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生成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视觉文化生成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前言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的今天,视觉文化的生成和传播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和复杂性。本篇文章旨在探讨视觉文化生成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包括视觉文化的定义、视觉文化的生成和传播机制以及视觉文化创意与实践应用等方面。

第二章视觉文化的定义

1. 视觉文化的概念

视觉文化是指各种视觉符号和视觉艺术作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是通过视觉媒介向人们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

2. 视觉文化的元素

视觉文化的元素包括各种视觉符号和视觉艺术作品,例如:图片、图像、标识、广告、海报、影视作品等。

3. 视觉文化的功能

视觉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引导观众审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宣传产品、塑造品牌形象等。

第三章视觉文化的生成

1. 视觉文化生成的基本机制

视觉文化的生成是通过视觉媒介不断对社会生活进行反映、呈

现和再现而实现的,其基本机制在于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科技媒

介的创新。

2. 视觉文化的创意生成

创意是视觉文化生成的核心,要想获得好的创意,需要不断挖

掘生活中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适合视觉媒介传播的艺术作品。

同时,还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和视觉传达设计技巧来优化和实现创意。

第四章视觉文化的传播

1. 视觉文化传播的形式

视觉文化的传播形式包括广告、电视、网络、游戏等多种形式,但无论形式是什么,都需要借助媒介来达到效果。

2. 视觉文化传播的途径

视觉文化的传播途径包括大众传媒、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等

多种途径,而各种传媒的特点和优势需要与所传递的内容相适应。

3. 视觉文化传播策略

视觉文化传播策略需要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创意设计。同时,还需要借助高品质的视觉媒介和推广手段,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第五章视觉文化的创意与实践

1. 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视觉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数字化、个性化、跨界融合等多个方向。

2. 视觉文化创意与实践的关系

视觉文化的创意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创意需要实践的有效呈现和传播,而实践也需要创意的支持和引导。视觉设计师需要具备高度的创意能力和实践经验,才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六章结论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生成与传播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和层次,需要视觉设计师与媒介专业人员等多种角色共同推动。最后,还需要注重视觉文化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责任,为人们带来更多美好的视觉文化体验。

视觉文化研究

视觉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媒介技术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偏向逐渐由文字描述 性的抽象化表达转化为图像性的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上来,这也被称为“读图时代”的到来。而这种大众化的视觉文化,它应运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一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产生,具有日常生活性、图像霸权性以及消费倾向性的特征。对视觉文化的 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处的媒介图像环境,也能找到图像与人之间更好 的对接方式。 关键词:图像;视觉文化;视觉表征 视觉文化是一种以图像为核心的文化,“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 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的到来,可以说是从语言文字到图像的转向,图像压倒文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越来越多的电影、电视、广告、视频等喷涌而出,媒介环境被各种 各样的图像占满,这种以视觉刺激为主的视觉文化,其背后所隐射的,是当今人 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即享受图像所带来的直接感官体验,这种图像化的表达,比 文字更有说服力,更能满足其内心的感性需求。 一、视觉文化的形成 (一)人类自身的视觉需求 黑格尔认为,视觉是“认识性的感官”,如果失去了对于整个世界的视觉感官 认知体验,那么人类将会对所生存的环境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该如 何生活,这种对整个世界的懵懂感,甚至会威胁人的生命,可以说,视觉文化给 了人类生存的可能。其次,视觉需求反应的是人类最直接的心理需求,从以前的 自然景观图像到现在的各种人造视觉图像,人们的视觉要求越来越复杂,也越来 越多样,各种图像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猎奇心理的工具,而正因为 如此,视觉文化也就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依据。 (二)现代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从古代社会到现在的都市化、现代化城市,这是一个从依赖自然环境到自己 创造环境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有了 多元的文化生产形式,也有了高级的科学技术,这促进了视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媒介技术让图像以及影像的生成变得简单,传播变得迅速,表现形式变得多元,可以说,现在的我们处于高度符号化的媒介环境,而现代意义上的视觉文化 正是多种科学技术综合条件下的产物。再加上,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 社会,“读图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眼球经济”开始蓬勃发展,视觉上的直白、刺 激以及冲击力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心理需要,因此,视觉 文化就是为了迎合市场经济规则以及市场价值而产生。 二、视觉文化的表征 (一)日常生活性 显而易见,视觉化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图像化以及影 像化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大众能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更易于人们的理解和传播,这也就是视觉文化与日常生活的一致性以及契合性。通过影视、摄影等方式 我们能够去探索整个世界,无论是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美食小吃,还是自然的 奇观景象、历史的文化积淀等等,现在的世界就像一幅画,这能让我们对整个世 界有更真实、更全面的把握,在这个方面,视觉文化贴近生活,还原生活;另一 方面,视觉文化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普遍形式,各种奇观的电影电视剧、真人综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的思考 视觉文化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文化、艺术、传媒、心理学、社会 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视觉文化研究关注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 探讨视觉文化对社会、文化、心理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社会,视觉文化越 发重要,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对人类视觉感知和图像意义的生成、传播与影响进行分 析和研究。人是通过眼睛获取信息的,我们看到的图像和意义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对于不同的人群来说,他们对于同一个图像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研究视觉文化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视觉信息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和传媒传播。 视觉文化研究对社会、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挖掘。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同一个图像的理解和意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在西方社会,红色通常代表着爱情 和热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和祥瑞。研究视觉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 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像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理解。 艺术领域也是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艺术创作中,图像的表达和意义是至 关重要的。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艺术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观众对于作品的感知和理解, 从而更好地进行创作和传播。对于艺术作品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 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意义。 视觉文化研究对于传媒和媒体传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信息社会,人们通过视 觉传媒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传媒的图像设计和意义传播对于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有着深远 的影响。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媒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化的塑造,从而更好地进行媒体传播和舆论引导。 视觉文化研究也对于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人们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 了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其中视觉信息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视觉文化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心理学上的一些问题和现 象。

视觉传播

注:红色为重点标题 蓝色为待补充标记 电视:视觉媒体 电脑:互动式视觉媒体(闪客、播客、博客) 视觉与视觉认识 1.大脑在指挥视觉 2.观看不是一种被动而是一种主动行为(视而不见) 3.观看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建构起来的过程:越丰富的视觉感受就能带来越多的视觉认知 保罗·莱斯特→传播学家→视觉的圆圈舞 学到了解感觉选择理解记住学到... 视觉认知的特点:1.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结合2.主观性3.恒常性(体现在人眼对色彩的识别上) 图像可以展现人的神经状态 弗洛伊德: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前者是后两者的平衡机质) 图像的外化和内化: 人类文化分为文本文化与图像文化 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而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种流动的阐释结构,旨在理解个人以及群体对媒体的反应。对于视觉及其效果的迷恋孕生了一种后现代文化,越是视觉性的文化就越是后现代的。 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断裂的碎片化的文化,具有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易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视觉文化寻求的是把艺术史及电影研究的历史视角与文化研究的特殊个案分析及知识化方法融合在一起,文化需要整合,而不是人为地把它一分为二成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 视觉形象在广告中的三大作用: 1.可通过模拟某一真实的人和物来引发人们的情感 2.还可以作为说明某一事物发生了,并被拍摄记录下来的证据 3.还可以在所推销的商品与其他形象之间建立起一种隐含的联系 视觉传播的三大特征(基本特征) 1.形象性 2.标记性(子弹留下的弹孔) 3.无明确判断结构 语义符号学:研究符号与之具体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符号关系学:研究不同符号之间相互组合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含义(例如:“过去”和“去过”) 三大分法:皮克斯将符号分为:1.图像符号2.标记符号3.象征符号 补充理论: “透明理论”——美学研究者主要研究摄影媒介的表征,他认为照片是一种透明的媒介,完全是现实的复制,因此人们可通过照片直接看到现实。每一张照片指代一种事物,能指和代指之间是一对一的反映,照片媒介完全透明,负载的信息和原始现象完全相同。 “认知理论”——1.看是围绕着相似性进行的2.看的同时包含对相似性的想象3.看需要服从主观意愿4.看和相信是分开的5.看通常和细节有关 1.何谓形象性:通过显示在纸张、银幕或录像机监视器上的各种线条、图像和色彩的组合,形象可再现人们观察现实的眼睛和人脑所利用的视觉信息。 所谓形象性并不意味着形象的外观与现实世界的精确吻合。 2.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与人们内在的反映倾向密不可分。 《明室》罗兰巴特:“刺点”“知面”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及其反思 摘要:近年来国内视觉文化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其二,视觉文化的历史形态及谱系研究;其三,视觉文化的美学特征及其批判;其四,视觉文化与影视新媒体;其五,视觉文化与文学演变研究。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还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即缺乏对视觉文化研究方法的探讨,对视觉文化的批评多于建构,同时要进一步解决视觉文化理论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视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不足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讨论文化转向问题,于是视觉文化概念被广泛讨论。这种起初作为艺术史家研究绘画的理论,最终影响和波及到了整个人文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视觉文化理论被介绍到国内。①最初的视觉文化研究多侧重于对媒体教学的探讨,把视觉文化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视觉文化理论对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视觉文化伴随着文化研究的兴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自1988年以来,国内发表以视觉文化为题目的论文149篇。②学术界多次组织介绍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成果。2002年,由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主编的《文化研究》(第3辑)专题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的视觉文化研究成果。《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等专业学术刊物组织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专题讨论。同时,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的著作也不断被翻译出版,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视觉文化导论》、马尔科姆·巴纳德的《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理查德·豪厄尔斯的《视觉文化》等,吴琼还编译出版了视觉文化系列丛书《视觉文化的奇观》和《凝视的快感》。2004年5月,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传播的历史、实践、理论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视觉文化已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和理论。因此,对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的成果作出及时的总结与反思,非常有利于将视觉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一、视觉文化的转向及其性质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视角投射于视觉文化的重大变化,结合其美学特征,提出了视觉文化转向的问题。南帆早在1995年就比较了书写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异同,提出了文化形态的转向。③周宪则从学理角度指出,当代文化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转变,对主体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越来越倚重于通过图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适合于视觉文化研究的独特思维范式和方

视觉艺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传承

视觉艺术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与传承中国的视觉艺术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岩画和兵马俑。这些作 品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的一部分,但也代表着中国艺术史上的巅 峰之作。 在古代中国,视觉艺术是与民族与文化密不可分的,不仅仅是 一种传统艺术形式,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的表现。从汉 代到唐代,视觉艺术在中国文化圈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古代中国的视觉艺术主要表现在壁画、彩塑和青铜器上。其中,壁画和彩塑在建筑、洞窟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整体组合的形式 将个体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极致。壁画和彩塑的兴起标志着视觉 艺术从个体表现的艺术走向了群体表达,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古 代视觉艺术的丰富多彩。 青铜器的发展也是古代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作为 一种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美学属性和文化内涵,不仅可以观赏,更可以解读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伦理观。

古代中国视觉艺术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上,更体现在各 种文化载体的延续和传承中。从古代的图腾崇拜,到浮雕、景泰 蓝等传统工艺技法,古代中国的视觉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视觉艺术也随之发展。宋代是中国视觉 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壁画、青花瓷、 景泰蓝等艺术形式得到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视觉艺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 代艺术的涌现不仅改变了古代视觉艺术的传统和单一性,也使视 觉艺术在当代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视觉艺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传承, 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和 创新,中国视觉艺术将继续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

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 传播是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信息的传递、知识的分享、思想的交流等等多种各样的内容。而传播学作为一 个学科体系,是对这些现象进行多角度、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的。 本文将分析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实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 这一领域的重要性。 一、传播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行为和文化层面。技术层面主要研究各种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使用方法,例如网络、手机、电视等等。行为层面则关注人们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 模式和规律,例如传播者、受众、媒介等等。文化层面则研究人 们在传播活动中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等,例如文化传播、 宗教传播、政治传播等。 除了这些层面的理论外,传播学还有一系列的研究范式,例如 传统范式、社会认知范式、语言范式、符号学范式等等。这些理 论范式都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研究传播现象。 二、传播学的应用实践 传播学的应用实践主要包括广告、公关、新闻、教育、娱乐等 多种领域。下面就分别从这些领域入手,简单介绍一下传播学的 应用实践。

1. 广告 广告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宣传方式,是典型的传播学应用。广告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电影广告等等。通过对产品的介绍和宣传,广告帮助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了销售和营销的成功。 2. 公关 公关作为一种组织与受众之间互动的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之一。公关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声誉,通过传播信息来塑造公众对企业的认知和态度。公共关系的形式十分多样,可包括新闻发布会、公开信、数字公关等等。 3. 新闻 新闻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形式,也是传播学的应用领域之一。新闻传播即是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公众的过程。新闻的传播形式包括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通过新闻传播,媒体能够为公众传递更加准确、及时的信息,对公众形成引导和引导的作用。 4. 教育 教育作为知识传播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传播学的应用范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众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普及,通过建立和焕

《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

《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 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 媒介传播是一个广泛的话题,它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这些媒介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是学习和了解媒介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媒介传播理论是指通过研究媒介传播的特征、效果和影响等方面,形成的理论体系。最早有关媒介传播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的学者们开始对广播媒介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广播媒介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媒介传播理论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媒介传播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即传统媒介理论和现代媒介理论。传统媒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媒介传播的技术和效果,以此来说明媒介的影响力和作用。而现代媒介理论则更关注媒介传播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以此来解释媒介的意义和功能。 媒介传播实践则是指应用媒介传播理论来实现或创造具体的传播效果。媒介传播实践通常被运用在诸如广告、公关、新闻以及教育等领域中。通过

媒介传播实践,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传播目的。 在媒介传播实践中,常见的策略包括传统的推销和营销手段,以及现代的网络营销和社交媒体营销。这些策略通过创造各种形式的广告和宣传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通过合理的定位和定价,也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对于媒介传播学者和从业者来说,熟悉媒介传播理论并应用于实践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才能找到最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手段。同时,由于媒介传播行业发展迅速,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总而言之,《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学科领域。通过研究媒介传播理论和应用媒介传播实践,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传播的本质,也可以有效地实现传播目的。 此外,媒介传播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中,媒介成为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过多和混乱的问题。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假新闻、暴力和不良内容的传播等。 因此,媒介传播理论与实践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更好地平衡媒介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探究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与传统文化探究 首先要明确的是,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是一门结合了美学、心理学、传播学和设计学等 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视觉传达的基本 原理和技巧,能够通过视觉手段传达信息和情感。而传统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智慧和精神财富。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文字、美术、音乐、舞蹈、建筑、服饰、饮食、礼仪等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视觉传达设计与传统文化 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审美标准、艺术表 现形式等都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花鸟画等 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技巧,这些都可以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重要参考。传 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色彩等元素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传统文 化中的文学经典、历史典故等也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撑。 从教育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究和研究。学校应 当开设相关的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工艺美术、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知 识和技能。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为其后 续的设计实践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设计教育中也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启发和引导。 比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结合传统文化进行设 计创作,使之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的实 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性 的激情。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在传统文化探究中,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比如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精神世 界等方面。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发挥提供更 多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文化探究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拓 宽其国际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和创新的能力。 三、视觉传达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视觉传达设计在传统文化创新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的创新 是必然的选择,这就需要视觉传达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发挥其创新的作用。通过对传统文 化的解构和重构,可以使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传 统文化元素,可以使产品产生更新的文化变革,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趋势。 在公共文化场所的设计中,也可以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 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_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引言 视觉文化传播是一种旨在通过视觉形态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独特文化内涵的传播方式。它通过图像、设计、摄影、电影等不同形式的视觉元素,以及这些元素背后的符号、符号系统和符号意义进行沟通,进而达到传递意义、建立共识、引起共鸣的目的。视觉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本文将对视觉文化传播进行阐述,探讨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 视觉文化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具有直观性和感染力。相比于纯文字传播,图像和视觉元素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人类视觉系统对于图像的感知和理解是一种原始、直观的方式,能够快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和内在共鸣。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具有隐喻性和多义性。图像和视觉元素往往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可以通过视觉符号携带出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这使得视觉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和有趣,能够触及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第三,视觉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和延展性。视觉元素可以在不同的传媒平台上进行传播,包括网络、电视、印刷媒体等,进而形成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它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迅速扩散和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 视觉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广泛多样,包含了艺术作品、广

告、品牌标识、影视作品等多个领域。 首先,艺术作品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广告作为商业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也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过精心设计的广告画面和形象,广告传达着不仅仅是产品的功能特征,还有品牌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优秀的广告作品往往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形成品牌认同与忠诚。 第三,品牌标识是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特而富有辨识度的标识能够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符号,并在市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苹果的苹果图标,还是耐克的“Swoosh”标志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知名标志。 最后,影视作品作为现代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视觉元素、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的塑造,影视作品能够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化产品。 视觉文化传播的意义和应用 视觉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应用。 首先,视觉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视觉文化传播通过图像、符号等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为人们传递跨文化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国际电影节、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通过视觉元素传达了世界各地的文化理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 其次,视觉文化传播在社会教育和价值观引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视觉形象和视觉符号的传递,视觉文化传播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例如,环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 息的主要渠道。新媒体时代崛起的背景下,文化传播已经面临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文化的传播 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 个方面,探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理论研究 1、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是指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各种数 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文化信息的生产、分发、传播和接 受进行全方位的重构和转化。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全球化、 多样性等特点。 2、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传 播信息,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博客、网站、应用软件等数字化平台。 3、文化传播的分众化和个性化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逐渐呈现分众化和个性化的 趋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和消费习惯进行自 由选择和过滤,这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二、实践研究 1、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例如,策展公司“何为文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的“牛津经典中 国文化课”,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让广大网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播优 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如,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通过在社交 媒体上进行预热和营销,成为热度最高的电视剧之一。 2、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持,更要注重创新。例如,在数字化平台上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销售,可 通过与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文化 主题的互动游戏、虚拟展览等创新模式,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互动 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传播。 三、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未来展望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有着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文化传播也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同时,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互联网谣言、信息过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播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作者:许嘉琛刘旺余 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1年第02期 关键词:新媒体;视觉设计;文化传播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成。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民族艺术符号极其丰富。认同和尊崇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就要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将视觉传达设计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通过图、形、音等多元结合,将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设计,能使民族文化表现得更为深刻、广泛,传播更为有效。 一、视觉传播与中华传统文化概述 (一)视觉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视觉传播是视觉图像化的传播手段[1],视觉传播有静态、动态两种传播形态[2]。传统的视觉传播主要以静态为主,主要有报纸、杂志、海报、广告、现场环境等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4G、5G技术的应用,现代的视觉传播以动态为主,动静结合,以电影、电视、摄影、视频、各种移动终端等为主,当下的青少年一代更偏好电子平面媒体,更喜欢有交互设计的、体验感和参与度强的可视化数据,通过用户上传、发送、分享各种信息,体验参与的快乐。而且,新媒体能还原生态场景,信息表达及时、直观、便捷,现场冲击力强,带给用户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都是传统传播方式无法实现的。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1、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化,汇集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辞海》解释为具历史承续并有相当程度广泛传播的文化。如,茶道、书法、国画,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以来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种精神的、物质的、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历史悠久、能够传承、相对稳定、内涵丰富。中国传统文化有杂家、名家、佛家、纵横家、墨家、兵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各种古籍、文物、字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中儒学、佛学和道学堪称中华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三家思想虽各有特点,但思想理念经过互相碰撞,融合互补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3]。

数字媒体传播的视觉文化分析

数字媒体传播的视觉文化分析 数字媒体的普及,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来看待传统的视觉文化,数字化的呈现 形式有着越来越深厚的文化内涵,无处不在的图像、视频和音频,都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数字媒体的视觉呈现形式 数字媒体以视觉呈现为主,呈现形式直观、生动,成为当下最受欢迎的媒介形 式之一。图像和视觉元素的创意、设计、排版和组合,成为数字媒体视觉呈现的基础。数字媒体的图片处理技术越来越高超,可以让图片呈现出更真实的感觉,以至于闪光灯下的照片越来越像电影中的场景。数字媒体的排版和组合技术,让信息和段落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视频则是通过图像与声音的呈现,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实。视频的叙事 能力远超于文字和图片,视觉特效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数字媒体的影片制作技术日益成熟,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呈现出更加逼真的画面和声音。 数字媒体的文字处理能力虽然不如图像和视频的呈现形式那么直观,但也可以 通过更加生动的文字图像、字体和颜色、大小的表达,为读者带来多彩的视觉体验。 视觉文化的深度与内涵 数字媒体的视觉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他们的呈现形式上,更是个体化的、感性的,打破了文化的地域限制和时空界限。数字媒体是跨越国界的,视觉文化是也跨越社会和观念的。 数字媒体的视觉形式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不断地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数字时代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其视觉形象成为了视觉文化的象征之一。

数字媒体所展示的视觉文化涵盖广泛,从宏观的文化背景,到微观的个人需求,数字媒体的视觉文化在传达知识、情感、人文等领域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视觉文化在其中的作用,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批判数字媒体视觉文化 数字媒体视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意识和价值观,但与此同时,我 们也要审视当下越来越普及的数字媒体呈现方式,其中是否存在一些与真实相悖的问题。 数字媒体视觉功能的提升,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视觉虚实,在娱乐化、创新、视 觉特效等方面,已经越来越突出了。但是在展示真实和体现生活本质方面却十分欠缺。我们需要更多关注体现社会本质的题材,展示社会闪光点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同时保持视觉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数字媒体也面临着滥用和泛化等问题。媒体应该始终留意自身的社会责任,有选择地记录和传达社会的重要信息和价值观,不应盲目地追求名利,不应滥用视频、图片等呈现形式图像以迎合商业和传媒要求。 数字媒体的未来方向 数字媒体视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未来,数字媒体呈现 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能够真正的有助于社会上关键信息的传递和价值观的培育。 数字媒体应抓住“视觉文化下”的时代机遇,接受时代信仰的检验,不断深化其 社会价值、传递时代渴望,为文化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数字媒体呈现方式虽然无处不在,但将其做到真正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道路,仍旧很长。

视觉艺术与传媒传播研究

视觉艺术与传媒传播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于视觉艺术和传媒传播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作 为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形式,视觉艺术和传媒传播在日常生活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本文将探讨视 觉艺术和传媒传播的研究现状以及它们与社会的关系。 一、视觉艺术研究的现状 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由 各种艺术形式组成,如绘画、雕塑、摄影、电影等。在当代社会,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文化 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视觉艺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在的艺术家 通过各种艺术创作和技术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艺术风格。同时,视觉艺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也被应用在了商业和 社会领域。例如,广告、电影、设计等领域都需要视觉艺术的支持。 视觉艺术的研究领域包括美学、形式与结构、历史与文化、社 会与环境等多个领域。美学是视觉艺术研究的核心领域,它研究 的是艺术对象的审美特性,如美丽、丑陋、和谐等。形式与结构 主要研究的是艺术作品的形式要素和结构规律,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历史与文化是研究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艺

术家的经历、时代的背景、文化习俗等。社会与环境主要研究艺 术作品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影响和作用。 二、传媒传播的研究现状 传媒传播是指通过媒体方式传达信息和思想,如语言、图片、 音乐、视频等。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媒体交互的进步,传 媒传播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传媒传播的研究领域包括传媒理论、传媒语言、传媒政治经济、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传媒理论主要研究广告理论、传播沟通理论、观众理论和媒介效果等。传媒语言主要研究广告、新闻、电 影等不同语言风格的传播特点。传媒政治经济主要研究传媒的政 治意识形态和经济特征,以及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影响。文化传媒 主要研究媒介与文化、传媒与现代性、文化与领导力等问题。 在当代社会,传媒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 途径。传媒传播的效果也显而易见,例如广告营销、娱乐、社会 舆论、政治宣传等。在这些领域中,传媒传播研究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视觉艺术和传媒传播的关系 视觉艺术和传媒传播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领域,它们共同影响了 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视觉艺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来表达

视觉与传达

浅谈视觉设计与传达 现代社会正经历着从文字向图形文化的转变,正在进入视觉传达的时代,当代文化已经变成一种视觉的文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之详解 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名词的使用应该始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了世界设计大会上,与会者通过讨论得到共同的认知:在世界不断扩大的影象媒体片,视觉与影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段而存在,由此开始形成一种更能得到充分表现的设计,称之为视觉传达设计。日本一设计书中这样总结概括视觉传达:他把有关内容传达给眼睛,从而进行造型性的表现性设计。简曰: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 虽然这个词是在1960年开始为人们所使用,但要从发展进程来看,大家都知道视觉传达的发展其实很大程度应归于19世纪中叶欧美印刷美术设计的扩展与延伸,在随着当时科技的发展,印刷美术设计所包含的种种活动和表现内容已经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如影像设计,电子读书设计,多媒体设计等都不能纳入美术设计的概念范畴,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应运而生,他更能体现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 视觉传达设计也像其它学科一样,它的种类随科技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使其新的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随之涌现,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融会学习。使之由早期的印刷设计,发展到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影像设计,视觉环境设计等,并紧密地和时代结合。 (二)视觉传达与平面设计 我国引进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时间并不长,开始把视觉传达作为课程也刚刚开始。从在现阶段的设计教育状况来看,国内各院校所开设的课程的主要内容依然为平面设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的问题就是平面设计的含义;怎样认识视觉传达设计与平面设计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来看一下平面设计,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因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等的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具有进行准确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同时给观众的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里满足。也许我们会将影象划分到平面之外,但其实像电影,片头,广告影片等设计也包括在平面设计范围内,许多国外的专业资料也将影像设计纳入平面设计,这可能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在此需要指明的是,就目前平面设计现状看,属于平面设计范畴的设计内容是为拍摄准备的教本画面分析,影视片头,结尾创意图示或称分镜头示意图的部分,这部分被纳入视觉传达设计。 平面视觉是视觉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充分体现其商业和文化的多重价值,他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艺术化地传达给观众,并力求以艺术化地个性表现和强烈地视觉冲击力,赢得大众地视觉好感和心理认同。 这里提到平面设计就不得不说一下超平面设计的来由。它也是平面的一个分支,并且在现代人生活环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带给人新的想象空间。 超平面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面设计的建筑的结合,即设计师们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庞大的平面设计因素,特别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在建筑表面形成一种图形象征,犹如巨副广告一般。可以说从人类最原始的洞窟遗迹开始就展现了建筑表面或室内外空间能够人为地制造出生动变化的表情效果,这正是超平面设计风格产生的美感动机。 (四)为传达而设计 对陶器的装饰就可视为包装的起源。“装饰是表现性的形式化的”。

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4期 “视觉文化”是一种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巴纳德认为,视觉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使用广义的视觉文化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是这个术语的文化方面。它所涉及的是在视觉文化氛围中形成和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①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也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视觉文化研究始于国外,早在20世纪50年代,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就用“视觉文化”来进行过电影研究,他在《电影美学》中就预言过“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之后视觉文化研究在国外涌动着两股潮流:在美国和英国,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以文艺美学家居多;在欧洲(主要是西欧)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以哲学家居多。在我国,2002年6月,全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机构——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的视觉文化研究领域开始起步。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这篇文章指出:“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③此文章将视觉研究与传播学结合起来研究,开拓了视觉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大门。2004年5月29日~30日,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此次大会由于其新颖性、国际性和高层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之后视觉文化传播研究在国内蓬勃开展。本文以2002年和2004年为两个结点对国内视觉文化传播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视觉文化传播研究的总体轮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2002年6月之前的视觉文化传播研究 2002年6月之前的视觉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刷、包装、装潢等艺术设计上,与传播相关的微乎其微。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视觉传播主要集中在电子媒体的视觉传达上。有的学者对视觉美感进行了思考,指出“电视传播中的画面要能够清晰地告知观众意义,否则就必须解释,电视传播的画面还要具有艺术性,带给人们视觉美感是电视传播义不容辞的责任”④。有

(完整word版)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一)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和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当下,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显然,现代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在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日益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关键词】视觉文化;消费社会;文化形态;传播理念;视觉文化产业 一、视觉文化:一种新文化形态的理解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①人类早就有了视觉(Visual)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文化传播.视觉,亦可视为通俗的“观看”。“观看,可以说是人类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但最自然最常见的行为并非是最简单的。观看实际上是一种异常复杂的文化行为。我们对世界的把握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视觉。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②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形象设计、网络视听……甚至X光、虚拟影像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而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社会现实.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传播媒介是文化发生的场所,也是文化的物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正使得这一“文化发生的场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形态,将视觉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的学理研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而视觉文化进入传播学研究的视野,则在90年代后才引起了某些关注。在这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学者W·J·T·米歇尔的见解值得注意:“视觉转向发生在英美哲学中,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而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语言学',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与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范这一假定作为开端的。”③今天,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正开始被传播学界的学者关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这不但意味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而且还可能孕育着传播学研究领域的某些突破。 在视觉研究中,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泛指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而由视听媒介或视听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侧重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本文运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当然,我们考察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问题的时候,不能忽视对“文化"含义的理解.自英国学者泰勒于1871年提出文化的概念以来,目前可供查找的较为普遍定义就有164种。本文赞同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文化唯物论”的观点:不是把文化单纯看成是现实反映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是看成构成和改变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 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 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 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 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 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 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 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 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 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 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 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 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 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 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 符号的七种类型:生理外表,类语言,身体动作,时间的使用,触觉使用,空间的使用,标志、人造物的使用 人类生活及其意识的内容:1认知活动概念,真——科学研究,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命题语言2实践伦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