:当代生活或文化中的高度视觉化,就体现在对视觉性和视觉效果的普遍诉求上。从广告到影视节目、书籍、室内装饰中,视觉图像无处不在;当代文化高度视觉化把可视性和视觉快感凸显出来,从根本上摧毁了许多传统文化的法则。例卡拉ok,音乐越来越依赖于听觉之外的视觉元素。 ②其次,图像压倒了文字:文字曾经具有的一统天下的优势衰落了,相比之下,图像更具明显优势。图配文的书籍非常流行,读图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是主角,而文字不得不担当配角。就电影与文字的关系而言,文学作品被电影或电视所改编。 ③再次,对外观的极度关注: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家居装修中,在日常用具中,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均要求呈现出外观美化的趋向。“品味、格调、趣味”。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人的身体这一外观符号了。从医美到化妆,形象设计到健美运动,身体塑造的流行昭示了当代人对身体外观的高度关注。 ④视觉技术的进步:历史地说,人的视觉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延伸的,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欲望不断攀升,导致了新的视觉花样层出不穷。哈勃望远镜、显微镜、视频技术、卫星电视…… 6、福柯用“规训社会”的理论来看,这种对身体外观的生产,其实隐含了复杂的权力关系。身体的审美便转化为带有深刻冲突的政治问题和权力关系。 7、法国社会学家德波针对现代社会商品新的属性,提出“景象社会”的理论:在他看来,景象社会的基本特征就体现为商品变成了形象,或者说形象即商品,形象成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新的中介。 8、凡勃伦发现“炫耀性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对商品消费的展示。这种重要的不是人对物品的拥有,而是被他人看见、关注和见证。所以,当代视觉文化对外观的注意是符合眼球经济法则的。 9、麦克卢汉提出“媒介乃是人的延伸”。卫星电视把我们的目光带向世界各地;高清电视提高了眼睛对视像的分辨和要求;公共场所的摄像头使监视的目光无处不在,夜视技术使人们穿越了黑夜的遮蔽性而凝视世界。 10、波德里亚提出虚拟现实。在这个范围内,它消除了现实的东西与想象的东西之间的对立,非现实的东西就在现实的幻觉相似物中,“真实比虚构更令人陌生”。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导论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表达来传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它以视觉艺术、视觉传媒和视觉设计为主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的组织和表达来传递思想、观念和情感。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探讨了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研究了视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人类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视觉传达信息,如绘画、雕塑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觉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的壁画、宗教艺术到现代的电影、广告等,视觉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视觉文化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首先,视觉文化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方式。在全球化的今天,通过视觉媒体传播的信息可以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其次,视觉文化对个体的认同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视觉文化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从而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我意识。此外,视觉文化还对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视觉媒体所展示的形象和故事,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艺术、传媒和设计等多个学

科。艺术作为视觉文化的核心领域,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来传递思想和情感。传媒作为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渠道,通过电影、电视、摄影等媒体形式来传递信息和娱乐观众。设计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追求。 视觉文化导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和传媒形式,培养对视觉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学习视觉文化的实践技能,如绘画、摄影和设计等,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更多可能性。视觉文化导论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视觉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视觉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一种传递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认同的方式。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视觉文化的语言和技巧,提升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视觉文化阅读书目

视觉文化推荐阅读书目(广告专业) 2011 [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雷鑫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加]朗·伯内特,视觉文化:图像媒介与想象力,山东文艺,2008 [英]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英] 约翰·伯格,看,刘惠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 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许绮玲/ 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译者: 许蔷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罗兰·巴特的其他书均可一读,由此可关注符号学相关理论) [美]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视觉艺术的含义,译者: 傅志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译者: 戚印平/ 范景中,上海三联书店,2011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艺术、设计与视觉文化,王升才/ 张爱东/ 卿上力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常宁生译,商务印书馆,2005 [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张蕊/ 韩秀英/ 李广才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阿瑟·阿萨·伯杰的《媒介分析技巧》也可一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霍文利/ 史雪云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胡菊兰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永国/ 陈永国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罗岗,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视觉文化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理论。因此,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及时的总结与反思,非常有利于将视觉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视角投射于视觉文化的重大变化,结合其美学特征,提出了视觉文化转向的问题。南帆早在1995年就比较了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文化形态的转向。③周宪则从学理角度指出,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研究论文 视觉文化既然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自然构成了无法回避的学术命题。不言而喻,作为文艺学、美学或文化学研究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敏感而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而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最为突出的现象乃至于模式,这在西方的一些著名学者如波德里亚、德波、詹姆逊、费瑟斯通等人那里都有了相当深刻的论述;我们国内的一些著名学者也在文化研究中将视觉文化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美学界近来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嬗变。关于视觉文化,已有了数量众多、影响广泛的论著,那么,我们这个讨论是否还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谈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又在何处?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文艺学的学科边界问题在文艺学领域产生了很多争议,再度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热点。其实,这正是与视觉文化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视觉文化作为时代的文化模式,带来的是与文学颇为不同的审美方式,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的,或者说是成为了消费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征兆,而原有的文艺学体系则是以文学理论作为基座的。有人甚至提出了“文学的终结”的严重话题,而文化研究中关于视觉文化和图像的论述,所涉及的对象几乎和原有的文学理论或经典文艺学相去甚远。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文艺学美学的发展,是无法离开当前的这种审美现实的,必须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和理论方法将视觉文化中的审美现象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而视觉文化研究也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的立场上得到更为深入的开掘。

视觉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出现在美学领域,其实可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也体现了文艺学和美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近一个时期的文艺学、社会学或美学论著,尤其是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有关著作和文章,对于视觉文化多有涉及。这个现象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的视觉文化理论更多的是泛文化性质的,而与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差别很大。我们现在所见的视觉论著,更多的是持一种社会学或文化学的立场,而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进行探讨还显得非常欠缺。在我看来,文艺学和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展,恰恰应该以视觉问题作为一个突破点和生长点。我认为,一方面视觉文化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从内部进行探究,另一方面视觉文化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这两点是使这个问题得以向前推进的两个进径。我们无意于以某种夸张的姿态以求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而是想以学理性的客观与平和来探索视觉文化在本体上的建构和文艺学美学方面的延展。这里的几篇文章,尽管角度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化运动)的新型研究。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和关键词:

101思想政治理论

101思想政治理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2年考研参考书目(硕士) 050301新闻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著; 郭镇之等译 ,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⑥《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050302传播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招生院系: 新闻学院 院系说明: 本院科学学位拟招收推免生人数约占招生总数的50%,专业学位拟招收推免生人数约占招生总数的20%。 专业代码 050301 专业名 称 新闻学 招生人数 12 研究方向 01 理论新闻学 02 中外新闻史 03 应用新闻学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714新闻传播学基础④820新闻实务 复试科目 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考试方式 口试 专业外语 考试方式 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新闻传播学基础 考试方式 笔试 新闻传播实务 考试方式 笔试 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 40% 备注 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0320广告学 ① 《营销管理》(第13版)(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王永贵等译,格致出版社 2009 ②《当代广告学》(第八版)[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③《广告管理》(第五版)[美]巴茨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④《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新闻学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050321 广播电视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⑤《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⑥《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⑦《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⑧《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050324 媒介管理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⑥《理解传媒经济学》[英]吉莉安•道尔(Doyle G.),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012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要求和内容 2011年09月11日00:00

参考书目

050301新闻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⑥《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050302传播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050320广告学 ① 《营销管理》(第13版)(美)菲利普•科特勒等著,王永贵等译,格致出版社 2009 ②《当代广告学》(第八版)[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③《广告管理》(第五版)[美]巴茨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④《公共关系学》(第四版) 居延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⑤《新闻学概论》(第三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⑥《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050321 广播电视学 ①《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②《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 2000 ③《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④《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⑤《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⑥《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

视觉文化研究书目

视觉文化研究书目 一、大学"视觉文化"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 授课教师: Alexander Campbell Halavais (halavaisu. washington. edu) 课程说明: 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授课内容: 第一周:知觉理论 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 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 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 第三周:符号 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 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 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 第五周:视觉的机制 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 第六周:模拟 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

浅析当代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化

浅析当代艺术在当代语境下发生的变化 作者:李乐义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 摘要: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装饰艺术在这种社会状态和人本状态上,中国当代艺术以及装饰艺术处于一种比较相对低调的状态,因为严重受到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它的发展,艺术的生长环境是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需要大的环境以及社会各级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才能相对于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当今社会的状态下,各个阶层的人群都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资本市场的投机导致各行各业的人群已经按捺不住以往的“淡定”,已经蠢蠢欲动的去往经济上去靠了,真正潜心做艺术的真正艺术家反而没有几个在案头。如若想解决这种状态,需要从大的环境着手,方可解决,如若还向以往“哪疼医哪”这种状态已经极不适合当今艺术的发展趋势。所以在此呼吁有关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让艺术的明天更加辉煌。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语境;发生变化 在纷繁复杂的艺术内容形式中,当代艺术应该何去何从,目前的艺术圈的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向,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在什么地方,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当代现代艺术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都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应该考虑的话题,但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艺术语言已经跨越了单纯艺术这个范畴,目前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经跨越了以往的一些形式语言,如以往我们把美术当中的绘画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设计分为艺术设计、动画等等,而当代艺术已经跨越这种学院的传统分类,他的语言和内容已经和高科技设备结合到一起了,如今高科技日新月异,简单的来说以往的古典油画,要经过严格的造型训练,而现在由于科技的发达油画家可以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技术、电脑打印技术、激光扫描技术来绘制画面中的基本形。那么导致了一些会画的不会画的都开始搞起了油画,懂不懂的都会画几笔了,更有甚的是有些人会操作市场的能够让自己的画“名扬四海”,我想这种怪现象只是一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产物,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情况。 当代艺术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人,这些人搞乱了市场和艺术作品的价值,如在各个城市中兴起了各种为了艺术而艺术的画家,如搞舞台美术的摇身一变成了国画家,搞艺术设计的摇身一变成了油画家,等等,我想在其他的艺术门类也是这样的吧,如音乐、中文等等,都是这种现实的情况。 如果想改变当下的现实情况需从政治上给予明确的扶持,不然这种情况将会继续蔓延,让中国现当代艺术将走向一个死胡同,当下的艺术道路已经是相当的混乱,我把这种情况叫做政治统治下的伪艺术,在文学界有一些伪草根,在音乐界有一种伪民族等等。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蛀虫一样一直在侵蚀着中国当代艺术。所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如果有一个跨越性的发展需要政治上给予一定的扶持,这样才会出现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百家争鸣,如果一直延续现当今的情况,大学里的这一片净土将会也会比较的功利化,所以说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老板越来越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 周宪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视觉文化是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分别讨论视觉文化研究三个相关问题:视觉 文化的问题结构、看的方式和视觉文化研究的反 学科性。 (一)视觉文化的问题结构 在视觉文化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的美国学者 米歇尔认为,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关心的是视觉经 验的社会建构。在他看来,视觉文化研究具有某 种“非学科性”或“去学科性”,即是说,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学科结构(如艺术史)或学术运动(如文 化运动)的新型研究。他在视觉文化课程大纲中, 以关键词的方式详述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范畴 和关键词: 视觉文化:符号,身体,世界 在这个视觉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家族中,第一 个术语是环绕这符号概念做文章的,但并不是为 了把握某种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而是要提出有关 视觉符号的问题,也就是视觉的与阅读的东西之 间的关系问题。这个概念旨在提供形象和视觉经 验解释的工具,同时由视觉符号向社会、文明、历 史和性别等范畴延伸拓展,视觉符号本身复杂的 文化意义由此显露出来。假如说第一个概念是视 觉文化研究的基础的话,那么,第二和第三概念则 更多地涉及到形形色色的视觉现象与视觉经验。 身体乃是主体性的标志,而世界则是对象世界, 者构成了复杂的相关性。从中可以看出米歇尔 力提倡的视觉文化研究决不囿于一个具体学 而是学科间的,这就是他所说的“非学科性”和“ 学科性”的意图所在。那就是用这些带有开放 和“家族相似”视觉文化关键词,来消解成型的 科及其方法对视觉文化的“曲解”和“限制”,把 觉文化研究引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另一种看法认为,视觉文化研究集中在视 性上。英国学者海伍德(Ian Heywood)和塞德 尔(Barry Sadywell)就提出,视觉性的研究可依 视觉现象的四个不同层面来分析:第一,在日常 活世界的意义实践层面。在构想“他者”的政治 伦理实践中,在每天的社会体验中,这种意义实 确立了我们的经验结构,也建构了从艺术、新闻 人文科学等活动中的视觉范式。第二,晚近出 的解释性问题结构(关于看的不同方式的种种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研究

消费社会语境下的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主因的、高度视觉化的文化形态,包括一切强调视觉性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从纵向上看,它标志着文化从以文字为中心、深度时间模式的理性化形态到以图像为中心、平面空间模式的感性化形态的转变;从横向上看,它与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空间转向等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视觉文化具有强调快感、凸显欲望、重视享乐的消费社会的特点,又有颠覆理性统治、反对宏大叙事、批判形而上感官贬抑的后现代色彩。 abstract: visual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dominated by images and with high visualization, including the cultural products and cultural phenomena emphasizing the vision; from a vertical view, it marks the culture from text-centred rational form, depth, time pattern to an image-centric, plane changes in spatial patterns of emotional patterns; from a lateral view, with postmodernism,consumption society, popular culture, and inherent to the link between the spatial turn; visual culture has emphasized the pleasure, highlighting the desire, focus consis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umer society, and subversion of rational rule, against the grand narrative, the postmodern critique of the metaphysical sensory grading

文化研究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文化研究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一个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跨学科领域。自2013年开始,文化研究院开始单独招收博士生。研究院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 1.热爱祖国,有志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德智体全面发展。 2.专业基础扎实,精通一门外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接受高水平的跨学科综合训练, 具有研究创新能力。 3.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的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之一:当代文化理论与实践 本方向导师:陶东风,邱运华 本方向特色与优势:关注西方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动态,注重运用西方文化理论聚焦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可能。依托文化研究院的跨学科平台,寻求建构文化研究的本土范式。 (2)研究方向之二:当代西方艺术与文化理论 本方向导师:汪民安 本方向特色和优势:致力于研究当代西方文化与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代表人物与核心观念,关注西方艺术的最新动态,深度介入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的实践过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博士生基准学制为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总学分不低于20学分(16学时/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5年(课程学习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2年。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四年基准学制安排。课程类别分为:公共必修课(7学分)、专业学位课(6学分)、研究方向课(3学分)、选修课(2学分),必修环节2学分。 文化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立足于国家社会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注重前沿性、交叉性,重在培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注意博士研究生生课程与硕士研究生课程、基础性课程与前沿性探索性课程的衔接和区别。提倡学生多上选修课,鼓励研究生跨学科、专业选课。 第一类、公共必修课(全校统一开设)

图像的生成:神物、艺术与后现代文化

图像的生成:神物、艺术与后现代文化作者:熊厚启丁卫红 来源:《艺术广角》2020年第06期

法国思想家雷吉斯·德布雷(Regis Debray)曾在其著作《图像的生与死》中将有图像以来的人类历史分为三个时代,即偶像时代、艺术时代和视像时代。[1]这样区分的隐含逻辑对应着三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在偶像时代,图像的产生经由书写完成,传播的方式也仅仅限于誊抄和摹写,缓慢的图像生产效率被特权阶级所利用,并为其蒙上了一层神圣色彩;在艺术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提升了图像的生产效率,使得图像传播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因而图像得以从神权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工具;在视像时代,由于摄影、电视、互联网及其他媒介技术的进步,图像的快速流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以视觉为中心的后现代社会,并建立了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体系和价值秩序,形成了以视觉性为前提的艺术实践与生产系统。 一、偶像时代:图像的神圣色彩

德布雷对于图像的溯源,从公元前30000年奥瑞纳文化的墓冢和骨片上的赭红轮廓开始。 [2]在他看来,图像的诞生很大部分与“生死”这一古老而深刻的话题有关。在远古时期,生殖和死亡的双重隐喻占据了图像的大部分意义,远古人类塑造图像的行为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的恐惧(或崇拜)的一种朴素反映,然而这些遗留下来的图像遗产在墓冢和山洞壁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的渠道,我们能够管中窥豹发现远古人类对于生与死的那种敬畏和崇拜之情。 敬畏生死,进而崇拜神灵。人们一方面利用图像来记录当时人类无法理解的世界,另一方面在图像中用神来解释一切,并赋予其神的旨意。因而图像开始成为巫术和宗教的传播工具,同时也成为塑造神的工具。偶像的神圣形象(即是神)经由图像而生产出来,成为连接未知与已知、人与神、自然与社会的媒介,人的行为、组织、决策都被笼罩在图像背后的意志之下。正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内棺漆画、青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其纹饰图像中出现的龙凤、人面鸟身、人身兽头等神话形象和灵怪形象,一方面折射出当时人们对于神物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图像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结社会关系的作用。 诅盟是一种盛行于古代西南民族中的风俗文化,若有重大的事件都会采用盟誓来进行约束:设立祭坛、供奉祭品、举行典礼,等等。上图展示的是西汉时期一场诅盟场面的铜贮贝器,其整个布局以盖上的干栏式建筑为中心,形成梯级层次,所有的人物活动都围绕倒人字坡形屋顶展开,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滇王杀祭诅礼的场面。这不仅是古代滇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更是滇王和贵族们权力的表现。从贮贝器的杀人祭柱场面来推测,这是一次立柱祭祀的仪式,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奴隶们正在准备食物的场景和各类人在广场上进行交易的场景。这表明,祭祀既是神圣的祈祷,也是各阶层生活的交汇点。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图像的生产自诞生之始就被人赋予了意义,这种意义的生成又离不开复杂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在这一时期,图像被特权阶级所利用并构建了一种权力关系,成为维护系统运转的工具,成为反映当时人类社会的一种表征。 二、艺术时代:图像的艺术色彩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图像逐渐进入艺术时代。自此,图像的制作者从神的代言人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有了另一个身份:艺术家。尽管印刷术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界线,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印刷术之前的图像艺术生产毕竟是缓慢的,因而客观上不具备艺术表达的前提条件。由于文艺复兴带来的启蒙作用,艺术家在图像上的表达范围得到进一步扩大,在思想上也进一步得到拓展,完成了由“表达神圣”到“表达自我”的革命性转变。 图像已经由最初纯粹的“敬畏自然”转变为“艺术符号的意义传递”。艺术家们尝试通过图像来传递更多的自我意义,他们将一些视觉化的媒介物作为能指,通过个人独特的创作将其引向更为抽象的所指含义,甚至有的作品超越直指层,到达罗兰·巴特所认为的更高一级:涵指层(神话层)。而在抽象的意涵背后必然凝结着当时社会的文化结晶,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空间模式解读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空间模式解读作者:韩睿 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09期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空间模式是利用数字技术去营造可感知空间的重要方面,作为现代数字技术表达最前沿的综合性设计体系,表现出其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的新颖性和先锋性。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人机界面对复杂数据的可视化操作以及其特有的交互性,其设计語言、设计形式以及设计手法引领着众多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前数字技术设计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试图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为解读基础,从虚拟空间与真实空间的阐释、“虚拟”与“虚拟现实技术”辨义,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空间模式研究等方面作出诠释。 关键词: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空间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9-000-06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与文化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对设计的影响以及空间的视觉体验已经形成了一种状态。以视觉文化为中心的虚拟现实的视觉体验也不断地走进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最大限度地提升了人类视觉认知的需求,从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视觉体验上改变了信息交流的模式。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空间模式是数字语言营造体验性空间的重要体现,表现出在现代科技研究领域的前沿性、综合性和新颖性。 1 虚拟和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是指人们通过想象而表现出对事物的理解、想法以及行为,而这些对事物的理解、想法以及行为并不是真正存在于实际的客观世界中。“虚拟”的本质是由客观信息构成的,即组成“虚拟”的目的的信息是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信息。而“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人机界面对复

杂数据的可视化操作及其特有的交互性,其设计语言、设计形式以及设计手法引领着众多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前数字设计与视觉体验研究的焦点。 在现代汉语中,“虚拟”这一词是由“虚”与“拟”两个字组成一个结构,“虚”在词意解释上被认知为空的、不真实的甚至是假的,常用的组词有虚空、虚幻、虚假、虚名等。“拟”的常用词组也有很多,有比拟、模拟、拟真、模仿、揣度等。当“虚”和“拟”组成一个词时,常常和某些词语相关联,通常会被认为是“现实”“实际”等词语的对应面。对“虚拟”这个词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形容词用,表达的是假设的,以及不符合或者不一定符合现实的意义;二是作为动词用,虚构、编造、捏造等。从“虚拟”的动词组词属性来看,它表达的是一种动作,或者说表达了一个过程和结果,它与人们的现实活动有关。从“虚拟”和人的相互关系上来解读,可以说,“虚拟”表现出人的自由性与超越性,体现出某种哲学的意义,这是因为“虚拟”本身的现实体验也与真正的现实体验有着根本的不同;从“虚拟”的表达意义来解读,可以说,“用电脑网络代替传统的信息产生和传递方式,并把以这种方式进行的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或信息交换、存储、获取过程称之为虚拟”。[1]因此,“虚拟”在广义上表达的是人们借助数字化的技术表现来形成超越真实的体验,并通过虚拟的观念与虚拟的数字化来建构非真实世界的过程和结果;而“虚拟”在狭义上的表达,特指利用某种数字化的技术与艺术形成的表达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是当今数字化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它与数字图形技术、多媒体表现与传播技术、网络互联与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相关联。“所谓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及各种传感器(如高性能计算机、图形图像生成系统,以及特制服装、特制手套、特制眼镜等)的支持下,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的,具有一定的视、听、触、嗅等感知能力的环境,使用户在这些软硬件设备的支持下,能以简捷、自然的方法与这一由计算机所生成虚拟世界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2]现实技术通过数字化技术营造多维的空间,其设计语言体现出全面性、融合性以及真实的体验性,为人们带来了生理与心理上的体验,使体验者感知到某个真实世界的场景,被体验中的场景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力;使处于场景中的人们能够在虚拟的现实中感受到真实世界的魅力;人们也会从虚拟的场景体验中得到情感上的颠覆,此时处于虚拟场景体验中的人们已经混淆了现实与虚拟的状态,现实世界的空间和时间在虚拟的演绎中得到了诠释。正如电影《侏罗纪公园》展示了几亿年前的恐龙(图1),这种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带来了侏罗纪时代的视觉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是将真实世界的元素进行加工与创造形成仿真的现实。而真实世界的元素创造又是基于人们的直觉和普通感官实现的,其视觉体验吸取来自真实世界的形态。其空间形成的手法既是利用数字技术将虚拟影像构成一个虚拟的现实空间,并在实时引擎的支持下实现人与空间的自由交互,创造出对真实世界以及视觉文化的显现。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他的《视觉文化导论》中指出:“视觉文化的构成部分不是由媒介所界定的,甚至也不是由可称为视觉活动的观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界定的。当我与视觉装置、媒体和技术接触时,我便经历了一次视觉活动。而我说的视觉活动是指视觉符号——技术使符号成为可能并给予支持——和观看者之间的互相作用。”[3]

网络文学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学的功能和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学应该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网络文学的特点人类文学经历了蒙昧时代的“口头说唱文学”和农耕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终于被技术的战车带进了它的第三个历史嬗变期——数字媒介文学或曰网络文学阶 段。 1.网络文学是什么:虚拟世界的狂欢 网络文学,指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戴维·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中谈论到一些关于网络文学的关键词,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网络文学:“分裂与混乱”、“不连续”、“对元叙事的怀疑”、“承认分裂、多元论与他者声音和他者世界的本真性”、“拼贴和蒙太奇”话语形式、“一系列纯粹的和无关联的现在”、“事物在时间上的秩序的崩溃”、“各种价值和信念中的历史连续性的丧失”、“丧失短暂性和追求瞬间冲击力的另外一面是相应地丧失深度”。①在网络文学里面似乎都可以看到这些语汇的影子。 2.网络文学干什么:娱己和娱人 网络写手宁财神在回答写作目的时说:“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写,为写而写,为了练打字而写,为了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当今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和视觉消费时代,比起文字的厚重、艺术和意义的抽象,读者似乎更倾向于选择感官满足、视像消费和图文欣赏的快感。在这个新媒体挤兑旧媒体的时代,曾经是非常神圣的文字表意,失去的不仅仅是阅读市场,还有更宝贵的文字的灵韵。图像泛滥,读图带来思想收缩和思考钝化,还有图像背后隐藏的意义危机和日渐萎缩的对现实的反省和批判意识。艺术至上的追求被现代技术的复制性、消费性文化工业所取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在淡化文字表意的同时,不经意地放弃神圣、淡化精神和消解经典,在图像的诱惑中转向感性、物质和身体。 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似乎就同娱乐性和商业性脱不了干系。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文本结构单一、内容格调低下、语言粗糙直白,许多网络文学缺乏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这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3.网络文学写什么:数字化生存的全民书写 米兰·昆德拉在《笑忘录》中曾经想象过“着书癖”时代的到来,所有人都拿起笔,世界淹没在字与词的海洋中。尼葛洛庞帝也说过,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网络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似乎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是作家的梦想。大量的言情、军事、玄幻等大众题材的文学作品扑面而来,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当今快节奏生活的人们释放了精神压力。 人人都可以拿起笔来,网络上涌现出一批良莠不齐的文学作品,图片遮蔽了文字,游戏取代了阅读,娱乐替代了思考,网络阅读表层化,快餐文化走向泛滥与无度。全民都可以是艺术家造成的一个现象就是:众多网络写手不再关注文学背后的东西,不在乎伦理道德,不在乎一个作家应该有的良心与文学操守。有的网络文学作品,还以丑为美,以错别字、恶搞为个性的张扬。 网络文学的价值 诚然,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比,网络文学还相当幼稚。网络文学目前尚处在自发、随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