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202406论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时代是指当代社会中,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在生活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下,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清华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

在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素养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下面就清华大学

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进行探讨。

首先,清华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感知能力。在课程设置上,

清华大学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美术课程,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通过这

些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的表现技巧,培养其对于艺

术作品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同时,课程中也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

对于艺术感知的直观体验,提高其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其次,清华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视觉文化时代中,审美变

得越来越重要,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清华大学通过

专门的课程,如艺术史、美学等,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

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

提高对于美的把握和判断能力。

此外,清华大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视觉文化时代中,艺术

创作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未来的

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美术课程中,清华大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同时,

学校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资源,如实验室和工作室,让学生

能够有更好的条件去进行创作。

总的来说,清华大学在视觉文化时代的美术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审美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希望通过这些培养,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艺术创造力、鉴赏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总认为看画比画画容易得多。其实不然,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当然,作为素质教育的美术鉴赏教育,目的不是要培养美术鉴赏专家,但是美术鉴赏无疑是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接受美术鉴赏教育,不仅仅培养了美术鉴赏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对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美术鉴赏教育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和发展,而必须经过教育。美术鉴赏教育就是通过鉴赏示范和鉴赏规律、方法的揭示与总结,培养学生读画或鉴赏画的能力。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艺术鉴赏能力在人的精神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一般的审美感受力,更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种后天的教养。它所需要的修养也不是一般的文化修养,而是一种由后天专门训练所获得的特殊能力,它更需要诗意美的敏锐力和形式美的感受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特殊的能力呢?观千剑而后识器,最好是将学生带入“绘画”这一特殊的视觉艺术领域接受系统的美术鉴赏教育。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精细鉴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训练对视觉图像和形式美的敏感的观察能力,培养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别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二、学生美术文化意识的培育 美术绝不仅仅是一种“画画”的手艺,它的题材和样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总是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美术鉴赏教育必然会涉及美术发展史,不仅会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到美术现象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而且会启发学生深入领悟美术现象的内在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鉴赏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与人的素质、绘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美术活动历来都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动,美术作品所展现的境界及技能方法都是人的素质的体现,从而培育起一种美术文化意识,形成喜爱绘画、崇尚艺术、同时也渴望自身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心理倾向。成为绘画艺术和美术文化的创制者、支持者和宣传者。 三、学生鉴赏心理结构的形成 美术鉴赏教学不仅是教师将“点”好的“金子”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传授“点金之术”,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鉴赏态度,掌握正确的鉴赏方法。成功的鉴赏教育必然要精湛地分析作品的形式要素美,必然要创设氛围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认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要素美,必然要启发学生领悟和理解作品中蕴含的象征意味和精神意蕴。特别是当教师精辟地阐释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所采用的表现形式的关系后,就等于是把学生带入了画家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

第三节 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第三节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观点 一、当代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一)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阿恩海姆原藉德国,一生从事教育和艺术心理学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追随者。他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儿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 其中不少的道理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信服。阿恩海姆的代表作《艺术与视知觉》探讨 了艺术形式与视知觉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视知觉和视觉思 维联系在一起的。他提出画并不是它所要表达的事物的复制品,而是原事物的等同物。画 中图形的选择和安排主要取决于原事物的“结构”,这些图形所表达的是原事物形式的基 本方面。 阿恩海姆以格式塔心理学的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 的过程发展而来的。儿童笔下的简化图形并非是儿童缺乏绘画技能,而是其感知能力尚未 分化的反映。例如,儿童先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矩形。“并不是因为他们对圆形的发现比 对方形和直线形的发现更早一些。当儿童画处于圆形式样为主的阶段时,他还根本不能分 辨形状。因此对于这些儿童来说,圆圈并不代表圆形性,而是代表事物更为普遍的性 质――事物性。” “儿童和原始部族的人画出的画中之所以充满了一般性的特征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 恰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看到的东西。然而这还不是这个问题的完整答案。毫无疑 问,儿童们看到的东西肯定不是他画在纸上的东西。当儿童发育到一定年龄时,就能 够很容易地区别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的不同,并能注意到自己熟悉的那些事物身上的微小 变化,然而他们画出的画却仍然是一些没有具体细节区别的一般性的东西。”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因而,儿童画 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指出,当儿童致力于创造与所观察的物体结构上等同的形象时,他倾向于忽 略所画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这种忽略就是在儿童画中常见的因局部解决问题而导致 的忽略画面整体关系的表现方式。 一些美学方面的权威性人士给予阿恩海姆的理论以极高的评价,认为他的理论思想新、风格新,对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阿恩海姆认为良好的完形心理是天赋的,因而他似 乎并不十分关心教育和教学是否会促进或者阻碍儿童美术技能的发展问题。从阿恩海姆的 理论中,人们无法知道儿童美术的特征能够被改变到何种程度,也无法知道儿童美术中所 产生的个体差异是何原因。(二)罗恩菲尔德的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的理论

[教育]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

[教育] 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 常州白云山小学 内容摘要:图像作为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远比语言文字传播方式更能适应资讯时代的生活节奏。在日常生活中,视觉图像实质是美术的泛化,是美术在艺术形态上伴随技术进步自然分化的结果。因此,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视觉文化,提高读解和感受图形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中的视觉素养,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视觉素养图像创造美术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视觉是我们人类最敏锐的感官,而视觉感觉在各种感觉中被当作感知的典范。进一步讲,在人类文明史上,视觉和图像的问题一直是文化领域里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被鲁迅戏称为“吭唷诗派”的文学形式产生之前,这种创造活动就已经闪耀着人类早期智慧的光芒。 视觉创造体现了人类生命过程与文化创造过程的统一。人类对图像有一种本能的追求,制作图像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始终伴随着文明发展的全过程。而且,图像自产生就与艺术存在一种割舍不断的天然关系,有关图像及图像制作的手艺更是美术的全部内容。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图像价值追求。曾经,图像属于巫术,属于宗教。而今,图像属于商业社会中的日常大众,它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其本身也正成为艺术的一部分。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毫无疑问,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一 图像作为人类文化初期最基本的信息传播方式,图像形式中高度浓缩的信息、宽泛多义的形式,远比传统语言文字传播方式更能适应资讯时代的生活节奏。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包围在图像的汪洋大海之中。不必说我们永远看不完的电影电视,更不必说层出不穷的图片画报,单就是那街头林立的室外广告形象就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人类从视觉历史的长河中走过,而视觉文化从来也没有如今天这般强大。大量的图像信息迫使我们只能接收视觉的引导,以直观的方式对形象作扫描式的阅读。我们无法对每一个图像进行认真品读,而代之以一种多样化的、破碎的而且常常是断断续续的“观看”。观看对象的经典性开始让位于日常生活图像的视觉密度。不言而喻,新时代下的视觉资源正影响着人们的视觉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 视觉图像作为社会意识、情感信息的载体是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图像的概念也十分宽泛。远古文明时期,结绳记事、岩石壁画、陶纹彩饰都可算作用于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图像范畴。今天,它指涉的除我们十分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象之外,还包括影视、媒体影像、商业广告以及包装与展示等等。这些形象与自然界客观形象相比,一方面它是艺术专业工作者创造的,具有高度组织水平的知觉整体,带有明显的审美倾向。另一方面,因之与日常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在当代社会,正是这样一些兼具审美和实用双重目的的图像形式扮演着艺术向日常大众普及的角色,成为艺术大众化发展道路上的直接推动力。换一句话说,闪耀在“读图”王国中的视觉创造物实质是技术世界里美术的泛化,是美术在艺术形态上伴随技术进步的自然分化的结果。显然,艺术世界与技术世界的结合正成为今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视觉文化是人类教育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把这一领域当作整个教育领域的一个方面来看。在实现个人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视觉训练是使年轻头脑成功应付每一门课程所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

美术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篇1: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一、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依据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是将其课程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有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以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人们对全面发展的重视,美术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术教学不仅涉及艺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承载着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介绍一些美术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美术教学。 一、美术教学的理论基础 1.视觉文化教育 视觉文化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对图像、符号和视觉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艺术史和文化传统,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视觉语言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养。 2.艺术教育心理学 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创造力发展规律,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创造性思维。 3.美术教育学 美术教育学是研究美术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研究美术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美术教育学通过系统性研究,为美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二、美术教学的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艺术作品、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2.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美术 教学中,可以设计各种项目,如绘画、雕塑、摄影等,让学生通过完 成项目来培养技能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多元化评价法 多元化评价法强调综合评价学生的艺术成绩和发展。可以通过观察、作品评分、口头表达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发展情况, 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4.数字化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教学方法在美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 师可以利用电子画板、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工具,展示艺术作品和教学 示范,提供图像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艺术知识和 技能。 三、发展美术教学的挑战与对策 1.培养专业教师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 【摘要】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色 彩教学的重要性和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入手,详细探讨了色彩基础知 识的传授、色彩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色彩搭配技巧的讲解、色彩 教学与创意能力的培养以及素描与色彩的结合。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说明了色彩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结 论部分强调了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如何更有 效地开展小学美术色彩教学的建议。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引起 更多人对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重视,促进学生对色彩世界的深 入理解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色彩基础知识、色彩心理学、色彩搭配技巧、创意能力、素描、结合、重要性、有效性。 1. 引言 1.1 色彩教学的重要性 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色彩是视觉艺术 的灵魂,是艺术作品传达情感和表达意义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具有表现力。色彩不仅可以激发学 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小学美术教育

中,色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 赏艺术作品。色彩教学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 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艺术 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色彩教学不仅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色彩教学,可以让学生 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地展开想象和创造,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 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1.2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 过引导和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悟力和 表现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色彩 对于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正处在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和渴望探索的阶段,他们 对色彩充满好奇和向往。色彩教学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去感知、理解和运用色彩。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色彩鲜明、生动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 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授色彩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意思维,让 他们在将来的艺术创作中能够更加自如地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想法。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关于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最新4篇)

关于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最新4篇)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作为美术教 师应更新观念,齐心协力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和质量,为提高全民整体素 养作出应有的贡献。山草香整理了4篇关于美术教育的毕业论文,希望您 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美术教育毕业论文。 《美术教育策略》 [摘要]美术教育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是发挥传道 授业的启蒙家,因此,如何教好每一节课,都事关学生美术素质提高。 [关键词]美术教育策略教师技能素质多元美术文化 1.简论美术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是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美术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美术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材安排,选择适当的 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素质教育活动,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 主要有:教师的讲述,提问,师生之间互动中的交流与讨论,技能训练, 课堂展示等。 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扩展为课内与课外,室内与室外,校内与校外等 多种渠道,多角度的进行,新型的课堂是教师展示魅力的舞台,是教师体 现价值的场所,也是教师生命飞扬的地方,同时,课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 发展,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场所。 我们在讨论教堂教学的成功率和有效性的时候,始终强调的是教师在 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能否让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成功率 和有效性目标追求是取决于教师的课堂里的教学智慧,课堂里的智慧主要

包括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过程与辅导 方式的选择,以及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2.调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美术能力 青年学生的艺术发展,应视为是个体身心素质继续发展的过程随着青 年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艺术阅历的逐渐提升,他们的艺术创作也会自然向前发展,美术教育的目的仍以素质教育为准则,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 发展多元美术文化。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把美术教育重点放在解决专业写实技能方面, 把教育研究的重心放在解决专业素描学习问题上,其结果导致美术教育的 路子越来越窄,对学生成长也并无益处。 学生艺术造型能力是依靠视知觉进行的美术创造活动,他们依据切身 体验去表现感受,因此,美术学习中的观察不单纯只是视觉记录,而是一 种视觉的认识,推理等判断过程,可以说“看”和“观察”,是两个层面 的认识,观察需要唤起视觉记忆进行比较,类推与判断,观察形成的知觉 认识与看一看的印象,在造型表现中结果是不同的。知觉具有主动探索, 选择、补充、组织、构成、判断作用,是人的创造思维活动,学生的美术 创造主要依靠感觉和情感进行表现,如果美术教育在观察中注意培养知觉 能力,他们视觉的主动性,选择性,组织性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的艺术转型主要体现为认识上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他们的审美 因素的表现,如节奏、平衡、对比、和谐等,反映他们对形式美的敏感性,这种倾向如果能在教育中,有意识的加以保护和引导,就会使他们的创作 由无意识表现向有意识的主动创造发展。

美术教学论教案

美术教学论教案 奠定现代教学法的先驱者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 夸美纽斯指出:教学的出发点应是感觉的世界,而不是教师或书本。 卢梭提倡“回归自然”。 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原理。 福禄培尔,幼儿园的创始人,提出重视儿童的学习,同时考虑到儿童的智力和感情方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1927年,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 罗恩菲德(V.Lowenfeld,1903-1961)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6个阶段。 1955年之后,凯洛格(R.Kellogg)针对儿童绘画的最初阶段,涂鸦时期作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了“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绘画再现的发展模式,来自于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记号过程,结果是“多轴媒体的表现”,某些学者甚至强调文化的因素将决定这些能力的发展。 “视觉文化”时代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像记录和传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大。伴随着图像作用的日趋增大,图像媒体对人们视觉造成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大 美术教学观念转变的起因 2.1.1 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展 ·1878年,斯宾塞提出了满足儿童艺术需求,教师接受自然的提示选择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儿童与生具来的绘画天性的主张。 ·1883年,霍尔提出“精神分析法则”的基本命题,认为生物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遵循物种进化的模式,同样也适合人类的心理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詹姆斯提出人的智力是一种工具,智力的职责不只是适应环境,还要改变环境的观点。 ·美国学者杜威认为科学是提高生存希望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美术教育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美术教育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对于视觉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视觉文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 这样的背景下,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必然受到了 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一、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的关系 视觉文化是指由视觉感知方式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涉及了对视觉艺术的认知、 对图像的感知和对视觉符号的解读等方面。视觉文化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艺术作品、广告宣传、建筑设计以及社交媒体等。而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 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视觉文化的影响和塑造。美术教育不仅仅是 对绘画、雕塑和设计等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提升他 们对视觉文化的认知水平。 在视觉文化的视域下,美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多样性和包容性 由于视觉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美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画、雕塑和设计等艺 术形式,而是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拓展自己的 视野和审美范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视觉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 和现实生活的联系紧密 视觉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美术教育也需要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培养学生从 日常生活中获取艺术灵感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视觉文化的认知,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美。 3.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当今信息化和科技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需要更多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学生可 以通过学习数字艺术、计算机绘画等技术性方面的课程,来更好地应对当今先进科技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带来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4. 强调跨学科学习 视觉文化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美术教育需要更多地强调跨学科学习。学生不仅需 要学习绘画和雕塑等传统的艺术形式,更需要了解有关艺术史、美学理论、艺术心理学等 方面的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又能够帮助 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和关联。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学与美育的关系 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全面发展人类智力、情感、审美、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教育。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当前需要个别较为突出的问题,如 纯技能教育过重、知识性和理论性与实践性失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解决,美育的概 念与方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利手段。 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形成互动影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 体系。一方面,美育赋予美术教育以较高目的和价值导向,强化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 责任感。美育在推动美术教育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作为艺术的传 承者、视觉文化的承载者,在美育领域专门提出了很多的硬性需求。美术教育不仅在技能 发展方面要有所突破,同时更应该注重美育素质的培养。只有当美术教育能满足美育需求,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教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美育的价值和意 义。 实际上,在美术教育与美育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可促进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共同发展。 首先,它可以加强美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应对技巧和素材本身,而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的情感,建立一种审美精神与价值,而美育是实现这种 价值观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其次,它可以推进美育观念的深入普及和实践(不仅是美术教 育领域,而是整个教育体系范围内)。加强美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整个学 校教育的发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为我们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美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应该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 水平、增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审美和情感体验,为中国文化和美 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word版有答案)

2021年中考考点:与”视觉文化“相关的考题 考点: 1.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2.论述文阅读:孟建《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考点研究】 文本材料——李曼《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后现代语境中的视觉文化艺术教育 作者:整理/李曼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和“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学者们的关注,后现代话语也风靡了全球,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扩散。作为后现代理论思潮之一的视觉文化研究,不但被哲学、文艺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学者关注,而且有西方美术教育学者提出了“视觉文化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理论基石:后现代主义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文艺现象,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更是一种新的方法论、新的世界观,是一种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又反过来对抗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开始冲击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仿佛是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文化批评家们的关注目光,从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转向物象之间,以及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制度之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运动。后现代的含义在不同领域表现是不同的。为后现代主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后现代主义大旗下的学者们,也因对该思潮的不同心态而区分成不同的理论群落。因此,我们仅可以粗略地勾勒出该思潮在不同领域的含义:在社会经济方面,是指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在文化思想方而,指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考;在艺术方而,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其特征是强调平民化和生活化,反对创作的正统性和经典性,追求艺术语言的异质性和矛盾性。 我们可以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征是不求同而求异,在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过程中,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要语言理性中心”转向“视觉感性中心”。对于后现代主义文艺中出现的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社会,我们需要一套新的思想范畴和不同的艺术表现模式对其重新进行定位。 二、“视觉文化”与“视觉艺术” 丹尼尔指出:“文化由我们这个世界组成。文化被认为是除个体生活经验外的一些静i1:,深奥的实体。我们将怎样丰富它?它给我们提供的价值是什么?文化是‘未来的遗产’,文化告诉我们如何策划我们生活的一张动态的蓝图,文化使我们需要理解事物和限制行动成为可能性,同时也是了解其他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成因。以这种范式来思考,可以使我们的思维视野更宽广。我们如何确定生活目标,这受我们自身的社会文化素质等方而的影响和制约。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末涉及文学艺术方面发展的一个理论范畴,它已成为当代社会和文化中描述求异和变换的接班人。 美国视觉文化理论的先锋尼古拉斯·米尔佐夫指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每日的生活就是视觉文化。在接受米尔佐夫思想的基础上,我国台湾学者郭祯祥给视觉文化的定义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吾人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之视觉经验。这一定义比起米尔佐夫的定义更利于艺术教育内容的拓展,它不仅包括传统纯艺术的内容,还包括各种其他的视觉艺术形式和其他具有视觉性的产品。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信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等,也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 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中,艺术世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特征表现为:不断增加新的艺术形式与种类;多种艺术理论与态度共存;力图重新界定艺术与艺术家的概念。可以说,艺术世界中的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观点,而是不同观点与运动的松散联合,是对“许多现代主义传统中为期已久的假设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特征探究-9页精选文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美术教育的特征探究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美术教育明显地呈现出明确“视觉性”、凸显“人文性”、深化“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等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在肯定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核心地位的前提下,通过关注美术与自然、文化、生活的联系,强调教学过程和方法改革的重要作用,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等一系列举措,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品质,提高国民素养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课程改革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特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术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怎样的美术教育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如何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优质的美术教育? 这些问题成为美术教育者、管理者甚至是整个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和实施,加速了美术课程改革的进程,有效地改善了基础教育中美术课程的边缘地位,为推进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引发了我国美术教育的整体深刻变革,从学前美术到高校美术教育,不同阶段的美术教学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特征、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更加细致且更具针对性地对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期通过美术教师、学生、管理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更多的人从美术教育中获益,整体提升我国的国民素养和创造力。在这一系列新课程改革中,我国的当代美术教育也随之呈现出明确“视觉性”、凸显“人文

性”、深化“实践性”、强调“愉悦性”等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审美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明确“视觉性”特征,发展创造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概念。“美术教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和发展顺序,结合美术学科内容结构而设定的教学内容、安排、进程、时限并包括大纲和教材。”[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曾经长时间受到制约,美术课程的结构较为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缺乏美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在总结我国以往美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 了新的美术课程理念和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内容和实施细则。教育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肯定了美术学科的独特价值,将美术课程的“视觉性”特征放在首位,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并理清了“视觉性”与“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三者之间的关联,更准确地把握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 1.重视审美教育,把握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 正如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前言中所述,“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2]。当代社会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管理等领域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4000字-美术教育研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4000字_美术教育研究毕 业论文范文模板

导读:美术教育研究论文4000字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是尤为严格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论文太难了,本论文分类为美术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美术教育研究论文4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4000字(一):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当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我国各界的关注,美术鉴赏教育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开展积极有效的美术鉴赏教育活动,引导高中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中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他们未来的事业、人生有积极作用。但如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水平同生理成熟速度不协调,是其心理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有社会、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比如学习、升学竞争引发的过大压力、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望、过多干涉、人际交往中的矛盾,这些因素的交叉作用,使得近年来高中生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逐渐上升。 虽然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已不是新话题,但如何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及高中美术课程有“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本文就美术鉴赏教学对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可能性、如何开展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美术鉴赏教学展开探讨。 一、美术鉴赏教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首先,美术作品的记录功能,使得美术作品在认识社会、自然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尤其在摄影发明之前,它为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和自然提供了宝贵的视觉形象依据。通过作品中直观可视的形象,将早已逝去的古代生活展现在观赏者眼前,使观者对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例如:在美术鉴赏课堂上,《清明上河图》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绘制了各色人物、车轿船只、房屋、桥梁、城楼,学生可以亲眼看见十二世纪北宋都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跨越时空去感受近千年前的繁荣与喧嚣;通过欣赏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绘画雕塑等一系列作品,又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民族在宗教、民俗、生活上的差异,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拓展他们的视野,获得放松。在高中生普遍课业繁重的现实情况下,通过暂时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他们的情绪、压力得到适当的缓解,有利于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 其次,美术作品还具有审美娱乐方面以及艺术治疗方面的功能。美术作品由线条、色彩、空间、材质、肌理等视觉元素与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统一和变化等形式原理构成。它们需要遵循审美规律,当我们在欣赏经典作品时,能够获得精神享受,满足审美需求,这是美术鉴赏活动的独特功能。与此同时,美术作品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传递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观者在对作品进行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审美理解与作品共鸣,可对其精神产生净化和陶冶作用。无论是表现我国南方湖光山色的《富春山居图》、还是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完美女性形象的《草地上的圣母》,观赏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所带来的陶醉感能够替代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感以及失意感,带给观赏者的正是一种转移、代替和升华,避免不良情绪的蔓延和加重,收到调节精神障礙、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 再则,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在鉴赏活动中,鉴赏者是主体,由于每一位观者的美术素养和审美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即便是面对同一幅作品,各自获得的鉴赏结果也是有差异的;并且美术鉴赏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有社会学、图像学、艺术家生平、比较学、心理学等,因而美术鉴赏课程的评价标准不是绝对固定的,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学生的观点能够得到更大空间的尊重,易于他们放松身心,激发生动、多样的个体潜能。鉴赏活动提供给每一位学生表达自身对作品体验的同时,也给予学生相互交流各自体验的机会,既能避免认知局限、尊重他人观点,又有利于让个体更好地融入集体,参与良性的人际交往。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精选4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1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自我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玩”中学,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美术新课标心得体会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

美术教育学

词语解释 1何为美术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美术的解释:功利主义的视觉艺术,或主要与美的创造有关的艺术。一般包括绘画、雕刻和建筑,有时也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 《现代汉语词典》对美术的解释:1造型艺术2专指绘画。 教育中的美术:美术作为一个学科,其内涵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作为美术教育的学科基础,这会相应的使得美术教育发生变化。美术学科的基础就是视觉形象,形象可以分成图像(静态图像)和影像(动态图像)两类,这些形象或者是有义涵的,或者是有美感的。美术教育的任务是观察、理解和创造视觉形象,所以只要是视觉形象,就应该是美术教育应该关注的。 2教育的解释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的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3教学目标 一般可认为1知识领域目标2技能领域目标3情感领域目标,为了与当前面美术课标保持一致,我们也可分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美术课程的一般模式 1.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 2.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技能 3.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 4.展示、评价与布置 5 DBAE美术教育思想 以科目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的简称主要特点:(1)美术教学内容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作为美术教学内容是完整统一的;(2)强调对经典艺术作品的学习和研究;(3)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并以各领域的专业表现为教学目标;(4)强调教学时应有书面课程设计,并进行系统性教学。 ——完成美术教学课堂的基本过程 一分析教材:美术教材的构成要素可分为文字和图像两大类。文字类包括课题、主课文、提示、说明、解释、祈使;图像类包括主题图、活动场景图、欣赏范作、步骤图、学生作品范例。 二了解学生:1基本学生观与学生的发展分期2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对美术学习态度的变化。 三教案撰写:教案的作用及编制要点,教案的要素和形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分类,设定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美术课程的一般模式——1.组织教学与导入新课2.讲授新知识与演示技能3.布置学习活动与进行练习4.展示、评价与布置。教学评价与反思——1.美术教学评价的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2美术教学的课后反思 五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1讲述法2示范法3演示法4实践指导法5提问法6讨论法7合作学习指导法8问题发现与探究指导 ——美术教育的T形结构

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的地位似乎并不高,被很多人认为是次要而且可有可无的,甚至有些学校为了削减成本,选择取消美术课程,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然而,美术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学校教育的重点已经越来越向数理化等理论学科倾斜,美术课程的教学往往被压缩到最短时间段内,有的学校学生只需上几节美术课便结束了这门课。此外,由于老师的授课水平好坏不一,学生很难接受到统一的、系统的、有效的美术教育。因此,很多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兴趣逐渐减弱,认为这只是一项可以不用认真对待的辅助课程。 美术教育的破落与社会对“有用”“无用”课程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传统观念认为,理科的学科才能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而美术教育对职业发展及实际生活中的可能性,都不会带来直观的财物实惠,这些有限的资源都应该被用于更有求实力的学科。那么,美术教育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二、美术教育的价值 从个人角度来看,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和观察力,促进智力发展和个性特点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并不只需要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和多元的文化视野。其次,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孩子敏感细腻、具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品格,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 从社会角度来看,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有以下三个方面: 1. 进行艺术创造和艺术创新的基础:美术教育能够为一个国家的艺术界潜在创造人才提供足够的培养,也是艺术创造和创新的基础。 2. 提高文化素养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历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10篇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10篇 美术学习心得体会1 美术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授受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交流中得到他人的赏识,一定能使他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更积极地发掘生活中的美丽。我一直在想美术课如何才能上好?深入学习了美术新课标后,我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了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让我理清了些思路。现具体谈谈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1、把握鉴赏课的性质,更新教师观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课程改革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学校组织我们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通过可见、可触的具体形象,以静止、凝炼的画面和艺术造型来表现客观世界的美丑属性和作

者的审美意识,给观赏者以审美的认识、教育和感染的作用。美术与时代、社会、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以及阶级、民族、风俗等密切相关,美术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等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初衷。新课标对此也做出了着重强调,提出“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可以看出美术课标立足于21世纪的视觉文化时代要求,一方面看到了以往美术课程丰富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看到了新世纪人才的视觉文化意识建构和创造力培养要求,基础教育的美术课程不是专业方式的学习,而是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营养。美术学科的价值,有效地包容了美术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两方面的特性。 2、多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师生互动。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我们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